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71年來實現了哪些彎道超車
實現全球第二大經濟強國。
Ⅱ 國內外對資產證券化的難點的研究進展
入世:中國開放資本項目的催化劑
亞洲金融危機導致學術界和政府決策層對允許資本跨境自由流動的合理性提出質疑。部分人士直言不諱地將不受限制的、動盪的資本流動視作引發和延長危機的主要因素(克魯格曼1998,斯蒂格利獲1998)。亞洲危機及其後的學術爭論顯然對中國的決策者產生了影響。不僅最初在90年代中期設定的到2000年大幅度取消匯率和資本管制的目標被悄然取消,而且中國政府從此不願公開談及整個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問題。許多分析家由此認為中國已經無限期地推遲了資本項目自由化,目標似乎遙遙無期。
筆者卻認為:盡管沒有官方公布的時間表,實現完全的資本項目可兌換將比目前廣泛預期的提早很多。這一目標可能在5年而不是1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內實現。資本自由流動進程加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發揮的強有力的催化作用。
入世對資本項目的影響
與入也相關的貿易自由化受到眾多關注的同時,入世對資本流動的影響也同樣重要。
首先,根據一系列雙邊協議所規定的世貿准入條件,中國已承諾進行大幅度的貿易改革。平均關稅稅率將由目前的17%左右降低到10%以下。信息技術產品(包括計算機和電信設備)作為中國進口中增長最快的產品,到2005年將享受零關稅率。更為重要的是,絕大部分非關稅壁壘如限額、執照和許可證將被取消。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七大貿易國。入世所要求的更徹底的貿易自由化將進一步增強中國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的地位,預計到2005年中國的年均貿易額將達到6000億美元。
貿易限制的減少及貿易額的擴大將大大增加實施現有外匯及資本管制的復雜程度,進一步削弱這些管制的有效性。中國於1996年12月1日正式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八條款、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盡管資本帳戶並未開放,依然對資本流動實行嚴格管制,資本外逃卻成為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原因在於開放的經常帳戶使資本管制難於完全有效。貿易瞞報(特別是進口高報和出口低報),不遵守結售匯制度,逃避官方對對外借款的批准和監督(如廣國投的破產案例),走私、猖撅的騙稅及貪污等都成為資本外逃的重要渠道。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錯誤與遺漏項,至少有一部分可歸因於資本非法外逃(胡祖六,1998b)。近年來關於完善國際收支統計的努力顯然未能減少錯誤與遺漏的數額。
考慮到中國進行資本管制的實際經驗,可以十分肯定的是,入世後對外貿易規模的迅速擴大將進一步削弱這些管制的有效性。一個顯而易見的兩難境地是,只要經常項目可兌換,資本項目的管制就難以完全實施。貿易體制越開放,資本遺漏和外逃的渠道就越多。筆者認為,這一明顯的事實將促使政府決策者更早而不是更確地放寬甚至取消資本項目管制。他們將認識至辦此全面的資本管制,不僅難以實現預期的政策目標,而且還會導致大量扭曲和無效的資源分配。
其次,作為入世條件的一部分,中國將在今後的5年內大幅度開放其金融服務貿易。外資銀行將在入世的兩年後獲准經營中國企業的人民幣業務,五年之後經營中國居民的零售業務。外資保險公司將獲准經營中國企業和居民的壽險業務和財險業務,同時現有的地域限制將在入世五年內逐步取消。外國資產管理公司將獲准與中國的基金管理公司組建合資公司(外方股權不超過33%)。同樣,外國證券公司也將獲准同國內的機構組建合資公司(外方股權不超過33%),經營國內人民幣證券的發行、銷售和交易。這些旨在部分開放金融服務貿易的措施,將對資本項目產生深遠的影響。外資金融機構能夠向居民如中資企業和家庭,以及非居民如跨國公司提供在岸和離岸的金融服務,將不可避免地促進跨境資本流動,致使現有的管制過時或失效。
除了這些開放措施,入世還涉及接受一系列的協議,包括商品貿易多邊協議(其中,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h)最為人知)、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以及知識產權中與貿易有關部分的協定(TRIPS)。值得注意的是,服務貿易總協定的有關條款禁止成員國對與提供協定中規定的服務有關的資本交易施加限制。盡管這些協定的主要目的是服務貿易自由化,而不是資本自由流動。服務貿易總協定在全球范圍內(不同於區域的范圍,如經合組織或歐盟),按照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規定,要求取消部分資本管制。服務貿易總協定因而敦促像中國這樣的新成員國重新審視並放鬆那些可能實質性阻礙外資金融機構有效進入市場的資本管制。
最後,中國對入世所做的一攬子承諾也要求開放曾~度限制外國投資的行業。這些新開放的行業將包括電信科貿和國內零售及批發。外國投資對其它行業的參與將進一步增加,主要是製造業、農業,也包括商業銀行和保險。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領域在開放程度方面已經優於很多國家,入世之後將更加開放。到2005年,年均外商直接投資預測可達到1000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如此大幅度的上升將大大增加相應的跨境金融交易,如股本與債務融資、跨國公司為對沖風險要求進行的利率與貨幣互換,以及盈利、紅利、利息收入、資本增值和本金的匯回。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的全面滲透,以及跨國公司在其財務計劃與風險管理中需要的一系列復雜而又嶄新的金融交易的擴展,將對中國現有的匯率與資本管制提出嚴峻的挑戰。
資本項目自由化將成為改革進程的自然延伸
中國在資本管制方面的已有經驗對管制的有效性產生了嚴重的疑問。中國入世之後,將採取重大措施放開商品及服務,特別是金融服務的貿易。屆時,維持資本管制的難度可能越來越大。此外,繼續實行資本管制與國內正在進行的經濟改革的目標是不相容的,因為資本管制引起扭曲,誘發資本外逃,降低透明度並因此增加系統的腐敗,同時限制了有效的定價及資本配置。因此,資本自由化將成為中國正在進行的改革進程的自然延伸。盡早自由化將促進國內的結構改革,保證中國的企業和銀行在入世之後提高效率,以迎接全球競爭的挑戰。
為迎接入世,中國已加快了國有經濟戰略重組的步伐,其中民營化是改革戰略的核心。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選擇了國內最大的國有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市,包括中國移動、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中國石油及中國聯通等等。但是,將要民營化的國有企業數量眾多,意味著中國不能僅僅依賴國際資本市場,而應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發展國內資本市場,以成功地實現民營化目標。
民營化帶來的是國有企業關停並轉與減員增效,由此對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及支離破碎的傳統社會保障制度產生巨大壓力。為了對這些令人痛苦的改革提供社會及政治支持,政府在社會保障,特別是養老金方面進行了改革。長期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資金完全有保證的民營養老體系,輔之以強制性的公共養老金制度,以此為退休人員提供最低的養老金。為了向養老金制度轉換提供資金,中國將尋求民營化收入與發行長期公債相結合的策略。因此,重要的一環是發展一個有深度、有流動性的資本市場,以此吸納新的民營化,並允許政府出售所持上市(即業已部分民營化)公司的股權。
中國的股票市場盡管只有10年的發展歷史,但其市值已達5900億美元。中國股市令人驚異的發展得益於個人高儲蓄率及公眾對持有高風險證券的「好胃口」。不過,中國股市主要為零售投資者驅動,因而流動性差。缺乏深度而且波動性大。國內大規模民營化計劃中大量等待發行的股票可能帶來市場巨跌甚至崩盤的威脅,並引發政府所擔心的社會不安定。解決的辦法之一是向市場引入機構投資者,如共同基金。養老金和保險公司。隨著國內基金管理行業的發展,政府打算吸引外國投資者通過「合格外國機構投資者」(QFII)的計劃進入國內市場。
合格外國機構投資者計劃有望在今後的18-24個月內引入,這將成為邁向更為自由的資本框架的重要一步。它將首次允許外國資金——盡管是受控制的——進入國內人民幣證券市場。外國機構投資者的參與無疑將對國內市場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進而推進若乾重大改革,包括民營化和養老金改革。
此外,放鬆資本管制也將幫助中國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進入其剛剛起步、經歷了飛躍發展並具有巨大潛力的信息技術產業。同樣地,放鬆資本流動也有助於作為中國政府另一個戰略目標的西部大開發。正如在中國沿海省市經濟起飛所顯示的那樣,外國投資將在中國欠發達的西部地區的追趕過程中發揮催化劑的作用。
成功的資本項目自由化的前提條件
如果中國入世將最終削弱其資本管制,同時中國認識到資本自由化將大大有利於正在進行的經濟改革和發展目標,那麼唯一剩下的就是可行性的問題,即中國能否在足夠短的時間內實現完全的資本項目可兌換,同時吸取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避免可能的風險。
正是在這個問題上,多數分析家持非常懷疑的態度。廣泛認同的觀點是,中國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作好迎接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的准備。
這一觀點存在兩方面的錯誤。首先,誇大了封閉的資本項目保護中國免受亞洲金融危機沖擊的作用。正如本文曾指出的那樣,中國的資本管制實際上遠不如廣泛認為的那樣有效,這有大量的有關資本外逃的文獻為證。中國得以避免亞洲金融危機惡性傳染的真正原因是中國此前在宏觀調控方面的成功。中國政府在1993—1996年實行的緊縮政策有效治理了幾乎失控的通貨膨脹,同時抑制了經濟過熱及房地產的投機泡沫。1994年以來的貨幣緊縮政策及財政整頓恢復了宏觀穩定並扭轉了外部失衡,經常項目穩步改善,官方外匯儲備快速增長。正是這些經濟基礎性因素,而非資本管制,使中國具備足夠的能力在亞洲危機中應對惡劣的外部沖擊,並避免了人民幣貶值(胡祖六,1998a,1998b)。
中國順利過渡到開放的資本項目需要同樣的宏觀條件。堅實的基礎及良好的經濟政策,對於中國充分享受資本自由流動的益處,同時避免自由而多變的資本流動的潛在不穩定效果,至關重要。
脆弱的國際收支狀況通常是資本項目自由化的主要障礙。但是,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在目前與中期展望均顯穩健。盡管經常項目的盈餘在中國入世之後不可能持續很長時間,但中國的出口競爭力及入世之後大量外國直接投資湧入的前景,意味著中國在中期內不可能經歷大規模的、持續的國際收支失衡。適度的外債規模及充實的外匯儲備也為抵禦外部沖擊提供了保障。中國國際收支狀況的實力成為資本項目自由化成功實現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
放開資本項目的第二個條件是良好的國內金融體系。這可能是中國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但中國政府已經開始了金融改革。中國已經迅速關閉了喪失清償能力的金融機構,如廣國投、海南發展銀行和一大批面臨困境的「小國投」。中國政府已採取措施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注資,並設立資產管理公司處置這些大銀行的壞賬。中國政府還為處理大量有問題的農村信用社制定處置預案。此外,中國政府還表明了國有銀行民營化的意向,目的是強化其資本基礎並改善其經營。中國人民銀行也努力完善其審慎監管的能力。中央銀行的目標是在今後幾年裡放開國內利率。入世之後銀行部門的逐漸開放將引入競爭和國際經驗,促進國內銀行系統的重組。盡管要使銀行部門恢復健康耗時而費力,但中國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在一段時間(如3-5年)內持續努力改革國內的金融部門將強化其基礎,從而大大提高中國放開資本管制的成熟度。
最後,為了更好地應對入世之後的外部沖擊,中國已經開始從目前事實上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度向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漸過渡。國際經驗表明,僵化的匯率制度在資本自由流動的體系下是不可持續的。靈活的匯率及審慎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將大大減少在開放資本帳戶條件下貨幣危機和國際收支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因此,中國採取更為靈活的匯率制度將有利於其資本項目的可兌換。
結論
入世將大幅度推進中國的商品和服務對外貿易的自由化,促進貿易和資金流動,並加快與世界經濟的一體化。鑒此,入世將對中國目前的資本管制體系產生巨大的壓力,明顯威脅這些管制的有效性。資本項目可兌換將使提高了的貿易開放度與持續的資本流動限制之間的沖突凸現出來。同時,加速進行的國有企業民營化、養老制度改革、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以及西部大開發,將擴大對外國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的需求,由此對大幅度放開資本管制產生了強大的推動力。資本自由化將成為中國國內改革進程的自然延伸。中國良好的國際收支狀況、國內金融體系改革取得的進展以及向更為靈活的匯率制度的轉換,也將促進資本項目自由化的進程。由此,本文預測中國有可能在5年,而不是10年或更長的時間內實現資本項目的可兌換。
不過,資本自由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可能持續5年的時間內逐步實現。自由化也不意味著各種類型的資本自由流動同時實現,而可能是先放開流入本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其次是逐步開放外商對國內人民幣證券投資,再次是本國具備條件的企業對海外直接投資,然後是本國對外借款舉債,最後延伸到國內居民的對外證券投資。
盡管中國爭取入世與資本項目可兌換並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中國即將成為世貿組織的成員使資本自由化問題提上了日程。對中國盡早放開資本項目而言,入世既是壓力也是動力,盡管亞洲金融危機使中國的領導層對待資本流動更加慎重。考慮到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中國的決策者可能密切關注國內金融部門改革的順序及資本項目自由化。如果金融改革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實現完全的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時機就不成熟。同時,還應強調有利於資本自由流動的貨幣和匯兌機制。在這方面,中國已經開始向更為靈活的匯率體制轉換,以更好地應對入世之後的外部沖擊及變化不定的資本流動。
入世之後將實施的大規模的貿易改革和早於一般預期的資本自由化,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利益,推進其經濟改革進程,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促進生產率和經濟的長期增長。顯然,中國採取一個更為自由化的貿易和投資體制也將會對世界經濟產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Ⅲ 高分跪求一篇文獻綜述,最好是社會科學類的。
集成電路研究綜述
(塗希文)
【摘要】: 集成電路(IC)是二十世紀重要的發明之一。它被廣泛地應用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一切領域,其發展規模和技術水平已成為衡量國家地位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IC產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型產業,世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異常迅速,技術進步日新月異。IC技術作為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關鍵技術,關繫到國家產業競爭力和國家信息安全。雖然目前中國IC產業無論從質還是從量來說都不算發達,但伴隨著全球產業東移的大潮,中國的經濟穩定增長,巨大的內需市場,以及充裕的各類人才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可以說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盡得天時、地利、人和之勢,將會崛起成為新的世界IC製造中心。本文在研究過程中,對集成電路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回顧,並對當今世界IC產業的主要國家及區域的現狀及未來計劃進行調研,結合我國的IC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深入分析,本文欲拋磚引玉,共同探討中國IC的振興之路。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導論,分析研究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的意義。第二章,集成電路產業的國際比較,對於集成電路的發發展進行了回顧,著重介紹美國、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地區的集成電路發展歷程,並深入分析了其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原因。 第三章主要介紹了我國集成電路的發展歷程,並在大量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深入剖析我國集成電路的發展歷程、現狀、存在的問題並預測了我國集成電路的發展趨勢。第四章,提出了構建我國集成電路自主創新戰略的戰略指導思想與原則。 第五章,研究我國集成電路自主創新戰略的對策和措施。第六章,全文總結與展望。綜合並集成前面各章的相關結論,得出一些綜合性結論要點。集成電路發展研究是一個新課題,本文盡管做了一些研究,但仍然存在不足,很多重要的問題還有待於今後更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關鍵詞】:集成電路 集成電路產業 現狀 趨勢 對策
集成電路是以半導體材料為基片,經加工製造,將元氣、有源器件和五連線集成在基片內部、表面或基片之上,執行某種電子功能的微型電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集成電路製造技術經歷了從小規模集成(SSI) 、中規模集成(MSI)到大規模集成(LSI)階段,乃至進入超大規模集成(VLSI)和甚大規模集成(Ultra Large Scale Integration,ULSI)階段。尤其在過去的30年中,集成電路幾乎完全遵循摩爾定律發展,即集成電路的集成度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及21世紀以後,其設計規模由VLSI、ULSI向G規模集成(Giga-Scale Integration,GSI)的方向發展,於是,越來越多的功能,甚至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都能夠被集成到單個晶元之中。電子系統設計已從板上系統(System on Board,SoB)、多晶元模塊(Multi-Chip Moles,MCM)進入到系統級晶元(System on Chip,SoC)時代。集成電路的飛速發展體現出如下特點: 特徵尺寸越來越小,晶元面積越來越大,單片上的晶體管數目越來越多,時鍾頻率越來越高,電源電壓越來越低,布線層數越來越多,I/O引線越來越多。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SIA組織給出了1997年到2009年美國集成電路工藝發展趨勢。隨著集成度的提高,晶元內部晶體管數目越來越多,集成電路設計的復雜性越來越高,傳統的手工設計和適應小規模的設計模式已經不再適用。為了設計復雜的大規模集成電路,人們越來越藉助於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對數字電路不斷增強的應用要求,集成電路的發展將對社會的法展起決定性的推動作用。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全球IC的快速發展,對IC的研究也越來越多,跨國公司直接投資進入對東道國市場結構效應的影響成為國際投資研究的重要前沿領域之一。外商直接投資對東道國市場結構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資進入方式的選擇。不同的進入方式對東道國市場結構的影響是不同的,跨國公司與東道國本土企業之間的利益分配也是不同的。跨國公司紛紛進入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建廠,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本土企業與跨國公司並存的情況下,本土企業面臨著發展的機遇和挑戰。新世紀IC產業的變遷為中國IC產業的崛起帶來了機遇,如果我們能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中國不僅能成為IC產業的新興地區,更能成為世界IC強國。在世界IC產業風雲驟變之際,相對薄弱的中國IC產業蘊含著潛龍騰空的契機。
第二章 集成電路產業的國際比較
美國於1981年由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開始了MOSIS計劃。該計劃除了提供多項目晶片(MPW)服務外還訂出了一套與廠家無關的設計規則和元件庫,符合MOSIS規則的設計將可以在所有支持MOSIS規則的廠家進行生產。美國國家安全局(MOSA)和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從1985年開始介入該計劃。支持該計劃的廠商有IBM、AMI、安捷倫、惠普、TSMC、SUPERTEX、PEREGRINE等,已經可以支持0.13微米的設計和製造。由於MOSIS計劃的實施卓有成效,其他國家紛紛效仿。
歐洲一直在跟蹤美國的MOSIS計劃。歐盟發起的EURO PRACTICE是一個面向工業界的類似美國MOSIS的集成電路組織,德國、比利時、義大利、法國、荷蘭、挪威、丹麥、英國、西班牙、瑞典、瑞士、愛爾蘭等十一個國家的61個生產、設計和培訓機構提供多種統一標準的包括多項目晶片在內的服務。
韓國的IDEC(IC DESIGN EDUCATIN CENTER)是在韓國政府和主要的半導體工業界與1995年成立的以培養人才為主的支持機構。
我國僅台灣省的國家晶片設計中心(成立於1991年)。其宗旨是「為提升基礎研究水準,建議成立類似美國MOSIS集成電路設計服務單位,提供微電子系統設計人員更方便之IC製造服務;並推廣IC設計概念至咨訊、通訊、消費性電子、精密機械、自動化、航天航空、光電等領域之產業及研究發展單位。」
此外,國際上對於CPU的研究與實驗性實施很多,而真正能夠生產的卻很少。主流體系結構的完整硬體描述層出不窮。歐洲空間局(ESA)公布了完整的SPARCV7和SPARCV8的HDL(VHDL,VERL LOG)描述。但是高速CPU的設計和實施關鍵卻是集中在集成電路版圖上,例如,美國DEC公司的ALPHA處理器在1992年就以0.75微米的工藝實現了64位處理器21064,並達到了200兆赫的時鍾頻率,稍後,以0.5和0.35微米的工藝實現了21164,分別達到了300和433兆赫的時鍾頻。中國遠落後於之,我國落後於其他國家的根本原因:一是缺乏自主知識產權 ,繼在上海、成都設立集成電路封裝測試工廠之後,英特爾公司宣布,將在大連投資25億美元建立該公司在亞洲的第一個300毫米晶圓工廠,這使英特爾成為繼法國STM公司之後,第二家在中國擁有完整產業鏈的國外半導體巨頭;二是落後在整體水平, 「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在集成電路的總體設計能力方面提升較快,龍芯、眾志等都是中國自主設計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晶元產品。」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副司長廖小罕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我國的主流晶元設計與美國相比還有幾年的差距,「這幾年就意味著差很多,因為在IT行業,產品的設計都是以月來計算的。」 廖小罕認為,集成電路設計是智力問題,只要我們有優秀的人才隊伍、有好的團隊,就能拉近與先進國家的距離,同時我們也有一定規模的晶元生產能力。但要形成規模化的集成電路裝備製造業,則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與原子彈的生產不同,集成電路產業化涉及面非常廣,其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一個國家的工業化水平。 總體上看,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初步形成了設計業、晶元製造業及封裝測試業三業並舉、相互協調的發展格局,但產業規模小,產業鏈不完善,裝備製造業有待逐步建立起來。
由於高端的晶元製造技術和設備關繫到國家整體經濟的競爭能力,關繫到國家戰略,所以我國一直沒有放棄發展計算機晶元產業的努力,「863」計劃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都把集成電路設計列入其中。我們在追趕,但別人進步更快,從整體上看,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目前仍相對落後。而影響產業發展的瓶頸還是國家工業化水平低。
信息產業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集團)所屬的賽迪顧問半導體產業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李珂從另外的角度分析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狀況。李珂介紹說,按照摩爾定律,半導體技術18個月就要前進一代,目前45納米技術最為先進,65納米技術次之,90納米技術為當下國際主流技術,在國內也是領先的。從技術水平看,我國集成電路近5年來發展極為迅速,國內領先的技術與國際水平相比大約有5年左右的差距,問題是整體水平相差很大。
集成電路生產中所需設備96%需要進口,原材料半數以上需要進口。如封裝過程中需要的金絲線,國內的生產工藝達不到要求,高純度的氣體、試劑等都需要從國外買進。「這些東西不是我們不能做,麻煩的是工藝和品質得不到保障。」李珂強調說。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指出,該項目是近幾年來中美經濟合作最大的項目之一,將對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帶來積極影響,並將從推動人才發展、改進基礎設施和產業供應鏈等方面,全面提升中國在全球高科技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對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區域經濟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但政府必須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不管什麼樣的企業來華建廠,都不能替代自主發展、自主創新。只有我們自己不斷地創新發展,不斷地學習和積累自身的實力,才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更多的話語權。」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的清華大學教授魏少軍強調。
第二章 我國集成電路的發展
2008年,中國集成電路晶元製造業產業規模比上年下滑1.3%,其衰退幅度甚至大於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整體下滑的幅度。從往年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到,2007年中國集成電路晶元製造業的增幅為23%,2006年增幅為32.5%,巨大的反差已足以說明晶元製造業所面臨的困難有多大。與2001年因網路泡沫破裂而導致的半導體產業急劇下滑相比,2008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衰退幅度雖然不像當年那樣大,但其波及的產業領域更廣,並且持續的時間還難以預測。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全國市場銷售額為5973億元,同比增長6.2%,這是中國集成電路市場首次出現個位數增長。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2008年四季度,國內許多集成電路業工廠訂單量減少10%以上,產能利用率不足30%。2008年全年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總額8854.3億美元,同比增長10%,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13.4個百分點。其中,11月電子信息產品月進出口額出現負增長。2009年3月,我國集成電路出口約38.94億個,出口總金額約為16.86億美元,比2月增長19.4%,比2008年同期減少13.9%。1-3月,我國集成電路累計出口約87.12億個,比2008年同期減少19.7%;累計出口總金額約為42.52億美元,比2008年同期減少21.5%。2008年下半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集成電路出口造成了很大影響。從2008年11月開始,我國集成電路出口額首次出現同比負增長。截止2009年3月底,我國集成電路的出口額已經連續5個月同比出現負增長。其中,1月份的同比降幅最大,達37.6%;2月和3月的同比降幅有所趨緩,分別為12.3%和13.9%。1月、2月和3月集成電路的出口金額呈逐月上升趨勢,但由於全球金融危機餘波還未消散,對我國集成電路出口的深遠影響還有待觀察。2008年11月,國家宣布今後3年,鐵路建設投資將達到3.5萬億元,作為相關產業的集成電路行業將從中獲益。國務院不久前出台的電子信息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又明確指出,將「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實施集成電路升級」。對國內集成電路行業來說,政策環境正在不斷改善,都將為行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中小企業應緊緊抓住擴大內需為集成電路產業帶來的機遇,重點開拓新市場和技術應用新領域,提高創新能力,努力實現企業在特定領域技術和產品的領先優勢。
2009年國內集成電路產業仍將保持增長的態勢,但增幅將繼續回落。預計2009年產業的整體增幅在4%左右。從2008年國內集成電路設計、晶元製造與封裝測試業的發展情況看,產業均受市場的低迷影響,製造業所受的影響最為明顯。全年晶元製造業規模增速僅為1%,各主要晶元製造企業均不同程度出現產能閑置、業績下滑的情況。封裝測試業雖然也普遍遇到訂單下降、開工率不足的問題,但情況相對較好,全年的行業增幅在7%左右。
除了與別國技術上的差異外,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是,很多通用的體系結構及其細節都被人申請了專利,這個情況使得我國的工作很難進行,需要國家高層領導人站在國家和民族戰略利益的高層次以國家行為進行協調。
今天,我國已經具備了物質條件和一定的技術能力,因為我國境內已建成和在建一批集成電路生產線,其生產工藝及參數可以掌握和控制。同時我國已經擁有一些關於集成電路體系結構和數字與模擬設計的專門人才,通過政府的主導,合理組織這些資源,使我國在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方面突飛猛進是可能的。
第四章 構建我國集成電路創新戰略
就目前形式來看,我國要研究集成電路的發展規律,形成共識;要統一規劃,集中領導;要完善創新體系,加快技術創新;要抓住信息產業轉移機遇,優化產業鏈結構;要向高技術密集、新知識密集轉移;要增強、提升大公司的國際競爭力;要解決好我國IC發展的關鍵問題;要加強海峽兩岸IC產業的合作;要提高我國 IC 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等。總之,集成電路產業是信息產業和現代製造業的核心戰略產業,其已成為一些國家信息產業發展中的重中之重。集成電路設計要與整機開發相結合,積極支持有條件的整機企業建立集成電路設計中心,設計開發市場較大的整機所需的各種專用集成電路和系統級晶元。開發生產有自主知識產權集成電路產品,有條件地逐步擴大國內現有的集成電路生產線的生產能力,加強工藝技術、生產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加快現有生產線的技術升級,形成規模生產能力,提高產品技術水平,擴大產品品種。實施優惠政策,改善投資環境,積極鼓勵國內外有經濟實力和技術力量的企業或投資機構在國內建立集成電路晶元生產線。
第五章 我國集成電路發展的對策及措施
一、由政府主導制訂出集成電路的長期發展計劃和具體的發展技術規范,鼓勵國內廠商、大學和科研機構採用,其技術和人才作為國家戰略資源加以保護和扶持。建立國家電路設計中心,開發和維護一套可信、可靠的設計工具、設計規則、各種先進的和普及的電路庫等基礎數據。培養、吸引和保持大量的人才,為今後的大發展打好基礎。採取嚴格保密制度,以國防、國家安全和政府應用為突破口,打破專利限制,全面掌握各類技術,同時積極運用國家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制定出一系列對應方案,化解和頂住可能發生的外部壓力。
二、對國家批準的集成電路重大項目,因集中采購產生短期內難以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佔用資金問題,採取專項措施予以妥善解決。具體辦法由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為完善集成電路產業鏈,對符合條件的集成電路封裝、測試、關鍵專用材料企業以及集成電路專用設備相關企業給予企業所得稅優惠。具體辦法由財政部、稅務總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三、國家大力支持重要的軟體和集成電路項目建設。對符合條件的集成電路企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項目,中央預算內投資給予適當支持。鼓勵軟體企業加強技術開發綜合能力建設。國家鼓勵、支持軟體企業和集成電路企業加強產業資源整合。對軟體企業和集成電路企業為實現資源整合和做大做強進行的跨地區重組並購,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積極支持引導,防止設置各種形式的障礙。通過現有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資金和政策渠道,引導社會資本設立創業投資基金,支持中小軟體企業和集成電路企業創業。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立主要支持軟體企業和集成電路企業發展的股權投資基金或創業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軟體企業和集成電路企業採取發行股票、債券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拓寬直接融資渠道。
四、充分利用多種資金渠道,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發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引導作用,大力支持軟體和集成電路重大關鍵技術的研發,努力實現關鍵技術的整體突破,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產業化和推廣應用。緊緊圍繞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目標,重點支持基礎軟體、面向新一代信息網路的高端軟體、工業軟體、數字內容相關軟體、高端晶元、集成電路裝備和工藝技術、集成電路關鍵材料、關鍵應用系統的研發以及重要技術標準的制訂。科技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要做好有關專項的組織實施工作。在基礎軟體、高性能計算和通用計算平台、集成電路工藝研發、關鍵材料、關鍵應用軟體和晶元設計等領域,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有關部門要優先安排研發項目。鼓勵軟體企業和集成電路企業建立產學研用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鼓勵軟體企業大力開發軟體測試和評價技術,完善相關標准,提升軟體研發能力,提高軟體質量,加強品牌建設,增強產品競爭力。
五、對軟體企業和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需要臨時進口的自用設備(包括開發測試設備、軟硬體環境、樣機及部件、元器件等),經地市級商務主管部門確認,可以向海關申請按暫時進境貨物監管,其進口稅收按照現行法規執行。對符合條件的軟體企業和集成電路企業,質檢部門可提供提前預約報檢服務,海關根據企業要求提供提前預約通關服務。對軟體企業與國外資信等級較高的企業簽訂的軟體出口合同,政策性金融機構可按照獨立審貸和風險可控的原則,在批準的業務范圍內提供融資和保險支持。支持企業「走出去」建立境外營銷網路和研發中心,推動集成電路、軟體和信息服務出口。大力發展國際服務外包業務。商務部要會同有關部門與重點國家和地區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採取綜合措施為企業拓展新興市場創造條件。
六、加快完善期權、技術入股、股權、分紅權等多種形式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研發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各級人民政府可對有突出貢獻的軟體和集成電路高級人才給予重獎。對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建立的產業基地(園區)、高校軟體學院和微電子學院引進的軟體、集成電路人才,優先安排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在所在地落戶。加強人才市場管理,積極為軟體企業和集成電路企業招聘人才提供服務。高校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強軟體工程和微電子專業建設,緊密結合產業發展需求及時調整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和教學方式,努力培養國際化、復合型、實用性人才。加強軟體工程和微電子專業師資隊伍、教學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教育部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督促和指導。鼓勵有條件的高校採取與集成電路企業聯合辦學等方式建立微電子學院,經批准設立的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可以享受示範性軟體學院相關政策。支持建立校企結合的人才綜合培訓和實踐基地,支持示範性軟體學院和微電子學院與國際知名大學、跨國公司合作,引進國外師資和優質資源,聯合培養軟體和集成電路人才。按照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有關要求,加快軟體與集成電路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落實好相關政策。制定落實軟體與集成電路人才引進和出國培訓年度計劃,辦好國家軟體和集成電路人才國際培訓基地,積極開辟國外培訓渠道。
第六章 集成電路發展展望
在國家各項擴大內需政策的帶動下,集成電路設計業將是今後3年國內集成電路產業中增長最快的領域,預計其今後3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4.9%,到2011年設計業規模將達到845.4億元。隨著大量在建晶元生產線的陸續投產,國內晶元製造業在未來3年也將呈現止跌回升的勢頭,其3年的復合增長率預計將為5.8%,到2011年時其銷售收入規模預計為465.07億元;封裝測試業未來則將保持目前穩定發展的勢頭,到2011年其銷售收入規模預計將達到736.7億元,年均符合增長率為6.0%。
【參考文獻】
【1】 中國商情網, 2008-2009年中國半導體集成電路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投資風險預測報告[J]
【2】 燕斌,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M],天津大學,2004
【3】 宮敏,各國的集成電路發展策略[J],科技專題,2002(6)
【4】 國務院,國務院關於印發進一步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A],2011
【5】 徐寧,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物理設計理論與演算法[M],清華大學,2009(9)
【6】 劉萍萍,FDI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市場結構的影響研究[J],大連理工,2009
Ⅳ 關於香港的資料
回歸
第二階段的談判是1983 年7 月12 及13日兩開,地點在北方北京。中方團長姚廣、英方團長是駐華大使柯利達。會後新聞公報形容,雙方的會談是「有益的和有建設性的。」
不過,由於雙方在初期的會議中,對主權及治權方面有很大分岐,引起了香港市民的不安。1983 年9 月22 、23 日第四輪會談後,消息傳到香港,導致香港出現了市民搶購食品、擠兌外幣(美元)的狂潮,9 月24 日,更創下一美元兌八點六港幣的最低點。其後港府宣布改變港幣發現制度,並訂出港幣七點八元兌一美元的指令性匯率。
1983年10 月19 、20日,雙方舉行第五輪會談,中英公布中恢復了「有益的」、「有建設性的」形容詞。
1983年12月的第七輪會談後,公報稱雙方回顧了會談的進程和所取得的進展顯示會談已進入新階段。
1984 年4 月,英國外相賀維訪問北京後抵達香港,他在港發表聲明,公並宣布英國放棄199 7 年之後對香港主權。聲明表示:「要達成一分能使本港在19977 年以後仍然繼續由英國管治的協議,是不切實際的設想。」
在此一段期間,香港的行政、立法兩局議員頻頻訪問英國。在1984 年2 月,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更提出了「羅保動議」,引起各界的爭議。
1984年6 月,談判進入最後階段。7 月份,英國外相賀維再訪北京。8 月1 日,賀維抵港,舉行記者招待會,宣稱中英雙方已同意協議大綱及主要條款。
1984 年9 月26 日,中、英雙方終於在北京草簽香港前途的「聯合聲明」。
地理
香港位於東經114°15′,北緯22°15′,地處華南沿岸,在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離島)組成。香港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面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香港與西邊的澳門隔江相對61公里,北距廣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積分別是,香港島約81平方公里;九龍半島約47平方公里;新界及262個離島約共976平方公里,總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略大於上海市的六分之一,及僅大於全中國面積的萬分之一,土地和水域的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水域率59.9%。香港的已發展土地少於25%,郊野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多達40%。
東印度公司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成功地成立往返中英兩國的海運企業,然後有很多英國商人來到中國。東印度公司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廣州成立了一個貿易站。因英國需在中國大量采購茶葉,而中國不需向英國購貨,故導致英國嚴重貿易逆差,幾近出現白銀荒。後來英國人向中國傾銷鴉片,平衡兩國貿易,但此舉使中國出現貿易逆差,白銀大量外流,致通貨膨脹;民眾也因吸食鴉片而損害健康。於是有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割讓香港島的事件。
被侵佔過程
兩國的貿易磨擦終導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年至1841年)。清朝被英國打敗,英國海軍的查理•義律與清朝大臣琦善談判後簽訂《穿鼻草約》,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義律根據協議,於1841年1月20日登陸今上環水坑口街 (Possession Point) 一帶,並佔領香港島。但清政府認為琦善無權割地而不承認穿鼻草約,並將琦善革職。而當英國政府收到《穿鼻草約》的消息後,亦對條約中無提及開放通商而大為不滿,於是改派砵甸乍(Henry Pottinger)為全權代表到中國。之後戰事擴大,英軍先後攻佔廈門、寧波、上海、鎮江,抵達南京下關。清政府被迫命耆英於1842年8月簽訂《南京條約》,正式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自此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
Ⅳ 紀檢監察系統里怎麼實現追趕超越
第一.部分 客觀題一、單項選擇題(從下列各題答案中選出一個最符合題意的答案,並將字母符號填入題後括弧內) 1.在意識的本質問題上,庸俗唯物主義的錯誤是( )。 A.否定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 B.否定意識對物質的依賴關系 C.否認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D.否認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 2。認識的主體性原則是指( )。 A.主觀性原則 B.主體決定客體的原則 C.主體的能動性原則 D.客體依賴主體的原則 3.理解全部歷史的「鑰匙」是( )。 A.社會思想史 B.階級斗爭史 C.政黨活動史 D.勞動發展史 4.質量互變規律中的度是( )。 A.事物保持一定質的量的限度 B.事物發展過程中質變的關節點 C.事物存在的質變的臨界點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限度 5.哲學上把未經人類改造的自然作為「第一自然」,把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稱為「第二自然」。關於 二者的正確的哲學判斷是( )。 A.第一自然是物質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質,部分是意識 B.第一自然是脫離人的物質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識的產物 C.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都是物質自然,第二自然是人類實踐創造的物質新形態 D.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都是物質自然,因為它們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維空間中排列成的 6.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創立的關鍵在於馬克思確立了( )。 A.剩餘價值論 B.階級斗爭理論 C.無產階級歷史使命學說 D.科學的實踐觀 7.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馬克思和恩格斯解決了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B.列寧把馬克思主義推進到列寧主義階段 C.毛澤東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 問題 D.鄧小平理論無需向前發展了 8.以整風精神深入開展「三講」教育,是當前黨的建設的重中之重。「三講」是指( )。 A..講黨性、講原則、講政治 B.講政治、講學習、講黨風C.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 D.講原則、講政治、講黨風 9.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 )。 A。不斷發展生產,增加社會財富 B.擴大改革開放,增強綜合國力 C.實行按勞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以公有制為主體,共同富裕 10.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調節( )的供應量和需求量的平衡,是調節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平衡的 關鍵。 A.貨幣 B.資本 C.商品 D.紙幣 11.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是指( )。 A.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總和 B.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 C.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具體實現形式及運行方式 D.社會主義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體系 12.當前我國經濟體制的中心環節是( )。 A.培育市場體系 B.轉變政府職能 C.價格體系改革 D.國有企業改革 13.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且有( )的社會規范。 A.特殊效力 B.普遍約束力 C.一定強制力 D.特定效丸 14.下述社會關系中屬行政法調整范圍的是( )。 A.各社會組織內部的管理關系 B.行政機關締結買賣合同而形成的關系 C.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使某一行政管理權所發生的社會關系 D.行政機關與相對方當事人之間發生的民事關系 15。司法工作人員對明知不符合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條件的罪犯,故意予以減刑、假釋 或者暫予監外執行的行為,應判處( )。 A.徇私舞弊罪 B.司法工作人員玩忽職守罪 C.司法工作人員徇私舞弊罪 D.行政執法人員徇私舞弊罪 16.在我國,國務院各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 )。 A.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 B.發布命令、指示和規則 C.發布命令、決定和條例 D.發布命令、指示和部門法規17.關於死刑的論述,正確的是( )。 A.死刑判決都應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B.死緩並非獨立刑罪而只是死刑的執行方法 C.犯罪時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D.死刑緩期執行期間沒有故意犯罪的二年期滿後減為十五年以上二 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18.甲揚言殺害乙全家,乙報案後公安人員即尾隨追趕,在通向乙家的公路上,將攜帶凶器的 甲截獲。甲的行為屬於( )。 A.犯罪預備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不構成犯罪 19.國家行政權力的載體是( )。 A.國家權力機關 B.政府機構 C.各級黨委 D.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以及軍事機關 20.下面( )在省建委和市建委之間不存在。 A.領導關系 D.指導關系 C.上下級關系 D.協作關系 21.行政組織與環境協調的機制主要有:行政參與、行政委託、行政職能界定與轉變和( )。 A,行政訴訟 B.行政反饋 巳行政分權 D.行政授權 22.行政監督機關是( )。 A.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 B.國家的各級檢察機關 C.各級人民檢察院內設的反貪局 D.監察部和地方各級監察廳、局 23.聯合行文時,作者應是( )。 A.上級機關 B.同級機關 C.層次級別較高的主管部門或機關 D.主送機關 24.非同一系統的任何機關相互行文都使用( )。 A.上行文 B.平行文 巳通知 D.下行文 25.北京市政府向國務院各部委制發(主送)的乒\文屬於( )。 A.呈請性文件B.平行文件 C.上行文件 D.下行文件 26.以下有關公文的說法錯誤的有( )。 A.公文的基本組成部分有:標題、 正文、作者、日期、印章或簽署、主題詞 B.通用公文,又稱行政公文,指各類機關普遍使用的文件,如請示、報告、函等 C.通知的作者廣泛,不受機關性質與級別層次的限制 D.函為不相隸屬機關間相互往來的正式公文,對受文者的行為沒 有強制性影響 二、多項選擇題(在下列各題的選項中 至少有一項符合題意,請把所選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弧內) 1.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的深刻含義是( )。 A.社會有機體同自然界一樣,本質上是客觀的物質體系 B.社會同自然界一樣是一個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 C.人們有可能像自然科學一樣,用精神的眼光來考察、研究人類社會 D.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同自然界的發展規律一樣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之所以構成社會基本矛盾,是因為它 們( )。 A.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 B.概括了社會的基本結構 C.貫穿於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 D.規定了社會歷史的根本性質 3.無產階級專政同一切剝削階級專政不同的特點在於它是( )。 A.新型民主和新型專政的統一 B.維護全體人民利益的工具 C.人類歷史上最進步的,也是最後一種類型的國家 D.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共和制國家 4.「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這一命題表明( )。 A.人是社會的主體 B.歷史是由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構成的 C.歷史發展方向是由人自覺選定的 D。歷史規律實現於人的自覺活動之中 5.由於過量砍伐,使得我國某些地區的森林覆蓋面積下降,水土流失嚴重,氣候反常,災害頻 繁。這種教訓告訴我們( )。 A.事物的量變超過了限度,就會引起質變 B.事物的發展是波浪式的前進運動 C.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要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D.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6.矛盾的精髓原理指( )。 A.對立統一規律 B.質量互變規律 C.絕對相對關系D.普遍特殊關系 7.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基本要求是( )。 A.保持高速度增長 B.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 C.不斷擴大生產規模 D.盡可能減少勞動消耗 8.共產黨的領導主要包括( )。 A.政治領導 B.經濟領導 C.文化領導 D.思想領導 9.我國不可能實行同時同步共同富裕的政策,是因為( )。 A.各地區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 B.同步富裕是空想 C.勞動者的能力有差別 D.兩極分化可以刺激生產力的發展 10.關於貨幣政策,正確的說法是( )。 A.貨幣政策就是通過調整貨幣的需求量,使貨幣的需求量和供應量 相適應,從而實現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 B.貨幣政策的總目標是保持經濟的穩定,促進經濟的協調發展 C.現實中存在著均衡的貨幣政策、比較「松」的貨幣政策和比較「緊」的貨幣政策三種不同的貨幣 政策 D.當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時,社會總需求不足,一般不宜采 取松的貨幣政策 11.社會保障基金的籌資模式是( )。 A.國家基本保險 D.企業補充保險 C.個人儲蓄保險 D.社會贊助 1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堅持( )。 A.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 B.以物質文明發展的需求為方向 巳以實現人的自由發展為目標 D.四項基本原則 13.在我國,司法機關的監督包括( )。 A.審判機關的監督 B.檢察機關的監督 C.司法行政機關的監督 D.公安機關的監督 14.被告人田某准備用匕首去殺丁某,但在去往丁某家的路上,突然肚子疼痛,便回家中,田 某的行為不屬於( )。 A.犯罪中止 B.犯罪預備 C.犯罪未遂D.犯罪未得逞 15.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從犯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B.從犯是在共同犯罪中起輔助作用 的犯罪分子 C.對於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D.對於從犯,可以比照主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16.下列行為中,屬於行政行為的有( )。 A.行政機關購買辦公用品 B.行政機關制定規范性文件 C.街道辦事處與居委會簽訂衛生管理承包合同 D.天氣預報 17.我國民法調整( )。 A.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的財產關系 B.平等主體的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 C.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而發生 的損害賠償關系 D.婚姻家庭關系 18.下列各項中,屬於社會監督的有( )。 A.人民政協對法律的監督 B.社會輿論的監督 C:人民群眾的直接監督 D.共青團的監督 19.專門議事協調機構的協調有( )。 A.各級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的協調 B.各級綠化委員會的協調 C.國家計劃委員會的協調 D.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的協調 20.我國公務員進行職位設置時,必須 在確定( )「三定」的基礎上進行。 A.職能 B.機構 C.編制 D.職務 21.下面哪些是政府職能機關?( ) A.人事部 B.民政廳 C.公安派出所 D.計委 22.公文的簽收是由( )完成的。 A.外收發人員 B.通訊人員 C.內收發人員 D.機關領導人或部門負責人 23.通告的正文部分由哪幾部分構成?() A.發布通告的依據,目的 B.通告事項 C.結語 D.執行的具體要求 24.根據形成和作用的公務活動領域, 公文可分為( )。 A.法定正式公文 B.通用公文 C.非法定正式公文 D.專用公文 三、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X」)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古今中外所有哲學家和哲學派別都無法迴避的首要問題』。 2.世界是我的觀念、我的活動、我的經驗,我死以後,世界不是改變了而是停止了。 3.斗爭是絕對的,因為它不需要任何條件。 4.個別包含一般,但一般並不包含個別。 5.真理是相對的,所以真理是多元的。 6.哲學上的物質就是實物。 7.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國有經濟比重的減少,會影響我國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 8.我國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基礎和主要內容是利用外資。 9.只有徹底否定民族傳統文化,才能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10.股份有限公司在企業總數中所佔比例很大。 11.「三個有利於」標准中最根本的,處於核心地位的是「生產力是否得到發展」。 12.動搖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等於動搖了基本路線。 13.國家機關制定的法律文件並不都是法的淵源。 14.泄露國家秘密罪的主體只能是國家工作人員。 15.一個國家通常只有一個法律體系因而也只能有一種法律意識。 16.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的,可以構成挪用公款罪。 17.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無論何種情況下,行政機關都有可能成為行政相對方。 18.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所以對於享受憲法權利,承擔憲法義務,所有公民都是相 同的。 19.「行政領導者」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行政領導主體的職務活動、職務行為;二是指行政領 導主體。 20.在政府機關中從事黨務社團組織的專職工作人員也是國家公務員。 21.村民委員會也是一級國家行政機構。 22.指示這類公文不限制制發許可權,黨、政、軍各級領導和機關向下布置工作時均可制發 指示。 23.為使上行文能及時得到處理,應在文中多標注幾個主送機關。 24.處置辦畢公文包括立卷歸檔、清退、暫存與銷毀。第二部分 主觀題四、案例分析題 1.黃某,男,19 歲,農民。1988 年 10 月經體檢、政審合格後,縣徵兵辦公室確定該青年到) 某軍區炮兵師服現役。但是,黃某突然隱匿,逃避徵兵。事情發生後,縣徵兵辦公室找到他的父 母,進行說服教育。他父母始終不說出兒子的去向。後經查找,發現黃某藏在其姑母家。縣徵兵 辦公室把黃某找回,進行了批評教育。黃某拒不答話。後來了解到他逃避徵集的原因主要是其未 婚妻扯他的後腿,就又做他未婚妻的工作,仍未做通。根據憲法、法律的有關規定,某鄉人民政 府依法強制黃某履行了兵役義務。 問:某鄉人民政府強制黃某履行兵役的憲法根據是什麼 2.美國蘭德公司被譽為世界智囊團的開創者,是美國規模最大的決策咨詢研究機構之一。在研 究蘇聯公開發表的空間技術文獻後,於 1946 年就寫報告給政府,預言蘇聯將於 1957 年發射人 造地球衛星,提出政府當年的戰略措施應是加速研製人造衛星。但是,美國政府首腦 對此不屑一顧。結果 1957 年 10 月 4 日蘇聯人造衛星真的上天了,大出美國政府意外。查對五 角大樓的檔案, 竟然早已被蘭德公司所預見, 並且蘇聯人造衛星上天與蘭德公司所推算的時間誤 差竟不超過一周。 年代中期, 70 美國研製成功中子彈後很得意, 蘭德公司卻指出: 他們早在 1958 年就打報告給國防部,提出應當立即搞中子彈,政府聽不進去,以致延誤了十年之久。美國政府 一查果然如此。 試從行政決策咨詢角度分析一下這一案例。 五、公文改錯(指出下列公文中的 8 處錯誤) 關於推薦孫鵬等十位同志參加 x X 考察活動 的請示報告 X 財發[1996]05 號 省外辦: 根據你辦《關於組織 X X 省第九屆對外交流考察活動的通知》精神,經我局研究決定,同意 推薦孫鵬等 10 位同志參加 X X 考察活動,名單附後: x X 行 沈大華 高級會計師 X X 所 孫 鵬 所長 ... ... ... 報告當否,請批示。 x X 市財政局 1996 年 2 月 10 日 六、論述題 試述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參考答案第一部分 客觀題一、單項選擇題 1.D 2.C 3。D 4.A 5.C 6.D 7.B 8.C 9.D 10,A 11.C 12.D 13.B 14.C 15.C 16.A 17.B 18.A 19.B 20.D 21.C 22.D 23.B 24.B 25.B 26.D 二、多項選擇題 1.ABC 2.ABCD 3.ABC 4.ABD 5.ACD 6.CD 7.BD 8.AD 9.ABC 10.BC 11.ABC 12.AD 13.AC 14.ACD 15.ABC 16.BC 17.ABC 18.ABCD 19.AB 20.ACD 21.ABD 22.ABC 23.ABC 24.BD 三、判斷正誤 1.√ 2.X 3.X 4.√ 5.X 6.X 7.X 8.X 9.X 10.X 11.√ 12.X 13.√ 14.X 15.X 16.√ 17.X 18.X 19.X 20.√ 21.X 22.√ 23.X 24.√第二部分 主觀題 四、案例分析題 1.我國憲法第 55 條規定:「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的神聖職責。依 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光榮義務」。我國兵役法對此作了具體規 定。黃某被確定為應征公民,經體檢、政審合格,應履行憲法規定的義務,依法服兵役。而他卻 逃避徵集, 屢教不改。 因而某鄉人民政府根據憲法、 法律的有關規定, 強制其履行服兵役的義務。 2. ①象蘭德公司這樣的決策咨詢機構在現代政府決策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 他們能從科學的、 客觀的角度,基於事實、數據和資料,作出比較准確的預測和判斷。有時候決策建議不一定被政 府採納,但事實證明他們的預測是正確的。 ②從美國政府多次忽視蘭德公司的建議可以看出, 政府決策中樞系統和信息系統方面存在一些問 題。決策中樞系統往往就是幾個領導人,他們的政治眼光,知識和經驗,判斷力,甚至當時的心 理狀態,都直接影響著對政府建議的採納。因此,從觀念上重視決策咨詢系統的意見至關重要。 否則,將會導致決策的失誤。 五、公文改錯 ①標題中「請示和報告」矛盾,應去掉「報告」 ②發文號不應加「0」,改為 X 財發[1996)5 號 ③主送機關簡稱不對,應為「x x 省」 ④名單中應將「孫鵬」提前 ⑤推薦人員應先寫名字,後註明單位和職稱; ⑥結尾應改為「以上請示當否,請批示。」; ⑦發文時間應大寫:一九九六年二月十日; ⑧加蓋印章。 六、論述題 鄧小平理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 義的新境界。鄧小平理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 義」這個根本理論問題,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 鄧小平理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 對當前時代特徵和總體國際形勢, 對世界上 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發展的態勢和矛盾,進行正確 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總起來說,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 科學體系。它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總結近 20 年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 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鮮經驗, 總結建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功和失誤的歷史經驗, 總結和借鑒 國際經驗,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 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 線,是一個比較完備的又需要進一步豐富發展的科學體系。在當代中國,只有這個理論而沒有別 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
Ⅵ 華為手機一躍成為全球家喻戶曉的品牌,它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華為手機現在真是非常給國產品牌長臉,去年的前三個季度,華為手機的銷量已經超過蘋果手機了,而在最後一個季度,蘋果又反超回來,但是平均下來都是差不多的。
並且華為手機的BGCEO余承東說,華為手機在今年一定可以做到全球市場份額第一。
這份自信不會是憑空產生的,一定是背後的研發團隊有了足夠的努力,並且在其他方面也有進步。
在5G、物聯網以及人工智慧時代,消費者業務單元將成為場景的入口,5G時代的來臨也會催生更多的硬體前端以及消費需求。
這是一個萬象更新的時代,我也期待著華為的下一步發展!
Ⅶ 明晰產權 建設礦業市場主體
摘要 礦業企業市場主體的產權界定有其特殊性。國有礦業企業的產權界定可通過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國有資產的資本化改革、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等措施實現;通過推進探采一體,建設完整的市場主體。民營礦業企業也需要界定產權,實現體制轉型升級,解決民營礦業企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改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給民營礦業企業發展提供機遇。對於國有地勘單位要事企分開,明晰產權、使地勘企業成為商業性地勘市場主體;地勘行業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要做好頂層設計,明確分類改革組建原則和操作方式,建議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隊伍由中央統一組建,生產經營類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重組。
市場經濟的主體是企業,礦業企業是礦業市場主體。勘查開發礦產資源,要使市場在礦產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要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礦業市場,培育和建設產權明晰的礦業市場主體。
一、界定產權,建設完整的礦業市場主體
政府要通過健全法規、規范制度、制定政策、改善環境等工作培育和建設市場主體。建設礦業市場主體的一個核心問題是通過產權界定,明晰產權。沒有明晰的產權,就不能形成真正的市場主體,就談不上市場經濟。我國目前經濟非均衡發展,除了市場不完善外,還缺乏真正的市場主體。沒有真正的市場主體,市場經濟很難發展成有效的市場經濟。《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明晰產權是健全現代產權制度的核心內容,是市場主體建設的前提條件,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礦業企業市場主體的產權界定有其特殊性。礦產資源作為礦業企業重要生產要素其產權歸國家所有,國家行使礦產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明確「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系,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礦產資源產權是通過在礦產資源所有權上設定的他物權——「礦業權」的方式來實現的。「礦業權」是礦業權人的財產權(用益物權)。我國目前的產業目錄中沒有「礦業」,而是將「礦業」分割為二:「采礦」劃歸採掘業,劃為B門類,劃入第二產業,產業組織實行企業體制;「礦產勘查」和各種「地質技術服務業」一並劃入M門類(廣義服務業),劃入第三產業,產業組織實行事業體制。法規沒有「礦業權」規定,只有「探礦權」和「采礦權」規定。這種分類同國際標准不符,在全球獨一無二(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礦業」覆蓋探采全過程,歸屬第一產業)。我國這種探采分離的產業分類造成管理體制上探礦、采礦分離,造成礦產資源產權制度不銜接。礦業覆蓋探采全程的市場經濟國家,探礦權制度和采礦權制度是通過市場機制自然銜接,我國兩權制度人為斷開,中間插一道采礦權行政審批;阻斷了探礦權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事業體制勘查單位沒有動力,沒有活力,使其經濟活動在國家統計分類中,沒有生產增加值。沒有產權界定,形不成市場主體。國有礦業企業探采分離,不是完整的市場主體。礦產勘查的事業體制導致地質勘查市場主體缺失,是國有地勘單位轉變為企業體制的產業羈絆。
按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地質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應將「勘查」與「采礦」合並為「礦業」,根據中國礦業大國和礦產品消費大國國情,劃為第一產業較為合理。這樣才能形成完整的礦業市場主體,有利於地質找礦,有利於礦業發展。
二、國有礦業企業的產權界定和市場主體建設
探采一體,建設完整的市場主體。國有礦業企業的產權界定改革的第一步是從計劃經濟體制下探采分離(國家投資找礦,企業采礦)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下探采(機制上)一體化(自己找礦或買礦,探礦投入進入采礦企業成本),建設完整的礦業市場主體。現在的情況是一些老國有礦業企業還在吃計劃經濟條件下國家投資勘查形成資源儲量的老本(一些礦業企業交了價款),相當多的礦業企業自己找礦或買礦。
油氣資源稟賦特徵以及礦業企業在機制上主動與國際慣例靠攏,在同樣的礦業體制下較早走上了探采一體化的路子,收到積極效果。大慶油田的發展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實行探采結合、技術經濟結合,突出效益;生產科研結合,突出應用;當前長遠結合,突出戰略目標,因而取得50年穩產的光輝業績,又制定了大慶100年發展目標。大慶的發展除了資源稟賦條件外,在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實行探采一體,產權制度進行局部改革,促進了發展,也為今後產權界定改革奠定了基礎。
國有礦業企業股份制公司制改革。推進股份制公司制改革,界定產權,形成獨立的市場主體,是國有礦業企業市場主體建設的重要舉措。要解決政府主導經濟增長「半市場經濟」特徵。國有礦業企業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的工具、配置資源和推動經濟增長的抓手,始終處於「半政府工具、半市場主體」狀態,政企分不開,也不能分,政府對不同所有制企業有親有疏,實行差異化政策。這種體制曾經適應了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發展階段,使我國在很短時間走過了經濟發展的追趕期。但在超越一定時限後,這種體制弊端日益顯現。國家擁有的國有資產的實物形態是「國有礦業企業」。而政府作為市場的監管者,同時擁有、管理和控制著龐大的國有礦業企業,並與其保持著復雜的關系,對國有企業行政干擾太多,國有礦業企業很難自主經營。政府無法正確處理與市場的關系。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健全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構建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我國產業實際相吻合的股份制公司體制,建立科學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實現所有權經營權分離,解決政企不分問題。國有控股或參股,企業經營,解決「國有資產實現形式」。這種股份制企業是獨立的市場主體,保障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的發揮,保障企業的健康發展。
白銀有色公司改革歷程是我國礦業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市場主體建設的一個縮影。白銀公司是1954年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個大型銅硫聯合企業,銅硫產品連續18年全國第一。20世紀90年代中期,探明資源枯竭,體制機制制約,公司陷入困境十多年,在經歷了國家政策性關閉和債轉股支持,引進中信集團戰略投資30億元,改製成「白銀有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國有控股,企業經營,政企分開;探采一體,一方面走出去到國內外尋找接替資源,同時開展白銀周邊深部找礦成效顯著,成果豐碩。目前控制銅鉛鋅鉬資源量1500萬噸,黃金1140噸等,2011年公司總資產達277.44億元,在國內有色及貴金屬生產企業均排第二。
國有礦業企業國有資產的資本化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確定的國有資產資本化改革實質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從體制上實現政資分開。對於礦產資源資產資本化改革有其特殊形式和特殊意義。礦產資源資產資本化包括兩部分:一部分以資源性資產(實物資產)的價值為基礎的礦產資源資產資本化,通過礦業權人勘查開發礦產資源資產增值過程實現的;一部分是勘查開發礦產資源投入的產業資本。政資分開,可將礦產資源國家所有的權益轉換作為股份制礦業企業中的國家股權,與礦業企業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目前國家權益是通過收取礦產資源補償費體現的),有效地處理礦產資源國家所有(公權)和礦業權企業所有(私權)的經濟關系,公平合理地維護了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益和市場主體礦業企業的權益。這種管資本不管企業的制度安排,政府可站到企業之外,正確處理與市場關系,解決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制、國有經濟與市場經濟結合的問題。
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確定「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明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國有資本戰略性調整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為非公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與其他資本平等競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在新階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要從產權開放和產業開放兩方面著手。
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為一種產權結構,是相對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和私有制經濟而言的,黨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以來就有所發展。截止2012年底,中央企業及其子企業引入非公資本形成混合所有制企業已經佔到總企業戶數的52%。中央企業及其子企業控股的上市公司總數378家,非公有股權比例已經超過53%。
礦業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對於產權界定,形成獨立的市場主體,對於維護礦產資源國家所有,維護礦業權產權企業所有,對於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結合,對於國有資本放大,非公資本效益發揮有著特殊意義。礦業企業混合所有制經濟早有發展,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個典型。該公司由起步於1992年的福建紫金集團改製成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其堅持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互取所長,2013年股權結構中非國有股約佔71.2%,形成獨立的市場主體;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這條主線,堅持國際化、項目大型化、資本證券化方向,增強公司的發展競爭力。2013年集團總資產為668.98億元,在當年中國黃金及有色金屬企業中,紫金礦業佔全國礦產金產量的8.9%,利潤總額佔全國規模以上黃金企業利潤總額的10.66%;佔全國礦產銅產量的7.05%。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有礦業企業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有了新的發展,比如今年2月19日中石化宣布,公司啟動油氣銷售業務重組,引入民資實行混合所有制經濟,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持股不超過30%。
面對新形勢,國有礦業企業要做好思想准備和工作準備,在國家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方案確定之後,按照中央分類改革,「一企一策」原則,提出自己企業股權結構,推進改革。對地勘企業是一個新的機遇,在規范整裝勘查的管理和界定整裝勘查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基礎上進行試點,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將促進整裝勘查的發展。
三、民營礦業企業的產權界定和市場主體建設
民營礦業企業要界定產權,實現體制轉型升級。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深化和礦業發展,我國民營礦業企業有了長足發展。民營礦業企業突破傳統的以計劃體制為背景下的發展模式,對推動我國礦業發展,對我國礦業體制改革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2012年全國非油氣礦山企業103795個,民營礦業85663個,佔82.53%;全國各類礦山企業從業人員671.11萬人,民營礦業327.2萬人,佔48.75%;全國各類礦山開采礦石總量(原礦量)98.10億噸,民營礦業45.69億噸,佔46.57%;全國各類礦山礦產品銷售收入1.61萬億元,民營礦業6441.94億元,佔40.03%;全國各類礦山利稅總額3083.81萬億元,民營礦業1260.94億元,佔40.88%。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所以,發展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既不是「國進民退」,也不是「國退民進」,它們的目標是雙贏。目前,雙贏目標還不能做到,因為它們還不完全是獨立的市場主體。因此,在礦業市場主體建設中,在國有礦業企業體制改革的同時,民營礦業企業要界定產權,實現體制轉型升級。
民營礦業企業成立初期產權不清,家長制管理。民營礦業企業做大了,沒有適時界定產權,也沒有走法人治理結構道路,接班人選擇,或者選賢,或者選親,不適應現代企業管理要求。民營礦業企業產權必須界定清晰,建立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走法人治理結構道路,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這是民營礦業企業形成獨立的市場主體的必由之路。
解決民營礦業企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改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目前民營礦業企業發展仍遇到很多障礙。在市場准入、政策待遇、資源配置、資金融通和法律保護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同時,由於行政干預過多,辦證程序復雜,礦山企業稅負太重等問題,嚴重打擊了民營資本辦礦的積極性。
建議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精神,修改完善《礦產資源法》,刪除對民營礦業及小礦山的歧視性規定,刪除「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一章。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完善市場,提供信息,改善市場環境,使民營礦業企業在市場配置礦業權中和國營礦業企業一樣,自由交易、上市、並購、重組等。政府做好監管和服務,改善民營礦業企業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給民營礦業企業發展提供了機遇。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不是對立,而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國有礦業企業多數規模大,實力雄厚,擁有較強的技術優勢和國際競爭力,民營礦業則具有機制靈活,創新意識強的優勢。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有利於完善法人治理機構,將在更大范圍內、更廣闊領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局面,二者在融合中取長補短,發揮更大優勢,實現「國民共進」、「公平競爭」。《決定》提出:「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是一個「民企發展式」的新命題,對民營礦業發展提供的新發展機遇。
四、國有地勘單位的產權界定和市場主體建設
事企分開,界定產權,建設市場主體。新中國成立後,為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國家成立了地質部管理下屬地質勘查單位,在事業體制下開展地質找礦工作。幾十年來,在為地質找礦做出重大貢獻的同時,國有地勘單位本身也在發展壯大。截至2012年,全國從事非油氣地質勘查工作的隊伍59.79萬人,全國地質單位總資產5762.09億元,全國國有地勘單位實現總收入2184.89億元。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建立,地質工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1999年我國實施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省級地勘隊伍屬地化管理,企業化經營,中央成立了中國地質調查局,承擔公益性地質工作。在推進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體運行,推進地質勘查工作的市場化改革,保障我國地質工作的持續發展等改革與發展方面,取得重要成績,是中國地質工作發展歷史的里程碑。
由於屬地化改革沒有頂層設計,政策不到位,缺乏行業指導,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勘單位不能完全落實國辦37號文「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同意劃歸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和國辦4號文「按照企事分開的原則,推進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精神。多數單位在事企混合體制下開展工作,「戴事業帽子,走企業路子」。不少省(區、市)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實施主體不清,多數國有地勘單位是事企不分,公商一體。在這種混合體制下,公商不分,事企不分,產權不清,國有地勘單位難以成為市場主體,發展沒有壓力,創新沒有動力,既影響公益性地質工作,又導致地勘市場主體缺失,影響地勘工作的市場化進程;既影響地質找礦,又影響礦業發展,最終使地勘隊伍不能健康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為國有地勘單位改革指明了方向。深刻領會中央關於深化改革的總體要求,堅定貫徹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主體改革決定,落實中央5號文件精神,實現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體運行,地勘單位事、企分開的改革目標。建實建強公益類地質隊伍,以優異的公益性地質成果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明晰產權,使地勘企業成為商業性地勘市場主體,為找礦突破、礦業發展做出新貢獻。
地勘行業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要做好頂層設計。頂層設計的核心內容是事企分類的劃分。事企分類的基礎是在釐清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界限的基礎上釐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公益性地質工作是為政府提供社會所需公共產品,商業性地質工作是地勘市場主體的投資行為,產品歸市場投資主體。
在事企分類劃分中,首先確定公益類事業隊伍規模。公益性地質事業隊伍規模,由經濟社會發展對公益性地質工作需求決定。根據我國進入生態文明時代,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經濟、社會、生態、民生發展和科技創新對「大地質」各工作部類的需求,確定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隊伍的規模,並根據不同地區特點,相應確定各省(區、市)公益類地質工作隊伍規模。
確定公益類地質事業隊伍規模,劃分地勘單位事企分類。分別承擔公益性地質工作、商業性地勘工作和生產經營。
明確地勘行業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組建原則和操作方式是頂層設計的重要內容。
建議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隊伍中央統一組建。中央公益性地質工作隊伍以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基礎建實建強,各省(區、市)組建的公益性地質工作隊伍隸屬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組織實施全國公益性地質工作,這樣的體制適應公益性地質工作特點,符合我國國情。
生產經營類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重組。根據市場需求及本身優勢,明晰產權,組建各類市場主體。一是以知識、技術、信息、人才等生產要素為資本,組建組織機構精幹,能多方籌資,可靈活運作,具備承擔找礦風險素質的小型找礦公司,形成勘查市場主體。充分發揮找礦人員豐富的知識、技術及信息資源。按照物質資本投入與人才資本投入共同創造財富,知識創新是帶動經濟增長的力量的原理,運用產權激勵,員工持股,激發活力;二是條件具備的建立探采一體的礦業公司,這已在全國各地地勘單位中有成功的典型;三是與國有礦業公司通過並購重組,發揮國有礦業公司的資本優勢和地勘單位的技術、信息和人才優勢,明晰產權,優勢互補,逐漸發展組建大型跨國礦業企業,建設我國重要的礦業市場主體;四是以地礦部門多年積累並不斷創新的專業技術為資本,組建專業技術服務公司。專業化分工是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標志,也是生產要素資源充分利用,專業技術資本化,提高效率的必然要求;五是建立混合所有制地勘企業。地勘單位與民營企業合作,地勘單位發揮知識、技術、信息、人才優勢和目前地勘單位擁有的礦業權優勢,民營礦業企業發揮機制靈活、資金充裕優勢,明晰產權,股份合作,組建混合所有制地勘企業,實現地勘單位體制機制改革和地質找礦突破雙重目標。
國有地勘單位事企分開、產權界定改革的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導,是頂層設計的重要內容。作為從事艱苦工作的特殊行業,頂層設計中要有特殊政策。其中以下幾條建議列入頂層設計之中。
一是鑒於國有地勘單位事企分開、產權界定改革范圍之廣,力度之大,建議國家設立《地勘行業創新和產權改革引導基金》,用作支持地勘單位科技創新和產權改革的專項投入,引導社會大型企業、民營企業以合作資本形式向地勘單位投入。
二是在這次地勘行業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中,對於國有地勘單位龐大的離退休職工,在國家事業單位離退休社會統籌政策規定還未出台前,建議作為試點,實行社會化管理,並制定過渡期政策,在過渡期內離退休人員同等對待。
三是全面落實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已出台的支持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助推地勘單位改革發展。
市場的存在依賴於市場主體的活動,市場是市場主體競爭、合作、交易、交流的平台。健全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礦業市場,把由市場承擔的功能完全交給礦業市場,使不同類型的礦業企業平等競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開放投資領域,實行「非禁即入,平等對待」,除了法律和「負面清單」明令禁止的領域,每個企業都可以自由進入,吸引多元投資主體、營運主體,發揮投資帶動發展的關鍵作用,激發礦業市場主體生機活力,保障礦業健康發展。
(原載《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4年10期)
Ⅷ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美元霸權的運行機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演變與美元霸權
[編者按]為了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認真研究二戰遺產,本刊在2005年第8期、第9期設立專欄,旨在對二戰後國際體系的變遷、戰爭與和平理念的演進、國際機制與國際關系倫理的構建等重大問題進行政治透析。文章刊後,在讀者中產生了較大影響並取得了良好效果。鑒於此,本期特選登了一篇探究二戰後國際金融體系變遷與美元霸權之關系的文章,意在從經濟層面來分析二戰遺產,現刊發此文以饗讀者。
[內容提要] 與19世紀英國主導的金本位制相比,二戰之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組織結構、運行方式等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其運行結果盡管保證了一段時期內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定,但最終維護的是美元霸權。因此,即使在後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國際金融體系運行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遺產仍然使美元霸權得以繼續維持。
[關鍵詞] 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霸權;全球經濟失衡
[作者簡介] 李向陽,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北京 郵編:100732)
[中圖分類號] F11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9550(2005)10—0014—06
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完全結束,美國已經開始著手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即在國際貿易領域創建國際貿易組織(後演化為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在國際金融領域創建布雷頓森林體系。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由美國主導建立的這種國際經濟體系客觀上促進了全球經濟的穩定,避免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領域出現的權力真空。①另一方面,任何制度和規則都不可能是中性的,制度與規則的制定者將會從中獲得巨大的收益。就布雷頓森林體系而言,美國最直接的收益就是確立了美元霸權。本文所使用的「美元霸權」概念並不限於美元作為世界貨幣帶給美國的鑄幣稅收益,而是一個更為廣義的概念,即由於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作為「中心國」),美國可以從「外圍國家」獲取一系列資本流動收益。這些收益包括:彌補國內儲蓄缺口,其他國家承擔美國經濟調整的負擔(財政赤字、泡沫經濟、經常項目收支赤字)等。
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為基礎的美元霸權並沒有隨布雷頓森林體系本身的瓦解而終結。作為布雷頓森林體系最重要的遺產,美元霸權仍然是當今國際金融體系的基本特徵。面對目前全球經濟失衡及其調整,美元霸權正在面臨新的挑戰。有關布雷頓森林體系「重生」的爭論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元霸權仍將會繼續得以維持。
一 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的霸權地位
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宣告了金本位制垮台的同時,也宣告了英國作為世界經濟領導者的終結。然而,同為戰勝國和前世界經濟領導者,英國自然不甘心被排除在戰後國際金融體系的制定過程之外。這就出現了所謂的「凱恩斯計劃」與「懷特計戈IJ」之爭。雖然最終結果是以「懷特計劃」為藍本,但英國的努力也沒有完全白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某些方面還是體現了「凱恩斯計劃」的立場。和戰前的金本位制相比,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運行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
這些變化一方面反映了當時世界經濟的客觀要求,如黃金供給量的有限性與國際經濟活動擴張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更多反映了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絕對霸主地位和利益。
第一,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是大國之間的一項聯合行為。具體地說,是在美國主導下的一項聯合行動,而不像國際金本位制的實施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
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有44個國家參加,所簽署的「布雷頓森林協定」於1946年正式生效。而在金本位制的形成過程中,曾作為世界經濟的領導者,英國並沒有能夠把各國召集起來宣布在某一特定時期推行金本位制。1816~1821年間英國就已經完成了向金本位制的轉變,但直到1870年只有葡萄牙、加拿大、澳大利亞採納了金本位制。186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金融會議是金本位制在國際范圍內實施的轉折點,來自歐洲、美國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最終決定實施金本位制。但英國並不是巴黎會議的代表,只以觀察員的身份參加,並且拒絕把英制單位與國際通行的十進制單位統一起來。如果把1867年的巴黎會議作為國際金本位制的起點,到1897年在世界主要大國(俄國與日本正式實施金本位制)內完成,這一過程持續了30年的時間。②
第二,布雷頓森林體系不僅擁有一整套規則,而且還有專門的機構負責監督實施這些規則,這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國際復興與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終目標是為商品、服務貿易自由化或取消國際收支管制創造一種環境。為此,它的具體目標包括:首先,通過廢除外匯管制建立以世界性貨幣自由兌換為基礎的多邊支付體制。
其次,以一種有序的方式做到維持合理的匯率穩定,避免競爭性貨幣貶值以及進行必要的匯率調整。最後,促使成員國財政、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與匯率穩定的有機結合。③這些都是國際金本位制所無法比擬的。
第三,布雷頓森林體系盡管是美、英兩國立場的妥協結果,④但基本上反映了美國的利益。首先,作為一種國際金匯兌本位制度,「凱恩斯計劃」力圖降低黃金在未來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作用,「懷特計劃」則主張未來世界貨幣與黃金之間的可兌換性。其結果是確立了1盎司黃金=35美元的平價,但同時黃金與美元之間只能在中央銀行層次上自由兌換。英國的這種要求客觀上也符合了美國的利益。其次,與國際金本位制的匯率決定機制不同,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保持固定匯率。同時,為照顧英國的利益,協議規定了在「未具體說明的條件下」,成員國可以調整匯率,從而形成了「可調整的」固定匯率機制。最後,與此相聯系的是第三種妥協,英國要求對貨幣可兌換加以控制,美國則要求貨幣的完全可自由兌換,協議結果是:成員國資本項目下貨幣兌換可以加以控制,但經常項目下必須保持可自由兌換。
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
從形式上看,這和戰前英鎊的地位很相似,然而它們的維持機制卻不完全相同。在金本位制下,英鎊是以黃金為基礎的,人們不會懷疑英鎊的真實價值。而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只是與黃金保持一種固定的官價。一旦人們不再相信美國有能力維持黃金的美元官價,對美元的信心就會喪失,從而誘發兌換黃金的浪潮。
通過確立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美元在為全球貿易提供交易與儲備手段的同時,美國也從中獲得了美元霸權的巨大收益。首先,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處在世界銀行家的地位上,因此其對外投資是一種自然的結果。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美國的經常賬戶一直保持順差狀態,為滿足其他國家對美元的巨大需求,對外直接投資就成為美元輸出的一個主要渠道。由本國發行的價值被高估的貨幣購買其他國家的資產,其收益是不言自明的。其次,美元被人為高估使美國處於一個非常特殊的地位:它可以入不敷出,保持經常賬戶的赤字,而不用擔心美元的貶值。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基本上是一個資本與商品市場不受控制的中心地區。歐洲與日本的資本由於受戰爭的破壞,構成了新興的外圍地區。處於外圍的日本與歐洲國家為了保持在美國商品市場上的競爭地位,需要不斷地買人美元,以避免本幣對美元的升值。它們選擇低估本幣,控制資本流動和貿易,積累外匯儲備,運用中心地區(美國)作為金融中介融資。20世紀50—60年代期間,日元和主要歐洲貨幣被嚴重低估的背後反映的是一種經濟發展戰略的理念:壓低本國的工資水平,進而也是限制消費,以擴大投資(表現為出口的增加)。實際上,匯率低估和壓低工資就像硬幣的正反面。計算這一時期日元和歐洲貨幣實際匯率的另一種方式就是把日本與歐洲國家的工資摺合成美元進行比較。⑤反過來,美國主要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向外圍地區提供長期信貸。到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後期,美國的經常賬戶開始出現赤字,但上述格局仍能繼續維持。原因之一是外圍國家願意把積累的美元儲備重新投入到美國(如購買美國國債);原因之二是由於美國成熟高效的資本市場,它可以進口短期資本,出口長期資本,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金融中介服務;原因之三,與上述格局相聯系,在這一體系中,美國感受不到需要調整經濟失衡的壓力。對美國而言,它不需要在黃油與大炮之間進行選擇(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冷戰時期美蘇軍備競賽中美國能夠最終獲勝的原因之一)。以美元計價的有價證券源源不斷地被外圍國家中央銀行所吸納,其結果是美元的堅挺與較低的通貨膨脹率並存。美聯儲無須在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做出選擇(像菲利普斯曲線所預測的那樣)。當然,美國政府也不需要刻意約束其財政支出,它可以在不需要增稅的前提下,享受廉價的海外資本。
與巨大的美元霸權收益相對應,布雷頓森林體系要求美國付出的成本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這和同一時期多邊貿易體系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為了確立戰後的多邊貿易體制,美國曾經倡議建立國際貿易組織,並以《哈瓦那憲章》的形式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但是美國國會卻以損害美國立法許可權為由否決了這一方案,最終不得不演化為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二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與美元的霸權地位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以美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霸主地位為基礎的,其自身存在著難以持續的問題。這就是著名的「特立芬難題」。按照特立芬的說法,如果美元與黃金要保持固定官價,其他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機制,美國的經常賬戶就必須保持順差或維持平衡,否則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就會喪失。同時,為了維持全球經濟與貿易的擴張,把美元輸送到世界各地,滿足世界對美元的需求,美國的經常賬戶又必須是逆差。這種「兩難困境」決定了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不可持續的。盡管在它的早期階段,美國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輸出美元,但全球范圍內仍然呈現出「美元荒」的局面。為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得不使用成員國所交納的黃金購買美元和在美國資本市場上發行美元債務籌集美元。
盡管存在「特立芬難題」,但布雷頓森林體系在1960年以前的運轉還是正常的。美國經常賬戶真正出現問題是在1959年,加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肯尼迪在競選過程中所持有的有關美元地位的模糊立場,國際社會對美元匯率的走勢發生了質疑,由此引發了第一次美元危機(參見圖1)。1959年10月,美國大選前倫敦黃金市場的黃金價格曾經一度升至40美元/盎司。黃金官價與市場價格的分離進一步誘發各國中央銀行用美元兌換黃金。於是1961年美國與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瑞士一起出資共同組建了「黃金總庫」,以平抑黃金價格的波動。1965年以後因越南戰爭爆發,美國的海外軍事支出大幅上升,經常賬戶盈餘也隨之迅速消失,致使1968年爆發了第二次美元危機。黃金總庫也隨之崩潰,黃金的雙價製成為現實。到1971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十國集團」通過簽署《史密森協議》,宣布黃金官價從35美元/盎司降低為38美元/盎司,同時其他貨幣也相應對美元升值。即便如此,美元危機的勢頭仍然無法被遏制。到1973年,運行近30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事實上宣告瓦解。至於1976年的《牙買加協定》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對這一事實的事後確認。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是其自身固有矛盾的體現。
對美國而言,這既是一種必然的結果,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從上述演變過程中可以看出,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後期階段,美國從中所能獲得的美元霸權收益呈下降趨勢。換句話說,維持黃金官價的成本越來越高。
第一,其他國家對美元地位的信心已不再基於美國經濟的霸主地位,而是越來越多地關注美元的實際含金量。因此,美國國內政策和國際金融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直接誘發外國中央銀行向美聯儲兌現黃金。美國於1947年前後持有全球70%的黃金儲備,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期這一比例已經降到50%以下,受「蘇伊士運河危機」的影響,1958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出現了大幅下降。⑥到1968年這一比例進一步下降到25%。
第二,協調發達國家集體行動的難度越來越大。美國組建黃金總庫的初衷是希望其他國家分擔維持黃金官價的成本。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協調集體行為並沒有完全取得成功。美國之外的黃金總庫成員國只拿出其黃金儲備的不足1/3部分投入到黃金總庫,並且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仍然有權向美聯儲兌換黃金。事實上,在黃金總庫存在的整個時期,這些國家持有的黃金儲備不僅沒有減少,而且在不斷增加。法國的情況最為突出。1965年法國從美國購買了8.84億美元的黃金,而其當年的經常賬戶順差為6.19億美元;1966年兩者分別為6.01億美元和3.90億美元。⑦法國兌換的黃金數量越多,其他國家中央銀行向美聯儲兌換黃金的動力也就越大。1968年黃金總庫崩潰以後,成員國之間不得不簽署一個「君子協定(Gentleman's Agreement)」,規定其他國家中央銀行向美聯儲兌換黃金的額度只限於新增加的美元儲備,而不允許把原先積累的美元儲備來兌換。即便如此,當對美元的信心在1970年全面喪失時,這一「君子協定」也最終失去了僅有的一點約束力。
第三,國內財政貨幣政策的自主性開始受到挑戰。美元霸權的一個重要來源是美國可以無須考慮對外經濟失衡而自主決定國內經濟政策。然而,到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後期,美國的這種特權已經得不到其他國家的認同。當美元發生危機時,其他國家已經不願意分擔美國的責任,而是要求美國實施緊縮性的財政金融政策,通過通貨緊縮提高美元的價值。1968年法國就公開向美國提出了這一要求,在得不到允諾的情況下,法國宣布退出黃金總庫,並致使黃金總庫垮台。
第四,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開始受到了挑戰。作為世界貨幣,美元一直是各國外匯儲備的主體幣種。雖然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爆發了兩次美元危機,但沒有任何一種貨幣能夠替代美元的主導地位。:1968年法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內首次提出創立一種新的世界貨幣來取代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後來演變為特別提款權(SDR)。特別提款權並非一種真實的貨幣,它只是用於成員國官方結算的一種單位。然而,它卻標志著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受到了挑戰。
鑒於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無法繼續維護美元霸權地位,放棄它就成為美國的一種自然選擇。
三 後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的美元霸權
對美國而言,建立與放棄布雷頓森林體系都是要獲取美元霸權的收益。因而,在後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如何繼續保持美元霸權就成為美國如何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基礎。從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10年期間是美元霸權的低谷,也是美國經濟的低谷。伴隨日本與歐洲經濟的崛起,其貨幣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地位也在不斷上升。進入80年代以後,里根政府的經濟改革在為美國經濟重新注入活力的同時,也使美國經濟出現了新一輪的失衡,經常賬戶赤字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達到了4%。對這次失衡的調整再次展示出美元霸權的地位:通過「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和主要歐洲貨幣大幅升值。結果是美國的經常賬戶得到了改善,到90年代初期基本上實現了平衡。自那時起,伴隨美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經常賬戶再次陷入失衡。2004年經常賬戶赤字與GDP之比達到了6%,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佔全球經常賬戶盈餘的75%,這也就是為什麼把美國對外經濟失衡稱之為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所在。⑧目前,全球經濟失衡調整的方向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與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運行模式相比,目前的全球經濟失衡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的特點,但它反映了一個基本的趨勢,這就是美國仍然在獲取美元霸權的收益。
第一,美國可以無須承擔匯率穩定的責任而選擇自主的財政貨幣政策。在布雷頓森林體制下,「雙掛鉤」機制要求美國有義務維持美元匯率的穩定。而在浮動匯率制時代,美國已經免除了這項義務。面對20世紀90年代開始不斷增加的對外債務,美國仍然可以實施低利率政策,並在泡沫經濟崩潰之後實施大規模的財政赤字政策。
第二,美國仍然可以利用外圍國家實施「追趕型」發展模式的特點推行「入不敷出」的經濟政策。由於經濟發展和金融自由化,日本、歐洲國家已經完成了經濟追趕的任務,從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外圍」陣營「畢業」,而亞洲、拉美等一批「新興市場國家」加入到了「外圍」陣營之列(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它們要麼游離於世界市場之外,要麼在全球市場上微不足道)。為了完成經濟追趕目標,它們選擇了20世紀50~60年代日本與歐洲的發展模式:高估本幣、釘住美元、促進出口、積累美元儲備,反過來把積累的美元儲備重新投入到美國(從IT泡沫崩潰之前投資於美國資本市場轉向IT泡沫崩潰之後投資於美國國債)。同時,引進外國直接投資進一步促進出口,發展外向型經濟。在這個循環中,美國再次獲得了美元霸權所帶來的收益:低儲蓄率、高消費率、低利率、低通貨膨脹率與高經濟增長率並存。這種模式也被某些經濟學家稱之為「新布雷頓森林體系」。⑨與布雷頓森林體系不同的是,即使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經常賬戶赤字不斷增加,但美元實際匯率卻在不斷升值,甚至在美國淪為凈債務國,對外債務金額不斷擴大的情況下,這一趨勢仍然沒有改變。
第三,美國可以把調整經濟失衡的負擔轉嫁給其他國家。從2001年開始,美國政府對美元貶值採取了「善意忽略」的政策(實為自由放任)。結果是美元實際匯率一直呈現下跌之勢,其中主要是對歐元和其他發達國家貨幣的貶值。與20世紀80年代「廣場協議」之後的情況不同,迄今為止的美元貶值不僅沒有使美國經常賬戶赤字縮小,反而繼續惡化。
對於未來的調整方式,經濟學家盡管有不同的看法,但多數人認為最終仍然是由全球來承擔調整的壓力。⑩第一種可選擇的方式,也是最理想的方式,即在既定的匯率水平下消除經常賬戶赤字。這要求美國貿易夥伴的增長率高於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只有貿易夥伴實現更高的增長率才能吸納更多的美國出口。1990~2004年間,美國經濟累計增長幅度為45%,歐洲和日本分別為29%和25%,而其他貿易夥伴的增長率都高於美國。在美國經濟增長率不變的條件下,歐洲和日本要彌補這種增長缺口是很困難的。即使能夠做到,它們也只佔美國出口的35%,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美國的經常賬戶收支不平衡問題。與此相關的另一種出路是美國降低消費,提高儲蓄率,減少進口,這將有可能引發美國與全球的經濟衰退。第二種方式是投資者的投資偏好發生變化,更多投向美國資產,即外國投資者購買更多的美國債券和股票,增加美元儲備。這只會帶來美元暫時的升值,長期內是更大規模的調整。第三種方式是美國提高利率。同樣的邏輯,如果僅提高利率,美國將會積累更多的債務和需要支付更多的投資收益。面對「雙赤字」,美國需要提高利率與降低財政赤字並舉。需要說明的是,減少經常賬戶赤字需要降低財政赤字,但降低財政赤字本身並不足以解決經常賬戶收支不平衡問題。第四種方式是亞洲國家的中央銀行改變決策,停止購買美元,降低持有美元的比例。這將是全球范圍內對美元需求的重大調整,其中,如果人民幣不再釘住美元,在美元大幅貶值的同時,歐洲貨幣將會大幅升值。很顯然,在美國看來,解決其對外失衡的根本出路是外部世界。與此相聯系的最後一種方式,也是美國最希望的,就是簽署第二個「廣場協議」:美元貶值。這既不會觸發美國經濟衰退,又能夠解決經常賬戶失衡問題。考慮到美國已經成為一個凈債務國,美元大幅貶值客觀上還將減輕其債務負擔,正像美國泡沫經濟崩潰由全世界共同分擔損失一樣。
可以預見,此輪全球經濟失衡的調整不管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布雷頓森林體系留給美國的美元霸權遺產仍然會持續下去。
注釋:
①查爾斯.金德伯格在分析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的原因時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已經喪失了領導全球經濟的能力,繼而為美國所替代。由於英國沒有能力,美國又不願意承擔穩定國際經濟體系的責任,致使該體系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這些責任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為跌價出售的商品提供開放的市場;二是提供反經濟周期的長期貸款;三是在危機時期實行貼現。「當每個國家都轉而保護它自己國家私利的時候,全世界的公共利益就遭受到拋棄、被損害的命運,而這時所有國家的私利也就隨之受到了損害」。參見[美]查爾斯.金德伯格著,宋承先、洪文達譯:《。1929—1939年世界經濟蕭條》,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348頁。
② C.M.Meissner,「A New World Order:Explaining the Emergence of the Classical Gold Standard,」NBER Working Paper Serie,No.9233,2002.
③[澳]A.G.肯伍德、A.L.洛赫德著,王春法譯:《國際經濟成長:1820~1990》,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頁。
④B.Eichengreen,「Global Imbalances and the Leasons of Bretton Woods,」NBER WorkingPaper Series,No.10497,2004.
⑤ B.Eichengreen,「Global Imbalancs and the of Bretton Woods,」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o。10497,2004.
⑥在1956年的「蘇伊士危機」中,美國對法國、英國、以色列的軍事行為採取了強硬的立場,迫使它們撤出蘇伊士運河。這是隨後導致法國反對以美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一個重要原因。
⑦B.Eichengreen,「Global Imbalancs and the of Bretton Woods,」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o。10497,2004.
⑧Obsffeld,M.and K.Rogoff,「Global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 and Exchange Rate Adjustments.」Paper prepared for the Brookings Panel on Economic Activity.2005.
⑨按照這種觀點,目前的全球經濟失衡本身並不構成問題。只要外圍地區繼續實施現行的發展戰略,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上述循環就能夠繼續良好地運轉下去。參見M.P.Dooley,「et al An Essay on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o.9971;M.P.Dooley,「et al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ollateral for a Total Return Swap,」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o.10727,2004.
⑩O.Blanehard,「et al The U.S.Current Account and The Dollar」NBER Working Parer Series.No.11137.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