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瑞士銀行發行虛擬貨幣了嗎可以投資嗎
北京時間9月5日凌晨消息,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瑞士銀行正致力於開發一種虛擬貨幣原型,希望銀行和金融機構可在未來使用這種貨幣作為主流金融市場交易的結算手段。
但瑞士銀行正在開發的這種「公用結算幣」(settlement coin)與數字貨幣比特幣(bitcoin)有所不同,這種貨幣將與真實世界的貨幣和央行賬戶聯繫到一起。
這種虛擬貨幣將被用於對機構金融平台上的交易提供支持,這些平台基於所謂的「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 technology)而被建立起來,類似於比特幣賴以完成交易的所謂「已分配分類賬」(distributed ledger)。
舉例來說,瑞士銀行可能會擁有自己的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平台以發行債券,而另一家銀行則可能擁有一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股票交易平台,但這兩個平台都可使用同樣的「公用結算幣」來進行結算。
與真實貨幣不同,這種虛擬貨幣所使用的「已分配分類賬」將由互聯網上的一個計算機網路進行驗證,而並非由中央化當局驗證。「已分配分類賬」首次被使用的結果是創造出了比特幣,這是一種與洗錢和在線毒品市場聯繫到了一起的虛擬貨幣,但全球范圍內正有越來越多的合法業務和新興的金融服務創業公司正開始使用這種貨幣。
在過去18個月時間里,區塊鏈技術日益被主流金融機構視為一種突破性的交易和和結算方式,將可被用於股票和債券等真實世界的金融工具的交易和結算。
瑞士銀行正在與倫敦創業公司Clearmatics聯手開發這種數字貨幣,這家公司已經開發出了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軟體,可對金融交易進行清算和結算。瑞士銀行高管表示,高管並不計劃單靠自己發行這種數字貨幣,而是希望與其他市場參與者——如資產管理公司、監管機構以及票據交換所和交易所等市場結構提供者——合作來打造一種全行業產品。
B. 發放60億債券還不夠,又打算打包出售5G技術,為什麼華為要這樣
華為的資金狀況一直都非常良好,從已經發布的數據來看,華為所擁有的貨幣資金高達2497.31億元,同時華為2019年上半年營收同樣也高達3965.38億元,並不存在資金周轉不開的情況。實際上,發行債券是一家公司開始考慮抵禦風險的開始,況且低成本的融資利率比去銀行貸款還要低,何樂而不為呢。以華為現在的發展狀況來說,發行債券購買的人一定不會少。
很多人看見任正非做出這種決定都會覺地不可思議,畢竟現在的5G技術,華為完全稱得上世界第一,不好好將技術攥到自己的手裡,反而決定出售實在讓人驚訝。但是從任正非的采訪內容中可以看到,華為現在的格局真的比三星和現在庫克手裡的蘋果要大的多。他在采訪的中明確說到,我們希望西方能縮短往前走的平台路徑,所以許可其他公司完整拿到我們的技術。
C. 幾何+發布!吉利開放造車平台,全球首個科技出行創意共享站來了
本文編輯:
寫在前面:
本文系車則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車則」,請勿侵權
在5月10日第四個中國品牌日,幾何汽車通過雲直播的方式,正式發布了全球首個科技出行創意共享站——幾何+。
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馮擎峰
01?什麼是幾何+
幾何汽車是吉利汽車集團旗下的首個高端純電品牌,開放、共享是根植於幾何汽車的基因。幾何+是幾何汽車2020年推出的重磅互聯網平台,呈現出完全開放的平台特徵,被譽為是全球首個科技出行創意共享站。
註:幾何+,全球首個科技出行創意共享站包含:「技術開放站」、「社群分享站」和「創意孵化站」
簡單地來說,作為幾何汽車的車主,你可以在這個平台上完成只有汽車產品經理才能夠接觸的,包含汽車研發、生產、製造在內的各個環節。
而其中的技術挑戰,將會有吉利控股集團全球領先的技術資源、全球頂尖的造車生態鏈作為背書,讓每一個用戶都能在技術的「上傳下載」間參與汽車研發、生產、製造。
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馮擎峰
科技領域上。目前已經有全球30餘家科技出行領域領先的生態合作夥伴:網路、高德、AVL、英偉達、TI、大陸、采埃孚、德賽西威、維寧爾、博世等。
研發領域上。全國數十個行業權威機構及頭部媒體:同濟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美院等頂尖院校,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智能交通分會,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中英人工智慧協會、36氪、極客公園等行業機構和頭部科技媒體。還有數十家汽車類自媒體。
創投領域上。10餘個科技出行互聯網頭部創投公司:英諾天使基金、啟迪之星、中建投資本、高鵠資本、清控銀杏、厚同瑞吉、沃途資本、GLY吉安資本等。
截止目前,已經有超過200個全球頂級的科技出行夥伴、行業權威、媒體高知、各圈層創客、用戶第一時間入駐到幾何+。
作為技術、研發等支持,吉利幾何全力還原用戶的所需所想。
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馮擎峰在雲發布會上表示:
「幾何汽車以技術的開放開源,推動和實施幾何白科技戰略,致力於把幾何汽車打造成一個有趣的互聯網純電品牌。作為幾何白科技戰略的落地平台,幾何+將匯聚生態夥伴、產學研專家、產業上下游、創投圈大咖、創意人才等,汲取萬千用戶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汽車更有趣,讓人類出行生活更精彩。」
幾何的這一項舉措,在汽車行業內,可以被視為一項「不可能」的嘗試,打破了汽車企業和用戶的邊界、主機廠和供應商的邊界......堪稱汽車領域的一次【開源革命】
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馮擎峰
直播現場,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馮擎峰還發布了「1億元創投計劃」,幾何將攜手10餘家科技創投公司,為幾何+帶來首批夢想助力資金。此外,幾何還將篩選優秀的創客人才,培育技術人才,並攜手高校,為幾何+注入更多新鮮血液。
02?目前可實現的技術場景有哪些
幾何+將在第三季度上線運營幾何+APP、小程序、PC等平台入口,入駐幾何+的每一個ID,均可通過利用吉利全球領先技術、產品、生態等豐富資源。
幾何+將為用戶開放包括無人駕駛、智能網聯、三電技術、工業設計在內的技術場景:
無人駕駛:開放無人駕駛開發平台,其中包括數據平台、硬體平台、線控平台、感測器信號等核心數據及介面。開放基於中國路況的千萬公里路試數據、高達1億公里驗證數據,截至目前,數據總量已經突破40PB。
智能網聯:開放近百項技術資源,包括智能語音、娛樂系統、人機交互、車身狀態數據、媒體中心等。
三電技術:開放數十項控制數據,包括駕駛模式、遠程充電、預約出行等,讓用戶可體驗到定製化的功能和性能。比如駕駛模式上,普通用戶可選「菜單」上的舒適、經濟、運動等模式;針對第三方開發者或者發燒友,准備了「自助餐菜單」,免費開放油門MAP圖,他們可以DIY更多模式。
工業設計:開放顏色、材質、改裝、周邊等,用戶可以在幾何產品的基礎上開發各類改裝件、汽車周邊衍生品等,將自己的創意在汽車產品上進行定製化開發和生產。幾何也將和全球知名生活、服飾潮牌、家居生活、數碼科技公司等廣泛合作、共創幾何「嚴選」。
03?該平台首款開發產品是什麼
幾何品牌首款純電SUV——幾何C,將成為幾何+計劃首款開放產品。
據先期流露的信息來看,幾何C將搭載吉利旗下最新智能網聯技術的車型,將成為全球首款量產無人駕駛純電SUV。
幾何C來自吉利純電專屬GE2.0全新科技平台,採用行業領先的ITCS3.0電池智能溫控系統、熱泵系統、車身輕量化等技術,有效提升車輛真實續航里程,在低溫環境下能使續航里程提升20%左右。
在智能網聯方面,幾何C應用吉利在無人駕駛領域的最新技術成果,搭載吉利自主研發的「智感循跡無人駕駛系統「,能在室外、室內多場景開啟100%自主泊車功能,這也是幾何首款擁有此項技術的量產新車。
幾何C無人駕駛技術按照L4級標准開發,它將開放底層數據,成為幾何+開放計劃的首台款量產車型。截止目前,幾何+平台上啟動了幾何C無人駕駛技術開放賽,簡而言之,作為幾何+平台用戶,你甚至可以參與幾何C輔助駕駛的研發:
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吉利汽車集團CEO、總裁?安聰慧表示:
「技術的開源,就是在解鎖不同的視角,不同人生的想像力。幾何不僅是一個汽車品牌,更致力於為用戶創造愉悅有趣的生活方式。幾何+這個創意共享站,一定會因為徹底的開放,激發有趣生活創作者的熱情和參與感,期待他們用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共創科技出行的新未來。」
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吉利汽車集團CEO、總裁?安聰慧
2020年,是互聯網+的時代,是一個協同、跨界融合的時代。幾何汽車重塑造車邏輯,選擇開放,選擇跨界融合,讓更多的人參與造車的各個創新環節,是極為大膽,也是極為先進的。
如果你有一個造車夢,不妨去幾何+看看,這將成為你離夢想最近的一次!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D. 中國航空技術出口總公司發行的債券,產生的金融資產是誰的金融資產
中國航空技術出口總公司發行的債券,產生的金融資產是購買債券人的金融資產。
E. 全球平台組織的GP技術領域
GlobalPlatform的目標是創建一個標准化的基礎架構, 加快安全應用程序及其關聯資源的部署,如數據和密鑰,同時保護安全應用程序及其關聯資源免受軟體方面的攻擊。GlobalPlatform通過發布和推進相關技術標准來實現這一目標,著重 於以下幾個方面:
1. 安全單元(SE)GlobalPlatform卡片技術規范支持防篡改晶元的技術實現和多應用管理,如智能卡和多種安全單元(SIM卡,SD卡和嵌入式安全單元)。支持在智能卡和移動設 備上部署近場支付業務, 身份,醫療,交通等應用。
2. 可信執行環境(TEE)GlobalPlatform制定了可信執行環境的標准, 可信執行環境是一個駐留在所連接設備的主處理器上的安全區域,以確保在可信執行環境中的敏感數據的存儲、處理和保護;支持智能設備產業利益相關方的核心需求,如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應用程序開發人員和設備製造商。這種技術的發展對移動錢包,近場支付實現,內容保護和自帶設備辦公(BYOD)等技術實現至關重要。
3. 系統消息(System Messaging)GlobalPlatform系統消息制定了來自金融、移動近場通信、政府和交通等部門的市場參與者如何將他們的後端系統連接到安全單元、可信執行環境以及安全應用程序產業環境中的其他成員。這是通過定義「誰」負責「什麼」以及約定統一的語言(消息)來實現的。根據GlobalPlatform的定義,消息可以通過移動網路使用無線傳輸(OTA),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使用雲環境來實現。通過此項技術,用以實現可信業務管理,發卡和個人化安全晶元以及可信執行環境(TEE)技術。
GlobalPlatform已發布端到端的業務部署技術框架,此規范將整個解決方案整合到一個統一的版圖,同時滿足不同的市場領域的特定技術需求。
根據Eurosmart的研究證實,2012年智能卡安全晶元出貨量超過了70億片, 其中26億片部署基於GlobalPlatform卡片規范。
GlobalPlatform的技術規范已經被全球金融、移動/電信、政府和交通部門廣泛採用,並進一步為市場融合和創新的跨行業夥伴關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礎。來自全球各行業的GlobalPlatform會員合作共同完成規范制定工作。
GlobalPlatform與一系列的行業協會有密切聯系,包括: 與NFC論壇,SD協會和可信計算組織(Trusted Computing Group)的技術聯絡 在移動產業領域,與歐洲電信標准化協會(ETSI)和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的合作 在政府/ ID夥伴關系方面,與歐洲標准化委員會(CEN)和國際標准化組織(ISO)的合作 在支付領域,與EMVco和歐洲支付委員會(European Payments Council)的合作 參見所有 GlobalPlatform相關的產業關系.
為了保證產品能夠符合GlobalPlatform所定義的特定市場配置的功能要求,並且一旦進入市場能夠如期運行,GlobalPlatform針對安全晶元和設備的嚴格的一致性測試程序進行管理,維護以及演進做出規劃。除了建立產品在市場的穩定性和信心之外,這套程序還能保證產品在應用上長期的互操作性和可擴展性。
目前,GlobalPlatform的主要工作重心在: 鑒於越來越多的安全應用承載在移動終端上,GlobalPlatform支持移動業務開發者社區(Mobile Services Community)。包括致力於建立安全單元(SE)和可信執行環境(TEE)的標准;在移動業務領域,同時定義了用於利益相關方的後台系統間的消息規范。 針對政府對市民以及政府對雇員環境下,GlobalPlatform服務於政府全球化業務部署 在標准化的安全的端對端的基礎架構中,GlobalPlatform通過使用可信執行環境(TEE)或安全單元(SE)技術完成企業或政府相關解決方案的部署,確保用戶自帶設備辦公的安全; 應市場環境要求以及各國制定的強制規則的要求,GlobalPlatform進一步增強卡片規范對隱私信保護的支持。 支持並推動了未來安全晶元技術對互聯網協議環境的集成。例如一個連接在雲平台下的設備以及物聯網通信領域中,GlobalPlatform的物聯網標准化活動旨在提供更多的安全以及保護隱私的相關技術。 針對優質內容提供者對保護其在智能連接設備(例如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提供的服務需求,GlobalPlatform正在進行可信執行環境(TEE)標准化的工作,不難想像,內容管理和數字版權保護的需求是採用可信執行環境(TEE)技術的巨大推動力。
F. HOTC熱度幣是什麼
HOTC熱度幣是基於熱度鏈發行的代幣,熱度鏈是HOTchainFoundation(基金會)全力打造的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全球文體娛樂數字資產交易平台,致力於實現全球文體娛樂產業數字資產化、證券化、透明化、公平化,通過區塊鏈技術及應用將市場要素達到最優化配置,它為全球分布式文體娛樂產業提供了一個集成的解決方案。
HOTC熱度幣是和版權關聯的,給版權提供保護,現在對版權的保護越來越嚴了。數字貨幣在全球發展的歷史較短,但是發展速度較快。許多國家都在進行官方或者民間的嘗試,不斷總結經驗教訓
擴張資料
區塊鏈技術的現狀
目前,應用區塊鏈技術的企業在不斷的增加中,很多國家和企業對於區塊鏈的認知也是不同的,有些是積極在發展區塊鏈技術,但是有些還在不斷的探索中,畢竟現在區塊鏈技術還停留在早期的階段,自身的泡沫還沒有褪去,所以希望更多的企業可以推進區塊鏈的快速發展。
盡管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的非常迅猛,但是區塊鏈依然是處於比較早期的階段,區塊鏈技術的實體經濟落地應用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改進,並且在合法化以及監管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2018年,對於區塊鏈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未來可期。
縱觀全球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區塊鏈去中心化是非常明顯的一種優勢,其次就是信任機制以及不可篡改等優點,區塊鏈技術作為具有顛覆性的創新科技,既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又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何時才能實現區塊鏈技術普及,讓我們拭目以待。
G. 國內面向全球的那個技術創新平台叫什麼來著,哪位大神知道給說下唄!
今後五年,更加註重提高發展質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首都經濟保持持續平穩增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萬美元,到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率先形成科技創新、文化創新「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初步建成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文化創新之城。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服務業比重達到78%以上,「北京服務」、「北京創造」品牌的影響力明顯增強。
——摘自201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2年,北京科技創新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科技創新環境不斷優化,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高,科技對首都發展的貢獻明顯增強,中關村[-0.19% 資金 研報]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正在加快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一、要素投入及主要科技產出指標
1、全社會研發經費強度
2012年,北京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063.4億元, 同比增長約13.5%,相當於地區生產總值的5.9%
2、全社會研發全時人員數、每萬名就業人員的研發人員比例
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人員32.2萬人,比上年增加8.6%
3、專利授權量及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
2012年,北京市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92305件和50511件,分別增長18.4%和23.5%;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52720件和20140件,增長17%和26.8%;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4.5件。
4、科技論文數及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
2012年,北京市共發表國內科技論文68750篇,論文被引次數366326次,論文發表數、被引次數均居我國第一位。
5、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
2012年,北京市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1139.2億元,增長9.2%;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4%,與上年持平。
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主要指標
1、重大項目
2012年度,北京市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1140項,佔全國38.3%;承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569項,佔全國34.8%;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956項,佔全國34.5%。
2、科技創新平台建設
「首都科技條件平台」目前已整合了首都地區615個國家級、北京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的3.64萬台(套)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享,設備價值達186億元。
截至2013年11月,北京市累計認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科技研發機構近1300餘家,其中企業牽頭組建的超過70%;推動成立產業技術聯盟超過150家,成員單位8700家,其中70%為企業。
3、開放合作與人才引進
目前,北京市科委已授牌45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012年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吸引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名企業代表攜600多項技術來京尋求合作機會。
4、政策保障
2012年,北京市出台了《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首都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首都創新體系;制定了《關於進一步促進首都科技企業孵化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15年,各類孵化機構數量達到150家,其中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機構達到80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機構達到45家。
三、重點領域成果與成效
1、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2012年,北京高技術產業、科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990.5億元,是2008年的1.5倍。去年上半年,北京市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1.25萬億元,同比增長25%,工業總產值3541.1億元,同比增長28.9%,佔全市四成以上。
目前北京市共有科技型企業近24萬戶,佔北京市企業總數的30%,其中高新技術企業累計8024家,佔全國的25%。
2013年前三季度,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實現總收入1.94萬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9.9%。
2、科技支撐新農村建設
北京市先後組織開展了「乳製品、果品、豆製品、蛋品、果蔬、食用菌加工科技創新和應用」,使農業科技創新、產業促進大見成效。
乳製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了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的突破,研發出一批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技術和產品。
超高壓果品加工技術應用研究與示範全面提升加工水平。通過建設三條超高壓技術果品生產線,實現了果品新型加工技術的應用和推廣,蘋果、大桃、梨加工率達10%以上,新增產值7000萬元。
豆製品加工設備研究及工藝創新為打破國外壟斷地位奠定基礎,對大豆蛋白的生理、生化性質研究取得成功,提高了豆腐的出品率20%至40%。
果蔬、食用菌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房山區果蔬、食用菌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課題,生產出新型果蔬膨化乾燥產品,實現了新技術的研發及設備改造升級,使產品營養成分含量達到了80%,含油量控制在了5%—7%之間,保質期達到了12個月。
3、民生科技領域
與環保部、科技部聯合實施「首都藍天行動」,針對大氣環境改善,啟動實施16項重點任務,重點採取10項措施。
推廣軌道交通關鍵核心技術、「公交城市」建設綜合技術研究應用與示範,為公共交通出行提供科技支撐。
面向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等各個環節,構建「基礎研究探索—前沿技術布局—臨床特色研究—重大疾病防治攻關」的全過程科技創新鏈條。
建成國內最大規模的臨床樣本資源庫——北京生物銀行;推動100餘項診療技術和標准規范在全市800多家(次)醫療衛生機構進行推廣應用。
4、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
2012年,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2458.5億元,佔全國的38.2%,技術交易額增長率突破60%,創5年來新高,技術合同成交額、技術交易額均突破2000億元,技術交易實現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9.2%。
5、每萬元GDP能耗
截至2013年3月,北京萬元GDP能耗是0.44噸標煤,指標在全國領先;水耗是21.5立方米。5年來萬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別下降25%和32%。
-- 猴島游戲論壇為您解答
H. 小米集團擬發行12億美元債券,小米的債券值得購買嗎
我認為小米公司的債券是值得購買的,小米公司擁有著非常強的實力,而且一段時間以來都是處於盈利的狀態的,在未來是有償還債務的能力的。
這個市場對於小米公司的評價一直以來都是非常不錯的,而且小米公司的產品能夠得到市場的歡迎,從這些方面就已經可以說明小米集團在社會當中擁有著非常高的地位,並且所有產品的性價比都是很高的。
小米集團處於盈利的狀態。之所以推薦購買小米集團的債券,是因為小米集團目前處於盈利的狀態,而且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了幾年的時間了。小米集團的業務是非常廣泛的,除了手機之外還有周邊的配套電子產品,這些都能夠為小米集團帶來更多的利潤。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小米公司在未來肯定是能夠償還自己所發行的債券的,之所以會發現這些,是因為目前市場的發展需要更多的資金的支持。小米集團是一家非常靠譜的公司,而且對於創新是非常重視的,小米集團在未來將會獲得更強的盈利能力。
I. 請問債券分析人員都看哪些專業的網站
圍繞對沖基金的三個核心問題是:什麼是對沖基金?對沖基金是否導致高風險,特別是是否引發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要不要對對沖基金加強監管以及如何加強監管?
雖然對沖基金早已成為全球輿論關注的焦點,但國內的研究並不多見。本文的報告分三部分:一是介紹對沖基金的概況,揭開對沖基金神秘的面紗;二是分析對沖基金是否一定導致金融風險,是否導致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三是介紹是否要對對沖基金加強監管的討論。
一、對沖基金概況
1、什麼是對沖基金(定義和特點)
能說出對沖基金的許多別名,如套頭基金、套利基金和避險基金,但要說清對沖基金是什麼並非易事。90年代以來國內出版的多種大型金融工具書,如《新國際金融辭海》(劉鴻儒主編,1994年)、《國際金融全書》(王傳綸等主編,1993年),選入了「對沖(hedging)」、「基金(fund)」、「套利(arbitrage)」、「共同基金(mutual fund)」等條目,卻沒有「對沖基金」的條目,說明直到90年代中期,雖然對沖基金的一些相關術語早已進入,對沖基金卻還聞所未聞。
國外對對沖基金的理解也頗為混亂不一,試列舉一些最新的研究文獻對對沖基金的定義如下。IMF的定義是「對沖基金是私人投資組合,常離岸設立,以充分利用稅收和管制的好處」。美國第一家提供對沖基金商業數據的機構Mar/Hedge的定義是 「採取獎勵性的傭金(通常佔15—25%),並至少滿足以下各標准中的一個:基金投資於多種資產;只做多頭的基金一定利用杠桿效應;或者基金在其投資組合內運用各種套利技術。」美國另一家對沖基金研究機構HFR將對沖基金概括為:「採取私人投資合夥公司或離岸基金的形式,按業績提取傭金、運用不同的投資策略。」著名的美國先鋒對沖基金國際顧問公司VHFA的定義是 「採取私人合夥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的形式,主要投資於公開發行的證券或金融衍生品。」
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向美國國會就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問題作證時給出了一個對沖基金的間接定義。他說,LTCM是一家對沖基金,或者說是一家通過將客戶限定於少數十分老練而富裕個體的組織安排以避開管制,並追求大量金融工具投資和交易運用下的高回報率的共同基金 。
根據以上定義,尤其是格林斯潘的間接定義,我們認為,對沖基金並非 「天外來客」,實質仍不外乎是一種共同基金,只不過組織安排較為特殊,投資者(包括私人和機構)較少,打個形象的比方,它就像是「富人投資俱樂部」,相比之下普通共同基金便是「大眾投資俱樂部」。由於對沖基金特殊的組織安排,它得以鑽現行法律的空子,不受監管並可不受約束地利用一切金融工具以獲取高回報,從而衍化出與普通的共同基金的諸多區別開來。
有人認為,對沖基金的關鍵是應用杠桿,並投資於衍生工具。但實際上正如IMF所指出的,另外一些投資者也參與對沖基金完全相同的操作,如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自營業務部門持倉、買賣衍生品並以與對沖基金相同的方式變動它們的資產組合。許多共同基金,養老基金,保險公司和大學捐款參與一些相同的操作並且名列對沖基金的最重要投資者。此外,從一個細分的銀行體系中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和債務是它們的資本的好幾倍這個意義上看,商業銀行也在運用杠桿。
通過對文獻的解讀,試將對沖基金與一般共同基金作如下對比(表1),從中可清楚地看出對沖基金的特點,進而確切把握究竟什麼是對沖基金。
表1 對沖基金與共同基金的特徵比較
對沖基金 共同基金
投資者人數 嚴格限制 美國證券法規定:以個人名義參加,最近兩年裡個人年收入至少在20萬美元以上;如以家庭名義參加,夫婦倆最近兩年的收入至少在30萬美元以上;如以機構名義參加,凈資產至少在100萬美元以上。1996年作出新的規定:參與者由100人擴大到了500人。參與者的條件是個人必須擁有價值500萬美元以上的投資證券。 無限制
操作 不限制 投資組合和交易受限制很少,主要合夥人和管理者可以自由、靈活運用各種投資技術,包括賣空、衍生證券的交易和杠桿 限制
監管 不監管 美國1933年證券法、1934年證券交易法和1940年的投資公司法曾規定不足100投資者的機構在成立時不需要向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等金融主管部門登記,並可免於管制的規定。因為投資者對象主要是少數十分老練而富裕的個體,自我保護能力較強。 嚴格監管 因為投資者是普通大眾,許多人缺乏對市場的必要了解,出於避免大眾風險、保護弱小者以及保證社會安全的考慮,實行嚴格監管。
籌資方式 私募 證券法規定它在吸引顧客時不得利用任何傳媒做廣告,投資者主要通過四種方式參與:依據在上流社會獲得的所謂「投資可靠消息」;直接認識某個對沖基金的管理者;通過別的基金轉入;由投資銀行、證券中介公司或投資咨詢公司的特別介紹。 公募 公開大做廣告以招徠客戶
能否離岸設立 通常設立離岸基金 好處:避開美國法律的投資人數限制和避稅。通常設在稅收避難所如處女島(Virgin Island)、巴哈馬(Bahamas)、百慕大(Bermuda)、鱷魚島(Cayman Island)、都柏林(Dublin)和盧森堡(Luxembourg),這些地方的稅收微乎其微。MAR於1996年11月統計的對沖基金管理的680億美元中,有317億美元投資於離岸對沖基金。這表明離岸對沖基金是對沖基金行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WHFA統計,如果不把「基金的基金」計算在內,離岸基金管理的資產幾乎是在岸基金的兩倍。 不能離岸設立
信息披露程度 信息不公開,不用披露財務及資產狀況 信息公開
經理人員報酬 傭金+提成 獲得所管理資產的1%-2%的固定管理費,加上年利潤的5%-25%的獎勵。 一般為固定工資
經理能否參股 可以參股 不參股
投資者抽資有無規定 有限制 大多基金要求股東若抽資必須提前告知:提前通知的時間從30天之前到3年之前不定。 無限制或限制少
可否貸款交易 可以自有資產作抵押貸款交易 不可以貸款交易
規模大小 規模小 全球資產大約為3000億。 規模大 全球資產超過7萬億
業績 較優 1990年1月至1998年8月間年平均回報率為17%,遠高於一般的股票投資或在退休基金和共同基金中的投資(同期內華爾街標准-普爾500家股票的年平均增長率僅12%)。據透露,一些經營較好的對沖基金每年的投資回報率高達30-50%。 相比要遜色
2、什麼是「對沖(hedging)」,為什麼要對沖?
「對沖」又被譯作「套期保值」、「護盤」、「扶盤」、「頂險」、「對沖」、「套頭交易」等。早期的對沖是指「通過在期貨市場做一手與現貨市場商品種類、數量相同,但交易部位相反之合約交易來抵消現貨市場交易中所存價格風險的交易方式」(劉鴻儒主編,1995)。早期的對沖為的是真正的保值,曾用於農產品市場和外匯市場 。套期保值者(hedger)一般都是實際生產者和消費者,或擁有商品將來出售者,或將來需要購進商品者,或擁有債權將來要收款者,或負人債務將來要償還者,等等。這些人都面臨著因商品價格和貨幣價格變動而遭受損失的風險,對沖是為迴避風險而做的一種金融操作,目的是把暴露的風險用期貨或期權等形式迴避掉(轉嫁出去),從而使自己的資產組合中沒有敞口風險。比如,一家法國出口商知道自己在三個月後要出口一批汽車到美國,將收到100萬美元,但他不知道三個月以後美元對法郎的匯率是多少,如果美元大跌,他將蒙受損失。為避免風險,可以採取在期貨市場上賣空同等數額的美元(三個月以後交款),即鎖定匯率,從而避免匯率不確定帶來的風險。對沖既可以賣空,又可以買空。如果你已經擁有一種資產並准備將來把它賣掉,你就可以用賣空這種資產來鎖定價格。如果你將來要買一種資產,並擔心這種資產漲價,你就可以現在就買這種資產的期貨。由於這里問題的實質是期貨價格與將來到期時現貨價格之差,所以誰也不會真正交割這種資產,所要交割的就是期貨價格與到期時現貨價格之差。從這個意義上說,對該資產的買賣是買空與賣空。
那麼什麼是對沖基金的「對沖「?不妨舉出對沖基金的鼻祖Jones的例子。Jones悟出對沖是一種市場中性的戰略,通過對低估證券做多頭和對其它做空頭的操作,可以有效地將投資資本放大倍數,並使得有限的資源可以進行大筆買賣。當時,市場上廣泛運用的兩種投資工具是賣空和杠桿效應。Jones將這兩種投資工具組合在一起,創立了一個新的投資體系。他將股票投資中的風險分為兩類:來自個股選擇的風險和來自整個市場的風險,並試圖將這兩種風險分隔開。他將一部分資產用來維持一籃子的被賣空的股票,以此作為沖銷市場總體水平下降的手段。在將市場風險控制到一定限度的前提下,同時利用杠桿效應來放大他從個股選擇中獲得的利潤,策略是,買進特定的股票作多頭,再賣空另外一些股票。通過買進那些「價值低估」的股票並賣空那些「價值高估」的股票,就可以期望不論市場的行情如何,都可從中獲得利潤。因此,Jones基金的投資組合被分割成性質相反的兩部分:一部分股票在市場看漲時獲利,另一部分則在市場下跌時獲利。這就是「對沖基金」的「對沖」手法。盡管Jones認為股票選擇比看準市場時機更為重要,他還是根據他對市場行情的預測增加或減少投資組合的凈敞口風險。由於股價的長期走勢是上漲的,Jones投資總的說來是「凈多頭」。
加入金融衍生工具比如期權以後會怎麼樣?不妨再舉個例子。如果某公司股票的現價為150元,估計月底可升值至170元。傳統的做法是投資該公司股票,付出150元,一旦獲利20元,則利潤與成本的比例為13.3%。但如果用期權,可以僅用每股5元(現股價)的保證金買入某公司本月市場價為150元的認購期權,如果月底該公司的股價升至170元,每股帳面可賺20元,減去保證金所付出的5元,凈賺15元(為簡便計,未算手續費),即以每股5元的成本獲利15元,利潤與成本的比率為300%,如果當初用150元去作期權投資,這時賺的就不是20元,而是驚人的4500元了。
可見,如果適當地運用衍生工具,只需以較低成本就可以獲取較多利潤,就象物理學中的杠桿原理,在遠離支點的作用點以較小的力舉起十分靠近支點的重物。金融學家將之稱為杠桿效應。這種情況下,假如說不是為了避險(也就是實際上不對沖),而純粹是作市場的方向,並且運用杠桿來進行賭注,一旦做對了,當然能獲暴利,不過風險也極大,一旦失手損失也呈杠桿效應放大。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基金(LTCM)用自有資金22億美元作抵押,貸款1250億美元,其總資產1200多億美元,它所持有的金融產品涉及的各種有價證券的市值超過一萬億美元,杠桿倍數達56.8,只要有千分之一的風險就可遭滅頂之災。
3、對沖基金類別(Strategy Defined)
Mar/Hedge根據基金經理的報告將對沖基金分為8類:
1、宏觀(Macro)基金:根據股價、外匯及利率所反映出來的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進行操作。
2、全球(Global)基金:投資於新興市場或世界上的某些特定地區,雖然也像宏觀基金那樣根據某一特殊市場的走勢進行操作,但更偏向選擇單個市場上行情看漲的股票,也不像宏觀基金那樣對指數衍生品感興趣;
3、多頭(Long Only)基金:傳統的權益基金,其運作結構與對沖基金相類似,即採取獎勵性傭金及運用杠桿。
4、市場中性(Market-neutral)基金:通過多頭和空頭的對沖操作來減少市場風險,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的投資哲學與早期對沖基金(如Jones基金)最為接近。這一類基金包括可轉換套利基金;對股票和期指套利的基金;或者根據債券市場的收益曲線操作的基金等;
5、部門(Sectoral)對沖基金:投資於各種各樣的行業,主要包括:保健業、金融服務業、食品飲料業、媒體通訊業、自然資源業、石油天然氣業、房地產業、技術、運輸及公用事業等;
6、專事賣空(dedicated short sales)基金:從經紀人處借入他們判斷為「價值高估」的證券並在市場上拋售,以期在將來以更低的價格購回還給經紀人。投資者常為那些希望對傳統的只有多頭的投資組合進行套期保值,或希望在熊市時持有頭寸的投資者;
7、重大事件驅動(Event-driven)基金:投資主旨是利用那些被看作是特殊情況的事件。包括不幸(distressed)證券基金,風險套利基金等。
8、基金的基金(Funds of funds):向各個對沖基金分配投資組合,有時用杠桿效應。
美國先鋒對沖基金研究公司(1998)則將對沖基金分為15類:
1、 可轉換套利Convertible Arbitrage)基金:指購買可轉換證券(通常是可轉換債券)的資產組合,並通過賣空標的普通股對股票的風險進行對沖操作。
2、 不幸證券(Distressed Securities)基金:投資於並可能賣空已經或預期會受不好環境影響的公司證券。包括重組、破產、蕭條的買賣和其它公司重構等。基金經理人運用標准普爾賣出期權(put Option)或賣出期權溢價(put option spread ) 進行市場對沖。
3、 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s)基金:投資於發展中或「新興」國家的公司證券或國家債券。主要是做多頭。
4、 權益對沖(Equity Hedge)基金:對一些股票做多頭,並隨時賣空另外一些股票或/和股指期權。
5、 權益市場中性基金(Equity Market Neutral):利用相關的權益證券間的定價無效謀求利潤,通過多頭和空頭操作組合降低市場敞口風險(Exposure)。
6、 不對沖權益基金(Equity Non-Hedge):盡管基金有能力用短賣股票和/或股指期權進行對沖操作,但主要是對股票做多頭。這類基金被稱為「股票的采擷者」。
7、 重大事件驅動型基金(Event-Driven):也被稱作「公司生命周期」投資。該基金投資於重大交易事件造成的機會,如並購、破產重組、資產重組和股票回購等。
8、 固定收入(Fixed Income:)基金:指投資於固定收入證券的基金。包括套利型基金、可轉換債券基金、多元化基金、高收益基金、抵押背書基金等。
9、宏觀基金(Macro):指在宏觀和金融環境分析的基礎上直接對股市、利率、外匯和實物的預期價格移動進行大筆的方向性的不對沖的買賣。
10、市場時機基金(market timing):買入呈上升趨勢的投資品,賣出呈下滑趨勢的投資品。該基金主要是在共同基金和貨幣市場之間進行買賣。
11、合並套利基金(Merger Arbitrage):有時也稱為風險套利,包括投資於事件驅動環境如杠桿性的收購,合並和敵意收購。
12、相對價值套利基金(Relative Value Arbitrage):試圖利用各種投資品如股票、債券、期權和期貨之間的定價差異來獲利。
13、部門(Sector)基金:投資於各個行業的基金。
14、空頭基金(Short Selling):包括出售不屬於賣主的證券,是一種用來利用預期價格下跌的技術。
15、基金的基金(Fund of Funds):在基金的多個經理人或管理帳戶之間進行投資。該戰略涉及經理人的多元資產組合,目標是顯著降低單個經理人投資的風險或風險波動。
盡管有以上許多種對沖基金的類別,但一般說來,主要是兩大類。
一是宏觀(Macro)對沖基金,最著名的就是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很多人都以為宏觀對沖基金是最凶惡的基金,風險最大,其實宏觀對沖基金的風險並非最大,一般只使用4-7倍的杠桿。雖然宏觀對沖基金追求投資戰略的多元化,但這類基金仍有幾個共同的特徵:
A、利用各國宏觀的不穩定。尋找宏觀經濟變數偏離穩定值並當這些變數不穩定時,其資產價格以及相關的利潤會劇烈波動的國家。這類基金會承擔相當的風險,以期有可觀的回報。
B、經理人尤其願意進行那些損失大筆資本的風險顯著為零的投資。如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投資者判斷泰銖將貶值,雖然無法准確預料具體貶值的日期,但可斷定不會升值,因此敢放膽投資。
C、當籌資的成本較低時,最有可能大量買入。便宜的籌資使它們即使對事件的時期不確定時也敢於大量買入並持倉。
D、經理人對流動性市場很感興趣。在流動市場上它們可以以低成本做大筆的交易。而在新興市場,有限的流動性和有限的可交易規模對宏觀對沖基金和其他試圖建倉的投資者造成一定的約束。新興市場對與離岸同行有業務往來的國內銀行進行資本控制或限制使得對沖基金很難操縱市場。由於在較小的、缺乏流動性的市場,無法匿名投資,經理人還擔心會被當作政府或中央銀行交易的對立方。
另一類是相對價值(Relative Value)基金,它對密切相關的證券(如國庫券和債券)的相對價格進行投資,與宏觀對沖基金不一樣,一般不太冒市場波動的風險。但由於相關證券之間的價差通常很小,不用杠桿效應的話就不能賺取高額利潤,因此相對價值基金比宏觀對沖基金更傾向於用高杠桿,因而風險也更大。最著名的相對價值基金就是LTCM。LTCM的總裁梅里韋瑟相信「各類債券間的差異自然生滅論」,即在市場作用下,債券間不合理的差異最終會消彌,因此如果洞察先機,就可利用其中的差異獲利。但債券間的差異是如此之小,要賺錢就必須冒險用高杠桿。LTCM在歐洲債市一直賭「在歐元推出之前,歐盟各國間債券利息差額將逐漸縮小」,因為德國和義大利是第一批歐元國成員,希臘也於今年5月宣布加入單一歐幣聯盟,於是LTCM大量持有義大利、希臘國債以及丹麥按揭債券的多倉,同時也持有大量德國國債的空倉。與此同時,在美國債市,LTCM的套利組合是購入按揭債券和賣出美國國債。1998年8月14日俄羅斯政府下令停止國債交易,導致新興市場債券大跌,大量外資逃離並將德國和美國的優質債市視為安全島。於是德、美兩國國債在股市面臨回調的刺激下,價格屢創新高,同時新興市場債市則暴跌,德、美國債與其他債券的利息差額拉大。1998年年1至8月,義大利10年期債息較德國10年期債息高出值A1的波動基本保持在0.20-0.32厘之間;俄羅斯暫停國債交易後,A1值迅速變大,更在8月底創出0.57厘的11月來新高;進入9月,A1變化反復,但始終在0.45厘上的高位;9月28日更是報收0.47厘,A1的增高意味著LTCM「買義大利和希臘國債,賣德國國債」的投資組合失敗了(希臘國債虧損同理於義大利國債);同時持有的大量俄國國債因為停止交易而成為廢紙;丹麥按揭債券自然也難逃跌勢。在美國,市債交易異常火爆,國債息減價增。自1998年8月1日後,市場利率較10年期美國國債利息高出值A2大幅攀升;8月21日,美國股市大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跌掉512點。同時,美國公司債券的拋壓同國債強勁的買盤形成鮮明對比,國債的利息被推到29年來低位,LTCM逃離持有的美國國債空倉被「逼空」。因此,LTCM在歐美債券市場上的債券投資組合上多空兩頭巨損,9月末,公司資產凈值下降78%,僅餘5億美元,瀕臨破產的邊緣。
3、 對沖基金的歷史與現狀
(1)創始階段:1949-1966年
對沖基金的鼻祖是Alfred Winslow Jones。瓊斯最初是一個社會學家,後來成為一個記者,再後來成為基金經理人。1949年Jones任職於《財富》雜志期間,受命調查市場分析的技術方法並撰寫文章。結果無師自通,幾乎在一夜之間從一個新手成為一個精通者,並在文章發表兩個月前,建立起一家合夥的投資公司。公司帶有後來的對沖基金的經典特徵,所以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家對沖基金。存在一個獎勵傭金制和把他自己的資本投入基金,向一般經理人員支付的薪水占所實現利潤的20%。此外,Jones在隨後的十年裡還創建了一套模擬指標。
Jones公司起初是一家普通合夥公司,後來則改為有限合夥公司,其運作保持著秘密狀態,業績良好。
(2)初步發展和變化階段:1966-1968年
1966年《財富》的另一位記者Carol Loomis發現了業績不凡的Jones基金,撰文盛贊 「Jones是無人能比的」。該文詳細描述了Jones基金的結構和激勵方式,以及jones在後來幾年創建的模擬指標,並列出Jones基金的回報率-酬金凈額,發現大大超過了一些經營最成功的共同基金。例如,它過去五年的回報率比誠信趨勢(Fidelity Trend )基金高出44%,過去10年的回報率則比Dreyfas基金高87%。這導致了對沖基金數目大增,雖然並不知道在隨後幾年中所建立的基金的准確數字,但根據SEC的一項調查,截至1968年底成立的215家投資合夥公司中有140家是對沖基金,其中大多數是在當年成立的。
雖然對沖基金的迅速成長與強勁的股票市場同步,但一些基金經理發現通過賣空來對沖投資組合不僅難度大、耗時,且成本高昂。結果,許多基金越來越求助於高額頭寸來放大股票多頭的戰略,從而對沖基金開始向多種類別發展,所謂「對沖」,不過是象徵性的意義罷了。
(3)低潮階段:1969-1974年
1969—1970年的股市下跌給對沖基金業以災難性的打擊,據報道,SEC在1968年底所調查的28家最大的對沖基金,至70年代末其管理的資產減少了70%(由於虧損和撤資),其中有5家關門大吉。規模較小的基金情況則更糟。1973—1974年的股市下跌,再次使對沖基金急劇萎縮。
(4)緩慢發展階段:1974-1985年
從1974—1985年,對沖基金重新以相對秘密的姿態進行運作。雖然宏觀對沖基金在此期間嶄露頭角,但總的說來發展不是太快。
(5)大發展階段:90年代之後
對沖基金是隨著金融管制放鬆後金融創新工具的大量出現興盛起來的,特別是90年以後,經濟和金融全球化趨勢的加劇,對沖基金迎來了大發展的年代。1990年,美國僅有各種對沖基金1500家,資本總額不過500多億美元。90年代以來,對沖基金高速增加,最近兩年的發展速度更是驚人。據美國《對沖基金》雜志調查,目前約有4000家基金資產超過4000億美元。據基金顧問公司TASS的資料表明,目前全球約有4000多對沖基金,比兩年前的數目多出逾一倍,所管理的資產總值則由1996年1500億美元,大幅增加至目前的4000億美元。而美國先鋒對沖基金國際顧問公司的資料則認為,對沖基金目前在全球已超過5000個,管理資產在2500億美元以上。另據預測,今後5-10年間,美國的對沖基金還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其資本總額的增長將高於15%。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對沖基金正在把退休資金以及各種基金會和投資經理人吸引過來,形成更強大的勢力。5年前,退休資金和各種基金會的投資在對沖基金資本總額中僅佔5%,現在已猛增到80%。
5、目前國際上主要的對沖基金組織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有對沖基金。歐洲一些國家也有類似的基金,但正式名稱不叫對沖基金。
對沖基金聲名顯赫,許多人猜想它一定是「巨無霸」(「600磅的大猩猩」),其實大部分的對沖基金規模並不大。按資本總額來區分:5億美元以上的僅佔5%;5000萬-5億美元的約佔30%;500萬美元以下的約佔65%。約有四分之一的對沖基金總資產不超過1000萬美元,有人說,「它們的運作像個小作坊,通常是在僅有一兩個人的辦公室里工作。」
排名前10位的美國國際對沖基金依次為:美洲豹基金(資產100億美元)、量子基金(資產60億美元)、量子工業基金(資產24億美元)、配額基金(資產17億美元)、奧馬加海外合夥人基金(資產三類17億美元)、馬弗立克基金(資產17億美元)、茲維格-迪美納國際公司(資產16億美元)、類星體國際基金(資產15億美元)、SBC貨幣有價證券基金(資產15億美元)、佩里合夥人國際公司(資產13億美元)。
排名前10位的美國國內對沖基金依次為:老虎基金(資產51億美元)、穆爾全球投資公司(資產40億美元)、高橋資本公司(資產14億美元)、帽際基金(INTERCAP,資產13億美元)、羅森堡市場中性基金(資產12億美元)、埃林頓綜合基金(資產11億美元)、套利稅收等量基金(資產10億美元)、定量長短賣資金(資產9億美元)、SR國際基金(資產9億美元)、佩里合夥人公司(資產8億美元)。
二、對沖基金與金融風險
90年代以來,對沖基金行業獲得極大的發展,其表現引人矚目,而90年代也是國際金融動盪不安,風險日增的年代,從1992年歐洲貨幣危機,1994年債券市場危機機墨西哥危機,到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世界似乎越來越不得安寧。許多人指責對沖基金是金融風險之源,特別是導致了亞洲金融危機。對於這一流行的說法,我們先作一般性的討論,然後再引證資料,介紹一些對對沖基金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扮演的角色所作的實證分析。
1、對沖基金與金融風險:一般性討論
一般來說,對沖基金並不具有較其他機構投資者更不安全的特性,理由如下:
(1)相對較小的規模。到1997年底,對沖基金全球資產僅3000億美金,而成熟市場的機構投資者所管理的資產超過20萬億美金,其中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德國的共同基金、退休基金、保險公司及非金融性公司所管理的資金高達11萬億美元,全球共同基金則在1996年就已有7萬億美元之多。
(2)大部分對沖基金不用杠桿或所用的杠桿比例小。有人或許會說,對沖基金雖然規模小,但使用杠桿作用大。事實並非如此。VHFA的研究表明,對沖基金整體上運用的杠桿比較適度。約30%的對沖基金不運用杠桿,約54%的對沖基金運用小於2:1的杠桿(1美元當作2美元投資),只有16%的對沖基金運用大於2:1的杠桿(即借貸額超過了其資本額)。極少數的對沖基金的杠桿大於10:1。並且大多數運用高杠桿的對沖基金進行各種各樣的套利戰略,因此其杠桿的量不一定是其實際市場風險的一個准確尺度。與此同時,銀行、公司及機構投資者也運用杠桿,考慮到它們管理的資產加起來數倍於對沖基金,誰的作用更大不難想像。
(3)對沖基金信息匱乏。有人認為,對沖基金還可利用「羊群效應」,自己作領頭羊。如果這是真的話,將取決於信息及處理信息的能力。實際上,對沖基金的管理費用較低,人員很少,同時
J.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的大事記
1996年:公司在原中國證券交易系統有限公司的基礎上改組設立,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及九家金融機構為出資人;公司獨立開發出中央債券簿記系統,實現了債券登記託管和交易結算的電子化;在中國人民銀行指導下,開發出債券發行系統和公開市場操作系統,為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業務搭建了技術平台,並首次採用遠程數量招標方式支持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中央銀行融資券;參與並完成世界銀行「中國國債託管清算結算系統與場外市場」、「中國政府債券簿記系統設計」和「中國債券市場風險控制機制與信息系統建設」技援項目,為公司業務的開展和市場架構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1997年:中央債券綜合業務系統作為「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在中國人民銀行立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債託管管理暫行辦法》頒布,依據該辦法,財政部授權本公司主持建立和運營全國國債託管系統;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各商業銀行停止在證券交易所證券回購及現券交易的通知》發布。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始建立,公司被中國人民銀行指定為市場的債券託管與結算機構,承擔銀行間債券市場統一託管結算職能;依據中國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業務暨一級交易商管理暫行規定》,公司開始承辦公開市場業務的債券登記、託管和結算業務,為公開市場業務提供相應的技術平台和業務支持;中國人民銀行《特種金融債券託管回購辦法》頒布,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授權,公司承擔特種金融債的託管、信息播報、統一結算及代理抵(質)押權人職能。
1998年:債券發行系統啟用,當年支持國家開發銀行以招標方式發行金融債券410億元,政策性銀行金融債券由此實現了從派購發行向市場化發行的歷史性轉變;中國債券信息網建成和啟用,成為主管部門指定的市場信息披露平台,促進了市場透明度的提高;全面完成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實物國債保管庫的移交接收工作,實現了實物國債保管庫的統一管理;企業債開始實行記賬式發行,經中國人民銀行同意,公司行使企業債總託管人職能,開始提供中央企業債及其他一些企業債的託管服務。
1999年:中央債券綜合業務系統建成並投入運行,改善了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基礎設施;公司制定了《銀行間債券交易結算規則(試行)》和《銀行間債券交易結算應急規則》;財政部通過債券發行系統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記賬式國債,由此開始了以遠程招標方式進行的國債無場化發行。
2000年:公司改制為國有獨資金融機構,公司主要負責人由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管理,業務上接受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的管理,財務上接受財政部的監管;中國人民銀行《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交易管理辦法》頒布,公司被指定為市場的債券登記、託管與結算機構。根據該辦法,公司會同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組織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員簽署《債券回購主協議》,市場的規范化建設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於開辦債券結算代理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公司圍繞結算代理業務進行了大量的業務技術准備,從而為農信社等小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法人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2001年:公司黨委成立,受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直接領導;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於統一採用債券收益率計算方法有關事項的通知》和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證監會聯合發布的《關於落實債券凈價交易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的要求,完成對中央債券綜合業務系統相關的技術改造;制定《債券拍賣操作規程(試行)》;結束實物國債庫房管理業務,圓滿地完成了我國歷史上最後一批實物國債的保管任務。
2002年:金融機構進入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資格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機構投資人在公司開戶數量有較快增長,公司加大了培訓和服務的力度;商業銀行國債櫃台交易中心業務處理系統投入運行,具有中國特色的兩級託管體制初步形成,公司作為一級託管人發揮了重要的服務與監督功能;客戶賬務語音查詢復核系統建成使用,為投資人提供了自我保護的渠道;中央債券綜合業務系統(二期)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科技司組織的專家鑒定,獲得「銀行科技發展一等獎」。
2003年:配合國家開發銀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美元債券;完善債券發行系統,支持財政部實現跨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國債市場的國債發行,促進了國債一級市場的統一;取消企業債券託管憑證,實現企業債券託管電子化,與八家企業債券承銷商的櫃台交易系統聯網;成功進行異地災備中心的切換演練,驗證了異地災備系統的業務支持能力和公司的系統安全保障水平;適應中國債券市場的發展需要,編制了中國債券指數和中國債券收益率曲線;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公司領導班子由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管理。
2004年:成功進行中央債券綜合業務系統第三期的升級改造,並順利上線運行,公司的業務系統功能和技術水平得到進一步完善和提升;中央債券綜合業務系統與人民銀行大額支付系統聯網運行,實現商業銀行債券交易的「券款對付」結算。這是中國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舉措,標志著公司結算業務向國際標准又邁進了一步;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買斷式回購業務管理規定》,推出債券買斷式回購業務結算及保證金、保證券管理服務;協助中國銀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國內第一隻商業銀行次級債,商業銀行充實附屬資本有了新的途徑;通過商業銀行國債櫃台業務系統,配合財政部成功發行國內第一隻電子記賬憑證式國債,為我國今後採用電子記賬方式向個人發行不可流通國債進行了有益嘗試;配合財政部進行了國庫現金管理方式的創新探索,提前贖回了部分存續期內的國債;與香港金管局簽署債券結算業務合作協議,實現了公司的中央債券綜合業務系統與香港金管局的中央結算系統單向聯通,為有外匯經營權的內地金融機構參與港幣債券市場投資提供了一條可供選擇的安全和低成本的結算渠道。
2005年:中央債券綜合系統與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的債券交易報價系統連接運行,初步實現了債券交易、結算的直通式處理(STP);中央債券綜合業務系統(三期)通過了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組織的專家鑒定;經過一系列業務和技術准備,成功地配合市場推出了債券遠期交易、短期融資券、資產支持債券以及熊貓債券等新品種;公司與聯網客戶簽署《客戶服務協議》,明確了雙方的權利義務,增強了託管結算服務的規范性;與明訊銀行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在培訓、研發、跨境結算業務等方面達成合作意向。
2006年: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了公司成立10周年慶典活動,銀監會、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財政部的領導及國內外相關金融機構人士到會祝賀。開展小額支付系統質押額度管理業務和大額支付系統自動質押融資業務,配合制定相關業務的管理辦法和規則規程。根據財政部和人民銀行的規定,先後設計開發並上線運行「商業銀行定期存款」和「國債買回」業務系統,大力支持國庫現金管理市場化運作。推出債券雙邊借貸業務。
儲蓄國債(電子式)櫃台業務系統正式上線運行,進一步擴大了個人投資者的債券投資渠道。中債收益率曲線與估值完成升級,開始進入商用領域。建設完成客戶電話服務平台,建立了客戶信息和知識庫的共享及客戶需求的快速反饋機制。推出債券估值服務和數據下載通道服務,進一步方便客戶業務操作。智能統計系統上線,及時、准確地為主管部門和市場成員提供各類債券統計分析數據。組織簽訂《丙類結算成員客戶服務協議》和《債券發行、登記及代理兌付服務協議》。成功組織債券綜合業務系統異地災備系統的切換運行,提高系統的安全等級和應對災難等突發事件的危機處置能力。與全美證券託管公司、美國證券業和金融市場協會、亞洲證券業和金融市場協會、加拿大證券學院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
2007年:公司通過發行系統及公開市場交易系統等業務平台支持1.55萬億特別國債的發行,有效配合國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實施。「2007年中國鐵路建設債券」通過債券發行系統成功發行,成為首隻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採用招標方式發行的企業債券。中債收益率曲線被中國銀監會指定為各商業銀行債券類資產估值定價和風險管理的基準,被中國證監會指定為所有證券基金持有的銀行間債券估值定價標准,被中國保監會指定為保險公司進行動態償付能力壓力測試的基準。推出擔保品逐日盯市服務。推出持倉指數和定製指數。開通中國債券信息網網站英文版,網站點擊率在國內同類網站中居領先水平。研究制定《中央債券綜合業務系統突發事件處置預案》,提高突發事件的先期處置能力和應急反應效率。進一步完善災備系統,成功進行櫃台業務系統異地災備切換運行。信息產品質量檢測和分析系統上線,每年向市場發布《中債價格指標產品質量檢驗報告》,進一步完善了中債價格指標產品體系。中央國債數據字典和ISIN資料管理系統成功上線運行。
推出以全債市場為樣本的中債綜合指數。與明訊銀行就跨境結算業務簽署了合作協議,為國內有資質的金融機構參與國際債券市場投資提供一條可供選擇的便利途徑。與歐清銀行簽定《合作諒解備忘錄》。
2008年:推出非銀行金融機構DVP結算業務。中債電子密押系統上線運行,完善了密押管理方式。資金賬戶管理系統上線運行,為與債券相關的資金清算與結算尤其是DVP結算業務提供了力的業務與技術支持。全年辦理債券交易結算突破百萬億元。經國家公安部安全測評中心評估,我公司的中央債券簿記系統、債券發行系統、中國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業務支持系統、自動質押融資系統為第三級,小額質押額度管理系統、債券櫃台業務中心系統為第二級,並在公安部予以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備案。發行系統首次支持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成功招標發行,成為廣泛涵蓋銀行間市場各債券品種的發行業務平台。中國債券信息網全面改造上線運行。與人民日報新聞信息中心合作,公開出版《中國債券》月刊。「中債價格指標產品」被中國證券業協會列為證券從業人員後續培訓的選修課程。《債券託管結算業務》、《全國債券從業人員培訓教材》(三本)在中國職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組織開展的「2006-2007年度優秀科研成果」評審活動中,獲得「教材類」一等獎。
200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同志一行視察我公司。要求公司按照現代金融企業制度,立足於促進全國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努力發揮債券統一託管結算的基本職能,積極參與金融市場創新,扎實穩妥地推進自身的快速發展。銀監會、證監會正式發文明確,在上市商業銀行進入交易所試點工作中,我公司做後台,負責上市商業銀行在交易所債券交易的登記、託管、結算工作。 公司參股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櫃台中心系統改造及40家試點銀行儲蓄國債聯網接入工作。建設統一語音查詢平台。
425家非銀行機構與我公司簽訂DVP結算相關協議,開立資金專戶,結算面額21萬億元,同比增長超過60%。
成功實施IT系統評估項目,為進一步做好IT建設和規劃打下基礎。與人民日報新聞信息中心合作,公開出版《中國債券》月刊。「開發完成債券業務實時監測系統,及時監測異常信息。制訂《中央債券簿記系統債券利息核算方法》、《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金融債券信息披露操作細則》、《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信息披露操作細則》、《儲蓄國債(電子式)相關業務實施細則》等業務規章。全面啟動公司文化建設工作,制訂《公司文化建設工作方案》,出台《公司文化綱要》。成立公司紀委及紀檢監察辦公室。
2010年:業務量穩步增長,全年支持發行各類債券突破千期;完成債券結算量162.81萬億元,同比增長33.38%;年底債券託管余額突破20萬億元。新一代客戶端正式上線運行,在功能上具備更強的兼容性,為客戶提供更完善的服務渠道和更人性化的服務界面。 在不斷提升質量、擴大市場影響力的基礎上,實現了中債信息產品的市場化運營。基本完成擔保品管理系統開發工作,並起草了相關協議和制度。非金融企業債券招標發行系統、債券業務實時監測系統正式上線運行。擬定《業務監測管理辦法》和《銀行間債券市場境外機構結算額度監測預警方案》,制定《境外機構投資者業務指引》和《債券賬戶業務指引》,修訂《客戶服務協議》。公司搬入新辦公樓(金融街10號),並成功完成系統遷移工作,初步建立了「三中心」格局下的系統運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