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企业在2005—2008年间每年应税收益分别为:100万元、40万元、20万元、50万元,假设适用
2005年,亏损200万元,确认所得税递延资产200×20%=40万元
借:所得税递延资产40
贷:所得税费用40
2006年回转80×20%=16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16
贷:所得税递延资产16
2007年回转70×20%=14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14
贷:所得税递延资产14
2008年盈利80万元,回转10,应纳企业所得税6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16
贷:所得税递延资产10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6
假设某公司董事会决定从今年留存收益中提取20000元进行投资,期望5年后能得当2.5倍的钱用来对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那么该公司在选择这一方案时,所要求的投资报酬率是:
5000×(1+10%)=5500(元)
1000×(P/A,10%,10)=6145(元)
如果租用设备,该设备现值=2000×[(P/A,6%,9)+1]=15603.4(元)
由于15603.4<16000,所以租用设备的方案好些。
设所要求的投资报酬率为R,依题意有
20000×(1+R)5=20000×2.5 解得R=(2.5)0.2-1
(1)假设完全应税债券扩展阅读:
当期所得税费用就是当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所得税税率(25%),其中应纳税所得=税前会计利润(即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纳税调整增加额:税法规定允许扣除项目中,企业已计入当期费用但超过税法规定扣除标准的金额。如超过税法规定标准的职工福利费(职工工资及薪金的14%)、工会费(2%)、职工教育经费(8%)、业务招待费、公益性捐赠支出、广告费、业务宣传费。以及企业已计入当期损失但税法规定不允许扣除项目的金额,如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
纳税调整减少额:税法规定允许弥补的亏损和准予免税的项目,如前五年内未弥补亏损和国债利息收入等
借: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注: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即发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负债)---(注: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即转回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负债)-- (注: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即发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资产)---(注: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即转回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B. 什么是应税债券
应税,是简称,是指和‘税’有对应关系的项目。应当缴纳税金的债券叫做应税债券。
1.应税所得额,是指,应该作为所得税计算依据的项目、范围。利润额本身就是应税所得额,比如,超过计提标准的业务招待费,应该返回到利润里,缴纳所得税,那么,超过计提标准的业务招待费,也是应税所得额。
2.应税劳务,比如,一个中介服务公司,它的营业收入都是应税劳务。
C. 假定生产要素A,B,C的边际物质产品分别是12,8,2,它们的价格分别是6,4,1,那么这一生产要素组合
这个题可以从这方面思考,在题干中已经给出了产品市场的价格和边际产品了,也就意味着产品市场已经给定,产品市场已经是一个不变量了,相对来说,要素市场是里面的变量,那么生产要素的最小成本肯定要是根据要素市场来决定的
D. 短期市政债券当期债券收益率为4%,而同类应税债券的当期收益率为5%。投资者的税收等级分别
a.0 b.10% c.20%d.30%
答: a.应税债券。税率等级为零时,应税债券的税后收益率与税前收益率相同(5%),这高于市政债券的收益率。
b.应税债券。其税后收益率为5%X (1-10%) -4.5%。
c.两种一样。应税债券的税后收益率为5%X (1-20%) =4. 0%,与市政债券的收益率相同。
d.市政债券。应税债券的税后收益率为5%X (1-30%) =3.5%<4. 0%,税率等级在20%以上时,市政债券会为投资者提供更高的税后收益率。
E. 巴罗—李嘉图等价命题指出减税(请选择)
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徵税和政府借款在逻辑上是相同的。这一原理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假定人口不随时间而变化,政府决定对每个人减少现行税收(一次性总付税)100元,由此造成的财政收入的减少,通过向每个人发行100元政府债券的形式来弥补(再假定债券期限为一年,年利息率为5%),以保证政府支出规模不会发生变化。减税后的第二年,为偿付国债本息,政府必须向每个人增课105元的税收。
面对税负在时间上的调整,纳税人可以用增加储蓄的方式来应付下一期增加的税收。实际上,完全可以将政府因减税而发行的100元的债券加上5%的利息,作为应付政府为偿付国俩本息而增课税收105元的支出。这样,纳税人原有的消费方式并不会发生变化。
如果政府债券的期限为N年,结果是一样的。因为政府债券的持有者可以一手从政府手中获得债券利息,另一手又将这些债券的本金和利息用以支付为偿还债券本息而征收的更高的税收。在这种情况下,用举债替代税收,不会影响即期和未来的消费,等价定理是成立的。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核心思想在於:公债不是净财富,政府无论是以税收形式,还是以公债形式来取得公共收入,对 於人们经济选择的影响是一样的。财政支出无论是通过目前徵税还是通过发行公债筹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公债无非是延迟的税收,在具有完全理性的消费者眼中, 债务和税收是等价的。根据这个定理,政府发行公债并不提高利率,对私人投资不会产生挤出效应,也不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仍然未得到实际经济运行的论 证。
该定理是以封闭经济和政府活动非生产性为前提与条件。
选C
F. 证券投资基金第十四章 讲到税差激发互换,里面有一句把免税的政府债券换成具有同等风险的应税企业债券。
就是因为政府债券是免税的,所以会多出这块免税的收益啊!
G. 大家帮个忙!!优先股股息必须从税后净收益中支付,较之公司债券则增加了所得税负担。后面一句什么意思啊
举例子,例如一个企业的所得税税率是40%,债券利息费用假设是1000万,则企业应税所得中,要扣除这1000万,然后再乘以40%的税率,减去纳税得到税后利润。假如企业的毛收入是2500万,则应税所得就是2500-1000=1500万,纳税额=1500*40%=600万,企业净利润就是1500-600=900万元。
假如没有这1000万的债券利息费用,而是通过优先股融资,那么这1000万是优先股股息,则会发生什么呢?企业毛收入2500万就是应税所得,所得税=2500*40%=1000万,企业净利润是2500-1000=1500万,然后,注意,要减去优先股的股息1000万,所以企业虽然净利润是1500万,但是扣除优先股股息后,实际股东获得的净利润是1500-1000=500万。少了400万。
H. 假设一张5年期国债券的年利率是2.88%,如果到期时所得利息是216元,应买多少这样的国债券
国债利息以单利计算的。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年份*(1-税率)
税额=本金*利率*年份*税率
税后本息和=本金+本金*利率*年份*(1-税率)
不计利息税下:本金=利息/(利率*年份)=216/(2.88%*5)=1500
I. 请问数学: 什么是“增值税”。这样理解 假设 A B C 三个人或者企业 税率为百分之17 A从农
应该这样理解:
1.增值税是价外税,即默认的金额(价格)是不包括增值税的。所以,题目中购进原料100元,销售出去200元,没有特别强调是否包括增值税,就应当理解为不含增值税。
所以,购进时B支付给农民100元(不考虑免税因素——因为现有规定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同时应当支付100×17%=17元增值税(进项税额),即应当支付价税合计100+17=117元。
而A销售给B时金额200元,同时应该向B收取增值税额200×17%=34元(销项税额),所以向B收取价税合计200+34=234元。而A应该向税务机关缴纳的增值税为“销项税额-进项税额”=34-17=17元。
2.假如农民销售给A能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那么,农民开给A发票上的金额是100元,税率是17%,税额是17元,价税合计是117元。
而A销售给B,开具发票上的金额是200元,税率是17%,税额是34元,价税合计是234元。
3.从你给的内容中,没有看到有C什么事😀
J. 假设某2年期债券的面值为100元息票利率为6%每年复习一次当前市场利率同样为6%
单利的情况下
到期收益率=2.60%
6%+{(100-115)/5}/115=2.60%(保留两位小数)
实际收益率=3.91%(年化)
{100*6%*2+(112-115)}/2/115=3.91%(保留两位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