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康諾西什麼時間上市
您好,上周才申購的,大概兩周左右會上市,關注一下公司的公告信息。
股票萬1的開戶流程可以發給你,望採納!
『貳』 深圳市康諾實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廣東省注冊資本:100萬元人民幣法定代表:沙偉勇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登記狀態:登記登記機關: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羅湖局注冊地址:深圳市羅湖區寶崗北路華勝西貨倉辦公區108、109號
法定代表人:沙偉勇
成立時間:2002-07-26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30110344717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深圳市羅湖區寶崗北路華勝西貨倉辦公區108、109號
『叄』 硬碟的硬碟簡介
磁頭復位節能技術:通過在閑時對磁頭進行復位和調整。
多磁頭技術:通過在同一碟片上增加多個磁頭同時的讀或寫來為硬碟提速,或同時在多碟片同時利用磁頭來讀或寫來為磁碟提速,多用於伺服器和資料庫中心。 1.1956年,IBM的IBM 350RAMAC是現代硬碟的雛形,它相當於兩個冰箱的體積,不過其儲存容量只有5MB。1973年IBM 3340問世,它擁有「溫徹斯特」這個綽號,來源於他兩個30MB的儲存單元,恰是當時出名的「溫徹斯特來福槍」的口徑和填彈量。至此,硬碟的基本架構就被確立。
2.1980年,兩位前IBM員工創立的公司開發出5.25英寸規格的5MB硬碟,這是首款面向台式機的產品,而該公司正是希捷(Seagate)公司。
3. 80年代末,IBM公司推出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技術令磁頭靈敏度大大提升,使碟片的儲存密度較之前的20Mbpsi(bit/每平方英寸)提高了數十倍,該技術為硬碟容量的巨大提升奠定了基礎。1991年,IBM應用該技術推出了首款3.5英寸的1GB硬碟。
4.1970年到1991年,硬碟碟片的儲存密度以每年25%~30%的速度增長;從1991年開始增長到60%~80%;至今,速度提升到100%甚至是200%,從1997年開始的驚人速度提升得益於IBM的GMR(Giant Magneto Resistive,巨磁阻)技術,它使磁頭靈敏度進一步提升,進而提高了儲存密度。
5.1995年,為了配合Intel的LX晶元組,昆騰(Quantum)與Intel攜手發布UDMA 33介面——EIDE標准將原來介面數據傳輸率從16.6MB/s提升到了33MB/s 同年,希捷開發出液態軸承(FDB,Fluid Dynamic Bearing)馬達。所謂的FDB就是指將陀螺儀上的技術引進到硬碟生產中,用厚度相當於頭發絲直徑十分之一的油膜取代金屬軸承,減輕了硬碟噪音與發熱量。
6.1996年,希捷收購康諾(Conner Peripherals)。
7.1998年2月,UDMA66規格上市。
8.1999年,容量高達10GB的ATA硬碟上市。
9.2000年2月23日,希捷發布了轉速高達15,000RPM的Cheetah X15系列硬碟。
2000年3月16號,硬碟領域又有新突破,第一款玻璃硬碟問世。
10月,邁拓(Maxtor)收購昆騰硬碟業務。
10.2001年:新的磁頭技術,此時的全部硬碟幾乎均採用GMR,該技術最新的為第四代GMR磁頭技術。
11.2003年1月,日立宣布完成20.5億美元的收購IBM硬碟事業部計劃,並成立日立環球儲存科技公司(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Hitachi GST)。
12.2005年日立環儲和希捷都宣布了將開始大量採用磁碟垂直寫入技術(perpendicular recording),該原理是將平行於碟片的磁場方向改變為垂直(90度),更充分地利用的儲存空間。
13.2005年12月21日,硬碟製造商希捷宣布收購邁拓(Maxtor)。
14.2007年1月,日立環球儲存科技宣布將會發售全球首隻1Terabyte的硬碟,比原先的預定時間遲了一年多。硬碟的售價為399美元,平均每美元可以購得2.75GB硬碟空間。
15.2007年11月,Maxtor硬碟出廠的預先格式化的硬碟。被發現已植入會盜取在線游戲的帳號與密碼的木馬。
16.2010年12月,日立環球存儲科技公司日前同時宣布,將向全球OEM廠商和部分分銷合作夥伴推出3T
B、2TB和1.5TB Deskstar 7K3000硬碟系列。
17.2011年3月8日凌晨,WD西部數據公司宣布,將以現金加股票的形式,出資43億美元收購日立全資子公司,同為世界級硬碟大廠的日立環球存儲技術公司(HGST)。
『肆』 請問硬碟都有多大的把知道的全說了
硬碟的容量有40GB、60GB、80GB、100GB、120GB、160GB、200GB、250GB、300GB、320GB、500GB、640GB、750GB、1000GB、1.5TB、2TB、3TB、4TB
『伍』 製造硬碟最早哪幾家
最早的硬碟是IBM發明的
最早製造硬碟的希捷。
硬碟及生產商歷史見下:
1.1956年,IBM的IBM 350RAMAC是現代硬碟的雛形,它相當於兩個冰箱的體積,不過其儲存容量只有5MB。1973年IBM 3340問世,它擁有「溫徹斯特」這個綽號,來源於他兩個30MB的儲存單元,恰是當時出名的「溫徹斯特來福槍」的口徑和填彈量。至此,硬碟的基本架構就被確立。
2.1980年,兩位前IBM員工創立的公司開發出5.25英寸規格的5MB硬碟,這是首款面向台式機的產品,而該公司正是希捷(Seagate)公司。
3. 80年代末,IBM公司推出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技術令磁頭靈敏度大大提升,使碟片的儲存密度較之前的20Mbpsi(bit/每平方英寸)提高了數十倍,該技術為硬碟容量的巨大提升奠定了基礎。1991年,IBM應用該技術推出了首款3.5英寸的1GB硬碟。
4.1970年到1991年,硬碟碟片的儲存密度以每年25%~30%的速度增長;從1991年開始增長到60%~80%;至今,速度提升到100%甚至是200%,從1997年開始的驚人速度提升得益於IBM的GMR(Giant Magneto Resistive,巨磁阻)技術,它使磁頭靈敏度進一步提升,進而提高了儲存密度。
5.1995年,為了配合Intel的LX晶元組,昆騰(Quantum)與Intel攜手發布UDMA 33介面——EIDE標准將原來介面數據傳輸率從16.6MB/s提升到了33MB/s 同年,希捷開發出液態軸承(FDB,Fluid Dynamic Bearing)馬達。所謂的FDB就是指將陀螺儀上的技術引進到硬碟生產中,用厚度相當於頭發絲直徑十分之一的油膜取代金屬軸承,減輕了硬碟噪音與發熱量。
6.1996年,希捷收購康諾(Conner Peripherals)。
7.1998年2月,UDMA66規格上市。
8.1999年,容量高達10GB的ATA硬碟上市。
9.2000年2月23日,希捷發布了轉速高達15,000RPM的Cheetah X15系列硬碟。
2000年3月16號,硬碟領域又有新突破,第一款"玻璃硬碟"問世。
10月,邁拓(Maxtor)收購昆騰硬碟業務。
10.2001年:新的磁頭技術,此時的全部硬碟幾乎均採用GMR,該技術最新的為第四代GMR磁頭技術。
11.2003年1月,日立宣布完成20.5億美元的收購IBM硬碟事業部計劃,並成立日立環球儲存科技公司(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Hitachi GST)。
12.2005年日立環儲和希捷都宣布了將開始大量採用磁碟垂直寫入技術(perpendicular recording),該原理是將平行於碟片的磁場方向改變為垂直(90度),更充分地利用的儲存空間。
13.2005年12月21日,硬碟製造商希捷宣布收購邁拓(Maxtor)。
14.2007年1月,日立環球儲存科技宣布將會發售全球首隻1Terabyte的硬碟,比原先的預定時間遲了一年多。硬碟的售價為399美元,平均每美元可以購得2.75GB硬碟空間。
15.2007年11月,Maxtor硬碟出廠的預先格式化的硬碟。被發現已植入會盜取在線游戲的帳號與密碼的木馬。
16.2010年12月,日立環球存儲科技公司日前同時宣布,將向全球OEM廠商和部分分銷合作夥伴推出3T
B、2TB和1.5TB Deskstar 7K3000硬碟系列。
17.2011年3月8日凌晨,WD西部數據公司宣布,將以現金加股票的形式,出資43億美元收購日立全資子公司,同為世界級硬碟大廠的日立環球存儲技術公司(HGST)。
『陸』 電腦硬碟什麼樣子的啊結構什麼樣啊工作原理是什麼樣的
硬碟(港台稱之為硬碟,英文名:Hard Disk Drive 簡稱HDD 全名 溫徹斯特式硬碟)是電腦主要的存儲媒介之一,由一個或者多個鋁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組成。這些碟片外覆蓋有鐵磁性材料。絕大多數硬碟都是固定硬碟,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硬碟驅動器中。 查看精彩圖冊
目錄硬碟硬碟種類硬碟技術機械硬碟介面ATAIDESATASATA ⅡSATA ⅢSCSI光纖通道SAS介面尺寸製造廠商物理結構1.磁頭2.磁軌3.扇區4.柱面邏輯結構3D參數基本Int 13H 調用現代硬碟結構擴展Int 13H基本參數一、容量二、轉速三、平均訪問時間四、傳輸速率五、緩存數據保護擴展分區相關名詞磁頭數薄膜感應(TFI)磁頭網路硬碟固態硬碟DNA硬碟故障表現維護保養1.讀寫過程中且忌斷電2.保持良好的工作環境3.防止受震動4.減少頻繁操作5.恰當的使用時間6.定期整理碎片7.使用穩定的電源供電8、不要強制性關機虛擬硬碟展開硬碟硬碟種類硬碟技術機械硬碟介面ATAIDESATASATA ⅡSATA ⅢSCSI光纖通道SAS介面尺寸製造廠商物理結構1.磁頭2.磁軌3.扇區4.柱面邏輯結構3D參數基本Int 13H 調用現代硬碟結構擴展Int 13H基本參數一、容量二、轉速三、平均訪問時間四、傳輸速率五、緩存數據保護擴展分區相關名詞磁頭數薄膜感應(TFI)磁頭網路硬碟固態硬碟DNA硬碟故障表現維護保養1.讀寫過程中且忌斷電2.保持良好的工作環境3.防止受震動4.減少頻繁操作5.恰當的使用時間6.定期整理碎片7.使用穩定的電源供電8、不要強制性關機虛擬硬碟展開
編輯本段硬碟硬碟種類硬碟分為固態硬碟(SSD)和機械硬碟(HDD);SSD採用快閃記憶體顆粒來存儲,HDD採用磁性碟片來存儲。硬碟技術磁頭復位節能技術:通過在閑時對磁頭的復位來節能。
西部數據在最新的硬碟上採用了該技術來減少空閑時功耗。
多磁頭技術:通過在同一碟片增加多個磁頭同時的讀或寫來為硬碟提速,或同時在多碟片同時利用磁頭來讀或寫來為磁碟提速。目前希捷和日立數據的部分型號採用了該技術。多用於伺服器和資料庫中心。
機械硬碟1.1956年,IBM的IBM 350 RAMAC是現代硬碟的雛形,它相當於兩個冰箱的體積,不過其儲存容量只有5MB。1973年IBM 3340問世,它擁有「溫徹斯特」這個綽號,來源於他兩個30MB的儲存單元,恰是當時出名的「溫徹斯特來福槍」的口徑和填彈量。至此,硬碟的基本架構被確立。
2.1980年,兩位前IBM員工創立的公司開發出5.25英寸規格的5MB硬碟,這是首款面向台式機的產品,而該公司正是希捷(SEAGATE)公司。
3.80年代末,IBM公司推出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技術令磁頭靈敏度大大提升,使碟片的儲存密度較之前的20Mbpsi(bit/每平方英寸)提高了數十倍,該技術為硬碟容量的巨大提升奠定了基礎。1991年,IBM應用該技術推出了首款3.5英寸的1GB硬碟。
4.1970年到1991年,硬碟碟片的儲存密度以每年25%~30%的速度增長;從1991年開始增長到60%~80%;至今,速度提升到100%甚至是200%,從1997年開始的驚人速度提升得益於IBM的GMR(Giant
Magneto Resistive,巨磁阻)技術,它使磁頭靈敏度進一步提升,進而提高了儲存密度。
5.1995年,為了配合Intel的LX晶元組,昆騰(Quantum)與Intel攜手發布UDMA 33介面——EIDE標准將原來介面數據傳輸率從16.6MB/s提升到了33MB/s 同年,希捷開發出液態軸承(FDB,Fluid
Dynamic Bearing)馬達。所謂的FDB就是指將陀螺儀上的技術引進到硬碟生產中,用厚度相當於頭發直徑十分之一的油膜取代金屬軸承,減輕了硬碟噪音與發熱量。
6.1996年,希捷收購康諾(Conner Peripherals)。
7.1998年2月,UDMA66規格面世。
8.1999年,容量高達10GB的ATA硬碟面世。
9.2000年2月23日,希捷發布了轉速高達15,000RPM的Cheetah X15系列硬碟。
3月16日,硬碟領域又有新突破,第一款"玻璃硬碟"問世。
10月,邁拓(Maxtor)收購昆騰。
10.2001年:新的磁頭技術,此時的全部硬碟幾乎均採用GMR,該技術目前最新的為第四代GMR磁頭技術。
11.2003年1月,日立宣布完成20.5億美元的收購IBM硬碟事業部計劃,並成立日立環球儲存科技公司(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Hitachi GST)。
12.2005年日立環儲和希捷都宣布了將開始大量採用磁碟垂直寫入技術(perpendicular recording),該原理是將平行於碟片的磁場方向改變為垂直(90度),更充分地利用的儲存空間。
13.2005年12月21日,硬碟製造商希捷宣布收購邁拓(Maxtor)。
14.2007年1月,日立環球儲存科技宣布將會發售全球首隻1Terabyte的硬碟,比原先的預定時間遲了一年多。硬碟的售價為399美元,平均每美元可以購得2.75GB硬碟空間。
15.2007年11月,Maxtor硬碟出廠的預先格式化的硬碟,被發現已植入會盜取在線游戲的帳號與密碼的木馬。
16.2010年12月,日立環球存儲科技公司日前同時宣布,將向全球OEM廠商和部分分銷合作夥伴推出3T
硬碟(15張)B、2TB和1.5TB Deskstar
7K3000硬碟系列。
17.2011年3月8日凌晨,WD西部數據公司宣布,將以現金加股票的形式,出資43億美元收購日立全資子公司,同為世界級硬碟大廠的日立環球存儲技術公司(HGST)。
編輯本段介面ATA全稱Advanced
Technol
ogy Attachment,是用傳統的40-pin 並口數據線連接主板與硬碟的,外部介面速度最大為133MB/s,因為並口線的抗干擾性太差,且排線占空間,不利計算機散熱,將逐漸被SATA 所取代。
IDEIDE的英文全稱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電子集成驅動器」,俗稱PATA並口。
SATA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碟又叫串口硬碟,是未來PC機硬碟的趨勢。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邁拓這幾大廠商組成的Serial ATA委員會正式確立了Serial ATA
1.0規范,2002年,雖然串列ATA的相關設備還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員會已搶先確立了Serial ATA 2.0規范。Serial
ATA採用串列連接方式,串列ATA匯流排使用嵌入式時鍾信號,具備了更強的糾錯能力,與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區別在於能對傳輸指令(不僅僅是數據)進行檢查,如果發現錯誤會自動矯正,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串列介面還具有結構簡單、支持熱插拔的優點。
SATA ⅡSATA
Ⅱ是晶元巨頭Intel英特爾與硬碟巨頭Seagate希捷在SATA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主要特徵是外部傳輸率從SATA的150MB/s進一步提高到了300MB/s,此外還包括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隊列)、埠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交錯啟動(Staggered Spin-up)等一系列的技術特徵。但是並非所有的SATA硬碟都可以使用NCQ技術,除了硬碟本身要支持NCQ之外,也要求主板晶元組的SATA控制器支持NCQ。
SATA
Ⅲ正式名稱為「SATARevision3.0」,是串列ATA國際組織(SATA-IO)在2009年5月份發布的新版規范,主要是傳輸速度翻番達到6Gbps,同時向下兼容舊版規范「SATARevision2.6」(也就是現在俗稱的SATA3Gbps),介面、數據線都沒有變動。SATA3.0介面技術標準是2007上半年英特爾公司提出的,由英特爾公司的存儲產品架構設計部技術總監Knut Grimsrud負責,Knut Grimsrud表示,SATA3.0的傳輸速率將達到6Gbps,將在SATA2.0的基礎上增加1倍。
SCSISCSI的英文全稱為「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是同IDE(ATA)完全不同的介面,IDE介面是普通PC的標准介面,而SCSI並不是專門為硬碟設計的介面,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小型機上的高速數據傳輸技術。SCSI介面具有應用范圍廣、多任務、帶寬大、CPU佔用率低,以及熱插拔等優點,但較高的價格使得它很難如IDE硬碟般普及,因此SCSI硬碟主要應用於中、高端伺服器和高檔工作站中。
光纖通道光纖通道的英文拼寫是Fibre Channel,和SCIS介面一樣光纖通道最初也不是為硬碟設計開發的介面技術,是專門為網路系統設計的,但隨著存儲系統對速度的需求,才逐漸應用到硬碟系統中。光纖通道硬碟是為提高多硬碟存儲系統的速度和靈活性才開發的,它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多硬碟系統的通信速度。光纖通道的主要特性有:熱插拔性、高速帶寬、遠程連接、連接設備數量大等。
光纖通道是為在像伺服器這樣的多硬碟系統環境而設計,能滿足高端工作站、伺服器、海量存儲子網路、外設間通過集線器、交換機和點對點連接進行雙向、串列數據通訊等系統對高數據傳輸率的要求。
SAS介面SAS(Serial
Attached SCSI)即串列連接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術,和現在流行的Serial ATA(SATA)硬碟相同,都是採用串列技術以獲得更高的傳輸速度,並通過縮短連結線改善內部空間等。SAS是並行SCSI介面之後開發出的全新介面。此介面的設計是為了改善存儲系統的效能、可用性和擴充性,並且提供與SATA硬碟的兼容性。
編輯本段尺寸⒊5英寸台式機硬碟;風頭正勁,廣泛用於各種台式計算機。
硬碟內部⒉5英寸筆記本硬碟;廣泛用於筆記本電腦,桌面一體機,移動硬碟及攜帶型硬碟播放器。
⒈8英寸微型硬碟;廣泛用於超薄筆記本電腦,移動硬碟及蘋果播放器。
⒈3英寸微型硬碟;產品單一,三星獨有技術,僅用於三星的移動硬碟。
⒈0英寸微型硬碟;最早由IBM公司開發,MicroDrive微硬碟(簡稱MD)。因符合CFⅡ標准,所以廣泛用於單反數碼相機。
0.85英寸微型硬碟;產品單一,日立獨有技術,已知用於日立的一款硬碟手機,前Rio公司的幾款MP3播放器也採用了這種硬碟。
製造廠商希捷(Seagate)
希捷 logo
希捷公司成立於1979年,現為全球第二大的硬碟、磁碟和讀寫磁頭製造商,希捷在設計、製造和銷售硬碟領域居全球領先地位,提供用於企業、台式電腦、移動設備和消費電子的產品。2005年並購邁拓(Maxtor)2011年4月收購三星(Samsung)旗下的硬碟業務。
西部數據(Western Digital)
全球知名的硬碟廠商,現為全球第一大硬碟製造商,成立於1979年,目前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在世界各地設有分公司或辦事處,為全球五大洲用戶提供存儲器產品,2011年3月收購日立之後,市場份額達到將近百分之50,取代希捷成為名副其實的硬碟老大。
日立(HITACHI)
HITACHI日立集團是全球最大的綜合跨國集團之一.台式電腦硬碟,筆記本硬碟都有生產。於2002年並購IBM硬碟生產事業部門。於2011年3月被西部數據收購。
東芝(TOSHIBA)
日本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亦是第二大綜合電機製造商,隸屬於三井集團旗下。主要生產移動存儲產品。
三星(Samsung)
韓國最大的企業集團三星集團的簡稱。生產的硬碟提供用於台式電腦、移動設備和消費電子的產品。2011年4月19日,希捷正式宣布以13.75億美元(現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購三星硬碟業務。2011年12月20日,希捷宣布已完成對三星電子有限公司旗下硬碟業務的收購交易。
編輯本段物理結構1.磁頭
硬碟內部結構
磁頭是硬碟中最昂貴的部件,也是硬碟技術中最重要和最關鍵的一環。傳統的磁頭是讀寫合一的電磁感應式磁頭,但是,硬碟的讀、寫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操作,為此,這種二合一磁頭在設計時必須要同時兼顧到讀/寫兩種特性,從而造成了硬碟設計上的局限。而MR磁頭(Magnetoresistive
heads),即磁阻磁頭,採用的是分離式的磁頭結構:寫入磁頭仍採用傳統的磁感應磁頭(MR磁頭不能進行寫操作),讀取磁頭則採用新型的MR磁頭,即所謂的感應寫、磁阻讀。這樣,在設計時就可以針對兩者的不同特性分別進行優化,以得到最好的讀/寫性能。另外,MR磁頭是通過阻值變化而不是電流變化去感應信號幅度,因而對信號變化相當敏感,讀取數據的准確性也相應提高。而且由於讀取的信號幅度與磁軌寬度無關,故磁軌可以做得很窄,從而提高了碟片密度,達到200MB/英寸2,而使用傳統的磁頭只能達到20MB/英寸2,這也是MR磁頭被廣泛應用的最主要原因。目前,MR磁頭已得到廣泛應用,而採用多層結構和磁阻效應更好的材料製作的GMR磁頭(Giant
Magnetoresistive heads)也逐漸普及。
2.磁軌當磁碟旋轉時,磁頭若保持在一個位置上,則每個磁頭都會在磁碟表面劃出一個圓形軌跡,這些圓形軌跡就叫做磁軌。這些磁軌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因為它們僅是盤面上以特殊方式磁化了的一些磁化區,磁碟上的信息便是沿著這樣的軌道存放的。相鄰磁軌之間並不是緊挨著的,這是因為磁化單元相隔太近時磁性會相互產生影響,同時也為磁頭的讀寫帶來困難。一張1.44MB的3.5英寸軟盤,一面有80個磁軌,而硬碟上的磁軌密度則遠遠大於此值,通常一面有成千上萬個磁軌。
3.扇區磁碟上的每個磁軌被等分為若干個弧段,這些弧段便是磁碟的扇區,每個扇區可以存放512個位元組的信息,磁碟驅動器在向磁碟讀取和寫入數據時,要以扇區為單位。1.44MB3.5英寸的軟盤,每個磁軌分為18個扇區。
4.柱面硬碟通常由重疊的一組碟片構成,每個盤面都被劃分為數目相等的磁軌,並從外緣的「0」開始編號,具有相同編號的磁軌形成一個圓柱,稱之為磁碟的柱面。磁碟的柱面數與一個盤單面上的磁軌數是相等的。無論是雙盤面還是單盤面,由於每個盤面都有自己的磁頭,因此,盤面數等於總的磁頭數。所謂硬碟的CHS,即Cylinder(柱面)、Head(磁頭)、Sector(扇區),只要知道了硬碟的CHS的數目,即可確定硬碟的容量,硬碟的容量=柱面數*磁頭數*扇區數*512B。
編輯本段邏輯結構3D參數很久以前,硬碟的容量還非常小的時候,人們採用與軟盤類似的結構生產硬碟。也就是硬碟碟片的每一條磁軌都具有相同的扇區數。由此產生了所謂的3D參數(Disk Geometry). 即磁頭數(Heads),柱面數(Cylinders),扇區數(Sectors),以及相應的定址方式。
其中:
磁頭數(Heads)表示硬碟總共有幾個磁頭,也就是有幾面碟片, 最大為255 (用8 個二進制位存儲)
柱面數(Cylinders) 表示硬碟每一面碟片上有幾條磁軌,最大為1023(用 10 個二進制位存儲)
扇區數(Sectors) 表示每一條磁軌上有幾個扇區,最大為63(用 6個二進制位存儲)
每個扇區一般是512個位元組, 理論上講這不是必須的,但好像沒有取別的值的。
所以磁碟最大容量為:
255 * 1023 * 63 * 512 / 1048576 = 7.837 GB (1M
=1048576 Bytes)
或硬碟廠商常用的單位:
255 * 1023 * 63 * 512 / 1000000 = 8.414 GB (1M
=1000000 Bytes)
在CHS 定址方式中,磁頭,柱面,扇區的取值范圍分別為0到 Heads - 1。0 到Cylinders - 1。1 到Sectors
(注意是從1 開始)。
基本Int 13H 調用BIOS
Int 13H 調用是BIOS提供的磁碟基本輸入輸出中斷調用,它可以完成磁碟(包括硬碟和軟盤)的復位,讀寫,校驗,定位,診,格式化等功能。它使用的就是CHS 定址方式,因此最大識能訪問 8 GB 左右的硬碟(本文中如不作特殊說明,均以 1M = 1048576 位元組為單位)。
現代硬碟結構在老式硬碟中,由於每個磁軌的扇區數相等,所以外道的記錄密度要遠低於內道,因此會浪費很多磁碟空間
(與軟盤一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進一步提高硬碟容量,人們改用等密度結構生產硬碟。也就是說,外圈磁軌的扇區比內圈磁軌多,採用這種結構後,硬碟不再具有實際的3D參數,定址方式也改為線性定址,即以扇區為單位進行定址。
為了與使用3D定址的老軟體兼容(如使用BIOSInt13H介面的軟體), 在硬碟控制器內部安裝了一個地址翻譯器,由它負責將老式3D參數翻譯成新的線性參數。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硬碟的3D參數可以有多種選擇的原因(不同的工作模式,對應不同的3D參數,如 LBA,LARGE,NORMAL)。
擴展Int 13H雖然現代硬碟都已經採用了線性定址,但是由於基本Int13H 的制約,使用BIOS Int
13H 介面的程序,如 DOS 等還只能訪問8
G以內的硬碟空間。為了打破這一限制,Microsoft 等幾家公司制定了擴展Int 13H 標准(Extended Int13H),採用線性定址方式存取硬碟,所以突破了 8 G的限制,而且還加入了對可拆卸介質(如活動硬碟) 的支持。
編輯本段基本參數一、容量作為計算機系統的數據存儲器,容量是硬碟最主要的參數。
硬碟的容量以兆位元組(MB/MiB)或千兆位元組(GB/GiB)為單位,1GB=1000MB而1GiB=1024MiB。但硬碟廠商通常使用的是GB,也就是1G=1000MB,而Windows系統,就依舊以「GB」字樣來表示「GiB」單位(1024換算的),因此我們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碟時看到的容量會比廠家的標稱值要小。
硬碟的容量指標還包括硬碟的單碟容量。所謂單碟容量是指硬碟單片碟片的容量,單碟容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平均訪問時間也越短。
一般情況下硬碟容量越大,單位位元組的價格就越便宜,但是超出主流容量的硬碟略微例外。
二、轉速轉速(Rotationa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硬碟內電機主軸的旋轉速度,也就是硬碟碟片在一分鍾內所能完成的最大轉數。轉速的快慢是標示硬碟檔次的重要參數之一,它是決定硬碟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硬碟的速度。硬碟的轉速越快,硬碟尋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對的硬碟的傳輸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硬碟轉速以每分鍾多少轉來表示,單位表示為RPM,RPM是Revolutions
Per minute的縮寫,是轉/每分鍾。RPM值越大,內部傳輸率就越快,訪問時間就越短,硬碟的整體性能也就越好。
硬碟的主軸馬達帶動碟片高速旋轉,產生浮力使磁頭飄浮在碟片上方。要將所要存取資料的扇區帶到磁頭下方,轉速越快,則等待時間也就越短。因此轉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硬碟的速度。
家用的普通硬碟的轉速一般有5400rpm、7200rpm幾種,高轉速硬碟也是現在台式機用戶的首選;而對於筆記本用戶則是4200rpm、5400rpm為主,雖然已經有公司發布了10000rpm的筆記本硬碟,但在市場中還較為少見;伺服器用戶對硬碟性能要求最高,伺服器中使用的SCSI硬碟轉速基本都採用10000rpm,甚至還有15000rpm的,性能要超出家用產品很多。較高的轉速可縮短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和實際讀寫時間,但隨著硬碟轉速的不斷提高也帶來了溫度升高、電機主軸磨損加大、工作噪音增大等負面影響。
三、平均訪問時間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頭從起始位置到達目標磁軌位置,並且從目標磁軌上找到要讀寫的數據扇區所需的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體現了硬碟的讀寫速度,它包括了硬碟的尋道時間和等待時間,即:平均訪問時間=平均尋道時間+平均等待時間。
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碟的磁頭移動到盤面指定磁軌所需的時間。這個時間當然越小越好,目前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通常在8ms到12ms之間,而SCSI硬碟則應小於或等於8ms。
硬碟的等待時間,又叫潛伏期(Latency),是指磁頭已處於要訪問的磁軌,等待所要訪問的扇區旋轉至磁頭下方的時間。平均等待時間為碟片旋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的一半,一般應在4ms以下。
四、傳輸速率傳輸速率(Data
Transfer Rate) 硬碟的數據傳輸率是指硬碟讀寫數據的速度,單位為兆位元組每秒(MB/s)。硬碟數據傳輸率又包括了內部數據傳輸率和外部數據傳輸率。
內部傳輸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 也稱為持續傳輸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它反映了硬碟緩沖區未用時的性能。內部傳輸率主要依賴於硬碟的旋轉速度。
外部傳輸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也稱為突發數據傳輸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或介面傳輸率,它標稱的是系統匯流排與硬碟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數據傳輸率與硬碟介面類型和硬碟緩存的大小有關。
目前Fast ATA介面硬碟的最大外部傳輸率為16.6MB/s,而Ultra
ATA介面的硬碟則達到33.3MB/s。2012年12月,兩80後研製出傳輸速度每秒1.5GB的固態硬碟。[1]
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碟又叫串口硬碟,是未來PC機硬碟的趨勢。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邁拓這幾大廠商組成的Serial
ATA委員會正式確立了Serial ATA 1.0規范。2002年,雖然串列ATA的相關設備還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員會已搶先確立了Serial
ATA 2.0規范。Serial ATA採用串列連接方式,串列ATA匯流排使用嵌入式時鍾信號,具備了更強的糾錯能力,與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區別在於能對傳輸指令(不僅僅是數據)進行檢查,如果發現錯誤會自動矯正,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串列介面還具有結構簡單、支持熱插拔的優點。
五、緩存緩存(Cache memory)是硬碟控制器上的一塊內存晶元,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碟內部存儲和外界介面之間的緩沖器。由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和外界介面傳輸速度不同,緩存在其中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緩存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繫到硬碟的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性能。當硬碟存取零碎數據時需要不斷地在硬碟與內存之間交換數據,有大緩存,則可以將那些零碎數據暫存在緩存中,減小外系統的負荷,也提高了數據的傳輸速度
編輯本段數據保護1.S.M.A.R.T.技術
S.M.A.R.T.技術的全稱是Self-Monitoring,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即「自監測、分析及報告技術」。在ATA-3標准中,S.M.A.R.T.技術被正式確立。S.M.A.R.T.監測的對象包括磁頭、磁碟、馬達、電路等,由硬碟的監測電路和主機上的監測軟體對被監測對象的運行情況與歷史記錄及預設的安全值進行分析、比較,當出現安全值范圍以外的情況時,會自動向用戶發出警告,而更先進的技術還可以提醒網路管理員的注意,自動降低硬碟的運行速度,把重要數據文件轉存到其它安全扇區,甚至把文件備份到其它硬碟或存儲設備。通過S.M.A.R.T.技術,確實可以對硬碟潛在故障進行有效預測,提高數據的安全性。但我們也應該看到,S.M.A.R.T.技術並不是萬能的,它只能對漸發性的故障進行監測,而對於一些突發性的故障,如碟片突然斷裂等,硬碟再怎麼smart也無能為力了。因此不管怎樣,備份仍然是必須的。
2.DFT技術
DFT(Drive Fitness Test,驅動器健康檢測)技術是IBM公司為其PC硬碟開發的數據保護技術,它通過使用DFT程序訪問IBM硬碟里的DFT微代碼對硬碟進行檢測,可以讓用戶方便快捷地檢測硬碟的運轉狀況。
據研究表明,在用戶送回返修的硬碟中,大部分的硬碟本身是好的。DFT能夠減少這種情形的發生,為用戶節省時間和精力,避免因誤判造成數據丟失。它在硬碟上分割出一個單獨的空間給DFT程序,即使在系統軟體不能正常工作的情況下也能調用。
DFT微代碼可以自動對錯誤事件進行登記,並將登記數據保存到硬碟上的保留區域中。DFT微代碼還可以實時對硬碟進行物理分析,如通過讀取伺服位置錯誤信號來計算出碟片交換、伺服穩定性、重復移動等參數,並給出圖形供用戶或技術人員參考。這是一個全新的觀念,硬碟子系統的控制信號可以被用來分析硬碟本身的機械狀況。
而DFT軟體是一個獨立的不依賴操作系統的軟體,它可以在用戶其他任何軟體失效的情況下運行。
3.加密技術
現代社會人們對隱私的保護欲越來越強烈,硬碟加密技術開始發展。文字、圖形、數字密碼保護是最基本的形式,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物識別技術開始應用到硬碟技術當中。
編輯本段擴展分區由於主分區表中只能分四個分區,無法滿足需求,因此設計了一種擴展分區格式。基本上說,擴展分區的信息是以鏈表形式存放的,但也有一些特別的地方。首先, 主分區表中要有一個基本擴展分區項,所有擴展分區都隸屬於它,也就是說其他所有擴展分區的空間都必須包括在這個基本擴展分區中。對於DOS
/ Windows 來說,擴展分區的類型為0x05。除基本擴展分區以外的其他所有擴展分區則以鏈表的形式級聯存放, 後一個擴展分區的數據項記錄在前一個擴展分區的分區表中,但兩個擴展分區的空間並不重疊。
擴展分區類似於一個完整的硬碟,必須進一步分區才能使用。但每個擴展分區中只能存在一個其他分區。此分區在
DOS/Windows環境中即為邏輯盤。因此每一個擴展分區的分區表(同樣存儲在擴展分區的第一個扇區中)中最多隻能有兩個分區數據項(包括下一個擴展分區的數據項)。
『柒』 一個雞蛋清含多少蛋白質以及關於奧斯康諾蛋白質粉的問題
1:所有的禽蛋類(包括雞蛋)都屬於酸性食物。一個雞蛋去掉殼和"內膜"(中葯名稱叫做"鳳凰衣")之後,在外面裹著一層厚厚的雞子白、雞蛋白或稱雞蛋清,雞子白是由三層成份組成的,其外層及內層都比較稀薄,而中層因含有0.3%黏蛋白(mucin,占雞子白總重量的65%),故而較為黏稠。每100克中約含有蛋白質10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1.3克(詳見表1)。按水份和固形物所佔比重,則含水份88%,固形物12%,固形物中大約90%是蛋白質,內有:卵白蛋白(ovalbumin)佔75%,卵類黏蛋白(ovomucoid)佔15%,卵黏蛋白(ovomucin)佔7%,伴白蛋白 (conalbumin)佔3%。
2:公司一般,沒有什麼太大的品牌效應.
3:每天在訓練後的30~90分鍾里,蛋白質的需求達高峰期,此時補充蛋白質效果最佳。但不要訓練完馬上吃東西,至少要隔20分鍾。一勺蛋白質粉倒入牛奶中服用效果最佳.
『捌』 香港安盛保險的康諾產品是儲蓄型的嗎
.
是 的, 五 舟 港 險 可 以 為 您 提 供 購買 英國 保 誠 , 美 國 友 邦 , 法 國 安盛 等 世 界 權 威 保險 公 司 的 雋 生
五 舟 港 險 t e l:( 4 0 0 —— 8 6 9 —— 1 3 7 7 )
.
.
.
.
.
.
.
.
.
.
....................................................................
----------------------------------------------------------------------------------------
紹爾斯造出打字機後,奇怪地發現一個打字員正常擊鍵時老是出故障.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紹爾斯跑去請他的妹夫——一名數學家兼學校教師幫忙.他妹夫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在鍵盤上把那些常用的連在一起的字母分開,這樣擊鍵的速度就會稍稍減慢,也就減少了故障的發生.x0d紹爾斯很樂意地採納了他妹夫的建議,將字母按一種奇怪的QWERTY順序排列.為了避免發生故障而不得不將字母雜亂無章地進行排列,告訴公眾這一事實或許會讓紹爾斯覺得尷尬.於是,他巧妙地耍了一個花招,說這樣排列是最科學的,可以加快人們的打字速度.x0d而實際上,紹爾斯的這個說法,已經被英國打字機發展史方面的權威人士認定為「有史以來最大的欺騙活動之一」,是「徹頭徹尾的謊言」.x0d奇怪的是,那些與紹爾斯設計不同的、更為科學的鍵盤竟然被歷史淘汰了,而人們卻漸漸習慣於使用這種編排古怪的鍵盤.x0d人們用了幾個世紀的時間設法發明打字機.1714年在英國,亨利·米爾為一台機器申請專利,這種機器的名字叫「謄印字母的人造機器或工具,用它可以像書寫一樣, 單個字母獨寫,或數個字母連續寫,所有書寫內容都可以整潔准確地用大寫字母謄抄在紙張或羊皮紙上,與印刷不相上下」.那台機器可能買不出去,因為沒有人能記住它的名字.x0d第一台使用的打字機是1868年在美國由克里斯托佛·萊瑟姆.肖爾斯取得專利權的.他的機器被稱為打字機.他有活動的架子,有讓打字紙轉行的控制桿,還有按字母順序排列的鍵盤.x0d但是肖爾斯有一個問題.在他最初的模型上,它的「ABC」 鍵這種排列,在打字員快速擊鍵的時候,常常引起鍵堵塞.肖爾斯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各鍵互不幹擾,他的解決辦法是讓打字員別打得太快.肖爾斯請求他的內兄重排鍵盤,不讓最常用的字母考得太近,要讓鉛字連動桿能夠朝相反的方向運動,這樣他們就不會碰撞在一起堵塞機器.新的排列便是打字員今天使用的QWERTY排列.當然,肖爾斯稱新的排列是科學的,能夠提高速度和效率.其實它所提高的唯一效率就是讓打字員的速度慢下來,因為幾乎不管打英語的哪個詞都要求打字員的手指在鍵盤上跨越更長的距離.x0d打字機的優點當然大於這個鍵盤的缺點.打字員們很快記住了奇怪的字母排列, 打字機一下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到打字員熟記了字母的新排列,打字速度提高之時,打字機的製作技術也有了改進,字母鍵也不再像最初那樣容易堵塞了.x0d以現在的目光看,肖爾斯發明的鍵盤實在不怎麼樣,它的字母排列方式缺點太多.例如,英文中10個最常用的字母就有8個離規定的手指位置太遠,不利於提高打字速度;此外,鍵盤上需要用左手打入的字母排放過多,因一般人都是「右撇子」,英語里也只有三千來個單詞能用左手打,所以用起來十分別扭.有人曾作過統計,使用QWERTY鍵盤,一個熟練的打字員8小時內手指移動的距離長達25.7公里,一天下來疲憊不堪.遺憾的是, 千百人的習慣成自然, QWERTY鍵盤今天仍牢牢占據著計算機的輸入領域,雖然有人早就設計出更科學的鍵位排列,卻始終成不了氣候.現代計算機鍵盤根本不存在金屬棒之類的累贅,這當然是肖爾斯們始料不及的事.x0d目前大眾普遍使用的鍵盤叫做"快蹄鍵盤",原文為"QWERTY",有沒有人發現這個字看起來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其實它就是鍵盤上第一排字母的組合.請看下列三排字母:x0dQ W E R T Y U I O Px0dA S D F G H J K Lx0dZ X C V B N Mx0d第一部打字機在1868年面世, 這是所有電腦鍵盤字母或英文打字機鍵盤字母的排列順序.有心的讀者也許會感到奇怪:為什麼要把26個字母作這種無規則的排列呢?既難記憶又難熟練.原來的鍵盤基本上是照著字母順序排列,但為了怕打字者打太快,使得支撐鍵盤的機械桿相互碰撞造成故障,故調整某些字母的位置,形成今天的模樣.據說其原因是這樣的:x0d在19世紀70年代,肖爾斯公司(Sholes Co.)是當時最大的專門生產打字機的廠家.由於當時機械工藝不夠完善,使得字鍵在擊打之後彈回的速度較慢,一旦打字員擊鍵速度太快,就容易發生兩個字鍵絞在一起的現象,必須用手很小心把它們分開,從而嚴重影響了打字速度.為此,公司時常收到客戶的投訴.x0d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師和工程師們傷透了腦筋,因為實在沒有辦法再增加字鍵的彈回速度.後來,有一位聰明的工程師提議:打字機絞鍵的原因,一方面當然是字鍵的彈回速度慢,另一方面也是打字員的擊鍵速度太快了.既然我們無法提高字鍵彈回的速度,為什麼不想法降低打字員的擊鍵速度呢?這無疑是一條新思路.降低打字員的擊鍵速度有許多種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打亂26個字母的排列順序,把較常用的字母擺在較笨拙的手指下,比如,字母「O」是英語中第三個使用頻率最高的字母,但卻把它放在右手的無名指下;字母「S」和「A」,也是使用頻率很高的字母,卻被交給了最笨拙的左手無名指和小指來擊打.同樣理由,使用頻率較低的「V」、「J」,「U」等字母卻由最靈活的食指來負責.x0d結果,這種「QWERTY」式組合的鍵盤就誕生了,並且逐漸定型下來.後來,由於材料工藝的發展,字鍵的彈回的速度遠大於打字員的擊鍵速度,但是鍵盤字母順序卻無法改動.x0d這種排列方式的確為入門者帶來不少輸入的困擾,其實早在1936年就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也推出了更符合人體工學的鍵盤,可惜碰上二次世界大戰,這個鍵盤還沒上市就夭折了,最近有團體積極推廣這款名為"德弗札克"的鍵盤,也許不久的將來,新的字母排列方式將被廣為採用.
鍵盤非常悠久,早在1714年,就開始相繼有英、美、法、意、瑞士等國家的人發明了各種形式的打字機,最早的鍵盤就是那個時候用在那些技術還不成熟的打字機上的。直到1868年,「打字機之父」——美國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獲打字機模型專利並取得經營權經營,又於幾年後設計出現代打字機的實用形式和首次規范了鍵盤,即現在的「QWERTY」鍵盤。
為什麼要將鍵盤規范成現在這樣的「QWERTY」鍵盤按鍵布局呢?這是因為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而打字機是全機械結構的打字工具,因此如果打字速度過快,某些鍵的組合很容易出現卡鍵問題,於是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明了QWERTY鍵盤布局,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鍵速度以避免卡鍵。肖爾斯在1868年申請專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這就是為什麼有今天鍵盤的排列方式。
QWERTY的鍵盤按鍵布局方式非常沒效率。比如:大多數打字員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鍵盤,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頻頻要使用它們。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僅占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為了打一個字,時常要上上下下移動指頭。
1888年全美舉行打字公開比賽,法院速記員馬加林按照明確的指法分工展示了他的盲打技術,錯誤只有萬分之三,使在場人驚訝不已,據記載馬加林的獎金是0元, 從這以後很多人效仿這種盲打,在美國也開始有了專門培養打字員的學校。
由於盲打技術的出現,使得擊鍵速度足以滿足日常工作的需要,然而在60年後(1934年),華盛頓一個叫德沃拉克(Dvorak)的人為使左右手能交替擊打更多的單詞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排列方法,這個鍵盤可縮短訓練周期1/2時間,平均速度提高35%。DVORAK鍵盤布局原則是:1、盡量左右手交替擊打,避免單手連擊;2、越排擊鍵平均移動距離最小;3、排在導鍵位置應是最常用的字母。
比DUORAK鍵盤更加合理、高效的是理連·莫爾特(Lillian Malt)發明的MALT鍵盤。它改變了原本交錯的字鍵行列,並使拇指得到更多使用、使「後退鍵」(Backspace)及其他原本遠離鍵盤中心的鍵更容易觸到。但MALT鍵盤需要特別的硬體才能安裝到電腦上,所以也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到了20世紀中期,鍵盤又多了一個用武之地——作為電腦的基本輸入設備。另一方面,至今,「QWERTY」鍵盤仍然是使用的最多的鍵盤布局方式,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劣勢產品戰勝優勢產品」的例子。
IT人物傳記:QWERTY鍵盤發明人--肖爾斯
今天,個人電腦最常用的輸入設備是鍵盤和滑鼠。
通用101鍵或102鍵鍵盤根據英文字母的排列方式而命名,稱為QWERTY鍵盤。毋庸置疑,它「脫胎」於英文打字機。比爾·蓋茨曾用這種鍵盤來說明什麼叫「事實上」的標准:「英語打字機和計算機鍵盤上排字母的順序是QWER?TY,沒有一條法律說它們必須這樣排列。但它們卻行之有效,大多數用戶會執著於這種標准。」有趣的是,這種排列方式並不是合理的布局。
QWERTY鍵盤的發明者叫克里斯托夫·肖爾斯(C.Sholes),生活在19世紀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是《密爾沃基新聞》編輯。肖爾斯在好友索爾協助下,曾研製出頁碼編號機,並獲得發明專利。報社同事格利登建議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製打字機,並給他找來英國人的試驗資料。
在傾注了肖爾斯與兩位合夥人數年心血後,1860年,他們製成了打字機原型。然而,肖爾斯懊喪地發現,只要打字速度稍快,他的機器就不能正常工作。按照常規,肖爾斯把26個英文字母按ABCDEF的順序排列在鍵盤上,為了使打出的字跡一個挨一個,按鍵不能相距太遠。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手指的動作稍快,連接按鍵的金屬桿就會相互產生干涉。為了克服干涉現象,肖爾斯重新安排了字母鍵的位置,把常用字母的間距盡可能排列遠一些,延長手指移動的過程。
反常思維方法竟然取得了成功。肖爾斯激動地打出了一行字母:「第一個祝福,獻給所有的男士,特別地,獻給所有的女士。」肖爾斯「特別地」把他的發明奉獻給婦女,他想為她們開創一種亘古未有的新職業———「打字員」。1868年6月23日,美國專利局正式接受肖爾斯、格利登和索爾共同注冊的打字機發明專利。
以現在的目光看,肖爾斯發明的鍵盤字母排列方式缺點太多。例如,英文中10個最常用的字母就有8個離規定的手指位置太遠,不利於提高打字速度;此外,鍵盤上需要用左手打入的字母排放過多,因一般人都是「右撇子」,所以用起來十分別扭。有人曾作過統計,使用QWERTY鍵盤,一個熟練的打字員8小時內手指移動的距離長達25.7公里。然而,QWERTY鍵盤今天仍是電腦鍵盤「事實上」的標准。雖然1932年華盛頓大學教授奧古斯特·多芙拉克(A.Dvorak)設計出鍵位排列更科學的DVORAK鍵盤,但始終成不了氣候。 滑鼠是美國科學家道格拉斯·恩格巴特(D.Engelbart)在1964年發明的。尼葛洛龐帝教授在《數字化生存》里寫道:「當初他設計滑鼠是為了指點文件,而不是作畫。但是這個發明卻流傳下來,而且今天隨處可見。」
恩格巴特是位卓越的思想家、發明家和電腦先驅人物,一生著有25部著作,擁有20多項發明專利。他在超文本和超媒體系統、人機交互和網路技術等諸多領域都作出了天才的預見並提出理論框架。他窮其一生的精力,想為人類研製出增加智慧的計算機,滑鼠只是他一個附帶的小發明。
恩格巴特二戰期間曾擔任過艦艇雷達技術員,戰後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他常常幻想著電腦也能像雷達一樣顯示圖形,並可以通過操縱桿來控制操作。1964年,在國防部高級規劃研究署(ARPA)資助下,恩格巴特建立了一個「擴增研究中心」來實現他的夢想。1968年,在美國秋季計算機會議上,恩格巴特向與會者展示了他的新發明:用一個鍵盤、一台顯示器和一個粗糙的滑鼠器,遠程操作25公里以外的一台簡陋的大型計算機,在當時仍然採用穿孔卡輸出的人群中間,引起了極大地轟動。
恩格巴特滑鼠原型的外殼用木頭精緻地雕刻而成,僅有一個按鍵,而不像現代滑鼠有三個按鍵。它的底部安裝著金屬滾輪,用來控制游標的移動。1970年獲得專利時,這個小裝置的名稱是「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美國有人開玩笑說,只有男人才會想到把它叫做「滑鼠」,因為在美國俚語里,「老鼠」(Mouse)亦有「女朋友」的寓義。
1972年,施樂公司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研製出圖形界面的「阿托」(Alto)微電腦,研製者中間就有從恩格巴特實驗室「跳槽」的人,他們把滑鼠配置在這台電腦上,作為一種方便的圖形控制裝置。1983年,蘋果公司也跟著把他們的第一個滑鼠裝備在「麗薩」(Lisa)微電腦上。從此,滑鼠逐漸成為個人電腦必備的輸入設備。(n104)
目前,電腦對人體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負面影響已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為此科學使用電腦,減少電腦和網路的危害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要增強自我保健意識 工作間隙注意適當休息,一般來說,電腦操作人員在連續工作1小時後應該休息10分鍾左右。並且最好到操作室之外活動活動手腳與軀干。平時要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能,要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和自我心理測定。
二是注意工作環境 電腦室內光線要適宜,不可過亮或過暗,避免光線直接照射在熒光屏上而產生干擾光線,工作室要保持通風乾爽,能使那些有害氣體盡快排出,盡量用非擊打式列印機減少噪音。
三是注意正確的操作姿勢 應將電腦屏幕中心位置安裝在與操作者胸部同一水平線上,最好使用可以調節高低的椅子。坐著時應有足夠的空間伸放雙腳,不要交叉雙腳,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四是注意保護視力 要避免長時間連續操作電腦,注意中間休息。要保持一個最適當的姿勢,眼睛與屏幕的距離應在40-50厘米,使雙眼平視或輕度向下注視熒光屏,這樣可使頸部肌肉輕松,並使眼球暴露面積減小到最低。如果出現眼睛干澀、發紅,有灼熱或有異物感,眼皮沉重,看東西模糊,甚至出現眼球脹痛或頭痛,那就需要到醫院看眼科醫生了。
五是注意補充營養 電腦操作者在熒光屏前工作時間過長,視網膜上的視紫紅質會被消耗掉,而視紫紅質主要由維生素A合成。因此,電腦操作者應多吃些胡蘿卜、白菜、豆芽、豆腐、紅棗、橘子以及牛奶、雞蛋、動物肝臟、瘦肉等食物,以補充人體內維生素A和蛋白質。而多飲些茶,茶葉中的茶多酚等活性物質會有利於吸收與抵抗放射性物質。
六是注意保持皮膚清潔 電腦熒光屏表面存在著大量靜電,其集聚的灰塵可轉射到臉部和手的皮膚裸露處,時間久了,易發生斑疹、色素沉著,嚴重者甚至會引起皮膚病變等。
電腦族的保健
電腦族可多喝 綠茶、菊花茶
電腦族除了多接觸到電磁輻射外,電腦熒光屏的閃動對眼睛也有較強的刺激作用。
長期使用電腦者,易患眼病。專家認為,平時多喝綠茶可起到一定的抗輻射作用。此外,菊花對治療眼睛疲勞、視力模糊有很好的療效,經常覺得眼睛干澀的電腦族,多喝些菊花茶有利無害。
許多人都知道,長期使用電腦會影響健康。
電腦族容易帶來下肢靜脈曲張、頸椎病 、腰椎間盤突出以及眼部疾患。
眼睛處於緊張狀態
由於電腦族久坐電腦前,看東西較近,迫使眼睫狀肌處於收縮緊張狀態,從而使晶體變凸以適應視近物,眼睛長期處於緊張狀態而得不到休息就會導致近視。視覺的過度疲勞還會引起房水運行受阻,較易導致青光眼。同時,乾眼症、白內障、角膜潰瘍和視網膜剝脫等,也是長期使用電腦者易患的眼病。
電腦族除了多接觸到電磁輻射外,電腦熒光屏的閃動對眼睛也有較強的刺激作用,讓人出現流淚、視力減退、頭昏腦漲等不適征狀。
綠茶抗輻射作用
專家認為,平時多喝綠茶可起到一定的抗輻射作用。《神農本草》把茶列入365種葯物之中,並說「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卧,輕身明目。」
專家認為,綠茶中含有的維生素C、維生素E,特別是茶多酚,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人體內的氧自由基,從而起到抗輻射、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
此外,茶葉中含有胡蘿卜素,它在腸壁和肝臟的作用下,可以轉變為維生素A。而維生素A具有滋養眼睛、緩解眼睛疲勞、預防夜盲症的作用。
使大腦更敏捷
不久前,英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喝茶可以阻止人體中一種酶的合成,這種酶會破壞腦細胞間傳遞信息的媒介乙醯膽鹼。因此,喝茶對常用電腦的上班族來說,又多了項使大腦更敏捷的好處。
過去陸陸續續的醫學報告顯示,茶葉中經分離鑒定的已知化合物700多種,其中包括蛋白質、脂肪、糖類及多酚類、皂甙、生物鹼、茶氨酸、色素、芳香物質等。
菊花茶呵護眼睛
此外,電腦族也可用菊花茶「呵護」眼睛。華人自古就知道菊花有保護眼睛的作用,菊花對治療眼睛疲勞、視力模糊有很好的療效。
菊花茶加入枸杞
《本草綱目》記載菊花「性甘、味寒,具有散風熱、平肝明目之功效」。現代葯理表明,菊花里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是維護眼睛健康的重要物質。菊花茶能讓人頭腦清醒、雙目明亮,特別對肝火旺、用眼過度導致的雙眼乾澀有較好的療效,經常覺得眼睛干澀的電腦族,多喝些菊花茶有利無害。
喝菊花茶方法簡單,只要將市面上銷售的,乾燥後的菊花泡水或煮來喝就可以,平時可以定時泡一兩杯菊花茶來喝,能達到眼睛保健的作用,如果每天喝三到四杯的菊花茶,對視力也有幫助。
也有人喜歡在菊花茶中加入枸杞,泡出來的茶就是有名的「菊杞茶」,具有更高的護眼睛作用,因為菊花與枸杞都是中葯護眼的葯材。
值得注意的是,菊花性涼,虛寒體質,平時怕冷,易手腳發涼的人不應該經常飲用,應該適量的喝。
電腦族可多喝 綠茶、菊花茶
電腦族除了多接觸到電磁輻射外,電腦熒光屏的閃動對眼睛也有較強的刺激作用。
長期使用電腦者,易患眼病。專家認為,平時多喝綠茶可起到一定的抗輻射作用。此外,菊花對治療眼睛疲勞、視力模糊有很好的療效,經常覺得眼睛干澀的電腦族,多喝些菊花茶有利無害。
許多人都知道,長期使用電腦會影響健康。
電腦族容易帶來下肢靜脈曲張、頸椎病 、腰椎間盤突出以及眼部疾患。
眼睛處於緊張狀態
由於電腦族久坐電腦前,看東西較近,迫使眼睫狀肌處於收縮緊張狀態,從而使晶體變凸以適應視近物,眼睛長期處於緊張狀態而得不到休息就會導致近視。視覺的過度疲勞還會引起房水運行受阻,較易導致青光眼。同時,乾眼症、白內障、角膜潰瘍和視網膜剝脫等,也是長期使用電腦者易患的眼病。
電腦族除了多接觸到電磁輻射外,電腦熒光屏的閃動對眼睛也有較強的刺激作用,讓人出現流淚、視力減退、頭昏腦漲等不適征狀。
綠茶抗輻射作用
專家認為,平時多喝綠茶可起到一定的抗輻射作用。《神農本草》把茶列入365種葯物之中,並說「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卧,輕身明目。」
專家認為,綠茶中含有的維生素C、維生素E,特別是茶多酚,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人體內的氧自由基,從而起到抗輻射、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
此外,茶葉中含有胡蘿卜素,它在腸壁和肝臟的作用下,可以轉變為維生素A。而維生素A具有滋養眼睛、緩解眼睛疲勞、預防夜盲症的作用。
使大腦更敏捷
不久前,英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喝茶可以阻止人體中一種酶的合成,這種酶會破壞腦細胞間傳遞信息的媒介乙醯膽鹼。因此,喝茶對常用電腦的上班族來說,又多了項使大腦更敏捷的好處。
過去陸陸續續的醫學報告顯示,茶葉中經分離鑒定的已知化合物700多種,其中包括蛋白質、脂肪、糖類及多酚類、皂甙、生物鹼、茶氨酸、色素、芳香物質等。
菊花茶呵護眼睛
此外,電腦族也可用菊花茶「呵護」眼睛。華人自古就知道菊花有保護眼睛的作用,菊花對治療眼睛疲勞、視力模糊有很好的療效。
菊花茶加入枸杞
《本草綱目》記載菊花「性甘、味寒,具有散風熱、平肝明目之功效」。現代葯理表明,菊花里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是維護眼睛健康的重要物質。菊花茶能讓人頭腦清醒、雙目明亮,特別對肝火旺、用眼過度導致的雙眼乾澀有較好的療效,經常覺得眼睛干澀的電腦族,多喝些菊花茶有利無害。
喝菊花茶方法簡單,只要將市面上銷售的,乾燥後的菊花泡水或煮來喝就可以,平時可以定時泡一兩杯菊花茶來喝,能達到眼睛保健的作用,如果每天喝三到四杯的菊花茶,對視力也有幫助。
也有人喜歡在菊花茶中加入枸杞,泡出來的茶就是有名的「菊杞茶」,具有更高的護眼睛作用,因為菊花與枸杞都是中葯護眼的葯材。
值得注意的是,菊花性涼,虛寒體質,平時怕冷,易手腳發涼的人不應該經常飲用,應該適量的喝。
謹防電腦危害
OFFICE里,電腦是我們最重要的一件辦公用品,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了電腦,我們將如何工作。但遺憾的是,當我們享受著電腦帶給我們的一切方便的同時,也不得不接受它在身心兩方面對我們健康的威脅。所以,了解電腦「病」,防治電腦「病」,已經成為我們刻 不容緩的事情。為了全面了解電腦對OL身心的負面影響,我們特地組織這次策劃,全面介紹緩解OL們最難逃脫的八大電腦「病」的竅門和方法。
罪狀一:電磁輻射
症狀:失眠、內分泌紊亂
致病原因:顯示器熱度過高,在工作時就會有相當多的電磁輻射,它會使空氣發生電離作用,不斷產生正電荷(正離子),並不斷與空氣中的負離子中和,導致負離子的含量幾乎為零。負離子多有益,正離子就多有害,長期處於正離子過多的環境中,它們通過呼吸進入肺,然後隨血液循環被輸送到人體的各個組織,使人的血液、體液呈酸性,延緩身體正常的代謝功能,使毒素囤積在體內。使人失眠、免疫力下降、女性內分泌紊亂等。
緩解方法
1. 仔細地打掃辦公環境。因為正離子會牢牢地吸附在灰塵顆粒上,灰塵越多,則正離子越多。
2. 多喝茶。茶葉中含有的茶多酚等活性物質,有助吸收放射性物質。
3. 顯示器散發出的輻射多數不是來自它的正面,而是側面和後面。因此,不要把自己顯示器的後面對著同事的後腦或者身體的側面。
4. 常喝綠茶。綠茶是近幾年來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養生飲品,因為其中含強效的抗氧化劑兒茶酚以及維他命C,不但可以清除體內的自由基,還能使副腎皮質分泌出對抗緊張壓力的荷爾蒙,對於情緒暴躁有很大改善。不過,最好在白天飲用,以免影響睡眠。
5. 綠豆可以清熱解毒、利尿消腫,薏仁則可以健脾止瀉、輕身益氣,經常需要熬夜工作或是心煩氣躁、口乾舌燥、便秘時,對於消除煩躁情緒非常有幫助。
6. 勤洗臉可以防止輻射波對皮膚的刺激。
7. 在電腦桌下擺放一盆植物或水,可以吸收電腦所發出的電磁波。
8. 盡量使用液晶顯示器。
9. 穿著防輻射肚兜。
罪狀二:灰塵場
症狀:皮膚過敏
致病原因:處於開機狀態的顯示器周圍會形成一個靜電場,它差不多會把整個房間的空氣中懸浮的灰塵吸入自己的場中,從而使得面部皮膚受到刺激,會出現過敏起疹等現象。坐在電腦前,你的周圍便充滿了含有大量灰塵顆粒的空氣,因此,使用者的皮膚非常容易產生皮疹等過敏現象。
『玖』 硬碟多少錢
移動硬碟按大類分為兩種:品牌的和組裝的。
這兩種的相同點是:二者都是由移動硬碟和盤盒組成的。
二者的不同點在於:品牌的移動硬碟賦予產品更多的功能,像所謂的數碼伴侶等。而組裝的移動硬碟則只具有存儲功能。
品牌的移動硬碟價格越是組裝產品的1.5倍,國產品牌如愛國者、紐曼等等。世界品牌則以IBM為著名,當然價格也很著名!
組裝的移動硬碟,比較實惠,而且使用性能也不差。買一個移動硬碟,40G的大約500多,80G的大約800元;(移動硬碟本身的質量其實並沒有太大關系,全球不過那麼幾個移動硬碟生產商,好與壞之分,只是個人喜好而已,個人覺得你喜歡什麼就是什麼,除了IBM的價格稍高一點,其他的產品價格相差不大。)再加上一個150元的盤盒就OK了。
值得注意的是,盤盒決不可以貪便宜,這個不見雖小,但關系重大,關繫到數據安全和移動硬碟的使用性能,一般150元的盤盒質量就夠用了。當然你也可以看做工,做工精細的基本上質量就沒問題!
所有的移動硬碟都是用的一個外置硬碟盒,裡面裝一個筆記本硬碟。
日立的筆記本硬碟還不錯,盒子一般。建議自己單買個質量好點的盒子,再但買個筆記本硬碟裝上。
日立 HITACHI V6穩定型移動硬碟報價 ¥580
日立 HITACHI V3穩定型 (40G)移動硬碟報價 390
日立 HITACHI V3穩定型 (80G)移動硬碟報價 ¥780
日立 HITACHI V3穩定型 (100G)移動硬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