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軟體測試基本流程
需求:閱讀需求,理解需求,與客戶、開發、架構多方交流,深入了解需求。--testing team
2.測試計劃: 根據需求估算測試所需資源(人力、設備等)、所需時間、功能點劃分、如何合理分配安排資源等。---testing leader or testing manager
3.用例設計:根據測試計劃、任務分配、功能點劃分,設計合理的測試用例。---testing leader, senior tester
4.執行測試:根據測試用例的詳細步驟,執行測試用例。--every tester(主要是初級測試人員)
5.執行結果記錄和bug記錄:對每個case記錄測試的結果,有bug的在測試管理工具中編寫bug記錄。--every tester(主要是初級測試人員)
6.defect tracking:追蹤leader分配給你追蹤的bug.直到 bug fixed。--every tester
7.測試報告:通過不斷測試、追蹤,直到被測軟體達到測試需求要求,並沒有重大bug.
8.用戶體驗、軟體發布等……
我們證券行業常說的「一級市場」簡單地說是什麼一個概念?(簡單說來一級市場就是股票的發行市場)
那麼「二級市場」又是什麼概念呢?(二級市場也就是股票的交易市場,比如:A股交易市場、B股交易市場等)白線是加權指數線,黃線是不加權的指數線,也就是說白線是考慮權重因數的,黃線是不考慮權重因數的。)
註:紫紅色線為大盤成本線,具體使用方法如下:
若R1日大盤收盤指數處於成本線收盤指數C上方,則此成本線收盤位置C可作為R2日大盤盤中一技術位,只要R2日盤中大盤指數兩次向下擊穿C點位,則R2日大盤80%以上概率以陰線報收。
若R1日大盤收盤指數處於成本線收盤指數C下方,則此成本線收盤位置C可作為R2日大盤盤中一技術位,只要R2日盤中大盤指數兩次向上突破C點位,則R2日大盤80%以上概率以陽線報收。
那麼,圖中中央紅色柱線和綠色柱線有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呢?(紅色和綠色分別代表著多方和和空方的力量對比,紅色段表明此時多方占優,綠色段代表此時空方占優,當紅線逐漸變長,則表明此時多方力量正逐漸增強,相應股價上抬,若紅色逐漸變短,則表明此時多方力量正在變弱,當綠色線出現時說明此時轉而變成空方力量占優了,相應股價下跌;反之亦然)。
圖下方的紅綠柱線又是代表每一分鍾的成交量,線體越長則這一分鍾成交量越大,紅色線表明此時買盤比賣盤踴躍,綠線則表明此時賣盤比買盤踴躍)。
畫面――大盤分析――上證走勢(取樣為滬市所有A股和B股)――上證180(滬市中抽取180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個股作為樣本股而加權計算出的股價指數)
上證A股(取樣為滬市A股)――上證B股(取樣為滬市B股)――上證分類指數(根據不同概念、行業或系統等類別取樣,如商業指數、地產指數、工業指數等)――上證基金(以滬市基金為樣本股)
深圳綜指(取樣為深市所有A股和B股)――深圳A股(取樣為深市A股)――深圳B股(取樣為滬市B股)――深圳分類(根據不同概念、行業或系統等類別取樣,如商業指數、地產指數、工業指數等)――深圳基金(以滬市基金為樣本股)
各類板塊指數,操盤手軟體根據不同概念、行業、地區等板塊為取樣范圍而計算出的股價指數圖
我們現在切換到大盤K線圖(或者技術分析圖),我們現在看到的一根根柱狀線就是K線圖,它是根據每天交易的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以及最低價四個數據而刻畫出的方便觀看和分析的股價運行圖,又稱蠟燭圖,現在我分別舉出以下幾組數據,請大家配合把相應的K線圖形式畫出來:
股票A:開盤3.5;收盤3.75;最高3.82;最低3.3
股票B:開盤 9.8;收盤9.2;最高10.5; 最低9.00
股票C:開盤12; 收盤12.8 最高12.8 最低12
股票D:開盤15; 收盤14 最高15 最低14
股票E:開盤10 收盤10 最高10 最低9
股票F:開盤10 收盤10 最高10.9 最低10
知曉陽線、陰線、上影線、下影線等的概念和區別
我們隨便切換到一個個股K線圖,我們來看一下右邊的報價欄
買盤(1,2,3):各價位委託買入申報的量
賣盤(1,2,3):各價位委託賣出申報的量
成交:當前買賣成交的價格
均價:當前成交總額/成交總股數
漲跌:當前成交價相對與前一交易日收盤價之間的價格差額
開盤:當天交易開盤價 收盤:當天交易最後一筆成交價(收盤價)漲幅:當前成交價相對於前一交易日收盤價上漲的幅度
最高:當天交易至當前的最高成交價 最低:當天交易至當前的最高成交價現手:當前最近一次買賣成交的手數 總手:交易當日到當前的成交總手數金額:交易當日至當前買賣成交的總金額
強弱:個股當前股價上漲下跌對於大盤指數的影響度
換手(率):=(當日成交總股數)/(流通股數)x100%
5日換手:最近連續五個交易日內總的換手率,即最近連續五個交易日換手
率之和
量比:量比=現成交總手/[過去5個交易平均每分鍾成交量×當日累計開市時間(分)]
委比:委比=(委買手數-委賣手數)/(委買手續+委賣手續)×100%
委買手數:現在所有個股委託買入下三檔的總數量
委賣手數:現在所有個股委託賣出上三檔的總數量
內盤:主動性賣出盤,委託以買方成交
外盤:主動性買入盤,委託以賣方成交
市盈率:市盈率=每股市價/每股收益 市盈率越低風險越小
每股公積:公積金/總股本
公積金分為資本公積金(溢價發行債券的差額和無償捐贈資金實物作為資本公積金)和盈餘公積金(從償還債務後的稅後利潤中提取10%作為盈餘公積金)
每股收益:每股收益=凈利潤/總股本 數值越大越好
每股凈資產:每股凈資產=期末凈資產/年度末總股本
總股本=流通股本+非流通股本
國家股:代表國家投資的部門和機構,以國有資產向公司投資形成的股份
法人股:企業法人和具有法人資格的事業單位和團體,以其依法可支配的資產向上市公司投資形成的非上市流通股份
A股:境內發行,境內機構、組織或個人以人民幣認購和交易
B股:境內注冊,向境內外投資者發行,境內證券交易所上市 以外幣認購、交易和結算
H股:注冊地在內地、上市地在香港的外資股
職工股:上市公司內部職工認購的股份
藍籌股:行業內佔有重要支配性地位,業績優良,成交活躍、紅利優厚的大公司股票
紅籌股:在境外注冊,在香港上市的帶有中國大陸概念的股票
垃圾股:行業前景不好,業績較差的股票;也叫仙股
績優股:業績優良的股票;每股稅後利潤處於中上地位;凈資產收益率連續三年顯著超過10%
總資產:上市公司資產總額
股東權益:就是凈資產,等於總資產-總負債
凈利潤=總利潤×(1-利潤稅率)
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凈資產
總市值=股票市價×總股本
流通市值=股票市價×流通股本
調出ST銀廣廈,帶出ST概念,連續兩個會計年度虧損的個股
進而切換至*ST威達,帶出*ST的概念,帶上ST後,第三年度中期報表經審計後仍是虧損,則帶「*」
隨後再度調出S愛建講解S**概念,未股改的股票;順帶調出S*ST新智作解釋
N***(新股第一天上市交易);XR***(當天進行除權處理的個股);XD***(當天進行除息處理的個股);DR***(當天既除息又除權的個股);
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具有外資參股或投資等概念的股票
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經核准在境外證券市場投資的境內機構等
除息:除去股票中領取現金股息的權利
除權:除去股票中領取股票股息和取得配股權的權利
除息登記日:上市公司規定的除息前進行股東及其持有股份統計的日子(R日)
除權登記日:上市公司規定的除權前進行股東及其持有股份統計的日子(R日)
除息日:R+1日,即進行除息處理的交易日
除權日:R+1日,即進行除權處理的交易日
除息價=股權登記日收盤價-每股所派現金
填息:除息後股價上升,將除息的差價補回
填權:除權後股價上升,將除權的差價補回
送股:上市公司將本年的利潤留在公司,以發放股票作為紅利,將利潤轉化為股本送給股份持有人的行為
配股:上市公司為了進一步籌集資金而向原股東增發新股的行為
增發:上市公司為了再融資而再次發行股票的行為
除息價=股權登記日收盤價-每股所派現金
送股除權價=股權登記日收盤價/(1+送股比例)
除權除息價=(股權登記日收盤價-紅利)/(1+送股比率)
有送紅、派息、配股的除權價計算:
除權階=(收盤價+配股比例×配股價-每股所派現金)
/(1+送股比例+配股比例)
❸ 軟體測試的流程怎麼描述
1、單元測試
對該軟體的模塊進行測試,通過測試以發現該模塊的實際功能出現不符合的情況和編碼錯誤。
由於該模塊的規模不大,功能單一,結構較簡單,且測試人員可通過閱讀源程序清楚知道其邏輯結構,首先應通過靜態測試方法,比如靜態分析、代碼審查等,對該模塊的源程序進行分析,按照模塊的程序設計的控制流程圖,以滿足軟體覆蓋率要求的邏輯測試要求。
2、集成測試
軟體測試的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通常要對已經嚴格按照程序設計要求和標准組裝起來的模塊同時進行測試,明確該程序結構組裝的正確性,發現和介面有關的問題,比如模塊介面的數據是否會在穿越介面時發生丟失;各個模塊之間因某種疏忽而產生不利的影響。
將模塊各個子功能組合起來後產生的功能要求達不到預期的功能要求;一些在誤差范圍內且可接受的誤差由於長時間的積累進而到達了不能接受的程度;資料庫因單個模塊發生錯誤造成自身出現錯誤等等。
3、系統測試
本階段的主要測試內容包括健壯性測試、性能測試、功能測試、安裝或反安裝測試、用戶界面測試、壓力測試、可靠性及安全性測試等。為了有效保證這一階段測試的客觀性,必須由獨立的測試小組來進行相關的系統測試。
另外,系統測試過程較為復雜,由於在系統測試階段不斷變更需求造成功能的刪除或增加,從而使程序不斷出現相應的更改,而程序在更改後可能會出現新的問題,或者原本沒有問題的功能由於更改導致出現問題。所以,測試人員必須進行回歸測試。
4、驗收測試
最後一個階段的測試操作,在軟體產品投入正式運行前的所要進行的測試工作。和系統測試相比而言,驗收測試與之的區別就只是測試人員不同,驗收測試則是由用戶來執行這一操作的。
驗收測試的主要目標是為向用戶展示所開發出來的軟體符合預定的要求和有關標准,並驗證軟體實際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確保用戶能用該軟體順利完成既定的任務和功能。通過了驗收測試,該產品就可進行發布。
(3)軟體測試中股票交易的流程擴展閱讀
軟體測試原則
對計算機軟體進行測試前,首先需遵循軟體測試原則,即不完全原則的遵守。不完全原則即為若測試不完全、測試過程中涉及免疫性原則的部分較多,可對軟體測試起到一定幫助。
因軟體測試因此類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性,測試人員能夠完成的測試內容與其免疫性成正比,若想使軟體測試更為流暢、測試效果更為有效,首先需遵循此類原則,將此類原則貫穿整個開發流程,不斷進行測試,而並非一次性全程測試。
❹ 簡述一套完整的軟體測試過程
一套完整的軟體測試應該由五個階段組成:
1、測試計劃
首先,根據用戶需求報告中關於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標的規格說明書,定義相應的測試需求報告,即制訂黑盒測試的最高標准,以後所有的測試工作都將圍繞著測試需求來進行,符合測試需求的應用程序即是合格的,反之即是不合格的;同時,還要適當選擇測試內容,合理安排測試人員、測試時間及測試資源等。
2、測試設計
將測試計劃階段制訂的測試需求分解、細化為若干個可執行的測試過程,並為每個測試過程選擇適當的測試用例(測試用例選擇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測試結果的有效性)。
3、測試開發
建立可重復使用的自動測試過程。
4、測試執行
執行測試開發階段建立的自動測試過程,並對所發現的缺陷進行跟蹤管理。測試執行一般由單元測試、組合測試、集成測試、系統聯調及回歸測試等步驟組成,測試人員應本著科學負責的態度,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測試。
5、測試評估
結合量化的測試覆蓋域及缺陷跟蹤報告,對於應用軟體的質量和開發團隊的工作進度及工作效率進行綜合評價。
顯然,軟體測試只有嚴格按照步驟進行,才可能對應用程序的質量進行把關。然而,如果沒有一種優秀的測試工具的幫助,單純憑藉手工測試,不但將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有很多測試工作是難以實現甚至是無法實現的。
❺ 軟體測試的流程是什麼bug具體是什麼怎麼提交
軟體測試工作流程:
1、需求分析、需求評審需求分析和評審就是分析客戶的需求可不可行,需要怎麼進行測試。
2、編寫測試計劃編寫測試計劃通俗一點講就是什麼人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最後產出什麼東西。那也就是測試人員要測試哪些模塊、在什麼期限內,提交哪些文檔。
3、編寫測試用例、用例評審測試用例就是指導測試的文檔,比如我們要測試商城登錄、買東西等功能,通過測試方法和策略設計測試用例。評審就是評價審查,不能想當然該怎麼測。不能只是輸入正確的用戶名和密碼,能登錄進去就完事了。
作為軟測工程師需要有破壞性,比如密碼輸錯時怎麼辦,會不會有相應的報錯等等。
4、執行測試、提交bug、回歸測試Bug就是缺陷,發現bug之後,要提交給開發人員讓他們去修改,然後進行回歸測試,驗證開發人員有沒有改好。
5、編寫測試總結報告Bug都改好了之後,要編寫測試總結報告,這款軟體的質量如何。
Bug的標題和詳細描述:
標題主要是對你所提交的Bug進行簡明扼要的描述;
詳細描述是對Bug進行進一步詳細的描述,例如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等;也可以直接將標題作為描述部分。
兩者都是為了讓查看Bug的人員很清楚的知道你所表達的意思。
Bug測試環境:
在什麼環境中發現的這個bug,例如:什麼系統,哪個版本等。對於bug環境的描述可以通過簡單的羅列即可(精簡為主)
(5)軟體測試中股票交易的流程擴展閱讀:
軟體測試是伴隨著軟體的產生而產生的。早期的軟體開發過程中軟體規模都很小、復雜程度低,軟體開發的過程混亂無序、相當隨意,測試的含義比較狹窄,開發人員將測試等同於「調試」,目的是糾正軟體中已經知道的故障,常常由開發人員自己完成這部分的工作。
對測試的投入極少,測試介入也晚,常常是等到形成代碼,產品已經基本完成時才進行測試。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期,軟體和IT行業進入了大發展,軟體趨向大型化、高復雜度,軟體的質量越來越重要。
❻ 軟體測試中,證券交易測試的要點有哪些
網路文庫
證券交易考試重點
共享文檔
2014-06-29
100頁
5.0分
紅色為重點,藍色次之,棕色一般掌握(考前沖刺可不看)
第一章證券交易概述
知識點101(P1-3):證券交易的概念及原則。
證券交易是指已發行的證券在證券市場上買賣的活動。(□證券發行與交易的相互關系在基礎復習中已有)。
□證券交易的三特徵:證券的流動性、收益性和風險性。(不包括期限性)。證券之所以能夠流動,是因為它可能帶來一定得收益。
�新中國證券交易市場的建立始於1986年。1988年我國開放了國庫券轉讓市場。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3日,上交所和深交所先後正式開業。1992年B股在上交所上市。1999年7月1日,《證券法》開始實施。2005年4月啟動股權分置試點改革。2006年1月1日,新修訂《證券法》開始實施。
□證券交易遵循三公原則:
❼ 軟體測試的流程是什麼
軟體測試的基本工作流程,大致梳理一遍。
首先,作為測試人員需要學習並了解業務,分析需求點
為什麼測試人員要參加需求分析?也就是進行測試需求分析的目的是什麼?
第一、把用戶需求轉化為功能需求:1)對測試范圍進度量 2)對處理分支進行度量 3)對需求業務的場景進行度量 4)明確其功能對應的輸入、處理和輸出 5)把隱式需求轉變為明確。
第二、明確測試活動的五個要素:測試需求是什麼、決定怎麼測試、明確測試時間、確定測試人員、確定測試環境:測試中需要的技能,工具以及相應的背景知識,測試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等等。測試需求需要做到盡可能的詳細明確,以避免測試遺漏和誤解。
怎麼進行測試需求分析?
第一、確認功能(業務功能、輔助功能、數據約束、易用性需求、編輯約束、參數需求、許可權需求、性能約束):
1、業務功能:與用戶實際業務直接相關的功能或者細節
2、輔助功能:輔助完成業務功能的一些功能或者細節,例如:設置過濾條件
3、數據約束:功能的細節,主要是用於控制在執行功能時,數據的顯示範圍,數據之間的關系等
4、易用性需求:功能的細節,產品中必須提供,便於功能操作使用的一些細節,例如:快捷鍵等
5、編輯約束:功能的細節,在功能執行時,對輸入數據項目的一些約束條件,例如:只能輸入數字等
6、參數需求:功能的細節,在功能執行時,需要根據參數設置不同,進行不同處理的細節
7、許可權需求:功能的細節,在功能執行的過程,根據不同的許可權進行不同的處理,不包括直接限制某個功能的許可權
8、性能約束:功能的細節,執行功能時,必須滿足的性能需求
第二、場景分析
1、考慮場景的調用者:考慮每一個場景提供的服務是供哪些外部模塊或者系統調用的,找出所有調用者。調用前提,約束都要考慮。每一個調用都可以考慮成一個大的業務流程(一般和外部有交互的業務出錯率比較大,需要重點關注)
2考慮系統內部各個場景之間的:形成內部業務流程,需要分析每個場景之間的約束關系,執行條件,組織出各種業務流程圖
第三、挖掘隱性需求
這需要測試工程師的經驗積累:1)常用的或者規定的業務流程 2)各個業務流程分支的遍歷 3)明確規定不可使用的業務流程 4)沒有明確規定但是應該不可使用的業務流程 5)其他異常或者不符合規定的操作
以上是粗略的講解了如何進行測試需求分析,在需求分析過程中編寫整個測試計劃,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參考需求規格說明書,這個階段一般情況下是測試主管編寫的。包括測試人員,測試時間,測試工具,以及測試方法等。
接下來就是測試用例設計:
測試用例是測試工作的最核心的模塊,在執行任何測試之前,首先必須完成測試用例的編寫。測試用例是指導你執行測試,幫助證明軟體功能或發現軟體缺陷的一種說明。用例設計好後進行審核。這個地方該講的東西就多了,如何設計測試用例,設計測試用的方法,怎麼進行測試用例的審核等等。
第一、如何進行測試用例的設計
編寫測試用例之前我們需要對項目的需求有清晰的了解,對要測試什麼,按照什麼順序測試,覆蓋哪些需求做到心中有數,作為測試用例的編寫者不僅了解要有常見的測試用例編寫方法,同時需要了解被測軟體的設計、功能規格說明、用戶試用場景以及程序/模塊的結構。
步驟:
1、測試需求分析:從項目部拿到軟體的需求規格說明書後,開始對項目的需求進行分析,通過自己的分析、理解,整理成為測試需求, 清楚分析出被測試對象具有哪些功能。 明確測試用例中的測試集用例與需求的關系,即一個或多個測試用例集對應一個測試需求。
2、業務流程分析:分析完需求後,明確每一個功能的業務處理流程,不同的功能點作業務的組合,以及項目的隱式需求。如遇復雜的測試用例設計前,先畫出軟體的業務流程。從業務流程上,應得到以下信息:
A、 主流程是什麼?
B、 條件備選流程是什麼?
C、 數據流向是什麼?
D、 關鍵的判斷條件是什麼?
3、測試用例設計
完成以上兩步則可進行測試用例設計,功能測試用例,應盡量考慮邊界、異常、性能的情況,以便發現更多的隱藏問題。設計測試用例的常見方法:1)等價類 2)邊界值 3)因果圖 4) 判定表 5) 狀態遷移 6) 正交實驗 7) 場景法 8) 錯誤推斷(注意:編寫測試用例時,我們盡可能取的不應該是有效等價類而應該是無效等價類)
4.編寫完成後自我檢查以及部門內部評審:
1)測試用例本身的描述是否清晰,語言准確;是否存在二義性;
2)測試用例內容是否完整,是否清晰的包含輸入和預期輸出的結果;測試步驟是否清晰;
3)測試用例中使用的測試數據是否恰當,准確;
4)測試用例是否具有指導性,是否能靈活的指導軟體測試工程師通過測試用例發現更多的缺陷,而不是限制他們的思維;
5)是否考慮到測試用例執行的效率。對於不斷重復執行的步驟,是否保證了驗證點相同;或者測試用例的設計是否存在冗餘性等。這些都可能導致測試用例執行效率低下;
6)畫出軟體需求跟蹤矩陣,驗證測試用例是否完全覆蓋了需求,驗證測試用例的覆蓋性;
7)測試用例是否完全遵守了軟體需求的規定。這一點其實有一些難做到。考慮到時間/成本的關系,應該視具體情況而定。
具體詳細內容可參考《如何有效的進行測試用例評審》
5.測試用例更新完善
測試用例編寫完成之後需要不斷完善,如遇需求更改或功能新增時,測試用例必須配套修改更新,同時在測試過程中發現設計測試用例時考慮不周,需要對測試用例進行修改完善;在軟體交付使用後客戶反饋的軟體缺陷,而缺陷又是因測試用例存在漏洞造成,也需要對測試用例進行完善。
緊接著就是在測試過程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得測試用例執行過程
首先搭建測試環境,准備好測試數據,進行預測,預測通過之後,按照測試用例進入正式測試,有效的測試執行可以將測試用例發揮最大的價值。因此,測試用例規范執行有助於更好的發現代碼中存在的缺陷。根據個人測試工作經驗,好的測試執行應該包含如下內容:
1、測試執行中評估測試執行時間不足,需及時上報風險。滿足質量優先,進度其次原則。
2、測試用例按優先順序順序執行,通常是基本、詳細和異常順序執行。
3、未執行用例、標志為刪除或者無效的用例,需註明原因。
4、執行過程中有疑問的測試用例(場景、操作步驟、檢查點等)需找測試設計人員澄清。
5、測試執行需對用例描述的檢查點逐一檢查,避免遺漏。
6、重視不易重現的缺陷場景,可能是一個bug。
7、執行過程中發現有前期設計遺漏用例需補充到用例文檔並執行驗證。
8、建議測試人員交叉執行重復測試用例,用例執行對相同測試人員有免疫性。避免可能的缺陷一直遺漏到現網。
9、如有需要,建議保留測試結果,結果可視。也便於不同版本間的測試結果對比。
10、已確認問題需及時按照問題單提單要求(規范和缺陷定級)提單。
11、跟蹤問題單修復情況並回歸驗證問題單。
12、每輪次測試結束,find一下是否有core文件產生。
13、測試結束,將最終測試用例文檔上傳到歸檔目錄,實現用例重用。
以上是真對一般的軟體測試流程,如果是自動化測試得話,應該還有根據測試用例進行腳本編寫,運行腳本等。
在測試用例執行過程中,包含了:功能測試階段、缺陷跟蹤階段(bug tracking)、回歸測試階段、系統測試階段、驗收測試階段等(系統已滿足測試條件(開發完成),按照已經評審過的測試用例依次執行,執行過程中及時記錄問題,將問題及時提交到QC上,要跟蹤缺陷。等開發修復後進行回歸測試,確認修復後關閉缺陷,如果說該問題要更新而生產上未進行驗證,就把缺陷狀態改為生產未驗證。對有異議的缺陷經甲方、開發和測試三方進行溝通討論,由甲方最終確定處理方式。在測試過程中也會碰到對需求有異議,會反饋給經理,由經理與甲方溝通來對該需求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最終還是由甲方來確定具體根據各個公司的業務流程而不一樣)。
最後已達到准出要求的根據測試情況寫測試報告,對整個測試過程和版本的質量做一個評估
測試報告是指把測試的過程和結果寫成文檔,對發現的問題和缺陷進行分析,為糾正軟體的存在的質量問題提供依據,同時為軟體驗收和交付打下基礎。測試報告是測試階段最後的文檔產出物。優秀的測試經理或測試人員應該具備良好的文檔編寫能力,一份詳細的測試報告包含足夠的信息,包括產品質量和測試過程的評價,測試報告基於測試中的數據採集以及對最終的測試結果分析。
測試報告的內容可以總結為以下目錄:
首頁
引言(目的、背景、縮略語、參考文獻)
測試概要(測試方法、范圍、測試環境、工具)
測試結果與缺陷分析(功能、性能)
測試結論與建議(項目概況、測試時間 測試情況、結論性能匯總)
附錄(缺陷統計)
至此並不算最後的完結工作,軟體測試還包含了線上功能檢查、當前版本問題反饋以及改進建議 等。這樣才算是軟體測試最終結束,軟體測試是貫穿於整個軟體生命周期的。
❽ 詳細描述一下軟體測試的流程
需求分析,評審需求,測試方案,評審,測試用例,冒煙測試,執行測試用例,提交bug單,回歸測試,驗收,交付一般都是這個流程
❾ 軟體測試的工作流程是什麼
以下是作為一名測試工程師的日常工作:階段:編寫測試計劃,測試用例、測試缺陷報告,並執行測試用例,搭建Windows測試環境,熟練使用Bugzilla提交軟體缺陷報告 至於為什麼嘛,當然要一步步來的,要有計劃才能執行啊,大概是這樣吧 ^_^ 使用測試技術及工具:白盒測試和黑盒測試 Loadrunner、Winrunner 能夠運用邊界值、等價類劃分法、因果圖、狀態圖、大綱法等測試方法設計高效測試用例 軟體測試工作總體流程圖:
詳細測試步驟: 1. 書寫測試計劃 2. 審核測試計劃,未通過返回第一步 3. 書寫測試用例; 4. 審核測試用例,未通過返回第三步 5. 測試人員按照測試用例逐項進行測試活動,並且將測試結果填寫在測試報告上;(測試報告必須覆蓋所有測試用例) 6. 測試過程中發現bug,將bug填寫在bugzilla上發給集成部經理;(bug狀態NEW) 7. 集成部經理接到bugzilla發過來的bug 7.1 對於明顯的並且可以立刻解決的bug,將bug發給開發人員;(bug狀態ASSIGNED); 7.2 對於不是bug的提交,集成部經理通知測試設計人員和測試人員,對相應文檔進行修改; (bug狀態RESOLVED,決定設置為INVALID); 7.3 對於目前無法修改的,將這個bug放到下一輪次進行修改;(bug狀態RESOLVED,決定設置為REMIND) 8. 開發人員接到發過來的bug立刻修改;(bug狀態RESOLVED,決定設置為FIXED) 9. 測試人員接到bugzilla發過來的錯誤更改信息,應該逐項復測,填寫新的測試報告(測試報告必須覆蓋上一次中所有REOPENED的測試用例); 10. 如果復測有問題返回第六步(bug狀態REOPENED) 11. 否則關閉這項BUG(bug狀態CLOSED) 12. 本輪測試中測試用例中有95%一次性通過測試,結束測試任務; 13. 本輪測試中發現的錯誤有98%經過修改並且通過再次測試(即bug狀態CLOSED),返回第五步進行新的一輪測試; 14. 測試任務結束後書寫測試總結報告; 15. 正規測試結束進入非正規測試,首先是ALPHA測試,請公司里其他非技術人員以用戶角色使用系統。發現bug通知測試人員,測試人員以正規流程處理bug事件; 16. 然後是BETA測試,請用戶代表進行測試。發現bug通知測試人員,測試人員以正規流程處理bug事件。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