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可贷资金理论的简介
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也称为“真实的利率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来源于储蓄,储蓄是当期放弃的消费,利率在本质上是由于人们放弃了当期的消费而得到的报酬。投资者以投资于资本所得的资本边际生产力来支付利息,储蓄者因为牺牲当期的消费而获得利息。该理论从储蓄和投资这两个实质因素来讨论利率的决定,认为通过社会存在的一个单一的利率的变动就能使储蓄和投资自动到达一致,从而使经济体系维持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储蓄和投资的真实数量都是利率的函数,利率决定于储蓄和投资的相互作用。预期通货膨胀将减少可贷资金的供给,使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即可贷资金供给减少,在任意给定的利率水平下,由于预期通货膨胀增加了,贷款变得没有吸引力了。同时,预期通货膨胀的上升也增加了对可贷资金的需求。这是因为用借来的资金购买的商品或资产的价格或名义价值预期将随通货膨胀的上升而升高,而贷款本金的名义价值则不会变。
② 利用可贷资金理论来说明利率变动的原因 利用流动性偏好理论来说明利率变动的原因
我是你们的金融学老师,不要在知道里提问题,每当考试的时候我都会来上网看看。 请以后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③ 在经济萎靡期用流动性偏好理论和可贷资金理论分析利率为什么下降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强调货币供求决定利率,那么在经济萧条期,人们对贷出货币的收益低于人们放弃即期消费带来的满足时,人们对于贷出货币的意愿减少,货币供给减少,利率自然就会下降。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利率受货币与实物供需而者共同决定。当经济萧条时,企业对于生产的热情降低,产品供给减少,即IS曲线向左移动,利率降低。
④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该理论试图在利率决定问题上把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完善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和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在利率决定问题上,肯定储蓄和投资的交互作用是对的,但完全忽视货币因素是不当的,尤其在目前金融资产量相当庞大的今天;凯恩斯指出了货币因素对利率决定的影响是可取的,但完全否定实质性因素是错误的。可贷资金理论试图在古典利率理论的框架内,将货币供求变动等货币因素考虑进去,在利率决定问题上同时考虑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以完善利率决定理论。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借贷资金的价格取决于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 假定我们考察的是一个封闭经济体,并且在这个封闭经济体中不存在政府。在这样假定下,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包括:(1)家庭、企业的实际储蓄,它随利率的上升而上升;(2)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量。 可借贷资金的需求包括:(1)购买实物资产的投资者的实际资金需求,它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下降;(2)家庭和企业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即为了增加其实际货币持有量而借款或少存款。需要注意的是,可贷资金理论中的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和可借贷资金的需求均是流量概念,而不是存量概念。这里所谓家庭、企业的实际储蓄类似于古典学派储蓄投资理论中的储蓄的含义,指的是他们手中计划不用于消费部分的货币量,即计划储蓄。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额类似于凯恩斯利率决定理论中的货币供给量的含义,指的是银行体系决定的通过信用创造的当期新增的货币供给量,这是一个外生变量。 可贷资金理论所谓同时考虑实质因素和货币因素的思想充分的体现在了其将整个社会的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家庭、企业当期愿意储蓄的部分(实质部分)和银行体系决定的当期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部分(货币因素)。因此,可贷资金理论比较完整的描述了社会经济中可借贷资金的来源。购买实物资产的投资者的实际资金需求类似于储蓄投资理论中的投资,指的是实际的计划投资(实质因素);家庭和企业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加类似于凯恩斯利率决定理论中的货币需求含义(货币因素)。同样,这种划分也体现出可贷资金理论力图把古典学派利率决定理论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相统一的思想。
⑤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是什么
可贷资金理论(Loanable—Funds Theory of Interest)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来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剑桥学派的罗伯逊和瑞典学派的俄林。该理论试图在利率决定问题上把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完善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和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可贷资金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罗伯森和俄林等提出,认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而是由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
构成:
可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构成: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的,而是由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的。利率是使用借贷资金的代价,影响借贷资金供求水平的因素就是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借贷资金的供给因此与利率成正函数关系,而借贷资金的需求则与利率成反函数关系,两者的均衡决定利率水平。
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当债券需求数量等于供给数量时,债券市场也达到了均衡,即:Bd=Bs 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价格P*被称为均衡价格或市场出清价格,与这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利率i*被称作均衡利率或市场出清利率,此时的资金供给正等于资金的需求。
⑥ 可贷资金理论的影响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可贷资金理论中的利率因素作为经济杠杆,对一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宏观方面,利率能够调节社会资本供给、调节投资以及调节社会总供求;在微观方面,利率能够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诱发和引导人们的储蓄行为,引导人们选择金融资产。其具体表现如下:
利率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和储蓄为此消彼长的关系,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率会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利率上升,收入用于消费的机会成本上升,用于储蓄的收益会上升,从而会促使消费减少储蓄增加。因而,利率变动可以起到调节社会一定时期聚集资金量的作用。
利率对投资的影响
对投资者而言,利率反映他们融资的成本,利率上升,成本上升,收益下降。因此,利率变动与投资需求变动成反方向,从而调节一定时期投资量的大小。此外,在存在客观市场利率的情况下,利率会引导资金投向资本边际效率相对高的项目或企业,从而起到激励微观主体提高效率,有效配置资金和资源的作用。
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当利率过低,过度刺激投资时,一旦投资大于储蓄会引起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经济失衡现象,导致物价上升。反之,提高利率会引起储蓄上升,投资下降,进而调节供求,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利率与金融机构
利率的变动会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以求在利率变动的情况下增加收益或控制成本。这种影响使中央银行利用利率影响信贷量和流向进而调控宏观经济成为可能。
利率与对外经济活动
在开放经济中,利率会通过一国与国外的经济交往活动影响一国对外经济活动。首先,在对外贸易方面,如果上调利率将抑制投资,进而导致国民收入减少,边际进口倾向相应下降,反之亦然。其次,在资本国际流动方面,如果上调利率,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套利交易者投资于该国,反之亦然。
⑦ 在可贷资金理论里,为什么预期利率上涨,就会有债券供给增加!
只要你理解这一句话逻辑关系问题就不会很难理解了,预期(未来)利率上涨的话的确是会使得预期(未来)借款成本上升,但是现在的利率还没有上升。
对于债券来说很多时候都是采用固定票面利率的方式发行的(当然也有浮动票面利率的,但受到影响程度并不完全相同),而对于固定票面利率来说在发行时就会确定该债券的票面利率,在债券存续期间债券票面利率一般不会变更(附有可回售选择权的债券除外,一般这种附有可回售选择权的债券都会在回售前附带调整债券票面利率,而这种调整债券票面利率一般不调低债券面票面利率,一般作用是防止市场利率高于债券票面利率时所引起的回售情况,但一般情况下回售时债券所剩余的存续期已经缩减了不少,就算需要调高票面利率,一般不会出现调整很多的情况,这可以起到一定降低债券整体票面利率的作用,原因没有这个附带条款,由于时间较长,风险自然会相应增加,市场所要求的对该债券收益率也会有所上升),也就是说在债券发行时债券票面利率在一定时期内会被锁定,也可以理解成借款成本在债券发行时被锁定。
由于预期利率在未来将会上涨,对于资金需求方来说,也就是债券供给方来说,当然是愿意以更低的成本借到资金,故此会在现在利率未上涨前增加债券供给。
可能说到这里你可能会产生疑问,既然未来利率会上涨,买债券的人的意欲会降低,就算债券供给增加了,也未必能卖得出去,而实际中也可能会存在这种情况,故此很多时候是通过债券供给方作出一定的“让利”,即稍微调高一点债券票面利率来吸引债券投资者。
⑧ 可贷资金模型中,为什么利率与债券需求成同方向变动
你说的是投资品种中提前赎回风险?是指债券的发行人提前还钱给你呗。例如,你借给别人一笔钱按照当时的利率,说好借十年。结果一年后降息了,借进钱那个人可以借到利息更低的钱,就提前把钱还给你了,他只支付了一年的利息。可你拿到还回来的钱,却再也找不到原来那么高的利息了。
债券发行人就是那个借进钱的人,市场利率下降了,当然可以借到更低利率的钱了。
债券价格跟市场利率反向变动这是最基础的问题了,这个你还是找本书看看吧。简单说,你原来有一张面额100年息10%一年期债券,到期时可以得到110元吧。如果市场利率也是10%,你这张债券今天转让价就应该是100元。这是市场公平价格,不管谁都可以按照市场利率把钱借出去,到期得到10%的利息。现在假设市场利率降低到5%了,你的这张债券转让价格是涨了还是跌了?肯定是涨了嘛。因为你这张债券到期可以取得110元,现在别人按照5%的利率,今天必须拿出104.76元才能得到到期时的110元,你的这张债券公平转让价格就是涨到了104.76元。这个就是市场利率降了,债券价格涨了,呈反方向变动。
债券
⑨ 分析比较流动性偏好理论 可贷资金论
可贷资金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非常重要,前者用在对长期经济变化的考量,主要出现过两次: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中用作金融市场模型的搭建(79页),第32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中与外汇市场模型共同搭建开放经济体的模型(212页);后者则用在对短期经济波动的考虑,主要就出现在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由凯恩斯提出(269页)。为了对比两种理论,272页的参考资料部分做了说明。在此,将两者理论的特点分别归纳如下,以便查阅和对比。
可贷资金理论
1.定义:
想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称为可贷资金市场。(79页)
2.图表:
以真实利率为纵轴,可贷资金量为横轴。(80页,213页)
3.特点:
“储蓄是可贷资金供给的来源。”“投资是可贷资金需求的来源。”(80页)“利率是贷款的价格。”“由于高利率使借款更为昂贵,所以,随着利率的上升,可贷资金需求量减少。”“由于高利率使储蓄更有吸引力,所以,随着利率的上升,可贷资金供给量增加。”考虑在开放经济体中(涉及进出口),“可贷资金的供给来自国民储蓄(S)”,“可贷资金的需求来自国内投资(I)和资本净流出(NCO)。”(212页,参考S=I+NCO)经过论证,“较高的真实利率鼓励人们更多地储蓄,因此,增加了可贷资金供给量。”而且可以证明国内投资随真实利率的升高而降低,资本净流出也随真实利率的升高而降低,从而可贷资金的需求仍然随真实利率的升高而降低。
4.补充:
“在产量水平既定时,利率的调整使可贷资金的供求平衡。”可贷资金理论“强调了经济中储蓄倾向和投资机会的重要性。”(272页)
流动性偏好理论
1.定义:
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平衡。(269页)
2.图表:
假定通货膨胀率不变,根据名义利率=真实利率+通货膨胀率(36页),纵轴既可以解释为名义利率也可以解释为真实利率,横轴为货币量。(270页,271页)
3.特点:
“由于货币供给量由美联储的政策所固定,所以它不取决于其他经济变量,特别是它不取决于利率。”“一旦美联储做出了决策,无论现行的利率是多少,货币供给量都是相同的。”(270页)“货币的流动性解释了货币需求。”“虽然许多因素决定货币需求量,但流动性理论强调的一个因素是利率。”“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271页)
4.补充:
“对于任何一个既定的物价水平,利率的调整使货币的供求平衡。”流动性偏好理论“强调了货币政策的重要性。”(272页)
两种理论的对比说明:
1.很有意思,可贷资金理论中强调“资金”,是不考虑通货膨胀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则强调“货币”,但同样是假定通货膨胀率不变(事实上,通货膨胀率变化也只是造成了以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为纵轴图表的形态略有差异,不会对图表中的变化趋势造成影响。)140页这样定义货币:“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和劳务的一组资产。”但对于资金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所以凭经验来理解,“货币”就是流动的资金,“可贷资金”则是可以转变为通货(货币)的资金。
2.按照对货币与可贷资金的理解,两个理论在图表呈现基本一致:纵轴都是利率,横轴都是一定量的货币(因为可贷资金被贷出来后通常都是货币的形式)。但特点完全不同:可贷资金理论的资金供给由国民储蓄(S)决定,并且随利率的升高而升高,流动性偏好理论的货币供给则不取决于利率;可贷资金理论的资金需求由国内投资(I)和资本净流出(NCO)决定,并且随利率的升高而降低,流动性偏好理论的货币需求则以“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来解释,虽然最终表现同样是随之利率的升高而降低。总结可以发现:长期(可贷资金理论)来看资金的供给随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但短期(流动性货币理论)内货币的供给由美联储决定,和利率无关;长期的资金需求由国内投资和资本净流出共同决定,随利率的上升而下降,短期的货币需求则由于“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所以随着利率的上市而下降。
3.如何解释上述不同,参考272页的参考资料:
长期来看,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A.“产量由资本和劳动的供给以及把资本和劳动转变为产出的可得到的生产技术决定(我们称之为自然产量率)。”(产量为真实变量)
B.“在产量水平既定时,利率的调整使可贷资金的供求平衡。”(利率为真实利率)
C.“当产量与利率既定时,物价水平的调整使货币的供求平衡。货币供给的变动引起物价水平同比例变动。”(物价为名义变量)
更直观一点就是:产量->利率->物价。
短期情况下:
A.“物价水平固定在某个水平上(基于以前形成的预期),在短期中它对经济状况的变动反应较小。”
B.“对于任何一个既定的物价水平,利率的调整使货币的供求平衡。”
C.“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影响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从而影响产量水平。”
更直观一点就是:物价->利率->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