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tvb 創始人個人資料
利孝和(1909年——1980年),男;漢族,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人雙水嘉寮廣府人。1909年生於香港,利希慎的第三子;香港著名「利希慎家族」的核心成員。
曾出任聯合汽水廠有限公司及美都有限公司主席,還擔任香港英美煙草有限公司、國泰航空公司及上海商業銀行的董事。1967年創立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成為第一任董事局主席。1980年因心臟病逝世。
祁德尊,英國人。1917年出生於非洲羅德西亞南部。畢業於英國文島的威廉王書院。1940年,他作為一名於香港服役。日本攻陷香港後,他被關進了日軍集中營。1942年,他成功地從深水埗集中營逃出,在惠州擔任前方司令一年半,負責情報工作。之後又到印度、緬甸,泰國、香港和中國服役,官至上校。1947年退役後加入怡和洋行,並移居香港。1954年,他購下擁有「和記」洋行逾半數股票的「會德豐」。1964年以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名義收購和記洋行,1965年改名為和記企業有限公司。在他掌管的10年裡,「和記」所控制的公司從30間發展到200間以上,與港人生活息息相關。又不斷為香港的未來作投資,如倡建和融資興建海底隧道,創辦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等。1975年,「和記」陷入困境,他被迫下台,由匯豐銀行接管,後轉售給李嘉誠。 他熱心社會事務,曾多次擔任香港家庭福利會和房屋協會主席,還在香港皇家輔助警察隊任指揮官達18年之久。1956年被委任為立法局議員;1961年被委任為行政局議員,並獲多項獎章及被封為爵土。1981年在英國伯克郡度假時病逝,享年63歲。
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鎮海鎮,祖籍浙江寧波。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香港上海商會成員,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多年來,邵逸夫捐助數以百億計款項,為內地、香港兩地建設教育、醫療設施等。
1974年獲英女王頒發CBE勛銜。1977年獲英女王冊封為爵士。美國三藩市為表彰邵逸夫對該市的福利貢獻,將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舊金山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2003年創立邵逸夫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天文學卓有成就的科學家進行獎勵,2011年退休。
2014年1月7日早上8時,邵逸夫爵士被發現昏迷在西貢嘉澍路清水灣大廈住所內,救護車到場將昏迷的邵逸夫送院搶救,最終搶救無效,享年107歲。
最有名的創始人就是這三個了,望接納,謝謝~
② 1973年香港股災的深遠影響
進入1973年,市場繼續瘋狂,於3月9日高見1774.96,於三個月內再上升1.1倍,政府為冷卻股市,曾出動到消防員以消防條例禁止股民進入華人行買賣股票,即所謂的「消防員到交易所救火」。同時市場出現一些如「魚翅撈飯」、股民辭工全職炒股、「鮑魚煲粥」、「用老鼠斑制魚蛋」、「用大牛(港幣500元鈔票)點煙」等瘋狂現象,而牛奶收購戰進入高潮,置地利用股民對股市知識缺乏,宣布一送五紅股,當年股民沒有「除息」、「除權」的概念,不知送紅股實乃數字游戲,爭相搶購,加上當年股票過戶需時,凍結大量置地股份造成市場假象,曾經由12元,炒至歷史新高67元。當置地除權時股價調整至六份之一,再加上市場出現假冒合和實業股票,擔心所持股票成為廢紙引起市場恐慌。4月4日稅務局突然在各大報章刊登「買賣股票之盈利須納資本增值稅」,人心更加不安。
踏入1974年中東發生石油危機,香港實施燈火管制,和記洋行受到股災波及,由高點44元,下跌至1元多,1975年9月,和記國際召開股東大會,董事局要求股東供股以解除公司的財政危機,但被匯豐銀行所代表的股東所否決,而債權人則正循法律途徑要求清盤。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董事局被迫接受匯豐銀行的建議,由匯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收購和記國際33.65%控股權,匯豐銀行成為和記國際的大股東,由「公司醫生」的韋理(W. R. A. Wyllie)入主整頓。
1974年12月10日恆生指數下跌至150.11,跌幅達91.54%,只及1969年時的水平,而1774.96的高位則要待1981年7月17日的1810才略為打破,其後再跌回其下,要待1986年四會合並及推出恆生指數期貨及引入外資經紀行才正式站穩其上。不料翌年再爆發股災,恆指於1987年10月19日和26日共急瀉33.33%,復見1894點,最後要到1990年打破4000點以及於1993年12月穿破10000點才穩定上升至1997年的16000點之上。
③ 李嘉誠的成功之路 (詳細)
李嘉誠 統領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長江基建等集團公司,全球華人首富,全世界華人最成功的企業家。十四歲投身商界,22歲正式創業,半個世紀的奮斗始終以"超越"為主題:從超越平凡起跑;為超越對手努力;達到巔峰,超越巔峰;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於是世人稱之為"超人"。李嘉誠不僅是創業精英、商界巨頭,而且在其創業發展路上,並購多家公司。可以說,李創業之路就是一條並購之路,其創業和壯大與兼並和收購其它公司企業分不開。李嘉誠的並購之路同其人生經歷、創業經歷一樣倍受世人關注。
艱辛與成功的創業經歷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先生誕生於廣東省潮州潮安縣。1940年,隨父母到香港定居。1943年冬其父辭世,至此少年李嘉誠開始了學徒、工人、塑膠廠推銷員的生活。 1948年,20歲的他就開始在新蒲崗擔任了一家塑膠廠的業務經理、總經理。1950年,在筲箕灣創立了長江塑膠廠。1957年,在北角創立了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發展塑膠花、玩具生產等。1958年,1960年先後在北角、柴灣建造了兩座工業大廈。 1972年9月31日,李嘉誠創建了長江實業有限公司,11月1日,"長實"股票在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並相繼在倫敦(1973年)、加拿大的溫哥華(1974年6月)掛牌上市。1974年5月,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聯組恰東財務有限公司。
1985年5月15日,李嘉誠出任匯豐銀行董事局非執行副董事長。1986年,長實集團名列香港十大財團首富,李嘉誠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佔香港上市總值13.57%。1990年4月7日,李嘉誠旗下的"和黃"與"中信"、英國大東電報局合作投資的"亞洲衛星一號",由中國"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送入東南亞上空的同步軌道。到1991年間,"長實"系財團已發展成為有重要國際地位和重大影響的跨國多元化企業集團,擁有1200多億港元資產,比1986年增加兩倍半。
"超人"美譽與並購經歷
叱吒香江,縱橫海外,李嘉誠這個神奇的名字,今天已是'成功'與'奇跡'的代名詞:他統領著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長江基建等四家上市公司,業務遍及各行各業,如地產、港口貨運、超級市場、基建、電訊、酒店、保險、水泥、電力、網路等等,形成一個逾萬億資產的跨國企業帝國。而李嘉誠本人也榮列世界富豪榜第10位,成為有史以來華人最傑出的企業家之一。這一切,使他贏得了'超人'的美譽。
縱觀李嘉誠傳奇的商旅生涯,他最為成功之處是善於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李嘉誠十四歲投身商界,22歲正式創業,半個世紀的奮斗皆以'超越'為主題:從超越平凡起跑;為超越對手努力;達到巔峰,超越巔峰;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於是人們稱之為"超人"。
而其企業發展壯大與其兼並和收購其它公司有關。1974年4月,成功收購美資永高公司,接手經營香港希爾頓大酒店和印尼巴厘島的凱悅酒店,並相繼購入虎豹別墅及其他多項地皮、物業。1978年9月5日,李嘉誠從匯豐銀行承接了"黃埔"公司9000萬股股票,同年,還收購了英資青洲英坭有限公司,出任該公司董事局主席。1979年7月,"長實"與中資僑光公司聯組宜賓地產有限公司,取得沙田鐵路維修站上蓋發展權,並成立中國(香港)水泥廠(1982年投產)。是年9月25日,"長實"贏得和記黃埔公司控股權,並於10月15日出任"和黃"執行董事。1981年1月1日,李嘉誠出任"和黃"公司董事局主席。1997年與"首鋼"聯手收購香港東榮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收購北京長城飯店等七家大酒店,擁有51%的股權。1985年,購入加拿大溫哥華世界博覽會商業中心,斥資百億港元,興建規模龐大的商住住宅群。
經過不斷發展壯大,李嘉誠旗下的"長實"集團及其附屬公司,現已發展成為在香港以至世界具有領導地位的地產、國際集裝箱貨櫃碼頭業和投資發展的舉足輕重的集團公司。市值已超過2700億港元。業務經營范圍包括地產發展、金融、貿易、貨櫃碼頭、運輸業、能源、電力、通訊、衛星廣播、酒店業、零售業等。
④ 為什麼李嘉誠創立的公司叫和記黃埔和長江實業這么古怪的名字不是叫什麼李氏企業或者嘉誠集團這么簡單的
馬雲創阿里巴巴,我沒有叫馬氏啊,因為他們的名字,好記。有含意,
⑤ 誰清楚,李嘉誠蛇吞象,當初6億是如何60億和黃。我很想知道
和記黃埔,是香港第二大英資洋行,資產價值六十多億港元。而長實只是一間資產不到7億的中小型公司。李嘉誠不但控得和黃,還做到兵不血刃,他由此而被譽為「超人」。和黃一役,李超人究竟有何超人高招?
李嘉誠退出九龍倉角逐,將目標瞄準另一家英資洋行——和記黃埔。
和黃集團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和記洋行;二是黃埔船塢。和黃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閥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記洋行成立於1860年,主要從事印度棉花、英產棉毛織品、中國茶葉等進出口貿易和本港零售業。初時規模名氣不大,遠不可與怡和、置地、鄧普、太古等洋行相比。到二戰前,和記有下屬公司20間,初具規模。
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的歷史,可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長在銅鑼灣怡和碼頭造木船。船塢幾經遷址,不斷充資合並易手,成為一間公眾公司。到20世紀初,黃埔船塢與太古船塢、海軍船塢並稱為香港三大船塢,形成維修、建造萬噸級輪船的能力。除此,黃埔船塢還經營碼頭倉儲業。
二戰之後,幾經改組的和記洋行落入祈德尊家族之手。該家族與怡和凱瑟克家族、太古施懷雅家族、會德豐馬登家族,並列為本港英資四大家族。20世紀60年代後期,祈德尊雄心勃發,一心想成為怡和第二。他趁1969~1973年股市大牛沖天,展開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收購,把黃埔船塢、均益倉、屈臣氏等大公司和許多未上市小公司歸於旗下,風頭之勁,一時無兩。
祈德尊掐准了本港人多地少,地產必旺的產業大趨勢,關閉九龍半島東側的碼頭船塢,將修船業務與太古船塢合並,遷往青衣島,並將其他倉場碼頭統統轉移到葵涌去發展。騰出的地皮,用來發展黃埔新村、大同新村、均益大廈等。祈德尊滿天開花大興土木,地產成為集團的支柱產業。
傳媒說祈德尊是個「食慾過盛、消化不良」的商界「大鱉」。他一味地吞並企業,鼎盛期所控公司高達360間,其中有84間在海外。祈德尊雖長有「鋼牙銳齒」,「腸胃功能」卻太差,「腹瀉不止」——不少公司狀況不良,效益負增長,給他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幸得股市太旺,祈德尊大量從事股票投機生意,以其暫獲彌補財政黑洞。
1973年中股市大災,接著是世界性石油危機,接著又是香港地產大滑坡。投資過速、戰線過長、包袱過沉的和記集團掉入財政泥淖,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2億元。1975年8月,匯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條件是和記出讓33.65%的股權。匯豐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而脫離和記集團。
匯豐控得和記洋行,標志著祈德尊時代的結束,和記成了一間非家族性集團公司。匯豐物色韋理主政。1977年9月,和記再次與黃埔合並,改組為「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韋理有「公司醫生」之稱,但他一貫是做智囊高參輔政,而從未在一間巨型企業主政。又因為祈德尊主政時,集團虧空太大,公司醫生韋理上任,未見其妙手回春——和黃的起色不如人們預想的好。
乘虛而入,是戰場常見並有效的戰術。李嘉誠在覬覦上九龍倉的同時,也垂青和記黃埔。 他放棄九倉,必然要把矛頭對准和黃。 輿論皆說,和黃一役,足見李嘉誠是聰明絕頂的人。
其一,李嘉誠成全包玉剛收購九龍倉的心願,實則是讓出一塊肉骨頭讓包氏去啃,自己留下一塊瘦肉。因為九龍倉屬於家族性公司的怡和系,凱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必會以牙還牙,殊死一搏反收購。包氏收購九龍倉,代價沉重,實際上與怡和大班打了個平手。怡和在港樹大根深,收購九龍倉,必有一番血戰惡戰。
反之,淪為公眾公司的和記黃埔,至少不會出現來自家族勢力的頑抗反擊。身為本港第二大洋行的和黃集團,各公司「歸順」的歷史不長,控股結構一時還未理順,各股東間利益意見不合,他們正祈盼出現「明主」,力挽頹勢,使和黃徹底擺脫危機。
只要能照顧並為股東帶來利益,股東不會反感華人大班入主和黃洋行。這便是李嘉誠最初的出發點。
其二,李嘉誠權衡實力,長江實業的資產才6.93億港元,而和黃集團市值高達62億港元,蛇吞大象,難以下咽。和黃擁有大批地皮物業,還有收益穩定的連鎖零售業,是一家極有潛質的集團公司。本港的華商洋商,垂涎這塊大肥肉者大有人在,只因為和黃在本港首席財主匯豐的控制下,均暫且按兵不動。
李嘉誠很清楚,匯豐控制和黃不會太久。根據公司法、銀行法,銀行不能從事非金融性業務。債權銀行,可接管喪失償債能力的工商企業,一旦該企業經營走上正常,必將其出售給原產權所有人或其他企業,而不是長期控有該企業。
在李嘉誠吸納九倉股之時,他獲悉匯豐大班沈弼暗放風聲:待和記黃埔財政好轉之後,匯豐銀行會選擇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對象,將所控的和黃股份的大部分轉讓出去。
這對李嘉誠來說,不啻是個福音。長實財力不足,若藉助匯豐之力,收購算成功了一半。
其三,李嘉誠夢寐以求成為匯豐轉讓和黃股份的合適人選。為達到目的,李嘉誠停止收購九倉股的行動,以獲匯豐的好感。
李嘉誠賣了匯豐一份人情,那麼,信譽卓著的匯豐必會回報—還其人情。這份人情,是否是和黃股票,李嘉誠尚無把握。
為了使成功的希望更大,李嘉誠拉上包玉剛,以出讓1000萬股九倉股為條件,換取包氏促成匯豐轉讓9000萬股和黃股的回報。李嘉誠一石三鳥,既獲利五千九百多萬港元,又把自己不便收購的九龍倉讓給包氏去收購,還獲得包氏的感恩相報。
在與匯豐的關繫上,李嘉誠深知不如包玉剛深厚。包氏的船王稱號,一半靠自己努力,一半靠匯豐的支持。包氏與匯豐的交往史長達二十餘年,他身任匯豐銀行董事(1980年還任匯豐銀行副主席),與匯豐的兩任大班桑達士、沈弼私交甚密。
李嘉誠頻頻與沈弼接觸,他吃透匯豐的意圖:不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後的和黃經營良好。另一方面,包氏出馬敲邊鼓,自然馬到成功。
1979年9月25日夜,在華人行21樓長江總部會議室,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誠,舉行長實上市以來最振奮人心的記者招待會,一貫持穩的李嘉誠以激動的語氣宣布:
「在不影響長江實業原有業務基礎上,本公司已經有了更大的突破—長江實業以每股7.1元的價格,購買匯豐銀行手中持佔22.4%的9000萬普通股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股權。」
在場的大部分記者禁不住鼓起掌來,有記者發問:「為什麼長江實業只購入匯豐銀行所持有的普通股,而不再購入其優先股?」
李嘉誠答道:「以資產的角度看,和黃的確是一間極具發展潛力的公司,其地產部分和本公司的業務完全一致。我們認為和黃的遠景非常好,由於優先股只享有利息,而公司盈虧與其無關,又沒有投票權,因此我們沒有考慮。」
李嘉誠被和記黃埔董事局吸收為執行董事,主席兼總經理的仍是韋理。
記者招待會後的一天,和黃股票一時成為大熱門。小市帶動大市,當日恆指飈升25.69點,成交額4億多元,可見股民對李嘉誠的信任。李嘉誠繼續在市場吸納,到1980年11月,長江實業及李嘉誠個人共擁的和黃股權增加到39.6%,控股權已十分牢固。其間,未遇到和黃大班韋理組織的反收購。
1981年1月1日,李嘉誠被選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大班(註:包玉剛入主的怡和系九龍倉不屬獨立洋行),和黃集團也正式成為長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李嘉誠以小搏大,以弱制強。長江實業實際資產僅6.93億港元,卻成功地控制了市價62億港元的巨型集團和記黃埔。按照常理,既不可能,更難以令人置信,難怪和黃前大班韋理,會以一種無可奈何、又頗不服氣的語氣對記者說:
「李嘉誠此舉等於用美金2400萬做訂金,而購得價值十多億美元的資產。」
⑥ 和記黃埔名字的由來
和記黃埔有限公司 是一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綜合企業公司。主要業務是港口及有關服務,電訊及電子商貿,地產及酒店,零售及製造,能源、基建、財務及投資。
公司在香港注冊,母公司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主席為李嘉誠。2004年資產凈值為260,841,000,000港元,純利為16,128,000,000港元。
和記黃埔屬下企業包括3、香港電燈、百佳、屈臣氏、豐澤電器等。
⑦ 哪裡有李嘉誠收購和記黃埔的始末
李嘉誠一石三鳥收購和記黃埔
包玉剛是世界級頂尖船王,九龍倉是一家很大的現代化碼頭,收購它與船王地位很相稱。那時石油危機,油輪事業不景色,包打算登陸的發展路上事業。
先前由於匯豐銀行注資1.5億給和記,擁有了35%和記股份,而作為銀行機構又不允許經營非金融機構事業。所以匯豐也是想找人轉手的。
包與匯豐的大班沈弼的關系很好。李嘉誠就用九龍倉股轉讓給包,從中換得人情了,兩人秘密協議:李嘉誠放棄1000萬九龍倉股轉讓給包玉剛,換取包玉剛促成匯豐銀行轉讓9000萬股和記黃埔股份。
因為這一下,李嘉誠的6.93億資產長實集團控制了65億的和記黃埔,想法和做法夠有創意的吧!
上面評論講是按常理是不可想像的了,相當於拿2400萬收購2億的股份。
機遇,人品都起作用。
⑧ 有沒有名人成功之路的故事
李嘉誠,男,漢族。1928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父親是小學校長。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全家逃難到香港。1942年,父親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李嘉誠被迫輟學。
開始,李嘉誠為一間玩具製造公司當推銷員。工作雖然繁忙,失學的李嘉誠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由於勤奮好學,精明能幹,不到20歲,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廠 美女啦啦隊招募中 第39屆世界廣告大會搶注旺鋪得超值禮物 新浪招商引資征代理商的總經理。兩年後,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他將它命名為「長江塑膠廠」。
1958年,李嘉誠開始投資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當「長江實業」於1972年上市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輩大亨中已排眾而出。
1979年,「長江」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84年,「長江」又購入「香港電燈公司」的控制性股權。李嘉誠先生現任「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業,於1994年除稅後贏利達28億美元。1995年12月,長江實業集團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共已超過420億美元。
李嘉誠創業史
從推銷員到總經理「一個有信用的人,比起一個沒有信用、懶散、亂花錢、不求上進的人,自必有更多機會。」這是李嘉誠給年輕人的忠告,同時也是他的座右銘。
一九四○年日軍侵華,李嘉誠隨父母從家鄉潮州逃難到香港,當時他才十四歲。李嘉誠的父親本為教師,到香港後一時找不到工作,舉家投靠家境頗為富裕的舅父庄靜庵。可是不久父親就患上了嚴重的肺病,臨終時,他沒有交代什麼遺言,反而問李嘉誠有什麼願望。李嘉誠當即承諾:「日後一定會令家人有好日子過。」
父親病逝後,作為長子的李嘉誠為養家糊口放棄學業,去一家鍾表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家塑膠廠當推銷員。李嘉誠深知,要想成為一個出色的推銷員,首要是勤奮,其次是頭腦靈活。在日後的推銷生涯中,李嘉誠便充分發揮了這等「竅門」。當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時的時候,李嘉誠就工作十六個小時,天天如是。李嘉誠對「打工」的看法是:「對自己的分內工作,我絕對全情投入。從不把它視為賺錢糊口,向老闆交差了事,而是將之當作是自己的事業。」就這樣,李嘉誠只花了一年時間,業績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為全廠營業額最高的推銷員。他當時的銷售成績,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歲的他受到老闆的賞識,被擢升為部門經理。一年後,他當上了銷售公司總經理。李嘉誠的快速擢升還有一段插曲:他在廠里當銷售員時,再忙也要到夜校進修。他在會考合格後打算去讀大學,老闆為挽留這個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總經理的崗位上了。
「長江」最初的風波
經過這短短一役,李嘉誠開始估量自己的實力,他相信若自立門戶,成績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歲的李嘉誠終於辭去總經理一職,嘗試創業。當時,李嘉誠的資金十分有限,兩年多來的積蓄僅有七千港元,實不足以設廠。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萬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積蓄,總共五萬余港元資本,在港島的皇後大道西,開設了一家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廠,並取荀子《勸學篇》中「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之意,將廠名定為「長江」。
起初,李嘉誠只知不停地接訂單及出貨,忽略了質量控制,致使產品愈來愈粗劣。結果不是延誤了交貨時間,就是引起退貨並要賠償,工廠收入頓時急跌。加上原料商紛紛上門要求結賬還錢,銀行又不斷催還貸款,「長江」被逼到破產的邊緣。這使李嘉誠明白自己實在是操之過急,低估了當老闆的風險。
如何才能挽救絕境中的長江塑膠廠?李嘉誠靠的還是「信義」二字——與客戶有信,與員工有義。他召集員工大會,坦言自己在經營上的失誤,衷心向留在廠里的所有員工道歉,同時還保證,一旦工廠可以度過這段非常時期,隨時歡迎被辭退的工人回來上班。之後,李嘉誠穿梭於眾多銀行、原料供應商及客戶之間,逐一賠罪道歉,請求他們放寬還款期限,同時拼盡全力,為貨品找尋客戶,用蝕本價將次貨出售,籌錢來購買塑膠材料和添置生產機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築的債台終於拆掉,業務漸入佳境,沒多久還開設了分廠。
一九五七年初的一天,李嘉誠閱讀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膠》雜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說義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膠原料製造塑膠花,全面傾銷歐美市常這給了李嘉誠很大靈感。他敏銳地意識到,這類價廉物美的裝飾品有著極大的市場潛力,而香港有大量廉價勤快的勞工正好用來從事塑膠花生產。他預測塑膠花也會在香港流行。李嘉誠抓緊時機,親自帶人赴義大利的塑膠廠去「學藝」,在引入塑膠花生產技術的同時,還特意引入外國的管理方法。返港後,他把「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積極擴充廠房,爭取海外買家的合約。
在「長江」的客戶中,有個美籍猶太人馬素曾訂了一批塑膠產品,打算運到美國銷售,後來不知何故臨時取消合同。李嘉誠並沒有要求賠償,他對馬素說:「日後若有其他生意,我們還可以建立更好的關系。」馬素深感這位寬厚的年輕的創業者,是個可做大事的人,於是不斷向美國的行家推銷「長江」的產品。自此,美洲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李嘉誠由此進一步感悟「吃虧是福」的道理。
投資房地產業
創業五年後,「長江」逐漸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型塑膠花廠。李嘉誠被行內人士冠以「塑膠花大王」的雅號。而李嘉誠租用的那所廠房的業主也趁機把租金大幅度提高,這反而促成了李嘉誠自建物業的決心。
一九五八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興建一幢十二層高的工業大廈,留下數層自用,把其餘的單位出租。大廈落成後,香港物業價格隨即大升。李嘉誠發覺房地產大有可為,於是開始部署把資金投放到地產市常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產經歷一場狂炒後,一落千丈。李嘉誠獨具慧眼,認為土地價格將會有再度回升的一天,決定實行「人棄我缺的策略,用低價大量收購地皮和舊樓,在觀塘、柴灣及黃竹坑等地興建工廠大廈,全部用來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風暴平息,大批當年離港的商家紛紛迴流,房產價格隨即急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產高價拋售獲利,並轉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樓宇及地皮。這次他的策略是只買不賣,全都用來興建樓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達六百三十萬平方英尺,出租物業超過三十五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已達四百萬港元。
一九七一年六月,李嘉誠正式成立了負責地產業務的「長江置業有限公司」。在「長置」成立大會上,他為日後定下的目標,是超越號稱香港「地產業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國商人保羅·遮打,跟當時「怡和洋行」的香港負責人祈士域聯手創立,號稱全亞洲最大的發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業機構。一九七二年七月,李嘉誠把「長置」易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這年十一月,「長實」在香港掛牌,在市面公開發售。
「長實」在香港准備上市期間,李嘉誠遇到不少障礙。在那困難的時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勵。庄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歲,兩人可說是青梅竹馬。庄月明的父親庄靜庵是香港著名的鍾表商,擁有老字型大小中南錶行。庄月明從香港大學畢業後,曾到日本明治大學深造。一九六五年事業有成的李嘉誠跟庄月明成婚。
「長實」在地產業屢出大手筆。先是拿出六千多萬元資金購買物業及地皮,並積極興建高級住宅與商業樓宇。到一九六七年,又動用二億三千萬港元,買入美資集團、希爾頓酒店及凱悅酒店,開創了華資在港吞並外資機構的先河。而李嘉誠歷時兩年半之久,全面進軍「和黃」的整個過程直如「蛇吞大象」,實為香港開埠以來華資收購英資的經典之作。「和黃」是老牌和記洋行及黃埔船塢的合作品。到一九八○年,「長實」終於持有「和黃」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誠當上了「和黃」董事會主席。至此,李嘉誠坐上了香港華資地產龍頭的位置,「李超人」的綽號不脛而走。
樹大招風
二○○○年十月二十五日,歐洲議會發表報告,點名指責以李嘉誠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場佔有率太高,可能對香港經濟造成支配性影響,甚至會出現壟斷情況。報告又關注李嘉誠兩名兒子在若乾的上市及收購事件中,獲得有關當局的優惠,而這種不公平的特權,將不利於外國商人在香港投資。報告聲稱:「這個家族的業務共佔香港股票市場資本估值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當中包括的行業有電話、行動電話、電力、超級市場及地產等等。」
報告中還提到,二○○○年初,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奪得香港最大電訊公司——「香港電訊」的控制權後,香港不少傳媒均關注李氏家族日漸增大的影響力。還有未經公開招標的「數碼港」,以及tom.com在創業板上市時獲多項豁免條件,這些事件都惹來很多爭議。報告更認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競爭法防止壟斷。
李嘉誠縱橫歐亞多年,從未被國際間如此高調抨擊,故對歐洲議會的報告,立即作出回應,通過旗下的長實集團發表聲明反駁,指出該報告不但計算錯誤,且指李氏家族影響力巨大的評論更屬謬誤。「長實」發言人稱,李嘉誠名下四間公司市值,只佔港股市值一成半,連同次子李澤楷的「電訊盈科」,五間公司占股市總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聯交所行政總裁霍廣文亦駁斥有關報告,指tom.com在創業板獲豁免部分上市條件,當時只是屬於彈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權。他更指稱,芬蘭、加拿大等地也有個別公司在整體上市公司市值中佔了頗大比重,不明白為何歐洲議會的報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強烈否認在「數碼港」事件或tom.com上市事件上對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於市場佔有率高是否即等於壟斷?身兼港府公平競爭委員會成員的浸會大學經濟系教授曾滿基指出,高市場佔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壟斷。壟斷是取決於公司的行為,如業內公司實施限制性行為,共同定價或限制供應等。
正當各界爭議不休時,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誠再被歐洲委員會警告,指「和黃國際港口」在一九九九年收購鹿特丹歐洲組合碼頭時,可能違反歐盟競爭法,並強調如果被裁定屬實,有關合並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黃」更要面對罰款。據悉,歐委會所持的理由,是這個商業計劃未被知會,這宗交易可能違反合並條例。
歐委會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業合並計劃,這種情況實屬罕見。「和黃國際港口」當即發表聲明,否認有違反條例。
歐洲議會如此高調地把李嘉誠點名,引來了很多猜測。香港著名經濟學者曾淵滄在《香港經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認為歐洲議會突然管起香港的經濟,這主要是歐洲商人已經開始對李嘉誠的商業王國進軍歐洲感到不安,因為不少歐洲商人已經嘗過敗在李嘉誠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千千萬萬的歐洲人已經在使用『和黃』歐洲提供的電訊服務。『和黃』賣英國的Orange(英國一行動電話通訊公司),獲利一千一百億港元。之後,『和黃』再賣MMN電訊(德國最大的行動電話商)與沃達豐(全球最大的行動電話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權,不但獲得近千億港元的現金,也轟動了整個歐洲。歐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來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誠,是一個很強的競爭對手。他們開始懼怕李嘉誠,因為他們不是李嘉誠的對手。
「看李嘉誠從賣Orange開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斷地增加現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國3G牌照、義大利3G牌照。當人人出高價搶德國3G牌照,『和黃』急流勇退。全球電訊股股價急跌後,擁有大量現金的『和黃』才來買平貨,以低價取得德國的3G牌照。這樣出色的商業手法,是應該贊揚的,為什麼歐洲議會會反過來抨擊李嘉誠呢?」
是非不斷,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來的日子裡,「李家商業王朝」當然會繼續在全世界綿延下去。除了迎接無限的商機外,它還將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國際間的挑戰。
⑨ 誰能告訴我李嘉誠的成為首富~人生歷程!~
李嘉誠艱辛與成功的創業經歷
李嘉誠統領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長江基建等集團公司,全球華人首富,全世界華人最成功的企業家。十四歲投身商界,22歲正式創業,半個世紀的奮斗始終以"超越"為主題:從超越平凡起跑;為超越對手努力;達到巔峰,超越巔峰;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於是世人稱之為"超人"。李嘉誠不僅是創業精英、商界巨頭,而且在其創業發展路上,並購多家公司。可以說,李創業之路就是一條並購之路,其創業和壯大與兼並和收購其它公司企業分不開。李嘉誠的並購之路同其人生經歷、創業經歷一樣倍受世人關注。
艱辛與成功的創業經歷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先生誕生於廣東省潮州潮安縣。1940年,隨父母到香港定居。1943年冬其父辭世,至此少年李嘉誠開始了學徒、工人、塑膠廠推銷員的生活。 1948年,20歲的他就開始在新蒲崗擔任了一家塑膠廠的業務經理、總經理。1950年,在筲箕灣創立了長江塑膠廠。1957年,在北角創立了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發展塑膠花、玩具生產等。1958年,1960年先後在北角、柴灣建造了兩座工業大廈。 1972年9月31日,李嘉誠創建了長江實業有限公司,11月1日,"長實"股票在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並相繼在倫敦(1973年)、加拿大的溫哥華(1974年6月)掛牌上市。1974年5月,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聯組恰東財務有限公司。
1985年5月15日,李嘉誠出任匯豐銀行董事局非執行副董事長。1986年,長實集團名列香港十大財團首富,李嘉誠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佔香港上市總值13.57%。1990年4月7日,李嘉誠旗下的"和黃"與"中信"、英國大東電報局合作投資的"亞洲衛星一號",由中國"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送入東南亞上空的同步軌道。到1991年間,"長實"系財團已發展成為有重要國際地位和重大影響的跨國多元化企業集團,擁有1200多億港元資產,比 1986年增加兩倍半。
附件
1940 年日軍侵華,李嘉誠隨父母從家鄉潮州逃難到香港,當時他才14歲。李嘉誠的父親本為教師,到香港後一時找不到工作,舉家投靠家境頗為富裕的舅父庄靜庵。可是不久父親就患上了嚴重的肺病,臨終時,他沒有交代什麼遺言,反而問李嘉誠有什麼願望。李嘉誠當即承諾:「日後一定會令家人有好日子過。」
父親病逝後,作為長子的李嘉誠為養家糊口放棄學業,去一家鍾表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家塑膠廠當推銷員。李嘉誠深知,要想成為一個出色的推銷員,首要是勤奮,其次是頭腦靈活。在日後的推銷生涯中,李嘉誠便充分發揮了這等「竅門」。當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8小時的時候,李嘉誠就工作16個小時,天天如是。李嘉誠對「打工」的看法是:「對自己的分內工作,我絕對全情投入。從不把它視為賺錢糊口,向老闆交差了事,而是將之當作是自己的事業。」就這樣,李嘉誠只花了一年時間,業績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為全廠營業額最高的推銷員。他當時的銷售成績,是第二名的7倍。18歲的他受到老闆的賞識,被擢升為部門經理。一年後,他當上了銷售公司總經理。李嘉誠的快速擢升還有一段插曲:他在廠里當銷售員時,再忙也要到夜校進修。他在會考合格後打算去讀大學,老闆為挽留這個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總經理的崗位上了。
「長江」最初的風波
經過這短短一役,李嘉誠開始估量自己的實力,他相信若自立門戶,成績可能更好。1950年,22歲的李嘉誠終於辭去總經理一職,嘗試創業。當時,李嘉誠的資金十分有限,兩年多來的積蓄僅有7000港元,實不足以設廠。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4萬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積蓄,總共五萬余港元資本,在港島的皇後大道西,開設了一家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廠,並取荀子《勸學篇》中「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之意,將廠名定為「長江」。
起初,李嘉誠只知不停地接訂單及出貨,忽略了質量控制,致使產品愈來愈粗劣。結果不是延誤了交貨時間,就是引起退貨並要賠償,工廠收入頓時急跌。加上原料商紛紛上門要求結賬還錢,銀行又不斷催還貸款, 「長江」被逼到破產的邊緣。這使李嘉誠明白自己實在是操之過急,低估了當老闆的風險。
如何才能挽救絕境中的長江塑膠廠?李嘉誠靠的還是「信義」二字——與客戶有信,與員工有義。他召集員工大會,坦言自己在經營上的失誤,衷心向留在廠里的所有員工道歉,同時還保證,一旦工廠可以度過這段非常時期,隨時歡迎被辭退的工人回來上班。之後,李嘉誠穿梭於眾多銀行、原料供應商及客戶之間,逐一賠罪道歉,請求他們放寬還款期限,同時拼盡全力,為貨品找尋客戶,用蝕本價將次貨出售,籌錢來購買塑膠材料和添置生產機器。到1955年,高築的債台終於拆掉,業務漸入佳境,沒多久還開設了分廠。
1957年初的一天,李嘉誠閱讀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膠》雜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說義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膠原料製造塑膠花,全面傾銷歐美市常這給了李嘉誠很大靈感。他敏銳地意識到,這類價廉物美的裝飾品有著極大的市場潛力,而香港有大量廉價勤快的勞工正好用來從事塑膠花生產。他預測塑膠花也會在香港流行。李嘉誠抓緊時機,親自帶人赴義大利的塑膠廠去「學藝」,在引入塑膠花生產技術的同時,還特意引入外國的管理方法。返港後,他把「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積極擴充廠房,爭取海外買家的合約。
在「長江」的客戶中,有個美籍猶太人馬素曾訂了一批塑膠產品,打算運到美國銷售,後來不知何故臨時取消合同。李嘉誠並沒有要求賠償,他對馬素說:「日後若有其他生意,我們還可以建立更好的關系。」馬素深感這位寬厚的年輕的創業者,是個可做大事的人,於是不斷向美國的行家推銷「長江」的產品。自此,美洲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李嘉誠由此進一步感悟 「吃虧是福」的道理。
投資房地產業
創業五年後,「長江」逐漸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型塑膠花廠。李嘉誠被行內人士冠以「塑膠花大王」的雅號。而李嘉誠租用的那所廠房的業主也趁機把租金大幅度提高,這反而促成了李嘉誠自建物業的決心。
1958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興建一幢十二層高的工業大廈,留下數層自用,把其餘的單位出租。大廈落成後,香港物業價格隨即大升。李嘉誠發覺房地產大有可為,於是開始部署把資金投放到地產市場。60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產經歷一場狂炒後,一落千丈。李嘉誠獨具慧眼,認為土地價格將會有再度回升的一天,決定實行「人棄我缺的策略,用低價大量收購地皮和舊樓,在觀塘、柴灣及黃竹坑等地興建工廠大廈,全部用來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風暴平息,大批當年離港的商家紛紛迴流,房產價格隨即急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產高價拋售獲利,並轉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樓宇及地皮。這次他的策略是只買不賣,全都用來興建樓宇。70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達630萬平方英尺,出租物業超過35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已達400萬港元。
1971年6月,李嘉誠正式成立了負責地產業務的「長江置業有限公司」。在「長置」成立大會上,他為日後定下的目標,是超越號稱香港「地產業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國商人保羅·遮打,跟當時「怡和洋行」的香港負責人祈士域聯手創立,號稱全亞洲最大的發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業機構。1972年7 月,李嘉誠把「長置」易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這年11月,「長實」在香港掛牌,在市面公開發售。
「長實」在香港准備上市期間,李嘉誠遇到不少障礙。在那困難的時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勵。庄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歲,兩人可說是青梅竹馬。庄月明的父親庄靜庵是香港著名的鍾表商,擁有老字型大小中南錶行。庄月明從香港大學畢業後,曾到日本明治大學深造。1965年事業有成的李嘉誠跟庄月明成婚。
「長實」在地產業屢出大手筆。先是拿出6000多萬元資金購買物業及地皮,並積極興建高級住宅與商業樓宇。到1967年,又動用2.3億港元,買入美資集團、希爾頓酒店及凱悅酒店,開創了華資在港吞並外資機構的先河。而李嘉誠歷時兩年半之久,全面進軍「和黃」的整個過程直如「蛇吞大象」,實為香港開埠以來華資收購英資的經典之作。「和黃」是老牌和記洋行及黃埔船塢的合作品。到1980年,「長實」終於持有「和黃」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誠當上了「和黃」董事會主席。至此,李嘉誠坐上了香港華資地產龍頭的位置,「李超人」的綽號不脛而走。
樹大招風
2000年10月25日,歐洲議會發表報告,點名指責以李嘉誠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場佔有率太高,可能對香港經濟造成支配性影響,甚至會出現壟斷情況。報告又關注李嘉誠兩名兒子在若乾的上市及收購事件中,獲得有關當局的優惠,而這種不公平的特權,將不利於外國商人在香港投資。報告聲稱:「這個家族的業務共佔香港股票市場資本估值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當中包括的行業有電話、行動電話、電力、超級市場及地產等等。」
報告中還提到,2000年初,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奪得香港最大電訊公司——「香港電訊」的控制權後,香港不少傳媒均關注李氏家族日漸增大的影響力。還有未經公開招標的「數碼港」,以及tom.com在創業板上市時獲多項豁免條件,這些事件都惹來很多爭議。報告更認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競爭法防止壟斷。
李嘉誠縱橫歐亞多年,從未被國際間如此高調抨擊,故對歐洲議會的報告,立即作出回應,通過旗下的長實集團發表聲明反駁,指出該報告不但計算錯誤,且指李氏家族影響力巨大的評論更屬謬誤。「長實」發言人稱,李嘉誠名下四間公司市值,只佔港股市值一成半,連同次子李澤楷的「電訊盈科」,五間公司占股市總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聯交所行政總裁霍廣文亦駁斥有關報告,指tom.com在創業板獲豁免部分上市條件,當時只是屬於彈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權。他更指稱,芬蘭、加拿大等地也有個別公司在整體上市公司市值中佔了頗大比重,不明白為何歐洲議會的報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強烈否認在「數碼港」事件或tom.com上市事件上對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於市場佔有率高是否即等於壟斷?身兼港府公平競爭委員會成員的浸會大學經濟系教授曾滿基指出,高市場佔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壟斷。壟斷是取決於公司的行為,如業內公司實施限制性行為,共同定價或限制供應等。
正當各界爭議不休時,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誠再被歐洲委員會警告,指「和黃國際港口」在1999年收購鹿特丹歐洲組合碼頭時,可能違反歐盟競爭法,並強調如果被裁定屬實,有關合並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黃」更要面對罰款。據悉,歐委會所持的理由,是這個商業計劃未被知會,這宗交易可能違反合並條例。
歐委會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業合並計劃,這種情況實屬罕見。「和黃國際港口」當即發表聲明,否認有違反條例。
歐洲議會如此高調地把李嘉誠點名,引來了很多猜測。香港著名經濟學者曾淵滄在《香港經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認為歐洲議會突然管起香港的經濟,這主要是歐洲商人已經開始對李嘉誠的商業王國進軍歐洲感到不安,因為不少歐洲商人已經嘗過敗在李嘉誠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千千萬萬的歐洲人已經在使用『和黃』歐洲提供的電訊服務。『和黃』賣英國的Orange(英國一行動電話通訊公司),獲利1100億港元。之後,『和黃』再賣MMN電訊(德國最大的行動電話商)與沃達豐(全球最大的行動電話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權,不但獲得近千億港元的現金,也轟動了整個歐洲。歐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來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誠,是一個很強的競爭對手。他們開始懼怕李嘉誠,因為他們不是李嘉誠的對手。
「看李嘉誠從賣Orange開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斷地增加現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國3G牌照、義大利3G牌照。當人人出高價搶德國3G牌照,『和黃』急流勇退。全球電訊股股價急跌後,擁有大量現金的『和黃』才來買平貨,以低價取得德國的3G牌照。這樣出色的商業手法,是應該贊揚的,為什麼歐洲議會會反過來抨擊李嘉誠呢?」
李嘉誠自傳[李嘉誠創業發財史:坎坷人生成就驚世財富
是非不斷,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來的日子裡,「李家商業王朝」當然會繼續在全世界綿延下去。除了迎接無限的商機外,它還將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國際間的挑戰。
李嘉誠自傳
李嘉誠,男,漢族。1928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父親是小學校長。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全家逃難到香港。1942年,父親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李嘉誠被迫輟學。
開始,李嘉誠為一間玩具製造公司當推銷員。工作雖然繁忙,失學的李嘉誠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由於勤奮好學,精明能幹,不到20歲,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廠
的總經理。兩年後,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他將它命名為「長江塑膠廠」。
1958年,李嘉誠開始投資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當「長江實業」於1972年上市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輩大亨中已排眾而出。
1979年,「長江」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84年,「長江」又購入「香港電燈公司」的控制性股權。李嘉誠先生現任「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業,於1994年除稅後贏利達28億美元。1995年12月,長江實業集團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共已超過420億美元。
⑩ 洋行是什麼意思啊
洋行:即是華人與西方洋人的商業貿易商行公司、代理行,歷史開始於中國清朝。現在較廣為稱號的是出入口貿易行,從事出口、入口及轉口商品的商業組織。他們都是物流、供應鏈上的參與者。
基本解釋:
[foreign firm] 解放前,外國的資本家在中國開設的商行,也指專跟外國商人做買賣的商行。
舊指跟外國商人做買賣的商行,後多指外國資本家在中國開設的商行。
現存
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舊名「渣甸洋行」,百慕大資,原英資(現無大股東,但仍有英籍實際控股股東)
德記洋行(Tait & Company)台資 ,原英資
捷成洋行(Jebsen & Company)德 、丹麥 、英混資
會德豐(Wheelock)港資,原為英 、英籍加拿大商 、華混資
Butterfield & Swire,即現今的太古集團,原英資(現無大股東,但仍有英籍 、澳籍實際控股股東)
香港中華煤氣(The Hong Kong and China Gas Company, Limited)原為是英籍中東 、中亞 、南亞猶太資,現為英華混資
已結業
禮和洋行(Carlowitz & Co.)德資
瑞記洋行(Arnhold & Karberg & Co.)德資
旗昌洋行(Russell & Co.)美資
天祥洋行(Dodwell & Co., Ltd.)英資
顛地洋行(Dent & Company)又名「寶順洋行」(Dodd & Company),英資
東興洋行(Julius Mannich & Company)德資
唻記洋行(Wright & Company)美資
怡記洋行(Elles & Company)英資
和記洋行(Boyd & Company)英資
天利洋行(MacPhail & Company)英資
勒士拉洋行(Lessler & Company)德資
美利士洋行(Milisch & Company)德資
費爾哈士迪洋行(Field Hastis & Company)美資
水陸洋行(Brown & Company)英資
嘉士洋行(Case & Company)英資
瓊記洋行(Augustine Heard & Company)美資
羅賓內洋行(Robinet & Company)美資
得忌利士洋行(Douglas Lapraik & Co)英資,為英商「輪船公司」。
新沙遜洋行
註:其中曾於今台灣台南市設立據點的「安平五大洋行」為東興、唻記、德記、怡記及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