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暴雨洪水災害」為主題寫一篇研究報告
自然界中的雨五花八門,各式各樣,有灰濛蒙的毛毛雨,有連綿不斷的連陰雨,還有傾盆而下的雷陣雨……。在一個地區,如果短時間降了大暴雨,河水會上漲特別快,很容易漫過堤壩,淹沒農田、村莊,沖毀道路和房屋,使許多人無家可歸。這就是暴雨造成的洪水災害。
什麼叫大暴雨
大暴雨是指降雨量非常大的雨。那麼怎樣測定降雨量的大小呢?氣象工作人員在地面觀測場露天放置一個直徑為20厘米的金屬圓筒——雨量器,它一天24小時所接收到的雨量就是日降水量,可以用量杯量出。中央氣象局規定:凡日降
雨量在10毫米以下的稱為小雨,10—25毫米為中雨,25—50毫米為大雨,50毫米以上稱為暴雨。暴雨天氣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但並不可怕。只要做好了各種防範工作,就不會發生危險。
洪水發生了,如何自救
1.洪水來了,按照預定路線轉移、避難,注意扶老攜幼,相互幫助。如果洪水來得太快,已經無法步行轉移了,要使用事先備好的船隻或門板、木床等漂浮物,做水上轉移的工具。
2.當洪水來得很快,大水已經進屋了,要急速爬上屋頂、牆頭或就近的大樹上,暫時避難,等待救護人員轉移。不能單身游水轉移。
3.土牆、干打壘住房或泥縫磚牆住房,只能做暫時避難場所,因為經水一泡,它們隨時會有坍塌的危險。
4.假如沒有大樹、院牆,屋頂又一時爬不上去,此刻應抓住固定物不放,並呼救他人搭救脫險。
洪水過後,怎樣預防疾病流行
1清除積水、穢物,通風晾曬,噴灑消毒葯劑,預防傳染病及蚊蠅滋生。
2.服用預防葯物,避免發生傳染疾病。如果發生傳染病例,必須進行隔離治療。
3.家用生活器具要清洗、消毒,濕、霉的物件要通風、晾曬。
山區學生遇到山洪暴發怎麼辦
如果山區普降大雨,在半小時之內就會暴發山洪。山洪來勢快、流速大、沖刷能力強,具有很大的破壞力,會給山區造成嚴重災害。
1.暴發山洪,過河要有老師護送。當水深超過膝蓋,單身不能過河;當水流已達齊腰深度時,眾人也絕不能過河。如果發生被河水沖倒的意外現象,頭腦要清醒,想辦法抓住河中漂浮物或岸邊樹根、樹杈才有可能脫險。
2.當山洪漲水很快,老師又不能護送過河,同學們應全部回學校留宿。
3.暑假在山上割草、鋤地,遇傾盆大雨,進山洞等處避雨時,要預防滑坡、滾石和坍塌現象的發生。
4.在雷雨天氣里,河谷漲水很快,同學們應向高處轉移,但不能停留在大樹下,也不能跑到山崗的頂部,以避免雷擊傷害。
5.如果發生電線低垂,不能用手、身體接觸;低垂電線已被河水沖打時,不能在河邊停留,更不能在此過河。這些情況都會發生觸電事故,危及生命安全。
6.當水深小於一米,水勢漲落不太明顯,小學生必須急著過河時,可由老師組織並採取如下措施:用長繩或書包帶、水壺帶系住每人腰部,呈一字排開,手與手之間要拉緊,同水流方向斜叉過河,減小水流阻力。
上學或放學路上發生道路受阻怎麼辦
1.洪水沖刷,道路坍塌,或者道路被攔腰切斷並有急流通過,此時,只能在安全的地方「暫時避難」,絕對不能強行通過。
2.當山區道路由於山體滑坡堆積阻塞時,應繞道上山,由滑坡面的上部通過是比較安全的。
3.當洪水沖斷橋涵,河流水急、橋面還在坍塌時,千萬不能冒險強行通過,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4.高壓線鐵塔傾倒,電線橫垂路面時,一是要遠離,防止觸電;二是要報告有關部門,及時搶修。此刻,絕不能僥幸通過。
山區發生泥石流,怎樣確保安全
當山區發生暴雨洪水時,有時會同時產生泥石流。如果暴發了泥石流,山谷中所有石、砂、土、果樹及建築物、居民點等,會全部被推出山谷以外,在溝口堆積起來,整個山谷成了「光板青石」,破壞力極大。 1.泥石流與暴雨洪水結伴兒而生。當暴雨到來之前,居住的山溝有可能暴發泥石流,應搬遷到安全地點暫時避難。
2.暴發泥石流是由溝頂開始的,發出的響聲好像「轟……轟……」的打炮聲。白天或者黑夜,在屋裡避雨時,只要聽到這種聲音,要迅速跑到室外向山頂轉移。
3.暴發泥石流時間很短,只能扶老攜幼輕裝轉移,來不及尋找和攜帶食品、飲料。
4.轉移路線應事前選定,清除沿途的障礙物,避免急速上山時,浮石、滑坡傷人。同時要防雷擊、電線傷人。
B. 車險 洪水 保險公司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在有車險的前提下,除地震以外,雷擊、暴風、龍卷風、暴雨、洪水、地陷、崖崩、雪崩、雹災、泥石流、滑坡,甚至海嘯等自然災害所造成車損,保險公司都會予以賠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工作人員勘察了事故現場後,發現是惡劣天氣致使車輛受到了嚴重損壞,車主辦理理賠時,還是要出具一份「氣象證明」,這就需要到氣象部門開具當天天氣情況的「氣象證明」,在辦理理賠時是需要入檔的。
C. 為什麼中國每年都有發洪水還那麼缺水
充分利用洪水資源 努力解決缺水問題
由於我國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降水年際、年內分布極不均勻,經常出現旱澇同期異地發生、旱澇同地持續發生。一方面洪澇災害嚴重,一方面又有水資源緊缺的問題。近兩年,我國北方連續乾旱,造成全國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有620座城市(含縣級政府所在城鎮)缺水,其中地級以上缺水城市117座,因乾旱缺水日影響工業產值2.6億元。從長遠的角度看,缺水問題將更為嚴重。為此,我們必須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防汛抗旱相結合,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水的關系,從洪水資源利用上下工夫。
一、進一步擴大控制洪水的能力
我國大陸各河流入太平洋水系的年總徑流量約2.0萬億m3,其中汛期洪水總量占河流總徑流量的60%以上。7天的洪量在長江的主要支流可達年徑流量的10%~20%,在北方河流有的甚至高達30%~60%。全國已建水庫總庫容為0.45萬億m3,只能控制年總徑流量的22%,約是美國徑流控制能力的30%,特別是北方地區洪水控制能力更小,又是我國旱災高發地區,水資源人均佔有量約佔全國的1/6,年降雨量的70%左右集中在汛期兩三個月,洪水峰高量大,大量洪水被迫排泄入海,洪水過後,隨之而來的是乾旱。為此,解決缺水問題,必須修建攔蓄洪水工程,加固處理病險水庫,增強控制洪水和利用洪水資源的能力。但是也不能無休止地進行水庫建設,必須考慮下游用水,研究一個適宜的控制界線,即適宜的控制力。
另外,要建立水庫、湖泊風險調度機制。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國家防汛指揮系統的建設以及水利工程的除險加固,水利工程攔蓄洪水的能力不斷提高,水庫、湖泊多級調度變為可能。因此,我們要根據工程實際情況,進一步搞好水庫、湖泊風險調度,最大限度地發揮水庫湖泊的攔洪、蓄水、供水作用,科學調度水庫、湖泊,減少資源浪費。
D. 今年入汛以來最大洪水抵達三峽,南方洪災風險有多高
今年長江2020年第二號洪水已經形成,長江三峽水庫水位正在快速創造,有可能這是今年抵達三峽的最大的洪水了。而安徽省的蓄洪工作雖然做的十分到位,但是依舊是一片綠野變成了汪洋,無數人流離失所,舉家搬遷,20萬群眾迅速撤離,這也許就是近幾年洪災風險最高的一年了。
同時根據專家預測,在22號左右,會出現更大的洪災,這個預測讓很多人都感到害怕,也給我們增添了很多的壓力。希望國家可以抵禦過這次洪水災害,安撫好每一位受傷者的心靈。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
E. 漲洪水保險公司賠償嗎
這些天深圳降百年不遇的暴雨,我的汽車讓水浸濕了。
保險公司會不會處理?
針對你這種情況,保險公司賠償的可能性很大。是這樣的,因為暴雨不屬於非抗力因素,你可以重點觀注保險合同「免除責任」一欄上面的約定。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F. 洪水損失保險公司賠嗎
只要車主購買了車輛損失險,車子進水後就可以給保險公司打電話。車損險規定,因雷擊、暴雨、洪水、澇災、海嘯等造成損害,機動車的全部損失或部分損失,將由保險公司負責賠償。不過,很多駕駛人在涉水時車突然熄火之後,會強行再次打火,致使發動機損壞,這樣的損失保險公司是不負責賠償的。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G. 車被洪水保險公司賠嗎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當車被水浸後,一般有點常識的車主都不會重新點火把車打著,而是趕緊致電保險公司報車損險,並打電話給4S店叫拖車來把車拖走。在拖車到來之前,如果車主有動手能力的話,還是可以進行一些簡單處理的。
H. 中國水災的規律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地形、地質特性差異很大。如果沿著400毫米降雨等值線從東北向西南劃一條斜線,將國土分作東西兩部分,那麼東部地區的洪澇災害主要由暴雨和沿海風暴潮形成;西部地區的洪澇災害主要由融冰、融雪和局部地區暴雨形成。此外,北方地區冬季可能出現冰凌洪水,對局部河段造成災害。
暴雨洪水是我國洪水災害的最主要來源。我國大部分地區在大陸季風氣候影響下,降雨時間集中,強度很大。全年降雨量,除新疆北部和湖南南部以外,絕大部分地區50%以上集中在5月至9月。其中淮河以北大部地區和西北大部,西南、華南南部,台灣大部有70--90%,淮河到華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區有50--70%集中在5至9月。在我國東部地區,有4個大暴雨多發區:(1)東南沿海到廣西十萬大山南側,包括台灣和海南島,24小時點雨量可達500毫米以上;(2)自遼東半島,沿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巫山一線以東的海河、黃河、淮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24小時暴雨量可達400毫米以上;太行山東南麓、伏牛山東南坡曾有600--1000毫米或者更多一些的暴雨記錄;(3)四川盆地,特別是川西北,24小時暴雨量常達300毫米以上;(4)內蒙古與陝西交界處也曾多次發生大暴雨。高強度、大范圍、長時間的暴雨常常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在東部地區,有73.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地面處於江河洪水位以下,有佔全國40%的人口、35%的耕地、60%的工農業總產值受洪水嚴重威脅。然而,這些地區為—廠發展農業,擴大耕地,修築堤防,圍湖造田,與水爭地,從而洪水的排泄出路和蓄滯洪場所不斷受到限制,自然蓄洪能力日趨減少和萎縮;加上山丘區土地的大量開墾利用,山林植被的破壞,以及居民點、城市、交通道路的形成等,都不斷改變著地表狀態,使洪水的產生和匯流條件不斷發生變化,從而加重了洪水的危害程度。
受氣候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洪澇災害具有范圍廣、發生頻繁、突發性強、損失大的特點。
1.范圍廣。除沙漠、極端乾旱地區和高寒地區外,我國大約2/3的國土面積都存在著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型的洪澇災害。年降水量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東部地區,常常發生暴雨洪水;占國土面積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區常因暴雨發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區遭受風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襲擊;我國北方的黃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時還會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發生;水庫垮壩和人為扒堤決口造成的洪水也時有發生。
2.發生頻繁。據《明史》和《清史稿》資料統計,明清兩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范圍涉及數州縣到30州縣的水災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發生3次,其中范圍超過30州縣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新中國成立以來,洪澇災害年年都有發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特別是50年代,10年中就發生大洪水11次。
3.突發性強。我國東部地區常常發生強度大、范圍廣的暴雨,而江河防洪能力又較低,因此洪澇災害的突發性強。1963年,海河流域南系7月底還大面積乾旱,8月2日至8日,突發一場特大暴雨,使這一地區發生了罕見的洪澇災害。山區泥石流突發性更強,—旦發生,人民群眾往往來不及撤退,造成重大傷亡和經濟損失。如1991年四川華瑩山一次泥石流死亡200多人,1991年雲南昭通一次也死亡200多人。風暴潮也是如此,如1992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受天文高潮及16號台風影響,從福建的沙城到浙江的瑞安、敖江,沿海潮位都超過了解放以來的最高潮位。上海潮位達5.04米,天津潮位達6.14米,許多海堤漫頂,被沖毀。
4.損失大。如1931年江淮大水,洪災就涉及河南、山東、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8省,淹沒農田1.46億畝,受災人口達5127萬,占當時8省總人口的25%,死亡40萬人。1991年,我國淮河、太湖、松花江等部分江河發生了較大的洪水,盡管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下,各族人民進行廠卓有成效的抗洪斗爭,盡可能地減輕了災害損失,全國洪澇受災面積仍達3.68億畝,直接經濟損失高達779億元。其中安徽省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49億元,約佔全年工農業總產值的23%,受災人口4400萬,佔全省總人口的76%。
二、建國以來的洪澇災害損失
建國以來,洪澇受災面積年均1.34億畝,成災面積0.76億畝,直接經濟損失上百億元。
從1950年至1994年的45年中,受災面積超過1億畝的年份有1953年、1954年、1956年、1957年、1960年至1964年、1975年、1977年、1979年至1994年,共27年;成災面積超過1億畝的年份有1954年、1956年、1963年、1964年、1985年、1991年、1993年和1994年,共8年。
建國以來我國洪澇災害損失,有以下特點:
1.大江大河發生大洪水(包括較大和特大洪水),洪澇災害損失最大。
建國以來,我國大江大河發生大洪水的年份有:1954年(長江、淮河),1956年(海河、淮河),1963年(海河、淮河),1985年(il河)、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1994年(珠江)。在這幾年全國洪澇受災面積都突破2億畝,成災面積都突破1億畝,分別是多年平均值的1.5—2.8倍(見表2—1)。
在這些年份,發生大洪水的江河,其流域的洪澇受災面積,成災面積分別占該年全國受災面積、成災面積的47—90%。如1963年海河和淮河流域發生了較大洪澇災害,兩河流域河北、北京、山東、江蘇、河南、安徽等省市的受災面積16898萬畝,成災面積14247萬畝,分別占當年全國受災面積和成災面積的80%和90%;1985年東北地區發生較大洪澇災害,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受災面積、成災面積分別佔全國的47%和53%。這就充分說明,這些年份之所以災害損失大,主要是大江大河發生較大洪水造成的。
表2--1 大江大河發生洪水年份的洪澇受災面積及成災面積 單位:萬畝
受災面積
成災面積
備 注
1 950—1994年平均
1954年
1956年
1963年
1985年
1991年
1994年
13 754
24 197(1.8)
21 566(1.6)
21 107(1.5)
2l 296(1.5)
36 894(2.7)
28 288(2.1)
7 811
16 958(2.2)
16 358(2.1)
15 719(2.0)
13 424(1.7)
21 921(2.8)
l7 234(2.2)
缺1967一1969年資料
長江、淮河發大水
海河、淮河發大水
海河、淮河發大水
遼河發大水
淮河、太湖流域發大水
珠江發大水
注;括弧中數字為該年受災和成災面積是1950年至1994年年平均數的倍數。
2.七大河流流域中—廠游及沿海諸河地區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洪澇災害損失佔全國洪澇災害總損失的比重大。
據1950年至1 994年的洪澇災害統計資料(缺1967—1969年),全國洪澇受災面積總共為563554萬畝,成災面積總共為320237萬畝。位於長江、黃河、淮河、珠江、海河、遼河、松花江等七大流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陝西、山西、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福建、廣東、廣西、北京、天津、河北、海南以及長江上游的四川、貴州、珠江上游的雲南等25省、自治區、直轄市(簡稱25省、區、市,下同)的洪澇受災面積為555351萬畝,成災面積為308084萬畝,分別佔全國洪澇受災面積,成災面積總數的99%和96%。其中受災面積超過1億畝的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陝西等16省(簡稱16省,下同)的洪澇受災總面積和成災總面積分別佔全國的86%和89%(見表2—2)。
表2—2 洪澇受災及成災面積階段統計 單位:萬畝
項 目
全 國
25省、自治區、直轄市
16省
面 積
佔全國的%
面 積
佔全國的%
1950年至
受災面積
563 554
555 351
99
498 880
89
1994年
成災面積
320 237
308 084
96
289 030
94
1955年至
受災面積
299 307
296 572
99
265 203
89
1980年
成災面積
177 698
168 323
95
162 964
92
1981年至
受災面積
264 247
258 779
98
229 448
89
1994年
成災面積
142 539
139 761
98
124 896
89
註:①25省、自治區、直轄市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陝西、山西、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福建、廣東、廣西、北京、天津、海南、四川、貴州、雲南、河北。
②16省指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陝西。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由於這些地區年降雨量較大,而且一半以上集中在5—9月,因而經常發生洪水;二是這些地區有佔全國35%的耕地、40%的人口、60%的工農業總產值,一旦發生洪水,損失就較大。
3.在1981年至1994年因洪澇災害死亡的56541人中,四川、陝西、雲南、貴州等易發山洪、泥石流災害的省份有20045人,約佔35%;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受台風經常襲擊的省份有9999人,約佔18%;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等災害頻繁的省份有13500人,約佔24%。上述13省共死亡43544人,佔全國死亡人數的77%(見表2—3)。
表2--3 1981至1994年洪澇災害死亡:人數
死亡人數
佔全國死亡人數的%
全國總計
四川
陝西
雲南
貴州
四省小計
廣東(海南)
浙江
福建
三省小汁
安徽
湖南
湖北
河南
江西
五省小計
56 541
8 668
4 839
3 669
2 869
20 045
3 406
3 880
2 713
9 999
2 596
3 682
2 488
2 286
2 448
13 500
100
15
9
6
5
35
6
7
5
18
5
7
4
4
4
24
這表明,除了大江大河發生超標准洪水,致使河道堤壩潰決、水庫垮壩、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外,在一般年份,山洪、泥石流、滑坡、岩崩等山地災害以及台風災害,對人民生命威脅較大。
4.除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山東、河南6省、市外,其他省、自治區1981年至1994年洪澇受災面積和成災面積年平均值大於1950年至1980年的平均值。1981年至1994年全國年平均受災面積18875萬畝,成災面積10181萬畝,分別比1950年至1980年的年平均受災面積(10698萬畝)、成災面積(6346萬畝)多77%和60%。其中25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別多75%和66%;16省分別多73%和53%(見表2—4)。這就說明,80年代以來,洪澇災害對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危害加重。其主要原因,一是8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增加,經濟發展迅速,防洪建設落後於人口增長、經濟發展速度。更有甚者,盲目開發,侵佔河灘地,減少了河道的行洪能力;二是現有防洪工程大都興建於五六十年代,不少工程年久失修、帶病運行和超期服役,防洪能力降低。
表2--4 年均受災及成災面積階段比較 單位:萬畝
1950—1980年
1981-—1994年
1981年後增加的%
年均受災
面積
年均成災
面積
年均受災
面積
年均成災
面積
年均受災
面積
年均成災
面積
全 國
25省、自治區、直轄市
16省
10 690
10 592
9 472
6 346
6 011
5 820
18 875
18 484
16 389
10 181
9 983
8 921
77
75
73
60
66
53
三、我國抗禦洪澇災害的體系
我國主要江河的防洪體系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組成。全國修建加固堤防約24.5萬公里,防潮堤2900公里;重點整治疏通了河道,在淮河、海河擴大增闢了洪水入江、入海出路,後來又進行了遼河、松花江、太湖的治理;修建水庫82848座,總庫容4617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358座,總庫容3357億立方米;在主要江河開辟行洪、分蓄洪區100多處,分蓄洪容量約1200億立方米;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建設了黃河流域鄭州至三門峽區間,淮河流域信陽至蚌埠、徐州的數字微波通信干線以及海河流域天津至廊坊、北京、涿縣、新蓋房的800兆通信系統;建設水情報汛站8500多處,水文預報站1000多處;初步建立了一套適合VAX一11系列計算機使用的洪水預報系統,並應用於大江大河的洪水預測預報;在黃河「三花」區間、長江荊江河段、淮河正陽關以上流域、永定河官廳山峽、遼河三江口地帶和太湖湖區等河段建成了20多個水文自動測報系統,有遙測站點500個左右;全國299座大型水庫和43座重點病險庫,有150座水庫建設了水文自動測報系統,有遙測站點約1200個;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等流域的25個重點蓄滯洪區建立了85個警報中心發射台和10428個警報接收點;有30多個防汛部門安裝了接收日本GMS衛星雲圖的裝置;開始運用遙感等現代化手段傳報有關防洪的圖象。中央、省、地、市、縣各級建立防汛指揮機構,實行了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防汛責任制;重點地區組建了防汛機動搶險隊;國家制定了《水法》、《防汛條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規,擬定了大江大河特大洪水防禦方案。進行了防洪保險試點,等等。
各主要江河已經形成的防洪體系,可使黃河下游花園口通過2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在北金堤和東平湖分蓄洪區的配合運用下,使本世紀內發生的兩次大洪水,即]933年.和1958年那樣大的洪水安全行洪,防洪標准約合60年一遇;上游蘭州市和寧蒙河段的防洪標准,分別可達100年一遇和50年一遇。長江中下游幹流、漢扛下游及湖區的堤防標准可達10——20年—遇,在分蓄洪區的配合運用下。可防禦1954年型洪水。海河水系在各種防洪措施配合運用下,北系各河可防禦1939年型洪水,南系可防禦1963年型洪水,各河防洪標准50年一遇。淮河中下游。可防55御1954.年型洪水,相當於40年一遇;沂沭泗河下游可防禦10—20年一遇的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東江可防禦20一50年一遇的洪水;北江大堤可防禦100年一遇的洪水;珠江三角洲地區五大聯圍可防禦50年一遇的洪水。松花江幹流可防禦lo一20年一遇的洪水;遼河幹流河道能防禦20年一遇的洪水。
I. 根據歷年水位資料計算洪水頻率
最佳答案
1998年長江的抗洪斗爭,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幾百萬軍民英勇奮斗,取得了全面勝利。當前,全國人民關注的是,如何進一步整治長江。這不僅關繫到長江流域人民的長治久安,也是國家經濟建設中的一個巨大項目。為此,兩院組織部分有關院士和院外專家,對有關資料和各方面的意見進行分析研究後,提出以下報告。
一、對1998年長江洪水和抗洪斗爭的認識
1998年洪水,是繼1931年和1954年兩次洪水後,本世紀發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據初步資料,1998年和1954年相比,上游的洪峰流量和洪水量與1954年接近;由於中游洪峰流量不具備可比性,以最集中的30天洪水量相比,1998年漢口以上總來水量較1954年少300多億立方米;下游的洪峰流量較1954年少1萬多秒立方米,洪水量少500多億立方米。1931年由於資料不足,只能作粗略比較,上中游可能較1931年略大,下游較1931年小。
應當說明,在上個世紀和更早的時期,長江都發生過比本世紀更大的洪水。據考證,自1153年以來,宜昌站洪峰流量超過8萬秒立方米的有8次(1998年為6.36萬秒立方米,1954年為6.68萬秒立方米),其中1860和1870年的洪峰流量分別達到9.25萬和10.5萬秒立方米。
當前,大家更為關心的是,雖然洪水沒有1954年大,但為什麼1998年的長江幹流洪水位,除武漢、黃石段外,都高於1954年。洪水位抬高的因素當然可以列舉很多,但是最關鍵性的還是分蓄洪量比1954年大量減少。1954年,由於中下游堤防圍垸的抗洪能力較低,許多堤防圍垸自然潰口,為了降低洪水位,保住重點地區,除了運用荊江分洪工程外,又在很多地方扒口分洪,總計分洪和潰口的水量達1023億立方米,其中起到有效削減洪峰的容量約為700億立方米。根據1998年的洪水來量,如果要維持1954年的水位,需要有效分蓄洪量約為400多億立方米。但是1998年的分洪潰口總量僅約100億立方米,其中有效削減洪峰的容量估計約50多億立方米。這樣,減少分洪量約350億立方米,約相當於減少洪水淹沒面積700萬畝。換言之,1998年的抗洪斗爭,是通過加強防汛搶險,爭取抗禦較高洪水位,以加大泄洪量,減少洪水淹沒損失。例如:1954年,在運用荊江分洪工程的情況下,荊江大堤沙市的最高洪水位為44.67米。按長江防洪規劃,為減少荊江分洪工程的運用機遇,將荊江大堤的設計洪水位提高到45.0米。1998年,為了避免運用荊江分洪工程,將荊江大堤超設計標准運用,沙市洪水位達45.22米。又如:洞庭湖的出口蓮花塘站,洪水位比1954年超過達1.85米,這是因為,在1954年,蓮花塘以上洞庭湖區的絕大多數圍垸、蓮花塘以下長江幹流兩岸的絕大多數堤防包括洪湖大堤,都已潰口或扒口分洪,而1998年,蓮花塘上下潰口和分洪的堤垸遠比1954年少。
應當說,這是1998年抗洪斗爭中的一個重大決策,也是在1998年特定條件下作出的十分艱難的決策。1998年抗洪斗爭的工程基礎是:按長江中下游防洪規劃,完成了部分水利工程。除建成了漢江、清江、沅水、資水、修水等支流的控制性水庫外,還按提高了的設計洪水位(較1954年提高0.5米左右),完成了荊江大堤、武漢市圍堤、無為大堤等長江幹流重點堤防和洞庭湖區、鄱陽湖區重點圍垸的加高加固工程。這些都為1998年抗洪斗爭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堤防沒有按規劃完成,特別是平原分蓄洪區工程的安全設施,在原規劃中考慮不夠,在實施中又沒有落實,給抗洪斗爭帶來了極大困難,使抗洪斗爭的決策處於兩難困境:如果按原定規劃分洪(按提高了的設計洪水位,仍需有效分洪量200億立方米),將遭受很大損失;如不按原定規劃分洪,將使堤防經受超過設計標準的洪水位,承擔極大風險。考慮到1998年洪水比1954年小,以及軍民團結抗洪的巨大潛力,中央毅然決心進一步抬高洪水位、嚴防死守、力爭減少潰口和分洪損失。這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決策,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當然,也應當說明,這是在1998年超額洪水比1954年少300多億立方米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果1998年發生的洪水和1954年洪水相當甚至更大,不分洪還是不行的。
關於1998年長江流域的災情。根據衛星和航空遙感對長江中游地區所進行的多期和系統的監測與分析:湘、鄂、贛三省最大受淹面積約為1586萬畝,由於統計口徑不同等原因,比三省統計數小很多。據長江水利委員會的統計,中下游五省共潰口分洪1705個圍垸,淹沒耕地295萬畝,受災人口230萬。以上數字表明,潰口分洪的多是較小圍垸,平均每個圍垸不足2000畝,災情統計中絕大部分受災農田是由於內澇。1998年的死亡人口為1432人。這與1954年除保住荊江大堤和漢口圍堤外,其他地區大多受淹,死亡人口33169人的災情,是差別很大的。與1931年中下游一片汪洋、漢口街道行舟、南京市區被淹、死亡人口14.5萬人的慘況,更是完全不同。因此,1998年的抗洪斗爭,確實取得了巨大成績。
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是,長江洪水位的抬高是否是由於長江河床的淤高。根據長期觀測資料,長江幹流河槽基本穩定,與黃河根本不同。由於某些因素,局部河段有沖淤變化,最明顯的是荊江以下的監利-洪湖河段,這一段受下荊江裁彎工程影響,裁彎河段以上有沖刷,以下有淤積。據長江水利委員會資料,其代表站螺山站,低水位時由於泥沙淤積,水位有所抬高,但高水位時,因淤積面積占行洪面積的比例不大,抬高趨勢並不明顯。螺山站1998年的洪水位比1954年超過1.78米,據查證主要是由於1954年在螺山以下蔣家碼頭扒口分洪和老灣等處潰口,使洪水位大幅度降低。
關於湖泊淤積情況。洞庭湖1949年以來因淤積減少的湖泊容量約40多億立方米,由於1949年以來圍墾了1600平方公里,大約減少容量近100億立方米。鄱陽湖的淤積量很小,但1949年以來圍墾了1400平方公里,損失湖泊容量約80億立方米。湖北省的兩岸湖泊由於全部封閉,減少面積5700平方公里。1949年以來,湘、鄂、贛連同蘇、皖五省,因圍墾共增加耕地估計約1400萬畝。
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情況。在長江上游100萬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圍內,根據調查統計,地面固體物質的年均侵蝕量為15.68億噸,長江幹流宜昌站的年均輸沙量為5.3億噸,輸移比為0.33。這與黃河有所不同。因為長江上游主要是岩石山區,其地面侵蝕物質主要是岩石風化物,顆粒較粗,一般以山前坡積、窪地淤積、溝口洪積扇以及塘庫和中小支流的淤積等形式,在短距離沉積,不能被河流遠距離輸送;而黃河的地面侵蝕物質是黃土,顆粒極細,幾乎可以全部輸送到黃河幹流。宜昌以下,漢口站的年均輸沙量為4.3億噸,下游大通站為4.68億噸。宜昌和漢口間的差值,在平水年主要淤在洞庭湖區,洪水年淤在洞庭湖區、河道的州灘及潰口的圍垸內。大通站的輸沙量,絕大部分送入東海。宜昌各年的輸沙量,因暴雨分布情況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例如,1990~1997年8年的年均輸沙量僅3.8億噸,屬於少沙年;而1998年6~8月的輸沙量即達6.05億噸,超過1954年的同期輸沙量(5.27億噸),屬於多沙年。據初步分析,1998年泥沙的主要來源是金沙江和嘉陵江,這是很值得進一步研究的現象。
以上情況說明,長江流域的水旱災害所以嚴重,除了氣象方面的客觀原因外,主要的還是由於流域內生態系統的失調,集中表現為:在人口急劇增長的情況下,土地資源過度利用和不合理的開發。在山區,毀壞森林、陡坡開荒;在平原,盲目圍湖造田,佔用行洪洲灘。這些都招致自然界的報復。在長江流域,山區水土流失對當地的危害,比黃河更大。這是因為,長江流域為岩石山區,表土層很薄,經過一定時期的沖刷,表土沖光,岩石裸露,形成「石化」,使當地人民完全失去生存條件。貴州省已有不少「石化」山區,令人觸目驚心。
平原的盲目圍湖造田和佔用行洪洲灘,是近幾年來長江洪水位抬高的主要原因。從長遠的自然規律看,江河的沖積平原就是由江河挾帶泥沙淤積而成。中華民族的經濟也是在開發七大江河沖積平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如果開發利用不當或開發過度,就會受到洪水的懲罰。現在,在開發利用長江中下游兩岸的土地上,就面臨著這個問題,不僅洪水位越來越高,防汛負擔越來越大,而且防汛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我國生態系統失調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要進行生態系統的重建,必須與經濟結構的調整相結合,以綜合提高生產力為目標,並注意發展、改革和穩定三方面的協調。我們認為,中央提出的要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是完全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