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渡的現狀
這一片泥濘而貧脊的不毛之地,在一般人眼中或許狀似荒蕪,但它卻是南來北往的候鳥重要的休憩站,也是觀鳥人士「追鳥」地圖上的重要地點。
關渡濕地日前在進行清淤工程時,意外發現的好幾種台灣原生的魚類,以及700多顆消失了10多年的大圓蚌,而且最大的還有18公分之大,至少已經生存了10多年。
據報道,繼發現羅漢魚、白鱎等目前少見的淡水魚類之後,關渡再度挖到寶!人工濕地清淤工程中,竟發現消失已久的大型的蚌科貝類——「圓蚌」,總計共挖出將近700顆圓蚌,最大的殼長可達18公分,推測已經存活超過10年以上!據保育人員推測,這批圓蚌可能是在暴雨大水中,從關渡平原的農田漂流而來,才得以幸運地在關渡自然公園保留下來。
圓蚌屬於大型的蚌科貝類,生活在淡水泥沙底,關渡自然公園工作人員及義工搶在工程進行之前,在一公頃面積的爛泥中連摸帶挖,將這些原生物種搬遷到其它的淡水水域,讓它們得以繼續繁衍。
圓蚌又名無齒蚌或田貝,殼呈卵圓形,後端較突出,殼內帶珍珠光澤,原常見於河川、湖泊、池塘、或水田中,近年來已經隨著棲地破壞而族群驟減,因此關渡的新發現讓人興奮不已。然而,根據圓蚌殼表的生長線及殼長研判,10公分大的圓蚌可能已經存活了10年。
據了解,地球上近三分之二的魚、蝦、貝類產於濕地,進而孕育濕地豐富的生命。為了教育下一代圓蚌等水生生物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關渡自然公園將利用三月份假日親子創意DIY的活動機會,特別介紹底棲生物,搭配本月主題「寶貝蝸牛玩偶」,從做中學,讓下一代了解留住它們、才有機會留住其它美麗的濕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