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私募的可信度
不可信的啊.
你可以看看:
熊市时,有大量报道是关于投资者跟私募基金的纠纷,一些已经在法院开庭了,但一到牛市所有的案子就少见了,因为大家都有收益了,资金链没有问题,市场的繁荣掩盖了一些问题。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指出,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以解决私募基金大量涌入可能带来的经济安全等问题。于是,我们请三位基金经理谈谈私募基金阳光化、正规化问题。
“公募”“私募”生存空间
主持人:目前,一些公募基金的经理被挖到私募基金,请问公募、私募基金在管理、激励上有什么区别?
丁楹:私募、公募都有它的生存空间。我刚拜访了一家美国的基金公司,从客户的角度来谈,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我问他“你们按不按照表现来收费”?他们回答不收费,为什么?应该永远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行情好你做得好了,然后你自己分出一块,长期而言对客户是一个损失,所以当很多客户要收费的时候他们说不收,为什么?收费的基金和不收费的基金谁的业绩高?其实今天在国内,签了协议,没有收费的表现应该要比收费的差别很大,尤其06年,有的公司收业绩表现费,但是客户那边获得的利益差得不少。更多的不收费,对持有人更长期的考虑,如果我做得不好,你直接把我这个基金经理人换掉,一个是长期的,一个是短期的,我相信做私募的真的没有考虑这么长,而且私募的机制灵活,挣一把钱就走,公募应该是持续时间很长,而且信息披露的可信度会更高。尤其在中国来讲,私募的可信度还是没有公募基金高。对个人的激励要看着眼于长期还是短期,如果着眼于长期我觉得公募好一点。
方强:私募基金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这个趋势是对于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同时存在,这是很正常的,也是整个行业繁荣或者是对投资者来说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因为私募基金现在还没有完全阳光化,但可能会形成一种趋势,有人也看到这种趋势,所以有很多人从公募基金转到私募基金发展。但是有一个制度规范和诚信赢得客户认可的过程,收益的背后就是风险,还是要有相当长一个过程的。如果时间够久,我想大家各自会占着自己的一块天地。
私募基金操盘手:股票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投资标的,我们可选择的面广,如权证、股票基金、货币基金等。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操作风格没有太大差异,基金公司很多理念是很好的,但公募基金的灵活性不够,中国市场与成熟市场不一样,应把价值投资理念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客户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我们有一些同仁就是从公募基金来的,做私募不是做庄,只因看到投资股票是一种机会,我们追求稳健。
私募基金比公募更辛苦,公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营的不好也可提取管理费。我们是在让客户帐户稳健增值的激励作用下,每天工作12小时左右。
走到阳光下
主持人:在熊市时关于这方面的案例、法律规范、监管报道的非常多,在法律上对于相关合同,委托理财纠纷的司法解释到现在没有完全明确,投资者利益很容易产生损失。这个话题放在牛市谁都不在乎,一到熊市这种案例就太多了。请问各位如何看有关监管部门是不是应促进私募基金的阳光化、正规化?
丁楹:私募基金现在在中国时机没到成熟的时候,它很难发展壮大。包括有一些合伙人制度可能是一种创新,但是对私募基金发展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现在私募比较好的一种模式就是信托,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发信托,而且渠道有限、规模有限、人也有限,我觉得主流还是公募。而且即使一个知名的经理人出来做私募,他主要精力放在投资这块。我相信公募基金还是强很多。
方强:所以私募基金有很长的路要走,赢得客户、阳光化、正规化。我们目前处在牛市过程中,在这种乐观的情绪下不容易看到这种风险。其实从监管机构角度来讲也是一直在看着这个风险的。
私募基金操盘手:现在社会上某些人对私募基金有误解,有成见,没走到阳光下,引导私募合法化,但不应按一种思路管理。
其实我们就是一般的理财机构,应理解我们还我们清白。许多公募基金经理推崇巴菲特、彼得林奇等大师,但记得成思危说过中国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有100-200只,我们是在投资的基础上改良,用投资的眼光选股,用投机的眼光帮客户谋取盈利。目前,一些小规模私募基金采取保底承诺,让更多人相信它,从行业发展角度我不建议行业走向保底思路
㈡ 长江商学院的股票代码是多少
影响——央行发出警示信号,专家称股市基本方向将不会改变 ●“牛市难撼波动难免” 本报讯(记者张诚苏曼丽)央行此次同时出台多项政策,最让人关切的无疑对股市可能产生的影响。对此,昨日,众多市场人士大多认为,对市场的影响是必然的,但政策体现了连续性,市场有所预期,特别机构投资者大多作出了一定的提前反应,因此恐慌不会出现,但波动在所难免。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徐滇庆教授表示,央行此举是个信号,说明政府并不赞成过热。央行的举动更直接地是告诉大家中央不会坐视股市这种过热现象的持续。 ●银行股、地产股等受影响最大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马青直接指出此次调控对目前股票市场的核心———银行股将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如果星期一股市再涨就太疯狂了”。他认为,此次存款基准利率上调了0.27个百分点,而贷款基准利率只上调了0.18个百分点,这与前几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一起同幅度上升不同,意味着息差的缩小,资金成本增加,因此也就不会像前几次加息一样对股市没有丝毫影响。 加息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是全方位的,具体的影响程度跟上市公司的负债率密切相关,对不同的行业影响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贷款占总资产比率较高的上市公司,业绩受到的冲击最大。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受加息影响最大的3个行业是房地产、民航、高速公路。由于这些行业都是靠高贷款生存的,因此,利息上涨将直接加重相关的利息负担,增加财务费用。 中信建投研究员刘献军认为,虽然未来政府的调控措施还难以预期,但至少从目前来说,此次的调控措施难以撼动大牛市的基础。 ●将吸引更多海外热钱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李慧勇分析认为,从理论上讲,加息将提高企业的资金成本,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对股市不利。但存款准备金已经成为常规调控手段,对流动性的影响有限,而汇率波幅的调整并不会在短期对股市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他认为此次调控对股市的负面影响仍然会很有限,星期一的股市不会出现暴跌。因此应用理性和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央行的举措。 招商证券高级投资顾问常锦昨天认为,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同时进行,力度比较大,也有点出乎市场的预料。不过,她认为,加息对股市的影响不会太大,相反,加息会进一步吸引海外的热钱进入内地,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只是冻结银行间资金,也不会对股市的资金供应产生较大影响。 众多分析人士均认为,在市场已经处于高位,泡沫正在形成过程中,此次强烈紧缩政策在短期内会对市场有较大影响,但针对长期牛市的看法,大多较为乐观,并认为这还取决于未来是否会有更强力的调控措施。(记者 张诚 苏曼丽 新华社等媒体消息) 同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股市反应决定未来政策选择 中国人民银行周五宣布同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从2007年5月19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从2007年6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上述举措是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合理增长,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同时,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徐滇庆教授表示: 这回加息和上调保证金率双管齐下,主要是针对资金流动性过剩,间接对股市过热起到喝止作用。如果市场无动于衷,那么一系列的后续措施还会出台。 徐滇庆说:“股市现在的问题1是大幅度炒作,这两年来,一大笔过剩的资金冲入了股市,但加息对它们的调控是非常间接的,因为资金来源跟银行关系并不大。” 徐滇庆认为,央行此举是个信号,说明政府并不赞成过热。“股市每年涨20因此,徐滇庆认为,央行的举动更直接地是告诉大家中央不会坐视股市这种过热现象的持续。 “如果市场无视于这个警告,那么不只是加息,还有更多的手段会陆续出台。比如征收资本利得税、上调交易税,等等。因为现在股市换手率大幅增加,从一天百来亿涨到几千亿,这是一种过度投机的表现。” ●长江商学院金融教授周春生表示: 央行此次调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是4月份CPI比3月份有些回落,没想到央行会在短期内继续采取紧张措施;意料之中的是股市泡沫已经形成,风险在加大。目前股市投资热情高涨,每天都有新股民进入市场,但新进股民往往对股市缺乏认识,发展下去必然会积累风险,长远来看会对股市造成更大的威胁,我们应该吸取台湾地区和日本的经验和教训,让股市健康发展,股市需要繁荣更需要稳定,央行采取双管齐下的措施为市场降温,具有积极意义。 对谈到对其他市场的影响时,周春生表示,对房地产市场会有一定的影响。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先生认为: 此次央行三管齐下,其主要目的是减少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抑制物价及资产价格的上涨趋势,促使外汇平衡。总之,是多目标的调控。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李迅雷称: 第一,这次上调是在市场预测之内的。 第二,这次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调整主要是用来调整市场的利率的结构,这次的调整中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比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多一些,这些都为了防止目前的银行利益,以免他们的利益太丰厚。 同时,他表示,这次的调整不会对股市产生太大的影响,股市受宏观经济的影响比较大。但从长远上来讲,每一次的加息过后必定至使股市的大涨,在一段时间内牛市将持续,而且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好得多。 ●高辉清:这次加息异乎寻常 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战略规划处处长高辉清博士认为,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加息。一是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一起推出,二是存款基准利率上调幅度高于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幅度。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离上次上调仅有几天时间,这异乎寻常的举措,不仅我国没有过,可能全世界都没有出现过。 其实4月份的物价是下跌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应该是减轻了,按照道理是不应该在这样的背景下加息的,所以这也可以说是异乎寻常的。 之所以有这次异乎寻常的加息,我个人认为可能有这原因。一是马上就要举行中美战略对话了,他们会在汇率等方面给我们压力,加息可以稍微缓解这种压力。与此次加息同时进行的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就是一个可以的证明。 二是当前通货膨胀的压力虽然减轻了,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在加快,加息可以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三就是政府可能还是认为当前股市上涨过快,出现了结构性的泡沫,因此希望通过加息抑制股市可能出现的泡沫,这也有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 ●许小年:加息为抑制资产价格泡沫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认为,这次央行调控的信号更严肃了,整个市场应该更认真的的看待这次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举措。 对股市的影响,许小年认为,这未必就是专门针对股市的。他认为央行的调控目的还是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以及抑制不断增长的资产价格泡沫。 他认为,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目前不好评估。同时,对CPI增速的抑制效果也不会那么快体现。 ●夏斌:央行举动不是要打压股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此次加息应该再早点。这次加息缩小利差,对热钱的抑制有一定作用,央行对中美利差也一直保持高度关注。 他认为,目前我国贸易顺差靠利率解决不了中国,不过提高利率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 对股市而言,此次央行的举动对其有一定负面影响。 “但是央行的举动并不是要打压股市,主要还是因为宏观经济流动性太多,提高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夏斌说。 ●郭田勇:利差变窄 银行预期收益下降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表示,相对2006年4月底的单纯上调贷款基准利率,此次存款基准利率的上调使银行利差变窄,预期收益下降。 郭田勇表示,上市银行2006年年报显示,国内银行传统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还是占相当大的比重,此次存款基准利率的同时上调将使国内银行利息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下降,从而影响银行的利润总额。 郭田勇同时表示,此次加息也将推动银行扩大中间业务的开展,加强金融创新,加强交叉型产品的开发。 ●李振宁:加息对股市有一定影响 但不会很大 上海睿信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李振宁:加息不是针对股市,其本身还是为了控制流动性过剩。同时,股市能吸引大量的资金,也能减缓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减少投资实体的资金。 我认为今后不会大规模加息,加息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有限。但是现在的利率还是比较低,再次加息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加息是一把双刃剑,吸引海外资金流入,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升值的负面作用,平衡可能被打破。 加息对股市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很大,0.27是一个很低的数字,不会影响老百姓对股市的态度。从外围来看,美国连续加息的那几年正是美国股市走牛的几年。股市是否调整,市场有自己的规律,政府干预也没太大意思。 ●哈继铭:加息对负债率高的行业是利空消息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同时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个组合拳显示了央行调控意识的提高。 他认为,央行这次的调控措施对市场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有限。对股市而言,这是混合信号,对一些行业,特别是负债率高的行业肯定是利空消息。 同时哈继铭认为这对热钱同样有抑制作用。 这次加息是否会对5月份的CPI增幅放缓呢?哈继铭认为5月份的CPI增幅很难放缓,同时6、7月份的CPI增速还要继续提高,主要是粮食价格上涨压力不断增大,同时资源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另外就是工资上涨的压力了。 哈继铭估计7-8月份可能再次加息。 ●宋国青:调正幅度较小 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说: 中国人民银行此次人民币小幅上调金融机构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央行此次调整符合预期。 ●中邮基金市场总监唐澍明表示: 此次加息的举措是人民银行行驶货币当局角色的表现。而正是人民币利率的过快升值使得人民银行运用进一步紧缩的货币政策来适应人民币的对外升值。 从市场的角度,唐澍明认为这次人民银行的动作是在通过经济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来达到提示风险,规范市场的目的。 在谈到货币当局接下来会否还有所动作时,唐澍明认为,今年我国开始进入一个弱加息的周期,因此可以预期,人民银行会进一步出台紧缩政策。 ●高德黄金首席经济学家张卫星表示: 央行此次调整动作比较大,通过一系列经济手段收回流动性,表明了政府治理投资过热的坚决态度,同时为股市降温。当前股市投资热情高涨,在利益的驱使下,此次调整显得微不足道,因调整利度不够,极易导致利空变利好。 因为以前政策市的遗留问题,政府没有采取行政手段而是采取经济手段为市场降温,也是希望证券市场能够健康发展。 张卫星表示,可以采取国有股减持以及增加股市供应量来为股市降温。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 此次央行出台政策的时机和措施非常好,也说明政府采纳了呼吁控制市场风险的建议。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一方面是因经济数据需要央行及时采取预防经济转向过热的措施,另一方面也是对目前的市场风险一个可以的防范措施。 左小蕾认为,从市场近期的表现看,市场已经开始表现出向理性发展的趋势,因为此前政府的各种暗示,已经促使市场中的理性投资者开始增多。本次调控措施对股市是积极的因素,有助于是释放股市风险。 在此前,温总理曾经表示政府完全有能力解决好金融领域的问题。此次央行有史以来首次集中采用多种调控手段,也说明政府的市场调控手段日趋成熟,创新举措会不断。 ●银河证券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圣元表示: 此次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对股市影响不大,与中性利率6%比,目前的利率只到3%,上升空间还很大。 丁圣元认为,目前的市场从表面看是流动性过剩,财富效应吸引投资进场,但从2001,2002年左右开始,居民储蓄开始偏向活期储蓄,活期储蓄逐渐增多,说明投资者已经不能容忍长期低利率,有迫切的投资冲动,随时准备从银行撤出,股市只不过提供了一个渠道,目前股市的火爆完全是因这种投资意识的释放,所以央行此次小幅加息对投资者不具实际意义。 ●宏源证券的商金和先生认为: 本次央行出台调控政策是正常的,也是在预料之中的,短期可能引起大盘震荡,但长期来看影响不会太大,因为,毕竟本次加息的利率只有0.27个百分点,幅度较小。 他认为,本次加息,可能使股民中的老股民产生一些震动,从股市中撤出,但对于新入市的新股民不会产生太大的作用。 ●中信建投首席分析师吴春龙称: 这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与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是为了调控实体经济,投资增长过快所做的调整,对二级市场,特别是股票未必会产生有效的影响。 吴春龙还表示,这次调整,从理论上讲会对地产股、大众原材料等产生影响,前几次的上调准备金率都对地产股的趋势产生了影响,认为不会对金融板块产生太大的影响。 ●北京中期总经理母润昌表示: 这是国家控制流动性过剩、抑制经济过热的必要手段。当被问到加息对国内期货市场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时,他认为期货市场不会太敏感。 ●银河证券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经济师滕泰认为: 此次央行打出“组合拳”,力度较以往明显加强。以前央行虽然也陆续采取了类似手段,但由于都象“格林斯潘式的小动作”,即每次加息只是大约0.27点,这样对回收流动性过剩虽有一定效果,但对调节资产价格影响不大。 此次央行同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滕泰认为,一方面将会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大,另一方面由于一段时间以来股指涨幅过大,这样势必将会打击短线的股指泡沫,特别是对银行股、地产股影响较大。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教授认为: 此次加息是宏观调控的必要措施,“很正常,比较及时”,他认为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宏观经济层面的流动性过剩;第二,当前市场物价持续上涨;第三,股市有过热倾向。 曹凤岐表示,此次加息到底能够发挥多大作用还要进一步观察,虽然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但还是没有能够改变市场负利率情况。对于股市的影响,曹凤岐称可能会对股市心理上有一定冲击。未来是否还有可能加息,曹凤岐称要视经济运行情况而定,如果此次调控效果不好,“存款准备金还有可能小步上调,不止一次”。 ●赵晓:政府不想砸盘 基金重仓股会中国跌 政府出手很温柔,这说明它不想砸盘 ,市场分化会加剧,QFII、基金重仓股会中国跌,而多头控制的股票,还会继续涨 。 赵晓:我在上次的文章(“熊掌也要鱼也要——谈当前多重目标下的货币政策选择”)里,分析了五一前为什么没有加息,而是调整了准备金率,这是因为大家看好经济整体趋势,惟一不好只是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就是资产的泡沫,以前是房地产泡沫,现在是股市的泡沫,当然这个泡沫有多大,但现在还不能下结论。 第二篇文章,写“股市可能直奔5000点”,这是为了说明现在股市的形势是一触即发,但最后还留了一句话:“调控必须走在市场前头。而在这种真实的市场可能趋势下,最优的政策是什么呢?值得深思。” 结合起来看,实际上我一直在提醒一些事情,一方面提醒政府,不要轻易破坏现在这个经济持续增长的良性局面,另一方面提醒投资者,政府是一定会出政策的,“调控是会走在市场前面的”。 但总体来看,这次加息加的不多,0.27%完全在市场预期之内,如果是加到0.54%,就说明政府要砸盘了;而且市场对于加息的预期是五一之前,但它出在五一后,而且出手很温柔,这说明它不想砸盘,只是想看看市场的反应。 这次同时又调了准备金,这表明它对流动性过剩依然不满,所以这次不仅打了左勾拳,还打了右勾拳,一方面要保护经济,另一方面又要温柔的说服教育市场,政策细腻全面。 经过这次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我认为市场分化会加剧,一方面空头会觉得还不够,政府还会继续出招,它们会继续唱空、砸盘,这些空头主要是QFII、公募基金,因此基金重仓股会跌的更厉害。 而多头会觉得这个情况很正常,调控很温和,政府并没有重拳出击。在这种情况下,空头们控制的股票还会继续涨。实际上,现在空头除了真正意义上的散户,还有大量的私募,而真正的市场高手在这些人里面。 对于QFII、外资这些空头来说,他们不太相信中国的经济能真正搞好,不相信中国的银行能真正做好,这也不是他们的错,他们只是对他们不了解的东西不太放心,而多头主要是国内的股民、基金,他们对中国经济有信心,认为还有升值空间。 那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股市会出现大盘横盘、基金重仓股中国跌,而散户、私募持有股票大涨的情况。 事实上,央行这次的政策,既给了空头一点面子,对多头的出招又比较温和——它优先使用的还是货币政策,是用来给市场放信号的。 花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央行的此次行为是史无前例的,表明了央行调控流动性过剩的决心。虽然cpi已经连续2个月触及警戒线,但是央行加息和调整准备金的幅度并没有发生变化。近几月来,央行的调控政策频出,就此推测央行将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调控经济。 虽然这些调控政策将对金融市场产生相应的影响,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是良好,总体还是向上的,只是对投资者的心里造成影响比较
㈢ 互动首创策略机构董事长,资讯中国总裁是谁
杨晓春,男、汉族,大学学历,媒体人、知名策划人、著名品牌专家,被冠以“聚合势场传播策划第一人”称号,中国80后策划界人物之一。全美中华青年联合会会员、凤凰网知名博客专栏作家、华声辣眼时评人。1987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长期致力于品牌战略、管理、传播、研究及企业战略建设、形象建设、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创造性提出了“聚合势场”传播策划理论。其本人在多家媒体担任记者、编辑/特约记者、通讯员等职务,并被国内多家企业公司聘为高级顾问、现任互动首创策略机构董事长、资讯中国总裁及多家机构策划总监、品牌总监等职务。曾荣获“内蒙古最具发展潜力策划新人”等多个奖项,参与过多家企业及行业的策划和新闻报道、并对国内多位大艺术家、歌手艺人及企业家做过高端访谈,文章时评等在报刊杂志及央视网、中国新闻网、腾讯网、搜狐网、网易、凤凰网、新华网、人民网、中国青年网、千龙网等数百家媒体刊载报道。
㈣ 中国哪些大学的生物学比较好
按教育部学位办学科评源估结果,生物专业最好的高校依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浙江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等。
北大的生物在全国排名榜首,合并北医(现在北大医学部)之后更是把领先优势大大扩大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院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膜及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39位教授、24位副教授,其中含3位院士(翟中和、许智宏、朱作言)、13位长江学者(程和平、龙漫远、郭红卫、林硕、邓宏魁、邓兴旺、金长文、苏晓东、夏斌、赵进东、朱玉贤、张传茂、王世强)和1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㈤ 近年来股权结构的发展趋势
关于私募基金的专家评说私募基金曾经是一个灰色的群体,但近年来,这股力量正在迅速地膨胀,越来越走向前台,有了一个阳光化进程。私募基金今后如何在中国得到健康的发展?此次研讨会特别开辟了一个专门论坛——并购与融资制度。来自各方面的金融专家对此发表了看法,其中不乏对私募基金权威看法。私募基金是促进并购的重要手段天津市政府副秘书长、融洽会组委会秘书长陈宗胜认为:并购与私募基金有着密切的关系。我记得上半年跟并购公会会长王巍先生一起到美国去路演,在纽约,有一个基金问:中国国内要建一家企业为什么总是要建一家新企业。我当时就想,建立一家企业不就是建一个新的吗?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呢?他说:在美国,首先想到的是去买一家企业。我当时就说,看来中美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美国已经是进入完整的工业化了,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在这样的国家肯定首先想到的是买,在中国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借。美国基金持有人、管理者看到:中国不重视结构调整。调整中肯定会有并购。全球的并购时代确实已经到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要促进并购的发展,就要推进并购的各种金融手段,可以发行债券,也可以从银行贷款,也可以有别的途径,但是,我认为私募基金是很重要的手段,通过私募股权基金促进并购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一个方面、一个手段。私募资金通过专业人士管理,可以并购企业,使它规范化、使它更加新颖,具有活力。并购基金的进入可以促进企业的上市。目前私募基金在中国有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去年,天津成立了中国第一支产业基金,也就是中国第一支私募基金——渤海产业基金。它是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第一支基金,这支基金在设立过程当中,实际上募集的对象大部分是国有的投资人,比如像国家开发银行,全国社保、天津的一些公司、北京一些大公司等等,也就是说在这些方面还是处于探索过程当中,国家现在还没有出台一个完整的办法,更不要说法了,这个办法现在在哪里?就在国家发改委那里。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修改产业基金的管理办法,天津渤海产业基金设立起来之后,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它的设立取得经验,以修改完善这个办法,管理办法出台以后推动中国的产业基金业,也就是私募基金的发展。应该更多地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更多地去引导、支持私募股权基金,而不是非要等一个产业投资基金的办法,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上,绝大多数(排除个别)是没有产业投资基金这个词的,就是私募股权投资。我们现在从一个市场的机遇出发进行分析,一个企业要钱,要么就是内源型的融资,要么就是外源性的融资,比如说银行贷款、股票、债券。如果说搞公募,政府为了保护广大投资风险意识比较差的非专业的投资者的利益,要进行严格审批,要求有严格的信息披露。如果说不走公募道路,就走私募道路,那么第一,就要限定投资者必须是合格的投资者,因为各个国家的法规不一样,有不同的规定;第二,要限定投资者的最低投资门槛,当然也有信息的披露,对投资者要有正常的信息反馈。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实际的操作是按照信托契约做的,是合格投资。最后想说我们的媒体、舆论一定要说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已经存在,无非就是过去几年我们法规没有跟上,现在我们跟上,我们应该更多地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去发展,哪些政策、哪些制度不协调的、不配套的,我们应该尽快配套。
㈥ 借鉴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怎样完善我国的宏观调控
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充分运用各种政策。
㈦ 中国金融战略2020的作者简介
夏斌国务院参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国经济学家50人论坛”成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银行家》杂志编委会主任,上海、北京等多个省市政府特聘专家、顾问,中国数所大学及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并购公会首席经济学家。曾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证监会交易部主任、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负责人、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司长。
著有《中国货币供给理论的实证研究》、《货币供应量不宜作为货币调控的唯一目标》、《中国私募基金报告》、《关于中国30年渐进改革理论框架的认识》等,曾主编《金融知识网络全书‘中国金融理论部分》(1991年)、《证券大辞典》(1994年),出版《金融控股公司研究》(2001年)、《转轨时期中国金融问题研究》(2001年),翻译《日本的自由化和金融革新》(1988年)。
㈧ 当今酒店的定位与发展应该跟随大局还是自创一片天地
顺德信用社理事长吴海恒认为,“2007信合财经论坛”又一次提供了高端思维启示
连续第七年举办财经论坛,连续第七年在顺德引发经营思维、财富思维的高端撞击,昨天举办的“2007信合财经论坛”成为顺德政商各界注目所在。论坛上,顺德信用社理事长吴海恒既是“主人”,也是“听众”,一个善于结合现实、把握大势,对专家观点和企业经营进行认真思考的“听众”。
记者:财经论坛已经举行第七届了,每一届都在顺德得到很好的反响。形成这种影响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吴海恒:信合财经论坛连续举办七年,每一次都是成功的。这些论坛,因为有了高端的思维,因为邀请了高层次的专家,所以我们能听到这么多反映国内政策走势的最新信息,听到他们的对一系列全球性、全局性问题和趋势的精辟分析。这是论坛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吸引大家的最重要原因。
每届信合财经论坛,我们都从当前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中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准确地讨论大家都喜闻乐见的事,每年都能够形成一个热点。而且,来谈这些热点的人都是一些权威人士,包括一些制定政策的国务院智囊,他们的观点最能体现政策制定背景,不是一般的夸夸其谈,是实事求是的分析,因而更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记者:刚刚我们采访企业的时候,他们对两位嘉宾的分析有积极的评论,您自己如何评价本届论坛的效果?
吴海恒:我们举办论坛,主是要给股东和客户们提供一些思维的撞击和启示。只有他们发展了,我们才能有发展,否则我们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信用社的金秋服务月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今年的主题是“真情服务、用心聆听”。
“用心聆听”包括几方面含义:一是听我们国内知名专家、教授讲国内国际政治、经济、金融形势和决策,听国家、地方的发展形势,让他们决定怎么做;二是听客户对我们的需求,我们的服务能不能达到效果,不是由我们讲,而是社会的认同,听他们的建议;第三是听干部和员工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客户,有哪些内部机制要完善,提高联社服务基层、服务客户的效率和质量。听了各方面的观点和看法,再进行可行性和风险控制分析,得出可操作性的方案。
记者: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三个聆听体现的其实是信用社的服务文化。
吴海恒:今天的论坛,讲的是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如何在新的经济和金融形势中重新定位,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定位决定制度措施,是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的立足点。信用社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服务文化、诚信文化,我们的企业客户是一种发展文化、效益文化,社会是一种和谐文化、互助文化,这也是一种定位,这些定位决定企业的核心与灵魂。从信用社的定位来说,就是坚持自己的服务定位和服务文化,在服务地方、服务客户和服务市民的同时寻求自己的发展。
记者:您觉得今天的论坛给顺德企业传递了一种怎样的信息?
吴海恒:最重要的信息是,不顺应国内国际发展潮流就会遭到淘汰。企业要做些什么,要把握什么,要贡献什么,必然要遵循经济规律,每个企业家、投资者对如何适应形势的转变必然都有所认识。今天的论坛其实回答了当前市场的转变问题,国际化竞争和国内市场竞争其实已经难分彼此。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要在这种趋势中把握机遇,需要确立危机意识,也就是面对国际国内形势,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如何适时调整定位。顺德得改革开放之先,企业在经营、管理、科技研发等方面有较好的积累,但是放到更大的区域中看又如何?今天论坛上嘉宾谈到,产业转移是一种经济规律,顺德和顺德企业如何面对竞争的压力作出新的选择?面对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面改革开放,面对汇率改革、税收改革等总体发展形势,专家分析了深层原因,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这就是帮助顺德和我们的客户在新形势中寻找机遇。
记者:那么,通过这次论坛,你觉得对信用社自身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吴海恒:我们的体制还要进一步理顺,否则发展会受到制约。目前这项工作正根据国家和广东省的统一部署稳步进行,正如我们说过的,信用社升级成为银行指日可待。总的来说,就要是遵循国际惯例加快内部机制的完善。
所谓金融国际化和现代化,就是要将科学发展观与信用社的实际相结束,服务这个地方,支持这个市场。我们是地区性金融机构,随着国家改革的逐步放开,相信未来在产品开放和金融服务上会逐步放宽。
再有就是服务的进一步改善。金融机构有自己的宗旨,目前在一些新开发的市场上资源和服务可能有限,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传统的市场,如何在国家政策中寻找到平衡点,比如因应国家的产业调整政策,在扶持传统产业中调整政策,在继续扶持地方经济的同时寻求新的平衡,这就是服务问题。面对国家对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政策,我们如何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如何处理抵押贷款,既考虑到风险,又考虑到企业发展,保障客户利益与社会利益,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新协力集团董事局主席卢桂戈:
选择自己的资本方式
正如两位专家所提倡一样,顺德企业在上市、兼并等资本运作的道路正迈出更大的步伐。目前,汇率风险、市场交易成本、融资成本不断提高,如何运用适应的资本运作方式,或上市、私募股权基金、或向银行借贷,是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现在,很多顺德企业都很清醒地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发展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本运作方式,这是我们企业发展迈入一个新阶段的体现。另外在当前,企业往上走已成为一个趋势,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本来就是不可割裂的,所以,我觉得,顺德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主要的市场份额放在哪里,重要的是抱着立足本地、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心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万和集团董事长:卢楚其
以资本运作方式实现产业突围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希望借资本市场实现产业突围,提升品牌影响力并向其他行业渗透。同时,希望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和企业管理要求,全面提升行业的竞争力,实现整个行业的“安全洗牌”。
因此,在资本运营与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已作了有益的尝试。参股民生银行,可以说是我们最早的一次资本运营。时至今天,在资本市场的大河中,我们曾涉足收购在主板上市的粤美雅,收购三板上市公司———海国实股份,这都为我们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与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且受益匪浅。
我们除了专注于以燃气热水器、燃气灶具等产品为主的专业燃气用具制造业之外,万和集团还以资本运作的方式涉足金融、汽车配件等行业,而且正在培育的汽车配件项目,预计将于明年上市。
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万和算是很幸运的。对于国内的资本市场而言,全方位发展资本市场,对于顺德企业来说,是难得的机遇。企业要上市,应该是顺势而为,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创新发展,升级换代。
顺博机电实业集团董事长吴兆恒:
资本市场兴旺提供发展契机
国内资本市场的兴旺发展,为顺德的经济尤其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对于顺德的企业、顺德的产业而言,如何通过借助资本市场提升企业、产业的竞争力?由顺德信用社等举办的信合财经论坛“企业资本运营与产业竞争力”,无疑为顺德的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结合两位专家的演讲,我个人认为,一方面,对于从劳动密集型走过来的顺德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借助资本市场运营,实现产业转型的同时,提升企业乃至产业的发展竞争力;另一方面,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之一的顺德,如何借助资本运营,打造并提升顺德本土的流通服务业品牌,如本土家电流通零售品牌,为制造业提供更完善的配套产业链服务,值得政府以及业内人士的思考。
广东丰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希
企业研发、服务要加强
听了两位专家的演讲后对宏观经济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而且对于目前企业面对这么多的困境下一步该如何走有了一个清晰的方向。
听了专家的讲话后我觉得,目前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下降了,企业要上一个新的台阶,必须在研发和售后服务上要加强。我们丰凯多年来一直抓研发和服务,跟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
那么对于资本运营,我认为,上市对于企业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技术型企业来说,虽然不是企业的必由之路,但是一条很重要的路径。因为,目前企业单靠自己积累很难有进一步提升,资源有限。像我们丰凯早在7年前的竞争就不仅仅是国内竞争了,而是国际竞争,在国际风云变幻的今天,机会稍纵即逝,企业不能错过时机。企业上市对于满足企业开拓资金需求、建立现代法人治理制度、吸引并留住企业有用的人才,提高企业品牌形象和产品知名度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我们选择先跟联想风投合作,再上市,这样的路径有点不一样,这样做的好处是:企业在没上市之前就有大量资金,能够加速企业成长,企业成长后再上市更有话语权。而且跟联想风投合作,我们可以利用联想的品牌、人脉、管理经验等,为企业做强做大奠定基础。我认为,上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广东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中平
私募股权基金是创新的推动力
夏斌教授讲到私募股权基金对企业的重要性,但是这个方面是目前木桶理论中的短板。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私募股权基金是企业创新的推动力。
私募股权基金是私募基金的一种,私募基金根据其内涵一般可以分为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也可称为风险投资基金)三种。私募股权基金主要投资未上市的企业股权,伴随企业成长的不同发展阶段培育公开上市的企业资源。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私募股权基金逐步放开。
目前,顺德的情况是:有钱的找不到好项目,有项目的没钱。我觉得在私募股权基金方面顺德缺少这方面的经营班子。顺德有钱,也不缺好项目,只要有了一套经营班子,不愁找不到资金和好苗子。我觉得顺德可以搭建好一个平台,引进这样的经营班子进来。
建立支撑创新的文化
夏教授谈的国家政策的调整、宏观环境的变化,应该给企业更多的启发,即不要以为目前的发展环境是必然的,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不要怨天尤人,而应学会适应环境,寻找生存、发展的创新路径。在现阶段来说,关键的问题是通过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企业在这个探索提升的过程中,要善于适度而为,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对创新有很大的影响。当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策略不相符时,就应及时调整,当企业的文化不能支撑创新发展时,就应尽快舍弃这种不匹配的文化,构建合适的文化。
㈨ 小趋势的图书目录
序章
2014:中国经济在新起点上转型升级 /李伟
第一章 改革2.0元年的关键变数
2014 年中国改革走势 /吴敬琏
全面深化改革启航,新经济周期或来临 /黄志强 曹远征 等
“稳中求进”静待改革落实 /庄健
2014 年改革会有什么突破 /谭翊飞
深化改革,释放增长动力与活力 /杜平 祝宝良 牛犁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公平中国 /王福重
第二章 减速发展的不确定性
2014 年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 /杜飞轮
“结构性”减速与金融扩张 /张平
构筑和巩固经济增长的新基础 /张立群
2014 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 /朱海斌
城镇化列车的飞驰通道 /任玉岭
2014 年:走向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黄益平
第三章 风险之巅能否跨越?
稳住经济局势,推进结构调整 /夏斌
中国经济在艰险的平衡中前行 /黄育川
听“冰山”碎裂的声音 /管清友
中国经济的债务风险考验改革正能量的释放 /俞乔范为
2014 中国经济可能爆发危机吗?/ 刘元春闫衍
跨越风险之巅:2014年中国经济挑战/ 张茉楠
第四章 市场的逻辑与力量
2014 年,市场释放新的活力 /左小蕾
中国经济素描:银行、地产业双“淡” /钟伟
2014 年中国经济研判暨投资策略展望/ 王庆 高善文
中国经济:2014年怎么走?/王一鸣贾康郑新立连平
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眼中的2014 世界与中国
第五章 十问2014
一问:消费能否扭转增速放缓?/赵萍
二问:进出口能否保八?/霍建国
三问:积极财政政策有何新内涵?/刘尚希
四问:货币政策收紧还是放松?/鲁政委
五问:城镇化第一步怎么迈?/文辉
六问:地方债何去何从?/ 白景明
七问:A股能否迎来牛市起步?/华生
八问:人民币会进入“5”时代吗?/丁志杰
九问:房地产市场是否会停止疯狂?/赵路兴陈国强
十问:2014“钱荒”会常态化吗?/连平邹平座
结语
新机会 新挑战 新失衡 新动因 新出路/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