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国际贸易的国际贸易专业
既然所学专业为“国际贸易”,就得先知道什么是国际贸易?
“贸易”一词的来源是《商君书·开塞》“二者名贸实易,不可不察”,意思是二者表面相仿,实际却以差易换好,不可不觉察。从商鞅的话中显然可以看出,他并不喜欢商贾,可这样一句批评商人的话,后来被缩写成“贸易”,且失去了原来的贬义,变为了中性词。那原先为什么会是贬义词呢?
更早的孔夫子在《论语·先进》中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可见随着时代越推越早,中国越不喜欢商人。而“商人”的起源明显来自殷商,或许因为春秋战国属于周朝,自然不会喜欢上一个被推翻的朝代人们的所作所为,就像犹太人做生意,也不得其他欧洲主流民族的好感,虽然《圣经》即犹太人所书。
犹太人从小就要学犹太习俗、语言和做生意。在《圣经·创世纪》雅各布的儿子约瑟在埃及连续7个丰年囤积粮食,之后连续7个歉收年份出售所囤粮草,导致埃及成为奴隶制国家,故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650年左右,那时中国处于商朝中前期。从中可以发现商人同奴隶制度的建立有密切的联系。主人自然是债务人,好比当今发国债、欠外债最多的美国,而奴隶是债主,好似日本、中国。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它是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由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国际贸易就是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区别“对外贸易”概念的定义
一种观点:有的专家认为从某种角度,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都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服务和要求交换的活动,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共存。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
另一种观点: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因此,提到对外贸易时要指明特定的国家。如中国的对外贸易等;某些岛国如英国、日本等也称对外贸易为海外贸易。 按商品移动的方向国际贸易可划分为
1、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将其他国家的商品或服务引进到该国市场销售。
2、出口贸易(Export Trade):将该国的商品或服务输出到其他国家市场销售。
3、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 :A国的商品经过C国境内运至B国市场销售,对C国而言就是过境贸易。由于过境贸易对国际贸易的阻碍作用,WTO成员国之间互不从事过境贸易。
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是就每笔交易的双方而言,对于卖方而言,就是出口贸易,对于买方而言,就是进口贸易。此外输入该国的商品再输出时,成为复出口;输出国外的商品在输入该国时,称为复进口。
按商品的形态国际贸易可划分为
1、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有实物形态的商品的进出口。例如,机器、设备、家具等都是有实物形态的商品,这些商品的进出口称为有形贸易。
2、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没有实物形态的技术和服务的进出口。专利使用权的转让、旅游、金融保险企业跨国提供服务等都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商品,其进出口称为无形贸易。
按生产国和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国际贸易(是否有第三国参加)可分为
1、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贸易的出口国方面称为直接出口,进口国方面称为直接进口。
2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和转口贸易(Transit Trade):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间接贸易中的生产国称为间接出口国,消费国称为间接进口国,而第三国则是转口贸易国,第三国所从事的就是转口贸易。
按贸易内容分为:
服务贸易,加工贸易,商品贸易,一般贸易.
按贸易参加国的数量分为:
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
1、双边贸易是指两国之间通过协议在双边结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贸易。这种贸易,双方各以一方的出口支付从另一方的进口,这种方式多实行于外汇管制国家。另外,双边贸易也泛指两国间的贸易往来。
2、多边贸易也成多角贸易,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通过协议在多边结算的基础上进行互有买卖的贸易。很显然,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多边贸易表现的更为普遍。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量在国际贸易总量(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由于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别国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因此,把对外贸易按商品分类和按国家分类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查明一国出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去向和进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货物贸易属商品交换范围,与国内贸易在性质上并无不同,但由于它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进行的,所以与国内贸易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国际货物贸易要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政策措施、法律体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和冲突,以及语言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带来的差异,所涉及的问题远比国内贸易复杂。
2.国际货物贸易的交易数量和金额一般较大,运输距离较远,履行时间较长,因此交易双方承担的风险远比国内贸易要大。
3.国际货物贸易容易受到交易双方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变动、双边关系及国际局势变化等条件的影响。
4.国际货物贸易除了交易双方外,还需涉及到运输、保险、银行、商检、海关等部门的协作、配合,过程较国内贸易要复杂得多。 1.客户询盘。
2.报价磋商。
3.签立订单。
4.下达生产通知。
5. 验货。
6.制备基本文件:制作出口合同,出口商业发票,装箱单等文件。
7.办理商检。
(以下是船务流程)
8. 租船订仓:
9. 安排拖柜,将货物运送到货代仓库。
10.委托报关:
11. 获得运输文件:
12. 准备其他文件:商业发票、FORMA原产地证书或一般原产地证、装运通知、装箱单。
13.交单:
1)采用L/C收汇的,应在规定的交单时间内,备齐全部单证,并严格审单,确保没有错误,才交银行议付。
2)采用T/T收汇的,在取得提单后马上传真提单给客人付款,确认收到余款后再将提单正本及其他文件寄给客人。
3)如果T/T收汇的,要求收全款才能做柜的,要等收款后再安排拖柜。拿到提单后可立即寄正本提单给客人。
14.业务登记:每单出口业务在完成后要及时做登记,包括电脑登记及书面登记,便于以后查询,统计等。 1、贸易额和贸易量
贸易额就是用货币表示的贸易的金额,贸易量就是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之后的贸易额,贸易量使得不同时期的贸易规模可以进行比较。这里有三个概念需要掌握。
(1)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的和值。一般用该国货币表示,也可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是以美元表示的;各国在统计有形商品时,出口额以FOB价格计算,进口额以CIF价格计算;无形商品不报关,海关没有统计。
(2)国际贸易额:(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以货币表示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综合,又称国际贸易值。它等于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用FOB价格计算的出口贸易额之和。
(3)贸易量:贸易量是为了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能准确反映国际贸易或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而确立的一个指标。在计算时,是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确定的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贸易额,得到的就是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的贸易额,该数值就叫报告期的贸易量。
贸易量可分为国际贸易量和对外贸易量以及出口贸易量和进口贸易量。
2、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1)贸易顺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中国也称它为出超(Excess of Export over Import):表示一定时期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2)贸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中国也称它为入超(Excess of Import over Export)、赤字,表示一定时期的出口额小于进口额。
(3)贸易平衡:就是一定时期的出口额等于进口额。
一般认为贸易顺差可以推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所以各国无不追求贸易顺差。但是,大量的顺差往往会导致贸易纠纷。例如日美汽车贸易大战等。
3、国际贸易条件
国际贸易条件(Te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对比关系,又称进口比价或交换比价。它表示出口一单位商品能够换回多少单位进口商品。很显然,换回的进口商品越多,越为有利。贸易条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通常是用贸易条件指数来表示,贸易条件指数是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的比值,计算公式是:出口价格指数除以进口价格指数,再乘以100(假定基期的贸易条件指数为100)。
报告期的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说明贸易条件较基期改善。
报告期的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说明贸易条件较基期恶化。
4、贸易的商品结构
贸易的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Trade)就是各类商品在贸易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这里涉及到一个商品分类的问题,一般有两种分类方法。
(1)联合国秘书处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把有形商品依次分为10大类,其中0一4类商品称为初级品,把5一8类商品称为制成品,第9类为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初级产品、制成品在进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就表示了贸易的商品结构。
(2)是按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生产要素进行分类,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等某种生产要素密集型商品。
5、贸易的地理方向
(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是指该国进口商品原产国和出口商品消费国的分布情况,它表明该国同世界各地区、各国家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例如,2003年中国前十位进口来源地分别是日本、欧盟、台湾省、东盟、韩国、美国、香港地区、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巴西。2003年中国前十位出口市场分别是美国、香港地区、欧盟、日本、东盟、韩国、台湾省、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加拿大。由此而确定的2003年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根据进出口总额确定)为日本、美国、欧盟、香港地区、东盟、韩国、台湾省、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是指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和商品流向,也就是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用它们的出口额(或进口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例如,2003年世界商品出口前 八位的国家或地区是美国、德国、日本、法国、中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2003年世界商品进口前 八位国家或地区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中国、意大利、加拿大。
6、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Foreign Dependence Degree)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外向程度大小的一个基本指标。它是指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1、从形式上,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贸易以直接出口货物为主,而二战后直接在外国投资成主流;
2、从内容上,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贸易具有偶尔、单纯、片面的劳务输出或商品输出,贸易涉及的商品大都是工业成品和初级原料。二战后,国际贸易形式多样、商品层次丰富,涵盖三大产业;
3、从组织上,工业革命时期缺乏国际贸易组织,出口大都业余偶然,很少有专门从事贸易转换的公司,分工不细。二战后,成立了WTO等协调各国贸易,制定贸易原则,而且跨国公司基本垄断国际贸易,分工很细;
4、从范围上,工业革命时期国际贸易往往局限于殖民地和宗主国、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而且牵涉面窄(指民众)。二战后,全世界均受波及,没有哪个国家置身国际贸易之外;
5、从意识形态上,工业革命时期重商主义较为盛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圈占殖民地;二战后,虽然一度出现冷战两大阵营的贸易互不往来,但基本实现自由贸易。
原因:
1、生产力的进步,分工细化,导致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在满足该国之后有剩余出口;
2、科技不断进步,包括交通运输、冷冻技术、重型货轮等,为长途贸易提供必要条件;
3、两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原有的殖民体系,成立了联合国和WTO,为各国自由竞争创造了条件;
4、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包括经济学说和人权学说等。
《国际贸易》主要内容:
1、《国际贸易》的基本内容
2、国际贸易的有关统计指标
3、人民币币值与进出口贸易
4、古典贸易理论
5、从古典贸易理论向现代贸易理论的过渡
6、现代贸易理论
7、新贸易理论
8、关税(一)
9、关税(二)
10、非关税措施
11、不公平贸易
12、地区经济一体化(一)
13、地区经济一体化(二)
14、国际服务贸易
15、国际技术金金贸易
16、WTO的历史渊源
17、GATT
18、WTO(世界贸易组织的组织机构)
19、WTO的基本原则
20、WTO与中国
21、中国入世的机遇和挑战
22、国际贸易史
⑵ 急!!!!!国贸计算题
要解决第一题你得知道一些基本概念: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出口(进口)依存度:即一国出口总额(进口)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这样第一个小问就往公式里带数字就好
1.对外贸易依存度=(600+400)/10000=0.1
出口依存度=出口额/国民生产总值=400/10000=0.04
进口依存度=进口额/国民生产总值=600/10000=0.06
第二道题要知道什么是乘数
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乘数原理: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的变动的倍数。通过乘数原理,凯恩斯得到了国民收入( Y )与投资量( I )之间的确切关系。所谓乘数,是指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可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的增加(或减少)。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即为投资乘数。以公式表示为:K=△Y/△I
其中,K表示乘数,△Y表示收入增量,△I表示投资增量。同时,由于投资增加而引起的总收入增加中还包括由此而间接引起的消费增量(△C)在内,即△Y=△I +△C,这使投资乘数的大小与消费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公式推导如下:
K=△Y/△I=△Y/(△Y-△C)=1/(1-△C/△Y)
其中, △C/△Y为边际消费倾向。由上式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越大,反之则投资乘数越小
K=1/(1-△C/△Y)=1/(1-0.9)=10 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可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10倍的增加。
第三题相关概念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在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
贸易条件指数(N)=出口价格指数(Px)/进口价格指数(Pm)×100
代入公式 贸易条件指数=92/112*100%=82%
第四题和第三题差不多,你自己算吧
啰嗦一点,不过能看懂哦
⑶ 从依存度看国债规模大,而从国债负担率看,国债规模不大,你对此问题如何看
国债依存度是国债收入与中央财政支出之比,国际公认警戒线为25%-35%左右。我国国债近年依存度高达80%左右,这是因为:1、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国家总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不高;与此对比,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一般为45%-55%左右;2、我国中央财政在国家总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长年维持在52%-53%左右。即我国的中央财政支出基数低于国际标准水平。我国的低国债负担率恰恰说明了我国国民收入高,只不过是大部分为国民所持有。需要支出的是,我国的国债规模近年已相当高的增速增加,需要引起警惕!
⑷ 国债依存度数据应该去哪里查
在当年的财政预算报告中,可以查到很多相关资料
⑸ 谁有2000-2012年的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 高分跪求 发到[email protected]
中日货物贸易竞争力比较 国贸1003 代小英
学号:2010110422 摘要
对外贸易结构是一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的经济实力、国内产业发展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状况。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是我国新时期贸易发展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贸易结构的优化。日本是我国的第二贸易大国,我国与日本的商品贸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贸易结构所处的层次、竞争力状况以及同发达国家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本文主要是通过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等中日贸易的现状进行阐述来比较中日两国货物贸易的。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中日两国贸易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从中日两国货物贸易数量、结构比较和现状说明中日两国的竞争力;第三部分是影响中日两国货物贸易竞争力强弱的因素;第四部分是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 中国、日本、货物贸易、贸易结构、竞争力、策略 目录 一、引言
二、中日贸易发展历程 三、中日货物贸易现状及竞争力比较 四、中日货物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五、结论与建议 一、引言
中国和日本经济总量分别位居亚洲第一和第二,而且中日两国GDP
约占东亚经济总量的80%。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原有的注重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向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阶段,我国社会也处于转型时期,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是我们现阶段的最主要的任务,日本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与合作十分广泛,为了促进中日贸易进一步深化,因此,本文分析中日贸易发展现状、竞争力比较和存在问题。
中国是东亚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等巨大优势,日本是东亚最发达的国家,拥有资金、技术等优势。中日地理毗邻、语言相近、经济互补,使中日经济贸易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研究中日自由贸易以进一步推进其发展,对两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增强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发展好区域经济,对扩大中国大国形象和国际地位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截至2011 年6 月,日本的国债和借款余额总计988 万亿日元 ,2010 年度日本的债务总额是GDP 的 2.06 倍,在发达国家中处于最高水平。2002
-2010 年, 中国对日本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逆差额由2002 年的50.3 亿美元增长到 2010 年的556.4 亿,9 年间逆差 扩大了10
倍。为了打破中国逆差的地位,实现中国在“十二五”经济规时期的新突破,尤其是在东亚经济地位的变更,不断的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政治影响力,那么,研究中日贸易发展现状、竞争力比较和存在的问题,对于突破我国的发展瓶颈,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日贸易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之前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
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为止的二十多年中,中日贸易关系所经历的道路是十分曲折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当时国际环境下两国还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由于我国同日本民间友好贸易团体签订了三种特殊形式的贸易协定,即“日中民间贸易”、“L-T”
贸易协定和“备忘录贸易协定”,由此沟通了两国民间的经济联系,并为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末 从1978
年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末,双方的友好关系在从官方到民间的各个层次上迅速发展,两国人民对彼此的好感日益加深,双方往来频繁。良好的政治氛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大环境,双方经济合作大大发展。同时在良好的氛围下,在中日两国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中日两国贸易关系迅速发展,贸易规模逐年扩大;在贸易结构上,由于双方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主要还是垂直分布。
(三)二十一世纪初至今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日贸易关系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对中日贸易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中日两国贸易关系出现了如下五个新动向:一是贸易规模打破了稳步增长格局而呈现急速扩大态势;二是贸易收支渐趋平衡,并将朝着“中方逆差、日方顺差”的方向发展;三是贸易依存度由中国更依赖于日本转为日本更依赖于中国;四是贸易结构以水平分工为主,属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五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日进出口贸易额均大幅下降,但是表现出复苏征兆。
三、中日货物贸易现状及竞争力比较
(一)、中日两国贸易 分别从 2009 年到 2011 年的双边贸易额以及贸易商品进行了分析。2009 年中日两国贸易额2321.8
亿美元,同比减少12.8%。其中日本对华出口1096.6 亿美元,同比减少11.6%,从中国进口1225.2 亿美元,同比减少13.9%。在2010
年,在中日两国贸易中,出口、进口及贸易总额等三项指标都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日本的出口总额为1490.9 亿美元,比2009
年增长36%,进口总额则为1527.5 亿美元。在日本贸易总量中,对中国贸易额所占的比重,与2009 年相比增加0.2%,高达20.7%。在2011
年,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发表的统计表明,2011 年中日贸易额达到3449
亿美元、同比增14.3%,创历史新高。但是,日本的出口总额不断增加,增加比重不断上涨。 图一 2009 至2011 中日贸易总额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2009 2010 2011 贸易额 摘要来源:侯俊军,马喜燕.标准对中日双边贸易规模的影响研究[J].亚太经济
如今,中国对日本出口产品以机电产品、纺织品、服装和家电等工业制成品为主,而且商品的档次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从中日两国的贸易商品结构来看,尽管贸易额在不断扩大,但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贸易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态势,如图
表一 日本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构成 表二 日本对中国进口主要商品构成 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摘要来源:刘昌黎.东亚双边自由贸易研究. 从上表中可看出:
1.中国对日本出口商品中,传统贸易商品的比重有所下降
初级产品的出口所占比重下降较快,其中以第一类产品(活动物及动物产品)、第二类产品(植物产品)和第四类产品(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制品)为代表的农产品出口增长较缓。而以第五类产品(矿产品)为代表的矿产品的出口出现徘徊增长的书面。
2.中国对日本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增长迅速
尤其是在中国对日的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急剧增长,同时比重也日益增加。具体表现在第十六类商品(机器、机械器具等)在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中增长迅速,并且在中日之间贸易额中占的比重较大;第十五类商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和第十八类商品(光学、照相等器械以及其零件、附件)在中日贸易的中国对日本出口中的金额增长较快;第六类商品(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和第二十类商品(杂项制品)在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中也有较大增长。
3.中国对日本进口商品中,仍主要集中在制成品贸易中。在中国对日本进口商品中,排在前十位的产品基本上没有变化,并且占据绝大多数比重,其中,中国对日本进口的第十六类商品(机器、机械器具等)所占比重最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对日本进口主要是机电、贱金属及制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等,而中国对日本出口主要是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化工产品、玩具、家具等。可以看出,再出口结构上,日本的竞争力比中国强但中国所占的优势是出口数量较大。
(二)、中日对外贸易 2003—2008年日本所有商品进出口统计表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2003 4698.6 3815.2
资料来源: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ORO) http://www.jetro.go.je 2003—2008 年中国所有商品进出口统计表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2008》 http://www.stats.gov.cn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自2003 年至2008
年,中国的今年出口贸易增长均比较快而日本的矜持口买一增长速度均比较慢。同时还可以看出中国的贸易顺差额大于日本的贸易进出口差额。
(三)、中日贸易商品比较优势及竞争力分析 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它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它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产品组)相对出口的表现。通过RCA
指数可以判定一国的哪些产业更具出口竞争力,从而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RCAij =(Xij / Xtj)÷(XiW / XtW ) 其中,Xij 表示国家j 出口产品i 的出口值,Xtj 表示国家j
的总出口值;XiW表示世界出口产品i 的出口值,XtW表示世界总出口值。 一般而言,RCA 值接近1 表示中性的相对比较利益,无所谓相对优势或劣势可言;RCA
值大于1,表示该商品在国家中的出口比重大于在世界的出口比重,则该国的此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RCA
值小于1,则表示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 (1)、1994——2005 中日贸易主要产品的RCA 指数 中国贸易主要产品的RCA 指数
1994年 1996年 1998年 2000年 2002年 2004年 2005年 动物 2.139 1.812 2.105 2.122 2.892 1.998
2.027 2004 5650.3 4546.6 2005 5982.1 5186.3 2006 6472.9 5792.9 2007 7127.3
6210.8 2008 7762 7554.9 年份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2003 4382.3 4127.6 2004 5933.2 5612.3 2005
7619.5 6599.5 2006 9689.4 7914.6 2007 12177.8 9559.5 2008 14285.6 11330.8 植物
1.844 1.758 1.834 1.725 2.492 2.328 2.17 食品饮料 1.478 1.781 2.295 2.652 3.395 1.61
3.289 矿产品 2.172 1.713 1.598 1.466 2.103 0.859 1.538 化学工业品 0.702 0.72 0.753 0.734
0.943 0.695 1.045 塑胶制品 0.363 0.421 0.493 0.509 0.681 0.645 0.76 皮革皮毛 0.62 0.689
0.661 0.733 0.933 1.871 0.701 木制品 1.996 2.099 2.334 2.165 2.634 0.935 1.828 木浆纸品
0.414 0.511 0.626 0.656 0.758 1.475 0.98 纺织 1.21 1.344 1.334 1.589 2.106 0.654
1.45 缝制 0.518 0.542 0.565 0.597 0.843 0.964 0.694 陶瓷玻璃类 0.957 1.205 1.165 1.064
1.412 0.822 0.944 贱金属 0.787 0.661 0.701 0.701 0.868 0.807 0.873 机器设备 0.662 0.758
0.851 0.721 0.834 0.723 0.795 运输设备 0.312 0.416 0.357 0.454 0.799 0.723 0.688
机密仪器 1.13 1.113 1.249 1.251 1.545 1.166 1.321 家具玩具 0.503 0.508 0.506 0.516 0.71
0.638 0.672 资料来源:2005 年以前的数据来自《对外经济统计年鉴》;2005 年数据来源于国研网 2005
年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商品中,RCA 指数超过1
的有:农产品、食品、矿产品、化学产品、木制品、纺织制品、精密仪器等类别的产品。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在七种行业的产品相对与日本具有比较优势,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领域也开始拥有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整体动态分析,在19
种行业中,有15 个行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在增长,增长幅度较大的有:植物产品、食品饮料、塑胶制品、木浆纸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运输设备。
(四)、中日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Trade
Competitiveness)指数,是对国际竞争力分析时比较常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TC 指数
=(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该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因素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该指标均在
-1—1 之间。其值越接近于0 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该指数为-1 时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越接近于-1 表示竞争力越薄弱;该指数为1
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越接近于1 则表示竞争力越大。 中国对日贸易竞争力指数 1994年 1996年 1998年 2000年 2002年 2004年
2005年 SITC0 0.907 0.925 0.916 0.902 0.931 0.935 0.922 SITC1 0.875 0.839 0.811
0.783 0.829 0.853 0.805 SITC2 0.389 0.33 0.177 0.157 -0.088 -0.246 -0.332 SITC3
0.871 0.808 0.708 0.79 0.681 0.587 0.413 SITC4 0.48 0.458 0.694 0.428 0.055
0.356 0.581 SITC5 -0.468 -0.415 -0.483 -0.562 -0.592 -0.609 -0.543 SITC6 -0.338
-0.243 -0.257 -0.249 -0.255 -0.208 -0.166 SITC7 -0.715 -0.489 -0.385 -0.401
-0.336 -0.344 -0.286 SITC8 0.641 0.654 0.651 0.66 0.581 0.392 0.398 SITC9 -0.659
-0.864 -0.999 0.613 0.417 0.416 0.308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UN COMTRADE 数据库计算得出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相对与日本竞争力较强的商品种类有:第0 类食品及活动物类和第1 类饮料类和烟类,第3 类矿物类和第4 类油脂类、第8
类杂项制品具有较弱竞争力优势。由此可看出,我国在初级产品及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于日本具有竞争力,而日本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上竞争力较强,这与前面比较优势分析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
四、中日货物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1、日本贸易壁垒提高,贸易保护主义增强。 2006 年5 月29 日,日本正式实施针对进口农产品的新规定《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该项制度至少涉及
300 种农产品、796 种农业化学品(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53862
个限量标准,几乎涵盖所有农业化学品的管理,范围之广、标准之严前所未有,提高了大量农产品的输入标准,对我国农产品对日输出造成很强的技术壁垒。数据显示, 2006
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在日本市场中的比重从2005 年的29.2%下降到26.5%,食品出口比重从30.7%下降到27.8%。使中国对日贸易竞争力减弱。
2、双边贸易不平衡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自2002 年起中日贸易平衡状况发生逆转,中国由2001 年的贸易顺差转为逆差,全年累计贸易逆差为50.3
亿美元。2003 年中方逆差达134 亿美元,2004 年208.6 亿美元,2005 年164.6 亿美元,2006 年接近250
亿美元。出现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
(1)两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出现明显的差异。中国对日出口的产品多为低附加值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而日本对华出口则以高附加值的工业制品为主,国际竞争力强。而低附加值产品与高附加值产品之间的价格相差甚远,两国的贸易收入出现较大的差距也就不足为奇了。
(2)两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同。中国自加入WTO
以来,逐年降低进口关税,国内市场正在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因此,日本对华出口增长迅猛。而日本则由于种种原因,如保护本国民族企业,设置贸易壁垒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市场开放空间相对狭小。此消彼长,导致中国逆差急剧扩大。
(3)两国市场的需求增长速度不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的需求也开始迅速增加,尤其是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增长最为迅猛;而日本生产的高端产品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使日本的出口额得以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中国对日出口则仍以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为主,特别是食品、纺织品等生活必需品居多;这些产品几乎没有什么需求弹性,需求量总是维持在固定水平,所以日本市场的需求增长速度相对慢了很多,从而导致中国出口额无法大幅提高。
3 日元的不断贬值 近年来,日元的不断贬值对中日双边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日贸易的一大问题。
首先来看日元贬值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中国的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和加工贸易型产品,如纺织品、轻工产品、机电产品、农产品等,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也相应较低,换言之,中国出口产品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其价格优势。而一旦日元贬值,就意味着人民币的相对升值,如此一来,中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也就会相对上升,价格竞争力就会减弱,价格优势不再那么明显,这对中国的出口就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有统计数据显示,日元汇率每贬1%,我国对日出口增速就下降0.7
个百分点。 其次来看日元贬值对日本出口的影响。毫无疑问,日元的贬值使日本生产的产品价格更具优势,加之产品质量有所保证,使得日本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大大提高,
日本出口额也因此迅速增长。事实上,日元贬值也是帮助日本经济走出低迷,实现复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日元贬值是使国货物贸易的竞争力有所减弱 。 五、结论与建议
1、优化商品出口结构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全球一体化进程在加快,但贸易保护主义仍然盛行,近几年我国面临的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等障碍越来越多。我国传统的粗放经营、科技投入低、质量难以符合发达国家标准的产品,很容易受到关税制裁。
中国和日本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产业结构、要素禀赋上的差异较大。由于近年来日本经济的低靡,中国和日本的贸易互补性有所下降。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日益提高,中国近几年来在工业制成品上具有越来越明显的比较优势,出口的产品不论是在品种上还是数量上都日益增多,而与此同时在初级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则出现了弱化的苗头。由于在当代国际贸易活动中,工业品扩展贸易额的能力要强于初级产品,因此在实现中国对日本贸易潜力,突破现实约束的问题上,更应该注重发挥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在科技含量上多下功夫,并要跟踪研究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动态,更好的发挥中日互补特性。
2、探索自由贸易区形式的合作与沟通
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事实证明,建立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增进经济合作的最有效、最便捷和相对容易的途径。
2005 年底,在世界贸易组织登记备案的各种地区贸易协定多达290 个,WTO
绝大多数成员国都参加了一个或多个自由贸易区,全球贸易的70%左右是在各个自由贸易区内进行的,并且这一比重还在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随着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各种形式和层次地区经济合作的迅速发展,建立自由贸易区日益成为东亚地区加快地区经济合作机制建设的首选形式,而中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成为覆盖整个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关键性环节。由于中国与日本在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别,
经济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只要找到一个相应的贸易平衡点,促进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资源和产品配置流动方式,
就能形成两国贸易合作的多赢局面。中日之间有着十分广泛的合作前景。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和经济全球化向更广泛领域的渗透, 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途径。
3、扩大内需
拓展国内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共同构成经济系统循环的一个环节,都是企业实现产品价值的最终阶段,都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所以,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可以相互替代。这对于疆域辽阔、地区间差异显著的大国而言,具有更为特别的意义。所以,我们要积极发挥大国优势,加强国内需求的开发。我国有13
亿人口,有十分庞大的需求潜力。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买方市场发展时期,国内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这对民族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存在着悬殊的消费差异,这就为企业寻找和细分市场,集中于某些优势产业和产品,实施目标积聚战略提供了机会和发展空间。通过对国内需求的开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取得国际市场上的局部竞争优势,是我国企业走向国际舞台的积极而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周立人.中日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2008.1 [2]王可. 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分析.北方经济,2006 (10).
⑹ 国债规模的衡量指标
国债偿债率(10%以内)
国债依存度(警戒线20%)
国债负担率(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发达国家不超过60%)
国债债务率
3%的赤字率,60%的债务率
借债率(国际以10%控制上限,我国按照西方的经验3%-5%)
⑺ 国债依存度的介绍
国债依存度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支出或财政支出的比率。该比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中有多少是依赖发行国债筹措资金的指标。当国债发行规模过大、债务依存度过高时,表明财政支出过多依赖债务收入,财政状况脆弱。国际上关于国债依存度公认的警戒线是20%。国债依存度,表明财政支出靠债务收入的安排程度,该指标越高说明财政对债务依赖性越强,对财政未来发展威胁也越大。
⑻ 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 累进税率 零基预算 财政投融资 公共定价 国债依存度)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累进税率累进税率是随税基的增加而按其级距提高的税率,是税率的一种类型。
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作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公共定价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国债依存度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支出或财政支出的比率。该比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中有多少是依赖发行国债筹措资金的指标。
⑼ 有谁知道我国历年的国债依存度啊谢谢了。
05国债(11) 附息 20051020 20101020 333.5 2.14 97.25 3.416 3.272
国债0511 附息 20051020 20101020 333.5 2.14 100.99 2.200 2.137
06国债(9) 附息 20060626 20260626 310.9 3.70 101.03 5.234 3.700
国债0609 附息 20060626 20260626 310.9 3.70 101.03 5.234 3.700
05国债(12) 附息 20051115 20201115 344.1 3.65 102.33 4.386 3.566
国债0512 附息 20051115 20201115 344.1 3.65 101.43 4.511 3.650
05国债(9) 附息 20050825 20120825 319.4 2.83 100.35 3.329 3.112
国债0509 附息 20050825 20120825 319.4 2.83 101.74 3.007 2.827
06国债(17) 附息 20061016 20091016 310.6 2.29 101.09 2.330 2.283
国债0617 附息 20061016 20091016 310.6 2.29 101.09 2.330 2.283
07国债(1) 附息 20070206 20140206 300 2.93 100.48 3.183 2.928
国债0701 附息 20070206 20140206 300 2.93 100.48 3.183 2.928
06国债(16) 附息 20060926 20160926 300 2.92 100.10 3.513 2.918
国债0616 附息 20060926 20160926 300 2.92 100.10 3.513 2.918
国债0513 附息 20051125 20121125 328.4 3.01 101.10 3.220 3.006
06国债(3) 附息 20060327 20160327 340 2.80 96.94 3.628 3.207
国债0603 附息 20060327 20160327 340 2.80 100.08 3.117 2.801
05国债(14) 附息 20051215 20071215 333.9 1.75 100.34 2.052 2.050
国债0514 附息 20051215 20071215 333.9 1.75 100.54 1.757 1.755
06国债(6) 附息 20060525 20130525 305.6 2.62 102.28 2.798 2.617
国债0606 附息 20060525 20130525 305.6 2.62 102.28 2.798 2.617
06国债(8) 零息 20060615 20070615 325.7 1.92 101.56 1.931 1.911
国债0608 零息 20060615 20070615 325.7 1.92 101.56 1.931 1.911
06国债(1) 附息 20060227 20130227 330 2.51 96.33 3.519 3.253
国债0601 附息 20060227 20130227 330 2.51 100.27 2.666 2.508
07国债(2) 零息 20070315 20080315 260 2.10 100.13 2.106 2.095
国债0702 零息 20070315 20080315 260 2.10 100.13 2.106 2.095
97国债(4) 附息 19970905 20070905 130 9.78 111.45 -3.671 -3.607
99国债(5) 附息 19990820 20070820 160 3.28 102.49 2.115 2.114
99国债(8) 附息 19990923 20090923 200 3.30 102.55 3.033 2.966
20国债(4) 附息 20000523 20100523 140 2.87 104.11 2.394 2.332
国债905 附息 20001114 20071114 120 2.90 100.19 4.508 4.507
国债995 附息 19990820 20070820 160 3.28 102.18 2.954 2.960
国债998 附息 19990923 20090923 200 3.30 102.00 3.278 3.201
国债904 附息 20000523 20100523 140 2.87 102.61 2.924 2.834
21国债(10) 附息 20010925 20110925 200 2.95 100.33 3.436 3.249
国债0115 附息 20011218 20081218 200 3.00 101.08 2.925 2.887
国债0203 附息 20020418 20120418 200 2.54 99.04 3.513 3.289
21国债(12) 附息 20011030 20111030 200 3.05 100.66 3.393 3.207
国债917 附息 20010731 20210731 240 4.26 108.47 4.701 3.575
21国债(15) 附息 20011218 20081218 200 3.00 101.35 2.757 2.723
21国债(7) 附息 20010731 20210731 240 4.26 108.26 4.730 3.593
20国债(10) 附息 20001114 20071114 120 2.90 101.49 2.315 2.305
国债973 附息 19970905 20070905 130 9.78 112.13 -5.134 -5.023
国债912 附息 20011030 20111030 200 3.05 99.81 3.623 3.412
02国债(3) 附息 20020418 20120418 200 2.54 98.85 3.561 3.332
国债903 附息 20010424 20080424 120 3.27 103.62 2.791 2.774
21国债(3) 附息 20010424 20080424 120 3.27 103.92 2.496 2.482
国债0210 附息 20020816 20090816 200 2.39 99.97 3.155 3.083
02国债(10) 附息 20020816 20090816 200 2.39 100.17 3.061 2.993
国债0213 附息 20020920 20170920 240 2.60 91.93 4.389 3.549
02国债(13) 附息 20020920 20170920 240 2.60 91.93 4.389 3.549
02国债(14) 附息 20021024 20071024 224 2.65 101.40 2.272 2.261
国债0214 附息 20021024 20071024 224 2.65 101.20 2.641 2.630
02国债(15) 附息 20021206 20091206 340 2.93 101.58 2.755 2.690
国债0215 附息 20021206 20091206 340 2.93 101.08 2.961 2.887
国债0307 附息 20030820 20100820 360 2.66 99.98 3.322 3.196
03国债(7) 附息 20030820 20100820 360 2.66 101.32 2.865 2.769
国债0301 附息 20030219 20100219 350 2.66 99.16 3.190 3.095
03国债(1) 附息 20030219 20100219 350 2.66 99.90 2.901 2.821
03国债(3) 附息 20030417 20230417 260 3.40 99.41 4.817 3.585
国债0303 附息 20030417 20230417 260 3.40 99.54 4.799 3.574
03国债(8) 附息 20030917 20130917 163.8 3.02 99.60 3.698 3.381
国债0308 附息 20030917 20130917 163.8 3.02 99.47 3.725 3.404
03国债(11) 附息 20031119 20101119 310 3.50 103.51 2.965 2.855
国债0311 附息 20031119 20101119 310 3.50 103.68 2.911 2.806
06国债(4) 附息 20060417 20090417 309.6 2.12 102.06 2.150 2.118
国债0604 附息 20060417 20090417 309.6 2.12 102.06 2.150 2.118
06国债(20) 附息 20061127 20131127 345.9 2.91 101.04 3.152 2.908
国债0620 附息 20061127 20131127 345.9 2.91 101.04 3.152 2.908
07国债(3) 附息 20070322 20170322 300 3.40 100.15 3.926 3.399
国债0703 附息 20070322 20170322 300 3.40 100.15 3.926 3.399
04国债(3) 附息 20040420 20090420 304.6 4.42 108.56 2.268 2.233
04国债(4) 附息 20040525 20110525 367.5 4.89 113.62 2.571 2.472
04国债(7) 附息 20040825 20110825 312.9 4.71 111.35 2.760 2.639
国债0407 附息 20040825 20110825 312.9 4.71 109.60 3.209 3.048
国债0408 附息 2000 20091020 336.1 4.30 105.02 3.111 3.031
04国债(8) 附息 2000 20091020 336.1 4.30 106.30 2.573 2.517
04国债(10) 附息 20041125 20111125 359.1 4.86 111.25 2.785 2.655
国债0410 附息 20041125 20111125 359.1 4.86 109.78 3.143 2.979
05国债(1) 附息 20050228 20150228 300 4.44 108.95 3.559 3.216
国债0501 附息 20050228 20150228 300 4.44 107.95 3.730 3.354
05国债(3) 附息 20050426 20100426 333.9 3.30 104.23 3.008 2.914
国债0503 附息 20050426 20100426 333.9 3.30 103.15 3.408 3.288
05国债(4) 附息 20050515 20250515 339.2 4.11 109.21 4.873 3.540
国债0504 附息 20050515 20250515 339.2 4.11 101.61 5.901 4.112
05国债(5) 附息 20050525 20120525 337.8 3.37 104.71 3.176 2.987
国债0505 附息 20050525 20120525 337.8 3.37 103.63 3.435 3.216
05国债(7) 附息 20050715 20070715 350.8 1.58 101.05 1.974 1.967
国债0507 附息 20050715 20070715 350.8 1.58 101.03 2.048 2.043
05国债(8) 附息 20050815 20080815 324.5 1.93 101.34 1.867 1.850
国债0508 附息 20050815 20080815 324.5 1.93 99.24 3.496 3.454
05国债(13) 附息 20051125 20121125 328.4 3.01 99.42 3.602 3.337
06国债(13) 附息 20060831 20130831 331.1 2.89 101.73 3.117 2.888
国债0613 附息 20060831 20130831 331.1 2.89 101.73 3.117 2.888
06国债(19) 附息 20061115 20211115 300 3.27 101.28 4.019 3.270
国债0619 附息 20061115 20211115 300 3.27 101.28 4.019 3.270
06国债(12) 附息 20060815 20110815 300 2.72 101.75 2.845 2.716
国债0612 附息 20060815 20110815 300 2.72 101.75 2.845 2.716
06国债(18) 附息 20061025 20111025 300 2.48 101.11 2.591 2.478
国债0618 附息 20061025 20111025 300 2.48 101.11 2.591 2.478
06国债(5) 附息 20060516 20110516 308 2.40 97.95 3.711 3.511
国债0605 附息 20060516 20110516 308 2.40 102.14 2.493 2.399
06国债(15) 零息 20060915 20070915 306.1 1.96 101.09 1.976 1.957
国债0615 零息 20060915 20070915 306.1 1.96 101.09 1.976 1.957
国债0610 附息 20060717 20090717 319.8 2.34 101.69 2.379 2.336
06国债(10) 附息 20060717 20090717 319.8 2.34 101.69 2.379 2.336
⑽ 我国近年的国债规模~~(2003-2008)
我国国债规模及其风险防范
摘要:自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规模日益扩大。国债政策在拉动投资、扩大内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极大贡献。同时,国债规模的迅速扩大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担忧。本文以国际上通用的指标来衡量国债规模,认为目前我国国债规模已经偏大,对目前国债规模应持谨慎态度。文章最后提出一些措施,以防范国债规模风险。
关键词:国债规模;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担率;国债风险防范
国债政策是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常被各国用以调节经济。从1998年开始我国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加大了国债的发行力度。事实表明,近几年的国债政策在拉动投资、扩大内需、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国债对GDP增长贡献如下:1998~2002年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分别是1.5%、2%、1.7%、1.8%和2.0%.与此同时,加大国债发行力度使得国债规模迅速扩大,5年来我国累计发行国债22577.6亿元(加上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总量达到29177.6亿元),平均每年发行4515.5亿元,年均增长28.56%,2002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更是创下5946.30亿元的历史新高。国债规模的迅速扩大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担忧。
一、国债规模现状分析
从世界各国管理国债规模的实践来看,一般都采用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和国债负担率来判断一国的国债规模是否合理。
(一)国债依存度
国债依存度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量占该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了财政支出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在我国,国债依存度有两种计算口径,即国家财政国债依存度和中央财政国债依存度。我国的国债由中央财政发行,国债收入归中央财政控制使用。因此,我们在用国债依存度来衡量国债规模时采用中央财政国债依存度更为合理。从表1中可以看到,1994~2002年我国中央财政国债依存度分别为:64 84%、75 72%、85 89%、95 23%、121 86%、96 69%、84 37%、84 67%和87 6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中央财政国债依存度非常高,中央财政支出资金来源很大部分依靠发行国债,这必然会削弱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其中潜在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国际上关于中央财政对国债依存度的警戒线是25~30%,我国的中央财政国债依存度远远高出世界公认警戒线,表明我国的国债规模的形势比较严峻。
(二)国债偿债率
国债偿债率是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与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反映了国债发行规模与财政收入是否相适应。这一指标越高,表明以前所发国债对财政形成的压力越大,反之则越小。从表1中可以看到,1994~2002年我国国债偿债率分别为:6.65%、12.56%、17.09%、21.04%、22.74%、15 66%、11.59%、11.74%和13.05%.很多学者都主张我国的国债偿债率应控制在8~10%,可见我国的国债偿债率已经超过了公认的安全线。虽然国债偿债率已经呈现出向安全线逐步接近的趋势,但是我国近些年由于国债规模的膨胀,加上新发国债期限较短,还本付息的支出负担日益沉重,偿债压力会进一步扩大。一般来说,国债本息是必须无条件偿还的,刚性很强。在我国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困难不能得到根本扭转的背景下,就不得不利用发新债来还旧债,后果是国债规模越来越大,极大地加剧了国债的规模风险。
(三)国债负担率
国债负担率是指某一时期国债余额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国债负担率与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致相同。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左右。因此,我们应推算我国合理的国债负担率在20%左右。从表1中可以看到,我国1994~2002年国债负担率分别为:4.89%、5.64%、6.42%、7.40%、9.91%、12.85%、14.56%、16.28%和18.89%.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债负担率比较低,似乎可以说明国债规模还不够大。事实上,我国举债的历史比较短,不能够将我国的国债余额与西方发达国家国债余额作简单的比较,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债余额是经历上百年时间积累形成的。从上面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国债负担率增长较快,2002年国债负担率是1994年的3.86倍,1994年到2002年间国债负担率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8%,大大超过了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如果长此以往,我国财政将会不堪重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二、国债规模风险防范对策
我国国债依存度和国债偿还率已经远远超出国际安全警戒线,而且国债负担率增长很快,表明我国国债规模已经偏大,面临着较大的国债规模风险。为此,采取相关措施,控制和防范国债规模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合理界定国债使用方向,加强对国债资金使用的监督
首先,国债资金应优先投向那些瓶颈性产业和部分生产建设性项目,以弥补国家建设资金的短缺,避免重复建设。国债资金应支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支持国有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产业升级,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引导银行、企业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领域投资。在每个投资项目中,应确保国债资金的投入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从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大政府的偿债能力,实现国债规模的均衡发展及自身良性循环。其次,要坚决杜绝半拉子工程,对于已经开工的国债项目建设,严把工程质量关,严禁挤占挪用国债资金,确保国债投资的高效率。针对目前我国国债一些投资项目效率差的情况,需要在资金使用方面加强管理。这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制度,明确资金使用者的使用责任,保证项目的质量。
(二)加快财政改革的速度,降低国债偿债率和国债依存度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有所改善,但我国的财政收入仍然较低,处在世界较低水平。财政收入低制约了国债偿还能力,使得国债规模风险比较突出。要降低衡量国债规模风险的两大指标———国债偿债率和国债依存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此,必须加快财政改革的速度。首先,必须完善流转税制度,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在税收结构中的比重,努力扩大关税在筹集财政收入中的作用,大力压缩无税区和低税区。其次,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费改税”,逐步将预算外和体制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将具有税收性质的基金和收费纳入税收管理。再次,要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减少税收流失,严厉打击偷税、漏税、逃税行为。
(三)加强国债期限结构管理,优化国债偿还期限结构
国债总额不且淮纬デ宓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