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97金融风暴
言简意赅好啊刚好我就知道个大概,拿不出数据分析:
首先在此次金融动荡之前东南亚国家包活韩国等国家经历了长时间的平稳发展,而且这些国家都有一致特点:外向型经济,进出口贸易占GDP很大比例。
因为他们本国经济系统薄弱,盘子小,所以这些国家的汇率系统是不稳定和薄弱的。如果没记错,应该是首先泰国的泰铢大幅度下滑,原因是金融大鳄索洛斯从国际游资那里不知怎么弄来了大笔的钱(可以和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相比),然后大量抛售泰铢购进美元,从此开始了连锁反应,泰国本来想努力控制局面,但央行的外汇储备不足以应对,人是很容易受鼓动的,心理雪崩效应,泰铢最终崩盘。
这样造成该国的出口额大幅度减少,原材料能源等又没有外汇购买,因为东南亚国家相互联系比较紧密,再加上类似操作,最终全面货币贬值。后来到了严重时期,中国,韩国,香港的出口都受到很大影响,你可以查一下我国那年的出口额,很惨。香港本来在劫难逃,因为它也是严重依赖进出口的独立金融体系,最后是中央政府借款几百亿(美元)才挺住了。当时朱镕基总理向国际作出承诺:人民币绝不贬值,无论花多大代价,就是因为这个是连锁的,人民币贬值了可以改善出口压力,但会损害更多的国家。
ps: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人民币还是挺住了,从此人民币在东南亚国家声名鹊起,在当地旅游很多人直接收人民币的,而不是美元一枝独秀了。当然这次金融风暴破坏巨大,通货膨胀,经济负增长等等。
作为美股投资首先说买美股的好处:相对低的整体市盈率,相对低的风险,能买到一些非常优秀但是A股买不到的公司的股票,比如阿里巴巴,同时有机会能买到超低估的股票,比如去年4月前的AMD。。。
美股监管更严,金融犯罪的成本更高,所以市场会相对规范一些。
有好处自然也有坏处,相对低的整体市盈率导致整体波动逊于A股,美股投资来分析美股研究社讲到相比较于A股选择美股更让人放心一些;而且美股交易时间是在中国的晚上,操作不便,虽然有诸多下单类型帮助你追踪股市变化,但是毕竟用各种追踪单还是不如自己眼睛看的好。而且美股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多,专业投资者占比高,你在A股市场上能战胜大妈们,不代表你能战胜美股的专业级对手。
综上,我选择买美股,就买自己很了解的行业,相对了解的公司,并且长线投资。少做短线可以尽量避免与市场的专业机构正面交锋
假设一个中国投资者仅希望投资于自己所了解的中国企业,那么当他只在A股投资的时候会发现一个问题:互联网新经济的代表公司是基本缺位的。比如:网络(祝早日倒闭)、阿里、腾讯(谢天谢地,他在H股)、携程等等。这些公司都是中国投资者非常熟悉的,然而A股完全没有同等对应。因为天朝的IPO规则限制,拿了境外美元投资,搭了境外架构的公司很难在境内上市。而现在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企业恰恰是早年境外美元基金集中投资的对象。当我看好这一类企业的时候,我可能只能出海投资。
把假设再放开一点,假如一个中国投资者希望投资于他自己熟悉的中国经济(而不仅仅是中国企业),那么他将更加依赖美股和港股市场。前面提过的互联网公司就不再赘述了。当我们想投资中国经济的时候,我们会发现A股缺了两端,一边是我们缺少的资源类公司,一边是外资渗透比例很高的下游行业。我们有河钢和宝武,可是除了一个规模很小的海矿之外,铁矿石股去哪里买?只能去美股买淡水河谷。当我们想买消费品的时候,你会发现除了家化之外,宝洁和联合利华都不在A股。如果要买个奢侈品行业的公司,A股索性绝迹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市场,相应的标的却都在海外。更不要说博彩股(当然,主要在H股)这一类受到国内法规限制却主要来自中国需求的奇葩了。
另外,美股还有很多中概股,也是比较容易了解到的。简而言之,无论一个投资者仅仅想投资自己熟悉的中国公司,还是希望投资于蓬勃向上的中国经济,A股市场都不可能完全满足他的需求。
⑶ 美国上一次经济危机是什么时候,1983年到2005年之间美国有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
SOHU有专门的文章
历史回眸:美国金融危机20年一个轮回
历史仿佛总是充满了巧合,即便是金融危机也总是经历着轮回。对于美国所经历的金融危机来说,其似乎总在大约每20年便轮回一次:1819年、1837年、1857年、1873年、1893年、1907年、1929年,美国的经济在繁荣与动荡中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苏争霸,但在1987年却遭遇了“黑色星期一”,导致了一场金融大地震,接着便是今天——2008年。
不可避免的是,美国金融危机的轮回往往都标志着其经济衰退期的一个开始。
轮回第一站 1819年
1819年,首先陷入危机的是英国。英国当时的三大棉纺织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培斯利——工人的工资降低了一半以上,全国食品消费量比1818年减少三分之一。这场危机对美国、法国、德国正在成长中的纺织工业和冶金工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由欧洲农业经济复苏和世界农产品市价骤跌而引发的1819年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美国政界和企业界的领袖们都把它看作是人力所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
轮回第二站 1837年大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美国的萧条也持续了六年。从1837年到1842年,美国破产事件达33000起,破产总金额达44000万美元,而当时美国最大的企业规模在1000万美元左右。
轮回40载至第三站——1857金融动荡
1857年秋,美国靠空头支票、出口信贷生存的进出口商首先大批破产,继之,银行纷纷倒闭。一度同纽约争夺全国金融中心地位的费城,几乎全部银行都停止支付。随后,纽约63家银行中62家遭到挤兑而停止支付。贴现率上升到60%-100%。铁路公司的股票价格跌去85%-87%。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英国,英格兰银行将贴现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10%。破产银行和有价证券共损失达8000万英镑,危机造成的全部损失则高达25000-30000万英镑。
第四站 铁路投机致1873金融危机
1872年,由于建设成本高涨,预期收益下降,美国的铁路线增长速度开始放慢,机车及铁轨订货开始减少。于是,铁路股票价格开始下跌。从下跌转为暴跌的,是开始于1873年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股市暴跌,24小时内股票贬值达几亿盾。维也纳交易所危机引发了第十二次世界经济危机,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纽约金融市场的一片恐慌,铁路股票纷纷下挫。1873年9月,美国最殷实银行之一的杰依—库克金融公司因铁路投机破产,纽约股市狂泻,5000家商业公司和57家证券交易公司相继倒闭,纽约证交所第一次关门10天。此后,美国铁路线增长率连续四年下降,生铁产量由260万吨降至190万吨,船舶下降 60%,机车下降70%。进口从1872年开始下降,连续四年,降幅达36%,其中铁和纺织品的进口分别减少了82%和45%-55%。只有钢产量保持增长,并于1875年大幅增长。
第五站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危机
1907年3月,美国爆发了交易所危机;1907至1908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了300个,共负债3.56亿美元,还有2.74万家工商企业登记破产,共负债4.2亿美 元。随着恐慌的加深,储户一窝蜂地拥到全市各家银行提款。还有一些储户因为疲 惫不堪便雇人给他们排队(后来成为华尔街名人的高盛公司的悉尼·温伯格,当时 排一天队赚10美元)。1907年的危机中,美国工业生产下降的百分比要高于在此以 前的任何一次危机,失业人数最多时估计为500-600万,这是以前各次危机中未曾有过的。
危机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德、英、法竭力向自己的殖民地倾销商品。这样一系列危机加剧了英德、法德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危机中孕育。
第六站 1929年黑色星期四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从高峰暴跌,正式拉开了大危机的序幕。那些平时被认为可靠的大公司股票价格一路向下翻着跟斗,29日股票惨跌到一个新低,一天之内被抛售1638万股,损失比协约国所欠美国的战债还大5倍。农业资本家为维持高价,确保利润,除缩小耕地面积、实行减产外,还把大量农产品、畜产品加以销毁。美国将1000多英亩的棉花毁在田间,将大量小麦当燃料烧,将所存牛奶倾入密西西比河中。加拿大让小麦烂在田里,阿根廷将猪肉坏在仓库中,巴西将咖啡投入炉中做燃料。这就是此后3年目睹之种种怪现状。这次大危机不仅在经济 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带来了极惨重的政治后果---法西斯主义在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七站 1987年金融地震
1987年10月19日,美国的道琼斯工业股票下跌了508点,跌幅为22.6%。全国损失5000亿美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10月20日,伦敦股票市场下跌249点,损失达11%,约为500亿英镑。香港股票停止交易。巴黎股票市场下跌9.7%,东京股票市场下跌14.9%。
造成美国股票市场发生剧烈振荡的直接原因是金融投机,导致了股票市场的不稳定,美国连年出现的巨额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是引发这次股票暴跌的罪魁祸首。在1987年暴跌以前,美国连续5次提高利率,投资股票的利润相对较低,导致了相当一部分资金持有人的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
这次股市暴跌,对世界经济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首先,使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大受损伤。其次,股市暴跌引起了债券市场和黄金市场的价格上涨,同时使汇率下跌,对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造成了破坏。
最后,2008年金融海啸
其实从美国政府从2008年9月7日宣布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之时,美国金融海啸的征兆就已经在蔓延。9日,雷曼兄弟信用评级遭标普列入观察名单,再加上其与汗国开发银行谈判陷入僵局,雷曼当天股价骤降45%,拖累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当天急挫2.4%,而这也预示着雷曼惨淡的前景。之后雷曼寻找买家计划破产,而美国财长保尔森表示不会再替金融机构出钱,雷曼最终于15日宣布破产,从而正式引发了席卷全球的这场金融海啸。
尽管境况不佳的美国国际集团获得了美国政府85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获取了80%的股份,美国国际集团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状况改善。美国金融机构资金流动性随后继续冻结,道指持续下挫,全球股市市值急速蒸发,数额高达数万亿美元。高盛、摩根士丹利随后也获准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美投资银行5巨头自此消失。
尽管美国政府历经艰辛最终通过了7000亿美元救市法案,但美国股市危机阴影仍无法消散,即便是全球央行齐出手降息,全球股市仍急挫不止。我们目前还无法预知这场金融海啸要走到怎样的一个程度,但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美国经济或许无法避免陷入衰退的命运。(钟龙)
转自搜狐综合新闻
⑷ 美国金融危机历史
美国金融危机20年一个轮回
历史仿佛总是充满了巧合,即便是金融危机也总是经历着轮回。对于美国所经历的金融危机来说,其似乎总在大约每20年便轮回一次:1819年、1837年、1857年、1873年、1893年、1907年、1929年,美国的经济在繁荣与动荡中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苏争霸,但在1987年却遭遇了“黑色星期一”,导致了一场金融大地震,接着便是今天——2008年。
不可避免的是,美国金融危机的轮回往往都标志着其经济衰退期的一个开始。
轮回第一站
1819年,首先陷入危机的是英国。英国当时的三大棉纺织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培斯利——工人的工资降低了一半以上,全国食品消费量比1818年减少三分之一。这场危机对美国、法国、德国正在成长中的纺织工业和冶金工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由欧洲农业经济复苏和世界农产品市价骤跌而引发的1819年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美国政界和企业界的领袖们都把它看作是人力所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
这次股市暴跌,对世界经济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首先,使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大受损伤。其次,股市暴跌引起了债券市场和黄金市场的价格上涨,同时使汇率下跌,对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造成了破坏。
最后,2008年金融海啸
其实从美国政府从2008年9月7日宣布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之时,美国金融海啸的征兆就已经在蔓延。9日,雷曼兄弟信用评级遭标普列入观察名单,再加上其与汗国开发银行谈判陷入僵局,雷曼当天股价骤降45%,拖累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当天急挫2.4%,而这也预示着雷曼惨淡的前景。之后雷曼寻找买家计划破产,而美国财长保尔森表示不会再替金融机构出钱,雷曼最终于15日宣布破产,从而正式引发了席卷全球的这场金融海啸。
尽管境况不佳的美国国际集团获得了美国政府85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获取了80%的股份,美国国际集团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状况改善。美国金融机构资金流动性随后继续冻结,道指持续下挫,全球股市市值急速蒸发,数额高达数万亿美元。高盛、摩根士丹利随后也获准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美投资银行5巨头自此消失。
尽管美国政府历经艰辛最终通过了7000亿美元救市法案,但美国股市危机阴影仍无法消散,即便是全球央行齐出手降息,全球股市仍急挫不止。我们目前还无法预知这场金融海啸要走到怎样的一个程度,但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美国经济或许无法避免陷入衰退的命运。
⑸ 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金融风暴
美国的穷人凭着自己是美国人花了太多的本来不属于自己的钱。美国的银行对世界同行说,看,我有本事放贷收利息,你们拿钱来,我帮你们放贷。于是全世界都借钱给美国银行去放贷。美国穷人高兴了,送钱给自己花,那还不花个痛快。谁能想到美国的穷人也是穷啊。
⑹ 比特币狂泻31%后暴力反弹40%,这种现象给予了股民们哪些警示
这项现象说明比特币的价格及其不稳定,投资风险巨大。这段时间,比特币再度让投资者们感受了一把过山车。比特币价格在很短时间大跌30%,后又上涨40%,这几乎很难用说明规律来解释。而看好比特币的人似乎也越来越多。首先是波场币创始人孙宇晨在其社交账号上,发布其抄底比特币的信号,从其自己公布的数据来看,他在比特币大跌之后,买入了1.5美元的比特币还有两千五百万美金的以太坊,显然他依然十分看好虚拟货币的发展。
这段时间,币圈真的是波澜不断,首先是马斯克的言论让大家开始怀疑,其是否依然支持比特币。还有就是中国全面禁止虚拟货币的交易,也让虚拟货币的发展受到阻碍。其实比特币的发展一直饱受争议,一方面,专家认为其根本毫无价值,另外一方面比特币价格又在不断保障,这导致大量散户被吸引其中,而散户越来越多,结果就是市场越来越不稳定,一出现风吹草动,比特币价格就会出现较大的波动。
⑺ 求中国历史上证券市场两次崩盘时间 点位 及具体原因
一、世界主要证券市场发展历史
世界上最早买卖股票的市场出现在荷兰,时间是1602年。因为荷兰海上贸易发达,刺激大量的资本投入,因而产生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的需求。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因为当时还没有完备的股票流通市场,更没有独立的股票交易所,所以只能靠本地的商人们零星地进行股票买卖中介,股票交易也只能在阿姆斯特丹的综合交易所里与调味品、谷物等商品混和在一起交易。
十七世纪后半叶,经济中心转移到了英国,在荷兰创立的股份公司在伦敦得到了飞跃发展。在伦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之中,与商品交易混在一起进行买卖交易的有俄罗斯公司(1553年创建)、东印度公司(1600年创建)等公司的股票。由于买卖交易活跃,所以在皇家交易所进行股票买卖的交易商独立出来,在市内的咖啡馆里进行买卖。1773年在伦敦柴思胡同的约那森咖啡馆中,股票经济商正式组织了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即当今伦敦交易所的前身,这就是现代证券市场的原型。1802年伦敦交易所新大厦落成开业,当时在交易所内交易的证券主要是英格兰银行、南海公司和东印度公司的股票。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其经营策略主要是通过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并以此谋取暴利。当时英国战争负债有一亿英镑,为了应付债券,南海公司与英国政府协议债券重组计划,由南海公司认购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南海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随着南美贸易障碍的清除,加之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又带动股价的上升。次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逐年向公司偿还。为了刺激股票的发行,南海公司允许投资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新股票。当英国下议院通过接受南海公司交易的议案后,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每股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而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又涨到每股390英镑。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因而价格狂飙,到7月,每股又狂飙到1000英镑以上,半年涨幅高达700%。在南海公司股价扶摇直上的示范效应下,全英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以及所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
然而当时这些公司的真实业绩与人们期待的投资回报相去甚远,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与上市公司实际经营前景完全脱节。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TheBubbleAct),即“取缔投机行为和诈骗团体法”,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从7月份起,南海股价一落千丈,12月份更跌至每股124英镑,“南海泡沫”由此破灭。“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对英国证券市场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之后上百年左右的时间股票发行都在受到这个法律的制约,使英国股票市场几乎停滞不前,发展极为迟缓。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英国的工业革命。
18世纪上半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基础产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刺激了公司股票发行与交易,股票市场开始逐渐活跃起来。这期间由于产业革命取得成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工厂”。为了促进工业品的输出,英国一边对海外进行资本输出,一边在国内发展纺织等行业,进而在1830-1840年代发展重工业。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加强产业基础而进行的国家公共事业投资以及银行、保险等公司的数量开始急剧增加。首先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登场的是运河公司的股票,虽然在股票市场进行培育的进展并不大,但其后铁道公司的股票在全国形成了投机热潮,引发了在全国各地开设证券交易所进行股票交易的热潮。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共有22家地方证券交易所。
进入了50年代,伦敦证券市场再次向海外投资急速倾斜。因为被称之为“商人银行”(MerchantBank)的英国式证券商的活跃,广泛地把美国的铁道债券、印度或澳大利亚的证券等加入了交易对象,从而为确立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而迈进了关键性的一步。到1914年,在伦敦交易所上市的证券中有80%是海外证券。因此,伦敦与其说是因为国内产业资本而成长壮大起来的,还不如说是作为海外资本的市场不断扩充而逐渐地扩大起来的。
与此成为对照的是,美国证券市场首先是为了开发运河、铁道等国内产业基础而坚实地发展起来的。提到美国最初的证券市场可能大家都会自然地联想起华尔街,其实美国最早的证券市场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当时费城不但是美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美国的金融中心。华尔街则是年前后荷兰殖民者们作为交易基地而在曼哈顿岛的南部划分出一部分地方建立起来的。伴随着美国的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华尔街也开始逐步繁荣,证券交易中介商人们所汇集的咖啡馆也不断地增加。最初交易者们聚集在露天街角一起进行买卖,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投资者上升的热潮所支撑着的证券交易量不断地增加,还特地追加了傍晚的交易时间,同时也出现了刊登着交易价格波动状况的报纸。
由于市场交易混乱与竞争无序,1792年,当时交易量最大的24位经纪商经过秘密协商,制定出了停止不当竞争,只在24人之间进行证券买卖交易,最低手续费为0.25%,每日在梧桐树下聚会交易等正式协议,这就是著名的“梧桐树协议”。这成为美国最早的股票市场,也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817年,这些经纪人通过一项正式章程,并定名为“纽约证券交易会”,至此一个集中的证券交易市场基本形成。1863年,“纽约证券交易会”易名为“纽约证券交易所”。
1820年代到1830年代,美国的工业化浪潮为证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发展水陆运输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为了筹集道路、桥梁、运河等土木事业的资金,美国发行了联邦债券、州政府债券、民间事业债券、股票等,使证券市场的交易量大幅度地增加,当时市场上最热门的股票就是伊利运河公司的股票。紧跟在运河热之后的交易热点是铁道股票热。Mohawk&Hudson铁道公司是最初上市的铁道股票,其交易从1830年就开始了。之后铁道股票的上市持续地增加,使得在交易所内进行的买卖交易更加活跃。这种情形一直持续直到1837年股价暴跌,其后5年左右华尔街一直是处在一种非常低迷的状态之下。
在1842-1853年期间,电报的发明与建设,加利福尼亚的黄金开采热(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对墨西哥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景气扩大,再次唤醒了美国的经济活力,证券市场也开始逐渐地活跃起来了。其所交易的证券从以铁道股票为中心,逐步扩大到了包含银行股票、保险股票、运河股票等,股票数量与交易量都明显地增加,证券交易中介商人也急剧地增加了。1865年,随着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中断了的铁道建设再度开始继续,经济也开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920年代,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刺激股票市场走强,美国进入“飞扬的二十年代”。1921年8月到1929年9月,道琼斯指数上升了468%。那时人们可以进行保证金交易,即可以用10%的保证金融资购买股票,而股市的繁荣极大地刺激了保证金交易的数量,到1929年10月初,经纪人贷款总额激增至68亿美元的顶峰,比1928年1月的38亿美元高出约80%。
1929年7月,美联储将贴现利率从5%提高到6%。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在8月到达顶峰后疲态初露,商品批发价格出现了下降,个人收入和工业产值开始停止增长。但市场对此视而不见,终于在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牛市后美国股市从9月3日的386.1点开始掉头向下,到1929年10月29日,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股灾爆发了,单日下跌达18.5%,美国股市由此进入漫长的熊市。1932年6月30日,道琼斯指数跌至41点。与股灾前相比,美国钢铁公司的股价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车公司从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这场股灾中,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20世纪前期美国最富盛名的大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顷刻间倾家荡产,从此负债累累,直到1947年在穷困潦倒中去世。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人们闻股色变,投资心态长期不能恢复。股市暴跌后,投资者损失惨重,消费欲望大减,商品积压更为严重。同时,股市和银行出现危机,企业找不到融资渠道,生产不景气,反过来又加重了股市和银行的危机,国民经济雪上加霜。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经济危机又引发了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5000万人失业,无数人流离失所,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生产停滞,百业凋零。
纽约股市崩溃发生之后,美国参议院即对股市进行了调查,发现有严重的操纵、欺诈和内幕交易行为,1932年银行倒闭风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诸多问题。在痛定思痛、总结教训的基础上,从1933年开始,罗斯福政府对证券监管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为基础的监管构架,重树了广大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保证了证券市场此后数十年的平稳发展,并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仿效。这样,以1929年大股灾为契机,一个现代化的、科学的和有效监管的金融体系在美国宣告诞生。经历了大混乱与大崩溃之后,美国股市终于开始迈向理性、公正和透明。
此后,经过罗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战对经济的刺激,美国股市逐渐恢复元气,到1954年终于回到了股灾前的水平。其后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股市欣欣向荣,继续向上,走出了数轮持续十多年的超级大牛市。期间虽然经历了1973年石油危机、1987年股市崩盘、199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911恐怖袭击”、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讯公司财务丑闻等事件等,但美国证券市场依然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推出,投资人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全球普遍的低利率带来了资金流动性大大增加;以及大规模金融资产涉足资产重组对市场产生很大的刺激作用,使证券市场的资金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促进了美国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道琼斯指数在突破万点之后继续奋发向上,至今已突破一万三千点关口。
二、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政策,由此开启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在中国经济发展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当代证券市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应运而生。1981年财政部首次发行国库券,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新发展的序幕。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社会资金的巨大需求,国家开始了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并率先在上海、深圳等地展开。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只股票——上海飞乐音响于1984年11月诞生。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开始上海股票的柜台交易。1988年,深圳特区尝试对一些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制,选择了5家企业作为股票发行上市的试点,其中包括一家由深圳几家农村信用社改组而成的股份制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由此产生了经人民银行批准公开发行上市的中国第一支股票。同年,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开始了深圳股票的柜台交易。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开始仿效上海和深圳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并相继设立证券公司或交易部进行柜台交易,提供证券交易服务。
由于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旺盛,所以交易非常活跃。但是当时的交易很原始,极为不规范,没有交易记录,没有成交确认制度,没有过户交割机制,没有交易监控制度,没有信息披露制度等等,市场极为混乱,纠纷不断,于是尽快成立规范的证券交易所就迫在眉睫。1990年,国务院批复上海浦东新区开发政策,同意在上海设立证券交易所。同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经国务院授权,人民银行批准,正式宣告成立。第二年,即1991年4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得到批准正式成立。沪深交易所成立后,本地发行的股票开始进场交易,这就是所谓的上海“老八股”和深圳“老五股”。之后国内其它地方发行的公司股票开始陆续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国内证券交易开始逐步规范化。
刚开始,上海交易所对股票的交易价格进行管制,将股票交易的涨跌幅严格限制在1%以内。1992年1月20日,邓小平南巡,肯定股票试点作用,造就了国内证券市场一轮大行情。由于股票供不应求,市场迅速上升,而股市的上升带来的“财富效应”进一步刺激了投资大众对股票的需求,于是国家开始加大股票供给,以发行股票认购证进行摇号抽签的形式发行新股,沪深股票市场规模开始迅速扩大。1992年5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面放开股价,实行自由竞价交易,大盘开始快速上涨,沪深股市上涨超过200%。
1992年8月10日,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当时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激励下,中国证券市场的合法地位正式确立,沪深股票市场走出了一轮气势磅礴的牛市行情,其中深圳股市涨幅超过2倍,股票供不应求。为平抑股价,增加供给,8月7日深圳市宣布当年发行5亿股公众股,发售500万张抽签表,中签率为10%,每张抽签表可以购1,000股。但是当时市场极度热烈,对股票的需求量及其巨大,5亿股股票无疑是杯水车薪,于是出现了百万人争购抽签表的局面,并且引发了内部人营私舞弊暗中套购认购表的行为,结果多数人因为没有买到中签表而到市政府示威,从而引发了震惊全国的“8•10事件”。该事件的爆发使得国家管理高层极度震惊,引发了对社会稳定的担忧,并触发了公众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存废问题的忧虑,导致沪深股市深幅狂泻,上海市场三天之内暴跌400余点。
“327国债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又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1993年,为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国家开始进行宏观调控,沪深股票市场开始反复走低,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国债期货市场。国债期货市场是上交所于1992年12月建立,开始只允许部分券商进行自营买卖。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向个人投资者开放了国债期货交易,国债期货交易日渐活跃。到了1994年秋天,国债期货发展的政策环境出现了重大的变化,面对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央行出台储蓄保值贴补政策,国债的固定利率也变成了浮动利率,国债期货的价格波动加大,全国各地投资者趋之若骛,成交额明显放大,交易所国债期货清算保证金高达140亿元。与此同时,上交所管理层对经济与政策环境变化后的风险扩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终于在1995年2月发生了“327国债期货事件”。
“327”是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库券的代号,240亿元的327国债1995年6月到期,它的9.5%的票面利息加上保值补贴率,每百元债券到期应兑付132元。但是,“327”国债的价格却一直在148元上下波动,因为市场认为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12.24%相比,“327”的回报太低,财政部可能到时会提高利率,以148元的面值兑付。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发布提高“327”国债利率的消息,多方趁此逼空。当时空方主力万国证券在148.5价格封盘失败后,在交易最后8分钟大量透支操作,用700万手价值1400亿的空单,直接把价格打到147.5元收盘。“327国债”合约价格暴跌3.8元,当日开仓的空头全部爆仓。最终上交所宣布当日最后8分钟的交易无效。“327国债”事件之后,国债期货市场仍是动荡不安,5月17日,中国证监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
开展国债期货交易是我国进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一次重要的开拓性尝试,极大地提高了国债在投资者心中的地位,促进了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国债乏人问津的局面。虽然这次创新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作为我国开展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第一次实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样本,为今后开展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业务时如何进行风险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与此同时,在1994-1995年,国家采取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反通货膨胀并取得重要成果。到95年下半年,物价逐步稳定并慢慢回落至正常水平。市场开始预期宏观调控将要结束,央行将采取降息等措施以刺激经济发展,于是在1996年第二季度沪深证券市场开始恢复性上涨。到12月中旬,在9个月的时间内沪深股市累计上涨300%以上,涨幅惊人。由于担心股市过快上涨冲击实体经济危害社会安全与稳定,1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批评股市存在的严重过度投机,同时沪深交易所开始实行涨跌幅限制,导致沪深股市暴跌,部分投机者损失惨重。其后股票开始一轮又一轮冲高与回落,周而复始。
2001年6月14日,国务院出台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引发了投资者对股票市场股权分置等内在结构性缺陷的担忧,由此引发股市下跌,结束了长达5年的牛市。在其后的4年中沪深股市进入漫漫熊途,受企业经营业绩下滑、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占款甚至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股权分置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上证指数一度击穿1000点的整数关口,一些公司的股票价格大幅下降到不到前期高点的十分之一,证券市场极为萧条,投资融资功能遭受了极大的破坏。一些投资者信心遭受严重打击,投资者甚至喊出了“远离毒品、远离股市”的口号,证券市场投融资等基本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在这样情况下,为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2005年5月,在经过全面讨论与广泛认证之后,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终于全面推出。三一重工、清华同方等纳入第一批股改试点范围。在股改对价、证监会加强上市公司监管提高清欠力度、贸易资本双顺差而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上市公司业绩提升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影响下,中国证券市场开始步入新一轮牛市。截止2007年5月,沪深股市累计升幅达到300%以上,部分个股更是上升10倍以上。一些缺乏业绩支撑的股票在所谓整体上市、资产注入、重组等题材的刺激下大幅上升,涨幅惊人。由于短期升幅过大,证券市场已经累积了不少风险,投资者应注意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不要盲目追涨杀跌,以免遭受经济损失。长期来看,由于我国是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因此证券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纵观国内外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在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繁荣与危机总是相生相伴的,市场的暴涨和暴跌总是如影随形,既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也没有只跌不涨的市场。第二,虽然存在许许多多的波折,但证券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健康向上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长期来看,只有那些坚定持有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才能获利成为市场最终的胜利者。第三,每一次的经济大发展与大繁荣,都会带来证券市场的大发展与大繁荣。美国飞扬的“二十年代”造就了1920-1929年的十年大牛市,从而也为1929年的市场崩溃埋下了祸根。二战之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美国证券市场长达二十年的大牛市,也导致了1973年的石油危机与股市危机。目前,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因此我国证券市场走出目前的大牛市也不足为奇。然而,投资者也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应时刻注意防范风险。
⑻ 美股狂泻是什么意思
美股狂泄的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暴跌了
而且可能是持续性的
⑼ 美股三大指数遭遇大幅度下跌,这将对于A股的走势形成哪些影响
资本市场有很多比较重要的指标,短期债券与长期债券收益率倒挂往往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衰退。
如果投资者对短期经济形式并不看好
,就会偏向买入长期债券,卖出短期债券,导致短期债券收益率上涨,长期债券收益率下降。
如果投资者对短期经济形式并不看好
现在3个月美国短期债券收益率已经比10年期美债长期债券收益率更高
,
这就说明投资者对美国短期经济并不看好,认为短期投资风险更高。
受此影响,美股三大股指周五收盘均大跌——
道指收跌1.77%、纳指狂泻2.50%,标普500重挫1.90%。
现在3个月美国短期债券收益率已经比10年期美债长期债券收益率更高
这就说明投资者对美国短期经济并不看好,认为短期投资风险更高。
道指收跌1.77%、纳指狂泻2.50%,标普500重挫1.90%。
总体来看,美股的下跌可能会对A股的开盘有一个低开的影响,甚至有一些机构和主力可能会利用这个消息进行洗盘和打压,但是开盘后几个小时的走势还是会根据自身的行情,趋势,以及股民的信心情绪等内部条件进行演变!
也就是说,即使美股的下跌打开了A股的一个下跌回调通道,也是给予许多踏空的资金,甚至是踏空的机构一个入场,逢低吸纳的机会,是利好,其实不是利空!况且美股走了10年牛市了,也没见影响到A股什么啊,那么它的跌又能阻止A股几何呢?
点赞关注我
⑽ 黑色星期一的股灾中美联储格林斯潘采取了哪些货币政策
1987年10月19日是星期一,在经历了前几天的小幅下跌之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这一天一开盘就下跌了67点。但这远未结束,转眼间,卖盘涌起,开盘不到一小时,指数已下跌104点。到下午两点时,总计下跌250点,收盘时,道琼斯指数下跌了508点,由2246.74点狂跌到1738.74点,跌幅达22.6%,市值损失5030亿美元。
暴跌来得突然,没有人知道应该如何遏制继续恶化的局势,虽然也有人提议休市,但无人敢作决定。纽约股票交易所顾忌到华尔街在全球股市中的“风向标”作用,只得拼命坚持下去。
惊心的是,开盘第一个小时内,市场上很难找到买家,约占标准普尔500指数指标股30%的95只蓝筹股竟然尚未成交,而由于卖单大量堆积而买单不多,市场价格被迫一再下降以吸引买方。到10时30分,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30只指标股中有11只还没有开盘交易,而在平时,通常开盘后不到5分钟的时间里,就会全部开始交易。由于许多只股票没有交易,当时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无法真实反映市场实际价格,整个市场处于无序状态,交易量不断被刷新,计算机交易系统速度减慢,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准确数字根本无法计算。
巨额交易量导致纽约股票交易所计算机系统在这一天几乎陷入瘫痪状态。纽约股票交易所共有200台微机,这套系统从未处理过如此巨大的交易。开盘一小时后,卖单不断积累,导致计算机竟比实际交易速度慢了20分钟。临近中午,计算机系统中的指定指令转换系统(DOT)慢了约75分钟。由于DOT系统容量不足,传送到那里的3.96亿股的交易竟然出现1.2亿股没有执行。
下午13点09分,一则可怕的消息再度传至股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大卫·路德在华盛顿发表讲话说:“在关键时刻,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一关键时刻会在什么时候,我将与股票交易所讨论暂时关闭交易所。”这则消息更加引起一阵恐慌。因为交易所一旦关闭,交易商们将来不及抛掉手中的股票,他们的股票将一文不值,成千上万的美元将化为灰烬。于是,他们不得不迅速“倾销股票”。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像着了魔似地狂泻,到下午两点下挫250点,股票换手4亿多股,计算机比实际交易速度落后了100分钟。在此期间,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官员出面澄清:他们没有讨论有关关闭交易所的事情。然而为时已晚,灾难已无法遏止。
下午14点05分,道指上升350点,成功冲过2000点。但此次反弹仅延续了一瞬间功夫,期指市场的反应基本相同。14点30分左右,股价走势似乎有走好迹象,然后反弹受阻,新一轮下降趋势在此形成。此时,距收盘仅剩一个多钟头,但就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一个多钟头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这种仿佛已经凝固了的空气中再度下挫250点,换手2亿股。直至下午16时整收市时,这次跳水才被迫停止。
当天,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的1600只股票中,只有52只股票上升,其余全部下跌。其中1192只股票跌到52个星期以来的最低水平,而且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蓝筹股也在劫难逃。几乎所有大公司的股票均狂跌30%左右,如通用电气公司下跌33.1%,电报电话公司下跌29.5%,可口可乐公司下跌36.5%,西屋公司下跌45.8%,运通公司下跌38.8%,波音公司下跌29.9%。
这一天纽约股票交易所内阴云密布,气氛极度紧张。价格变动极快,电话机不够用,荧光屏上的价格跟不上市场实际价格。一个交易员说他的荧光屏上显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降3.78点,而实际上这个数字是508点。平时一天的交易额为1亿股左右,而这天为6亿股。由于计算机系统运行滞后,约有28%的指令未能执行,其中包括9200万限价指令。许多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直到两三天后才知道他们的股票没有卖出。此外受股票价格变化的影响,美国政府债券市场也是一片混乱。而新闻机构由于计算机的影响,收盘5个半小时后才把股市的收盘价报道出去。
“一切都失去了控制”,《纽约时报》这样报道。这一天损失惨重的投资者不计其数,世界首富萨姆·沃尔顿一天之内股票价值损失21亿美元,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比尔·盖茨损失39.45亿美元,电脑大王王安仅在19日下午就损失了3100万美元。许多百万富翁一夜之间沦为贫民,最苦的是那些靠自己多年积存的血汗钱投资于股票的投资者。受股价暴跌震动,股民的心理变得极为脆弱。因股市暴跌而不堪债务重压的许多人,精神彻底崩溃,自杀的消息不绝于耳。银行破产,工厂关门,企业大量裁员,人心惶惶。
全球“冲击波”
面对席卷全球的股市狂潮,各地政府震惊之余,迅速采取一系列救市措施。香港股市当即停市4天,前联邦德国宣布降低证券回购率,七国集团会商如何向金融系统提供流动资金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全世界的金融交易联系在一起。然而金融一体化的步伐加快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当某个股市发生暴跌时,其他股票市场也难以幸免。
美联储芝加哥分行的高级分析员兼交易员Thomas Thrall表示,“我觉得太惊悚了,第一次觉得全球市场相连是个可怕的事情。”这也是第一次,全球投资者从电视直播上观看了金融危机在全球市场的传播。
这一天,东京股票交易所的开盘锣声余音未尽,股票价格便直线下跌。日经225指数下跌了620点,跌幅为14.9%;香港恒生指数下跌421点,跌幅为11.3%,也创下了一天下跌最高纪录;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下跌169点,跌幅为12.4%;澳大利亚所有普通股价格指数下跌80点,跌幅为3.7%;FTSE30指数下跌183.7点,跌幅为10.1%,FTSE100指数下跌249.6点,跌至2053.3点,投资者损失达500亿英镑。
此外,巴黎、法兰克福、斯德哥尔摩、米兰、阿姆斯特丹等股市均有6%至11%不同程度的下跌,形成全世界范围内的股市冲击波。面对席卷全球的股市狂潮,各地政府震惊之余,迅速采取一系列救市措施。香港股市当即停市4天,前联邦德国宣布降低证券回购率,七国集团会商如何向金融系统提供流动资金。
史蒂芬·古德伯格(Steven Goldberg)是一位老股民,他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前夕这样回顾自己的炒股经历,“1987年股市暴跌前,我抛掉了手中持有的所有股票,但是之后算了一笔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股市的长期投资者,不应该深受股市周期因素的影响,应该长期购买和持有股票。”
回忆早期的投资经历,古德伯格认为,自己过于迷信股市的周期性。“早年投资股票时,我就是一个市场计时器。从1982年到1989年,为了获得股票收益,我付费听取一些著名投资大师的投资策略建议,还不时地拨打收费热线来帮助我躲开熊市,因为我很怕遇到类似1973年至1974年那样的股灾,当时股市一半的价值都蒸发了。”古德伯格表示
受投资策略师的建议,在1982年8月至1987年10月暴跌之前,古德伯格手中的股票涨幅达250%,然后就出现了自由式落体的下跌。“当道琼斯工业指数在10月15日下跌4%以及10月16日再下跌4.6%时,我慌慌张张地出手清盘,因为股市资金里包含我儿子18岁要上大学的教育资金。”古德伯格继续说道。
虽然古德伯格没有在这次股灾中受灾,但他自认为也是股市暴跌的推手,因为他太迷信策略师的周期论投资建议。“到了10月19日,单日跌幅创纪录,我以为这是预示着类似1929年的大萧条要来临了。事实证明,我是个大傻瓜,股市迅速止跌站稳脚跟,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重新收复失地,而我已经被吓怕了,只能傻傻地观望行情,但很明显我已经错过时机。从那以后,我一直买入股票并进行多元化投资,坚持长期持有股票,而不是跟风抛售。”古德伯格这样总结道。
美联储紧急干预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刚刚上任两个月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讲话,“作为国家的央行,美联储有责任提供流动性来支持经济和金融体系,今天我重申将保证金融体系的流动性”
大崩盘的当天,美国各界反应极为强烈,广播、电视和报纸纷纷发表评论分析。白宫出面发表声明抑制恐慌称:“国家经济运行状态良好,就业率处于最高水平上,生产也不断增加,贸易收支也在不断改善。美联储也表示没有恶性通胀发生的迹象。”
到了10月19日晚上,恐慌几乎弥漫全球,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也感受到了恐慌危机的威力,他随即召回在德国访问的财政部长贝克和在外地出差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与纽约股票交易所主席约翰·费兰声共同商讨防止继续暴跌的对策。
10月20日早上,股市恐慌笼罩着银行业,许多银行纷纷停止对专业经纪商和交易员提供信用资金,因为银行担心他们会破产而收不回贷款,而专业经纪商已没有足够的现金向交易所支付保证金以维持交易畅通的责任,因为他们在19日当天为了阻止股票下跌而买进了过量的股票。专业经纪商因此而陷入了流动性困境,他们没有现金参与20日的交易。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倒闭,要么求助于另外一家公司兼并他们。一旦专业经纪商倒闭,后果不堪设想,因为纽约股票交易所会缺乏保证金清算交割正常进行的资金来源,继续暴跌将在所难免。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刚刚上任两个月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讲话,“作为国家的央行,美联储有责任提供流动性来支持经济和金融体系,今天我重申将保证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这句话实际上是暗示美联储会支持银行为股票交易商继续发放贷款,格林斯潘的继任者伯南克在1990年写道,“当时美国10家最大的银行暗地里翻倍给证券公司借款。”
在获得美联储的支持后,两家主要商业银行马上宣布降低优惠利率,纽约化学银行迅速增加4亿美元的证券贷款。银行家信托公司也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保证客户的资金需要。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承诺使那些在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略微恢复了信心。随后,美国的各大商业银行纷纷降低利率。
一些专家后来评价称,美联储回应“黑色星期一”的举动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当遭遇严重的市场下行事件时,央行完全有能力稳定投资者信心,有效避免了此前金融危机来临时就会伴随经济衰退和银行危机的现象。
一系列“救市”措施公布后,10月20日,股票指数上升了102.27点,10月21日比20日又回升了186.94点,但10月22日收盘价比21日又下降了77.42点。大崩盘发生的那一周内,约有650家公司公开宣布要在公开市场上回购本公司的股票。而在此之前,自1987年1月1日至10月16日,总共只有350家公司宣布回购措施,其中的大部分公司在“黑色星期一”那天继续维持回购行为。上市公司的这种大规模回购行为对股市产生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这种干预金融市场的行为给后来的市场堆积了很多泡沫,因为自1987年股灾后,股票市场就走上了“非理性繁荣”的道路。后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急速上涨并冲破了6000点大关。到了这个点,投资者们相信市场仍然蕴藏着巨大的上升能源,股票市场会继续上扬,但是美联储没有任何后续动作,没有执行任何形式的紧缩货币政策,或者任何针对股票交易而增加的边际准备金要求,这些都向市场参与者表明,央行没有像格林斯潘暗示的那样认为股票价格已经出现警示信号。
20世纪90年代末股票市场继续上扬,很多人都认为美联储应该提出边际准备金要求(尤其是用于购买或者持有股票的贷款应该要求预付订金),至少应该采取一些措施表明美联储对“非理性繁荣”一贯关注的态度。然而,这种措施很早就被废除不用了,事实上美联储也不愿重新启用。
法律授权了美联储可以对股票购买征收边际准备金,很多年以来这种准备金一直维持在50%的水平上,直到美联储不再试图对股票市场进行干涉。这种模式下似乎更倾向于由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证券交易所本身来规范股票交易行为,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美联储很显然认为增加准备金的举措是无效的,因为只有一小部分股票交易会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只要美联储不收紧货币政策,股票市场的投机就不会停止,这就为20世纪90年代的危机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