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财政支出项目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包括哪几项如基本建设支出(见问题补充)等
"一般公共服务"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一个“类”级科目,其下包括人大事务、政协事务、政府办公厅及相关机构事务、发展与改革事务、统计信息事务、财政事务等37个款级科目。一般公共服务主要反映政府提供一般公共服务的支出。
② 公共组织支出如何进行分类
据著名企业管理教育专家平行老师讲述:
一、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公共支出(一)公共支出的概念和分类 1、 概念所谓公共支出,也称为财政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换言之,公共支出是政府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成本,如果从公共产品的角度看,就是执行政府一定的(即以多大规模、以什么质量)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决策所付出的成本。 2、 分类在公共财政中,公共支出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按是否有直接补偿为标准,分为消耗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⑵按支出目的,分为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 ⑶按支出的受益范围,分为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 (二)公共事业管理费用中的公共支出结构分析 1、 公共事业管理费用中的公共消耗性支出公共消耗性支出又可以分为公共消费支出和公共投资支出 2、 公共事业管理费用中的公共转移性支出公共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包括各种财政补贴、补助、养老金、失业救济金、债务利息等。其最重要的内容是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且后者与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直接相关。财政补贴中,尤以企业亏损补贴与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费用支出最为密切。
③ 什么是国债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定义
国债
国债
[1]是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中央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往往是弥补国家财政赤字,或者为一些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以及某些特殊经济政策乃至为战争筹措资金。由于国债以中央政府的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因此风险小,流动性强,利率也较其他债券低。
分类
我国的国债专指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家公债,由国家财政信誉作担保,信誉度非常高,历来有“金边债券”之称,稳健型投资者喜欢投资国债。其种类有凭证式国债、实物式国债、记账式国债三种。编辑本段主要特点
国债是债的一种特殊形式,同一般债权债务关系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从法律关系主体来看
国债
国债券
的债权人既可以是国内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也可以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以及国际金融组织,而债务人一般只能是国家。
从法律关系的性质来看
国债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较多地体现了国家单方面的意志,尽管与其他财政法律关系相比,国债法律关系属平等型法律关系,但与一般债权债务关系相比,则其体现出一定的隶属性,这在国家内债法律关系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从法律关系实现来看
国债属信用等级最高、安全性最好的债权债务关系。编辑本段发行国债的目的
发行国债大致有以下几种目的:
1、在战争时期为筹措军费而发行战争国债。
在战争时期军费支出额巨大,在没有其他筹资办法的情况下,即通过发行战争国债筹集资金。发行战争国债是各国政府在战时通用的方式,也是国债的最先起源。
2、为平衡国家财政收支
一般
国债
来讲,平衡财政收支可以采用增加税收、增发通货或发行国债的办法。以上三种办法比较,增加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作法,固然是一种好办法但是增加税收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税赋过重,超过了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将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并会影响今后的税收。增发通货是最方便的作法,但是此种办法是最不可取的,因为用增发通货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对经济的影响最为剧烈。在增税有困难,又不能增发通货的情况下,采用发行国债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还是一项可行的措施。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可以吸收单位和个人的闲置资金,帮助国家渡过财政困难时期。但是赤字国债的发行量一定要适度,否则也会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
3、国家为筹集建设资金而发行建设国债。
国家
国债
要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此需要大量的中长期资金,通过发行中长期国债,可以将一部分短期资金转化为中长期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的大型项目,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4、为偿还到期国债而发行借换国债。
在偿债的高峰期,为了解决偿债的资金来源问题,国家通过发行借换国债,用以偿还到期的旧债,“这样可以减轻和分散国家的还债负担。编辑本段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国债可作如下分类:
按举借债务方式不同
按举借债务方式不同,国债可分为国家债券和国家借款。 国家债券,
国债
是通过发行债券形成国债法律关系。国家债券是国家内债的主要形式,我国发行的国家债券主要有国库券、国家经济建设债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等。 国家借款,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形式,由借贷双方共同协商,签订协议或合同,形成国债法律关系。国家借款是国家外债的主要形式,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组织贷款等。
按偿还期限不同
按偿还期限不同,国债可分类定期国债和不定期国债 定期国债:是指国家发行的严格规定有还本付息期限的国债。定期国债按还债期长短又可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 短期国债通常是指发行期限在1年以内的国债,主要是为了调剂国库资金周转的临时性余缺,并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中期国债
国债
是指发行期限在1年以上、10年以下的国债(包含1年但不含10年),因其偿还时间较长而可以使国家对债务资金的使用相对稳定 长期国债是指发行期限在10年以上的国债(含10年),可以使政府在更长时期内支配财力,但持有者的收益将受到币值和物价的影响。 不定期国债:是指国家发行的不规定还本付息期限的国债。这类国债的持有人可按期获得利息,但没有要求清偿债务的权利。如英国曾发行的永久性国债即属此类。 按发行地域不同,国债可分为国家内债和国家外债 国家内债:是指在国内发行的国债,其债权人多为本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还本付息均以本国货币支付。 国家外债:外债是指一国常住者按照契约规定,应向非常住者偿还的各种债务本金和利息的统称。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和《外债统计监测实施细则》的规定,中国的外债是指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机构对中国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者其他机构用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按发行性质不同
按发行性质不同,国债可分为自由国债和强制国债 自由国债,又称任意国债,是指由国家发行的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愿认购的国债。它是当代各国发行
国债
国债普遍采用的形式,易于为购买者接受。 强制国债,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规定的标准,强制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购买的国债。这类国债一般是在战争时期或财政经济出现异常困难或为推行特定的政策、实现特定目标时采用。
按使用用途不同
按使用用途不同,国债可分为赤字国债、建设国债和特种国债 赤字国债,是指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国债。在实行复式预算制度的国家,纳入经常预算的国债属赤字国债。 建设国债,是指用于增加国家对经济领域投资的国债。在实行复式预算制度的国家,纳入资本(投资)预算的国债属建设国债。 特种国债,是指为实施某种特殊政策在特定范围内或为特定用途而发行的国债。
按是否可以流通
按是否可以流通,国债可分为上市国债和不上市国债 上市国债,也称可出售国债,是指可在证券交易场所自由买卖的国债。 不上市国债,也称不可出售国债,是指不能自由买卖的国债。这类国债一般期限较长,利率较高,多采取记名方式发行。编辑本段我国的国债分类
从债券形式来看,我国发行的国债可分为凭证式国债、无记名(实物)国债、储蓄国债和记账式国债四种。
凭证式国债
是一种国家储蓄债,可记名、挂失,以“凭证式国债收款凭证”记录债权,不能上市流通,从购买之日 起计息。在持有期内,持券人如遇特殊 情况需要提取现金,可以到购买网点提前兑取。提前兑取时,除偿还本金外,利息按实际持有天数及相应的利率档次计算,经办机构按兑付本金的2‰收取手续费。
无记名(实物)国债
是一种实物债券,以实物券的形式记录债权,面值不等,不记名,不挂失,可上市流通。发行期内,投资者可直接在销售国债机构的 柜台购买。 在证券交易所设立账户的投资者,可委托证券公司通过交易系统申购。 发行期结束后,
无记名(实物)国债
[2]实物券持有者可在柜台卖出, 也可将实物券交证券交易所托管,再 通过交易系统卖出。目前已停止发行。
储蓄国债
储蓄国债(也称电子式国债)是政府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以吸收个人储蓄资金为目的,满足长期储蓄性投资需求的不可流通记名国债品种。电子储蓄国债就是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的储蓄国债品种。
储蓄国债
[3]记账式国债
以记账形式记录债权,由财政部发行,通过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发行和交易,可以记名、挂失、可上市转让。投资者进行记账式证券买卖,必须在证券交易所设立账户。由于记账式国债的发行和交易均无纸化,所以效率高,成本低,交易安全。编辑本段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的最基本功能。 就一般情况而言,造成政府财政赤字的原因大体上有以下两点:一是经济衰退,二是自然灾害。 政府财政赤字一旦发生,就必须想办法予以弥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其弥补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措施:即增加税收、增发货币和举借国债。 第一种方式不仅不能 迅速筹集大量资金,而且重税会影响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会使国民经济趋于收缩,税基减少,赤字有可能会更大。 第二种方式则会大幅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因而会导致无度的通货膨胀并打乱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 第三种方式则是最可行的办法,因为发行国债筹资仅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暂时转移,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招致无度的通货膨胀,同时还可迅速、灵活和有效地弥补财政赤字,所以举借国债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通用的方式。
2.对财政预算进行季节性资金余缺的调剂
利用国债,政府还可以灵活调剂财政收支过程中所发生的季节性资金余缺。政府财政收入在1年中往往不是以均衡的速率流入国库的,而财政支出则往往以较为均 衡的速率进行。这就意味着即使从全年来说政府财政预算是平衡的,在个别月份也会发生相当的赤字。为保证政府职能的履行,许多国家都会把发行期限在1年之内 (一般几个月,最长不超过52周)的短期国债,作为一种季节性的资金调剂手段,以求解决暂时的资金不平衡。
3.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一国的经济运行不可能都永远处在稳定和不断增长的状态之下。相反,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如宏观政策的失误、国际经济的影响等,经济运行常常会偏离人们期望 的理想轨道,从而出现经济过度膨胀(通货膨胀严重)和经济萎缩(通货紧缩)现象,这时候,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经济干预,以使经济运行重新回到较理想或预期的轨道。自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建立以来,运用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已成为普遍现象,其中国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也使得国债的宏观调控功能逐渐成为国债主要的功能。编辑本段性质
国债与银行储蓄的区别
财政发行国债不同于银行吸收储蓄,中国的国债发行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并且广而告之的是其政治意义,而不是经济方面的作用与效益。同时,在发行宣传中,将国债与银行储蓄相提并论,使人搞不清楚国债与银行储蓄的区别。事实上,国债也一直是类同于银行储蓄发行的,发行方面并不想区别于银行储蓄。因此,多年来,人们所知道的国债与银行储蓄的不同,仅是指承担者不同,即一个是银行,另一个是财政;再就是国债的发行利率始终高于银行储蓄。也就是说,财政的职能不同于银行的职能,财政信用不同于银行信用,所以,财政发行国债决不能等同于银行吸收储蓄。 财政既不能像银行那样为广大民众提供储蓄服务,也不能同银行争夺有限的社会储蓄金。如果说,在国债刚刚产生的年代,即在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之中,财政信用与银行信用混同的情况是不允许存在的,即财政发行国债的机理及意义决不能与银行吸收储蓄没有原则上的区别。从理论上界定国债与银行储蓄的性质不同,是规范国债发行的认识基础,是完善国债市场及充分发挥这一市场作用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国债的三大性质
1、发行国债可起到弥补国民经济运行中投资小于储蓄的缺口的特殊作用,而银行储蓄仅仅是为了吸收社会民众手中暂时不用的资金。 银行储蓄可起到将储蓄资金转换为投资基金的作用,也可以起到转移实现的消费能力的作用,将一部分人延期消费的资金转给另一些人用作现实的消费。这是银行信用所起到的作用。相比之下,财政信用是不应同银行信用起同一作用的,财政发行国债实质上应避免与银行储蓄雷同,因为只要将国债的发行等同于银行储蓄,那么财政发行国债就不如直接去银行透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是,生产等于消费,投资等于储蓄,即如果消费量小于生产量,社会再生产就会萎缩,如果投资量小于储蓄量,社会的消费量就会小于生产量,造成社会资金及生产成果的一部分闲置。 因而,财政发行国债与银行吸收储蓄不同,其机理就在于国债可以起到平衡投资与储蓄的作用,可弥补投资缺口。这是由于在现行的金融体制下,银行吸收储蓄之后,除了转移现实的消费能力之外,不能将全部的储蓄资金转移成投资基金,必须将其中的一部分留作准备金,而实际上这部分准备金的存在就形成了一种社会资金在投资与储蓄之间不平衡的缺口。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财政发行国债主要是针对这一缺口的,即是针对银行准备金发行的。由于国债具有最好的信誉和可以最灵便地变现,所以是能够起到这一特殊作用的。财政像银行一样通过发行国债去吸收储蓄,不仅是对本身的特殊作用的丢失,而且也侵害了银行信用应有社会融资功能。 2.发行国债是行使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而银行储蓄只表现为一种金融信用关系的存在。 国家从事的经济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市场经济活动。在传统体制下,中国实行大 一统的集权控制,即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控制在国家,这是改革的对象。现在,建立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负责的经济建设仅限于基础设施和其他非竞争性领域项 目,一般不涉及竞争性领域的内容,这是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的运用。 发行国债就是为了发挥国家的这一经济管理职能的作用。国家通过国债投资,可以达到有效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目的。相对而言,国债的功能是银行储蓄不可比拟的。过去,在中国,号召人民储蓄,也是一种政治动员式的,并是经济集权体制的具体表现,永远强调的都是用储蓄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现在,转入新的经济体制之后,传统的观念早已改变了,银行储蓄已经回落到一般的市场经济行为之上,只是体现个人与银行之间的信用关系,并不具有直接投入国家经济建设的意义。 3.国债利率应是资本市场的基准利率,而银行储蓄是无法起到这种信用工具作用的。 国债是由中央财政发行的,,或者说,国债与国家发行的货币相比,是仅次于货币的一种信用凭证,几乎能够起到准货币的作用。由于国债的变现能力最强和最灵便,在所有的信用工具之中,国债的利率只能是最低的。因而,国债的利率客观上要起到基准利率的的作用。在资本市场中,规范的市场运作应保持国债利率的基准利率地位,凡不能使国债利率成为基准利率的市场信用关系,必定是不规范的。同样,国债的这一信用功能也是银行储蓄所不具备的。在有国债存在的前提下,银行储蓄的利率不应该也不允许成为基准利率,除非金融市场的信用关系是扭曲的。这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国债利率高于银行储蓄利率的情况,是不正常的,是国债的发行不符合现代资本市场基本运作模式要求的一种明显表现。编辑本段市民购买国债的利弊
购买国债是对于普通市民的相对保险的一种投资方式,风险是最低的,是以国家信誉为担保的,所以有金边债券之美称,相对而言,这是一种具有高度安全性、融资规模可以巨大且变现灵便的信用工具。但国债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就是时间问题,国债的偿还周期一般是比较长的。如果市民将大部分资金投入了国债。在偿还期限未到之前,如果有急事需用钱就会遇到周转不灵的困境。所以国债不可一次购买太多。编辑本段发行
1、国债的发行价格
平价发行。即发行价格等于其票面金额。债券到期时,国家应依据此价格还本付息。 折价发行。即发行价格低于债券票面金额。债券到期时国家需按票面价格还本付息。它不同于贴现发行。 溢价发行。即发行价格高于债券票面金额。债券到期时,国家只按债券票面价格还本付息。
2、国债的发行方式
公募法。即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 国债发行的公募招标方式按招标标的物分缴款期、价格和收益率招标三种形式 按确定中标规则分单一价格招标(荷兰式)和多种价格招标(美国式)。 承受法。即由金融机构承购全部国债,然后转向社会销售,未能售出的部分由金融机构自身承担。 出卖法。即政府委托推销机构利用金融市场直接出售国债。 支付发行法。即政府对应支付现金的支出改为国债代付。 强制摊派法。即国家利用政治权力强迫国民购买国债。编辑本段偿还
1、国债偿还的方式
分期逐步偿还法。即对一种国债规定几个还本期,直到国债到期时,本金全部偿清。 抽签轮次偿还法。即通过定期按国债号码抽签对号以确定偿还一定比例国债,直到偿还期结束,全部国债皆中签偿清时为止。 到期一次偿还法。即实行在国债到期日按票面额一次全部偿清。 市场购销偿还法。即从证券市场上买回国债,以至期满时,该种国债已全部被政府所持有。 以新替旧偿还法。即通过发行新国债来兑换到期的旧国债。
2、国债偿还的资金来源
通过预算列支。政府将每年的国债偿还数额作为财政支出的一个项目列入当年支出预算,由正常的财政收入保证国债的偿还。 动用财政盈余。在预算执行结果有盈余时,动用这种盈余来偿付当年到期国债的本息。 设立偿债基金。政府预算设置专项基金用于偿还国债,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拨付专款设立基金,专门用于偿还国债。 借新债还旧债。政府通过发行新债券,作为还旧债的资金来源。实质是债务期限的延长。编辑本段中国国债发行的转变
非市场化发行时期
在国债的非市场化发行时期,每年国家发行国债,都要层层进行政治动员,甚至还要使用行政摊派的手段。在国债的发行完全市场化之后,人们看到的情况又是,每年的国债发行都引起银行储蓄大搬家,有相当多的人是拿着银行储蓄存单去买国债的。这种现象直接地表明了中国的国债发行是不规范的,是不符合国债性质的。
三大转变
因此,在准确地界定国债的信用功能的基础上,今后中国的国债发行实现如下转变。 1、由主要面向居民发行转为主要面向金融机构发行。 国债的发行要起到弥补投资缺口的作用,就必须是主要面向金融机构发行。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国债是主要面向居民发行的,国债投资的特殊功能作用几乎是被丢弃的,国债的发行基本上是类同于银行吸收储蓄,而且,为了吸引居民购买国债,国债的利率又始终是高于银行储蓄利率的,相应也使国债的利率失去基准利率的地位。所以,规范国债市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改变发行对象,由主要面向居民个人发行,改为主要面向金融机构发行,特别是要向主要的商业银行发行。这种改变意味着银行不再是卖国债的机构,而是买国债的主要力量。就此而言,终止商业银行向居民出售国债,应是中国国债市场走向规范的一个明显的标志 2、由发行与银行储蓄同样品种的债券转为发行与银行储蓄品种不同的债券。 现在的国债发行品种基本上是与银行储蓄没有差异的,1年期国债、2年期国债、3年期国债、5年期国债,对应的就是银行1年、2年、3年、5年期的定期储蓄。而随着发行对象的转换,国债的发行品种也必须随之转变。根据开展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需要,针对商业银行准备金发行国债,应是1年期以内的短期国债,即应是4周、8周、3个月、6个月等期限的国债。如果发行对象转变了,由向居民个人为主转为了向金融机构为主,而发行的品种不变,那发行的对象的转变也是缺失意义的。或者说,发行品种的转变与发行对象的转变是相关联的,是此变彼亦变的关系。就国债市场讲,发行方式、发行对象、发行品种全都必须规范到位,缺一不可。发行品种的确定是根据发行对象的需要而设定的。具体说就是,商业银行用准备金购买的国债只能是短期国债。美国是国债管理体制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国家,其面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国债均为短期国债。中国的国债市场走向并不是特立独行的,而要遵守国际惯例,转向发行短期债券为主,应是市场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 另外,国债并非只可向金融机构发行,在主要发行对象锁定在金融机构之后,即由商业银行来承担购买国债的主要任务之时,并不排斥财政部门可直接向居民个人发行少量特殊品种的国债。这些特殊品种的国债期限一般是10年以上的,最长的期限可达30年。这是银行储蓄品种中没有的,是国债发行有别于银行储蓄的品种。在一些国债发行已有较长历史的国家,大多是面向居民个人发行这种长期债券的,而与银行储蓄期限相同的国债是回避的。这种国债可减免利息税,居民个人主要是买来用作子女的教育费用或个人的资产储备的,对于稳定居民生活是很有好处的。中国国债发行品种的改变,在取消与银行储蓄品种相同的债券的前提下,除了要增发面向金融机构的短期国债,还应当开发新的面向居民个人发行的长期国债。 3、由委托银行向居民个人发行转为财政部门自设国债发行机构。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债主要是向居民个人发行的1年期至5年期债券,财政部门不得不委托银行系统代为发行,同时支付高昂的代理发行费用。各大商业银行也是冲着这笔巨额的代理费,而不惜搞储蓄大搬家的。人们从银行取钱买国债,是因为国债利率高于银行储蓄利率,并且国债的利息收入不用纳税;银行卖国债,是因为有固定的发行费可入账;在买方与卖方都是有利可图的,只是就社会而言,是付出了不必要的筹资成本的,因为这些用于买国债的钱原本就好好地呆在银行,是社会可集中使用的资金,实在是没有必要再空转一圈,徒增利息和发行费用。因此,改变发行对象之后,国债并不主要面向居民个人发行,那种银行储蓄大搬家的情况就不会再出现,银行发行国债的历史就将结束了。在这种前提下,财政部门必须自己常设发行机构。这种国债发行机构既不同于行政摊派时期的国债管理部门,也不同于作为代理发行商的银行营业机构,而是直接隶属政府财政部门的具体办事机构,其本身不是经营机构,只是起到发行国债的作用。这一机构发行的短期债券面向的是金融机构,发行的长期债券面向的是居民个人,即并不是只面向金融机构,也不是只面向居民个人,但其主要是面向金融机构的,面向居民个人的国债还可委托发行。时至今日,中国的财政部门还只是设立了国债管理机构,并未设立专门的国债发行机构。而中国的国债市场要走向完善,要改变发行对象和发行品种,走世界上各个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国债市场的共同道路,就必须尽快设立财政部门的专门发行国债的机构,以此作为规范国债发行的基本组织保障。试看中国国债市场的未来,国债的规范发行和国债发行机构的规范设立必将在其完善之中起到重要的基础条件作用。编辑本段中国持有的外国国债
美国国债
美国财政部最新报告显示,中国2009年10月末持有美国国债7,989亿美元,较9月持平;其中持有短期国债1,354.48亿美元,占比约17%,中国仍为美国国债的外国中第一大持有国。
美国国债的困扰
美国财政部数据计算显示,中国2009年10月末约持有美国长期机构债4,797.68亿美元、长期公司债245.46亿美元、股票1,007.5亿美元。从2008年9月起,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2009年年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8948亿美元,约为2009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37%,以及2009年中国GDP的18%。对中国投资者而言,持有美国国债也会带来如下成本或风险:持有美国国债,面临着由美元贬值的估值效应造成的资本损失或美国国债市场价格下降。一方面,美联储加息会导致美国国债市场价格下滑;另一方面,次贷危机结束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增强所导致的避险资金流出美国国债市场,也会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上扬以及美国国债市场价格下降。从2001 年后,受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尤其是作为CPI 核心指数的房地产市场在2005年后持续下滑,美元持续下跌。而作为全球主要结算货币的美元,再次遭受信任危机。美元贬值导致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且导致美元储备国持有的外汇资产财富缩水。美元贬值也是美国向别国转嫁危机并制约其他竞争对手正常发展的惯用方法。上世纪80年代美国迫使日元升值,引发日本经济泡沫膨胀并最终破灭;眼下美国又在使用“弱势美元”的政策,向全球输出衰退,此轮美元贬值的主要对象是欧元和人民币。 美国国债的困扰 持有美国国债面临着较高的机会成本或实际成本。美国10年期国债的年度收益率平均为3%-6%,这远低于投资者投资于股票指数或进行直接投资能够获得的平均收益率。对中国央行而言,持有美国国债有着更为现实的成本。这是因为,央行外汇储备的累积会导致外汇占款增加,为防止外汇占款增加对国内基础货币的冲击,央行通常采用发行央票的方式进行冲销,而央票是有利息成本的。编辑本段关于国债法
④ 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经济分类情况表的一些问题
财政支出分类是将政府支出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纳,以便准确反映和科学分析支出活动的性质、结构、规模以及支出的效益。按照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我国现行支出分类采用了国际通行做法,即同时使用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两种方法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以《2009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为例)。
支出功能分类。简单地讲,就是按政府主要职能活动分类。我国政府支出功能分类设置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等大类,类下再分款、项两级。主要支出功能科目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管等事务、国债事务、其他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支出经济分类。是按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所作的一种分类。在支出功能分类明确反映政府职能活动的基础上,支出经济分类明确反映政府的钱究竟是怎么花出去的。支出经济分类与支出功能分类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反映政府支出活动。我国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等12类,类下设款,具体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和其他支出。
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与部门分类编码和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相配合,在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有力支持下,可对任何一项财政支出进行“多维”定位,清清楚楚地说明政府的钱是怎么来的,干了什么事,最终用到了什么地方,为预算管理、统计分析、宏观决策和财政监督等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
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统一规范、各级财政共同执行的政府收支科目体系,既体现公共财政要求,又满足实际需要。
⑤ 公共支出结构的支出类别
按与市场关系分类
公共支出按与市场关系分类有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又为消耗性支出,这类公共支出形成的货币流,直接对市场提出购买要求,形成相应的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购买性支出:政府→市场。
购买性支出基本上反映了社会资源和要素中由政府直接配置与消耗的份额,因而是公共财政履行效率、公平和稳定三大职能的直接体现:
(1)购买性支出直接形成社会资源和要素的配置,因而其规模和结构等大致体现了政府直接介入资源配置的范围和力度,是公共财政对于效率职能的直接履行。这样,购买性支出能否符合市场效率准则的根本要求,是公共财政活动是否具有效率性的直接标志。
(2)购买性支出中的投资性支出,将对社会福利分布状态产生直接影响,因而是公共财政履行公平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
(3)购买性支出直接引起市场供需对比状态的变化,直接影响经济周期的运行状况,因而是政府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运作的基本手段之一,是公共财政履行稳定职能的直接表现。为此,必须正确把握财政的购买性支出对市场均衡状态的影响,以确保政府正确实施财政政策。
2.转移性支出
所谓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将钱款单方面转移给受领者的支出活动。转移性支出主要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支出等组成。转移性支出形成的货币流,并不直接对市场提出购买要求,即不直接形成购买产品或劳务的活动。转移性支出:政府→私人和企业→市场。
转移性支出所提供的货币,直接交给私人和企业,而不是由政府单位直接使用。至于私人和企业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这些钱款,则基本上由它们自主决定,尽管政府能够提供一定的制度约束,但并不能直接决定它们的购买行为。
转移性支出也体现了公共财政履行效率、公平和稳定三大职能:
(1)转移性支出引起了货币收入的流动,在间接的意义上仍然配置了资源和要素。
(2)转移性支出是公共财政履行公平职能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政府通过转移性支出,增加了支出受惠者的货币收入,在私人和企业间进行了收入再分配,从而成为政府实施社会公平政策的重要手段。
(3)转移性支出也是公共财政履行稳定职能的重要手段。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增加了有关私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间接增加了社会购买力,影响了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特别是其中的济贫支出和社会保险支出等,能够自动地随着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而逆向变动,从而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是政府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运作手段之一。
按政府职能分类
公共支出按政府的职能分类,也就是按政府支出的费用类别分类。它可以分为投资性支出、教科文卫等事业发展支出、国家行政费用支出、各项补贴支出和其他支出等:
(1)投资性支出
(2)教科文卫等事业支出
(3)国家管理支出
(4)国防支出
(5)各项补贴支出
按政府职能对公共支出进行分类,能够清晰、全面、具体地反映政府执行了哪些职能及其政策侧重点,能够对同一个国家的公共支出结构进行动态分析,从而看出该国的政府职能结构和内容发生了怎样的演进,有助于预测未来公共支出的发展变化趋势。按职能分类还可用于对政府执行经济和社会职能的程度进行横向国际比较,揭示各个国家的各项政府职能的构成及其差异。
其他分类方式
1.按支出的用途分类
这是根据政府具体职责安排的财政支出用途进行分类。西方各国这方面的支出分类不同。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当中,公共支出已经体现出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
目前我国的公共支出来看,按用途可以分为基本建设支出、支援农业支出、科学文教卫生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对外援助支出等。此外,我国财政目前还存在着资本性质的支出,如一部分基本建设支出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等等。随着国有经济退出一般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资本性质的支出也将逐步淡出财政支出的内容和范围,而大体上仅余下公共支出。
公共支出的这种分类方式,是前述按政府职能分类方式的具体化。这种分类方法可使公共支出指标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相互衔接,可以从公共支出中比较直接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之间的比例,有利于政府各项政策的实施和运作,也有利于按用途分配公共支出指标,考核公共支出的使用情况,加强对公共支出的管理监督。
2.按支出的使用部门分类
按公共支出的使用部门分类,亦即按政府组织机构分类,它表现为公共支出在政府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结构。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政府组织机构也是不尽相同的。
目前我国政府支出按其使用部门来考察,主要包括用于工业、农业、林业、水利、交通、邮电、商业、物资、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国防、行政等部门的支出。不仅如此,还可以对每个部门作进一步的划分,如对工业部门的支出,可分为对各具体工业部门的支出;对教育部门的支出,可分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支出;行政支出则可分为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的支出,等等。
通过这种分类,有利于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进行综合协调,监督检查支出的使用效果和优化部门的支出结构,为保持各部门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提供了条件。
[编辑本段]公共支出范围界定的标准
所谓公共支出范围,乃是由财政内涵决定的外延边界问题。公共财政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资源配置活动。这是认识和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基本依据。社会公共需要既不是通常所说的人人都需要,也不是一般说的大家的需要,而是维持一定社会存在和正常发展,必须以社会为单位组织实施的诸多事务的需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是社会公共事务,它是(1)代表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 只有社会出面组织和实施,方能实现的事务;(2)是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不愿办, 而又是社会所必须办的事务;(3)虽系一般社会成员可以举办, 但唯有社会为主体去举办,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成员利益的事务。它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观察,也就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不能进入市场和市场作用失误的领域。
要正确划清公共支出范围,除了要掌握住科学标准外,还要注意观察问题的视角。因为财政内涵是稳定的,但其外延却是随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变迁,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同样的需要,在特定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下,其满足属于公共事务,而在另一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下则未必。因此,同一事务从不同的体制角度出发,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高等教育事业支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财政支出范围,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不再完全属于公共支出范围。因此,运用界定公共需要及支出范围标准,区分公共事务与其它事务界限,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这一基点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此外,公平和效率也是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重要问题。预算支出分配要做到公平,必须科学、合理、公正和公开,使各部门和单位对年度经费预算心中有数。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因而其使用不能不考虑到效率。为此,公共支出范围的确定要满足公平与效率的要求,使其规模适当,结构合理。
⑥ 财政支出按照职能分类共有五类,请问各大类具体包括哪些支出项目啊比如说保障性住房支出应该属于哪类
按财政支出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划分,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保障性住房支出属于其他支出类
⑦ 哪些支出科目(功能分类)属于公共财政支出
公共财政支出科目基本就是一般预算支出科目,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后面有附表。我下载的科目旧了些:
一般公共服务
人大事务
政协事务
政府办公厅(室)及相关机构事务
发展与改革事务
统计信息事务
财政事务
税收事务
审计事务
海关事务
人事事务
纪检监察事务
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
商贸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对外贸易管理
国际经济合作
外资管理
国内贸易管理
招商引资
其他商贸事务支出
知识产权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专利审批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专利试点和产业化推进
专利执法
国际组织专项活动
知识产权宏观管理
其他知识产权事务支出
工商行政管理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工商行政管理专项
执法办案专项
消费者权益保护
信息化建设
其他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支出
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食品、药品及医疗器械检验
注册审评事务
标准事务
认证事务
食品药品评价
药品保护
执法办案
食品药品安全
其他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事务支出
质量技术监督与检验检疫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出入境检验检疫行政执法及业务管理
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支持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及业务管理
质量技术监督技术支持
认证认可监督管理
标准化管理
信息化建设
其他质量技术监督与检验检疫事务支出
国土资源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国土资源规划及管理
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国土资源社会公益服务
国土资源行业业务管理
国土资源大调查
国土整治
地质灾害防治
土地资源储备支出
地质及矿产资源调查
地质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
地质转产项目财政贴息
国外风险勘查
矿产资源补偿费支出
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支出
其他国土资源事务支出
海洋管理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海域使用管理
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
海洋调查评价
海洋权益维护
海洋执法监察
海洋防灾减灾
海洋卫星
极地考察
海洋矿产资源勘探研究
海港航标维护
海域使用金支出
其他海洋管理事务支出
测绘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基础测绘
航空摄影
测绘工程建设
其他测绘事务支出
地震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地震台站、台网
地震流动观测
地震信息传输及管理
震情跟踪
地震预报预测
地震灾害预防
地震应急救援
地震技术应用与培训
其他地震事务支出
气象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气象事业机构
气象技术研究应用与培训
气象探测
气象信息传输及管理
气象预报预测
气象服务
气象装备保障维护
气象台站建设与维护
气象卫星
气象法规与标准
其他气象事务支出
民族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民族工作专项
其他民族事务支出
宗教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宗教工作专项
其他宗教事务支出
港澳台侨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港澳事务
台湾事务
华侨事务
其他港澳台侨事务支出
档案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档案馆
其他档案事务支出
共产党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专项服务
专项业务
其他共产党事务支出
民主党派及工商联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参政议政
其他民主党派及工商联事务支出
群众团体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厂务公开
工会疗养休养
其他群众团体事务支出
国债事务
国内债务付息
国外债务付息
国内外债务发行
补充还贷准备金
其他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国家赔偿费用支出
其他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外交
外交管理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专项业务
其他外交管理事务支出
驻外机构
驻外使领馆(团、处)
其他驻外机构支出
对外援助
对外成套项目援助
对外一般物资援助
对外科技合作援助
对外优惠贷款援助及贴息
对外医疗援助
其他对外援助支出
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会费
国际组织捐赠
维和摊款
国际组织股金及基金
其他国际组织支出
对外合作与交流
出国活动
招待活动
在华国际会议
其他对外合作与交流支出
对外宣传
边界勘界联检
边界勘界
边界联检
边界界桩维护
其他支出
其他外交支出
国防
现役部队及国防后备力量
现役部队
预备役部队
民兵
国防科研事业
专项工程
其他现役部队及国防后备力量支出
国防动员
兵役征集
经济动员
人民防空
交通战备
国防教育
其他国防动员支出
其他国防支出
公共安全
武装警察
内卫
边防
消防
警卫
黄金
森林
水电
交通
其他武装警察支出
公安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治安管理
国内安全保卫
刑事侦查
经济犯罪侦查
出入境管理
行动技术管理
防范和处理邪教犯罪
禁毒管理
道路交通管理
网络侦控管理
反恐怖
居民身份证管理
网络运行及维护
拘押收教场所管理
警犬繁育及训养
信息化建设
其他公安支出
国家安全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安全业务
其他国家安全支出
检察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
公诉和审判监督
侦查监督
执行监督
控告申诉
“两房”建设
其他检察支出
法院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案件审判
案件执行
“两庭”建设
其他法院支出
司法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基层司法业务
普法宣传
律师公证管理
法律援助
司法统一考试
仲裁
其他司法支出
监狱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犯人生活
犯人改造
狱政设施建设
其他监狱支出
劳教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劳教人员生活
劳教人员教育
所政设施建设
其他劳教支出
国家保密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保密技术
保密管理
其他国家保密支出
其他公共安全支出
教育
教育管理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其他教育管理事务支出
普通教育
学前教育
小学教育
初中教育
高中教育
高等教育
其他普通教育支出
职业教育
初等职业教育
中专教育
技校教育
职业高中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其他职业教育支出
成人教育
成人初等教育
成人中等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
成人广播电视教育
其他成人教育支出
广播电视教育
广播电视学校
教育电视台
其他广播电视教育支出
留学教育
出国留学教育
来华留学教育
其他留学教育支出
特殊教育
特殊学校教育
工读学校教育
其他特殊教育支出
教师进修及干部继续教育
教师进修
干部教育
其他教师进修及干部继续教育支出
教育附加及基金支出
教育费附加支出
其他教育支出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管理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其他科学技术管理事务支出
基础研究
机构运行
重点基础研究规划
自然科学基金
重点实验室及相关设施
重大科学工程
专项基础科研
专项技术基础
其他基础研究支出
应用研究
机构运行
社会公益研究
高技术研究
专项科研试制
其他应用研究支出
技术研究与开发
机构运行
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
科技成果转化与扩散
其他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
科技条件与服务
机构运行
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科技条件专项
其他科技条件与服务支出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社会科学研究
社科基金支出
其他社会科学支出
科学技术普及
机构运行
科普活动
青少年科技活动
学术交流活动
科技馆站
其他科学技术普及支出
科技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
重大科技合作项目
其他科技交流与合作支出
其他科学技术支出
科技奖励
核应急
转制科研机构
其他科学技术支出
文化体育与传媒
文化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图书馆
文化展示及纪念机构
艺术表演场所
艺术表演团体
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
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创作与保护
文化市场管理
其他文化支出
文物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文物保护
博物馆
历史名城与古迹
其他文物支出
体育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运动项目管理
体育竞赛
体育训练
体育场馆
群众体育
体育交流与合作
其他体育支出
广播影视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广播
电视
电影
广播电视监控
其他广播影视支出
新闻出版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新闻通讯
出版发行
版权管理
出版市场管理
其他新闻出版支出
其他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
宣传文化发展专项支出
其他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
社会保障和就业
社会保障和就业管理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综合业务管理
劳动保障监察
就业管理事务
社会保险业务管理事务
金保工程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劳动关系和维权
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其他社会保障和就业管理事务支出
民政管理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拥军优属
老龄事务
民间组织管理
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
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
部队供应
其他民政管理事务支出
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
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
财政对失业保险基金的补助
财政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补助
财政对工伤保险基金的补助
财政对生育保险基金的补助
财政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
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用国有股减持收入补充基金
用其他财政资金补充基金
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
行政单位离退休
事业单位离退休
离退休人员管理机构
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
企业关闭破产补助
就业补助
劳动力市场建设
职业培训补贴
职业介绍补贴
社会保险补贴
岗位补贴
小额担保贷款贴息
补充小额贷款担保基金
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支出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特定政策补助支出
其他就业补助支出
抚恤
死亡抚恤
伤残抚恤
在乡复员、退伍军人生活补助
优抚事业单位
义务兵优待
其他优抚支出
退役安置
退伍军人安置
军队移交政府的离退休人员安置
军队移交政府离退休干部管理机构
其他退役安置支出
社会福利
儿童福利
老年人福利
假肢矫形
殡葬
社会福利事业单位
其他社会福利支出
残疾人事业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残疾人康复
残疾人就业和扶贫
残疾人体育
其他残疾人事业支出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其他城镇社会救济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其他城镇社会救济支出
农村社会救济
五保供养
特困生活救济
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救济
其他农村社会救济支出
自然灾害生活救助
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
地方自然灾害生活补助
自然灾害灾后重建补助
其他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支出
红十字事业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其他红十字事业支出
其他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管理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其他医疗卫生管理事务支出
医疗服务
综合医院
中医医院
传染病医院
口腔医院
精神病医院
其他专科医院
福利医院
行业医院
处理医疗欠费
其他医疗服务支出
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机构
社区卫生专项
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支出
医疗保障
行政单位医疗
事业单位医疗
公务员医疗补助
优抚对象医疗补助
城市医疗救助
农村合作医疗
农村医疗救助
其他医疗保障支出
疾病预防控制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
重大疾病预防控制
其他疾病预防控制专项
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支出
卫生监督
卫生监督机构
卫生监督专项
其他卫生监督支出
妇幼保健
妇幼保健机构
妇幼保健专项
其他妇幼保健支出
农村卫生
乡镇卫生院
农村卫生专项
其他农村卫生支出
中医药
中医(民族医)药专项
其他中医药支出
其他医疗卫生支出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管理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环境保护宣传
环境保护法规、规划及标准
环境国际合作及履约
环境保护行政许可
其他环境保护管理事务支出
环境监测与监察
环境监测与信息
环境执法监察
建设项目环评审查与监督
核与辐射安全监督
其他环境监测与监察支出
污染防治
大气
水体
噪声
固体废弃物与化学品
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监管
辐射
排污费支出
其他污染防治支出
自然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
农村环境保护
其他自然生态保护支出
天然林保护
森林管护
社会保险补助
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
职工分流安置
职工培训
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
其他天然林保护支出
退耕还林
粮食折现挂账贴息
退耕现金
退耕还林粮食折现补贴
退耕还林粮食费用补贴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其他退耕还林支出
风沙荒漠治理
京津风沙源禁牧舍饲粮食折现补助
京津风沙源治理禁牧舍饲粮食折现挂账贴息
京津风沙源治理禁牧舍饲粮食费用补贴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
其他风沙荒漠治理支出
退牧还草
退牧还草粮食折现补贴
退牧还草粮食费用补贴
退牧还草粮食折现挂账贴息
其他退牧还草支出
已垦草原退耕还草
其他环境保护支出
城乡社区事务
城乡社区管理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城管执法
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编制与监管
工程建设管理
市政公用行业市场监管
国家重点风景区规划与保护
住宅建设与房地产市场监管
执业资格注册、资质审查
其他城乡社区管理事务支出
城乡社区规划与管理
城乡社区公共设施
城乡社区住宅
公有住房建设和维修改造支出
廉租住房支出
其他城乡社区住宅支出
城乡社区环境卫生
建设市场管理与监督
其他城乡社区事务支出
农林水事务
农业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农业事业机构
农垦
技术推广
技能培训
病虫害控制
农产品质量安全
执法监管
信息服务
农村及农业宣传
农业资金审计
对外交流与合作
耕地地力保护
草原草场保护
渔业及水域保护
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
灾害救助
稳定农民收入补贴
农业结构调整补贴
农业生产资料补贴
农业生产保险补贴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农产品加工与促销
农村公益事业
垦区公共支出
垦区公益事业
农业国有资产维护
农业前期工作与政策研究
农民收入统计与负担监测
农业产业化
农业资源保护
草原资源监测
外来物种管理
农村能源综合建设
农村人畜饮水
补助村级组织支出
村级债务化解
其他农业支出
林业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林业事业机构
森林培育
林业技术推广
森林资源管理
森林资源监测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自然保护区
动植物保护
湿地保护
林业执法与监督
森林防火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林业检疫检测
防沙治沙
林业质量安全
林业工程与项目管理
林业对外合作与交流
林业产业化
技能培训
信息管理
林业政策制定与宣传
林业资金审计稽查
林区公共支出
林业贷款贴息
其他林业支出
水利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水利行业业务管理
水利工程建设
水利工程运行与维护
长江黄河等流域管理
水利前期工作
水利执法监督
水土保持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水质监测
水文测报
防汛
抗旱
小型农田水利
水利技术推广和培训
国际河流治理与管理
三峡建设管理事务
水资源费支出
砂石资源费支出
信息管理
水利建设移民支出
其他水利支出
南水北调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政策研究与信息管理
工程稽查
前期工作
南水北调技术推广和培训
环境、移民及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其他南水北调支出
扶贫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生产发展
社会发展
扶贫贷款奖补和贴息
“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
其他扶贫支出
农业综合开发
机构运行
土地治理
产业化经营
科技示范
贷款贴息
其他农业综合开发支出
其他农林水事务支出
交通运输
公路水路运输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公路新建
公路改建
公路养护
特大型桥梁建设
公路路政管理
公路和运输信息化建设
公路和运输安全
公路还贷专项
公路运输管理
公路客货运站(场)建设
公路和运输技术标准化建设
公路运输管理费支出
车辆通行费支出
车辆购置税支出
港口设施
航道维护
安全通信
三峡库区通航管理
航务管理
船舶检验
救助打捞
内河运输
远洋运输
海事管理
航标事业发展支出
内河航道养护费支出
水路运输管理费支出
其他公路水路运输支出
铁路运输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铁路路网建设
铁路还贷专项
铁路安全
铁路专项运输
其他铁路运输支出
民用航空运输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机场建设
空管系统建设
民航还贷专项支出
民用航空安全
民航专项运输
民航政策性购机专项支出
其他民用航空运输支出
其他交通运输支出
公共交通运营补助
其他交通运输支出
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
采掘业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煤炭勘探开采和洗选
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
黑色金属矿勘探和采选
有色金属矿勘探和采选
非金属矿勘探和采选
其他采掘业支出
制造业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纺织业
医药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工业品及其他制造业
其他制造业支出
建筑业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其他建筑业支出
电力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电力监管
电力稽查
争议调节
安全事故调查
电力市场建设
电力输送改革试点
信息系统建设
三峡库区移民专项支出
其他电力支出
信息产业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邮政政策性业务
战备应急
信息安全建设
专用通信
无线电监管
信息产业战略研究与标准制定
信息产业支持
电子专项工程
行业监管
军工电子
技术基础研究
其他信息产业支出
旅游业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旅游宣传
旅游行业业务管理
其他旅游业支出
涉外发展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
外商投资环境建设补助资金
其他涉外发展支出
粮油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粮食专项审计
粮食信息统计
粮食专项业务活动
国家粮油差价补贴
储备粮油利息费用补贴
储备粮油差价补贴
储备粮食移库费用补贴
储备粮(油)库建设
粮食财务挂账利息补贴
粮食财务挂账消化款
处理陈化粮补贴
粮食风险基金
其他粮油事务支出
商业流通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棉花储备
食糖储备
肉类储备
化肥储备
农药储备
边销茶储备
羊毛储备
处理商业物资挂账补贴
处理供销社挂账利息补贴
消化供销社挂账本金补贴
棉花专项补贴
农业生产资料专项补贴
食品流通安全补贴
市场监测及信息管理
民贸网点贷款贴息
其他商业流通事务支出
物资储备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铁路专用线
护库武警和民兵支出
物资保管与保养
专项贷款利息
物资收储
物资转移
物资轮换
仓库建设
仓库安防
医药储备
石油储备
其他物资储备支出
金融业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货币发行
金融服务
安全防卫
反洗钱及反假币
重点金融机构监管
金融稽查与案件处理
金融行业电子化建设
从业人员资格考试
中央银行亏损补贴
政策性银行亏损补贴
商业银行贷款贴息
补充资本金
风险基金补助
其他金融业支出
烟草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烟草行业发展资金支出
烟草税改亏损补贴
烟草打假
其他烟草事务支出
安全生产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国务院安委会专项
安全监管监察专项
其他安全生产支出
国有资产监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国有企业监事会专项
中央企业专项管理
其他国有资产监管支出
中小企业事务
行政运行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机关服务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中小企业发展专项
其他中小企业事务支出
可再生能源
能源节约利用
其他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
黄金事务
建设项目贷款贴息
技术改造支出
中药材扶持资金支出
清洁生产专项支出
其他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
其他支出
预备费
年初预留
住房改革支出
住房公积金
提租补贴
购房补贴
其他支出
转移性支出
返还性支出
增值税和消费税税收返还支出
所得税基数返还支出
财力性转移支付
原体制补助支出
一般性转移支付支出
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支出
调整工资转移支付支出
农村义务教育补助支出
农村税费改革补助支出
缓解县乡困难转移支付补助支出
结算补助支出
原体制上解支出
出口退税专项上解支出
其他财力性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
专项补助支出
专项上解支出
调出资金
一般预算调出资金
年终结余
一般预算年终结余
⑧ 国债的法律属性
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是指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发行的以人民币支付的国家公债。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公共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
从财政=税收+费用+利用+债务+其他收入这一等式中可以看出,在收支的总体平衡中,是由支出来决定收入的。因为有了支出的需要,才有了对足以支撑这些支出的收入的要求,因而才产生了财政。这是现代国家“以支定收”的基本财政理念。同时,也可以看出 ,收入是随着支出的变动而变动的。在支出一定的情况下,各种收入之间则存在着此增彼减的关系。一个人在自身收入足以满足生产、生活支出的情况下是不需要去借债的,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只有当以税收为主的其他收入不足以满足国家预算的情况下,才需要发行国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债在财政收入中扮演着一种补充性的角色。所以从根本上说,国债只是赤字的伴生物。因此,只有当税收、利润和费用等既定的收入形式不能满足政府的支出需要时,国债才能作为某种调节器在灵活性上使财政收支的公式得以平衡。由此可以得出国债的基本功能就是弥补财政赤字。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需要满足市场所不能提供的公共需要。如此种类繁多、项目庞杂而经济效益又非常隐性的公共物品决定了政府用来满足这类支出的财政收入就必须具有稳定可靠、数额庞大等特征。与国债相比,税收恰好具有这一特性。税收凭借其强制性、固定性与无偿性这三大特性稳居财政收入的第一位,相形之下,国债的特征则是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自愿性是建立在群众自愿承受的基础上的。所以其收入的量不是很稳定可靠。有偿性是任何债务本身都具有的一大特征,借债就必须偿还。灵活性则是指国债的确立是以财政收支之间的差额为依据的,既不具有发行时间的连续性,也不具有发行数额的固定性。
国债在财政收入中所承担的角色就决定了国债应有的规模。从理论上讲,一国在每一特定时期的特定条件下,必然客观地存在着某种适度债务规模的数量规定性,也就是说,在这一规模上,国债功能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对经济生活的正面积极影响作用最大,相对而言负面的不利作用最小。在现实生活中,决定或影响适度债务规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程度,政府管理水平和市场健全程度,国债的结构状况、筹资成本与所筹资金的使用效益等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对国债总量的把握。
因此,国债的法律制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如何通过实体、程序上的各种规定以保证、维持国债的发行最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
熊比特在1918年发表的《税收国家的危机》一文中,最早提出了税收国家危机的理论,其基本理念即在于由于国家职权的过度扩张,导致国家的支出大量扩充,无法由常规的税收收入来支应,最终将导致国家过度举债。如何避免这种危机是国债法的根本任务所在。
国债法是调整在国债发行、使用、偿还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就十分重视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政府财政收入和调控经济,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但至今,我国并没有统一的国债立法,有关国债的法律规定,基本上是发行一次国债,就对此进行一次的国债立法,在效力层面上也主要集中在法规和规章的层面上。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央政府就决定于1950年发行一批人民胜利折实公债,通过《关于发行人民胜利建设公债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债发行的国债立法的开始。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从1958年开始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制定《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成为一个“既无内在,又无外债”的国家,相应的国债立法也就停顿下来。1981年1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决定从当年起恢复发行国债。随后从1982年—1991年,国务院先后又发布了当年的国库券条例,在此期间国务院、财政部又先后发布对已发行的国库券进行偿还、付息等的法律规定,以及特种国债等其他国债方面的法律规定。1992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从这次的条例规定中,不再象以往那样是针对某一年发行国库券的规定,而是对国库券的有关内容作出了较为统一的规范。
自1994,我国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就已经超过了50%,而且一直呈攀升之势。,在1997年我国整个国家财政有1/4以上的支出、中央财政有近3/5的支出需要靠发行国债来维持。如果说26.8%的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还没有高到无法承受的地步的话,那么55.6%的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则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大大超出了国际公认的安全线(15-20%)。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中央财政支出,其资金来源的一半以上要依赖于发行国债,这不仅与政府活动本身的性质不符,而且照此发展下去,其潜在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调控这种风险,我认为主要的手段应该运用法律进行。法律的完善也就意味着这种风险在社会中可期待地被降低。
通过法律对发行国债的程序的规定以防止国债发行权的滥用。从根本上说说,国债的发行应纳入国家预算的范围之内,由权力机关进行,不应该随意下放。同时完善法律法规,尽量杜绝在各个方面的漏洞,以保证国债的正常运行并被用于正当的用途。国债,作为财政信用,它以国家为后盾,而国家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才能把这种信用制度强制地、稳定地建立起来,使其来源更具有可靠性,才能使国债的购买和转让者更增强信赖感。建立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重要的是创造一个法律环境,要在国债方面形成一个完整、配套的国家信用法律制度。只有通过对国债法的制定才能增强国债市场的透明度,才能预防和解决国债发行和转让中的矛盾和纠纷,促进国债市场的顺利发展,为国债市场的顺利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⑨ 国家财政支出有哪些类别构成
财政支出也称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其实,财政支出就是国家对财政收入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它是整个财务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
将财政支出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纳,这样就能准确反映和科学分析支出活动的性质、结构、规模以及支出的效益和产生的时间。具体而言,财政支出的分类方法有下列这几种:
第一,按经济性质分类
这种方法可将财政支出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
所谓生产性支出是指与社会物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比如支持农村生产支出、农业部门基金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等,而非生产性支出则是指与社会物质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支出,比如国防支出、武装警察部队支出、文教卫生事业支出、扶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等等。
第二,按照财政支出是否能直接得到等价的补偿分类
这种方法可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同时又称为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这主要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或者进行政府投资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和劳务的支出,由社会消费性支出和财政投资支出这两部分组成,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这种做法能对社会生产和就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对资源配置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在市场上遵循定价交换的原则,因此购买性支出体现的财政活动对政府能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受益者,它主要包括了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两个组成部分。它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也对收入分配有比较大的影响,对收入分配有较强的执行能力。
第三,按最终用途分类
从静态的价值构成上来说,可以将财政支出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三类。
补偿性支出主要是对生产过程中固定资产的耗费部分进行弥补的支出,比如,挖潜改造资金。
积累性支出是指最终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和增加社会储备的支出,比如基本建设支出、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支出、企业控潜发行支出等,这部分支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保证;
消费性支出是指用于社会福利救济费等,这部分支出对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可以产生重大作用。
从动态的再生产角度而言,可以将财政支出分为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第四,按财政支出与国家职能关系分类
这种方法可将财政支出分为:
1.经济建设费支出,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地质勘探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支出、商贸部门基金支出等;
2.社会文教费支出,包括科学事业费和卫生事业费支出等;
3.行政管理费支出,包括公检法支出、武警部队支出等;
4.其它支出,包括国防支出、债务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等。
第五,按国家预算收支科目分类
可分为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专用基金支出、资金调拨支出和财政周转金支出。财政总预算会计对财政支出的核算按国家预算支出科目分类。
第六,按财政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
这种方法可以将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两类。
这里的经常性支出是指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它是由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社会保障支出这三部分组成的。
它所具备的特点是所使用的消耗会让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直接构成了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按照公平原则中当期公共物品受益与当期公共物品成本相对应的原则,经常性支出可以用税收的方式进行弥补。
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久品所需的支出,它们耗费的结果将形成供一年以上的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一般可以用税收和国债这两种方式对资本性支出进行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