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中生研究性學習課題
研究性學習是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以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課題或項目設計、作品的設計與製作等為基本的學習載體;以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學習到的科學研究方法、獲得的豐富且多方面的體驗和獲得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基本內容;以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主採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開展研究為基本的教學形式的課程。
方法如下:
(1)澄清或識別問題。通過討論和提問,學生識別問題,找到問題的症結之所在,並清晰而明確地陳述問題。
(2)針對問題提出假設,或者提出解決問題的想法或思路。
(3)圍繞問題的解決,制定一個初步的研究計劃。一般來講,學生可以根據以下幾個問題來制訂研究計劃:「問題是什麼?」「你對這個問題已經了解多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你還需要了解什麼?」「為了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你將要做什麼?」當然,這個研究計劃還會隨著後來新想法、新信息的出現,而加以適時調整與修訂。
(4)按計劃採取行動,通過諸如問卷、觀察、訪談、查閱文獻資料、搜集事物作品等形式,去獲取解決問題所需要的資料信息。
(5)對搜集到的資料信息進行組織和加工處理,或者對原有假設進行檢驗、得出結論,或者提出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案,或者對各種可能的問題解決方案進行比較,選擇一個最佳的答案。
② 新中國成立最激動的60個時刻
1:中國醫療公平性全球倒數第四
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對成員國衛生籌資與分配公平性的評估排序中,中國位居第188位,在191個成員國中排倒數第4位。有數據還顯示,每年有接近50%的人應該到門診看病、30%的人應該住院,但他們卻因各種原因得不到救治。
2:從支付能力看中國現階段大學學費是世界最高
讓我們看看目前的高等教育收費及其他各項開支在世界上到底處於什麼水平上。2005年5月9日上海《文匯報》消息:香港《文匯報》援引英國《觀察家報》的報道稱,獨立組織「教育政策研究所」5月8日公布「全球高等教育排行榜」,日本成為學費開支最昂貴的國家,紐西蘭排名第2,英國則排行第3。「 教育政策研究所」比較了16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開支,結果顯示日本的開支最貴,學生平均一年的教育支出為8930英鎊(其中包含五六千美元的學費———作者注),而且沒有學費減免。其次是紐西蘭。英國的學生平均一年支出為6763英鎊,這個數字包括學費和生活開支,而且扣除學費減免,這是由於當地學費減免少、生活指數高,而且大部分學生居住在全球生活指數最昂貴的倫敦。
從絕對數字上看,日本的學費可能的確是世界最高,教育總支出8930英鎊每人每年,包括學費和生活開支。按1英鎊相當於人民幣12.34元的匯率計算,一年費用為每人11萬元。但是,比較絕對數字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要充分考慮的是相對購買力。旅美學者薛涌在2005年6月1日的《東方早報》寫道:以人均GDP算,中國僅在1000美元上下,美國則為3.6萬美元,日本也超過3.1萬美元,分別是我們的36和31倍。考慮到日本的人均GDP是我們的31倍,那麼從支付比例看,其支付11萬元僅相當於我國居民支付3550元!而我國現階段大學費用支出,包含學費、住宿費等所有開支平均每年在1萬元以上,有的光學費每年就超過1萬元。
也就是說,從支付能力看,中國現階段大學支出是世界最高的3倍以上!頗有點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獨步天下」氣象。還應該考慮到,從人均數萬美元收入里支付11萬元人民幣跟從人均不到1000美元里支付3550元,是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綽綽有餘,後者可能連養命錢都不保。更何況我們現在 8億農民每年人均年純收入遠不到3000元。
3: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世界最高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過數年跟蹤所做出的一份全國性調查報告顯示,近年,城鄉收入差距在不斷拉大,如果把醫療、教育、失業保障等非貨幣因素考慮進去,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世界最高。報告指出,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沒有涵蓋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種實物補貼,比如城鎮居民很多享受公費醫療,而農村居民卻沒有這種待遇。城鎮的中小學能夠獲得國家大量財政補貼,而農村學校得到的補貼非常少,農民還要集資辦學。城鎮居民享受養老金保障、失業保險、最低生活救濟,這些對於農村居民來說卻可望而不可及。如果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估計城鄉收入差距可能要達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
4:中國稅務負擔全球第二
在2005年《福布斯》發布的「全球2005稅務負擔指數報告」中,中國被列為第二位。
5:中國「清廉指數」排名全球第71位
總部位於德國柏林的「透明國際」(TransparencyInternational,簡稱TI)是全球著名非營利性反腐敗組織。他們從 1995年起開始發布一年一度的《全球腐敗年度報告》,這份報告每年都會調查世界各地商界及公眾對當地貪污情況的觀感,總結出「清廉指數 」(CorruptionPerceptionIndex,簡稱CPI)。2004年中國內地得分為3.4分,排名全球第71位。
6:中國環境可持續指數144個國家地區中僅排名133位
2005年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期間正式對外發布的評估世界各國(地區)環境質量的「環境可持續指數」(ESI)顯示,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位列第133位。
7: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曲格平在向人大常委會作「關於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的說明」時公開披露,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去年公布的報告,在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排名中,中國有包括北京在內的七個,山西省的太原市名列第一,是世界上空氣污染最重的城市。當前中國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去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高達2100萬噸,煙塵排放量1400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1300萬噸,是世界上大氣污染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在實行環境統計的300個中國城市當中,70%處於或超過大氣環境質量三級標准,目前中國已有七成城市不適合居住。
8:中國的礦難死亡人數佔全世界礦難死亡總人數的80%
作為世界最大的產煤國,2004年,我國共產煤16.6億噸,佔世界33.2%,但是全國的礦難死亡人數是6027人,佔全世界礦難死亡總人數的80%。
9:中國為全球自殺人數最多的國家
中國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自殺人數則佔世界自殺人數的四分之一,為全球自殺人數最多的國家。根據衛生部2003年發布的統計數字,我國每年至少有25萬人死於自殺,有200萬人自殺未遂。而專業研究機構根據文獻和調查結果推算出來的數字比這還要高。
在中國,自殺是人口死亡的第五大死因;而在15-34歲的人群中,自殺是首位死因。
10:中國是全世界行政成本最高的國家
中國是全世界行政成本最高的國家。」政治和行政問題專家、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杜剛建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說,行政審批制度是造成高成本的主要原因之一;繁瑣的行政審批程序使政府機構設置臃腫,人員增加,不僅直接導致政府行政成本最高。
11:中國是世界上規定死刑罪名的絕對數量最多的國家
中國是至今保留死刑的國家,也是世界上規定死刑罪名的絕對數量最多的國家。我國1979年刑法分則中,有7個條文規定了28個死刑罪名,之後的單行刑法即《決定》和《補充規定》中有29個條款規定了40個死刑罪名,共計有36個條文規定了68個死刑罪名。1997年修訂後的刑法,在42個條文中規定了69個死刑罪名。
12:中國又是世界上文盲半文盲數量最多的國家
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有數量最龐大的剩餘勞動力,人口負擔是將長期困繞中國的社會問題和沉重負擔。同時,中國又是世界上文盲半文盲數量最多的國家,我國15歲以上人口中,有1.8億文盲半文盲,占總人口的15.88%。
③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宏觀基礎
一、財政政策:
由「穩健」轉為「積極」
2009年財政政策將由「穩健」轉為「積極」,重點要以擴大消費需求為核心,以加快改革為重點,綜合運用各種財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來改善經濟結構和拉動經濟增長。
首先,加大對民生的投資力度。導致目前中國居民低消費傾向的主要根源是住房、教育和醫療。根本原因就是長期以來財政支出中對經濟建設投資占的比重較高,對關系民生的社會公共支出較少。此外,由於住房、教育、醫療方面改革的不到位,造成了中國居民消費預期差,被迫儲蓄,消費難以啟動。因此,明年的財政政策將重點解決居民的低消費問題,通過建設保障性住房、加快醫療衛生教育事業發展等投資,減少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在教育、醫療和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既在短期內拉動經濟增長,又能夠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實現長期增長。
其次,通過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改善經濟結構。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支持高技術產業化、服務業發展以及產業技術進步。堅決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增加節能減排投入力度,支持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建設。實施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優惠政策,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發展,鼓勵企業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健全煤炭等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發展可再生能源。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完善擔保體系建設,幫助中小企業融資。
第三,積極減稅,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減輕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通過減輕企業負擔擴大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可以考慮進一步加大紡織服裝、高科技、農產品(12.15,0.17,1.42%,吧)加工等行業退稅力度,對個別產品開征或提高出口關稅,大力支持出口增長;適時推出對居民的減稅政策,比如徹底停徵儲蓄存款利息稅。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財政補貼力度,從財政角度保障居民的購買力。
二、貨幣政策:
從緊縮向適度寬松轉變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調控宏觀經濟最重要的兩大政策工具,在宏觀經濟面臨不利的外部環境和較大滑坡風險情況下,國家決定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就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內涵而言,實際上是適度放鬆銀根,降低融資成本,為企業提供較為寬松的融資環境,以此來促進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在具體的實施手段上,將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合理擴大銀行信貸規模。保持貨幣信貸的合理增長,取消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限制,合理擴大信貸規模,確保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足,及時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加大對重點工程、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自主創新、三農、中小企業、基礎設施及服務業等的支持力度,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
其次,進一步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加快發展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擴寬企業融資渠道。加快發展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銀行間債券市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實施提供平台。促進股票市場穩定健康發展,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
再次,繼續下調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為防止經濟出現倒退,央行將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而下調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是央行最為有力的貨幣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後者可以為銀行提供更多的信貸資金,央行將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加大對促進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有效滿足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的合理需求。
最後,實施差別化貨幣政策,促進經濟轉型。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會對所有行業和企業一視同仁,而是會堅持「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原則,以此來體現國家的產業政策導向,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使經濟結構向政策預期方向轉變。貨幣政策將通過差別化存款准備金率、差別化利率、窗口指導、信貸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導資金流向,通過政策引導或者直接干預,以較市場金融更為優惠的條件將資金投向戰略領域、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等,同時嚴格對「兩高一資」等政策限制行業和企業的信貸投放。
三、投資政策:
總量擴張與結構優化並重
目前中央政府推出了總額達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各地方政府計劃投資額合計也超過了18萬億元,實行擴張性的投資政策將是明年政策的主基調,同時注重投資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投資政策趨向將堅持既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又有利於推動結構調整;既有利於拉動當前經濟增長,又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後勁;既有效擴大投資,又積極拉動消費。其中,投資重點主要在以下幾個領域。
首先,交通設施項目。在中央已出台投資計劃中交通設施建設是最主要領域。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客運專線、煤運通道項目和西部干線鐵路,完善高速公路網,安排中西部干線機場和支線機場建設。
其次,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啟動農村消費。加大農村沼氣、飲水安全工程和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完善農村電網,加快南水北調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再次,加大社會保障和重大民生工程投資力度。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長期重生產、輕生活,直接為城鄉居民消費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較多,政府投資將適當向有利於促進城鄉居民消費的重大民生工程傾斜。如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對廉租住房建設支持力度,加快棚戶區改造,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大力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利用稅收和金融優惠政策,引導大型流通企業到農村建立便民流通設施。
最後,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生態環境建設等其他政府鼓勵領域。運用補助、貼息、稅收、價格等扶持政策和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引導民間資本投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領域,投向自主創新、產業升級、資源節約、民生工程和環境保護等領域,把政府投資引導作用與發揮民間投資積極性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強重點防護林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支持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建設。
四、消費政策:
增收、減負雙管齊下
對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內需龐大的發展中大國而言,經濟增長更應立足於擴大國內需求,尤其是在全球經濟發展放緩的大背景下。而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則應當成為內需擴張的重點,因為投資需求最終還是需要依靠居民消費來支撐和拉動的。擴大消費一方面要想方設法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使居民「有錢消費」,另一方面應當努力改善消費環境,積極拓展新的消費熱點,使居民「有處消費」。
首先,想方設法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調整政府、企業與勞動者之間收入分配關系,收入分配適當向勞動者傾斜,以提高居民的實際消費能力。對農村居民而言,應繼續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提高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標准,提高低收入群體等社保對象待遇水平,增加農村低保補助,擴大「家電下鄉」服務范圍,增加對農民的購物補貼。對城鎮居民而言,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和優撫對象生活補助標准,中央決定明年元旦起連續第5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提高政府和事業單位等公職人員工資水平;進一步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同時改革工薪所得費用扣除辦法,費用扣除適當考慮納稅人的贍養人口、健康狀況、子女教育以及住房按揭負擔等;建立住房貨幣補貼動態調整機制,住房貨幣補貼標准要根據各地區普通商品住房價格變動等因素適時進行調整,房價高的省市還可根據當地情況適當上浮;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比重,可以考慮免徵上市公司派發紅利的資本利得稅,籌建股市平準基金。
其次,進一步完善養老、醫療、住房等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由於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後,居民在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的負擔比較重,人們對未來收入和消費的不確定因素考慮較多,從而導致國內居民的儲蓄率居高不下,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當前消費。因此,要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提高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企業的社會保險參保率,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辦法;妥善解決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醫療保障問題;完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擴大覆蓋面。
再次,努力消除制約消費的制度和政策障礙。加快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對事關人民切身利益及消費安全的商品和服務領域依法重點整治,堅決打擊商業欺詐、假冒偽劣等不法行為,建立生產經營者責任制,發展消費者權益保護中介機構。取消各種違反規定收取的增容費、管理費、建設費等政府性收費,規范收費行為,尤其要努力減輕居民購房、購車環節的各種稅費負擔。加強對壟斷企業的監管,降低電訊資費標准,降低收費公路收費標准,制止公路逾期收費,改革成品油定價機制,通過限制壟斷利潤來還利於民,釋放被擠占的消費能力。
最後,積極拓展新的消費熱點。合理引導消費需求,把消費需求引向國家鼓勵發展的消費熱點和領域,引向能啟動市場、促進經濟增長的領域,引導消費層次和質量的提高。根據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和需求結構變化不同步的特點,豐富各種檔次的商品和服務,適應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要。如最近國家旅遊局擬推出國民休閑計劃,該計劃包括獎勵旅遊、福利旅遊、修學旅遊、銀發旅遊等。
五、外貿政策:
促進出口平穩增長
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經濟衰退和外部需求下降,對我國外貿進出口帶來的負面影響日益顯現,我國出口增長逐步放緩,未來外部需求仍存在不確定性,我國的外貿出口形勢仍很嚴峻。從穩定經濟增長的角度說,盡管面對外需不足的局面,我國還要採取措施穩定出口增長,避免下滑勢頭過快。
首先,綜合運用出口退稅、外貿發展基金、財政貼息等政策措施,支持擁有自主品牌、核心技術的產品和大型機械設備以及農輕紡等有競爭力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支持企業開展營銷、研發和並購,加快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
其次,促進出口產品結構優化。調整完善出口退稅政策,進一步提高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機電產品和其他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建立加工貿易產業准入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
再次,鼓勵企業到境外投資。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擴大境外投資,進一步完善促進境外投資的政策措施和協調機制,對於鼓勵類的境外投資,我國政府今後將從外交、外匯、稅收、海關、信貸、保險以及多雙邊合作等多個方面給予相應的支持,建立健全境外投資監管體系。對有利於緩解經濟發展瓶頸的境外資源類投資;有助於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能夠帶動國內產品、設備和技術等出口和勞務輸出的境外生產型設施和基礎設施投資;能夠通過境外投資學習國際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專業人才的境外研發中心等投資;中國的優勢企業到境外從事貿易分銷、銀行、電子信息、物流航運等業務,將予以重點支持。
最後,通過調整進口關稅、擴大進口信貸規模、設立進口融資擔保等政策,積極擴大國內需要的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進口,增加重要戰略物資儲備。
六、價格政策:
逐步擴大由市場定價的商品
和服務范圍
我國絕大部分商品已經形成了市場定價,政府主要是進行有效的價格監管,防止價格欺詐和市場失靈;對於部分關系國計民生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商品,目前仍然實行政府定價制度,如部分資源性產品、公共品、壟斷企業產品等。此外,在特殊時期,政府為維持社會經濟穩定,可能會實行暫時性的價格管制。未來我國價格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相結合的價格管理體制,具體方向如下:
首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逐步擴大由市場定價的商品和服務范圍。堅定不移地堅持市場化的價格改革方向,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堅決放開那些能夠形成有效競爭的商品和服務價格,以充分發揮價格信號在引導資源流動、調節利益關系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要切實加強價格監管,嚴厲打擊各種亂漲價、亂收費行為,維護群眾合法價格權益。
其次,對於壟斷行業價格要加強監管,強化成本約束。嚴格限制壟斷行業的高福利、高成本、高價格,限制石油、電訊、交通、醫療、教育等國有壟斷企業的壟斷高價損害消費者的行為,通過限制壟斷利潤來還利於民,釋放被擠占的消費能力。
再次,對於資源類產品,要在考慮社會承受能力的基礎上推進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及環境修復成本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資源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命脈,價格變動涉及經濟全局和社會穩定,其重要性、復雜性和敏感性決定了資源價格改革必須控制節奏,審慎推進。要在公用事業(1449.542,17.72,1.24%,吧)和公益性服務行業探索建立差別價格制度,對低收入群體生活必需的消費給予適當的價格優惠和補貼,減輕其生活負擔。
最後,繼續清理整頓涉農價格和收費。按照中央關於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對現行涉農價格和收費政策,凡不利於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發展的收費政策,要予以取消或廢止;價格或收費標准過高的要予以降低。提供經營性服務必須堅持自願原則,嚴禁強制服務並收費或只收費不服務的行為。要清理規范涉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收費項目和標准,嚴禁有關部門和單位借新農村建設之名加重農民負擔。
七、農村政策:
促農民增收以激活農村內需
我國擴大內需最大潛力在農村。長期以來,我國城鄉「二元格局」拉大了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2007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已擴大到3.33∶1,絕對差距達到9646元。農民的收入遠遠低於城市居民,消費需求很難得到滿足。只有激活7億農民的消費需求,我國內需才能真正地、持久地得以擴大。因此,要把擴大農村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及時出台強農惠農政策,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首先,繼續加大「三農」投入力度。鞏固和強化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財稅政策,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加快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沼氣、飲水安全工程和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完善農村電網,加快南水北調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從長期看,應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制,建立完善制度統一、標准有別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明顯提高社會消費預期。
其次,增加財政補助規模。針對當前農民收入增幅持續下降和今年糧食減產較多的事實,國家應選擇適當時機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考慮在現有政策基礎上,參考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建立農業「價格-直補」綜合聯動機制。確保農民種糧收益為正,既可保證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和農資生產企業的合理利潤,也從根本上為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奠定基礎,在擴大內需上產生穩固而深遠的積極影響。
八、就業政策:
以創業促進就業
第三季度以來,企業用工需求出現明顯下滑,農民工返鄉正逐漸增加;預計2009年失業率將繼續上升,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就業問題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大問題,就業矛盾如果進一步惡化,不僅對經濟發展不利,而且將對社會穩定產生深刻影響。創業是最積極、最主動的就業,它不僅能解決勞動者的自身就業,還能通過帶動就業產生倍增效應。
首先,完善創業促進就業機制。從鼓勵勞動者創業出發,政府要在稅費徵收、小額貸款、社會保險補貼、經營場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給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創業門檻,減少創業成本和風險,並加快制定面向全體城鄉創業者的優惠政策,擴大幫扶創業范圍。要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對登記個體經營(國家限制的行業除外),自籌資金不足的,給予小額貸款及貼息;盡快形成政府推動、社會支持、自主創業和不斷創新的政策支持體系。
其次,完善面向城鄉勞動者的職業培訓體系。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必須加強創業技能培訓,這是勞動者掌握創業技能、提高創業能力和創業成功率的重要手段。應盡快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各方面參與,培訓適應市場,培訓與就業緊密結合的培訓機制。要進一步整合社會服務資源,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將創業服務工作延伸到農村鄉鎮。創業培訓是職業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要面向全體勞動者開展培訓,在促進勞動者創業能力提高的同時,將就業觀念教育培訓貫穿於創業培訓的始終,通過多種形式實現就業或創業就業。
最後,進一步整合創業實訓和孵化基地,提高創業實訓質量。多方吸納社會資本,為缺乏經驗和資本的創業者提供孵化期和政策扶持,提高他們的創業成功率,降低創業風險。繼續探索有效的工作模式,充分發揮創業實訓和孵化基地的引領作用,在創業資金、知識產權保護、政府采購、政策法規等方面為創業者提供支持和服務。
九、區域政策: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盡管近兩年來,中西部經濟發展相對較快,但是相對於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抗風險能力較弱,應對經濟社會矛盾迴旋餘地較小,金融危機造成的沖擊可能會更大。政府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政策和區域政策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在制定實施宏觀調控和區域政策時,要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體現區域差異性。
首先,加強對重點地區的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綜合運用區域政策、區域規劃、區域立法三大杠桿,推進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重視對區域產業集聚的扶持與調控,培育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重點推進促進中部崛起規劃,制訂促進中部地區城市群發展和承接產業轉移的相關政策措施。
其次,繼續做好區域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推動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間開發結構。加強區域政策的研究制定,促進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發展格局。提出促進異地聯合興辦開發區和設立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政策建議,促進區域間產業有序轉移。在繼續關注老工業區、落後地區就業與經濟結構調整的同時,重視區域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堅持區域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
十、經濟改革政策:
清理不利於內需擴大的政策
和制度障礙
我國經濟改革將圍繞「擴大內需」這個重點,以「增收、減負、調結構」為主線,清理投資、消費、外貿、民生等領域不利於內需擴大的政策障礙,大力支持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從制度上保障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推進經濟結構優化。改革將力爭在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取得突破:
首先,從2009年元旦起,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推行增值稅轉型改革,以降低企業設備投資的稅收負擔,鼓勵企業技術改造,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經測算,明年實施該項改革增減相抵後將減輕企業稅負共約1233億元。
其次,加快改革醫療衛生及文化教育體制。加快推進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組織好改革試點,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抓緊出台各項具體配套政策。加快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推進中西部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
第三,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辦事效率。研究制定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框架、階段任務和實施步驟,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科學劃分政府機構的職責,加強部門間協調配合,提高辦事效率。強化行政問責制度,積極推動事業單位改革試點。
第四,進一步推進財稅、投資體制改革。調整和規范各級政府事權和財權劃分,健全中央和省級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財政資金績效評價體系。抓緊制定出台政府投資管理條例,建立政府投資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實施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優惠政策,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
第五,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國有保險公司和保險資金運用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形成多層次資本市場,完善創業投資基金相關配套政策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市場化的金融企業退出機制,統籌協調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類金融市場發展,研究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支持完善擔保體系建設,幫助中小企業融資,促進中小企業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
最後,加快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合理分配和切實用好國有資本收益。健全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投資風險控制機制和內部監督管理機制,加大國有獨資和壟斷行業的改革力度,放寬市場准入,推進投資主體和產權多元化。應大力提高國有企業利潤分紅比例,國有企業現金分紅必須納入到財政預算或財政專項資金,用於充實社會保障基金。
④ 十三五保險業規劃綱要
2016年3月5日披露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了25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分屬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和資源環境四類。其中13個為約束性指標,主要集中在民生福祉和資源環境方面。值得注意的是,10個資源環境類指標全部為約束性指標。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應保持在18.65億畝,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5%,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此外,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也有「硬約束」,例如二氧化硫排放減少15%。約束性指標一般具有「體現政府職責,帶有政府向人民承諾的性質」。在民生福祉方面,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等也都被列入約束性指標。「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4個經濟發展類指標全部為預期性指標,例如GDP年均增速保持在6.5%以上。在上個五年規劃中,經濟發展指標也全部是預期性指標。另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在發展指標上突出了「創新驅動」,並以此取代了「十二五」規劃中「科技教育」的分類設置。其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互聯網普及率都是首次出現的發展主要指標。「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到2020年,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創新驅動類指標也全部是預期性指標。「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還提出,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以及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⑤ 育肥豬指數保險方案
採用生料喂豬,不僅節省人力、財力,而且能增加豬的採食量,促進增重,同時可減少飼料消耗。提高飼料報酬,但是必須講究生喂的方法。
1、生喂飼料的選擇 可選擇作生喂的飼料主要是禾本科籽實,如玉米、小麥、稻穀等及其加工副產品,如稻糠、麥麩等。上述飼料煮熟後營養物質損失達13%以上,其飼養效果只相當於生喂的87%。此外,青綠飼料也應生喂,熟喂則大部分蛋白質和維生素遭到破壞。不過豆科籽實飼料,如黃豆、豆餅、花生餅、豆渣等飼料中含有一種抗胰蛋白酶能阻礙豬體內胰蛋白酶對豆類蛋白質的分解。因此,此類飼料不能生喂,須高溫處理後再喂。
2、生喂方式有講究 生喂可分濕喂和干喂兩種,濕喂料與水的比例不能超過1:2.50,否則就會減少消化液的分泌,降低消化酶的活性,影響飼料的消化吸收,最適宜的比例應該為1:1。拌好的飼料,以能擠出水滴為宜。干喂是以粉狀的形式飼喂,飼後再喂水。干喂的好處:一是飼料不易變質,配1次可喂幾天,節省人工;二是便於製成配合飼料喂豬。
3、生料要消毒 生飼料喂豬要注意洗凈和消毒,以免感染寄生蟲病。消毒的方法可用石灰水或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最好的辦法是種植飼料的場地,不用豬糞或用未發酵過的糞肥,以防蟲卵污染。含有某些毒素的菜籽餅、棉籽餅、鮮木薯、蕎麥等,一般須經粉碎、浸水、發酵或青貯等工序,等毒素去掉後才可生喂。
4、生料粉碎要適宜 生料粉碎顆粒直徑以1.201.80毫米為宜。這種粒型豬吃起來爽口,採食量大,長膘快,直徑小於1毫米豬採食時易粘嘴,影響適口性,並易引發胃潰瘍;直徑大於2毫米,粗糙、適口性差,豬不喜採食。
5、精青生料要分開喂 豬飢餓時,消化液分泌最旺盛。精飼料營養豐富,體積小,粗纖維少,適口性好,質量高,易消化,故應先喂精料,如精青料混合喂,則由於青料的體積大,水分多,降低了精料的消化率和吸收率,且青料中過多的水分又能沖淡消化液,從而降低了消化功能。
6、生喂料的用量要適宜 生飼料喂豬,喂量因豬的不同生長階段和生產性能而有所區別。仔豬和育肥豬可任其自由採食,種豬則不然,要定量供應,否則,因採食過量,造成脂肪沉積而影響繁殖。通常非配種期的種公豬精料日用量要控制在22.50千克,配種期可喂至33.50千克,妊娠期母豬,精料日用量為22.50千克,哺乳期為56千克。
7、要供應足夠的飲水 喂乾料的豬,要供應足夠的飲水。冬季飲水量為干飼料的23倍,春秋季為4倍,夏季為5倍。特別是哺乳母豬和仔豬更不能缺水,不然會影響母豬的乳汁分泌。水質要清潔,水溫保持冬暖夏涼。
8、改喂生料時要逐步過渡 由熟料改喂生料時,要有一個過渡時期,先將1/3的料改喂生料。35天後改為2/3,再過35天才全部改喂生料,否則會影響豬的採食和增重,改為生料後的頭幾天應控制用料量,防止豬因過食而引起消化不良。
⑥ 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業務發展
可以預見的是,保險將在包括風險保障、社會治理、經濟補償、支農惠農、經濟提質增效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新國十條」為商業保險積極參與並促進養老、醫療、健康等行業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同時提出了「民生保障網」的全新概念,意味著保險的保障作用不僅僅局限於社會保障領域,更可以擴展到民生保障范圍。
發展商業保險
完善社會治理體系
政府通過向商業保險公司購買服務等方式,在公共服務領域運用市場化機制,推進商業保險機構開展各類養老、醫療保險經辦服務,提升社會管理效率。發揮責任保險化解矛盾糾紛的功能作用,把與公眾利益關系密切的環境污染、食品安全、醫療責任、醫療意外、實習安全、校園安全等領域作為責任保險發展重點,發揮責任保險在事前風險預防、事中風險控制、事後理賠服務等方面的功能作用,用經濟杠桿和多樣化的責任保險產品化解民事責任糾紛,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高社會治理能力。
發展商業保險
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保險資金具有長期投資的獨特優勢。保險公司作為機構投資者為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長期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持。保險資金利用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等方式,支持重大基礎設施、棚戶區改造、城鎮化建設等民生工程和國家重大工程。通過投資企業股權、債權、基金、資產支持計劃等多種形式,為科技型企業、小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通過設立夾層基金、並購基金、不動產基金等私募基金,投資、發起資產證券化產品,培育和完善資本市場。
發展適應科技創新的保險產品和服務,推廣國產首台首套裝備的保險風險補償機制,能夠促進企業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發展個人消費貸款保證保險,釋放居民消費潛力,發揮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發揮保險對咨詢、法律、會計、評估、審計等產業的輻射作用,發展文化產業保險、物流保險,探索演藝、會展責任險等新興保險業務,促進第三產業發展。
保險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期
針對保險業的發展目標和方向,「新國十條」也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的現代保險服務業,由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轉變。同時,「新國十條」還明確提出了目標完成的時間點以及數量指標,即「到2020年,保險深度達到5%,保險密度達到3500元/人」。
業內人士指出,2013年我國保險業保費收入1.72萬億,保險深度3%,保險密度不足1300元/人。如果要實現這一目標,2020年保險行業保費收入規模將達到4.73萬億,保費年復合增長率接近15.5%,這預示著未來6年保險業保費增長將步入高質高效軌道。
落實政策利好
商業保險發展潛力巨大
此次「新國十條」發布後,國務院辦公廳又對商業健康險、養老保險作出了相關規定,其內容相當細化,甚至涉及具體險種、具體影響領域等,內容更易理解,更加具備操作性和可執行性。從「新國十條」所涉及的具體條款,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在養老、健康、公共安全、農險、巨災保險、稅收支持、險資運用等領域,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在稅收支持政策方面,「新國十條」提出,要「適時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下一步有望擴展至健康險、企業購買補充養老和醫療險、農業險、科技研發保險等多個領域。開辦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業務後,會激發更多的百姓個人購買商業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和年金保險的有關所得稅政策完善和落實後,更多的企業職工將享受這三類保險保障。
發展養老機構綜合責任保險、支持保險機構投資養老服務產業,也是各大壽險公司下一步的重點發展方向。開展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發展獨生子女家庭保障計劃,探索對失獨老人保障的新模式,支持保險機構投資養老服務業,鼓勵商業健康險產品與基本醫療保險相銜接,發展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提供與商業健康保險產品相結合的疾病預防、健康維護、慢性病管理等健康管理服務都將成為新趨勢。同時,保險機構還將積極參與健康服務業產業鏈整合,設立醫療機構和參與公立醫院改制。
開展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是保險業「新國十條」中的又一個亮點。「新國十條」指出,將探索天氣指數保險等新興產品和服務,以及增添風險管理工具,降低農業風險。不僅如此,今後,農民還可以選擇到更多的「三農」保險產品,如農村小額信貸保險、農房保險、農機保險、森林保險等普惠保險業務。
「新國十條」中首次提出了通過財政支持保障巨災保險。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議中,雖然提出建立巨災保險制度,但並未對商辦還是財政辦有所定性。此次「新國十條」中明確表示,要建立財政支持下的多層次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為巨災風險提供了保費來源。並鼓勵各地根據風險特點,探索對台風、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森林火災等災害的有效保障模式,明確制定巨災保險法規,建立巨災風險管理資料庫。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