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歷史對國際關系理論有何啟示
國際體系觀有現實主義、自由制度主義、構建主義三種。
1. 按照現實主義理論,所謂國際體系,就是無政府狀態下以國家為主角的權力政治。在這樣的國際體系中,由於不存在可以實施法律和建立秩序的世界政府或普遍權威,因此暴力與戰爭是普遍現象。這種狀態就是所謂的「自然狀態」。面對這種狀態,國家要維持生存,就必須自己照料自己的利益。這種自助的特性決定國家是利已的而不是利他的。國家參與國際互動的根本宗旨是加強權力與安全,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則主要靠國家的實力,特別是軍事能力。
2. 自由制度主義認為,盡管國際互動存在權力政治,但相互依賴所導致的國際合作和國際體制,包括各種國際組織和國際制度,也是國際關系的一種常態。這種相互依賴並不是一般的聯系,而是一種涉及代價與成本的關系。這種關系作為國際互動的產物與表現,使得國家間除了沖突的利益之外,還大量存在共同利益或合作利益。這種共同或合作利益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或改變國家基於實力政治的對外政策行為,並且會形成大量規范化與制度化的東西作為保證。這種規范化與制度化的東西,不論是否有明確的條約、協定或組織形式,都構成了制約國家互動的結構因素。盡管這種因素具有脆弱性,常常遇到挑戰,但這些挑戰不會改變國際體系在總體上所具有的制度主義涵義。
3. 建構主義認為,國際結構不單是物質現象,而且還是觀念現象,在物質世界之外,還存在一個意義(meaning)與知識的世界,或者說存在一個主體間(意識相互聯系的)世界(intersubjective world)——由共享的知識組成的世界。這個世界包含了行為體對其周圍世界的解釋和理解,其具體體現就是政府之間、政治精英之間、學術界之間以及人民大眾之間的各種觀念交流和思想交鋒。正是通過這樣的觀念互動,「國家」之間會形成對他方的一定的「看法」和「態度」,而這種「看法」與「態度」的總和,就構成了國際體系的主觀結構。在建構主義者看來,行為體的互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國際體系,最終都是由行為體共同具有的理解與期望決定的。現實主義著重於現狀的描述;自由制度主義則兼顧現實有考慮制度的制約;構建主義則側重於意識形態對國際關系影響的描述。
㈡ 請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有關知識,寫一篇「中國抗疫成功經驗的理論啟示與實踐價值」為題的文章
寫作思路:立意要正確正確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義,所謂正確就是要保證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正確,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我國基本政治原則,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給人以積極的啟發。
正文:
新冠肺炎疫情是人類與重大傳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的一場殊死斗爭。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國迅速採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成功控制疫情,在抗疫實踐中積累了中國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及時分享疫情防控的中國經驗,提出有效開展國際聯防聯控的中國方案,為抗疫國際合作、穩定全球經濟秩序注入了強大信心與力量。「疫情沒有國界 ,世界各國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國際社會唯有團結協作、同舟共濟、攜手應對,積極推進聯防聯控,汲取中國智慧和經驗推進全球合作抗疫,才能匯聚起最終戰勝疫情的強大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公共衛生危機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團結合作是最有力武器。」當前看來,國際社會應該加緊行動起來,積極推動區域和全球層面的抗疫合作,有效開展國際聯防聯控。
要加強疫情信息通報、 防控和診療經驗分享,加快葯物、疫苗、檢測等方面科研攻關和聯合研發,有效防止疫情跨境傳播。要加快補齊短板,攜手幫助公共衛生體系薄弱的發展中國家做好防範和應對准備,填補地區公共衛生安全漏洞,共同織密織牢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網。
要做好邊境口岸管控監督,加快建立區域公共衛生應急聯絡機制,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速度。要加快完善全球公共衛生治理體系,在世界衛生組織支持下加強信息溝通政策協調、行動配合。
毋庸置疑,中國在疫情防控中展現出來的中國力量、中國效率和中國自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這場疫情防控斗爭中,我們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態度,及時同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分享信息,積極回應各方關切,加強國際合作,努力防止疫情在世界擴散蔓延。」
中國以舉國之力抗擊疫情,以史無前例的「封城」之舉阻擊疫情,以不計代價的救治為診療探索經驗,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中國構築的疫情區域防線,為全球疫情防控贏得「時間窗口」,中國為全球抗疫所作出的巨大犧牲和貢獻,應該得到世界的尊重。
面對全球日漸膠著的抗疫局勢,國際社會只有堅定信心,齊心協力,攜手抗疫,才是人間正道。要摒棄對抗性的冷戰思維,堅持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呼籲全球團結合作,以實際行動捍衛國際社會共同福祉。
要摒棄狹隘的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和利己主義,強化合作與奉獻,破除歧視與偏見,用文明和理性驅散「政治病毒」。
要加快推進病毒溯源工作,及時共享疫情信息,搭建相關數據和科研成果共享平台,用科學戰勝愚昧,用真相粉碎謠言。世界各主要大國要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攜手合作共同抵制「政治病毒」, 為國際抗疫合作大局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
㈢ 技術差距理論在當代的國際貿易中給我們的啟示
技術差距理論(TechnologicalGapTheory),又稱技術差距模型(TechnologicalGapModel),是把技術作為獨立於勞動和資本的第三種生產要素,探討技術差距或技術變動對國際貿易影響的理論。 由於技術變動包含了時間因素,技術差距理論被看成是對H-O理論的動態擴展。由於技術變動包含了時間因素,技術差距理論被看成是對H-O理論的動態擴展。
技術差距理論產生於1961年,代表人物為美國學者波斯納(M.V.Posner)他在《國際貿易與技術變化》一文中,提出了國際貿易的技術差距模型。 技術差距理論產生於1961年,代表人物為美國學者波斯納(M.V.Posner)他在《國際貿易與技術變化》一文中,提出了國際貿易的技術差距模型。 該理論認為,技術實際上是一種生產要素,並且實際的科技水準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個國家的發展水準不一樣,這種技術上的差距可以使技術領先的國傢具有技術上的比較優勢,從而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該理論認為,技術實際上是一種生產要素,並且實際的科技水準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個國家的發展水準不一樣,這種技術上的差距可以使技術領先的國傢具有技術上的比較優勢,從而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 隨著技術被進口國的模仿,這種比較優勢消失,由此引起的貿易也就結束了。隨著技術被進口國的模仿,這種比較優勢消失,由此引起的貿易也就結束了。
技術差距論認為,工業化國家之間的工業品貿易,有很大一部分實際上是以技術差距的存在為基礎進行的。 技術差距論認為,工業化國家之間的工業品貿易,有很大一部分實際上是以技術差距的存在為基礎進行的。 通過引入模仿時滯(Imitation Lag)的概念來解釋國家之間發生貿易的可能性。通過引入模仿時滯(ImitationLag)的概念來解釋國家之間發生貿易的可能性。 在創新國(Innovation Country)和模仿國(Imitation Country)的兩國模型中,創新國一種新產品成功後,在模仿國掌握這種技術之前,具有技術領先優勢,可以向模仿國出口這種技術領先的產品。在創新國(InnovationCountry)和模仿國(ImitationCountry)的兩國模型中,創新國一種新產品成功後,在模仿國掌握這種技術之前,具有技術領先優勢,可以向模仿國出口這種技術領先的產品。 隨著專利權的轉讓、技術合作、對外投資或國際貿易的發展,創新國的領先技術流傳到國外,模仿國開始利用自己的低勞動成本優勢,自行生產這種商品並減少進口。隨著專利權的轉讓、技術合作、對外投資或國際貿易的發展,創新國的領先技術流傳到國外,模仿國開始利用自己的低勞動成本優勢,自行生產這種商品並減少進口。 創新國逐漸失去該產品的出口市場,因技術差距而產生的國際貿易量逐漸縮小,最終被模仿國掌握,技術差距消失,以技術差距為基礎的貿易也隨之消失。創新國逐漸失去該產品的出口市場,因技術差距而產生的國際貿易量逐漸縮小,最終被模仿國掌握,技術差距消失,以技術差距為基礎的貿易也隨之消失。
1963年,哥•登•道格拉斯(Gordon Douglas)運用模仿時滯的概念,解釋了美國電影業的出口模式。 1963年,哥•登•道格拉斯(GordonDouglas)運用模仿時滯的概念,解釋了美國電影業的出口模式。 即一旦某個國家在給定產品上處於技術領先的優勢,該國將在相關產品上繼續保持這種技術領先的優勢。即一旦某個國家在給定產品上處於技術領先的優勢,該國將在相關產品上繼續保持這種技術領先的優勢。 1966年,蓋•瑞•胡佛鮑爾(G..C.Hufbauer)利用模仿時滯的概念,解釋了合成材料產業的貿易模式。1966年,蓋•瑞•胡佛鮑爾(G..C.Hufbauer)利用模仿時滯的概念,解釋了合成材料產業的貿易模式。 即一個國家在合成材料出口市場的份額,可以用該國的模仿時滯和市場規模來解釋。即一個國家在合成材料出口市場的份額,可以用該國的模仿時滯和市場規模來解釋。 當他按照各國的模仿時滯對國家進行排序時發現,模仿時滯短的國家最新引進新合成材料技術,並開始生產和模仿時滯長的國家出口,隨著技術的傳播,模仿時滯長的國家也逐步開始生產這種合成材料,並逐步取代模仿時滯短的國家的出口地位。當他按照各國的模仿時滯對國家進行排序時發現,模仿時滯短的國家最新引進新合成材料技術,並開始生產和模仿時滯長的國家出口,隨著技術的傳播,模仿時滯長的國家也逐步開始生產這種合成材料,並逐步取代模仿時滯短的國家的出口地位。 對技術差距理論的經驗研究,支援了技術差距論的觀點,即技術是解釋國家貿易模式的最重要的因素。對技術差距理論的經驗研究,支援了技術差距論的觀點,即技術是解釋國家貿易模式的最重要的因素。
對外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是各國加速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在各國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推進器」,進出口也從原來的逆差轉變為順差,豐厚的外匯儲備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定心丸」。當然,隨著貿易順差大量產生,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海關統計是國民經濟統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一張一張進出口報關單累加、審核、統計出來的,其准確性、權威性國際公認。通過對海關統計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可以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和貿易順差問題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進出口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增強。198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達到1027.9億美元。此後,經過6年的發展,於1994年再邁一個千億美元的台階。1997年,外貿總值突破3000億美元,並首次躋身世界10大貿易國行列。
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對外貿易更是煥發出勃勃生機,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遞增,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2004年對外貿易進出口規模突破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2006年對外貿易進出口高達1.76萬億美元,進一步縮小了與第二大貿易國的差距。入世5年間合計進出口總值已超過從改革開放到「入世」之前23年的總和。2006年外匯儲備突破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
對外貿易的良好發展,對於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矛盾,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乃至對世界經濟的推動,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改善我國經濟結構,加速了工業化進程。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外向型經濟不斷壯大。通過擴大出口,利用獲得的資金,引進工業生產所必需的資本品、原材料、技術等,改變了傳統產業格局,推動了產業結構優化,提升了我國在國際上的總體競爭力。
二是推動國內技術進步,體現了「後發優勢」。對外貿易是我國獲得技術的重要渠道,知識產權的跨國交易本身就構成了現代國際貿易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先進生產線,實現了產品出口結構的不斷優化,推動了國內技術進步,這種「後發優勢」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是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增強了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通過出口國內生產相對過剩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可以緩解國內供求矛盾,提高經濟效益。當前我國手機、電冰箱、電視機、摩托車、服裝鞋帽類的出口依存度均在5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70%以上。而國內經濟發展所需的緊缺原料,也能夠通過對外貿易得以補充,2005年我國已成為世界鐵礦砂、氧化鋁進口第一大國和原油進口第三大國。進出口的良性運作,不僅彌補了我國國內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結構失衡,提高了總產出水平,而且逐步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增強了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四是促進資本積累,提升了規模效益。多年來,我國貨物貿易的順差一直是外匯儲備快速上升的重要來源。2001年底我國的外匯儲備超過2000億美元,2006年底突破1萬億美元,同期貨物貿易順差累計達到3675億美元,相當於同期外匯儲備增量的43%。貿易順差為企業的資本積累提供了資金來源,提高了生產廠商對未來市場的預期,刺激了投資需求,提升了企業的規模效益。
五是促進經濟增長,帶動了國內就業。外向型經濟的日趨活躍,帶動了國內就業水平的提高。據有關專家分析,2006年我國外貿依存度達到70%左右,有效帶動了國內就業。2006年,我國新增城鎮就業人口1184萬人,是近年來新增就業人數最多的一年。
六是在全球經濟增長中產生了積極作用。與許多國家相比,中國的發展更具開放性,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更大,多年來無論進口還是出口都能保持高速增長。據有關專家分析,2003—2005年間,中國對外貿易增長對世界貿易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對全球經濟的全面復甦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貿易順差是我國積極利用外資政策和特有貿易結構的必然結果,也是國內經濟長期健康快速發展的正常表現
長期以來,我國擁有良好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近幾年世界經濟全面增長,則為我國積極利用外資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要貿易方式、以外商投資企業為進出口主體的我國特有的貿易結構。這是我國對外貿易長期保持順差的主要因素。
一是加工貿易發展勢頭迅猛。一方面,因為我國擁有良好的工業配套能力和大量廉價勞動力,使得全球製造業加速向我國轉移;另一方面,由於加工貿易實行保稅政策,對於外資投入加工貿易具有較大的吸引力,長期以來加工貿易成為我國外貿的「半壁江山」,中國因此被稱為「世界加工廠」。加工貿易是一種增值的貿易形式,必然產生貿易順差。2006年我國貿易順差總額為1775億美元。其中,進出口為逆差的貿易方式有:外商投資企業設備進口逆差278億美元,保稅區、保稅倉庫進出口逆差600億美元。此外,還有其他貿易方式也有部分逆差。進出口為順差的貿易方式主要有:一般貿易進出口順差831億美元,而加工貿易進出口順差則高達1889億美元,超過了貿易順差總額。由此可見,當前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順差中的最主要因素。
二是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持續增長。2006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達630億美元,已經連續3年保持在600億美元以上的水平,其中近7成投到了製造業。目前來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超過190個,全球500強已有480多家在華投資,我國已成為一些重要工業品全球製造業的中心。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鞏固。一方面,外商投資企業面向國內市場生產,替代了部分進口需求。鋼材、汽車及零部件、機械設備、消費類電子產品、尿素等產品進出口態勢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另一方面,由於國內市場有限,外商投資企業自身存在巨大的出口需求。近年來,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占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成左右,而且呈逐年增加的態勢。
除上述兩個長期因素外,我國貿易順差問題也與下面3個短期因素有較大關系。
一是部分企業在出口退稅率調整前突擊出口。近兩年,國家對「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相繼調低或取消出口退稅率。企業往往根據政策調整日期提前出口或突擊出口。如2006年鋼材、服裝等產品集中突擊出口現象較為明顯。
二是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促使企業加快出口步伐。截至今年1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相比匯改前累計升值幅度已達6%。從長遠看,人民幣升值對進口比重高、外債規模大、擁有高流動性或巨額人民幣資產的行業將會帶來好處,而對以出口為主、外幣資產高或產品國際定價的行業則會帶來沖擊,如電子、紡織、機械等行業。為了減小或避免人民幣繼續升值的沖擊,許多企業紛紛加快出口步伐,而對進口采購則持觀望態度。
三是出口成本上升提高了出口商品價格。由於近年來國內土地、原材料、勞動力等價格上升,導致企業出口成本上升,許多企業通過提高出口價格轉嫁部分成本。與2005年相比,2006年我國出口價格總體上升4.2%,而進口價格總體僅上升3%。需要指出的是,隨著國家打擊出口騙稅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企業守法自律意識的不斷加強,企業出口騙稅違法行為逐步減少。導致出口價格總體水平提升的直接因素是人民幣小幅升值和出口成本總體上升。因此,從海關統計角度分析,所謂「大量出口高報價格以騙取出口退稅,導致巨額虛假貿易順差」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除此以外,少數發達國家或地區對我國實行高精技術及其產品出口封鎖,導致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所急需的技術及其設備進口不足,這也是造成大額貿易順差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必須正確對待和妥善處理貿易順差大幅增長帶來的新問題
我國積極利用外資的政策和特有的貿易結構,決定了我國貿易順差現象將長期存在。國際上判斷貿易是否平衡,通常用貿易順(逆)差額與當年進出口總額相比,在10%以內的為基本正常,這個「10%」也可稱為貿易失衡「警戒線」。2006年我國貿易順差1775億美元,約占當年進出口總額的10.1%,剛剛觸及「警戒線」。從當前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德國的情況來看,自1952年到2005年(2006年統計數字尚未公布)的54年間,對外貿易均為順差,2002年貿易順差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2004年和2005年均超過1900億美元。其中貿易不平衡度超過10%的年份就有12年,最高達12.7%,超過我國目前的貿易不平衡程度。因此,我國目前存在的大額貿易順差基本是正常的。
但是,大額貿易順差也給我們帶來新的問題。如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摩擦加大,出口企業遭遇國際貿易壁壘的風險增大;我國外匯管理面臨更加放開的國際壓力;國內經濟面臨通貨膨脹的潛在風險等。對此,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既積極又穩妥的辦法,確保經濟健康發展。
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不但要在外貿領域做工作,也要在其他領域動腦筋;不但要在轉變出口增長方式上下功夫,也要在擴大進口、增加內需上做文章。首先,要大力發展國內消費市場,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刺激內需,改善國內消費不振的局面。其次,要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通過擴大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的產品目錄,對「兩高一資」等產品的加工貿易進行政策調整。再次,對利用外資政策進行必要的調整,由「招商引資」轉為「選商擇資」、「養商育資」等。第四,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合理引導升值預期。第五,在調整出口結構和擴大進口方面做一些具體的工作,特別是要促使少數發達國家或地區放鬆高精技術及其產品對我國出口的限制,使進出口結構更趨優化,緩解順差上升過快的壓力。
總之,面對大量貿易順差產生的新形勢,我們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既要高度重視貿易順差問題帶來的外部失衡和內部影響,也要正確認識貿易順差的客觀必然性。只要我們冷靜客觀地分析問題、積極穩妥地處理問題,我國對外貿易就能始終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㈣ 有關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的判斷題
外貿會計-國際貿易理論基礎判斷題 1.一個國家(地區)在一定時期(如一年)內,出口額與進口額的相差數,叫做「貿易差 額」。( ) 2.服務貿易是以有形的服務作為標的物進行的貿易。( ) 3.商品從甲國經過乙國向丙國運送,對乙國來說是過境貿易。( ) 4.對外貿易地理方向越集中越好。( ) 5.凈貿易條件是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之比。( ) 6.國際分工是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主動力。( ) 7.世界市場是在國際分工、國際貿易不斷發展和深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 8.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是由世界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的。世界市場上某種商品的供 求關系及其變化均會直接影響到這種商品的國際價格。( ) 9.如果在賣方發出貨物後,貨物的價格下跌,則賣方要承擔價格下跌帶來的風險。( ) 10.技術貿易所有方或供應方在一定條件下將技術貿易的標的物的使用權轉讓給接受 方使用,但技術的所有權並沒有轉移給技術的接受方。( ) 11.國際貿易泛指國家(地區)與國家(地區)之間所進行的商品和勞務交換活動的總 稱。( ) 12.出口與進口是對外貿易的兩個組成部分。對運進商品和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是 出口;對運出商品和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 ) 13.貿易貨物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出口貿易中各類貨物的構成,即各大類或各 種貨物進出口貿易額與整個進出口貿易額之比,以份額表示。( ) 14.貿易條件又稱為貿易比價或交換比價,是指一國在對外貿易中,出口一單位商品 (價格、購買力、要素)所能換回的進口商品(價格、購買力、要素)數量之間的比率。( ) 15.垂直型國際分工是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之間的縱向分工,主要是發達國家與發 展中國家之間製造業與農業、礦業的分工。( ) 16.世界「封閉市場」價格是指在國際間不受壟斷或國家壟斷力量干擾條件下,由獨立 經營的買者和賣者之間進行交易的價格。( ) 17.國際貿易與國際分工密切聯系在一起。從最一般的意義上來說,兩者的關系是分工 與交換的相互關系、沒有分工,就沒有交換的基礎和必要性;反過來,沒有交換,分工也就不能存在和發展,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是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的兩個方面。( ) 18.世界市場上存在著復雜性和風險性。復雜性的表現有世界市場信用、商業、匯率、運輸、價格、政治和軍事風險等等。( ) 19.商品的國際價格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在世界市場上形成的市場價格,它是國內價值及 國內使用價值的貨幣表現,亦即以貨幣表現的商品的國際價值及國際使用價值。( ) 20.「封閉市場」價格是買賣雙方在一定的約束關系下形成的價格。商品在國際間的供 求狀況一般不會對「封閉市場」價格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
㈤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經濟學
毛澤東思想概論高等數學(二)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經貿知識英語外刊經貿知識選讀外貿英語寫作國際市場營銷學涉外經濟學企業會計學企業經濟統計學國際運輸與保險外經貿經營與管理世界市場行情名字好聽其實就是一個哄人的幌子跟會計學的東西差不多你是溫州人的話就更懂這個那裡很多做外貿的公司都是一天比一天難你學這個的話我建議你學一門外語希望能給你幫助
㈥ FOB國際貿易理論
1:「倉至倉條款」是從貨物「運離」保險單上列明的裝貨港發貨人倉庫開始,直到「送交」保險單上列明的目的港收貨人倉庫時終止,所以在運往裝運港途中發生的損失,不屬保險公司承保范圍!實際上FOB CFR條件下,保險責任起止是「船」至「倉」的。2:在貨物裝船前,買方不具有貨物所有權,也無法找保險公司索賠!
㈦ 利用國際金融的理論知識闡述歐洲債務危機的原因影響以及對我國的啟示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實際上是由經濟問題和制度缺陷兩部分組成的,經濟問題目前解決方案基本到位,但制度缺陷的解決方案還遙遙無期,因此,歐債問題是一個體系的問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主要是政治的,對中國股市的影響極其有限,不過是增加了若干故事題材,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還沒有達到無障礙的境界,中國資本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之間,中國政府設置的防火牆有效的隔離了各種不利因素,使外部因素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降到了最低水平,同時,國家體制和國家效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獨特優勢,它以計劃和行政干預的方式,左右著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速度,基本可以抵禦任何外來影響,我們的首要問題,任然是完善自己!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