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详细介绍一下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谢谢了!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
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
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
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
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1)任志刚谈投资于外汇基金债券扩展阅读: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⑵ 想询问关於香港初一的学习内容 大陆的,这个月中旬要去香港面试。我想了解下,面试内容和初一数学上下
香港 全称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它由位于珠江口、南中国海上的香港岛,与中国大陆连接的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以及附近的235个小岛组成。东北部东平洲以北海域及北部深圳河对岸就是广东省的深圳市;水域以南就是广东省珠海市的万山群岛。香港曾一直都是中国领土,但相继于1842年至1898年间被清朝政府分批割让及租借予英国,至1997年7月1日香港整体主权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
根据中英两国所签订的《中英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诺执行“一国两制”政策;主权移交50年之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将不会在香港实施,香港将享受到除外交和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
人口:香港的人口超过660万。有自己的制定的香港区旗和香港区徽。
名称由来:香港,意为“清香的海港”,大概与很早以前在岛上制造檀香和香烛所散发出的香气有关。
民族:华人占97%,大部分是广东籍;外籍占3%
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语言:英语、粤语及普通话
誉称:东方之珠、动感之都
区花:紫荆花
历史背景:
1842年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 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
1896年 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条约,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岛屿,租期99年,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占领。
1945年 日本投降,又被英国重新占领。
1984年 中英签署关於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年 香港回归中国,实行“一国两制”、“高度自治”。
气候温度:
香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22.8摄氏度,平均降雨量为222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8%。
春季(3月至5月中旬): 天气回暖潮湿,经常有雾和毛毛雨,平均气温摄氏二十三度,湿度百分之八十二;
夏季(5月下旨至9月中旬): 仲夏之后是台风季节,夏季天气炎热潮湿,下午气温可以升逾三十一度,间中有骤雨和雷暴,平均气温二十八度,湿度百分之八十;
秋季((9月下旬至12月下旬): 天气晴朗,清凉干爽,所以是抵港旅游旺季。平均温度二十三度,湿度百分之七十二;
冬季(12月中旬至2月下旬): 天气最凉爽干燥,间中会有寒流从北面内陆吹来,届时温度可能会降至八度以下,至于冬季的平均温度是十七度,湿度百分之七十二。
活动节庆:
香港的多元文化,也体现在众多的节日之中。这为香港人带来更多的热闹与欢乐,也为旅客造就了更多的惊喜。中国的传统节日热闹、喜庆、吉利,当然不能错过;西方的节日新潮、 刺激和有趣,更是令人兴奋。
农历新年 (农历正月):新年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除了合家团圆、 拜访亲友等必不可少的内容;
香港的春节特色项目还有:
年宵花市:农历新年前数天在多区举行,其中一年一度的维多利亚公园年宵花市最热闹,出售桃花、 菊花、 水仙花等各种贺岁鲜花及其他商品。
花车巡游:大年初一,在市内举行。每年的巡游表演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花车,以及显示不同地区文化和风情的巡游队伍,组合成多姿多采的大型表演,庆贺新一年繁荣丰盛。
烟花汇演:大年初二 ,在维多利亚港海面举行。海港两岸和高层建筑临海的一面,都成了最好的观赏位置。
圣诞节 (12月25日) :圣诞节是香港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维多利亚港两岸的高大建筑,提前个多月就布置上色彩缤纷的灯饰,各商店也换上圣诞装饰,仅是这一风景,就引得不少游人赞叹不已。此时的香港,展现出最辉煌的城市面貌,如果对香港的繁华有兴趣,那么,最好的游览时间一定是圣诞。
最热闹的是平安夜,教堂里有神圣的平安夜弥撒,一些酒店和商场还有唱诗班献唱圣诞歌,全港市民纷纷涌到街上,其中,尖沙咀海滨花园长廊和临近大街更是人潮涌动。
如果能在圣诞来香港,购物也是一大乐趣。这时各大商场都会实施大减价,可低至半价, 这已经成了香港的惯例,香港居民都会选择这个时候购买圣诞礼物,为至爱送上浓浓的暖意。
元旦(1月1日)、情人节(2月14日)、天后诞(农历三月二十三)、佛诞(农历四月初八)、太平清醮(农历四月初八)、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孟兰节(农历七月十四)、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万圣节(10月31日)。
历史
主条目:香港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屿山不少地方曾经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聚居的遗址。唐朝开元廿四年,香港属于循州。设立屯门军镇[1],派员2000驻守来保护海上贸易。当时军队屯驻在今天的屯门,该区因而得名。及由于大步一带海面盛产珍珠,南汉刘氏遂于公元963年设官办珠场,称为媚川都,宋太祖赵匡胤灭南汉后明令禁止官方采珠。至元朝曾复采官珠,但受到士绅反对,不久又再次停办。明清两朝采珠事业时禁时驰,但仍不能回复至五代十国时的昌盛。
香港自唐朝至清朝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止,香港的沥源,大奚山沙螺湾的土壤适合牙香树生长,所以种香及产香也慢慢发展起来,据考证明朝时由东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所有香树制品皆用木箱装好,经陆路运至尖沙头的香埗头(运香树制品码头)用小艇到石排湾,再用俗称大眼鸡的艚船至广州,再用陆路经南雄,越大庾岭,过赣江至九江市,再沿长江输往苏杭销售。公元1662年清朝为防犯沿海居民接济及明朝遗臣郑成功反攻,遂下迁海令,使种香及产香大受打击,即使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复界,亦难复旧观。
香港海岸线漫长,故香港多处皆适宜兴建盐场公元971年北宋开宝四年于今日的九龙湾一带设立官富场并派盐官驻守,负责产盐及统筹各小型盐场。公元1183年(南宋孝宗淳熙10年5月29日)大奚山的私盐被禁引起公元1197年(南宋宁宗庆元三年)大奚山发生骚乱。南宋末年,两位小皇帝宋端宗赵是和宋帝昺赵昺被元朝军队逼迫逃到香港,据说曾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人称该处为宋王台。后来宋帝昺在梅蔚登基,因元军追赶,遂经浅湾循海路西渡前往新会。但当船只驶至今日广东新会崖门时,被元军赶到,陆秀夫于是背负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
公元1514年(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达并攻占屯门,遂于1521年(正德十六年)中葡战争爆发,战役持续了四十天,葡军陷入苦战,但仍未肯撤退更于6月27日增派两艘军舰从马六甲赶来增援,仍无法挽回败局。最后,他们决定把剩下的士兵集中到三艘军舰上,准备突围。9月8日早上,三舰试图天黑突围,不幸遇上中国的战船,双方又发生了激战,葡军寡不敌众,陷入了绝境。不久,海上刮起了风暴,敌舰因船体大,乘风逃脱,狼狈返回马六甲。但葡军不甘心失败,翌年四月,再派出由四艘军舰组成的舰队,路上又增加了两艘,企图重新占领屯门,于7月10日进犯中国海区。8月,两军在大奚山茜草湾附近对峙。由于中国海防实力已大大加强,此战从茜草湾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2]海面,中国海军缴获敌舰两艘,生擒舰长于都卢等官兵四十二人,斩首三十五人,明军大获全胜。
清代香港属新安县管辖。清廷为防沿海居民接济明朝遗臣郑成功,遂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下令迁海,沿海居民须向内陆迁徙五十里,使居民家园尽失。加上实施海禁,香港本区受严重影响。迁海后渔盐业废置、田园荒芜,沿海居民深受迁海之苦,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总督周有德请求复界。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朝廷终允复界,本区居民陆续迁回。因此新界五族[3]于上水设立报德祠[4]恭奉两公该祠及邓族于岑田设立周王二公祠内设周王二公书院并每十年打醮一次以作答谢。
英治时期
早期统治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大英帝国打败,并于翌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连同邻近的鸭脷洲割让与英国。1860年清廷再败于英法联军,被逼签下《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南部、经常对香港岛扰乱治安的地区连同邻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让给英国。当时在九龙半岛上的新边界只用矮矮的铁丝网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国通过与清廷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租借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但九龙砦城除外,租期99年。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让,形成了今日香港的边界。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国民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条约。无奈国力不继,北伐的事情使国家政府无闲考虑取回香港的主权。但是,当时香港政府仍然开放中港边境,两地市民依然可以自由来往。当时不少香港人为了建设国家,除了捐钱回国以外,更身体力行的加入国民政府里工作。前国民政府外长伍廷芳就是当时香港的名流。
抗日期间
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在1938年登陆广东,并迅速占领与香港为邻的广州及附近地区并派间谍潜入香港调查英军的布防位置。香港的华人支持抗战,出钱出力,日本军政府为此表现不满,曾多次向英国的领事抗议。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数小时后,同时进攻马来亚及越过深圳河侵占香港。其间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军发生多场激烈战事。最后由于驻港英军战力不足,1941年12月25日,当时的港督杨慕琦宣布向日本投降,开始了香港3年零8个月的日治时期。期间,日本人为方便统治,多次将港人迁回中国大陆。
抗战胜利及国共内战
香港殖民地最后的一面旗帜,由英国蓝旗和代表香港的殖民地徽所组成。
1945年香港重光后,在中环和平纪念碑前升起中华民国及英国国旗抗战胜利以后,米字旗同时在香港港督府前升起。当时因国共内战开始,中华民国政府无力向英国政府取回公道。当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后,中、英双方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中方无意收回香港主权,也不干预前国民政府军民在香港的活动,用以换取英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1950年,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而后来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朝鲜战争与西方世界交恶,被西方国家禁运,使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转运物资、征集资金、收集情况的唯一窗口。
1956年10月,九龙深水埗区发生右派工会暴乱,中华民国政府的情报人员从此被禁止进入香港。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国大陆及受到同年11月于澳门的骚乱,迫使澳葡当局妥协的剌激,红卫兵多次意图越过中港边境。后来左派公然响应国内造反派的号召,在香港多处策动暴乱。当时在香港街头放满写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萝[5],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以“长期利用、充分打算”的方针,坚持不打算收回香港,使这一件事情得以平息。
经济起飞
经历过1960年代末的暴动,香港政府于1970年代初调整了政策方针,开始咨询华人的意见,逐步吸纳华人进入决策机制。1973年由于受石油危机的影响,香港经历了一次经济大衰退,但自1974年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高速增长。1970年代中香港地铁开始动工,廉政公署成立,开始实施九年免费教育,并进一步扩展公共房屋计划,皆为香港未来的“经济奇迹”奠定基础,使香港于1980年代初成为世界著名的“亚洲四小龙”[6]之一。
1970年代初期,由于新界土地契约的问题,使香港政府不得不考虑香港前途的问题。英国政府曾经多次要求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延续新界的租约,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拒绝。不过在1970年代末,“香港前途问题”已成为中英两国正式议题,但谁先提出转移香港政权,外界一直众说纷纭;但不论谁先提出,香港前途问题为中英两国,揭开了近20年争拗的序幕。
香港在1970年代末至1997年20年来的经济起飞,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于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11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一条战略决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个决策的成效之一便是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对外封闭的情况,香港继续发挥中介人本领而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中英谈判
主条目: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1981年香港股灾, 和 香港主权移交
在1980年代初,英国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权”及“治权”,前者归中华人民共和国,但英国仍保留治权。不少香港传统上流社会的政治及商界精英,开始时亦支持有关建议。传统的英资公司,如汇丰银行、怡和洋行,亦曾参与游说工作。期间,1981年由当时的商界年青领袖李鹏飞率领当时香港的工商界精英组成“年青才俊团”前往北京交流,并得到当时的领导人邓小平接见。当他们向邓小平提出有关建议时,被邓小平严辞指责,这种强烈反对及绝不让步的态度,令游说工作失败。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乘福克兰群岛战争大胜阿根廷之威,到北京提出继续“以主权换治权”作为方针,企图延续对香港的管治,但结果与之前“年青才俊团”一样,但中国悄为让步让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这亦成了中英两国谈判时的唯一方针,亦因中方对收回香港立场强硬,其间香港的楼价、股票及港元汇价持续急挫,更于1983年9月,出现港元危机,港元兑美元由1982年约6港元兑1美元跌至9.6港元兑1美元的历史低点。为挽救香港金融体系,香港政府于1983年10月15日公布联系汇率制度[7],港元再与美元挂勾,汇率定为7.8港元兑1美元。此后稳定下来,联系汇率制度一直实行至今,而作为英资首席财团—怡和,于1984年3月28日宣布迁册百慕大,这举动被政经人士视为英国资金撤走先兆及对中国收回香港的举动投不信任票。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简称《中英联合声明》。根据这份声明,英国需在1997年7月1日将香港的主权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香港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在上述协定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会依照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共产主义制度不会在香港实行,并保证香港除外交及国防外,各方面都拥有高度自治。
回归后的香港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主条目:香港主权移交
过渡期在1997年6月30日结束,香港正式结束英国的殖民管治,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董建华为首任行政长官。然而,就在3个月后,东南亚及日、韩、台货币受外来冲击。香港亦不能幸免于难,地产产值大幅下跌、失业率由2%升至6%、经济增长率亦由正变负、恒生指数由1997年8月所创的16820点历史新高,下跌至翌年8月的6700点、银行同业拆息由被狙击前的数厘升至数十厘,当中隔夜利率更于1997年10月23日高见300厘。1998年8月中,当时的财政司司长曾荫权、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会同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邝其志宣布动用外汇基金入市,试图扭转一年多恒生指数跌势,最后动用了1180亿港元成功击退以量子基金为首的炒家。随著1999年因当年因香港政府于1998年入市购入的“官股”而衍生出来的盈富基金加上美国的科网热吹至,香港股票市场再一次进入疯狂状态。恒生指数亦约12000点,上升至18300点历史新高,失业率由6%下降至4.5%,经济增长率上升10%,但随著美国的科网热减退,香港的科网泡沫亦随即破灭,及后于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香港交易所继87股灾停市四天后,宣布停巿一天。香港无可避免持续衰退,加上以往香港扮演中国转口港的优势受到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挑战,而且面对经济转型和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令制造业北移,失业、通缩问题随之而来。政府连串政策失误和不擅建立良好的公关形象,令政府处于弱势,社会不满气氛与日俱增,这股衰退潮一直持续至2003年尾仍未竭止。
2003年春季,由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爆发,香港各方面都大受打击;直至6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香港从“发生本地传染地区”的名单中剔除。是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共299人死亡,经济损失无法估计,失业率升上至8.7%的历史新高。政府处理抗疫过程备受批评,市民由从前只着眼经济发展、转而开始关心本土政治。同年年中,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23条关于国家安全问题强行立法时,成为市民对政府施政不满的导火线,引发同年7月1日的50万人大游行及视为亲政府一方的自由党于此时突然宣布反对,政府才只好暂时搁置立法。游行过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对港政策,再次变成着重经济方面,如落实香港与中国大陆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推行“个人游”,容许中国大陆部分省市居民来港作短暂旅游,并落实兴建港珠澳大桥,巩固香港作为亚洲物流中心的地位。
2004年5、6月、香港成为“泛珠三角9+2”经济整合的成员,继续发挥原有的优势。另外,民企自由行令香港继续成为大陆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外国和香港企业进军大陆市场的“窗口”。人民币可在香港兑换令香港成为人民币最大的离岸中心。特区政府亦开始和中央、各级政府商讨香港和内地的公路、铁路规划,加强两地的陆路交通联系,确保香港继续成为亚洲重要的金融、航运和服务中心。同年7、8月,香港开始出现轻微通胀,正式走出持续了68个月的通缩期。
2005年3月12日,行政长官董建华突然因病辞职,同时获委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辞职原因被受社会质疑。时任政务司司长的曾荫权,宣布参选行政长官,最后成为唯一获得有效提名的候选人,于6月21日获中央政府正式任命出任特首,并于6月24日赴京宣誓就职。
2005年9月12日,亚洲区第二个迪士尼乐园于在香港大屿山竹篙湾开幕,吸引了不少内地旅客。
地理及授时
主条目:香港地理, 香港生态, 和 香港时间
香港在中国及亚太地区的位置
地形
香港这名称是来自位于珠江口外、南中国海的香港岛。亦包括四周小岛、九龙半岛及新界,合共235个小岛组成。香港地形主要为丘陵,最高点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较少,约有两成土地属于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别为元朗平原和粉岭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冲积平原;其次是位于九龙半岛及香港岛北部,从原来狭窄的平地外扩张的填海土地。
虽然香港一名取自香港岛,但香港最大的岛屿却是面积比香港岛大2倍多的大屿山。
授时
香港的授时服务自1885年1月1日下午一时起在尖沙咀警署1907年后迁讯号山[8]的铁球作为授时之用,并由香港天文台负责。1904年正式确定为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快八小时(GMT+8)。但自1941年起至1979年香港是实施夏令时间,但除了日本沦陷期间,名义上实施夏令时间,实则以日本当地时间为准(GMT+9)、1973年12月30日至1974年10月20日因能源危机曾于冬天期间,以冬行夏令方式实施夏令时间,1977年及1978年没有实施夏令时间外,每年皆有实施夏令时间。1972年1月1日,香港时间则改用协调世界时作为法定时间标准。现时,香港天文台以铯原子钟报时系统作为香港时间的标准,误差仅为每日1微秒之内,只要每隔数年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午夜十二时,把时间较慢一秒作为闰秒便可。
土地利用
香港自1841年6月14日起直至现在,香港的土地由香港政府租出或以其他方式批出[1]。早年,香港土地契约的年期计有75 年、99年或999年三种,但有例外[9]。其后,香港岛及九龙市区的土地契约年期划一为75年,并容许该等契约续期,惟承租人每年须根据旧有的《官契条例》缴付重新评估的地税。至于新界及新九龙的土地契约则由1898年7月1日起计,年期一般为99年减三天或75年加24年减三天。
在1985年5月27日(《中英联合声明》生效之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间,当局按照《中英联合声明》附件三的规定,制定有关批出或出租土地的政策。本港一般的批租土地的契约年期,不得超逾2047年6月30日,有关契约的承租人须缴付地价和名义租金至1997年6月30日,该日以后则须每年缴纳租金,款额相当于有关土地应课差饷租值的百分之三。至于在1997年6月30日前期满的契约,亦可根据《中英联合声明》的规定续期至2047年,惟短期租约和特殊用途契约则除外。
开埠至二十世纪早期的开拓
香港岛
自1841年6月7日公报可公开发售的土地并于同月14日由义律的主持下成功售出合共404幅土地,当中39幅为海旁地段、75幅为市区地段、22幅为郊区地段118幅为上市场段,150幅为下市场段[10]。1843年香港政府设立年薪1000镑的总量地官一职,1844年5月9日A.T哥顿委任为总量地官负责基建及维修工程,包括港口建设、土地平整及填海工程,兼管土地买卖等。
当中上、下市场段[11]被列为华人区,其后香港政府为收取更多地税,以水坑口以东,皇后大道中以南的太平山区一带,换取原上市场段的1.5英亩土地。1843年田土厅厅长哥顿(即总量地官A.T哥顿)把文咸海旁至歌赋街及上市场一带,并限华人于1844年7月前迁出。华商在没有议价能力下被迁至水坑口以东城皇街以西一带,但从事不道德行业的不能获40元赔偿及不准予1849年1月才需缴付为新地税。1851年12月28日晚上10时至翌日5时半由东起皇后大道中、乍畏街及威灵顿街,南至皇后大道中、西至乍畏街与摩利臣街接壤,北至乍畏街以北海旁,火场面积达189792平方呎,1852年事后豁免共700镑地税,并把大火出现的瓦烁及附近山坡的泥土,放在自皇后大道中、乍畏街及威灵顿街至摩利臣街的文咸海旁及筑一条阔50呎道路并再次进行拍卖,香港自开埠以来第一次官方填海完成。由于上述土地大多数业主皆为华人及土地约满,业主不多作投资,故填海阻力较小,但政府仍未意识到原拥有海旁土地业权的业主对新填土地业权看法是填海最大的阻力。
虽然自1842年3月22日刊宪订明新所有海旁新填的土地归英皇所有作为卖地条款,但1841年6月14日售出的土地不受影向,但宝灵计划推出后,旋即受到拥有3号及4号海旁地段的宝顺洋行强烈反对,并申明于1841年6月14日购买的土地面绩及范围,不希增加地段面积及坚持拥有海旁业权,最后宝灵计划在军方及英商的反对下失败告终。虽然扩展都市不成,但亦见规模,可分为四环九约,并继续向东西发展。
继1850年代,香港政府于1868年在文咸东街以西与摩利臣街37号A交汇点向西发展,建造文咸西街并于同年完工,是次填海还披露的早期的技术和建筑特色如强调防御台风的能力,建造的海堤用了堆石法,靠海一面斜度为2:1;陆地为1:1,提基用每块不少于2立方米的大石,再用碎石填隙,提壁则用方石加三合土及黏土黏合剂筑固提壁,而建造方法成为日后填海楷模。1870年至1875年填海工程伸延至西湾卑路乍街以北,海岸线向北推至德辅道西。但1875年东边街及西边街的填海计划及一条由山道至扫杆埔的海堤因1874年的甲戌风灾无法推行。
由宝灵计划起至1880年代香港政府仍未能统筹各方利益,直至1887年7月13日九龙仓大班保罗遮打提出由西环的煤气公司至中环美利码头填出一幅长10200呎,阔250呎,面积达58.7英亩,当中5.5英亩为政府土地、27英亩为道路,其余可建1320幢楼房,供39000人居住,足够纾缓人口压力及改善卫生,最后几经波拆及图积修改,最后工程于1889年开始至1903年完成。同期,香港政府透过招标让私人公司承办西环坚尼地城的填海工程。及由19世纪末开始至20世纪早期长达二十年磋商由轩尼诗道与庄士敦道交界起填海至波斯富街,把位于湾仔医院山及摩利臣山移平,腾出一幅广阔空地,最后工程随著军部同意把医院山的海军医院迁至昂船州及业主协调,相关法例通过于1921年动工,但工程较预期艰辛,要到1931年才完成。较原先的1927年完工日期迟及要374.4万超支167.7万。
自从1841年香港开埠至上世纪初,华人虽于在政治上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但在财政上已可与英人匹敌,如商人李升逝世时,其后人所缴的遗产税是李升逝世前一年香港政府的岁入三倍。故很多富裕华人不断迁往原有的欧借人士区域居住,亦使原先居于上址的欧借人士不断向山上迁居,直至1904年,立法局通过《保留山顶住宅区条例》,禁止华人居住山顶[12],该法例直至1947年才取消。由1904年至1947年间华人想迁居至山顶,需得到香港总督会同行政局首肯,才能迁居至山顶。
九龙半岛
政府于九龙半岛与香港岛的卖地条款合约,按土地划分为海旁地段、内陆地段、郊区建筑地段,花园地段,年期为一般是75年,而海旁地段亦分成两种,一种是直接临海及潮涨能接触海水;一种是接近海旁地段,土地与海滨中间受公路所阻。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政府曾把填海计划加入卖地条款,进行小规模填海。1876年政府拍卖东起庙街、南至甘肃街、西至新填地街,北至永星里一带的海床出售,买家需按政府规格进行填海。后于1899年再次透过拍卖差馆里以西一带土地,与1876年那次一样,买家需按政府规格进行填海并年缴地税10022元,但自新填地街于1900年扩阔五十呎后,减至27元一年。
1882年九龙仓创办人保罗遮打获得尖沙咀两幅地段,后于1900年、1904年透过补地价来修改地契,使面积倍增,奠下九龙仓在尖沙咀于二十世纪的商业地位。并诱使其他拥有海旁段的业主更积极参与填海工程,政府从中增加不少收入、减少填海工程开支及增加土地,使九龙半岛大大地发展。
九龙塘花园城计划
十九世纪末艾宾尼沙•侯活(Ebenezer Howard)首创花园城市概念,1903年在伦敦近郊的来治活(Letchworth)的建造一个内含各种设备的小镇,1922年一间名为九龙塘及新界发展公司(Kowloon Tong and New Territories Development Co)采用上述概念于九龙塘建造一个有学校及足够休憩空间向中上家庭销售的花园洋房区,但引起劳工团体批评,期后因1925年的省港大罢工及低估工程的难度影向,直至1930年才完工,但原先的花园城市概念变成一个纯高尚住宅区,未能实现综合社
⑶ 香港的资料,快快快
香港 全称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它由位于珠江口、南中国海上的香港岛,与中国大陆连接的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以及附近的235个小岛组成。东北部东平洲以北海域及北部深圳河对岸就是广东省的深圳市;水域以南就是广东省珠海市的万山群岛。香港曾一直都是中国领土,但相继于1842年至1898年间被清朝政府分批割让及租借予英国,至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根据中英两国签订的《中英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诺执行“一国两制”政策;回归后50年之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体制将不会在香港实施,香港享受除外交和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
人口:1840年之前,香港只是一个人口仅5000人的小渔村,时至今日,香港的人口超过660万,每年访问香港的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1997年回归后有自己的香港区旗和香港区徽。
名称由来:香港,意为“清香的海港”,大概与很早以前在岛上制造檀香和香烛所散发出的香气有关。
民族:华人占97%,大部分是广东籍;外籍占3%
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语言:英语、粤语及普通话
誉称:东方之珠、动感之都、购物天堂
区花:紫荆花
历史概览
1842年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 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
1896年 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条约,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岛屿,租期9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占领。
1945年 日本投降,又被英国重新占领。
1984年 中英签署关於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年 香港回归中国,实行“一国两制”、“高度自治”。
气候温度
香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22.8摄氏度,平均降雨量为222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8%。
春季(3月至5月中旬): 天气回暖潮湿,经常有雾和毛毛雨,平均气温摄氏二十三度,湿度百分之八十二;
夏季(5月下旨至9月中旬): 仲夏之后是台风季节,夏季天气炎热潮湿,下午气温可以升逾三十一度,间中有骤雨和雷暴,平均气温二十八度,湿度百分之八十;
秋季((9月下旬至12月下旬): 天气晴朗,清凉干爽,所以是抵港旅游旺季。平均温度二十三度,湿度百分之七十二;
冬季(12月中旬至2月下旬): 天气最凉爽干燥,间中会有寒流从北面内陆吹来,届时温度可能会降至八度以下,至于冬季的平均温度是十七度,湿度百分之七十二。
喜庆节日
香港的多元文化,也体现在众多的节日之中。这为香港人带来更多的热闹与欢乐,也为旅客造就了更多的惊喜。中国的传统节日热闹、喜庆、吉利,当然不能错过;西方的节日新潮、刺激和有趣,更是令人兴奋。
农历新年(农历正月):新年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除了合家团圆、拜访亲友等必不可少的内容;
香港的春节特色项目还有:
年宵花市:农历新年前数天在多区举行,其中一年一度的维多利亚公园年宵花市最热闹,出售桃花、菊花、 水仙花等各种贺岁鲜花及其他商品。
花车巡游:大年初一,在市内举行。每年的巡游表演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花车,以及显示不同地区文化和风情的巡游队伍,组合成多姿多采的大型表演,庆贺新一年繁荣丰盛。
烟花汇演:大年初二 ,在维多利亚港海面举行。海港两岸和高层建筑临海的一面,都成了最好的观赏位置。
圣诞节 (12月25日) :圣诞节是香港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维多利亚港两岸的高大建筑,提前个多月就布置上色彩缤纷的灯饰,各商店也换上圣诞装饰,仅是这一风景,就引得不少游人赞叹不已。此时的香港,展现出最辉煌的城市面貌,如果对香港的繁华有兴趣,那么,最好的游览时间一定是圣诞。
最热闹的是平安夜,教堂里有神圣的平安夜弥撒,一些酒店和商场还有唱诗班献唱圣诞歌,全港市民纷纷涌到街上,其中,尖沙咀海滨花园长廊和临近大街更是人潮涌动。
如果能在圣诞来香港,购物也是一大乐趣。这时各大商场都会实施大减价,可低至半价, 这已经成了香港的惯例,香港居民都会选择这个时候购买圣诞礼物,为至爱送上浓浓的暖意。
元旦(1月1日)、情人节(2月14日)、天后诞(农历三月二十三)、佛诞(农历四月初八)、太平清醮(农历四月初八)、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盂兰节(农历七月十四)、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万圣节(10月31日)。
香港历史: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
主条目:香港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屿山不少地方曾经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聚居的遗址。唐朝开元廿四年,香港属于循州。设立屯门军镇[1],派员2000驻守来保护海上贸易。当时军队屯驻在今天的屯门,该区因而得名。及由于大步一带海面盛产珍珠,南汉刘氏遂于公元963年设官办珠场,称为媚川都,宋太祖赵匡胤灭南汉后明令禁止官方采珠。至元朝曾复采官珠,但受到士绅反对,不久又再次停办。明清两朝采珠事业时禁时驰,但仍不能回复至五代十国时的昌盛。
香港自唐朝至清朝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止,香港的沥源,大奚山沙螺湾的土壤适合牙香树生长,所以种香及产香也慢慢发展起来,据考证明朝时由东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所有香树制品皆用木箱装好,经陆路运至尖沙头的香埗头(运香树制品码头)用小艇到石排湾,再用俗称大眼鸡的艚船至广州,再用陆路经南雄,越大庾岭,过赣江至九江市,再沿长江输往苏杭销售。公元1662年清朝为防犯沿海居民接济及明朝遗臣郑成功反攻,遂下迁海令,使种香及产香大受打击,即使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复界,亦难复旧观。
香港海岸线漫长,故香港多处皆适宜兴建盐场公元971年北宋开宝四年于今日的九龙湾一带设立官富场并派盐官驻守,负责产盐及统筹各小型盐场。公元1183年(南宋孝宗淳熙10年5月29日)大奚山的私盐被禁引起公元1197年(南宋宁宗庆元三年)大奚山发生骚乱。南宋末年,两位小皇帝宋端宗赵是和宋帝昺赵昺被元朝军队逼迫逃到香港,据说曾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人称该处为宋王台。后来宋帝昺在梅蔚登基,因元军追赶,遂经浅湾循海路西渡前往新会。但当船只驶至今日广东新会崖门时,被元军赶到,陆秀夫于是背负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
公元1514年(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达并攻占屯门,遂于1521年(正德十六年)中葡战争爆发,战役持续了四十天,葡军陷入苦战,但仍未肯撤退更于6月27日增派两艘军舰从马六甲赶来增援,仍无法挽回败局。最后,他们决定把剩下的士兵集中到三艘军舰上,准备突围。9月8日早上,三舰试图天黑突围,不幸遇上中国的战船,双方又发生了激战,葡军寡不敌众,陷入了绝境。不久,海上刮起了风暴,敌舰因船体大,乘风逃脱,狼狈返回马六甲。但葡军不甘心失败,翌年四月,再派出由四艘军舰组成的舰队,路上又增加了两艘,企图重新占领屯门,于7月10日进犯中国海区。8月,两军在大奚山茜草湾附近对峙。由于中国海防实力已大大加强,此战从茜草湾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2]海面,中国海军缴获敌舰两艘,生擒舰长于都卢等官兵四十二人,斩首三十五人,明军大获全胜。
清代香港属新安县管辖。清廷为防沿海居民接济明朝遗臣郑成功,遂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下令迁海,沿海居民须向内陆迁徙五十里,使居民家园尽失。加上实施海禁,香港本区受严重影响。迁海后渔盐业废置、田园荒芜,沿海居民深受迁海之苦,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总督周有德请求复界。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朝廷终允复界,本区居民陆续迁回。因此新界五族[3]于上水设立报德祠[4]恭奉两公该祠及邓族于岑田设立周王二公祠内设周王二公书院并每十年打醮一次以作答谢。
英治时期
早期统治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大英帝国打败,并于翌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连同邻近的鸭脷洲割让与英国。1860年清廷再败于英法联军,被逼签下《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南部、经常对香港岛扰乱治安的地区连同邻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让给英国。当时在九龙半岛上的新边界只用矮矮的铁丝网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国通过与清廷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租借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但九龙砦城除外,租期99年。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让,形成了今日香港的边界。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国民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条约。无奈国力不继,北伐的事情使国家政府无闲考虑取回香港的主权。但是,当时香港政府仍然开放中港边境,两地市民依然可以自由来往。当时不少香港人为了建设国家,除了捐钱回国以外,更身体力行的加入国民政府里工作。前国民政府外长伍廷芳就是当时香港的名流。
抗日期间
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在1938年登陆广东,并迅速占领与香港为邻的广州及附近地区并派间谍潜入香港调查英军的布防位置。香港的华人支持抗战,出钱出力,日本军政府为此表现不满,曾多次向英国的领事抗议。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数小时后,同时进攻马来亚及越过深圳河侵占香港。其间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军发生多场激烈战事。最后由于驻港英军战力不足,1941年12月25日,当时的港督杨慕琦宣布向日本投降,开始了香港3年零8个月的日治时期。期间,日本人为方便统治,多次将港人迁回中国大陆。
抗战胜利及国共内战
香港殖民地最后的一面旗帜,由英国蓝旗和代表香港的殖民地徽所组成。
1945年香港重光(重见光明的意思)后,在中环和平纪念碑前升起中华民国及英国国旗抗战胜利以后,米字旗同时在香港港督府前升起。当时因国共内战开始,中华民国政府无力向英国政府取回公道。当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后,中、英双方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中方无意收回香港主权,也不干预前国民政府军民在香港的活动,用以换取英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1950年,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而后来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朝鲜战争与西方世界交恶,被西方国家禁运,使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转运物资、征集资金、收集情况的唯一窗口。
1956年10月,九龙深水埗区发生右派工会暴乱,中华民国政府的情报人员从此被禁止进入香港。
继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国大陆及受到同年11月于澳门的骚乱,迫使澳葡当局妥协的剌激,1967年,中国国内的红卫兵多次意图越过中港边境。后来左派公然响应国内造反派的号召,在香港多处策动暴乱。当时在香港街头放满写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萝[5],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以“长期利用、充分打算”的方针,坚持不打算收回香港,使这一件事情得以平息。
经济起飞
经历过1960年代末的暴动,香港政府于1970年代初调整了政策方针,开始咨询华人的意见,逐步吸纳华人进入决策机制。1973年由于受国际石油危机的影响,香港经历了故灾和经济大衰退,恒生指数从1700多点暴跌至400多点。但自1974年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高速增长。1970年代中香港地铁开始动工,廉政公署成立,开始实施九年免费教育,并进一步扩展公共房屋计划,皆为香港未来的“经济奇迹”奠定基础,使香港于1980年代初成为世界著名的“亚洲四小龙”[6]之一。
1970年代初期,由于新界土地契约的问题,使香港政府不得不考虑香港前途的问题。英国政府曾经多次要求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延续新界的租约,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拒绝。不过在1970年代末,“香港前途问题”已成为中英两国正式议题,但谁先提出转移香港政权,外界一直众说纷纭;但不论谁先提出,香港前途问题为中英两国,揭开了近20年争拗的序幕。
香港在1970年代末至1997年20年来的经济起飞,归功于中国的开放改革。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于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11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一条战略决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个决策既改变了新中国长期以来对外封闭的情况,也给香港经济发展的良机,让香港发挥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中介人角色,从而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
中英谈判
主条目: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1981年香港股灾, 和 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在1980年代初,英国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权”及“治权”,前者归中华人民共和国,但英国仍保留治权。不少香港传统上流社会的政治及商界精英,开始时亦支持有关建议。传统的英资公司,如汇丰银行、怡和洋行,亦曾参与游说工作。期间,1981年由当时的商界年青领袖李鹏飞率领当时香港的工商界精英组成“年青才俊团”前往北京交流,并得到当时的领导人邓小平接见。当他们向邓小平提出有关建议时,被邓小平严辞指责,这种强烈反对及绝不让步的态度,令游说工作失败。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乘福克兰群岛战争大胜阿根廷之威,到北京提出继续“以主权换治权”作为方针,企图延续对香港的管治,但结果与之前“年青才俊团”一样,但中国稍微让步让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这亦成了中英两国谈判时的唯一方针,亦因中方对收回香港立场强硬,其间香港的楼价、股市及港元汇价大幅度波动,更于1983年9月,出现港元危机,港元兑美元由1982年约6港元兑1美元跌至9.6港元兑1美元的历史低点。为挽救香港金融体系,香港政府于1983年10月15日宣布联系汇率制度[7],港元再与美元挂勾,汇率定为7.8港元兑1美元。此后稳定下来,联系汇率制度一直实行至今,而作为英资首席财团—怡和,于1984年3月28日宣布迁册百慕大,这举动被政经界人士视为英国资金撤走的先兆及对中国收回香港的举动投不信任票。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简称《中英联合声明》。根据这份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1997年7月1日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而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在上述协定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会依照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共产主义制度不会在香港实行,并保证香港除外交及国防外,各方面都拥有高度自治。
回归后的香港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主条目: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过渡期在1997年6月30日结束,香港正式结束英国的殖民管治,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董建华为首任行政长官。然而,就在3个月后,东南亚及日、韩、台货币受外来冲击。香港亦不能幸免于难,地产产值大幅下跌、失业率由2%升至6%、经济增长率亦由正变负、恒生指数由1997年8月所创的16820点历史新高,下跌至翌年8月的6700点、银行同业拆息由被狙击前的数厘升至数十厘,当中隔夜利率更于1997年10月23日高见300厘。1998年8月中,当时的财政司司长曾荫权、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会同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邝其志宣布动用外汇基金入市,试图扭转一年多恒生指数跌势,最后动用了1180亿港元成功击退以量子基金为首的炒家。随著1999年因当年因香港政府于1998年入市购入的“官股”而衍生出来的盈富基金加上美国的科网热吹至,香港股票市场再一次进入疯狂状态。恒生指数亦约12000点,上升至18300点历史新高,失业率由6%下降至4.5%,经济增长率上升10%,但随著美国的科网热减退,香港的科网泡沫亦随即破灭,及后于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香港交易所继87股灾停市四天后,宣布停巿一天。香港无可避免持续衰退,加上以往香港扮演中国转口港的优势受到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挑战,而且面对经济转型和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令制造业北移,失业、通缩问题随之而来。政府连串政策失误和不擅建立良好的公关形象,令政府处于弱势,社会不满气氛与日俱增,这股衰退潮一直持续至2003年尾仍未竭止。
2003年春,由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爆发,香港各方面大受打击;直至6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香港从“发生本地传染地区”的名单中剔除。是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共299人死亡,经济损失无法估计,失业率升上至8.7%的历史新高。政府处理抗疫过程备受批评,市民由从前只着眼经济发展、转而开始关心本土政治。同年年中,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23条关于国家安全问题强行立法时,成为市民对政府施政不满的导火线,引发同年7月1日的50万人大游行及视为亲政府一方的自由党于此时突然宣布反对,政府才只好暂时搁置立法。游行过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对港政策,再次变成着重经济方面,如落实香港与中国大陆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推行“个人游”,容许中国大陆部分省市居民自由来港作短暂旅游,并落实兴建港珠澳大桥,巩固香港作为亚洲物流中心的地位。
2004年5、6月、香港成为“泛珠三角9+2”经济整合的成员,继续发挥原有的优势。另外,民企自由行令香港继续成为大陆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外国和香港企业进军大陆市场的“窗口”。人民币可在香港兑换令香港成为人民币最大的离岸中心。特区政府亦开始和中央、各级政府商讨香港和内地的公路、铁路规划,加强两地的陆路交通联系,确保香港继续成为亚洲重要的金融、航运和服务中心。同年7、8月,香港开始出现轻微通胀,正式走出持续了68个月的通缩期。
2005年3月12日,行政长官董建华突然以健康为由辞职,同时获中央委任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辞职的原因,社会普遍认为他是面对各种压力,尤其面对七年来施政效果不理想的指摘,身心俱疲。时任政务司司长的曾荫权,宣布参选行政长官以替代董建华辞职的空缺,最后成为唯一获得有效提名的候选人,于6月21日获中央政府正式任命出任新的行政长官,并于6月24日赴京宣誓就职。曾荫权继任之后,给香港政坛带来新气象,市民对香港政府的信心和评价普遍回升。
2005年9月12日,亚洲第二个迪士尼乐园于在香港大屿山竹篙湾开幕,为香港的旅游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地理及授时
主条目:香港地理, 香港生态, 和香港时间
香港这名称是来自位于珠江口外、南中国海的香港岛。亦包括四周小岛、九龙半岛及新界,合共235个小岛组成。香港地形主要为丘陵,最高点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较少,约有两成土地属于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别为元朗平原和粉岭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冲积平原;其次是位于九龙半岛及香港岛北部,从原来狭窄的平地外扩张的填海土地。
虽然香港一名取自香港岛,但香港最大的岛屿却是面积比香港岛大两倍多的大屿山。
授时
香港的授时服务自1885年1月1日下午一时起在尖沙咀警署1907年后迁讯号山[8]的铁球作为授时之用,并由香港天文台负责。1904年正式确定为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快八小时(GMT+8)。但自1941年起至1979年香港是实施夏令时间,但除了日本沦陷期间,名义上实施夏令时间,实则以日本当地时间为准(GMT+9)、1973年12月30日至1974年10月20日因能源危机曾于冬天期间,以冬行夏令方式实施夏令时间,1977年及1978年没有实施夏令时间外,每年皆有实施夏令时间。1972年1月1日,香港时间则改用协调世界时作为法定时间标准。现时,香港天文台以铯原子钟报时系统作为香港时间的标准,误差仅为每日1微秒之内,只要每隔数年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午夜十二时,把时间较慢一秒作为闰秒便可。
土地利用
香港自1841年6月14日起直至现在,香港的土地由香港政府租出或以其他方式批出[1]。早年,香港土地契约的年期计有75 年、99年或999年三种,但有例外[9]。其后,香港岛及九龙市区的土地契约年期划一为75年,并容许该等契约续期,惟承租人每年须根据旧有的《官契条例》缴付重新评估的地税。至于新界及新九龙的土地契约则由1898年7月1日起计,年期一般为99年减三天或75年加24年减三天。
在1985年5月27日(《中英联合声明》生效之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间,当局按照《中英联合声明》附件三的规定,制定有关批出或出租土地的政策。本港一般的批租土地的契约年期,不得超逾2047年6月30日,有关契约的承租人须缴付地价和名义租金至1997年6月30日,该日以后则须每年缴纳租金,款额相当于有关土地应课差饷租值的百分之三。至于在1997年6月30日前期满的契约,亦可根据《中英联合声明》的规定续期至2047年,惟短期租约和特殊用途契约则除外。
开埠至二十世纪早期的开拓
香港岛
自1841年6月7日公报可公开发售的土地并于同月14日由义律的主持下成功售出合共404幅土地,当中39幅为海旁地段、75幅为市区地段、22幅为郊区地段118幅为上市场段,150幅为下市场段[10]。1843年香港政府设立年薪1000镑的总量地官一职,1844年5月9日A.T哥顿委任为总量地官负责基建及维修工程,包括港口建设、土地平整及填海工程,兼管土地买卖等。
当中上、下市场段[11]被列为华人区,其后香港政府为收取更多地税,以水坑口以东,皇后大道中以南的太平山区一带,换取原上市场段的1.5英亩土地。1843年田土厅厅长哥顿(即总量地官A.T哥顿)把文咸海旁至歌赋街及上市场一带,并限华人于1844年7月前迁出。华商在没有议价能力下被迁至水坑口以东城皇街以西一带,但从事不道德行业的不能获40元赔偿及不准予1849年1月才需缴付为新地税。1851年12月28日晚上10时至翌日5时半由东起皇后大道中、乍畏街及威灵顿街,南至皇后大道中、西至乍畏街与摩利臣街接壤,北至乍畏街以北海旁,火场面积达189792平方呎,1852年事后豁免共700镑地税,并把大火出现的瓦烁及附近山坡的泥土,放在自皇后大道中、乍畏街及威灵顿街至摩利臣街的文咸海旁及筑一条阔50呎道路并再次进行拍卖,香港自开埠以来第一次官方填海完成。由于上述土地大多数业主皆为华人及土地约满,业主不多作投资,故填海阻力较小,但政府仍未意识到原拥有海旁土地业权的业主对新填土地业权看法是填海最大的阻力。
虽然自1842年3月22日刊宪订明新所有海旁新填的土地归英皇所有作为卖地条款,但1841年6月14日售出的土地不受影向,但宝灵计划推出后,旋即受到拥有3号及4号海旁地段的宝顺洋行强烈反对,并申明于1841年6月14日购买的土地面绩及范围,不希增加地段面积及坚持拥有海旁业权,最后宝灵计划在军方及英商的反对下失败告终。虽然扩展都市不成,但亦见规模,可分为四环九约,并继续向东西发展。
继1850年代,香港政府于1868年在文咸东街以西与摩利臣街37号A交汇点向西发展,建造文咸西街并于同年完工,是次填海还披露的早期的技术和建筑特色如强调防御台风的能力,建造的海堤用了堆石法,靠海一面斜度为2:1;陆地为1:1,提基用每块不少于2立方米的大石,再用碎石填隙,提壁则用方石加三合土及黏土黏合剂筑固提壁,而建造方法成为日后填海楷模。1870年至1875年填海工程伸延至西湾卑路乍街以北,海岸线向北推至德辅道西。但1875年东边街及西边街的填海计划及一条由山道至扫杆埔的海堤因1874年的甲戌风灾无法推行。
由宝灵计划起至1880年代香港政府仍未能统筹各方利益,直至1887年7月13日九龙仓大班保罗遮打提出由西环的煤气公司至中环美利码头填出一幅长10200呎,阔250呎,面积达58.7英亩,当中5.5英亩为政府土地、27英亩为道路,其余可建1320幢楼房,供39000人居住,足够纾缓人口压力及改善卫生,最后几经波拆及图积修改,最后工程于1889年开始至1903年完成。同期,香港政府透过招标让私人公司承办西环坚尼地城的填海工程。及由19世纪末开始至20世纪早期长达二十年磋商由轩尼诗道与庄士敦道交界起填海至波斯富街,把位于湾仔医院山及摩利臣山移平,腾出一幅广阔空地,最后工程随著军部同意把医院山的海军医院迁至昂船州及业主协调,相关法例通过于1921年动工,但工程较预期艰辛,要到1931年才完成。较原先的1927年完工日期迟及要374.4万超支167.7万。
自从1841年香港开埠至上世纪初,华人虽于在政治上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但在财政上已可与英人匹敌,如商人李升逝世时,其后人所缴的遗产税是李升逝世前一年香港政府的岁入三倍。故很多富裕华人不断迁往原有的欧借人士区域居住,亦使原先居于上址的欧借人士不断向山上迁居,直至1904年,立法局通过《保留山顶住宅区条例》,禁止华人居住山顶[12],该法例直至1947年才取消。由1904年至1947年间华人想迁居至山顶,需得到香港总督会同行政局批准,才能迁居至山顶。在殖民统治下,华人不能享有和西人同等的待遇,是殖民统治的痕迹之一。
九龙半岛
政府于九龙半岛与香港岛的卖地条款合约,按土地划分为海旁地段、内陆地段、郊区建筑地段,花园地段,年期为一般是75年,而海旁地段亦分成两种,一种是直接临海及潮涨能接触海水;一种是接近海旁地段,土地与海滨中间受公路所阻。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政府曾把填海计划加入卖地条款,进行小规模填海。1876年政府拍卖东起庙街、南至甘肃街、西至新填地街,北至永星里一带的海床出售,买家需按政府规格进行填海。后于1899年再次透过拍卖差馆里以西一带土地,与1876年那次一样,买家需按政府规格进行填海并年缴地税10022元,但自新填地街于1900年扩阔五十呎后,减至27元一年。
1882年九龙仓创办人保罗遮打获得尖沙咀两幅地段,后于1900年、1904年透过补地价来修改地契,使面积倍增,奠下九龙仓在尖沙咀于二十世纪的商业地位。并诱使其他拥有海旁段的业主更积极参与填海工程,政府从中增加不少收入、减少填海工程开支及增加土地,使九龙半岛大大地发展。
九龙塘花园城
⑷ 任志刚从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的位子退下来了,谁会接替他的位子
陈德霖
陈德霖中学毕业于皇仁书院,后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并于1976年加入香港政府政务主任职系,于1991年被委任为香港外汇基金管理局副局长。他于1993年成为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助理总裁,并于1996年晋升为副总裁。2005年12月,他改任渣打银行亚洲区副主席。2007年7月起,他获委任为香港行政长官办公室主任。
2008年5月,香港政府委任一批新增的问责副局长以及政治助理,传媒、学者和政界都有不少批评的声音,指陈德霖在选择人选时用人唯亲,大多选择提拔他昔日的友好及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上场担任这些高薪厚职,马房选卒的传言不迳而走。(八位副局长当中,竟有四名是中大校友;而有一位原本在城大和中大任职的政治助理,所得的薪酬竟比原先的激增四倍之多,令社会大众为之哗然,并引来种种猜疑。)
及后,这批新任副局长和政治助理的任命、国籍和薪酬等问题引起广泛批评,特区政府缺乏透明度和反应迟缓惹来社会强烈的指责,但陈德霖却迟迟未有站出来向公众作交代,引来一番政治危机。及至风波延续了两个多星期后,陈德霖才首度公开回应事件,却只承认低估了市民对国籍问题的反应。他的解释并未能即时平息公众的批评和疑虑。
政府在2009年7月17日下午五时,由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公布,原特首办主任陈德霖将接替任志刚,10月1日出任金管局总裁一职,年薪600万港元,比任志刚低百分之三十二。
⑸ 关于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
亚洲金融风暴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⑹ 1998年是以谁为代表的人冲击香港金融市场结果如何最好说经过,详细点
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回眸 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1997年下半年,美国著名金融家索罗斯旗下的对冲基金在亚洲各国和地区发起了连番狙击,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使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几十年来积存的外汇一瞬间化为乌有,由此引发了二战后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层面冲击最巨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6-7月间,索罗斯把矛头对准了港元,开始有计划地向香港股市及期市发动冲击。 兵临城下 将至壕边 港币实行联系汇率制,联系汇率制有自动调节机制,不易攻破。但港币利率容易急升,而利率急升将影响股市大幅下跌。这样,只要事先在股市及期市沽空,然后再大量向银行借贷港币,使港币利率急升,促使恒生指数暴跌,便可象在其他市场一样获得投机暴利。 对冲基金在对香港金融市场进行冲击时,往往受制于香港金融监管部门的传统作法———提高短期贷款利率。而事实已经证明,在前3次冲击(1997年10月、1998年1月、1998年6月)中,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措施便是提高短期贷款利率,金融管理局主席任志刚也因此被戏称为“任一招”。 利率的上升会提高投机的成本。在这次炒家冲击香港金融市场时,与以往最大的不同点就是,炒家没有进行即期拆借活动,而是预先屯集了大量的港元。这些港元来自多方面,但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是一些国际金融机构1998年上半年在香港发行的一年至两年期的港元债券,总金额约为300亿美元,年利息为11%。这些国际金融机构将这些港元掉期为美元,而借入港元的主要是一些对冲基金。这些港元成为对冲基金攻击香港金融市场的低成本筹码,使投机者具备了在汇市进行套利的有利条件。而对冲基金又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大量的远期美元以平衡风险。据说索罗斯旗下的基金就持有总金额约400亿美元的买入合约,到期日为1999年2月。 声东击西 兴风作浪 自1997年10月以来,国际炒家4次在香港股、汇、期三市上下手,前3次均获暴利。1998年7月底至8月初,国际炒家再次通过对冲基金接连不断地狙击港币,以期推高拆息和利率。很明显,他们对港币进行的只是表面的进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标。声东击西是索罗斯等国际投机者投机活动的一贯手段,并多次成功。 1998年6、7月,当恒生指数攀升至8000点高位的时候,对冲基金大举沽空恒指,建立了大量的恒指空仓头寸。对冲基金之所以建立恒指空仓,是因为它们预计港股在受到冲击后恒生指数必然会大幅下跌。而恒指期货合约的价格是每点50港元,也就是说,若建的是空仓,恒生指数每下跌一个点,就可以给做空者带来50港元的利润。 众所周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事,开启了香港的新时代。但是,对国际炒家而言,这正好为他们兴风作浪提供了机会。香港的未来何去何从,香港的经济、社会会发生什么变故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令局外人生疑,香港人也是心中没谱。而恒生指数代表香港金融市场,乃至整个香港经济、政治前景,就是香港经济的“晴雨表”。只要能动摇恒生指数,就能打击人们对香港经济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恒生指数大幅下挫,很可能引起广大投资者盲目恐慌,从而到达坐收渔翁之利的目的。 妖言惑众 浑水摸鱼 国际投机者在证券市场上大手笔沽空股票和期指,大幅打压恒生指数,使恒生指数从1万点大幅度跌至8000点,并直指6000点。在山雨欲来的时候,证券市场利空消息满天飞。1998年8月初,投机者大肆宣扬人民币将贬值10%,其中,上海、广州等地的人民币黑市交易中曾跌到了1美元兑换9.5人民币左右。投机者散播人民币将贬值的谣言,是想借此来影响人们对港币的信心。除此之外,投机者还大肆宣扬内地银行不稳定等谣言,其目的仍是为了其狙击港元创造心理条件,其手段真可谓无所不用。 有一家海外基金甚至开出了1998年8月12日香港联系汇率脱钩的期权。炒家们趁机大肆造谣,扬言“港币即将与美元脱钩,贬值40%”,“恒指将跌至4000点”云云。其目的无非是扰乱人心,制造混乱状态,然后趁机浑水摸鱼。8月13日,恒生指数一度下跌300点,跌穿6600点关口。 在压低恒生指数的同时,国际炒家在恒指期货市场积累大量淡仓。恒生指数每跌1点,每张淡仓合约即可赚50港币。而在8月14日的前19个交易日,恒生指数就下跌2000多点,每张合约可赚10多万港币,收益之高令人震惊! 洞察其奸 港府迎战 国际炒家在泰国、马来西亚的胡作非为,给这些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可谓来者不善。所以,在分析、研究亚洲其他市场形势后,为了维持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香港政府决定调巨资迎战这些疯狂的国际炒家。 这是一场以金钱、智慧和魄力为武器的你死我活的金融大战。无论是挑战者,还是应战者,都深知其成败所蕴含的利益与风险。 如前所述,早在1998年7、8月间,投机者就大肆宣扬人民币将大幅贬值,以致上海、广州等地的人民币黑市交易曾跌到了1美元兑换9.5元人民币的水平。投机者散播人民币将贬值的谣言是“声东击西”的招数,旨在借此影响人们对港币的信心。除此之外,投机者还大肆宣扬内地银行不稳定等谣言,目的仍是为狙击港元创造条件。除了妖言惑众外,有一家海外基金甚至开出了1998年8月12日香港联系汇率脱钩的期权。 出其不意 首战告捷 1998年8月5日,炒家们一天之内抛售200多亿港元。香港金融管理局一反过去被动做法,运用香港财政储备如数吸纳,将汇市稳定在1美元兑换7.75港元的水平上,银行同业市场拆借利息也仅略有上升。 1998年8月6日,炒家又抛售了200多亿港元,金融管理局再出新招———不仅照单全收,而且将所吸纳的港元存入香港银行体系———从而起到了稳定银行同业拆借利息的作用,防止了因为拆息率一旦提高,股市下跌在所难免。 8月7日,因已公布中期业绩的一些蓝筹股业绩不佳,导致股市大幅下跌,令恒生指数全日下跌212点,跌幅为3%。在此后的7日至13日这几个交易日中,香港政府继续采用吸纳港元的办法,以稳定同业拆息并进而达到稳定股市的目的。但由于炒家在股票市场上大肆做空,恒生指数最终还是跌到了6600点附近的低位。 8月13日,恒指被打压到了6660点后,港府组织港资、内地资金入市,与对手展开针对8月股指期货合约的争夺战。投机炒家要打压指数以配合做空期指,港府则要守住指数,迫使投机者事先高位沽空的合约无法于8月底之前如数套现。港府入市后大量买入国际炒家抛空的8月股指期货合约,将期指由入市前的6610点推高到24日的7820点,高于投资炒家7500点的平均建仓价位,取得初步胜利。当日收市后,港府宣布已动用外汇基金干预股市与期市。 8月14日,香港政府正式参与股市和期市交易。香港政府为了维护港元,携巨额外汇基金进入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与炒家进行直接对抗。港府向香港的中银、获多利、和升等多家证券行指示,大手吸纳恒生指数蓝筹股,表示不惜成本,务求将8月期指抬高600点。香港政府一反以往“积极不干预”政策,给投机者造成了始料不及的沉重打击。 代行中央银行职权的金融管理局,直接入市干预期货股票市场,这在全球开放型资本市场上尚属首次。港府宣布已动用外汇基金干预股市与期市,令市场为之一惊。 接着,投机炒家鼓动如簧之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攻击港府的舆论大战。与此同时,炒家们并不愿意俯首称臣,他们又一次玩起了“声东击西”的鬼把戏———于8月16日迫使俄罗斯宣布放弃保卫卢布的行动,造成8月17日美欧股市全面大跌,以期“围魏救赵”冲击恒生指数。然而,使他们大失所望的是,8月18日恒生指数有惊无险,在收市时只微跌13点。 攻城略地 乘胜追击 初战得手,并不意味对手会弃城投降,因为离期指合约的交割还有时日,港府明白恶战还在后头。果然,从8月25日开始直至28日,双方展开了转仓战,港府的目的是迫使国际炒家为投机付出高额代价。 8月27日和28日,投机炒家在股票现货市场倾巢出动,企图将指数打下去。港府在股市死守的同时,经过几天惊心动魄的大战,在期货市场上将8月合约价格推高到7990点,结算价为7851点,比入市前高1200点。8月27日、28日,港府将所有卖单照单全收,结果27日交易金额达200亿港币,28日交易金额达790亿港币,创下香港市场最高交易纪录。 但投机炒家并不善罢甘休,他们认为港府已经投入了约1000亿港元巨资,资金压力与舆论压力使其不可能长期支撑下去,因而决定将卖空的股指期货合约由8月转仓至9月,想与港府打持久战。从8月25日开始,投机炒家在8月合约平仓的同时,大量卖空9月合约。与此同时,港府在8月合约平仓获利的基础上乘胜追击,使9月合约的价格比8月合约的结算价高出650点。 这样,投机炒家每转仓一张合约要付出3万多港币的代价。投资炒家在8月合约的争夺中,完全败走麦城。 生死决战“8·28” 1998年8月28日,是香港恒生指数期货8月合约的结算日,也是香港政府打击以对冲基金为主体的国际游资操控香港金融市场的第10个交易日。 双方经过前几个交易日的激烈搏杀后,迎来了首次决战。 上午10点整开市后仅5分钟,股市的成交额就超过了39亿港元。半小时后,成交金额就突破了100亿港元,到上午收市时,成交额已经达到400亿港元之巨,接近1997年8月29日创下的460亿港元日成交量历史最高纪录。 下午开市后,抛售有增无减,成交量一路攀升,但恒指和期指始终维持在7800点以上。随着下午4点整的钟声响起,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恒指、期指、成交金额最终分别锁定在7829点、7851点、790亿上。 1998年8月28日,对于众多国际炒家来说,是一个心痛的日子。这是香港政府自1998年8月14日入市干预以来的最高潮,也是香港政府针对炒家们惯用的汇市、股市、期市的主体性投机策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取得的重大胜利。香港政府将恒生指数从8月13日收盘的6660点推高到28日的7829点报收,并迫使炒家们在高价位结算交割8月份股指期货。在此之前,炒家们下注了大量8月份期指空仓。这样一来,即使它们转仓,成本亦很高,一旦平仓,则巨额亏损不可避免。 乘胜追击获全胜 “8·28”之战,港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是,对国际炒家来说,期指转仓是可行性选择,更可能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因此,对香港特区政府来说,“8·28”之战也只能算是阶段性胜利。港府决定,在9月份继续推高股指期货价格,迫使投机资本亏损离场。 9月7日,香港金融管理局颁布了外汇、证券交易和结算的新规定,使炒家的投机大受限制。当日恒生指数飙升588点,以8076点报收。加上日元升值、东南亚金融市场趋稳等一系列因素,使投机炒家的资金、换汇成本大幅上升,不得不败退离场:9月8日,9月合约价格升到8220点。8月底转仓的期指合约要平仓退场,每张合约又要亏损4万港币。至此,国际炒家见大势已去,纷纷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自入市以来,香港政府动用了100多亿美元,消耗了外汇基金约13%,金额大大超过了1993年“英镑保卫战”中,英国政府动用77亿美元与国际投机者对垒的规模,堪称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麻烦采纳,谢谢!
⑺ 关于97香港索罗斯的那战争的详细情况
对港币进行大量的远期买盘,准备再重现英格兰和东南亚战役的辉煌。
罗斯刚刚打完一场漂亮的“扫荡战”,扫荡了整个东南亚金融市场,这次出手甚至波及到了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但是索罗斯绝不是那种肯轻易罢休的人,开始对港币进行大量的远期买盘,准备再重现英格兰和东南亚战役的辉煌。
这次索罗斯的决策可算不上英明,因为也许忘了考虑香港背后的中国大陆,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达2000多亿美元,加上台湾和澳门,外汇储备不少于3740亿美元,如此强大的实力,可不是英格兰、泰国等国所可比拟的。此番袭击港币,胜算的把握并不大。
(7)任志刚谈投资于外汇基金债券扩展阅读:
97香港索罗斯的相关情况:
1、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
2、1998年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3、趁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
⑻ 1998年的港汇大战是怎么一回事
第一回合 8月13日恒指被打压到了6660底点后,港府调动港资、华资及英资入市,与对手展开针对8月股指期货合约的争夺战。投机资本是空军要打压指数,港府是红军则要守住指数,迫使投机家事先高位沽空的合约无法于8月底之前在低位套现。港府入市后大量买入投机资本抛空的8月股指期货合约,将价格由入市前的6610点推高到24日的7820点,涨幅超过8%,高于投资资本7500点的平均建仓价位,取得初步胜利,收市后,港府宣布,已动用外汇基金干预股市与期市。但金融狙击手们仍不甘心,按原计划,于8月16日迫使俄罗斯宣布放弃保卫卢布的行动,造成8月17日美欧股市全面大跌。然而,使他们大失所望的是,8月18日恒生指数有惊无险,在收市时只微跌13点。
第二回合 双方在8月25日至28日展开转仓战,迫使投机资本付出高额代价。27日和28日,投机资本在股票现货市场倾巢出动,企图将指数打下去。港府在股市死守的同时,经过8天惊心动魄的大战,在期货市场上将8月合约价格推高到7990点,结算价为7851点,比入市前高1200点。8月27日、28日,港府将所有卖单照单全收,结果27日交易金额达200亿港币,28日交易金额达790亿港币,创下香港最高交易记录。
27日,8月份期货结算前夕,特区政府摆出决战姿态。虽然当天全球金融消息极坏,美国道琼斯股指下挫217点,欧洲、拉美股市下跌3%-8%,香港股市面临严峻考验。据市场人士说,港府一天注入约200亿港元,将恒生指数稳托上升88点。为最后决战打下基础。
同日,国际炒家量子基金宣称:港府必败。投机香港市场的国际大炒家索罗斯量子基金首席投资策略师德鲁肯米勒在接受CNBC电视台的访谈中,他首先承认量子基金一直在沽空港元和恒生期指。并说,由于香港经济衰退,所以港府在汇市与股市对国际投资人发起的“战争”中,将以失败告终。索罗斯虽然每次的动作都是大手笔,但从来不公开承认自己在攻击某个货币,这种以某个公司或部分人的名义公开与一个政府下战书,扬言要击败某个政府的事件闻所未闻、史无前例。
28日是期货结算期限,炒家们手里有大批期货单子到期必须出手。若当天股市、汇市能稳定在高位或继续突破,炒家们将损失数亿甚至十多亿美元的老本,反之港府前些日子投入的数百亿港元就扔进大海。当天双方交战场面之激烈远比前一天惊心动魄。全天成交额达到创历史纪录的790亿元港币。港府全力顶住了国际投机者空前的抛售压力,最后闭市时恒生指数为7829点,比金管局入市前的8月13日上扬了1169点,增幅达17.55%。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立即宣布:在打击国际炒家、保卫香港股市和货币的战斗中,香港政府已经获胜。香港市场人士估计,港府在这两星期托市行动中,投入资金超过1000亿港元,集中收购了香港几大蓝筹股公司的股票,预计港府目前持有相当于香港股市2100亿美元总市值的4%股票,成为多家香港蓝筹股公司的大股东。
香港期货交易所于29日推出三项新措施。即是:由8月31日开市起,对于持有一万张以上恒指期货合约的客户,征收150%的特别按金,即每张恒指期货合约按金由8万港元调整为12万港元;将大量持仓呈报要求由500张合约降至250张合约必须呈报;呈报时亦须向期交所呈报大量仓位持有人的身份。
31日,在政府终止扶盘行动后股市猛跌7.1%,但其跌幅比市场人士预期的少。恒生指数下滑554.70点,闭市报7257.04点,全场成交总值仅66亿港元,不到上星期五的历史新高记录790亿港元的十分之一。而有些投资者原本预测该指数可能大泻15%。
但投机资本并不甘休,他们认为港府投入了约1000亿港币,不可能长期支撑下去,因而决定将卖空的股指期货合约由8月转仓至9月,与港府打持久战。从8月25日开始,投机资本在8月合约平仓的同时,大量卖空9月合约。与此同时,港府在8月合约平仓获利的基础上趁胜追击,使9月合约的价格比8月合约的结算价高出650点。这样,投机资本每转仓一张合约要付出3万多港币的代价。投资资本在8月合约的争夺中完全失败。
第三回合 港府在9月份继续推高股指期货价格,迫使投机资本亏损离场。9月7日,港府金融管理部门颁布了外汇、证券交易和结算的新规定,使炒家的投机受限制,当日恒升指数飙升588点,以8076点报收。同时,日元升值、东南亚金融市场的稳定,使投机资本的资金和换汇成本上升,投机资本不得不败退离场。9月8日,9月合约价格升到8220点,8月底转仓的投机资本要平仓退场,每张合约又要亏损4万港币。9月1日,在对8月28日股票现货市场成交结果进行交割时,港府发现由于结算制度的漏洞,有146亿港元已成交股票未能交割,炒家得以逃脱。
在此次连续10个交易日的干预行动中,港府在股市、期市、汇市同时介入,力图构成一个立体的防卫网络,令国际炒家无法施展其擅长的“声东击西”或“敲山震虎”的手段。具体而言,港府方面针对大部分炒家持有8000点以下期指沽盘的现状,冀望把恒生股指推高至接近8000点的水平,同时做高8月期指结算价,而放9月期指回落,拉开两者之间空档。即便一些炒家想把仓单从8月转至9月,也要为此付出几百点的入场费,使成本大幅增高。在具体操作上,香港政府与国际炒家将主要战场放在大蓝筹股上,主要包括汇丰、香港电讯、长实等股票。这些股票股本大、市值高,对恒生指数涨落举足轻重。以汇丰为例,该股占恒生股指的权重达到30%,故成为多空必争之股。至1999年8月底,当时购入的股票经计算。帐面盈利约717亿港元,增幅60.8%,恒生指数又回升至13500点。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港府入市大获成功。据称,仅索罗斯就赔了8亿美元。据说中国政府在背后利用手上的外汇储备大力支持港府。不过政府自己开的市场,自己也进去玩,有点自娱自乐的味道(被格林斯潘痛批)。
97东南亚金融危机索罗斯获利20亿美元(外界揣测)。
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持续时问之长,危害之大、波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然而,危机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从外部原因看,是国际投资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资撤离。据统计,危机期间,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高达400亿美元。但是,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矛盾性。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①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正在下降。上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未作适时有效的调整,致使竞争力下降,对外出口增长缓慢、造成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1996年,泰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为230亿美元,韩国则高达237亿美元。②银行贷款过分宽松,房地产投资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银行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日益膨胀。泰国金融机构出现厂严重的现金周转问题,韩国数家大型企业资不抵债宣告破产,日本几家金融机构倒闭,印度尼西亚更是信用危机加剧。以上这些经济因素从各个方面影响了汇市和股市,③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大量引进外资并导致外债加重。泰国外债1992年为200亿美元,1997年货币贬值前已达860亿美元,韩国外债更是超过15D0亿美元。④汇率制度僵化。在近年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有较大升值的情况下,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率未作调整,从而出现高估的现象,加剧了产品价格上涨和出口锐减。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货币贬值势在必行。而货币贬值又导致了偿还外债的能力进一步下降,通货膨胀压力加剧,从而促使股市下跌。⑤在开放条件和应变能力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加入国际金融一体化,当国际游资乘机兴风作浪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⑼ 关于香港的资料
香港 全称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它由位于珠江口、南中国海上的香港岛,与中国大陆连接的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以及附近的235个小岛组成。东北部东平洲以北海域及北部深圳河对岸就是广东省的深圳市;水域以南就是广东省珠海市的万山群岛。香港曾一直都是中国领土,但相继于1842年至1898年间被清朝政府分批割让及租借予英国,至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根据中英两国签订的《中英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诺执行“一国两制”政策;回归后50年之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体制将不会在香港实施,香港享受除外交和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
人口:1840年之前,香港只是一个人口仅5000人的小渔村,时至今日,香港的人口超过660万,每年访问香港的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1997年回归后有自己的香港区旗和香港区徽。
名称由来:香港,意为“清香的海港”,大概与很早以前在岛上制造檀香和香烛所散发出的香气有关。
民族:华人占97%,大部分是广东籍;外籍占3%
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语言:英语、粤语及普通话
誉称:东方之珠、动感之都、购物天堂
区花:紫荆花
⑽ 香港金融保卫战是怎么回事
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回眸
www.hexun.com 【2007.05.15 09:30】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肖国元
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1997年下半年,美国著名金融家索罗斯旗下的对冲基金在亚洲各国和地区发起了连番狙击,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使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几十年来积存的外汇一瞬间化为乌有,由此引发了二战后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层面冲击最巨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6-7月间,索罗斯把矛头对准了港元,开始有计划地向香港股市及期市发动冲击。
兵临城下 将至壕边
港币实行联系汇率制,联系汇率制有自动调节机制,不易攻破。但港币利率容易急升,而利率急升将影响股市大幅下跌。这样,只要事先在股市及期市沽空,然后再大量向银行借贷港币,使港币利率急升,促使恒生指数暴跌,便可象在其他市场一样获得投机暴利。
对冲基金在对香港金融市场进行冲击时,往往受制于香港金融监管部门的传统作法———提高短期贷款利率。而事实已经证明,在前3次冲击(1997年10月、1998年1月、1998年6月)中,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措施便是提高短期贷款利率,金融管理局主席任志刚也因此被戏称为“任一招”。
利率的上升会提高投机的成本。在这次炒家冲击香港金融市场时,与以往最大的不同点就是,炒家没有进行即期拆借活动,而是预先屯集了大量的港元。这些港元来自多方面,但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是一些国际金融机构1998年上半年在香港发行的一年至两年期的港元债券,总金额约为300亿美元,年利息为11%。这些国际金融机构将这些港元掉期为美元,而借入港元的主要是一些对冲基金。这些港元成为对冲基金攻击香港金融市场的低成本筹码,使投机者具备了在汇市进行套利的有利条件。而对冲基金又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大量的远期美元以平衡风险。据说索罗斯旗下的基金就持有总金额约400亿美元的买入合约,到期日为1999年2月。
声东击西 兴风作浪
自1997年10月以来,国际炒家4次在香港股、汇、期三市上下手,前3次均获暴利。1998年7月底至8月初,国际炒家再次通过对冲基金接连不断地狙击港币,以期推高拆息和利率。很明显,他们对港币进行的只是表面的进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标。声东击西是索罗斯等国际投机者投机活动的一贯手段,并多次成功。
1998年6、7月,当恒生指数攀升至8000点高位的时候,对冲基金大举沽空恒指,建立了大量的恒指空仓头寸。对冲基金之所以建立恒指空仓,是因为它们预计港股在受到冲击后恒生指数必然会大幅下跌。而恒指期货合约的价格是每点50港元,也就是说,若建的是空仓,恒生指数每下跌一个点,就可以给做空者带来50港元的利润。
众所周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事,开启了香港的新时代。但是,对国际炒家而言,这正好为他们兴风作浪提供了机会。香港的未来何去何从,香港的经济、社会会发生什么变故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令局外人生疑,香港人也是心中没谱。而恒生指数代表香港金融市场,乃至整个香港经济、政治前景,就是香港经济的“晴雨表”。只要能动摇恒生指数,就能打击人们对香港经济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恒生指数大幅下挫,很可能引起广大投资者盲目恐慌,从而到达坐收渔翁之利的目的。
妖言惑众 浑水摸鱼
国际投机者在证券市场上大手笔沽空股票和期指,大幅打压恒生指数,使恒生指数从1万点大幅度跌至8000点,并直指6000点。在山雨欲来的时候,证券市场利空消息满天飞。1998年8月初,投机者大肆宣扬人民币将贬值10%,其中,上海、广州等地的人民币黑市交易中曾跌到了1美元兑换9.5人民币左右。投机者散播人民币将贬值的谣言,是想借此来影响人们对港币的信心。除此之外,投机者还大肆宣扬内地银行不稳定等谣言,其目的仍是为了其狙击港元创造心理条件,其手段真可谓无所不用。
有一家海外基金甚至开出了1998年8月12日香港联系汇率脱钩的期权。炒家们趁机大肆造谣,扬言“港币即将与美元脱钩,贬值40%”,“恒指将跌至4000点”云云。其目的无非是扰乱人心,制造混乱状态,然后趁机浑水摸鱼。8月13日,恒生指数一度下跌300点,跌穿6600点关口。
在压低恒生指数的同时,国际炒家在恒指期货市场积累大量淡仓。恒生指数每跌1点,每张淡仓合约即可赚50港币。而在8月14日的前19个交易日,恒生指数就下跌2000多点,每张合约可赚10多万港币,收益之高令人震惊!
洞察其奸 港府迎战
国际炒家在泰国、马来西亚的胡作非为,给这些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可谓来者不善。所以,在分析、研究亚洲其他市场形势后,为了维持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香港政府决定调巨资迎战这些疯狂的国际炒家。
这是一场以金钱、智慧和魄力为武器的你死我活的金融大战。无论是挑战者,还是应战者,都深知其成败所蕴含的利益与风险。
如前所述,早在1998年7、8月间,投机者就大肆宣扬人民币将大幅贬值,以致上海、广州等地的人民币黑市交易曾跌到了1美元兑换9.5元人民币的水平。投机者散播人民币将贬值的谣言是“声东击西”的招数,旨在借此影响人们对港币的信心。除此之外,投机者还大肆宣扬内地银行不稳定等谣言,目的仍是为狙击港元创造条件。除了妖言惑众外,有一家海外基金甚至开出了1998年8月12日香港联系汇率脱钩的期权。
出其不意 首战告捷
1998年8月5日,炒家们一天之内抛售200多亿港元。香港金融管理局一反过去被动做法,运用香港财政储备如数吸纳,将汇市稳定在1美元兑换7.75港元的水平上,银行同业市场拆借利息也仅略有上升。
1998年8月6日,炒家又抛售了200多亿港元,金融管理局再出新招———不仅照单全收,而且将所吸纳的港元存入香港银行体系———从而起到了稳定银行同业拆借利息的作用,防止了因为拆息率一旦提高,股市下跌在所难免。
8月7日,因已公布中期业绩的一些蓝筹股业绩不佳,导致股市大幅下跌,令恒生指数全日下跌212点,跌幅为3%。在此后的7日至13日这几个交易日中,香港政府继续采用吸纳港元的办法,以稳定同业拆息并进而达到稳定股市的目的。但由于炒家在股票市场上大肆做空,恒生指数最终还是跌到了6600点附近的低位。
8月13日,恒指被打压到了6660点后,港府组织港资、内地资金入市,与对手展开针对8月股指期货合约的争夺战。投机炒家要打压指数以配合做空期指,港府则要守住指数,迫使投机者事先高位沽空的合约无法于8月底之前如数套现。港府入市后大量买入国际炒家抛空的8月股指期货合约,将期指由入市前的6610点推高到24日的7820点,高于投资炒家7500点的平均建仓价位,取得初步胜利。当日收市后,港府宣布已动用外汇基金干预股市与期市。
8月14日,香港政府正式参与股市和期市交易。香港政府为了维护港元,携巨额外汇基金进入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与炒家进行直接对抗。港府向香港的中银、获多利、和升等多家证券行指示,大手吸纳恒生指数蓝筹股,表示不惜成本,务求将8月期指抬高600点。香港政府一反以往“积极不干预”政策,给投机者造成了始料不及的沉重打击。
代行中央银行职权的金融管理局,直接入市干预期货股票市场,这在全球开放型资本市场上尚属首次。港府宣布已动用外汇基金干预股市与期市,令市场为之一惊。
接着,投机炒家鼓动如簧之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攻击港府的舆论大战。与此同时,炒家们并不愿意俯首称臣,他们又一次玩起了“声东击西”的鬼把戏———于8月16日迫使俄罗斯宣布放弃保卫卢布的行动,造成8月17日美欧股市全面大跌,以期“围魏救赵”冲击恒生指数。然而,使他们大失所望的是,8月18日恒生指数有惊无险,在收市时只微跌13点。
攻城略地 乘胜追击
初战得手,并不意味对手会弃城投降,因为离期指合约的交割还有时日,港府明白恶战还在后头。果然,从8月25日开始直至28日,双方展开了转仓战,港府的目的是迫使国际炒家为投机付出高额代价。
8月27日和28日,投机炒家在股票现货市场倾巢出动,企图将指数打下去。港府在股市死守的同时,经过几天惊心动魄的大战,在期货市场上将8月合约价格推高到7990点,结算价为7851点,比入市前高1200点。8月27日、28日,港府将所有卖单照单全收,结果27日交易金额达200亿港币,28日交易金额达790亿港币,创下香港市场最高交易纪录。
但投机炒家并不善罢甘休,他们认为港府已经投入了约1000亿港元巨资,资金压力与舆论压力使其不可能长期支撑下去,因而决定将卖空的股指期货合约由8月转仓至9月,想与港府打持久战。从8月25日开始,投机炒家在8月合约平仓的同时,大量卖空9月合约。与此同时,港府在8月合约平仓获利的基础上乘胜追击,使9月合约的价格比8月合约的结算价高出650点。
这样,投机炒家每转仓一张合约要付出3万多港币的代价。投资炒家在8月合约的争夺中,完全败走麦城。
生死决战“8·28”
1998年8月28日,是香港恒生指数期货8月合约的结算日,也是香港政府打击以对冲基金为主体的国际游资操控香港金融市场的第10个交易日。
双方经过前几个交易日的激烈搏杀后,迎来了首次决战。
上午10点整开市后仅5分钟,股市的成交额就超过了39亿港元。半小时后,成交金额就突破了100亿港元,到上午收市时,成交额已经达到400亿港元之巨,接近1997年8月29日创下的460亿港元日成交量历史最高纪录。
下午开市后,抛售有增无减,成交量一路攀升,但恒指和期指始终维持在7800点以上。随着下午4点整的钟声响起,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恒指、期指、成交金额最终分别锁定在7829点、7851点、790亿上。
1998年8月28日,对于众多国际炒家来说,是一个心痛的日子。这是香港政府自1998年8月14日入市干预以来的最高潮,也是香港政府针对炒家们惯用的汇市、股市、期市的主体性投机策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取得的重大胜利。香港政府将恒生指数从8月13日收盘的6660点推高到28日的7829点报收,并迫使炒家们在高价位结算交割8月份股指期货。在此之前,炒家们下注了大量8月份期指空仓。这样一来,即使它们转仓,成本亦很高,一旦平仓,则巨额亏损不可避免。
乘胜追击获全胜
“8·28”之战,港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是,对国际炒家来说,期指转仓是可行性选择,更可能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因此,对香港特区政府来说,“8·28”之战也只能算是阶段性胜利。港府决定,在9月份继续推高股指期货价格,迫使投机资本亏损离场。
9月7日,香港金融管理局颁布了外汇、证券交易和结算的新规定,使炒家的投机大受限制。当日恒生指数飙升588点,以8076点报收。加上日元升值、东南亚金融市场趋稳等一系列因素,使投机炒家的资金、换汇成本大幅上升,不得不败退离场:9月8日,9月合约价格升到8220点。8月底转仓的期指合约要平仓退场,每张合约又要亏损4万港币。至此,国际炒家见大势已去,纷纷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自入市以来,香港政府动用了100多亿美元,消耗了外汇基金约13%,金额大大超过了1993年“英镑保卫战”中,英国政府动用77亿美元与国际投机者对垒的规模,堪称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是非功过任评说
对香港金融保卫战的评价主要是围绕两个层面展开,其一是对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本身的评价;其二是对向来奉行“积极不干预”自由政策的政府大举入市行动的评价。
由于经济体系的独特性,为了稳定香港的经济与金融市场,香港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度,即以7.8港元兑换1美元的比例盯住美元的制度。对于这种汇率制度,业界一直存有争议。反对者认为,由于无法保证香港与美国经济发展的完全同步性,美元与港元的固定比率始终存在一个投机的空间,在投机者长期攻击下,这种制度的消亡在所难免。而赞成者认为,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始建于1983年。当时由于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受阻,引发市场出现大量抛售港元、收购美元的现象,港府出于保护港元汇率,维护港人对香港未来信心而建立。历史也证明,在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香港有实行联系汇率制度的条件:香港一贯奉行谨慎财政政策;香港有着庞大外汇储备;香港经济体系灵活,能够应对适度的经济波动;香港金融体制稳定,监管审慎以及香港有内地蓬勃发展的经济后盾的强力支持等等。
另一种观点认为联系汇率制度本身是好的,但是金融管理局将它用错了,因为联系汇率制度是一种现钞发行制度,但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做法是使外汇市场上同样要维持1美元兑7.8港元的水平,而且只许港元汇率高于该下限,即只允许港元汇率单边浮动,这实际上是作茧自缚,使所有的汇率风险都由金管局自身承担。
对于港府入市干预,反对者认为,政府干预可能令长线投资者远离香港,打击长线投资者来港投资;港府此举有损自由经济形象,会破坏其金融中心地位。
而支持者认为,港府向来信奉自由经济,自由经济是香港的基石。但是遭人操控的经济不是自由经济,港府入市旨在打破这种操纵,入市干预完全正确。香港政府入市干预,其积极意义远远胜过其负面影响。
题外的话
在过去的几年中,大多数的经济理论认为“全球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地向国际靠拢。但是,一系列危机的爆发,让人们不得不再度考虑自由化这个问题,尤其是当一国的经济金融安全受到威胁和破坏时,是不是还应继续奉行自由化?
历史经验表明,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扫荡,已经严重威胁过一些国家的经济安全。在这种情况下,还一味地高举自由大旗,无异于与虎谋皮。这一点对于尚未完全开放,但正在走向更加开放的我国国内经济而言,也颇有借鉴与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