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於2020年7月29日,交易一手股指期貨需要8到12萬左右的費用。
股指期貨手續費為股指期貨交易者買賣期貨成交後按成交合約總價值的一定比例所支付。股指期貨手續費多少,計算公式:N手某期貨合約手續費=成交價×交易單位(合約乘數)×手續費率(最低手續費率是萬分之零點二三,不同期貨公司收取的比例不相同)×N手。
有一些股指期貨公司降低了股指期貨交易的手續費,當然,這是因為大環境的影響。股指期貨交易的流動性過弱,為了增加交易活躍量而進行的活動。
(1)人民日報股指期貨擴展閱讀:
交易一手股指期貨介紹如下:
國內有上海、大連、鄭州三大商品期貨交易所(股指期貨)共22個上市品種,不同品種手續費不一樣。進行股指期貨交易時,一手股指期貨手續費多少這個問題,要考慮到繳納的手續費,一部分到了交易所的手裡,另外一部分則是到了期貨公司的手裡。
交易所的金額一般是固定的,但是期貨公司的那一部分,又會因為期貨公司的規定又有所差別。不同地區、不同期貨公司會收取不同的費用,期貨公司相對較強的收費較高。
Ⅱ 列舉20內中國發生的大事件對股市的影響
給你我幾年來整理的中國證券市場大事記:看看那幾件符合你的需要!
1984年8月14日,上海市政府批准了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呈批的《關於發行股票的暫行管理辦法》。
1984年11月18日,中國第一個公開發行的股票——飛樂音響向社會發行1萬股(每股票面50元),在海外引起比國內更大的反響,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信號。
1985年1月, 上海延中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並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會籌資,成為第一家公開向社會發行全流通股票的集體所有制企業。
1986年9月26日,第一個證券櫃台交易點——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分公司。
1987年5月, 深圳市發展銀行首次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成為深圳第一股。
1987年9月27日,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
1988年7月9日,中國 人民銀行開了證券市場座談會,由人行牽頭組成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小組。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試開業」,第一天成交安達 股票8000股,採用的是最原始的口頭唱報和白板競價的手工方式。
1990年12月19日,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鎔基在浦江飯店敲響上證所開業的第一聲鑼。滬市的首個交易日以96.05點開盤,並以當日最高價99.98點報收,當日成交金額49萬4千元人民幣。
1991年5月21日,上交所統一實行自由競價交易,滬市股價全部放開。
1991年7月,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1991年8月28日,中國證券業協會成立。
1991年10月31日, 中國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與深圳市物業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向社會公眾招股,這是中國股份制企業首次發行B股。
1992年1月10日, 一種叫「股票認購證」的票證出現在上海街頭,產生大批認購證,廣義上講也是一種權證。該權證價格30元,後被炒至幾百元。
1992年5月21日,當天取消部分個股漲跌價格限制。
1992年7月7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宣布:原野股票停牌交易。這是中國證券市場首家停牌企業。
1992年8月10日,深圳上百萬人冒雨來買認購抽簽表,最後發生著名的「8•10」事件。
1992年10月12日,成立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1992年11月,我國國內第一家比較規范的投資基金------淄博鄉鎮企業投資基金(簡稱淄博基金)正式設立。該基金為公司型封閉式基金,募集資金1億元人民幣,並於1993年8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最早掛牌上市。
1993年3月1日,飛樂音響等內部職工股掛牌,這是股份制企業內部職工股首次上市交易。
1993年6月29日,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正式招股上市,成為中國內地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國有企業。
1993年8月17日,部分地區滬市行情傳輸中斷一個多小時,而未中斷地區照常營業,引起軒然大波。
1993年9月30日,中國大陸發生首起通過二級股票市場進行控股的「寶延風波」,延中實業股票突然停牌,深圳寶安上海公司聲明持有延中實業發行的普通股5%以上的股份,由此揭開中國收購上市公司第一頁。
1994年1月14日,財政部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登記發行10億美元全球債券。這是中國政府發行的第一筆全球債券,也是中國政府第一次進入美國資本市場。
1994年1月26日南方某公司上海證券營業部因「紅馬甲」電腦操作失誤,以20元一股的天價買入廣船股票80多萬股(當日廣船正常價格在6.50元左右)。一筆交易虧損達1000萬元左右。
1994年7月30日,在數月無抵抗的熊途中,上證指數最低到達325.89點時,中國證監會宣布三項「救市」措施。一個半月,上證綜指上漲了223%,成為我國證券史上股指上漲速度最快的一次。
1995年1月1日,即日起滬深股市交易實行T+1交易制度。
1995年2月23日,上海國債市場出現異常的劇烈震盪,327品種成交金額佔去期市成交額近80%。對此,上交所發布緊急通知稱,當日16:20以後的國債期貨327品種的交易存在嚴重蓄意違規行為,故該部分成交不納入計算當日結算價、成交量和持倉量的范圍。稱之為「3•27國債期貨事件」。
1995年5月17日,國債期貨市場關閉,因期貨資金湧入,5月18日股市井噴,滬市單日股指漲幅達30.99%。
1995年8月9日,日本五十鈴自動車株式會社和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通過協議購買法人股的形式,成為「北京北旅」的第一大股東。這是我國證券市場的首例外商A股大股東。
1996年5月29日,道• 瓊斯推出中國股票指數。
1996年6月7日,上交所擬選擇市場最具代表性的30家上市公司作為樣本,編制「上證30指數」,並在7月1日正式推出。隨後在30指數的帶領下走出了一波大級別的行情。
1996年10月23日滬市上漲20.5點,收於1010.83點,在闊別千點大關兩年後重新站上1000 點。
1996年12月15日,在市場不理會管理層十二道金牌後,《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股市出現過度投機,要求進一步規范。上證綜指自12月11日算起歷時13天,跌幅達31%,單日跌停個股比比皆是。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去世,第二天兩市眾多股票跌停低開幾分鍾內被拉起到漲停報收,後歷時3個月,指數上漲了74%。
1997年4月18日法人股首次擺上了拍賣台。海南某公司持有的 600萬股海南航空股份有 限公司法人股被依法公開拍賣,開我國股票拍賣之先河。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7月2日泰國發生金融危機,隨後長達兩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全面爆發。
1998年4月,滬深交易所決定對「財務狀況異常」的上市公司實施股票交易特別處理。4月28日沈陽物質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因連續兩年虧損,被列為首家特別處理的股票。
1998年4月7日,第一批上市的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基金金泰,基金開元發行。1998 年11 月25日起,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股票一律不再發行公司職工股。
1998年12月2日,中國證監會下發《關於停止發行公司職工股的通知》。
1999年5月8日,發生美軍「誤炸」我駐南大使館事件,上證股指跳空下行逼近千點,十天後引發一場大級別的「5• 19」行情。
1999年6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堅定信心, 規范發展》「5•19」行情進入高潮。
1999年7月1日,《證券法》開始正式實施。
2000年2月14日證監會宣布改革股票發行方式: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新股。受利好刺激,大盤漲幅超過9%。
2000年2月23日 上市公司發行轉債開先例,虹橋機場發行13.5億元5年期可轉換公司債。
2000年7月19日,上證綜指以2000.33點開盤,首次站上2000點關口,當日成交量達149.6億元。
2000年10月30日,新華社播發《假典型巨額虧空的背後——鄭百文跌落發出的警示》,引起各界強烈反響,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紛紛就「鄭百文現象」發表看法。並引起國務院領導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2000年11月2日,吳敬璉針對針對《財經》雜志2000年10月「基金黑幕」事件發表文章《證券市場不能黑》,引發「股市大辯論」。
2000年12月16日上證所推出包括調整B股交易結算費用,降低交易成本在內的系列舉措,以提高B股市場運行效率。此後B股指數不斷上漲,12月25日滬市B股指數創出三年來新高,以 88.95點報收。
2001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決定境內居民可投資B股市場。
2001年4月23日,第一隻退市公司——PT水仙
2001年6月,國務院發布《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6月14日,滬市大盤見頂2245.42點,此後一路走低,開始綿綿數載的熊市。
2001年7月23日,社保基金正式入市。
2001年9月21日,中國內地首個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證券投資基金成功實現了首次募集目標50億份,正式宣告成立。
2001年10月23,證監會宣布停止執行國有股減持暫行辦法,利好引發大幅反彈,滬深股市接近漲停報收。
2001年11月16日,證券印花稅下調,上證指數開於1725.45點,跳空高開104.1點,但當天收出長陰,收於1646.76點,僅上漲1.57%。
2002年6月24日,國務院決定停止減持國有股,上證指數跳空高開,全天漲幅高達9.25%,上漲144.59點,收於1707.31點。
2002年9月23日起,上市新股於上市首日即計入指數計算。此前上交所新股上市後股指的計算方式是上市第二天計入指數。
2002年12月1日,中國證監會與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頒布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開始正式施行。
2003年2月19日 ,滬深交易所計對封閉式基金存在交易上的缺陷,規定封閉式基金最小報價單位「分」改「厘」, 3月3日起正式實施。
2003年3月,第一家瑞銀華寶申請QFII資格。
2003年4月,「非典」」流行,交易清淡,行情回落。
2003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發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受此消息影響,上證指數當日大漲33.71點,收於1398.01點,單日漲幅達2.47%。
2004年2月2日,國九條出台,同年4月為落實國九條,證監會成立六個工作組。
2004年6月25日,中小企業板塊正式登場、首批八隻股票上市,這是落實「國九條」的首項具體措施之一。
2004年6月30日, 濟南鋼鐵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一級市場新股不敗神話在中國股市正式宣告終結。濟南鋼鐵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一級市場新股不敗神話在中國股市正式宣告終結。
2005年4月29日,經過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宣布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
2005年6月6日,滬市大盤見底998.23點,從而結束了長達四年的熊市。
2005年6月10日, 三一重工股權分置改革方案獲得通過,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第一個通過股權分置改革實行全流通的上市公司。
2006年5月20日,滬深證券交易所和中國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分別發布關於資金申購上網定價公開發行股票的實施辦法。滬市新辦法將申購上限放寬到當次上網發行總量或9999.9萬股,深市規定申購上限為不得超過本次上網定價發行數量,且不 超過9999.995萬股。
2006年6月19日,新老劃斷後的第一隻新股中工國際在深圳中小板上市,這標志著終止一年多的IPO恢復,由於是一年多以來的首次IPO,該股首日受到市場資金的瘋狂追捧,首日漲幅達到332.03%,最大漲幅更是達到驚人的576%。
2006年12月26日,滬指報收2505.70點,當日成交額457.9億元,首次站上了2500點的高位。
2007年1月9日, 國內保險第一股「中國人壽」成功回歸A股,成為首家A股上市保險公司。這標志著保險公司登陸A股的序幕拉開。
2007年2月26日,滬市大盤首次突破3000點。120隻股票達到10%漲停位,投資者企盼的春節後「開門紅」成為現實。
2007年5月9日,大盤藍籌股推動滬深兩市大幅上漲,滬市大盤突破4000點,滬綜指收報4013.08點。
2007年5月31日,調高股票印花稅,單日震盪320點創15年紀錄。
2007年8月23日,滬市大盤突破5000點.,盤中上摸5050.38點,報收5032.49點。
2007年9月28日,滬市大盤突破5500點,迎接58周年國慶節。
2007年10月16日,黨的「十七」大召開,滬市突破6000點,最高到達6124.04點,成為了歷史以來的最高點位。
2008年1月14日,證券論壇討論資本市場改革發展要以全球視野, 5500不攻而破,滬市又進入了進一步的下跌周期。
2008年3月14日,受國內平安再融資,雪災,大小非解禁和物價上漲等壓力,以及美國次債進一步影響滬市直破4000點。
2008年4月16日,中國第一隻以角為計價單位的股票紫金礦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網上申購,申購價為7.13元。
2008年4月22日,管理層明確大小非減持的有關規定,上證指數高開低走,次日跌破3000點至2990點。
2008年4月24日,受證券交易印花稅從0.3%降為0.1%影響,上證指數大幅收高。
2008年5月13日,受隔日下午14時28分汶川八級大地震影響,股市低開後返身走好,一度廣大投資者以不拋股票來支撐指數。
2008年8月8日,29屆北京奧運會召開,大盤以「利好」出盡而大跌,次個交易日跌破2500點,收於2470.07點。
2008年9月16日,受美國雷曼兄弟銀行倒閉,美國股市暴跌影響,以及央行下調銀行准備金和貸款利息拖累,金融股大幅下跌,上證指數跌破2000點,9月18日跌至1802.33點。
2008年9月19日,受管理層允許匯金公司對工建中三大銀行護盤等三大利好消息影響,大盤出現了幾乎集體漲停的壯觀。
2008年10月28日,隨著全球證券市場全面殺跌,上證指數又走入下降通道,當日盤中最低到達1664 .93點,也是這次暴跌的最低點。
2009年3月31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辦法自5月1日起實施。這意味著籌備十餘年之久的創業板有望正式開啟。
2009年4月3日,中國證監會決定撤銷寧波立立電子2008年7月公開發行股票的核准決定,同時要求立立電子按照發行價並加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返還證券持有人,這在中國證券市場尚屬首例。
2009年6月10日, 證監會正式公布《關於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發行體制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實施之後將隨時向企業發審核批文。這意味著暫停8個多月的IPO重啟。
2009年7月29日,金融危機全面全面爆發以來全球最大一單IPO中國建築在滬市登陸,上海證券市場發生了有史以來3031.75億的最大單日成交量,並出現09年最大的跌幅,盤中連破3400,3300,3200點整數關,報收3266.43點。
2009年10月30日,等待了十年,首批創業板股票共計28家公司在深圳登陸,當日盤中受到爆炒而幾度被停牌。
2009年12月8日 被稱為中國「證券業死刑第一人」的原中國長城信託投資公司北京證券交易營業部總經理楊彥明被執行死刑,但6500多萬元贓款的去向仍是一個謎團。此案從一審、上訴、發回重審、再上訴,歷時五年之久。
2010年1月8日,證監會宣布,國務院原則同意推出股指期貨交易。2月22日,期貨公司獲准受理股指期貨開戶。
2010年3月26日,證監會正式做出批復,同意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市滬深300股票指數期貨合約。
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貨上市,由於市場有了做空機制,股指開始了一輪大幅殺跌走勢。
Ⅲ 今天股指期貨怎麼操作
市場低開後穩步攀升,在國防等板塊的帶動下穩步上揚,滬指收盤時上漲58.6點,漲幅1.89%收於3156.5點。深成指破萬點大關,收於10176.7點,上漲326點,漲幅3.31%。其中中小板漲3.7%,創業板漲4.8%。成交量方面較前一交易日略有上升,滬市成交2598億元,深市成交3134.4億,兩市共成交5732.4億。期指方面IF1510合約上漲2.96%收於3232.2點,IF1512合約上漲4.07%收於3097.8點。遠月合約相對近月合約上漲幅度大大,跨期基差收窄。
英財長:中英決定進行倫敦上海股市通可行性研究;人民日報:監管重拳打擊股市「壞人」將成執法新常態;社科院:今年經濟增速將會低於7%
Ⅳ 是不是股指期貨不死,大盤就會一直熊下去
不是。
許多人都不願意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股市之所以能走成這個鳥樣,完全是投資者和監管層共同干出來的蠢事。
投資者有多蠢?
全通教育這種股票能漲到400多,好比我在街邊賣一瓶可口可樂,售價400塊RMB,結果tm竟然搶購一空。你笑買了的人?看看你手上創業板的股票,有沒有高估值的?隨便編個什麼概念立馬幾個漲停,這就好比我說我的可樂有延年益壽的功能,這你就信了?
而有些好股票就是無人問津,業績穩定增長估值低,tmd死活不漲。為什麼?因為大家覺得沒故事可講,所以就都不去碰。
良家婦女你不要,非要去尋花問柳。得了病怪誰?
再說監管層。都說這波牛市是為了改革,沒錯,確實是改革需要資本市場的繁榮,達到兩者相輔相成,完成經濟的轉型。
但是我們的管理層都幹了些什麼事?
我就說一點:人民日報竟然敢說4000點是牛市起點這種不負責任的話。
人民日報是什麼?是官媒的喉舌,是代表政府,有些話能隨便說?
4000點又是什麼概念?以中國目前的經濟水平來說,A股的合理價值在2500-3500算是正常的。但不好意思,人民日報說了,4000點才是起點,大家大膽融資配資啊,怕什麼?中國夢啊!一萬點可期啊!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的發聲,真是可恨又可悲,這和大躍進有什麼區別?
再來說暴跌。
一塊石頭,你把它從兩米高的地方讓它自由落體,它大概只能打穿一張紙。那要是把它放到200米高的地方呢?它可能就會打穿一塊木板了。這兩天又是小盤股暴跌,其實有些股票已經到了合理價位了,但沒辦法啊,市場情緒已經壞了,泥沙俱下,管你好股票爛股票,大家一起跳水。勢能太大,本來你以為是底的地方,可能就兜不住了。
最後你肯定要問:中國股市未來到底會如何?
先說樂觀的:未來會更好,因為中國在不斷發展和進步,即使GDP增速下降、國際局勢動盪不安,但依然阻擋不了中國前進的步伐。
再來說悲觀的:八年前,中國股市經歷了2007-2008的超級大牛熊交替,那種走勢充分表現了我們國家的資本市場有多麼不成熟。然而八年後,竟然還是同一個德行,甚至在加了融資杠桿之後有過之而不及。我不知道這個市場到底何時能成熟。
記得在幾個月前(當時還是牛市)和一個朋友感慨過:不知道這輩子能不能看到一個成熟的市場。
她說:哈哈,會的。
但願我能活得久一點,但願我有幸能看到這一天。
Ⅳ 胡俞越的學術成果
1 《期貨交易實務》,北京出版社1993
2.《外匯買賣入門》,中國物資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3.《期貨投資技巧與實例分析》,文津出版社1994
4.《中國十大古都商業史略》,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
5.《中國期貨市場運行機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
6.《中國商品期貨價格形成理論與實證分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
7.《公司組織與運行》,中國物資出版社1998
8.《中國商業發展報告》,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
9.《中國近代商業史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10.《現代商品流通論》,中國物資出版社1998
11.《經濟學發展軌跡》,人民日報出版社1999
12.《中國經濟現代化發展史》,中國商業出版社2000
13.《經理層革命——股票期權制度與經理層融資收購》,中國財政經濟出版2000
14.《期貨市場教程》,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2003第二版,2005年第三版,2006年第四版,2008年第五版,2010年第六版,2011年第七版
15.《新制度經濟學》,中國商業出版社2003
16.《證券與期貨市場教程》,當代世界出版社2001第一版,2003第二版,2004年第三版
17.《中國商業發展報告-2003》,中國商業出版社2004
18.《期貨市場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
19.《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研究報告》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20.《期貨投資基金》,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21.《中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功能發揮與產業發展》,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22.《境外期貨交易》,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23.《商務管理》中國商務出版社2005
24.《期貨期權》,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6
25.《流通品牌論——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26.《期貨市場前沿問題研究》,中國商務出版社2007
27.《中國期貨業發展報告2008》,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編寫組組長)
28.《中國期貨業發展報告2009》,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編寫組組長)
29.《中國期貨業發展報告2010》,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編寫組組長)
30.《商品市場面面觀》(台灣)運籌專業財經出版公司2010年11月
31.《滬深300股指期貨十大熱點問題》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年1月 1.「遏制房價要有新思路」《人民日報》2010.1.4
2.「推出股指期貨正當其時」《人民日報》2010.1.19
3.「調結構要著重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投資北京》2010年第一期
4.「後金融危機時代下的中國企業風險管理」《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0年第一期
5.「股指期貨時代的話語權」《財經國家》2010年第2期
6.「北京要素市場建設從何做起」《投資北京》2010年第二期
7.「中國經濟仍需華麗轉身」《人民日報》2010.2.10
8.「規范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中國市場》2010年第7-8期
9.「產學研相結合,促進期貨專業研究生教育上水平上台階」《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
10.「五策並舉應對碳減排與高油價雙重困局」《中國財政》2010年第10期
11.「農戶對市場風險與農產品期貨的認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於5省(市)328份農戶問卷調查」《中國農村經濟》2010年第7期
12.「兩位數的GDP為何承受不了3%的CPI?」《中國經濟》2010年第10期
13.「以『廣場協議』為借鑒,積極應對人民幣升值」《中國經濟》2010年第10期
14.「超量貨幣與GDP和CPI之關系研究」《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15.「中國期貨市場: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中國期貨市場「十一五」回顧與「十二五」展望」《中國流通經濟》2011年第3期 1.「中國期貨交易所數量與布局研究」(中國證監會課題1996)
2.「中國期貨市場發展戰略對策研究」(國內貿易局課題1997)
3.「名品進名店規范工商企業經營行為」(國內貿易局課題1997)
4.「中國商業通史(近代)」(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998)
5.「流通領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問題研究」(國內貿易局課題1999)
6.「買方市場下的新型工商關系研究」(北京市社科規劃課題2002)
7.「中外期貨市場發展比較研究」(中國期貨業協會課題2002)
8.「期貨市場流動性研究」(中國期貨業協會課題2002)
9.「期貨投資基金比較研究」 (中國期貨業協會課題2002)
10.「北京市中小企業出口問題研究」(北京市社科規劃課題2003)
11.「中國期貨市場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國證監會與中國期貨業協會課題2003)
12.「完善我國期貨經紀公司治理結構研究」(中國期貨業協會課題2003)
13.「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功能發揮及政策建議」(中國市場學會課題2003)
14.「全球天然橡膠生產、消費市場發展及其交易的風險管理」(上海期貨交易所課題2004)
15.「北京市餐飲業市場環境與競爭力研究報告」(北京市社科規劃課題2004)
16.「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功能發揮與品種預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004)
17.「我國期貨市場統一結算體系的構建」(中國期貨業協會課題2004)
18.「中國期貨市場投資者結構與利益分配機制研究」(中國期貨業協會課題2005)
19.「寧波組建商品期貨市場可行性研究」(寧波市政府與浙江塑料城網上交易市場課題2007-2008)
20.「期貨交易所治理結構與期貨市場發展關系研究」(上海期貨交易所課題2007-2008)
21.「山西國際電力集團投資山西信託可行性研究」(山西國際電力集團委託課題2007-2008)
22.「境內外期貨市場監管制度比較研究——期貨投資者保障基金」(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2008-2009)
23.「大宗農產品期貨與相關產業發展研究」(鄭州商品交易所課題2008-2009)
24.「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的內涵、發展及實際應用」(中國期貨業協會課題2009)
25.「北京糧油交易所可行性研究」(北京糧油交易所課題2009)
26.「北京大宗商品交易所可行性與發展規劃研究」(北京市朝陽區政府和北京大宗商品交易所課題2009)
27.「北京新發地電子交易市場可行性與發展規劃研究」(北京市新發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2010)
28.「小麥棉花白糖期貨與相關產業發展關系研究」(鄭州商品交易所課題2010)
29.「石油、糧食等全球大宗商品定價機制及我國對策研究」(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01010BGJ021)
30.「北京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體系建設研究」(北京市教委重點項目和北京市社科規劃項目2010)
31.「期貨市場與有色金屬產業發展變革研究」(中國期貨業協會課題2010)
32.「北京市宣武區要素市場體系建設研究」(7.5萬,北京市宣武區發改委課題2010)
33.「北京大宗商品交易所建設及發展規劃方案」( 北京大宗商品交易所課題2010)
Ⅵ 盤點一下中國股市的成長歷程、及大事記
中國股市大事記
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成立,股市開放,上證綜指從99.98點一直上漲到1992年5月25日的1429.01點,漲幅達1329.30%。
1992年11月17日,上海聯農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幣股票上市,當日上證綜指跌至386.85點,收盤393.52點。此後一路上行,至1993年2月16日,收在1558.95,漲幅296.16%。
1993年2月16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擴容,上證綜指從1558.95點一直下泄到1994年7月29日的最低325.89點,跌幅達79.10%。
1994年7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證監會與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商穩定和發展股票市場的措施,昭示1993年上半年熊市後管理層的堅定信心,引起八月狂潮,俗稱「三大政策」。上證綜指從當日收盤的333.92點,漲至1994年9月13日的1052.94點,漲幅達215.33%。
1995年5月18日,停止國債期貨交易,出現三天井噴行情。
1996年1月22日,上證綜指低至514.16點,此時民間認為宏觀調控即將結束。
1996年5月2日,央行首次降息。此輪行情至1996年12月11日,上證社指從516.46點漲至1258.69點,漲幅143.71%。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指出對於目前證券市場的嚴重過度投機和可能造成的風險,要予以高度警惕,引起市場暴跌。上證綜指由1200點附近下跌至865.58點。此後一路上揚,最高至1997年5月12日的1510.18點,漲幅74.47%。
1999年5月19日,行情井噴。上證綜指由18日的1059.87點到1999年6月30日1756.18點,漲幅65.70%。
此後持續了兩年大牛市。
2001年6月14日,國有股減持辦法出台。
2001年6月26日,國有股減持公司浮出水面。上證綜指由14日最高的2245.43點下跌至2002年1月22日的1348.79點,跌幅39.93%。
2004年1月31日,「國九條」發布,短暫行情持續到2004年4月9日最高1778.22點。
2005年4月29日,股改試點工作啟動。
2005年6月6日,滬市跌破千點。
2005年下半年,新《證券法》出台,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出台,權證重返市場。
2006年,中國股市告別了漫漫「熊」途,開始步入良性循環。期間,上證綜指從1月4日的1163點起步,之後幾乎是以單邊上行之勢穩步攀升。
2006年1月5日,五部委聯合發布《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規定國外投資者對已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和股改後新上市公司兩類對象進行戰略投資,可以採取有條件的定向發行和協議轉讓以及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方式。
2006年1月5日,《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正式發布,已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遵照《辦法》實施股權激勵。
2006年5月18日,中國證監會正式實施《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這標志著「新老劃斷」全面啟動。
2006年6月8日,滬深股市單邊暴跌,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跌幅分別為5.33%和4.64%,均創下2002年1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紀錄。
2006年6月19日,中工國際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板塊上市,標志著「全流通」大幕正式拉開,「股權分置」「一股獨大」這一困擾中國股市多年的頑疾,從此成為歷史。
2006年7月5日,國內資本市場的「航母」級公司——中國銀行正式登陸A股市場。
2006年9月18日, 受A、B股並軌傳聞的影響,滬深B股暴漲。
2006年10月27日,工商銀行A股H股分別在上海、香港兩地掛牌上市。
2006年11月20日,上證綜指收盤報2017.28,為2001年7月27日以來的收盤新高。人民幣升值和股改實施是促使股市由熊轉牛的兩大重要因素。
2006年12月6日,滬深兩市合計成交959億元,創中國股市有史以來單日成交量之最。
2006年12月29日,上證綜指以距2700點僅一步之遙的2698.90點創出新高。按照12月29日的收盤指數計算,滬市和深市的全年漲幅各達到130.4%和132.3%。伴隨股指的持續上行,截至2006年12月28日,滬深市場總市值分別達到68714億元和1731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97.5%和85.5%。
2007年1月4日,中國證監會在其網站上刊出《致股指期貨投資者的一封信》。該信指出,自2006年9月8日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正式成立,待相關准備工作完成後,中國將正式開展股指期貨交易。股指期貨產品的推出將意味著我國股市有了「做空機制」,這將是我國股市交易制度上的重大變化。
以後,滬深兩市步入大牛市。
Ⅶ 股指期貨惡意做空案
應擴大證券外延,凡是具有投資回報期待的各類資本證券均應納入《證券法》調整范圍
「股市暴跌的發生和治理並不能逆轉改革趨勢,而是更加堅定了深化資本市場法治的信心,要把股市打造成國民財富中心,讓老百姓富起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在2015年中國資本市場法治論壇期間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日前,在諸多利好政策的帶動下,A股終於觸底反彈,並創下了連續兩日大漲的行情,市場信心出現了好轉的跡象。
劉俊海表示,資本市場既是融資市場,也是投資市場。資本市場既是資金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市場,也是法治市場和信心市場。沒有投資,就沒有融資。沒有法治,就沒有信心,更沒有資本市場的長期繁榮與穩定。我國6月底以來的暴跌以及近期推出的穩定市場舉措再次印證了法治的重要性。
劉俊海認為,倘若惡意的期指做空行為是6月份以來股價大跌的主要原因,而且構成了操縱市場的行為,必須綜合運用民事責任、行政處罰、刑事責任、信用制裁等手段制裁違法行為。對於操縱市場導致股價大跌所產生的嚴重損失,違法犯罪的主體要對此付出沉重的法律代價,包括民事賠償、罰款、資本市場禁入等多層面的處罰。
近日,公安部副部長孟慶豐帶隊到證監會,會同證監會排查近期惡意賣空股票與股指的線索,顯示監管部門要出重拳打擊違法違規行為。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跨期現市場操縱則屬於惡意做空的一種形式。
「多年來,我國資本市場之所以『熊長牛短』、大起大落,甚至出現了近期的估值斷崖式暴跌和流動性危機的暴跌事件,不能簡單歸咎於資金的匱乏,而是信心、誠信與法治的匱乏,而這些匱乏都可歸結為股權文化、法治精神的不彰。」劉俊海認為,要確保我國資本市場的長治久安,增強我國資本市場的風險抵禦能力,必須增強投資信心;而增強投資信心的關鍵是強化資本市場法治,這需要促進資本市場治理現代化,促進資本市場善治。
針對注冊制改革,劉俊海認為,為推動資本市場治理現代化,必須打造投資者友好型《證券法》。應擴大證券外延,凡是具有投資回報期待的各類資本證券均應納入《證券法》調整范圍。
此外,針對資本市場監管,劉俊海表示,目前探索混合監管的條件已經成熟,當前股市的緊急狀態或將催生中國版本的「多德弗蘭克法」,同時,信息披露作為推動資本市場誠信化的抓手,應加大懲罰性賠償,提升資本市場的透明度。
Ⅷ 股市十大騙子都有誰
2015年金融市場十大騙局當中當事人就是騙子:
1、人民日報:4000點是牛市起點(結果散戶進去大盤瞬間到2850點)。
2、央行:5100點時周小川頻繁發文股市正健康發展(結果最後一批央行違規信貸資金順利從股市套現後大盤見頂了)。
3、證監會:證金救市資金3年內不會撤離(結果3個月後解套第一個跑了)。
4、證監會:3600點公告說股市4500點以下不會發新股(結果3400點就急的發新股了,不但小學算術沒學好,還沿用舊規則發行)。
5、證監會:股市穩定了你們券商自營盤可隨便賣(結果機構恨不得一天全部賣光造成11月27日千股跌停,這就是所謂的已穩定,散戶很穩定機構非常不穩定)。
6、證監會:提倡價值投資(結果證金90%資金進入垃圾高價中小創,散戶進入大盤股,結果漲時散戶股不漲,跌時大盤股被機構帶頭砸跌停,3月漲幅不夠一天跌還倒虧)。
7、中金所與專家:股指期貨是股市穩定器(結果國內機構聯合外資聯合做莊利用股指期貨多處漏洞高頻程序化操縱,造成6月份股災,3個月散戶損失相當於2個發達國家德國全年的GDP,經常千股跌停)。
8、清華大學專家:發布18萬字研究報告為股指期貨正身(其實該專家一天未參與過期貨交易,連期貨開倉都不懂,內文全網上復制而來,報告還自稱國家級課題)。
9、金融市場:百姓投資渠道享受企業發展成果(結果一次股災消滅90萬中產,剩餘小散在後續的千股跌停中也快滅亡。
10、散戶:告誡子孫後代再也不進股市(結果一發工資就為套牢股票補倉,越補越虧,一人炒股全家吃方便麵)。
Ⅸ 黨報:臨時應急措施要擇機退出人民網-人民日報 利好利空
發展是目的,改革是動力,穩定是前提。發展、改革和穩定的關系,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進程中必須正確認識、妥善處理好的重大關系之一。「發展是硬道理」,解決我國所有問題靠發展、增強國家綜合實力靠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靠發展。改革是發展的動力和手段,發展必須依靠改革創新來推動。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最根本的動力來自改革。30多年的發展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改革歷史,每一次的發展浪潮和發展繁榮從根本上都是改革浪潮和改革繁榮。穩定是前提,沒有穩定就難以推動改革,也就沒有發展。我國改革推進比較快、發展比較好的時期,都是穩定工作做得比較好的時期。發展、改革和穩定的關系不僅是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驗總結,也被轉軌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實踐多次證明。
發展、改革和穩定的關系同樣適用於金融領域。金融發展並以此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和促進經濟發展,是金融工作的根本目的。金融改革和創新是金融發展的根本動力和重要手段,防範和抵禦金融風險、保持金融穩定則是金融發展和改革的重要前提。不僅如此,實際上穩定對於金融體系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經濟的其他方面,以至於金融穩定成為金融理論與實踐的重要內容,各國政府和理論界無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作為專門的問題來進行管理和研究。特別是在廣大發展中和轉軌中國家,或傳統金融體系不能適應經濟起飛和進一步發展需要,迫切需要通過發展改革來建立現代金融體系。或已有金融體系發展發育既不充分又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深化金融發展改革勢在必行。同時,金融體系又比較脆弱,防範和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相對不夠強,保持金融體系穩定非常重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發展改革取得了重大成績,但我國金融體系總體上仍不健全,金融發展與金融深化任務十分艱巨,金融體制改革與金融創新任重道遠,金融穩定和防範風險十分重要,認識並處理好金融發展、金融改革和金融穩定的關系是現階段面臨的重要課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全面發展,商業性金融機構和政策性金融機構齊頭並進,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異軍突起;金融市場建設取得顯著進步,貨幣市場、票據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保險市場和外匯市場等協調發展。貨幣政策與金融宏觀調控體系不斷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金融體系較好抵禦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14年,我國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7.38%,銀行業占據全球前十大銀行中的四席,債券發行量居全球第二位。但總體來看,我國金融業仍處於發展過程中,發展空間巨大,改革任務繁重。相對於發達市場經濟體金融業幾百年的發展歷史而言,我國現代金融業歷史要短得多。不僅金融機構還處於發展過程中,金融管理也處於發展過程中。1978年人民銀行[微博]結束與財政部合署辦公到現在只不過37年,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微博]建立至今也剛剛25年。在管理水平、風控體系、產品創新、服務提供等方面還存在差距和不足,金融發展任務光榮而艱巨。要堅定不移地堅持深化金融發展,不斷完善金融體系。要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差距,要勇於承認自身的不足,才能找到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同時,我國金融改革也不斷深化。改革創新是金融發展的根本動力和重要手段,沒有改革創新就沒有金融發展。30多年來,在改革方面,我們進行了專業銀行分設改革、專業銀行商業化改革、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利率市場化改革、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雙向開放、金融宏觀調控體系改革、金融監管體系改革等。在創新方面,我們建立了貨幣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形成了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設立了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公司、信託公司、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形成了多樣化的金融機構體系。這些措施有力地推動了金融業發展,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
在金融發展和改革過程中,時刻不能忘記金融穩定這個重要前提。金融穩定既是金融發展的前提,也是金融改革的前提。這一點已經被國內外的經驗教訓反復證明。如果金融穩定出了問題,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讓長期不懈努力獲得的金融發展改革成果毀於一旦,可以說保持金融體系穩定是「壓倒一切」的任務。對此,我們不能有任何僥幸心理,也不能有「例外」思想。無論發展還是改革,一般都不會一帆風順,必然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風險。改革創新要容忍風險,但並不是無視風險,更不是放任風險。要監測風險、識別風險、管理風險和處置風險,在試錯過程中允許出現風險個案,但絕不允許引發區域性系統性風險。
從長遠來看,實現金融穩定根本上還要靠發展改革。真正的金融穩定必須是積極的穩定、長期可持續的穩定,而不是消極、短暫、不可持續的穩定。要做到積極、長期可持續的金融穩定,必須進一步深化金融發展與改革,培育強大的金融體系,提高抗風險能力。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堅持培育公開透明、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資本和貨幣市場不動搖,堅持深化金融改革不動搖。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改革。我國金融市場的問題不是發展過度,而是發展不足。要促進金融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建設公開透明的金融市場。要加快完善金融體系,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發展民營銀行,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高直接融資比例。要凝聚改革共識,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完善人民幣(6.2096, 0.0002, 0.00%)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要推動發行定價市場化改革,去除金融體系的行政色彩。要把穩定市場措施和金融改革合起來,認真研究金融市場波動暴露出的問題,制定實施針對性措施。例如完善大股東和董高監減持規定、完善股票現貨市場交易機制、完善股指期貨產品設計等。
實現金融穩定必須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構建金融安全網,必須在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的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在金融監管和風險防範、保持金融穩定中的作用。要落實金融監管改革措施和穩健標准,完善監管協調機制,界定中央和地方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要加強資本市場風險監測、識別和預警,及早發現風險及早處置風險,堅守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確保金融市場穩定。要完善金融機構退出機制,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金融市場安全高效運行和整體穩定,真正實現以穩定促發展、以穩定促改革。
保持金融穩定一定要樹立底線思維,堅持金融穩定在金融工作中的優先地位。始終要堅持防範金融風險。金融是經濟的「血脈」。只要金融是穩的,經濟的核心部分就是穩的,我們在發展和改革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就都有比較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解決。如果出現市場大幅波動和機構異常情況,必須果斷行事,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能猶豫不決,延誤戰機。寧可高估困難,也不能盲目樂觀。在發生異常波動的情況下,政府出於穩定目的進行應急干預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是履行監管職能的應有之義,不是越位,也沒有出界。應急管理是特殊時期的特事特辦,不能按照一般監督管理的標准來衡量和要求。應急管理中採取的一些措施可能具有短期性質,但既不能理解為發展轉向,更不能理解為改革倒退。發展的方向沒有變,也不會變。改革的決心沒有變,更不會變。對符合發展改革方向的應急管理措施,要逐步完善,並規范化、機制化,對臨時性的應急管理措施要擇機退出。
實際上,發展、改革和穩定都是一個干中學、學中乾的過程,市場主體要總結經驗,創新求實。管理部門要把握規律,完善機制。社會各界要鼓勵成功,寬容失敗。風物長宜放眼量,對沒有先例的創新與探索,要有發展的眼光,要有改革的思維,要有穩定的意識。大家共同努力,構建一個公開透明、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金融市場。(來源:人民日報)
Ⅹ 人民日報近期披露的操作中國股市的某國際投行是哪家
高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