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供給側改革中的四大要素中的資本要素怎麼理解
資本市場是促進實體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著力點,特別是在解決投資資金來源、助推新舊動能轉換方面有著獨特優勢和較大發揮空間。
可以使一方面使過剩產能、低效無效要素出去;另一方面,使有競爭力的、創新的要素能進來,通過生產要素的進一步解放、流動和優化配置,攻佔經濟生活中仍然隨處可見的低效率窪地,形成全面提高要素生產率的新格局。
不斷完善境內外市場並購支付手段和定價機制,通過並購基金以及並購重組私募債等方式積極推動化解過剩產能,降低企業杠桿率。
(1)新三板將成為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擴展閱讀
供給側改革也有宏觀和微觀之分。供給側改革不排除宏觀政策的必要調整,比如採取供給學派所強調的減稅等措施,但重點還是在微觀層面,通過實質性的改革措施,進一步開放要素市場,打通要素流動通道,優化資源配置,全面提高要素生產率。
概括地說,簡單的擴張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是到了建設質量經濟的時代,追求一個精緻的高附加值經濟。
供給側要素,不僅是勞力、土地和資本,有人又加上了創新,其實是不是應該把創新合並在勞力里去, 值得推敲商榷,但是創新是個根本性的大事,是企業國家生存和生命力所在。土地至少是個場所、場地問題,勞力創造力是動力;那麼,資金(流動的固定的)就是粘合劑。
2. 供給側改革四個重大原則
第一,不能照搬英美供給改革經驗,他們當時面臨的是滯脹,而我國現在面臨的是通縮壓力。
第二,應該對供給側進行結構性調整以滿足受抑制的潛在需求,從供需兩側平衡快速增長。
第三,不能否定以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為主的短期總需求管理。
第四,不能以供給側改革之名行微觀干預之實,走用產業政策主導投資的老路。
3. 加大力度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堅持哪些重大原則
堅持四個重大原則:
1,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2,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
3,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
4,堅持以民生為本。民為邦本。
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擺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重要部署的第一位。這是黨中央在我國發展的重要時刻作出的重大戰略性選擇,符合國際發展大勢和我國發展階段性要求。
(3)新三板將成為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擴展閱讀: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但繼續深化任重道遠。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不少國家也看到了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有的也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但總體進展遲緩、收效不多。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近年來我們發揮制度優勢,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邁出了堅定步伐,也取得了明顯成效,部分行業市場供求關系改善。
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艱巨的任務還在後面。特別是去產能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有待完善,去庫存的政策應更加精準,去杠桿尚要下大氣力,降成本很多體制機制性障礙尚未消除,補短板需要進一步聚焦,思想認識上也需要進一步提升。
4.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要點有哪些
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
第一,宏觀政策要穩,就是要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實行減稅政策,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在適當增加必要的財政支出和政府投資的同時,主要用於彌補降稅帶來的財政減收,保障政府應該承擔的支出責任。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為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降低融資成本,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優化信貸結構,完善匯率形成機制。
第二,產業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製造強國建設、加快服務業發展、提高基礎設施網路化水平等,推動形成新的增長點。要堅持創新驅動,注重激活存量,著力補齊短板,加快綠色發展,發展實體經濟。
第三,微觀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要做好為企業服務工作,在制度上、政策上營造寬松的市場經營和投資環境,鼓勵和支持各種所有制企業創新發展,保護各種所有制企業產權和合法利益,提高企業投資信心,改善企業市場預期。要營造商品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市場環境,破除市場壁壘和地方保護。要提高有效供給能力,通過創造新供給、提高供給質量,擴大消費需求。
第四,改革政策要實,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要完善落實機制,把握好改革試點,加強統籌協調,調動地方積極性,允許地方進行差別化探索,發揮基層首創精神。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抓好改革舉措落地工作,使改革不斷見到實效,使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第
五,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線。要更好發揮社會保障的社會穩定器作用,把重點放在兜底上,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
5.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改革
供給側改革」可能會從五個方面進行:一是降低過剩產能。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過剩產能不僅本身不具有發展潛力,還占據大量的生產要素造成新興產業不能得到充分發展。我國目前處於「三期」疊加階段,如果不能有效降低過剩產能,很有可能錯過這一實現轉型升級再平衡的有利時機。
二是對壟斷行業進行改革。壟斷行業長期以來效率較低、缺乏市場活力,如石油天然氣、電力、電信、鐵路等。可採取降低准入門檻,鼓勵行業競爭的方法來激發壟斷行業企業活力,提高生產效率。打破壟斷將有助於提高市場活力和資源的合理配置。
三是要素市場的改革。生產要素勞動力、土地、資本的合理流動是「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所在。要素改革要落腳於建立和完善城鄉間生產要素的流動、交易、優化的體制。要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收入,使其享受城市化進程的溢出效應,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是產業轉型升級。我國的製造業發展大都存在著粗放式發展的問題,產業轉型升級意味著製造業向精緻生產的方向發展,向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方向提升。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和製造業的國際化水平,真正落實「中國製造2025」規劃。
五是金融市場改革。因為我國金融市場還不完善,與實體經濟的傳導還不通暢。以股票市場為例,如何有效防範緩解金融風險,建立能夠服務於實體經濟,保護投資者利益,形成有效監管的市場是「供給側改革」的焦點所在。
6. 政經問答題 闡述我國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意義 回答從總供給與總需求角度看 在線等 急急急..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側重解答實際問題,是針對我國宏觀經濟供求關系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過去,我國宏觀經濟供求矛盾主要表現為供給短缺,需要擴大生產規模;隨著發展水平提高,現在我國宏觀經濟供求矛盾主要表現為部分產能過剩和部分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並存,需要供給和需求更好匹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使我國供給能力、供給質量和供給結構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與生態環境需要。這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也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新發展。
7.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是什麼內容
中央確定「十三五」時期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會更重、壓力會更大、要求也會更高。我們要深刻領會中央精神,結合各地實際,鞏固成果,迎難而上,主動作為,更好地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更多地採用技術標准規范,使去產能工作更加合理、更加科學,堅決落實好中央部署。
8.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是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核心是創新,有人認為是增強市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