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騎白馬的人》主要講了什麼
《騎白馬的人》是德國著名作家史托姆於1888年發表的中篇小說。作品的故事梗概如下:
在德國北部北海邊上的一個村莊里,自18世紀以來,流傳著騎白馬的幽靈:堤長霍克·海因的故事,一個聲稱親眼見過白馬騎士的年老的小學校長講述了堤長的事跡。
霍克·海因生在農民家庭,自幼聰明好學,但因家貧不能上學。他靠自學學會了計算、測量等本領。他常常整天坐在海邊觀察海堤,幻想征服大海,為人民造福。他看到現有的海堤仍有缺點,立志將來當堤長改造海堤。他在堤長家當小工,幫助堤長管理堤壩和水閘。由於他技術高超,熱情,不知疲倦地勞動,把事情辦得井井有條,所以受到大家的重視,被看作堤長的接班人。然而他的才能和在堤長家的地位引起了工頭奧勒·彼得斯的嫉妒。不久,奧勒辭去職務,和一個地主的女兒結了婚,成了富有的專員。霍克接替了奧勒的職位,堤長死後,他和堤長的女兒愛爾凱結了婚。
霍克被任命為新堤長,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工作,不論炎夏寒冬,他天天在堤上巡邏。但是,他的對頭奧勒散布流言誹謗他,說他能當上堤長完全是靠老婆。他十分惱怒,更加努力工作,並且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和安寧,提出了修築一道新堤以圍海造田的宏偉計劃。計劃遭到許多保守愚昧的地主和專員們的反對,居民中的落後迷信思想也造成很大阻力。附近荒島上有一堆死馬的骷髏,兩個工人常常看見月光下有匹白馬在荒島上吃草。正巧這時霍克從市場上買回一匹瘦弱的白馬,從此荒島上的白馬不見了。於是又傳開了霍克的白馬就是鬼馬的化身的流言。他騎馬到處巡視,總是受到人們的嘲笑。他忍受著人們的恥笑和輕視,以極大的毅力堅持工作。盡管不少人反對,工程還是開始了。霍克不分晝夜地工作。嚴冬,他親自跳到冰水中測量,在施工過程中不斷和封建迷信思想作斗爭。兩年後,新堤終於築成,在圍墾的沃土上長出了肥壯的燕麥。
霍克的妻子生了一個女兒,他們過著幸福的生活。一天,他發現新舊堤銜接處有一個洞,就提出改變水道,加固舊堤的方案。但是吝嗇的奧勒和其他地主們都不肯多花錢,只草草修補一下了事。有一天,海上起了狂風惡浪,洪水沖毀了堤壩,堤內的村莊立即被洪水吞沒,霍克的妻女乘車逃命,也被洪水捲走。霍克眼看多少人的生命財產被這頭野獸吞噬,他策馬沖向洪水,高喊:「上帝,把我帶去,寬恕其他人吧!」奮不顧身跳進水中。
2. 身騎白馬走三關是誰寫的
那來自於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故事。唱詞是台灣的歌仔戲。劇名:薛平貴與王寶釧
唱詞說明:平貴接到血書,得知寶釧際遇,即刻打馬走三關,只為趕回中原見寶釧。
詞是古詞,不是哪個填詞的人寫的。
用白話來講這段故事的話:
薛平貴本來是個不得志的青年
王寶釧是丞相的女兒
因為一些際遇,王寶釧執意要嫁薛平貴
後來因為西涼國的代戰公主發兵討閥中原,平貴從軍
當大家都以為平貴死了..而事實上經過一些事,他已經和公主結婚了,後來還登上了王位.
此時寶釧還在家苦守,還有人要害她,平貴的義兄後來知道平貴沒死,就帶著寶釧一路乞討到西涼.
然後平貴得知寶釧的際遇後,就有了這段戲曲
我身騎白馬 走三關 /我改換素衣 回中原 /放下西涼沒人管 /我一心只想王寶釧
既氣勢磅礴、慷慨激昂又凸顯焦急而悲傷的心情
我特別要指出的是,是我改換素衣 回中原,而非過中原,這是我台灣的一個朋友告訴我的,說回在台語里音和過很像,所以很多人以為是過。其實是平貴要趕回中原。
3. 天涯論壇上的"騎白馬的農民"是不是騙子
就是一群以嚴鴻鷺,陳小白白為首的中介,清邁華人Q群的很多人見過他們的房,位置極其偏僻,沒買。
4. 大家怎麼看待「騎白馬的農民」其言論
很好啊,那是邏輯論的雛形,不能以偏概全,就是不能說香蕉等於水果,香蕉是水果的一種,不能等於水果。
5. "轉田"介紹當地農民哪些民俗
在雪域高原西藏的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勤勞智慧的藏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 中,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令人贊嘆的文化奇跡。他們的建築、服飾、飲食、音樂、繪畫、史詩、歌舞和節慶活動等等,都閃耀著迷人的色彩;這些文化、藝術以其無與倫比的獨特性和神秘性,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尤其是那些節慶活動,是最絢麗多彩和最激動人心的。在西藏幾乎每一個月都有一、二個節日。
我們是七月初到西藏采風的。在拉薩市郊的哲蚌寺渡過了西藏最大、最隆重的節日雪頓節。我們在從拉薩去往日喀則的途中遇到了年木鄉正在舉辦一年一度的望果節。
任何一個傳統節日都與百姓的生恬有著水乳交融的關系,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望果節也不例外。這個屬於藏族農區的節日,表現了人們在辛苦了大半年後,等待著收獲的那種喜悅的心情。
在佛教未傳人西藏之前,藏族信仰的是原始宗教苯教。因此,在1500年前最初的望果節是一種人們為了祈求豐收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通常的儀式是由手捧柱香和高舉經幡者引路,隨後由苯教巫師高舉纏著哈達的木樟(藏族稱「達達」)和羊腿作領隊,表示收地氣,祈求豐收。緊跟其後的是手持青稞穗和麥穗的村民繞著本村的土地轉圈,以祈求風調雨顧,五穀豐登。這些儀式隨著時代的變化和歷史的發展也有所變化。八世紀後期寧瑪派在西藏屬興盛時期,人們在慶祝望果節時帶著一些寧瑪派的色彩。從十四世紀開始格魯派占據了各教派的領導地位,這一變化自然又影響到瞭望果節,人們背的經書、舉的佛像都和格魯派有關。
雖然人們對望果節起源的解釋都是類似的,但從人們過望果節的儀式來看背著經書轉田是最重要的內容。在藏歷六月四日,也就是麥田即將變黃的時候,要舉行一個儀式,人們稱其為「曲果」(背經書轉田)。曲果節是人們在那個落後的年代裡,祈求老天賜給自己一個豐收年。對於天氣變化莫測的高原來說,人們最擔心的是洪澇、乾旱、冰雹無情的襲擊,辛苦了大半年的人們面對暴虐無情的冰雹常常表現的是無可奈何。因此,在六月四日這天一個騎白馬的人拿著九宮八卦圖沿著冰雹路(經常下冰雹的方向)走在最前面,緊跟其後的是咒師和幾個騎著馬的隨從,騎馬者一般會穿著黃緞子袍,頭戴園形紅穗的「索夏」(蒙古帽),背著經書的男女走在最後。到了一個指定的位置咒師停下來開始念他的咒經,其他人在騎白馬人的帶領下繞著田地轉,有些地方也會到附近的寺廟去轉,然後,大家會圍坐在一起進行簡單的野餐。
相對曲果節來講望果節就要熱鬧許多。因為前者是人們對豐收的祈禱,而後者是對豐收的慶祝。就象前面提到的望果節沒有確切的時間,大約都在藏歷七月間,也就是莊稼完全成熟了。望果節一結束,人們就開始了緊張的收割工作。也有一些地方是收割結束後再過望果節。對於農民來說豐收就意味著一切,所以,在農區望果節比藏區新年更重要、更隆重。人們在望果節前夕早早地選好了地方,搭起了帳篷。望果節這天一早一隊穿著新衣的男子會騎著馬繞著田地轉上一圈。非常簡單的儀式結束後,大家都集中在一個平地上進行賽馬、射箭等比賽。賽馬從簡單的比賽開始,有馬上揀哈達、馬上射箭等一系列馬術比賽。到了夜晚人們圍在篝火旁,手拉著手跳起歡快的鍋庄。在舉行賽馬比賽的同時,還會請來藏戲表演隊,人們觀賞著自己喜愛的藏戲表演。在這三天里大家穿上最漂亮的衣服,人們盡情地唱啊,跳啊,表達著自己辛苦大半年對豐收時的那種激動心情。
在去日喀則途經年木鄉時,趕上了他們的望果節。7月的西藏,陽光燦爛,年木鄉的「望果節」上藏民們載歌載舞,一派歡騰的景象。
我們隨著轉田祭神的隊伍浩浩盪盪地行進。轉田隊伍打頭的是打扮成仙女的兩個姑娘,以示天仙下凡同慶豐收。人們搖動著手中的彩箭(用於招來吉祥,祈望福運降臨),隊伍像一條游動的長龍向村外走去。這個村子共有幾百戶人家,每家雖然只抽出一人參加轉田,但隊伍看去就已經非常壯觀了。
隊伍先到一個小寺廟前舉行祭祀儀式。寺廟前的廣場上顯得既莊重又熱鬧。這時有村民提著青稞酒向轉田的人們一一敬酒,以示美好的祝願。這使氣氛變得好似出征前為將士們壯行一般。漢子們從自己寬大的藏袍裡面掏出酒碗,三口一杯之後,方才被允許通過。看到我們是遠方來客,倒了好幾大碗酒請我們每人飲盡。我不會飲酒,但不能拒絕,好在這青棵酒度數不大,我便作豪爽壯一飲而盡,招徠一陣掌聲;可過一會兒我就暈乎了。
隊伍圍繞全村田地轉圈,凡是轉田隊伍經過的地方,就必定是一片桑煙繚繞。此時,不管是在田間勞動的還是正在做著其它事情的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計,面對轉田的隊伍高喊:「恰古修、央古修」。問陪同我們的達娃平措口號是什麼意思,他說是「招財引福的意思」。似乎此時此刻,整個世界都沉浸在招財引福的喜慶氣氛中了。姑娘們不時地在路邊采些油菜花、青稞穗和一些野花與吉祥彩箭一起握在手中,以此表達豐收到來時的喜悅心情。
我看到每戶人家的屋頂上都站著人,其中一戶人家是一位老阿媽正一手端著糌粑,一手拿著吉祥彩箭,朝著轉田隊伍的方向不停地搖動著。達娃平措說,按習俗,凡是轉田隊伍經過的人家,都要在屋頂上迎接,其意是迎接福氣。
轉田、祭神後,隊伍又回到了村頭寺廟旁,舉行最後的宗教儀式後,能歌善舞的婦女們開始在村頭的廣場上高歌起舞,以此來表達與神同樂的感情。在無比歡快的氣氛中,為期一天的望果節才算圓滿地落下了帷幕,我們也懷著喜悅的心情告別了年木鄉的村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