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私募基金未定期信息披露 怎样 处罚
一年有两次或者以上不做信息披露的,会在协会信息上公式,情节严重的6个月内不允许发行新产品
Ⅱ 怎么在证监会查一家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
你好,从管理层面,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信息披露制度由中国基金业协会进行管理。 2-《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第二十二条中国基金业协会定期发布行业信息披露指引,指导信息披露义务人做好信息披露相关事项。
Ⅲ 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到底有多重要
信息披露,这是基金管理人最重要的信托责任,也是管理人和投资者信息沟通的主要桥梁,合理的信息披露既保护了投资者,也保护了基金管理人。信息披露,是影响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的主要决策依据,也是在基金发生亏损时,保护投资者知情权与缓解纠纷的主要手段。
Ⅳ 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到底有多重要怎么才算尽到信息披露义务
正确答案:A 解析: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1)基金合同。(2)招募说明书等宣传推介文件。(3)基金销售协议中的主要权利义务条款。(4)基金的投资情况。(5)基金的资产负债情况。(6)基金的投资收益分配情况。(7)基金承担的费用和业绩报酬安排,(8)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9)涉及私募基金管理业务、基金财产、基金托管业务的重大诉讼、仲裁。(10)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规定的影响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其他重大信息。
Ⅳ 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内容包括哪些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披露内容:
根据《披露办法》第九条,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向投资者披露的信息包括: (一) 基金合同; (二) 招募说明书等宣传推介文件; (三) 基金销售协议中的主要权利义务条款(如有); (四) 基金的投资情况; (五) 基金的资产负债情况; (六) 基金的投资收益分配情况; (七) 基金承担的费用和业绩报酬安排; (八) 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九) 涉及私募基金管理业务、基金财产、基金托管业务的重大诉讼、仲裁; (十) 中国证监会以及中国基金业协会规定的影响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其他重大信息。
信息披露义务人的信息披露报告包括月度报告、季度报告和年度报告。月度报告应当在每月结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完成。季度报告应在每季度结束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年度报告应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的6个月内完成,每年6月30日前发布上一年度报告。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披露内容:
在信息披露的时间和频度上,《指引》规定,半年度报告应在当年9月底之前完成,年度报告应在次年6月底之前完成。信息披露义务人可自愿选择报送季度报告(含第一季度、第三季度),季度报告应在每季度结束后30个工作日以内完成。
意思就是说,股权和创投私募要披露年报、半年报,但季度报告采取自愿原则。这和证券私募的披露频率要求很不一样。
首先是半年度报告,需要披露基金基本情况、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基金投资运作情况、基金费用明细等,其中基金投资者情况、基金持有项目特别情况说明、管理人报告等都是选填项目。
其次是年度报告,需要披露:一是基金产品情况,包含基金基本情况、基金产品说明、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基金投资者情况(选填)、外包机构情况;二是基金运营情况,包含累计运营情况、持有项目说明表;三是主要财务指标、基金费用及利润分配情况,包含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基金费用明细、过去三年基金的利润分配情况;四是基金投资者变动情况;五是管理人报告;六是托管人报告;七是审计报告。
最后是季度报告,是可以自愿选择披露的。需要披露基金基本情况、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基金投资运作情况、基金费用明细等,其中基金投资者情况、基金持有项目特别情况说明、管理人报告等都是选填项目。
Ⅵ 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频率是多少
私募通常每周、每双周或每月公布一次净值,规模达到5000万的必须有月度信息披露,所有产品需有季度信息披露。私募可以去排排网了解。
Ⅶ 私募基金在信息披露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对于5000万以上的产品,每个月披露一次,其他的每季度更新。主要披露内容有私募运作情况,包括净值情况、管理费、托管外包费、业绩报酬计提情况等;私募基金的TA登记表;资产证明等
Ⅷ 基金信息披露的我国基金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
[2]基金信息披露是指基金市场有关当事人在基金发行、上市和交易等一系列环节中依照有关规定,以一定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发布与基金有关的信息。通过基金信息的披露,基金运作的透明度得以增强,从而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明智的判断并监督基金管理人的运作。基金信息披露的这一作用决定了基金信息披露必须全面、及时、真实。一旦违背了基金信息披露的这些原则,基金投资者不仅不能改善与基金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且会因为虚假、片面、滞后的信息而遭受巨大的损失。目前在我国基金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误导
基金管理人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往往会隐瞒或者不真实披露详细、准确的信息。有的基金为了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在信息披露中故意使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语言,或者使用的文字表达不够通俗易懂,让投资者摸不着头脑。还有些基金在信息披露时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对有利于基金的信息过量披露,却对不利于基金的信息沉默不语。其主要表现为:第一,不及时或回避披露应披露信息。唐建‘老鼠仓,事件被媒体揭露后,上投摩根基金公司不仅未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披露,而且还公开发表声明,矢口否认媒体上关于其旗下的一名基金经理近日涉嫌“老鼠仓”被举报、中国证监会已介入调查的报道。第二,片面披露相关信息,误导基金投资人。许多基金营销时,为扩张基金规模,常常片面宣传已取得的业绩,人为制造基金销售紧俏氛围,使投资者误认为申购投资基金稳赚不赔并可获得高收益等;而对基金可能面临的风险,或避而不谈,或在宣传资料中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以很小的字体显示。这种信息误导行为严重的破坏市场秩序,给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带来很大损害。
(二)披露滞后
《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18条至第20条分别规定,基金管理人应当在每年结束之日起九十日内,编制完成基金年度报告,并将年度报告正文登载于网站上,将年度报告摘要登载在指定报刊上;于上半年结束之日起六十日内,编制完成基金半年度报告;基金管理人应当在每个季度结束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编制完成基金季度报告。然而,在这90日、60日、15日的工作期内,法规并没有限制投资基金的仓位不准变化,也没有要求这种变化应该进行公告。于是,在投资基金进行公告的日子里,投资者看到的证券投资基金公告中持有股票的信息并不是“现在时,”域者“现在进行时”,一般都已经变成了“过去时”。实际上,基金在公告前的15日中,其持仓情况己有很大改变。这种滞后性导致的“失真率,扩大,极易在市场上造成信息误导。
(三)被动披露
随着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基金管理人为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争夺广大投资者、争取利润最大化,逐渐认识到了主动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但是因为基金管理人在对基金资产的运作方面存在着许多不愿让公众知悉的暗点,对基金的信息披露产生一种害怕和回避的心理。在基金市场中,这种情况表现为基金管理人把信息披露看成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而不是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基金投资者应该享有的权利;不主动地披露基金信息,而是抱着能够少披露就尽量少披露的想法。在实际操作中,基金管理人往往将信息披露的范围仅限于法律规定的范围,除此之外的信息不愿意透露分毫。这种非主动性必然会对基金信息披露的全面性、真实性、及时性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内容繁琐
我国1997年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招募说明书内容与格式(试行)》对招募说明书需公布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正文部分共需披露24个项目,涵盖了从基金设立到基金终止的全过程,也包括了对基金运行中各方当事人的披露。一般基金招募说明书都是洋洋洒洒几万字,投资者面对此书往往无从下手,想找关键信息犹如大海捞针。在2004年8月中国证监会修订了《证券投资基金招募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其中,对于招募说明书正文的规定几乎没有变化,依然是24个项目。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此规定首次提出基金公司要编制和披露招募说明书的摘要,招募说明书摘要是招募说明书的简化版本。此举似乎克服了以往信息披露内容重点不突出的毛病。但是细细分析该规定中涉及招募说明书摘要的内容以及基金公司在现实中披露的招募说明书摘要,我们发现其依然有17项内容,包括基金合同生效的日期、风险提示、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相关服务机构、基金的名称、基金的类型、基金的投资目标、基金的投资方向、基金的投资策略、基金的业绩比较标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基金的投资组合报告、基金的投资组合、基金的业绩、费用概览、对招募说明书更新部分的说明、签署日期。这样,即使是招募说明书的摘要其篇幅依然很长,字数有的达到一万多字。而且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基金投资目标、投资策略、基金风险收益特征和费用概览等重要内容往往在招募说明书最后几页,其字数又往往只占全文的20%左右。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尽管增加了招募说明书摘要这个文件,但这依然没有解决信息披露内容繁琐、重点不突出的弊病。
[编辑]
Ⅸ 私募的信息披露问题
“私募”(Private placement或Private offering)作为一种资本募集方式,是与“公募”(Public offering)相对应的概念,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或个人募集资金。 公募就是向不特定的公众公开募集资金。
在美国,所谓的私募融资(Private Placement),是指发行证券的公司(发行人)以豁免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进行证券发行申报和证券注册登记的方式,向社会投资者发行一定量的证券,以募集一定量资金的融资方式。
根据美国《1933年证券法》的规定,任何企业在市场上公开发行证券融资,必须在公开发售前向证券监管部门进行登记注册。未经登记注册发行证券即构成欺诈,将被处以刑罚。然而,上述强制性登记注册的要求,存在若干例外或豁免(Exemptions),其中一个重要的豁免,即私募融资。
我国没有私募的概念和相关的法律规定,美国由于证券业的发达,其私募市场也相对发展充分,在法律制度上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1933 年的证券法是美国证券行业的框架性法律。1933 年法律框架的立法思想是,先概括的规定管制任何证券发售行为,再以例外规定排除无关的行为,其中也包括私募。因此对证券私募的监管是由一些免除条款来限定的。其监管主要通过各州的公司法和蓝天法(blue-sky statues)进行,由于证券的相关规定与判例的矛盾,使得进一步规范私募的法规regulationD于1982年开始实施。regulationD规定了三种豁免或者成为安全港(safe harbor)的情况,其中Rule506专门对私募进行了规定。RegulationD对私募发售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及资格进行了限定。
对于私募融资中的信息披露义务,在联邦一级的证券法规并未作详细规定,而主要委之于各州“蓝天法”的规定以及在regulationD中有一定的规定。公募融资的信息披露义务在《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中有着详细的规定。
RegulationD对发行人信息披露的规定
如果认购股票的投资者只有合格投资者,发行人不必提供Rule506(b)(1)(i)规定的任何信息。如果认购股票的投资者中有具有资历经验类的认购人或者受托人,发行人必须对全部投资人提供规定的信息。而发行人的信息披露程度因其是否为申报公司(reportingcompany)而不同。当发行人为非申报公司时,非申报公司不需要依照34 年证券交易法第13 条或者第15(d)条,负有向证监会等及申报相关信息的义务。此类发行人的信息披露义务因融资额的大小而不同。当发行人为申报公司时,申报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不因融资额的大小而不同。需要根据Rule506(b)(2)(ii)(A)或者Rule506(b)(2)(ii)(B)的要求,根据其一进行披露。可见美国立法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点是,特定类型的投资者可以获得相应的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