這個暫時還沒有人報案,你可以去報就可以了
⑵ 先簡單介紹下炒股然後在詳細介紹下炒股謝謝,很重要高分
首先,我不賭博。我不會拿自己的錢去冒險,永遠都不會。成功的投資家的做事方法通常就是什麼都不做,一直等到你看到錢就在那裡擺著,就在牆角那裡,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走過去把錢拾起來,這就是投資之道。你要耐心等待,一直等到你看到,或者發現,或者碰到,或者通過研究,發掘了你覺得穩如探囊取物的東西。獲取這個東西不需要冒太多的風險。在你下單購買之前,你一定要肯定自己買的東西價格低廉,或者你看到積極的變化即將來臨。換句話說,在極其偶然的情況下,你才下單購買,人生中看到錢就躺在那裡的機會是絕對不會太多的」。
.第一條,不要虧損;第二條,牢牢記住第一條。活著才是第一位的。做任何一個投資,先不要考慮贏,先要考慮會不會輸。只有那些曾經傾家盪產的人才懂得風險,知道在這個市場上賺錢是件蠻難的事情,才會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手中的資金。而且被重創後還能在這個行業做下去,說明他們具備了做優秀投資人所必備的勇氣和意志,放手讓虧損持續擴大,這幾乎是所有投資人可能犯下的最大虧損! ? ?
投資的精髓是復利,只要保住本金,然後每年都有一個穩定的收益,哪怕回報很低,多少年後也是相當驚人的。復利是指你的本金+利息也能得到利息。
正常的利息只是表示你的本金能得到利息。
比如同樣是投資10萬,
你能找到一份年回報30%的投資,不按復利計算30年後將變成100萬。
如果你能找到一份年回報30%的投資,按復利計算30年後將變成26200萬。
連愛因斯坦都說復利是本世紀最偉大的發明
每次下跌都是大好機會,你可以挑選被風暴嚇走的投資者放棄的廉價股票。轉機往往是在所有人都絕望的時候出現。
能讓你賺最多錢的股票,就是在空頭市場時買的,你不得不在別人恐懼時進發,在別人貪婪時收手
在熊市中投資,只有一種方式有效,就是挑到一個好公司,死死捂股不放,這樣才可能不虧錢或有盈餘。
等待是成功投資的精髓,將買賣頻率降低降低再降低要戰勝大部分人非常簡單,你只需要耐心並且堅持原則。實際上,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我不會輕舉妄動。如果沒有什麼值得做,就什麼也別做。股票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買賣。寧可錯過,也不要做錯。老手多等待,股市心法中最難的就是等待。
看不準,看不懂,沒有把握時不進場。決不輕易交易。
長線投資完全不需要太頻繁、太勤快的操作。根據一兩天的漲跌來判斷下一步如何應對,那是短線投機者的事。從這一點意義上來說,愈勤效果反而愈差。也許短期賺得更多,因為股市永遠有信息不對稱的時候,提供了很多賺快錢的機會。但是我感覺,真正能夠持續地、有效地保持增長,還是長期價值投資這條路。
以十年為周期看,大約有一半的人能超越被動投資者;但是以四十年為周期看,至今只有沃倫-巴菲特等少數人能夠戰勝被動投資者。所以,要有恆心,尤其要有毅力。成功的艱難不是在於一次兩次的暴利,而是持續的保持。投資股市絕不是為了賺一次錢,而是要持續賺錢。如果想靠一「博」而發財,你大可離開股市,去賭場好了。
成功的艱難不是在於一次兩次的暴利,而是持續的保持。設立一個長期可行的方案持之以恆地去做,成功會離我們越來越近,讓時間和金錢去工作,你只須坐下來等待結果。一定要形成一套自己成功的理念,努力在市場上獲得成功的經歷,然後從中總結經驗教訓,並將這個經歷在腦海中打上烙印,逐漸形成自己的投資風格、習慣。一定不能被市場或者他人牽著鼻子走,否則,你的投資成功就不是常態,而只是偶然。不一定每一次投資都能做對,但是堅持一個方向,那麼成功一定是一個常態。只有這樣,你才明白你的投資為什麼成功,你才能復制你的成功,形成自己的成功理念方能抵禦各種誘惑與不確定,你才能享受到投資的樂趣。
如何判斷頭部和底部?當每一個人都對金融市場表示樂觀,許多人放棄原來的工作加入投資行列,大學畢業生紛紛進入金融業,新聞媒體充斥著好消息的時候,尤其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牛市可能到達頂峰,要找到市場的頂點是非常困難的,但出現了上述情況,應該考慮賣出了;隨後市場的下跌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快接近低部的時候,到處充斥著投資者破產的報道,大學生都不願進入金融行業,市場低迷,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理智的投資者應該密切關注證券市場,必須屏棄從眾心理,因為大部分人會認為市場非常糟糕,而他們在大部分時候都是錯誤的。必須記住的是:當大多數人都認為一項投資很賺錢,這樣的投資一定會有問題。
在股市投資中,何時買進和賣出的時機把握比買賣何種股票重要! ?
投資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帶有哲學意味的東西! ? ? ? ? ? ?事物因為內部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逐漸由量變引起質變,發展到極端,在一定條件下就會走向反面,於是有「物極必反」之說。自然規律如此,社會現象如此,日常生活也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有不少名著為此留下名言警句,也很容易找到相應事例加以證明,有關民諺就更是耳熟能詳,俯拾皆是。道家理論以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為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其中《博志》篇有這么十二個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簡直把物極必反的命題說徹底了。同樣,一樣適合股票市場,暴漲必然暴跌,暴跌必有暴漲,生生不息。
如果你想在股票市場盈利,必須要有道家理論作為心靈的基礎。從來沒有哪個領域象金融交易領域這樣充斥這么多的荒謬理論和垃圾軟體,每一種都可以讓交易者在歧路上荒山終老、皓首窮經!什麼天天漲停,牛股必抓,機構操盤,決策分析,電視講座,周易八卦,統統害人!!……你只要踏上這些歧路中的任何一條,這輩子就很難再跳出來。我認為以趨勢跟蹤技術為核心的技術分析理論是唯一正確的坦途,量加時空四大要素,缺一不可,試圖用線性的一維空間去解讀包羅萬象的四維空間是極其愚蠢的做法,我這樣認為,就這樣宣講。我這個人直覺非常敏銳,我是很難被那些五花八門似是而非的理論和機構軟體所欺騙的。我做研究從來都是直撲真相,直奔主題,半點彎子不繞!因此,向交易新手們揭示金融交易學的真相和本質,不為那些誤人子弟、害人匪淺的虛妄理論和「喝血指標」所迷惑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⑶ 怎樣快速學習炒股並不至於賠錢
完全不賠錢是沒有的,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虧損,那就是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和股票基本知識,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慢慢地學習總結才能達到。給你個網站先看看基本的東西,對你會有幫助的。
股票基礎知識講座:如何分析均K線的
第一講: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gxMzExNg==/v.swf
第二講: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c3NDk1Mg==/v.swf
第三講: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
⑷ 股票學什麼
入門,《經濟學原理》,第四版,曼昆(N. Gregory Mankiw)著,梁小民譯
提高,《投資學》,第六版,Zvi Bodie等著,朱寶憲等譯.
《財務會計》,第十版,Clyde P. Stickney等著,劉華伶等譯
《公司理財》,第六版,羅斯(Stephen A. Ross)等著,吳世農等譯
可以考慮選讀,不讀也可以.
《資本論》,卡爾·馬克思(Karl Marx)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著,高鴻業譯
作為基礎這些對於個人股票投資已經足夠.如果感興趣的話還可以學習金融專業方面的一些知識.
掌握這些知識不一定可以投資成功.但對投資一定是有幫助的.
⑸ 信管家遠大期貨是正規平台嗎靠譜嗎資金出入渠道安全嗎
不是的。信管家只是一個交易軟體,遠大期貨平台則並非國內正規期貨平台。如果尚未入市,請遠離!如果已經虧損了,平台還能進入,官網還在,可以維 權追回虧損!希望可以幫到你
⑹ 2005年3月 特電變工 銅鋁期貨交易(4254.61萬人民幣)的具體信息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e/20050316/07521433060.shtml
特變電工期貨虧損真相 操作者不懂何為套期保值
翁海華
特變電工(600089.SH)董事長張新或許也沒有想到,原本期望規避原材料漲價風險的期貨套保,結果卻造成4254.61萬元的虧損。
而這也成為特變電工2004年全年主營業務收入增長58.07%的背景下,公司凈利潤同期下降14.45%的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公司的股價應聲而落,3月9日股價即下跌7.28%,3月21日,特變電工的股價再次低開低走,以7.88元開盤,報收7.22元,當日下跌9.64%,成交量1個億。
損失真相
3月15日,特變電工公布2004年公司的年報稱:「由於公司在2004年為了應對原材料上漲的影響,對銅、鋁等原材料採用了期貨套期的辦法,結果虧損4254.61萬元。」
年報的這一表述顯得突如其來,事實上,公司2004年第一季度報表還表示,公司的期貨損益為103.9萬,緣何到了年底卻出現巨虧?
據悉,在特變電工2003年底的公司年度工作會議上,公司決定大規模進入期貨市場,以緩解原材料漲價的壓力。「具體進入的時間為2004年的2月份。」
資料顯示,2003年中期,銅的單價瘋狂攀升,從年中的一萬多元,漲到年底的2.1萬元。2004年銅價繼續上漲,「我們也是一直看漲,並沒有反向操作。」特變電工總會計師尤智才表示。
「主要是不懂得期貨套保原理。」3月21日,特變電工掌舵人張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相關人員沒有嚴格按照期貨套保原理執行。」
所謂期貨套期保值,是指在現貨市場上買入(賣出)原料或貨物(例如銅、鋁、橡膠等)的同時,在期貨市場上賣出(買入)同樣數量的期貨合約,以做對沖。
「2004年3月,銅價下跌,操作人趕緊賣出合約,」張新透露,「但現貨方面沒有及時采購,後來銅價又上漲,又買了合約,結果銅價又下跌,幾個來回,就虧掉了保證金。」
張新透露,造成特變電工期貨虧損的主要公司是旗下的三家電纜公司——特變電工山東魯能泰山電纜有限公司、特變電工新疆線纜公司和特變電工德陽電纜股份有限公司。
上述三家公司對銅和鋁的用量在平均3萬噸左右,再加上變壓器企業的用量,特變電工的每年銅鋁用量在10萬噸左右。
截至3月21日,短短9個交易日,公司股價從10.92元跌到3月21日的7.22元,下跌了近34%。按照1.7億流通股計算,6.29億市值被蒸發。
擴張之痛
特變電工起家於西北邊陲,1997年6月18日發行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家變壓器企業的上市公司。
但其顯然不安於西北一隅。上市後,張新即在內地攻城略地:
1998年,出資組建四川德陽電纜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重組天津變壓器廠干變分廠,成立天津市特變電工變壓器有限公司;
2000年11月,兼並湖南衡陽現代電氣設備集團有限公司,成立特變電工衡陽變壓器有限公司。
2003年收購沈陽變壓器集團堪稱張新的得意之作。也正是因為收購了沈變,特變電工掌握了高端變壓器的技術(特別是直流變壓器的技術),樹立了國內變壓器領導者的地位。
目前,特變電工麾下已擁有4家變壓器企業和3家電纜企業,並且實際控制上市公司新疆眾和(600888.SH)和參股西安交大博通(600455.SH)。
接近張新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特變電工面臨的一個難題是,在幾年的收購過程中,新疆當地的人才不斷被派往收購的公司,人才瓶頸日益顯現。
事實上,特變電工子公司相當分散,是次銅期貨虧損正是子公司分別委託西南期貨經紀有限公司、新天期貨經紀有限公司、上海萬象期貨經紀有限公司、湖南大有期貨經紀有限公司進行交易所致。
原本當時覺得通過多家期貨公司操作,可以多一些參考,尤智才對此解釋。但是,各子公司的信息並沒有及時反饋。
特變期貨事件的餘波是,德陽電纜和山東魯纜的負責人相繼被撤換。
3月15日,特變電工的公告顯示,公司董事肖永康、韓宇澤因工作變動原故辭去公司董事職務。肖永康同時是德陽電纜的總經理,而韓宇澤原是上海宏聯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的總經理。
原材料困局
另一個困擾特變電工發展的是原材料漲價問題。
3月21日,張新在接受采訪時也無奈表示,原材料的瘋狂漲價已經嚴重影響了公司的業績。
2004年,不僅僅是銅和鋁的價格大幅度上漲,變壓器最重要的原材料矽鋼片的漲價更是瘋狂。2004年年末矽鋼片價格為每噸2萬,現在是3.6萬,兩個月時間,漲幅將近一倍。
變壓器行業專家鍾俊濤介紹,矽鋼片的主要供應商是日本和俄羅斯的鋼鐵企業,國內只有武鋼能夠生產。
武鋼股份的一位人士表示,公司硅鋼片的每年產能是42萬噸左右,國內總量需求超過100萬噸,大部分需要進口。
原材料上漲勢必影響公司2005年的業績。由於公司有大量2004年簽訂的未履約訂單,為2005年公司經營帶來較大的壓力。尤智才表示,公司採取和客戶簽定新的訂單和優化產品設計降低原材料的耗用,以減少原材料漲價的影響。
2004年特變電工的變壓器的主營收入達到17.5億元,電線電纜的主營收入為16.7億。而期貨虧損無疑成為特變2004年的一大敗筆。
近日,有消息稱,特變電工將在23日緊急召開投資者見面會,以消除期貨虧損對公司股價的影響。
這里還有http://finance.sina.com.cn/nz/tbdgcqks/
⑺ 貨幣戰爭一書所言是否是事實
作者根本不是經濟學出身,該書只能說有較強的娛樂性和些微的參考性,在啟迪民眾的金融意識方面有貢獻。至於文章本身是否屬實,可以看看胡祖六的一篇文章。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與中央計劃經濟制度下政府行政指令分配資源截然不同,在市場經濟制度中,一個健康運作良好的金融體系通過高效率分配資本、提高投資回報率,在推動經濟增長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脆弱不穩定的金融體系往往導致金融危機頻發,引起經濟衰退、失業攀升,甚至觸發嚴重社會與政治危機。
可慰的是,中國近年來金融改革成就顯著,從政府、監管部門、企業、投資者、學術界到媒體與一般公眾,對金融問題都十分關注。宋鴻兵先生的《貨幣戰爭》以金融為脈絡,交錯穿插於近200餘年世界經濟、政治、社會乃至軍事戰爭,將許多最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與最富戲劇性的歷史事件統統與金融聯系起來,其構思之大膽、跨度之寬廣,令人驚嘆。
當今世界,除了少數幾位學貫古今,在經濟學、金融學、政治學、歷史學等皆有造詣的文藝復興式的大師,相信很少有人能創作一本如此包羅萬象的書,並宣稱能夠成功破譯世界財富密碼,曝光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揭示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
作為一本通俗性供消遣娛樂的書,該書的欣賞價值顯而易見。美國曾出版過數本與該書近似的書籍,但並沒有引起主流社會的太多注意。《貨幣戰爭》一書把原著中的有關內容編串起來,視角獨特,可讀性強,在國內引起了廣泛注意,更進一步增添了人們對原本顯得過於神秘的金融領域的興趣與好奇心。
但是,如果讀者尤其是政府決策者把它視為一本真實與嚴謹的書籍,對書中所作結論或政策建議認真待之,那麼我們就不能不表示驚訝,甚至不安。
離譜的歷史與金融
《貨幣戰爭》一書主要寫歷史。但是,它輕率地改寫了人們早已廣為接受的世界近代史,尤其是美國歷史。從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從亞伯拉罕·林肯到約翰·肯尼迪,再到羅納德·里根,美國歷史上所有總統遇刺事件,無一例外,都被該書統統歸結為一小撮國際銀行家爭奪所謂「貨幣發行權」的陰謀策劃所致。書中,美國革命不再是北美各殖民地聯合起來擺脫英國統治,爭取政治獨立與經濟自由的斗爭,而是為了所謂「貨幣發行權」;南北戰爭不是因為是否廢留奴隸制所引起的尖銳沖突,而是「國際銀行家」的操縱結果。
該書還鄭重宣稱,沒有美聯儲,就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不是以美國、英國、蘇聯與中國為首的盟國反擊納粹德國、義大利法西斯與日本軍國主義野蠻侵略的正義史詩,而是羅斯福總統玩世不恭地在戰爭硝煙中驗證凱恩斯的赤字財政和廉價貨幣的主張,刺激美國經濟復甦,並讓國際銀行家們在戰爭中再次大發一筆橫財。肯亞總統被刺殺是因為他簽署了一份「鮮為人知」的關於白銀券的11110號總統令;越南戰爭結束的本質原因乃是倫敦黃金戰場的慘敗,導致統治精英階層的金融「底氣」損耗殆盡;中東石油危機不是歐佩克而是國際銀行家的決定等等。
這一系列驚人的「發現」,使歷史霎然面目全非!簡單得出格,歪曲得離譜,難免給人嘩眾取寵之嫌。
《貨幣戰爭》一書主要寫金融。由於文筆流暢,且引述了許多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名人語錄等,它引人入勝,勾起了一般讀者對枯燥金融問題的興趣,這是該書的一個貢獻。但遺憾的是,該書對許多經濟歷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繆誤甚多,斷章取義、牽強附會、言過其實,或根本就是妄加猜測、肆意定論,給讀者提供了錯誤的信息,並有可能誤導政策制定者。
全書每每強調,以羅斯柴爾德為代表的國際銀行家如何擁有神秘的超級權力,可隨心所欲地玩弄王權與政府於股掌之上,肆意操縱世界的戰爭與和平、繁榮與蕭條。事實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確曾經盛極一時,至少在19世紀是公認的最有影響的跨國金融企業,在今天的國際金融體系中也算是尚有一席之地;但是,其市場地位與影響力目前已可以說微不足道。無論是按股票與債券承銷、交易及企業並購業務的市場份額,還是按旗下所管理金融資產的規模,該公司都往往排不上國際前十名,更談不上呼風喚雨、主宰全球金融市場了。
書中宣稱,羅斯柴爾德家族是當今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最大的債權人,這並不符合事實。同樣,今天的J.P. Morgan銀行經過無數次分分合合,與《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出台前的老J.P. Morgan公司除了繼承同一商標品牌,其股權結構、組織形式、公司文化、業務與客戶基礎皆有顯著不同,市場影響力也是今非昔比。
該書武斷地認定,所謂國際銀行家為一小撮利益一致緊抱一團的陰謀團體,而對現代金融體市場與金融機構之間空前激烈的競爭這一客觀事實全然漠視。大浪淘沙,適者生存,曾經盛極一時的Drexel、霸菱等老牌銀行都已破產,而書中一再提到的庫恩·雷波公司也已經無跡可尋。
事實上,金融業是現代經濟中競爭最激烈的行業之一,其產業結構與壟斷組織相去甚遠,這也就是金融創新如此活躍的一個原因。金融業也恰恰是現代經濟中最受監管的行業,其經營業務活動受到各國政府如財政部、央行、專職金融監管當局甚至國際組織的嚴格監管。書中所刻意描畫的超然凌駕於國家政府乃至國際政治法律制度之上,擁有神秘權力的所謂「國際銀行家」,恐怕除了存在於作者的豐富想像中,純系子虛烏有。
《貨幣戰爭》一書混淆了國內信用與貨幣,包括流通中的金銀幣、紙幣現鈔、基礎貨幣、廣義貨幣和國債、通貨膨脹等概念及其相互關系,尤其是顛倒了貨幣發行與公共財政的因果關系。
早期的英格蘭銀行和美聯儲前身機構的貨幣發行以政府(或王室)的債務為抵押,是為了控制貨幣發行總量,而不是要挾政府不斷發債。恰恰相反,政府常常因為戰爭或鋪張而開支過多,導致財政赤字,而財政赤字決定國債的規模與負擔大小,而不是央行的貨幣發行。如果政府不能通過借款(發國債)來彌補赤字,就往往必須依靠央行的信用,即貨幣融資 (monetary financing of budget deficit),其結果是誘發通貨膨脹。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德國,在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內戰時期的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的拉美國家,尤其是玻利維亞、墨西哥、阿根廷與巴西,都是政府通過央行濫發貨幣彌補極度財政赤字,結果誘發惡性通貨膨脹的經典案例。
作為陰謀論的一個重要基石,《貨幣戰爭》一書咬定國際銀行家們不只是操縱政治、製造戰爭,更頻頻製造金融危機,包括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這些指控頗為離奇,近乎荒謬。 任何一個了解金融基本運作的人都知道,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與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宏觀經濟的景氣呈緊密的正相關性。當經濟繁榮、市場興旺時,金融業盈利也就表現良好。而經濟不景氣、市場低迷時,金融業的經營環境就顯著惡化。尤其是每次金融危機發生時,金融機構面臨巨大的風險,大量虧損,甚至倒閉。大蕭條期間,數以百計的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證券公司與保險機構,慘遭倒閉厄運。最新一輪的美國次級債危機,對美林、花旗、瑞銀等許多世界一流的大型金融機構所造成的沖擊,是最新的例證。《貨幣戰爭》一書稱,歷史上每次金融危機都為國際銀行家故意製造,有違基本常識。該書還聲稱,國際銀行家孜孜以求的是廉價貨幣與通貨膨脹,也不合邏輯與情理。通貨膨脹使貸款的真實價格縮水,作為債權人的銀行損失最大,自然最倒霉。該書並沒向讀者解釋清楚究竟為何國際銀行家企冀的不是價格穩定,卻偏偏是通貨膨脹。
《貨幣戰爭》一書試圖給讀者一種旗幟鮮明、是非清白的印象,但其實立場含糊不清,多處地方甚至自相矛盾。書中彌漫了反猶太色彩——不斷影射一些國際金融家的猶太出身背景;揉雜了極左思潮——抨擊私有化、自由貿易等市場經濟政策;極右傾向——仇視羅斯福新政與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政策;民粹主義——反精英階層,敵視華爾街、金融界與大企業;美國式的孤立主義——不信任包括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WTO和國際清算銀行(BIS)在內的任何國際組織與機構;無政府主義——主張絕對的個人自由,並流露出對任何集中權威包括中央銀行的天然不信任;對日本的同情與反西方意識(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系西方國家金融核彈打擊所至;日本倡導亞洲貨幣基金乃「天經地義」,而美國的反對屬極端不合理等)。
總之,在意識形態與價值判斷方面,此書是一杯奇特的「雞尾酒」。這也難怪。書中所援引的原著政治立場本來就五花八門,作者只不過是原封不動地照搬到了中文版而已。
美聯儲辯誣
最令人莫名其妙的是,《貨幣戰爭》一書對中央銀行制度進行詆毀,尤其是對被各國廣為仿效的美聯儲無端攻擊。全書特別把美聯儲是私有中央銀行作為驚人秘密進行大肆渲染, 稱美聯儲的性質與來歷是美國學術界與新聞媒體「心照不宣」的禁區。
其實,美聯儲的背景從來就不是什麼秘密。從美國建國100餘年後,圍繞要不要設立中央銀行以及設立哪種模式的央行,經過許多公開的辯論交鋒,甚至非常激烈的政治斗爭,成為美國大選的重要議題。美國開國元勛中,最諳熟金融財經事務的首任財長漢密爾頓所創立的美國第一銀行,以及後來重設的第二銀行,都成了政治的犧牲品。自1913年美國國會通過「聯儲法」前後始,美國知識界與媒體對美聯儲的來龍去脈非常了解,在世界各央行中,美聯儲的結構與組織形式雖然顯得特殊,但從來就不是什麼秘密。美國許多入門經濟學教科書對美聯儲的歷史與制度都有專門介紹。
在進入20世紀之前,美國政治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對於權力集中的恐懼,以及對個人及州政府權利的悉心維護與捍衛。漢密爾頓雖然認識到個人自由與各州自治權的重要,但他堅信,為了確保與自由相輔相成的經濟繁榮,美國必須有集中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即今天在全世界普遍通行的政府宏觀經濟政策。
可惜,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主義綱領與理念過於超前,而未能被他的同代人和繼承者所及時理解與接受。作為准央行的第一次試驗,成立於1791年的美國第一銀行於1811年停業,而民粹派代表人物安德魯·傑克遜總統於1832年否決了國會關於延長美國第二銀行執照的提案。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漢密爾頓所倡導的正是聯邦政府集中控制貨幣發行與供應,而安德魯·傑克遜等所捍衛的則是各州銀行自行發鈔的自由與權利。但在《貨幣戰爭》一書中,漢密爾頓是與國際銀行家沆瀣一氣的罪人,而傑克遜總統卻成了「殺死銀行」、捍衛國家貨幣發行控制權的英雄。
事實上,在傑克遜總統廢除美國第二銀行後,美國金融業陷入了長期的混亂與不穩定狀態。自1836年起,美國銀行恐慌危機至少每20年就爆發一次,而1907年爆發的銀行危機蔓延全國,導致銀行紛紛倒閉,給存款者與經濟造成了慘重打擊。痛定思痛,美國朝野與各黨派終於吸取了教訓,並達成共識——美國無論如何必須設立中央銀行,以防止與處理未來的金融危機。
鑒於美國的獨特政治傳統與文化,在長達數年的聯儲籌備與法律擬定過程中,設計了一套較為精細的權力制衡機制,體現了美國民主制度的妥協精神。其結果是,美聯儲系統並沒有把權力集中於紐約或華盛頓,而是設立了一個在全美有12個地區聯儲銀行的分散系統,以在貨幣政策制定過程中,充分反映並代表不同地區的利益。而且,聯儲銀行被設計為准公立的機構,實際上為公私合營的混合組織,其目的是防止一個公立的聯邦權力當局侵犯私人企業部門的權益。
純粹從所有制來看,每一個地區聯儲銀行的股東由該聯儲地區的成員銀行構成,因為成為聯儲銀行成員的一個條件就是必須購買聯儲銀行的股份。而這些成員銀行都是私人商業銀行機構(美國從來沒有國有商業銀行的傳統),說美聯儲系統中的12家地區性聯儲銀行是私人的中央銀行,並沒有錯。
但是,從實質控制權來看,美聯儲體系是一個由國會與聯邦政府雙重控制並接受公眾監督的統一的中央銀行,代表最佳公共利益行使其央行職權,包括貨幣政策(確定準備金比率、貼現貸款利率以及公開市場操作)、銀行監管,並通過其「最後的貸款者」角色維護美國金融系統穩定。
雖然各地區聯儲銀行享有一定的權利,但毫無疑問,美聯儲體系的核心權力掌握在總部設於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局(Board of Governors)手中。聯儲局是美聯儲系統的龍頭與神經中樞,由七名理事組成,是百分之百的公立機構。所有七名理事都由總統任命,參議院確認。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後的一系列銀行改革舉措,聯儲局的權力與影響不斷擴大。聯儲局制定準備金比率,審核並確定各聯儲銀行的貼現率,尤其重要的是,控制了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的決策。聯儲局的所有七名理事都是FOMC的成員,佔FOMC的絕大多數,且聯儲局主席兼任FOMC主席。由於公開市場操作是美聯儲控制貨幣供應最重要的政策工具,所以聯儲局所控制的FOMC在整個美聯儲系統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外,聯儲局還擁有其他權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並影響各地區性聯儲銀行。例如,雖然各聯儲銀行行長在理論上是由其董事(其中A類、B類董事由成員銀行推選)選出,但必須得到聯儲局的批准。聯儲局常常向各聯儲銀行的董事會推薦行長人選(通常為職業經濟學家),而聯儲銀行的董事會也通常樂於遵照聯儲局的「建議」。聯儲局還有權確定各聯儲銀行行長的薪酬,並且審核各聯儲銀行的預算。
如果聯儲局的權力如此之大,實質上掌控著整個美聯儲系統,那麼,地區聯儲銀行的「私人股東」,即成員銀行,對美聯儲的運作有什麼影響呢?答案是:幾乎為零。成員銀行雖擁有聯儲銀行的股票,但並不享有類似所有權所相應的利益。盡管美聯儲系統每年可錄得200億美元以上的巨額盈利,股東或成員銀行最多能指望得到6%的年度分紅,絕大多數盈利由聯儲局轉交了美國財政部。因此,與一般私人公司股東不同,聯儲銀行的股東對其名義上擁有的財產毫無支配權。成員銀行最多隻能選舉聯儲銀行董事會中A類與B類董事中的各一名,而且這名董事常常是由聯儲銀行行長所提名。因此,股東或成員銀行,在美聯儲系統中其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權力與影響。事實上,今天只有約三分之一的美國銀行是聯儲的成員銀行,而在半個世紀前,這一比例曾是半數。因為成員銀行實際上沒有「私人股東」的權益,而且還必須承擔在聯儲銀行繳存准備金的義務,股東或成員的成本很高,所以曾不斷有銀行機構脫離聯儲系統,削弱了聯儲對貨幣供應的控制力,以至於美國國會在1980年通過的存款機構放鬆監管與貨幣控製法案中增加一個特別條款,即不管是否成員,所有存款金融機構必須在聯儲系統維持准備金。
《貨幣戰爭》一書混淆了所有權與控制權的本質差別,對美聯儲的領導班子在專業上是否勝任稱職,在貨幣政策上是否制定得當,在維護金融市場信心、價格穩定與充分就業目標方面的記錄是否完美等涉及中央銀行的關鍵問題不著筆墨,毫無興趣,而圍繞著美聯儲是私有的中央銀行這一點上大做特做文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改革開放近30餘年後還繼續殘存的對私有制的偏見,但在更大程度上,是對美聯儲這樣一個有較特殊組織結構與制度安排的中央銀行的根本性誤解。美聯儲的誕生,對於美國乃至世界金融貨幣體系是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而《貨幣戰爭》一書對此卻悻悻寫道,「1913年12月23日,美國民選政府終於被金錢權力所顛覆」,簡直令人摸不著頭腦。
不管該書對美聯儲有何成見,事實是,美聯儲自成立近100年來,已在美國公眾心目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很多民意調查結果表明,美國人民對美聯儲這樣一個未經選舉產生,卻有巨大影響力的精英機構的信任,甚至超過了對包括國會與總統在內的許多公共權力機關的信任。-
《貨幣戰爭》,宋鴻兵著,中信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
胡祖六為高盛集團董事總經理,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聯執主任
⑻ 股票交易系統有哪些
做股票常常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像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或者是操作,控制不了自己的倉位在危機來臨之際出現大幅度虧損等,但是要是有一個標準的尺度將這一切都控制起來,並且實現穩定盈利,那麼這就建立了個人的股票交易系統。
股票交易系統是什麼?
股票交易系統是指將交易習慣、交易情況、交易邏輯等各類方式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個系統性的操盤理念。總體來說,在形成一個交易系統之後,該系統能幫助我們改掉自己交易中的錯誤毛病,並且能隨著我們的不斷修正形成一個正確的,能穩定盈利的交易模型,這樣我們才能將股市作為我們自身的提款機,完成財富自由。
那麼怎麼構建該系統呢?一般情況下都是從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選股方法。雖然靠著均線能選股,靠著指標也能選股,但是系統性的選股方法則是要結合宏觀經濟整體運行位置和環境,行業發展現狀和前景,個股經營狀況和財務。
第二、資金管理。操作上我們需要根據指數整體運行的位置和你的持倉位置確立資金配置的比例,比如私募這類專業機構,幾十億的資金要選幾十支個股,每支個股根據位置和基本面情況要配置多少資金,這就是資金管理。當然我們則是要根據指數整體運行位置和持倉個股的位置來確立資金配置。
第三、倉位管理。就目前短線配置來說,就是20%的倉位,再不能多,因為短線風險大收益大,這些我們需要極為注意的。
第四、風險管理。在這里我們需要根據個股以及凈資產的波動經過一段周期運行之後確立凈資產曲線走勢,然後計算風險收益比,看回撤幅度,用來推斷目前策略的盈利能力。
第五、交易心理。在不斷的交易中,在不斷的質疑中,在不斷的反思中逐漸讓自己的思維更加的適合投資的本質。
⑼ 怎麼分辨國際期貨安不安全,真假盤
自行掛單查看。
冷門合約的價格空缺,如果是實盤 ,你在你的交易軟體上掛單在其他交易軟體上也可以看見你掛單的價格 並且同步就是實盤。
⑽ 聽消息炒股,為什麼總虧錢
自A股市場誕生以來,層出不窮的「小道消息」、「內幕消息」就一直在各種「隱秘」的渠道私下傳播。
可是,你別說,剛剛入市的「菜鳥們」還真吃這一套。跟著消息「買買買」,我們稱之為「消息迷戀症」吧。
還記得,我上高中那會兒,A股迎來一波牛市。樓下看車棚的大叔,閑著沒事鑽研股票,成了「專家」。好多街坊鄰居找大叔打探消息。
有一天,大叔告訴大家一個股票「HZXX」,說是有內幕,肯定漲。我爸媽最終經得住誘惑,跟風買了這個票。買了之後的種種經歷就不必多說。
反正最終的結果就是,等我大學畢業之後,再過了3年,又趕上一波牛市,終於解套了。
里外里,搭進去小十年的工夫。
然而,另一邊,我們確實也看到一些「大鱷」確實也是利用信息優勢和資金優勢,在A股市場中「攫取」巨額的利潤。這種快速致富的案例,又增強了「小道消息」和「內幕消息」的誘惑力。
對於股民而言,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各種的信息,而股民的觀點和操作都將明顯地受這些信息帶來的預期變化影響。
因此,如何看待我們所接觸的信息,如何去篩選其中有用的以及如何去看待分析這些消息顯得尤為重要。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聽消息炒股,為什麼總虧錢?
跟著消息炒股,到底怎樣才能賺到錢?
1.聽消息炒股,為什麼總虧錢?
很多股民朋友,初次進入這個市場,就像一個「好奇寶寶」,看著什麼都覺得新鮮。
想當年,剛剛開戶之後,我也是迫不及待展開第一次交易,想著一定要賺到第一桶金。那麼,買什麼呢?這么多股票,看花了眼。誰好誰壞,哪個能漲哪個會跌?兩眼一抹黑。咋辦呢?先看看「專家」怎麼說吧,再找朋友問問有沒有「內幕消息」,賺錢So easy!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即使費盡心機打探各種消息,最終仍沒有逃脫虧損的結局。
中國的證券市場是一個信息極其不對稱的市場,且造謠惑眾者不少,尤其在互聯網傳播極其發達的今天,證券信息受到嚴重污染,別有用心之人利用所謂的「消息」操縱股市,從而達到高位出貨的目的,而相信「消息」的人往往就成了股市的犧牲品。
巴菲特就曾說過:「聽內幕消息可能讓你賺一點錢,但也可能讓你傾家盪產。
投資者患上「消息迷戀症」,其實就是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自信的表現。這也意味著,投資者所掌握的知識體系不能夠為自己的投資決策提供足夠的支撐。
咱們牛邦投教為了消除股民朋友的「消息迷戀症」,專門設置的相關課程,包括《如何讀懂官方講話?》、《如何在消息題材中捕捉牛股?》等等。
「打鐵還需自身硬」,炒股也是一樣,股民朋友應該想方設法提升自己的技戰術水平,而不是絞盡腦汁去打聽消息。
2、跟著消息炒股,到底怎樣才能賺到錢?
首先說一下股民經常接觸到的幾類「消息」:
(1)宏觀消息包括政府高層言論和動向、宏觀經濟政策、動向以及國內外重大突發事件等;
(2)板塊消息:行業政策規范、行業論壇會展、國際同行動向、美股(H股)對標映射、板塊突發事件等。
(3)個股消息:重組並購、年報和季報增減、高送轉、重大突發事件、高管增減持、定向增發、重大合同、重大新產品發布、被舉牌等。包羅萬象,幾乎所有的信息都有可能對股市產生影響。
投資者在接觸到相關消息之後,應該先冷靜一下,做好下面的功課――
甄別其的可靠性、時效性和博弈性。
「消息」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跟來源有密切關系,通過什麼渠道獲得這個「消息」,若是來自於互聯網、小道消息、非指定類證券信息披露報刊等,那「消息」的真假可就堪憂了。
股價的變動跟消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由於信息不對稱,一些關鍵消息往往被機構投資者預先知曉,股價也就提前有了反應,消息正式公布時往往出現相反的走勢。因此,消息的時效性顯得非常的重要。
人人都知道的利好,可能是陷阱;而每個人都看得到的利空,也許是機會。
這就是消息的博弈性!比如,股災期間多次降准降息,看上去是利好的降准降息,而實際效果呢?反而高開低走、加速了行情進一步下跌的趨勢!
最後,在這里給大家講講什麼樣的消息側重於影響投資者情緒,什麼樣的消息對能夠對上市公司和相關行業產生實質性影響。看了下面這個圖,就一目瞭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