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从哪里可以找到国外尤其是美国有关国债方面的论文或文章
http://www.studa.net/guozhai/060809/14220434-2.html
㈡ 有关国债的论文
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是指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发行的以人民币支付的国家公债。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公共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
从财政=税收+费用+利用+债务+其他收入这一等式中可以看出,在收支的总体平衡中,是由支出来决定收入的。因为有了支出的需要,才有了对足以支撑这些支出的收入的要求,因而才产生了财政。这是现代国家“以支定收”的基本财政理念。同时,也可以看出 ,收入是随着支出的变动而变动的。在支出一定的情况下,各种收入之间则存在着此增彼减的关系。一个人在自身收入足以满足生产、生活支出的情况下是不需要去借债的,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只有当以税收为主的其他收入不足以满足国家预算的情况下,才需要发行国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债在财政收入中扮演着一种补充性的角色。所以从根本上说,国债只是赤字的伴生物。因此,只有当税收、利润和费用等既定的收入形式不能满足政府的支出需要时,国债才能作为某种调节器在灵活性上使财政收支的公式得以平衡。由此可以得出国债的基本功能就是弥补财政赤字。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需要满足市场所不能提供的公共需要。如此种类繁多、项目庞杂而经济效益又非常隐性的公共物品决定了政府用来满足这类支出的财政收入就必须具有稳定可靠、数额庞大等特征。与国债相比,税收恰好具有这一特性。税收凭借其强制性、固定性与无偿性这三大特性稳居财政收入的第一位,相形之下,国债的特征则是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自愿性是建立在群众自愿承受的基础上的。所以其收入的量不是很稳定可靠。有偿性是任何债务本身都具有的一大特征,借债就必须偿还。灵活性则是指国债的确立是以财政收支之间的差额为依据的,既不具有发行时间的连续性,也不具有发行数额的固定性。
国债在财政收入中所承担的角色就决定了国债应有的规模。从理论上讲,一国在每一特定时期的特定条件下,必然客观地存在着某种适度债务规模的数量规定性,也就是说,在这一规模上,国债功能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对经济生活的正面积极影响作用最大,相对而言负面的不利作用最小。在现实生活中,决定或影响适度债务规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程度,政府管理水平和市场健全程度,国债的结构状况、筹资成本与所筹资金的使用效益等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对国债总量的把握。
因此,国债的法律制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如何通过实体、程序上的各种规定以保证、维持国债的发行最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
熊比特在1918年发表的《税收国家的危机》一文中,最早提出了税收国家危机的理论,其基本理念即在于由于国家职权的过度扩张,导致国家的支出大量扩充,无法由常规的税收收入来支应,最终将导致国家过度举债。如何避免这种危机是国债法的根本任务所在。
国债法是调整在国债发行、使用、偿还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就十分重视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政府财政收入和调控经济,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但至今,我国并没有统一的国债立法,有关国债的法律规定,基本上是发行一次国债,就对此进行一次的国债立法,在效力层面上也主要集中在法规和规章的层面上。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央政府就决定于1950年发行一批人民胜利折实公债,通过《关于发行人民胜利建设公债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债发行的国债立法的开始。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从1958年开始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制定《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成为一个“既无内在,又无外债”的国家,相应的国债立法也就停顿下来。1981年1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决定从当年起恢复发行国债。随后从1982年—1991年,国务院先后又发布了当年的国库券条例,在此期间国务院、财政部又先后发布对已发行的国库券进行偿还、付息等的法律规定,以及特种国债等其他国债方面的法律规定。1992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从这次的条例规定中,不再象以往那样是针对某一年发行国库券的规定,而是对国库券的有关内容作出了较为统一的规范。
自1994,我国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就已经超过了50%,而且一直呈攀升之势。,在1997年我国整个国家财政有1/4以上的支出、中央财政有近3/5的支出需要靠发行国债来维持。如果说26.8%的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还没有高到无法承受的地步的话,那么55.6%的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则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大大超出了国际公认的安全线(15-20%)。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中央财政支出,其资金来源的一半以上要依赖于发行国债,这不仅与政府活动本身的性质不符,而且照此发展下去,其潜在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调控这种风险,我认为主要的手段应该运用法律进行。法律的完善也就意味着这种风险在社会中可期待地被降低。
通过法律对发行国债的程序的规定以防止国债发行权的滥用。从根本上说说,国债的发行应纳入国家预算的范围之内,由权力机关进行,不应该随意下放。同时完善法律法规,尽量杜绝在各个方面的漏洞,以保证国债的正常运行并被用于正当的用途。国债,作为财政信用,它以国家为后盾,而国家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才能把这种信用制度强制地、稳定地建立起来,使其来源更具有可靠性,才能使国债的购买和转让者更增强信赖感。建立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重要的是创造一个法律环境,要在国债方面形成一个完整、配套的国家信用法律制度。只有通过对国债法的制定才能增强国债市场的透明度,才能预防和解决国债发行和转让中的矛盾和纠纷,促进国债市场的顺利发展,为国债市场的顺利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希望采纳
㈢ 发一篇国债研究方面的论文 学苑论文网能发吗
当然可以发 这个网站公司正规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 能面谈 值得信赖的网站。
㈣ 国债的论文1000字以上 包含国债历史以及2015年中国 国债的发行
要求详细一点,俺发
㈤ 求目前国内外国债研究现状(论文用)
我国货币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子市场是国债市场,这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场所。1997年6月后,我国的国债市场一分为二,形成了相互隔绝的交易所场内国债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两部分,从而杜绝了银行资金流入股市。其中的银厅间债券市场应规范运作,发展较为迅速,己经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重要场所。
但是必须看到,目前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过小,使得中央银厅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大打折扣。例如,1999年全国银行问债券市场的交易量仅为刀.4亿元,只相当于场内国债交易量的,而1997年底余额为1亿元,商业银行系统的法定准备金、备付金合计约20000亿元,则基础货币约为33456亿元,即使假定这完全系中央银行买入,中央银行所能增加的基础货币仅占全部基础货币的0.23,无法真正有效地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是通过协调手段的调节实现的。其重点调控手段有:
第一,国债与公开市场业务的协调配合。目前国债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成为国家财政用于建设性支出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财力来源。要把国债变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手段,使之成为既调节产业结构,又调节货币流量,成为发展、稳定于一体的经济杠杆,国债改革还需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发行短期国债,期限在3个月、半年、9个月和一年不等,不定期常年发行,中央银厅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吞吐国债,稳定基础货币,调节社会供需总量平衡,实现稳定。二是改变国债的使用方向,提高国债的利用效率。即国债不能用于消费性财政支出,应主要用于生产建设性支出,特别是用于支持国有经济的发展,确保国债走上“有投入也有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不致酿成沉重的偿债负担。
第二,财政投资项目与银行配套贷款的协调配合。目前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重点在于财政对于贷款的贴息措施。财政贴息可以大大降低信贷资金的成本,从而真正刺激起社会的投资需求,这样会在财政投入和民间投资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连带关系。把后者真正带动起来。
㈥ 求一篇两到三千字的证券投资方面的论文
国债的含义:指国家公债,是由中央政府按照法定手续发行的,并约定在一定的期限支付规定的利息,并在规定期限内返还本金的有价证券。国债的发行主体是中央政府,在我国是由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执行。
国债的特点:
(1) 安全性高。由于国债的发行以国家信用和国家财力作担保,持券人不必提心本息的偿还。国债在各种债券中信用等级最高,被称为“金边债券”。
(2) 较强的流动性。由于可上市流通的记帐式和实物券国债,随时可在二级市场买卖转让,因此,国债持有人并不需要一事实上将国债持有到国债到期日。
(3) 收益稳定适中。
(4) 税收优惠。投资于国债所得利息收入无收利息所得税。在银行存款、企业债券均需收取20%的利息所得税。
(一)我国国债发展简史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我国国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1950-1958年):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种国债。在此后的"一五"计划期间,又于1954-1958年间每年发行了一期"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发行总额为35.44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预算经济建设支出总额862.24亿元的4.11%。1958年后,由于历史原因,国债的发行被终止。
第二个阶段(1981年至今):
我国于1981年恢复了国债发行,时至今日国债市场的发展又可细分为几个具体的阶段。
1981-1987年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且发行日也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这一期间尚不存在国债的一、二级市场,国债发行采取行政摊派形式,面向国营单位和个人,且存在利率差别,个人认购的国债年利率比单位认购的国债年利率高四个百分点。券种比较单一,除1987年发行了54亿元3年期重点建设债券外,均为5~9年的中长期国债。
1988-1993年间国债年发行规模扩大到284亿元,增设了国家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国债、保值公债等新品种。1988年国家分两批在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初步形成了国债的场外交易市场。1990年后国债开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国债的场内交易市场,当年国债交易额占证券交易总额120亿元的80%以上。1991年我国开始试行国债发行的承购包销;1993年10月和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了国债期货和回购两个创新品种。
1994年财政部首次发行了半年和一年的短期国债。
1995年国债二级市场交易活跃,特别是期货交易量屡创纪录,但包括"3.27"事件和回购债务链问题等违规事件频频出现,致使国债期货交易于5月被迫暂停。
1996年国债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首先是财政部改革以往国债集中发行为按月滚动发行,增加了国债发行的频度;其次是国债品种多样化,对短期国债首次实行了贴现发行,并新增了最短期限为3个月的国债,还首次发行了按年付息的十年期和七年期附息国债;第三是在承购包销的基础上,对可上市的8期国债采取了以价格(收益率)或划款期为标的的招标发行方式;第四是当年发行的国债以记帐式国库券为主,逐步使国债走向无纸化。
1996年以后,国债市场交易量有所下降。同时,国债市场出现了托管走向集中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与非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分离的变化,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即全国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深沪证交所国债市场和场外国债市场。
㈦ 国债中有哪些论文题目
[guó zhài]
国债 编辑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券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㈧ 论货币与国债的论文,有哪些方向
一、国债管理与货币管理目标 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提高对市场信号的反应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认为,在一个开放金融体系中,要实现这个目标,其关键在于:(1)实现利率市场化;(2)中央银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3)增强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度。但是,鉴于金融部门运行机制的转变,有可能导致国债目标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产生一定的矛盾冲突,尽管这两者的目标绝大多数都是共同的,它们之间具有互补性,而货币政策目标较之国债管理目标具有更大的广泛性。那些把国债管理和货币管理政策置于不同地位的战略,也会在短期内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别。
㈨ 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部发行国债对产出和利率的影响
中文摘要 利率问题是金融市场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几乎所有的金融现象都与之有着联系。我国国债市场在金融市场上占有着重要地位,国债利率是影响国债交易的最主要因素。国债收益率及其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和变动对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是从国债市场入手,从利率期限结构的角度出发,对国债市场上的利率期限结构进行研究。在假定风险,税收等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探求国债利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对国债投资者与债券发行者提供有益的建议。 在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关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已经进入随机过程时代。因为这些国家国债市场利率早已经市场化,而且国债市场非常发达,在同一时间往往有好几百个国债品种同时上市交易,利用相关的统计技术,很容易就可以得出我们想要的利率曲线。目前其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利率的行为模式和利率衍生产品的定价方面。 由于我国目前利率还没有市场化,利率衍生产品非常少,还无法进行类似的研究。从应用的角度出发,目前最主要的还是对利率收益曲线的研究。事实上,国内也有不少人做过这一方面的研究,但是研究得不够深入。有只研究了银行存款利率;有研究国债收益率的,但都集中在到期收益率上,很少有人想到使用即期收益率。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国债品种较少,几乎没有办法直接估计出相应的国债即期利率,从而使得许多研究者和从业人员只得退而求其次,使用到期收益率。但是,到期收益率假定投资者对同一国债品种在不同期限的现金流要求同样的收益率,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传统的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以研究中长期利率走势为主,收益率曲线是其主要工具。目前,国内对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研究还停留在简单介绍和定性分析的层次。特别是对于国际上先进的理论和实证方法在中国的应用与改进的研究,国内几乎完全处于空白。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国内外理论界对利率期限结构研究方法的差异,探索使用自己的方法对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实证分析,以使先进的理论方法与中国的实际相接轨,探索适合我国国债收益率的建模方法。 在论文的结构安排上,本文分为引言和八个章节: 引言部分对利率在金融市场的重要性以及本人研究的范围和角度作了一个简单的说明。 第一章对我国国债市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集中在几个部分,国债本身的界定,国债所具有的特征,分类。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过程,以及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要考虑的因素,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本章主要内容集中在国债本身的界定以及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要考虑的因素。在我国,对国债含义的解释比较混乱,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解释与现实生活中的涵义不相一致。对“国家公债,亦简称国债。国家以信用方式,按照一定程序从个人、团体和国外筹措资金的一种方式,可分为中央财政发行的国家公债和地方政府发行的地方公债”这种认识进行了纠正。指出我国的国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发行,债务资金由中央财政掌握使用的国家公债,包括内债与外债,是公债的一种。同时对于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中要考虑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归纳,对以后国债的发行需要考虑的因素,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二章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定义与研究的动机进行了探讨。指出利率期限结构(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是指在相同的风险水平下,不同期限的即期收益率之间的数量关系。一般来说,在风险、流动性、税收特征等方面相同的债券,由于期限不同,利率也会有所不同,利率期限结构常常用坐标图形的形式来表达,在二维平面图上债券的到期期限与其收益率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描述利率期限结构的重要工具是不同形状的收益率曲线。收益率曲线的基本形状大致有以下五种,即向上倾斜的、向下倾斜的、平坦直线形的以及两种驼峰形的。随后探讨了利率期限结构的动机,以及对与利率期限结构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章对传统的四种利率期限结构理论进行了介绍,并指出其缺点。这四种理论分别是,纯粹预期理论(Unbiased Expectation Theory),流动性偏好理论(Liquidity Preference Theory),市场分割理论(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和优先置产理论(Preferred Habit Theory)流动性偏好理论是对纯粹预期理论的修正,长期利率是在短期预期利率的平均值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流动性补偿。而市场分割理论完全是另外一个方向,认为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是分割的,是两个不同市场参与者分别决定的。优先置产理论是上面三个理论的总和。既考虑了短期利率的预期,也考虑了不同期限市场参与者对利率的偏好影响。 第四章对国外最近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他们分别是均衡模型理论与无套利机会模型理论,并且选择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型,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其优缺点,为下文进行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五章对构建收益率曲线所需要的要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计算的方法。这些要素分别是:即期收益率、到期收益率、远期收益率。指出了收益率曲线的几种形状。一般有5种常见的形状。(1)上升型(upward-sloping)曲线向上倾斜,即随着期限的增大,利率逐渐上升。(2)下降型(inverted)曲线向下倾斜,即随着期限的增大利率反而下降。(3)平直型(flat)即利率不随期限的变化而变化。(4)驼峰型(hump-shaped)即利率在期限较长和期限较短的情况下比较小,而当期限为中期时收益率较大。(5)倒驼峰型((inverted hump-shaped)即利率在期限较长和期限较短的情况下比较大,而当期限为中期时收益率较小。 第六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章节。本文通过选取2007年3月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未到期的国债共53只进行建立模型进行分析。在假设不同期限的国债的收益率只与剩余期限有关的条件下,对53只国债分别求出即期收益率。选用二次多项式函数来拟合贴现函数,进行分归分析。在工具选择上,本文选用微软的Excel软件展开运算获得精确计算结果。同时使用MathType进行正文公式的输入。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呈倒驼峰形分布。收益率曲线扁平化比较明显,在3年期的国债收益率出现明显的拐点。 第七章通过对收益率曲线的实证研究,最后一章对完善利率期限结构,对国债市场的基准利率的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1.完善期限品种,特别是增加短期国债的数量。2.合并银行间国债市场与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建立统一的国债市场。3.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建立以国债利率为基准利率的体系。4.增大国债发行规模,其中可流通的国债要占相当大的比重。5.促使利率期限结构趋于合理。6.财政政策要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7.完善国债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有利于收益率曲线的精确性。8.市场运作要求具有规范性、信息透明性。国债发行应尽量采用公开拍卖制度,根据承销对象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拍卖方式(公开升序拍卖、第二价格拍卖、公开降序拍卖、第一价格拍卖)。 本文在研究中的几个特色: 1、实证分析过程中数据的选取。本论文选取了2007年3月9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所有53只国债,选择的数据较多,实证分析的结果更加精确。 2、在进行回归分析时,不是简单的选择即期收益率,而是处于连续性考虑,选择了二次多项式函数来拟合贴现函数。这样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出来的即期收益率更加具有连续性,符合实际情况。 3、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收益率曲线呈现上升趋势,长期国债收益率高于短期国债,这与纯预期理论相符合。这一结构表明,现行经济环境造成短期利率已经处于低位,存在升息压力,利率的期限结构应呈上升趋势,也就是存在通货膨胀升水。而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长期国债的流动性不如中短期国债,必然要获得流动性溢价,因此长期国债收益率高。 收益率曲线扁平化趋势明显。3年起以下的品种明显下移,3年期以上的国债品种利息差在不断的缩小。总体上看2006年,国债收益率曲线呈现总体扁平化趋势。具体来看,收益率曲线变化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季度的扁平化阶段,这一阶段短期债券价格逐步回落,短期债券收益率有所上升,而长期债券价格不断走高,长期债券收益率逐步下降,收益率曲线呈现扁平化趋势;第二阶段是二季度到三季度中期,由于债券市场整体价格走低,各期限债券到期收益率均有所上升,收益率曲线整体平稳上移;第三阶段是自三季度后期开始至年末小幅下移并进一步平坦化阶段,债券市场价格整体回升,收益率曲线小幅下移,其中长期债券价格上升趋势相对明显,并逐步超过年初长期债券价格水平,收益率曲线进一步平坦化。 本文在以后研究中有待于深一步探讨的方面有: 首先本文采取的是回归分析方法对国债的即期收益率进行拟合,现在国外比较流行的方法都是采用的是随机过程模型进行拟合,本论文下一步有必要进行深化。其次本文虽然选取的数据较多,但是只是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国债,对于银行间市场交易的国债没有考虑,回购市场国债没有考虑,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这几个市场间彼此是分离的,等三个市场合并之后,有必要统一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