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谁能联系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危机,说说现在的金融危机
五次金融危机比较与对策
经济观察报报道 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开始至今,包括本次次贷危机,已经发生了五次重大金融危机。另外三次是:1986-1995年美国储贷银行危机,1990年代芬兰、瑞典、挪威银行危机和1990-2003年日本银行危机。
摩根富林明证券、高盛、中金等国内外多家知名研究机构最新相关报告显示,从危机爆发到政府介入,每次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从危机起源看,五次危机都是廉价的资金成本加上金融法规的开放,导致投资风气大盛,刺激股市和房地产价格飙涨。
同时,最终均有政府介入。当私营部门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金融危机时,政府出面主导包括注资、成立特别资产管理公司以及银行资本再造等是最后的“解药”。
再者,危机历来是“危险”与“机会”的混合体。摩根富林明证券研究发现,从以前四次金融危机来看,在政府出面提出大规模拯救方案后,平均而言股市在3个月上涨27%、6个月上涨55%,一年后上涨148%。
另外,除了美国储贷银行危机以外,其余三次危机中,银行类股票表现均为上涨,在3个月、6个月和1年三个时点,最高涨幅高达448%,最低为7%。
就不同点而言,政府在拯救金融危机的时机和具体措施上差别很大。大萧条时美联储紧缩政策以及后来的保护措施让国际贸易完全停滞。日本银行危机爆发后,日本政府态度摇摆不定,致使金融危机耗时10年。
因此当政府处理的态度越明确,或是应变速度越快时,越能缩小市场震荡的阵痛期,同时对于社会成本的负担也会愈小。
大萧条时各国政府各自为战。相比较次贷危机,各国联手拯救金融体系,避免了其走向崩溃。
还有,大萧条时股市崩盘前夕,美国实体经济指标已经出现了下滑。去年夏天次贷危机爆发时,美国经济主要指标还在增长,直到今年第二季度其GDP仍为增长状态。
当然,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体系危机仍在蔓延之中,尤其是接踵而来的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日益加大,这一场“百年一遇”的危机未来走势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机构观点和建议
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这次经济复元时间相信要较以往长。经济能否恢复,要看政府能否遏止房价再下滑,从日本经验来看,美国大概需要一至两年后才能渐见起色。
面临经济衰退,并很可能出现通缩,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应保持流动性。另外,可考虑一些必需品行业、公共事业、电信业等。因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相对来说这些行业的抗跌能力较强。
中金研究部副总经理沈建光:这次金融危机和大萧条相比,最大的不同是美联储的作为和政府不同的应对方式。金融动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远小于大萧 条时期。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次贷危机爆发的一年多时间里,工商企业贷款余额并未下降,因此对投资、产出及就业市场的影响远小于大萧条时期。
欧洲央行行动迟缓、欧洲国家地产泡沫大于美国、欧洲各国政府开始债台高筑,国际信贷危机对欧洲经济的打击大于美国。因此美元不贬反升,在不久的将来,美元升至与欧元等价不足为奇。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宵:我们得到的教训第一就是金融系统所占利润比重不应过大。从整个产业分工来看,谁创造了财富?金融还是实体经济,这是 需要大家好好思考的。第二就是杠杆比例不能过大。第三就是整个世界在危机出来前都喜欢在泡沫中享受,习惯成为自然时,危机就会到来。第四就是滥发货币,以 前货币是金本位,现在完全抛开金本位,滥发货币,滥发债券制造货币,滥用衍生品制造出来的流动性。
一般情况金融危机主要冲击金融股,既然冲击最大压力自然也最大,往后的反弹也就会更加强劲一些,但前提是压到最低时弹簧未绷断,例如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等就断了。因此,暴风雨来临时就不用出海捕鱼了。
北京某基金公司研究部总经理:金融业的调整这次需要的时间可能会较长,很多银行需要注资,需要消耗很多不良资产,这些都需要时间,监管和金融体系的重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
这要看你的投资期限,如果是长期投资,是可以进行一部分,但如果是短期,就还要等。
深圳国轩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助理石运金:目前,美联储应对次贷危机的正是降息、增加流动性、改善银行资产质量的根本性手段,相信会减少美国陷入萧条的可能。
对股市、金融股什么时候上涨,不好判断,如果继续急跌,应该会有较大幅度反弹,超跌反弹是常识,跌得越多反弹力度也越大。不过,建议投资者控制仓位,少投资。
⑵ 又融到钱了!超百亿国资入局,蔚来能否“续命”成功
在连续获得两笔总计2亿美元融资过后,蔚来又融到钱了,而且这一次还是“大钱”。
随后在2月14日,蔚来与两家非关联的亚洲投资基金签订最终交易文件,将通过私人渠道向买方发行和出售本金总额为1亿美元的可转换票据。这也就意味着,蔚来今年2月份先后已融资到2亿美金,这对于在疫情影响下惨淡的中国车市而言,能够获得融资,已属十分不易。
蔚来表示,公司目前有若干其它融资项目正在进行,其结果在现阶段仍有一定不确定性。公司会遵循相应法律要求,适时披露重要进展或信息。
资本市场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对于江淮和蔚来而言,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在股价上,二者股价双双暴涨。对于蔚来来说,还未达到与特斯拉匹敌的规模,但上升势头已逐渐呈现,有了合肥市政府的背书,蔚来之后的融资或许将会顺畅许多。
总而言之,对蔚来来说,有钱进来就是好事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⑶ 国内研发动力锂离子电池的企业有哪些呀
山东劲胜新能源科技
⑷ 大众中国入股国轩高科 成公司第一大股东
中国网汽车5月29日讯 记者获悉,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于昨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国轩高科与大众中国签订《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之附条件生效的股份认购暨战略合作协议》。
据悉,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珠海国轩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和实际控制人李缜将合计向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众中国)转让其持有的国轩高科56,467,637股股票,占《股份转让协议》签署日公司总股本的5%。
根据《股权认购协议》,国轩高科将向大众中国定向发行相当于本次发行前国轩高科已发行的股份总数30%的人民币普通股股份。
若本次非公开发行前,公司已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按照12.19元的转股价格全部转股,公司总股本将变更为1,281,116,473股,按此测算,本次非公开发行股份总数不超384,334,941 股(含本数)。
据了解,本次非公开发行和股份转让完成后,大众中国将持有国轩高科26.47%的股份,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并拥有13.20%的表决权。尽管如此,但根据协议,李缜及其一致行动人仍为持有公司第一大表决权的股东。大众中国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将不可撤销地放弃其持有的部分公司股份表决权,以使大众中国的表决权比例比创始股东方的表决权比例低至少5%。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⑸ 市场皆醉,曾毓群独醒
从2011年到2020年,没人会料想到,曾经偏居福建一偶的宁德竟会因为电池而闻名海外。
那座曾经还为当地经济落后而苦恼不堪的城市,如今早已变成各路企业争相拜访,各路媒体争相报道之处。11年的光阴,宁德因宁德时代而光耀,而这家电池厂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洪流中充当着电池技术中流砥柱的角色。
赌性更坚强
在坊间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美团CEO王兴的一个朋友与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据说,当年王兴的朋友第一次走进曾毓群的办公室,先是被过于狭小的办公空间给惊住,又被墙上挂着的“赌性更坚强”的五字图给震住,当时问曾毓群,“为什么不挂福建人都爱的爱拼才会赢?”曾毓群的回答是:光拼是不够的,那是体力活,赌才是脑力活。
不仅获得本田37亿元注资入股,还计划191亿元投资境内外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上市企业;大规模扩产,拓建湖西锂离子电池扩建项目、江苏时代动力及储能锂离子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三期)、四川时代动力电池项目一期等,预计宁德时代2021年推动新增产能建设约100GWh;同时也成功发行15亿美元境外债券,完成海外资本市场首秀。
不要再去强调宁德时代只是站队了风口,所以赢得了市场,这样的话术早已过时,现在的市场早就不是谁站的对就能轻易获取的。
思变,创新,爱拼,敢赌,宁德时代具备着闽商性格之下的全部,而至于如何下好棋,一向清醒的曾毓群应该会有更多的对策。
文/Ada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⑹ 国轩高科因存在违规行为 被责令改正
财经网汽车讯国轩高科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存在违规资金占用问题。
7月14日晚,国轩高科发布公告,由于存在违规行为,江苏监管局要求其采取责令改正措施。
而今年上半年,国轩高科业绩进一步下滑。
国轩高科昨日(7月14日)发布了2020年半年业绩预告。
今年上半年,国轩高科预计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3050万元—3950万元相比去年同期的3.5亿元,同比降幅91.32%-88.76%。
国轩高科表示,业绩下滑是受新冠疫情影响,以及市场销售不及预期,导致公司动力电池需求下降。下游客户生产经营恢复较慢,公司生产订单、产品出货量有一定幅度下滑。
同时,随着国内动力电池厂家新建产能逐步释放,市场需求不及预期,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国轩高科净利润相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
另外,国轩高科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近日发生变更。
国轩高科在2019年12月17日,公开发行了18.5亿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提到自2020年6月23日起可转换为公司股份。
国轩高科表示,截至2020年7月10日,“国轩转债”转股股数累计为83,162,396股,导致控股股东珠海国轩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珠海国轩”)及其一致行动人李缜、李晨合计持股比例下降,由之前的31.79%被动稀释至29.61%。
公开资料显示,国轩高科大股东将变为大众汽车。
5月29日,大众中国宣布,将投资约11亿欧元收购国轩高科26.47%的股份,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目前,该交易正在进行中。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