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5年中國外匯政策改革有哪些舉措
1. 存款利率上限放開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兌現了他在兩會上關於存款保險制度於今年上半年出台的承諾。國務院周二發文稱,《存款保險條例》將從2015年5月1日起施行,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央行此前測算,這一標准可以覆蓋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
周小川在兩會上還表示,今年如果能有一個機會,可能存款利率上限就放開了,這個概率應該說是非常高的。事實上,中國去年已經將人民幣存款利率上浮區間擴大至20%,而在今年又將這一區間進一步擴大10%,至30%。
存款保險制度正是為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做的一次重要准備。存款利率市場化以後,銀行業競爭加劇,經營不善的銀行甚至可能出現破產。存款保險制度意味著將過去政府的隱形擔保變成商業保險的顯性擔保,一方面保護儲戶的利益,同時也增強了儲戶的風險意識。
2. 民營銀行設立加速
同樣受益於存款保險制度的還有民營銀行,因其變相提高了民營銀行的信譽度。
目前,去年首批的5家試點民營銀行中,微眾銀行已於今年1月進入試營業期。如無意外,首批民營銀行都將於今年正式開業。
全國政協委員、林達集團董事長李曉林還表示,目前在銀監會排隊審核的民營銀行超過二三十家。
目前來看,監管部門對於民營銀行的設立持積極態度。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兩會期間表示,將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民營銀行的設立,不設數量目標,成熟一家審批一家。
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存款保險制度是民營銀行在一旦產生對社會和公眾利益帶來危害的外部性風險的兜底措施。如果沒有了存款保險制度,肯定是不會產生大批量的民營銀行。
3. 注冊制初現端倪
此前有報道稱,證監會發審會將於今年5月解散,IPO受理和審核下放到交易所。但證監會本周對《新京報》表示,「尚不知情」。
不過,全國政協委員、上交所理事長桂敏傑在今年兩會上表示,審核權下放到滬深交易所是目前注冊制改革方案的組成部分,也是主流意見。
事實上,注冊制需要解決的是法律依據的問題。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透露,按正常進度,《證券法》修訂案有望4月底上會初審。初審之後修訂案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意見徵求完畢之後,最快8月二審,10月完成三審。
不過她還表示,若在這個過程當中,注冊制改革有需要,在立法方面也可以做一些「特殊的安排」。
目前,新股發行的審批權已經開始轉移。國務院本月中旬宣布取消證監會9項行政審批,包括取消證監會對於證交所上市新的交易品種,以及新三板上市新交易品種的行政審批。
4. 深港通啟動 外資投資門檻降低
今年,無論是證監會主席肖鋼還是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都已經在公開場合表示,深港通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深交所也與近日開會,將啟動深港通列入2015年重點工作安排。
同時,深港通或比滬港通更加開放。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兩會上表示:「滬港通從去年設計、論證、准備的角度來講,因為新鮮事物不太有把握,所以設計時保守了一點,出台了一段時間後以後,大家發現這個東西可以進一步搞得更好一點,思想可以更解放一點,所以這方面是有所探討的。」
事實上,啟動深港通是中國開放A股市場的重要一步。
目前境外長期資金投資A股的渠道主要是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以及滬港通。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3月26日,外匯局累計審批QFII額度增至721.49億美元,獲批機構增至267家;RQFII額度增至3298億元,獲批機構增至111家。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在今年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預期下,除了啟動深港通,QFII和RQFII的額度限制或將取消。
5. 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放開 推出QDII2
除取消QFII、RQFII額度外,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額度放開也傳來信號。
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近日表示,要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個人對外的投資制度QDII2正在研究。周小川行長也在前不久表示,北京或擴大QDII的主體資格。
事實上,松綁境內外投資的限制是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的重要步驟。而在今年10月,IMF將審議是否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目前包括美元、日元、英鎊和歐元。人民幣是否能成為籃子里第五個貨幣,關鍵就在於人民幣能否「自由兌換」。
周行長稱,做出資本賬戶自由化承諾有助於提高人民幣在IMF審議時被接納的幾率,「即使那時中國尚未完全開放資本項目賬戶」。
6. 設立更多自貿區
繼上海自貿區之後,廣東、天津、福建自貿區總體方案已於上月獲批。
上海自貿區形成了可復制的經驗。申萬宏源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表示,粵津閩更多的是推廣上海自貿區已經獲得成功的政策內容,在貿易和投資領域的開放將成為四大自貿區主要的競爭領域,特別是「負面清單」管理方面的試點和突破,將成為自貿區主要的競爭手段。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認為,各地自貿區都有基於其地理位置的不同功能定位。上海作為自貿區樣本定位於國際金融中心,打造對外資本賬戶通道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天津定位於離岸金融和融資租賃,輻射京津冀,對接中韓自貿協定。福建主要發展對台灣地區和東盟貿易,廣東對接港澳服務業。
自貿區的擴容,意味著中國對跨境資本流動的限制進一步減少。
望採納
⑵ 民間資本的開辦民營銀行
一個更令民間資本振奮的跡象是,中國人民銀行已在開辦民營銀行的問題上有所松動。2002年,時任央行行長戴相龍在中國:資本之年論壇上表示政府正在考慮吸收民間和外國資本發展中小銀行。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在談到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時提出,國有商業銀行的縣級以下分支機構可以成立獨立的商業銀行,在這種重組後新成立的商業銀行中,國有資產可以完全退出。浙江省8家中小城市商業銀行發起宣言,要求改變地方商業銀行由國資(地方財政)控股的股權結構,允許私人資本和外國資本進入。浙江省政府明確表態,同意調整城市商業行的股權結構,使分散的民間資本合計達到總股本的51%。
央行某司負責人則更加明確地表示,希望民間資本充分進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並允許在沒有商業銀行的地方,興辦資本金在1億元以上的由民間投資為主的商業銀行。中央銀行和各級政府的肯定態度,使民營銀行的建立和發展,以及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前景逐漸明朗起來。被海內外譽為中國民營銀行積極倡導者的著名經濟學家徐滇慶透露,首批民營銀行極有可能在2003年出現。中國十家籌備試點的民營銀行開業申請報告先後七次報批,現在已進入最後沖刺期。如果一批民營商業銀行得以建立和發展,鑒於它們同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的天然聯系,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將可以得到部分緩解。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僅僅放開民間資本辦銀行的限制仍然不足以充分激發民間資本的投資熱情。還要進一步從政府的政策導向、法律體系的建設、市場體系和市場規則的完善、產權制度的改革、投資創業服務體系的建設等方面進行配套的改革。就直接融資渠道而言,當前最迫切的金融創新是建立規范的場外交易市場(國內俗稱三板市場)。
⑶ 如何看待民間資本的觸角向更多限制性領域的伸展
真是好到極點,她甚至懂得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思考自己在對方的
⑷ 金融監管領導在2016金融街論壇上說了啥
關於宏觀經濟和金融改革
央行副行長陳雨露:現行監管框架存在著不適應當前金融業發展的體制性矛盾,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貨幣政策體系和金融監管框架,消除監管空白和監管套利,維護金融穩定;將穩步構建目標利率和利率走廊機制,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制度。
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進一步完善多層次股權市場,注重遏制過度投機;期貨市場對分散金融體系風險和管理企業風險有非常重要作用,因此將大力發展;抓好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規范互聯網股權融資活動,防範私募基金、股權眾籌等領域風險。
銀監會副主席郭立根:近期由於經濟增速的回調,部分行業經營壓力較大,銀行業不良貸款出現持續上升的勢頭,但總體看銀行業風險仍在可控的范圍之內;加強內控合規管理,推動票據、理財、信託等業務規范發展,積極防範打擊非法集資。
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未來十年到二十年仍是保險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推進市場定價改革;完善保險公司的准入和退出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在境內外上市及在新三板掛牌。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僵屍企業」不能市場出清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障礙;對有價值的企業以市場化方式實施「債轉股」,要防止出現「免費的午餐」;逐步降低企業的杠桿率,對明顯缺乏拯救價值和市場前景的僵屍企業則應直接進入破產程序,加快市場出清。
吳敬璉:證券市場監管存極大缺陷,監管部門沒有把主要工作放在強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上,而是放在了實質性的審批上,使得證券市場變成了尋租場;刺激政策正面效果越來越差,負面效果越來越大;為抑制系統性風險,短期政策仍需要採用。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由於「一行三會」的職能設置導致監管分割,政策多有矛盾,進而使得一線金融企業利用監管進行套利;而實體經濟卻無法得到資金支持,長此以往將積累系統性風險。
港交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中國經濟正在進入「新常態」,原來支撐經濟增長的一系列動力在逐步衰減,對於金融市場的結構來說,也必須進行大調整;新三板應放開做市商主體,加大投資者的保護,提高違法成本,對借殼也要進行限制。
關於金融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加強區域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和規劃指導;加大對京津冀區域在金融創新發展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強京津冀三地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政策協調;建立金融信息的共享平台,為金融資源跨區域流動和配置創造條件。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要想京津冀協同發展,需做好四個方面,包括京津冀之間的產業布局和分工要基本合理、三方財政要互利共盈、民生保證以及基礎設施的一體化。
關於一帶一路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黃益平:「一帶一路」是非常宏偉的戰略,做好了對中國有利,對世界有利,但往前走其實困難非常多,包括部分國家內部復雜;「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間沒有相對應的多邊協調機制,如果都靠雙邊談判解決問題,成本過高,協同效應很低;國內企業缺乏在全球做基礎設施投資的經驗。
亞投行行長辦公室主任陳歡:亞投行是一個國際金融機構,並不是中國一家獨大的機構;亞投行高級管理團隊已經於上個月就位;亞投行做項目應遵循經濟原則,需要考慮財務收益率,會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有關項目。
絲路基金楊澤軍:「一帶一路」項目建設規模巨大,建設周期長,需要綜合運用股權、債權、基金、信貸、信保及本幣、外幣等多種融資方式和多幣種組合,這一過程需要金融機構之間能夠充分協調和配合,金融機構走出去應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需要求大同,存小異的態度,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合力,避免金融機構之間的惡性競爭,壓低融資成本和談判條件自相殘殺。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一帶一路」為中資商業銀行提供了非常大的發展空間,也順應了企業「走出去」的金融服務需求,此外人民幣業務在「一帶一路」實施中,機會也會增大。但風險也不容小覷,包括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周期長、回報率不高,具有經營風險;沿線國家眾多,經濟水平參差不齊,文化習慣差異非常之大,甚至政府也有經常更迭的可能性,普遍存在國別風險;再者,還有市場風險、匯率風險、流動性風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