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央企国企债券频现违约折射啥
央企国企债券频现违约是对于整个中国债券投资的一场风险教育,一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存在着各种“刚兑”的债券投资思想,对于信用风险比较漠视,现在央企国企债券也出现非单一的违约事件,说明有国资背景的也不能幸免于信用风险。现在整个债券市场的违约事件的发生有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债务负担加重等因素,从行业上看,违约企业大多属于煤炭、钢铁、有色等产能过剩行业。从券种上看,今年以来1年期以内的短期债务成为违约重灾区。由此不难分析,近期违约个案中,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基本面持续恶化,经营不善成主要因素。自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货币政策宽松,导致债券市场大规模扩容,且过去一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存在所谓“刚兑”现象,使得这种扩容也让周期性行业很容易借此大规模举债经营,现在所出现的违约企业行业也是属于周期性行业为主,而周期性行业很多时候是国资背景涉足较多的,债券违约事件增多是打破过去对于债券投资对于信用风险上的忽视。
Ⅱ 面对债券违约有哪些防治措施
违约常态化时代已经开启,从债券违约数量来看,历年出现违约的债券品种中,私募债出现32支违约债券,一般中期票据出现27支债券违约,定向工具出现25支违约债券。从债券违约的金额来看,一般中期票据以322.97亿元的违约金额排在第一位,且分年度动态来看,一般中期票据违约金额上榜首的概率也较高,因而我们认为一般中期票据是主要的违约品种。违约一般中期票据的发行主体多为煤炭、钢铁、重工等大型企业。
其实列举这么多只是为了更好的让投资者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同时规避一些风险,不过蒙格斯的《中国债券违约调查报告》里面已经整理的很清楚,可以直接用来借鉴。
Ⅲ 债券违约那么多,货币基金是不是该赎回了
货币基金其实种类很多,一般来说也要看你持有基金的类型,高收益垃圾债吗?还是政府公债为主,还是其他名目的绿色基金,黑色基金,都有。所以根据你的基金类别,如果债券投资者因为违约率上升转而将资金抽离转往的风险的债券,那么高信用等级的债券未必是一个差劲的选择。
另外有个观点,基本上债券违约,是新闻,也是已经发布的信息,所以在当下,货币基金一定会相应调整价格,因为与市价连动,所以你该聚焦的是,未来会不会违约风险扩大,因为不管股票债券外汇等等头工具,看的是未来。譬如最近中美贸易战,一定多少影响股市,但是消息发布后,谁会损失谁会受惠,是不一定的,如果我们清仓,有没有可能这时候是利空出尽,好买点呢?投资都是要针对你对未来的研判去着眼。
提供参考
Ⅳ 哪些原因导致了中国近年来债务违约事件的不断增加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Ⅳ 人民日报:不能动不动就拿纳税人钱为国企违约买单
债券市场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打破刚性兑付,这应该成为共识.
近日,东北特钢债券违约事件,因其第一大股东是辽宁省国资委,引起广泛关注。投资人希望能够财政兜底予以兑付,企业大股东则试图以“债转股”“债转贷”等方式解决。当地政府、主承销商和投资人能否通过市场规则和法治方式达成共识、破解困局,考验各方智慧。
债券违约有增加趋势。谈到近期几起违约事件,财政部负责人直言,“援助但不兜底”。的确,对于国企债券违约的处置,应该用市场化手段、坚持法治化方向。债券发行是一种市场行为,不可避免有违约的风险。而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国企债券违约风险漠视,存在着刚性兑付依赖。在发生兑付风险时,不少地方政府为了维持政府信用,也总是动用纳税人的钱,补市场的窟窿。当前,一方面是地方政府为国企兜底的能力越来越弱,一旦发生国企债券违约,动辄几十亿元,政府即便想兜底也有心无力;更重要的是,刚性兑付使国企债务风险越来越高,杠杆率不断提高,风险积累也越来越大。
打破刚性兑付,恢复建立良性债券市场,需要让市场在债券的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国企的违约问题固然不同于一般企业,政府应该给予一定援助,但援助不等于兜底。作为市场主体,国企应该按照市场规则处理债务违约问题。国企之所以债务规模偏大、债务率过高,主因就是把政府当保姆、当靠山,而金融机构也患“国企崇拜”病,总觉得政府可以兜底。
长期以来,刚性兑付成为“行规”,金融机构、投资者忽视了背后的风险,导致债券市场价格失灵,风险信号失灵。债券市场刚性兑付如果一直硬撑下去,泡沫只会越来越大,杠杆越来越高。东北特钢资产负债率远超警戒线,各种贷款、债券还是一路绿灯,债务居然超400亿元,就是一个例证。
如何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实际上,长期存在的刚性兑付,使得债券市场扭曲失真。“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指出,“有序打破刚性兑付”,“局部的风险该释放的也要及时释放,打破刚性兑付,反而有利于降低长期和全局风险”。债券市场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打破刚性兑付,这应该成为共识。刚性兑付打破,信用债的定价回归市场,企业再发债券,其利率就会由市场根据不同行业的投资风险定价,利率和资金会优化配置,一些落后产能发行债券就会越来越难,这对于去产能、去杠杆,国企的深化改革、产业的转型升级作用巨大。
对政府来说,则要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的边界。在市场经济机制下,政府应该权责对等,该由市场来做的事情,不越位、不缺位。不能动不动就拿纳税人的钱来为国企的违约买单。同时,政府“援助不兜底”,该作为的必须作为。处理债券违约,要有底线思维,立足于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应该看到,目前债券市场整体违约率很低,构不成系统性区域性债务风险。
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绝不能倒退,债券处置也必须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发债企业、地方政府、承销机构和市场监管部门应发挥各自作用,既不兜底,也要坚决防止逃避债务的恶意违约,尽最大努力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Ⅵ 今年上半年大批量的债券违约,影响到了债券基金了吗
肯定是影响了
Ⅶ 如何看待债券违约事件增多
违约个案增加有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债务负担加重等因素,从行业上看,违约企业大多属于煤炭、钢铁、有色等产能过剩行业。从券种上看,今年以来1年期以内的短期债务成为违约重灾区。由此不难分析,近期违约个案中,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基本面持续恶化,经营不善成主要因素。自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货币政策宽松,导致债券市场大规模扩容,且过去一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存在所谓“刚兑”现象,使得这种扩容也让周期性行业很容易借此大规模举债经营,现在所出现的违约企业行业也是属于周期性行业为主,债券违约事件增多是打破过去对于债券投资对于信用风险上的忽视。
Ⅷ 债券违约、评级下调 华晨集团正式破产重整 旗下上市公司火速回应
今日(11月20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裁定书显示,受理债权人对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晨集团)重整申请。这标志着这家车企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为何破产重整,将如何重整?北青-北京头条拨打了相关负责人的电话,但截至发稿未能取得联系。法院的裁定称,华晨集团存在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情形,具备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破产原因。但同时集团具有挽救的价值和可能,具有重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此外,新华社的报道称,华晨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重整只涉及集团本部自主品牌板块,不涉及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及与宝马、雷诺等的合资公司。
2015年至2019年,华晨宝马为华晨中国贡献的净利润分别为38.23亿元、39.93亿元、52.33亿元、62.44亿元和76.26亿元。5年间,华晨宝马向华晨中国输送了269.2亿元,且利润贡献规模不断扩大。与之对应,2015年至2019年,华晨中国自主板块分别亏损3.3亿元、3.1亿元、8.6亿元、4.2亿元和8.6亿元。5年间,自主品牌累计亏损近30亿元。
到了2020年,华晨汽车队华晨宝马依赖依旧严重。华晨汽车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华晨中国今年上半年营收14.5亿元,同比下降23.85%,净利润则为40.45亿元,同比增长25.24%。在营业收入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净利润不降反升,甚至是营收的3倍,毫无意外,华晨宝马依旧是利润的主要贡献者。
官方报告显示,华晨宝马上半年实现净利润高达43.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4%。与之对应,去掉从华晨宝马得到的利润分成,华晨中国其他板块总体亏损达到3.4亿元。
过度依赖华晨宝马,使得华晨自主品牌长期缺乏造血能力和盈利能力。而随着股比调整时间(不迟于2022年)越来越近,即将失去华晨宝马半数收益的华晨汽车,在自身股权转让、母公司及其他子公司持续亏损、负面舆情等行为的影响下,再融资能力受到冲击。
汽车行业迎来增长天花板,市场转入存量竞争时代,2020年更是进入加速洗牌阶段,已有北汽银翔、比速汽车、君马汽车、华泰汽车和猎豹汽车等自主品牌丢失市场份额实际破产。曾经风光一时的华晨汽车也难逃厄运,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也给自主品牌敲响了警钟。至于破产重整对华晨汽车的日常经营和发展计划有什么影响仍需观望。
文/北青-北京头条温冲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Ⅸ 中国已发生的五例债券违约是哪些
建议减持各类债券基金
统计显示,年初至今,国内债券市场已发生的实质违约或担保人代偿事件多达18起,涉及债券24支,其中仅3月份以来就有11起,涉及债券12支。各种降级事件也频频发生,根据海通证券统计,今年以来评级下调或展望下调的主体多达13家。按照惯例,年报发布之后的5至7月份往往是评级调整的高峰期。有业内人士推测,今年初以来,负面评级事件明显多于往年,降级潮可能将集中袭来。公开信息显示,公募债券自11超日债出现违约以来,12湘鄂情(5.47, 0.00, 0.00%)、11天威MTN2、12中富01、10英利MTN1、15山水SCP001、12圣达债、13山水MTN1、15山水SCP001、15亚邦CP001、11天威MTN1、15宏达CP001、15雨润CP001、15东特钢CP001和15华昱CP001等多只公募债券出现实质性违约,违约事件已超过30起;三月末以来债券二级市场单边卖出报价大幅低于市场估值的有30多只(有违约风险的债券)。虽然部分债券通过政府出面协调帮助发行人、银行和承销商等相关机构解决处置,或发行人债务重组等方式最终实现偿付,但债券市场打破刚性兑付已成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