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试分析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影响
这个手打很难受的,下面是粘贴的,网易新闻,把银行业换成证券业大致就可以了。你可以看一些,财经类网站,看一下
本次欧债危机中,以爱尔兰、西班牙为代表的“泡沫破灭”国家的债务问题始于银行业,通过政府的救助开始由银行体系向本国政府传导。而银行由于持有大量的政府债券,再度面临潜在资本损失。很多银行由政府持股或控制,政府在危机时刻对一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也肯定会伸出援手。在此情形下,这种债务危机不断在政府与银行之间传导的模式一旦形成,必将对全球经济造成致命打击。在欧洲,银行持有政府债券的现象十分普遍。
希腊国家银行是希腊国内最大的银行,在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前,该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了11%的高水平,但该行持有180亿欧元的希腊国债,一旦希腊政府进行债务重组,这些债券将大幅贬值,该银行也必将遭受重创。希腊国外的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也持有大量希腊国债,例如,巴黎百富勤集团和德国商业银行分别持有50亿欧元和30亿欧元的希腊国债。
希腊作为欧元区的小型经济体,其国债的减值对债券持有人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杀伤力。意大利、西班牙等大型经济体一旦发生国债减值,势必再度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英国巴克莱银行在西班牙拥有约439亿欧元的债权性资产,规模仅次于该行在英国、美国的资产数量。这些资产有一半以上与房地产业相关。
与上述机构相比,目前,由英国政府控股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处境更糟。该行持有高达640亿欧元的爱尔兰债务,其中120亿欧元的债务已经违约。该行总资本在2010年末为580亿欧元,虽已得到英国政府的救助,但如果爱尔兰债务问题继续恶化甚至全面违约,则该行必将面临破产的窘境。
意大利作为全球第三大国债发行人,其债权人遍及世界各地。欧洲银行业直接或间接持有的意大利债务高达9987亿欧元。美国金融业在欧元区也拥有巨大的风险敞口。根据巴克莱银行的统计,美国银行业持有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债务分别高达2690亿美元和1790亿美元。一旦这些债务出现违约,处于温和复苏过程中的美国金融业必将再次遭受重创。
信用评级机构是在金融市场中处于相对独立地位,但又在某种程度上高度参与市场的特殊群体。在本次欧债危机中,三大评级机构试图摆脱在美国次贷危机时遭受的指责,希望通过事前预测各国危机程度的做法,挽回声誉。但评级公司在本次危机中扮演的角色与次贷危机时依然相似,区别在于大幅下调评级的对象由证券化资产变成了主权国家。这些机构往往在经济形势大好时,不断地上调评级;经济形势转差时,过分悲观地估计评级对象的信用状况。没有证据表明评级公司比市场其他参与者占有更多信息,也没有证据表明它们的模型能够用于预测。可以预计,本次危机过后,这些评级机构将再度面临公众的指责。但目前为止,这些机构对媒体和公众的影响力仍然很大,依然是市场中的重要参与力量。
❷ 美国经济的泡沫与崩溃
21世纪初期再次由共和党小布什获得主政权,网络泡沫化和911恐怖攻击后美国经济疲弱,美国联准会实行低利率政策意图拉升经济并解除诸多商业管制,尤其是金融业管制。同时并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进行反恐。
然而浮滥的资金并未进入实体经济发展,因为美国的劳工成本和产业内涵在全球制造业中没有优势,资金反而流入华尔街金融业主导的次级房贷市场成为债务消费的动能和房价炒作的趋势,许多大城市郊区中高级地段房价6年内上涨达3倍,华尔街将其包装为衍生金融商品再卖回市场以赚取手续费和分担风险,该类商品也几乎卖往欧洲全部国家和亚洲少数国家,该金融和房产双拉抬的泡沫也确实带来消费型荣景5-6年,直到2007年该发展无以为继爆发次贷风暴和2008的雷曼兄弟倒闭全面金融海啸,世界经济崩盘,美国总官方失业率一度超过10%,通用汽车和花旗银行、美林证券等大型企业纷纷乞求政府纾困,导致政府债务大幅飙升超过13兆美金。
海啸后民主党上台意图拯救经济,美国利用美元地位进行印钞票的量化宽松救市措施,并仿照日本下调利率到接近0%,一度拉抬道琼指数上涨一倍达到海啸前水平,然而后续欧洲国债问题爆发和美国评级下调,2011年股市又现颓势,且失业率从未下降一值维持在9.1%高位,印钞带来的停滞性通货膨胀导致世界各地动乱不断。
美国预算与政策缓急研究中心(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认为20世纪末其实美国已经出现衰退,中产阶级实质薪资超过20年没有成长而生活成本却照涨,但是全球化带来顶尖的资本家和金融家高收入与企业高收益掩盖了经济本质问题,股市和房市的泡沫上涨又将问题多掩盖了10年加上反恐战争吸引了政府的资源和注意力从而错失了全部调整产业结构的机会,直到问题爆发,时代杂志称为这是美国的“地狱十年”,至今各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用尽经济依然没有起色,只换来政府债务高涨和利空消息不断、贫富差距极大,CNN预测未来欧美经济最佳状况也是陷入日本式的失落20年,但美国多数家庭为负债与日本的储蓄家庭不同,承受力与内销国债的手段行不通,前途依然严峻。
❸ 美国国债会是泡沫吗
已经是泡沫了,中国购买了大量的美国国债,可是美元一贬值,那在手里的钱不知道损失多少了,真不明白既然美国不仁,为什么我们不义,人名币也可以贬值减少损失啊,哎~~~
❹ 经济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疯案分别是:南海泡沫、荷兰郁金香和密西西比狂的具体情况介绍一下可以吗谢谢
英国南海泡沫:
16世纪,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拥有强大的船队,一度控制并垄断了世界贸易的40%,还是股份制公司的发源地,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也在荷兰成立,同时成立了世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是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堪称现在的美国。
1593年,第一朵郁金香引进荷兰,没过多久,就成为时尚、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早期的郁金香商人转到钱之后,更多人加入,最后老百姓也加入,郁金香不仅仅是奢侈品,也彻底变成了投机品。
郁金香从下种到开花,需要7年时间,非常难养,因此郁金香是很稀缺的东西(和大牛股非常类似:稀缺,独一无二,具有的故事也独一无二)。但是全民参与的后果就是,郁金香交易非常火爆,郁金香火爆到什么程度呢?连还没有开花的球茎也拿出来交易了,也就是郁金香期货市场出现了(所以应该说,第一个期货交易市场也是在荷兰诞生),因此,郁金香的价格暴涨再暴涨。
在郁金香最疯狂的时候,贵族们最华丽的嫁妆是一支郁金香,如今让众多屌丝痛恨不已:一朵花就可以娶一个老婆,该是多好的年代呀。
当时,有一场著名的拍卖会叫做阿尔克马尔城的拍卖会,说的是99朵郁金香拍卖总价格为9万荷兰盾,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300年的总收入,做一个粗略类比,目前中国一个4口之家一年各种灰不灰色收入约20万人民币,300年相当于6000万人民币。没错,6000万!看来当时荷兰人真的疯了,赌徒的脑子都是豆腐做的。
法国密西西比泡沫:
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国的南海泡沫比较类似,在发生时间上也比较靠近。
法国政府当时债台高筑,著名的苏格兰人约翰·劳提出纸币供应计划,具体来说就是我成立个大银行,可以发行货币,有钱了,自然就可以解决政府的债务危机了,但是如何保证这个银行的信用呢?
和南海公司一样的套路,要保证信用那就得讲一个大故事,——没有比火爆的美洲殖民地概念更好的了。1717年8月,他买下密西西比公司,与密西西比河广阔流域和河西岸的路易斯安那进行贸易,法国政府承诺给他25年的垄断经营权。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由500里弗尔涨到15000里弗尔,涨幅超过了20倍。
但后来路易斯安那州传来未发现金矿的消息,加上货币已经严重超发,公众信心动摇,密西西比股价连续下跌,又跌到了只有500里弗尔,跌幅95%。
荷兰郁金香狂热、南海泡沫事件、法国密西西比泡沫,是西方历史早期爆发的三大的泡沫经济事件。
(4)欧洲国债泡沫扩展阅读
此后几百年里,股市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泡沫,比如19世纪30年代美国股市泡沫、1980 年代的科威特股疯(听说总市值从 50 亿美元膨胀到 1000 亿美元)、1987年大股灾、1990年前后的日本股市楼市泡沫、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互联网泡沫、2007年的金融危机、2015年中国股市泡沫(当然,中国股市泡沫时间多了去了)等。
当然,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泡沫,这些「变种」泡沫其实发生的基本原理和三大泡沫都是一样的:标的物一定要稀缺,故事一定要大,一定要有赚钱效应,媒体等使劲鼓吹、人人奔向转告,所有人都知道能赚钱,最后人类的羊群效应会疯狂到让你目瞪口呆。破灭的时候也非常类似,有巨大的外力作用,比如政策力量等等。
❺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从短期看,希腊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不大。由于中国目前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水平不仅比希腊要低得多,而且也低于日本、欧元区和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因此中国不太可能发生类似的债务危机。
不过,希腊债务危机对中国的间接影响不容忽视。首先,最近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投资者当中关于危机有可能向欧元区其他成员国蔓延的传言甚嚣尘上。受此影响,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动荡不已。希腊债务危机久拖不决,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投资者信心造成打击。
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基础非常脆弱的情况下,特别需要警惕希腊债务危机出现蔓延,进而对欧元区乃至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不利影响。一旦国际市场再次出现问题,就会通过外贸等将冲击传导到中国国内。
希腊债务危机当中暴露出来的金融市场投机问题,再次证明中国有关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和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的建议非常具有针对性。如果经由希腊债务危机,各国进一步凝聚共识,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和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则有望将危机变成改革的动力。
❻ 什么是资产泡沫
资产泡沫就是你的资产去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你的资产本身价值,所以叫资产泡沫,通俗易懂说就是说你的资产已经资不抵债了。
❼ 买其他国家的国债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我国的外汇储备——美元并不全部是我们自己的,除了国内的企业自己赚取的美元外汇,还有国外企业到中国的投资,或者他们出口赚取的外汇,以及发达国家对我们的援助,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对我们的贷款,如世界银行;还有一些只是想短期在国内赚取收益的“热钱”。他们进入国内后,就会把美元拿到银行换成人民币在国内使用,同时随时有可能又换回美元提出来转移到国外,还有就是国内的企业去到国外买技术、设备、原材料如石油、矿石,可以跨国兼并等,都随时需要使用美元,因为美元是世界的支付货币。这些外汇必须保值增值,同时随时应付支付。 投资美国国债是最好的渠道,美国国债流动性最好,金融市场最发达,世界上的国家和金融机构都投资美国国债,说白了就是可以随时在市场上把自己的美国国债变现应付自己使用,同时还有利息收益。 如果把美元用于国内的民生,就会引发通货膨胀;因为这些美元对等的人民币已经放出去了,如果再把美元放出来,就会造成货币越来越多,引发物价上涨,资产泡沫,那么普通老百姓的储蓄存款就会缩水。这是损人不利己的招,到时就会出现解放前那样抱一捆钞票只是去买一盒火柴的情况。 用美元外汇买股票风险太大,大力去买大宗商品,中国是买什么就涨什么,买完其价格就狂跌,买其他国家的国债,一是没有美国国债流动性好以及低风险,二是可能买了过后出现卖不出去的情况。 减少美国国债投资,会造成我们外汇储备投资的渠道变窄,形成手握大量的现金,不能保值增值,同时握有这些现金是有成本,因为要支付利息。同时减少美国国债,势必告诉世界我们看淡美国经济和政府,抛售美国国债,造成国债价格下跌,使得我们手里没有卖出的国债也缩水;并且打击美国经济,减少从我们的进口,我们大量的外贸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工厂倒闭也会减少上游的煤、电、石油、金属、水泥等原材料的使用,引发我国经济连锁反应。 就目前来说美国的经济已经复苏,反映在就业率提高,这是最能够反映真实情况的,在欧元区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可以看出美元是最符合投资的品种。
❽ 美元泡沫指的是什么
与其他货币的比价过高了
❾ 欧债国家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和十年期主权债务CDS的数据在哪找彭博是不是收费的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反而可能是个机会,如果应对得当,将是发展大转机在这个时候更需要冷静应对,不能乱了分寸,尤其决策层。既要看到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在短期内不可避免的重大负面影响,加以妥善处理,更要有战略眼光、高瞻远瞩,不要仅仅想到独善其身,更要从重重风险迷雾中看到其中给中国蕴藏的长期机遇、战略性转折机会,抓住它并利用它。目前全球经济的格局是,中国已然是世界工厂,生产了全球大部分的实体财富,却由于金融业的相对弱势,在全球财富分配上一直处于被剥削的地位。金融财富的暴利,主要依靠对实体财富真实价值的打压来赢取。如果这种模式延续下去,中国只能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但现在美国华尔街因为自己的贪婪而面临被迫重组、整个欧美金融业都要重新洗盘的时候,给了中国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经济虽然目前也出现了很多困难,但相对还是有很多回旋余地。最重要的是,中国有非常高的净储蓄,而且经过十年来高速增长的出口净盈余,积累了全球最多的高达1万8000亿的外汇储备。虽然外汇储备的构成一直不对外公布,视为机密,但一般认为,从币种上65%是美元,25%是欧元,从资产上看,90%是长期国债和长期机构(如“两房”)债券。总体上看安全性和流动性较高,但收益性很低,用于股权投资的比例极低。资金为王,这是这个金融危机时代最有力的武器,最有谈判权的砝码。金融危机时候最短缺的就是资本,人心惶惶,没有人敢拿出资本,流动性极度缺乏。莱曼兄弟和美林的倒下,直接原因是因为没有注资可用。在动用300亿美元支持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和背书“两房”2000亿美元国有化方案之后,美联储实在不敢也没有能力再次向商业金融机构注资了。欧洲金融体系也自顾不暇。来自中东等地的主权财富基金曾经在去年为华尔街注资400亿美元,但现在也因为石油价格回落、风险不明等原因退却了。只有中国政府所拥有1万8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早已被看做美国金融系统能否重新走向稳定的最重要砝码。美国政府接管“两房”前就多次请求中国继续持有“两房”证券,否则“两房”早就崩盘了。据中金统计,截止08年6月,中国外汇储备有4400亿“两房”相关证券,中国央行是“两房”最大的单一投资者。美国政府一直防范中国的国有资本进入和影响美国经济,设置了种种阻碍,中国的民营经济和金融资本又过于弱小。但这次,只有这次机会,恐怕美国不得不低下头颅,有求中国帮助了。否则美元不仅刚有的强势肯定要逆转,财政赤字高速扩大,经济政策困难重重。个人以为,此次美国金融危机,跟1929大危机还是有本质不同,实体经济基本没有出任何大问题,纯属金融泡沫问题,住房市场的问题也是被金融工具放大的,本身没有那么严重。美国和欧洲金融界的反应过度了,但这也是金融的特点。杠杠作用过高,一有风吹草动就被放大了。虽然金融对实体经济确有反作用,但没有那么厉害。一旦度过难关,美国实体经济的复苏还是预计会很快,金融危机的过去也是迟早的。所以,过了这村就没有那店了。中国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策略性提高要价,打入全球金融圈的核心区,在国际财富分配的顶端占有一席之地乃至决定性发言权,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当然,这需要非常高超的技巧和战略手段,绝非易事。再持有美国债券来获取那么一点收益毫无价值,哪怕买下一两家顶级投行、商行都不是目标,因为金融机构的生命在于人才,光有壳子没有意义,关键是要毫不客气地用手中的砝码,为自己争取最大化利益,争取到金融业的发言权、游戏的主导权、规则制定权,至少也要夺回一批重要商品的定价权。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打个翻身战,一跃从制造大国升为真正的经济强国。但不得不说,以现有主事官僚的眼光、境界和能力,和国内现有的人才储备,来做这样的大事,难度很大很大。一旦做的不好,反而有可能引火烧身,加大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灾难性影响。所以,我只是说“如果”。危机和机遇总是钱币的两面。然而,一个大国的跃升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要经历种种曲折、千锤百炼,但关键时候能不能抓住转折机遇,造就了大国和强国的差别。想想美国1929年大危机之后的凤凰涅盘、不仅成功摆脱危机反而一跃为世界第一超级强国,兴盛至今。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机遇,越大的危机,越大的机遇。中国能不能抓住这次机遇??这方面新加坡的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对美林的股份收购可以作为一个成功的经验案例来借鉴。但作为一个大国的战略,中国的眼光需要比这大很多才行。美国银行以500亿美元股份收购美林,美林最大股东淡马鍚控股因而受益,估计赚15亿美元(约117亿港元)。新加坡财富基金淡马锡由去年12月开始,陆续斥资59亿美元入股美林,买入约14%美林股权,根据彭博资料,淡马锡买美林股份,平均作价每股23.11美元。美银透过股换股方式买美林,出价相等于每股29美元,较美林9月12日收市价每股17.05美元,溢价达70%。 狼 回答采纳率:21.0% 2008-09-22 08:35 检举雷曼兄弟这家超过150年的金融“巨鳄”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季节,终于支撑不住,落得个“破产申请”惨淡下场,让国人对大洋彼岸的“次贷危机”重新评估。受该事件影响,昨日中国银行股大面积跌停,招商银行也在跌停之列。今日,招行发布了持有雷曼兄弟债券的公告,所持债券即使全部损失,也仅仅影响每股收益0.0324元/股,实质性影响很小。但心理脆弱的投资者是否会理性对待,还得拭目以待。“雷曼兄弟面临破产!”——这一消息对全球股市的影响可谓立竿见影,然而其带来的影响或许才刚刚开始显现!继昨日华安基金公司公告旗下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受到雷曼兄弟事件影响之后,今日招商银行(600036,收盘价16.07元)也发布了受累于雷曼兄弟的消息,公告称,公司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共计7000万美元。业内人士指出,面对昨日银行股的齐齐跌停,这一不利消息的发布,又可能被市场所放大。实质性影响有限今日,招商银行发布公告称,截至公告日,公司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其中高级债券6000万美元,次级债券1000万美元。公告同时称,公司将对上述债券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审慎原则提取相应的减值准备。7000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大约相当于4.77亿元,这一数字对招商银行的影响会有多大呢?如果招商银行对持有雷曼兄弟发行的债券计提10%的减值,那么损失将会为4770万元。按照招商银行总股本147.07亿股计算,那么影响每股收益将仅仅为0.0032元/股;如果招商银行对7000万美元计提50%的坏账准备,那么对每股收益造成的影响也只有0.0162元/股;即使作最坏打算,对这7000万美元进行全额坏账计提,那受到的影响也不过仅为0.0324元/股,这一数字与招行今年中期每股收益0.9元相比,显然所占比重是相当之小的。因此,民族证券分析师认为,招商银行虽然对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的债券没有计提相应减值准备,但这一事件即使作最坏打算,给招行带来的实质性影响也相当有限。市场可能反应过度“实质性影响有限!”这是业内人士对招商银行受累雷曼兄弟事件的评价,但市场会理性对待吗?昨日,受下调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银行股几乎全线跌停,但与其他银行股全天不小的波动相比,招商银行算得上是表现最弱的一只股票。昨日,招商银行大幅低开5.32%,之后很快就被大额卖单打到了跌停板上。虽然上午还几度打开跌停,但午后就被牢牢封在了跌停板上,收盘仍有超过千万的卖单封在跌停板上,显然空方的力量是相当强大。招商银行作为机构的重仓股,昨日被牢牢打到了跌停板上,这充分显现了机构的态度。今日,招商银行再度发布受累雷曼兄弟的公告,这会对昨日跌停的股价“雪上加霜”吗?业内人士认为,招商银行作为银行股的龙头,昨日的走势相当“疲软”,而近一个月时间内,机构减持的迹象相当明显。因此,如果没有机构的介入,而这一不利消息完全有可能被市场放大,而导致的结果自然就是股价继续下跌。因此短期内,对银行股仍然需要谨慎,不宜盲目介入抢反弹。
❿ 密西西比泡沫的背景
第一步:1716年5月约翰·劳经法国政府特许建立了一个可以发行货币的私人银行,并且它发行的纸币可以用来缴税。约翰·劳的银行事务经营得很成功,币值稳定。而金银却因受政府的不明智干预时常贬值。于是劳氏银行的信誉蒸蒸日上,垄断了烟草销售,还独揽改铸金币、银币的权力。最终于1718年12月被国有化为皇家银行,但仍由其担任主管。
第二步:在法国政府的重商主义下,约翰·劳自1717年就开始日益获得各种贸易特许权,以至于其设立的密西西比公司拥有与密西西比河广阔流域和河西岸路易斯安那州贸易的独一无二权力(因为当时传说这两个地方遍地可见金银),且公司股票可以用国库券以面值购买,尽管面值500里弗尔的国库券在市场上只能兑换160里弗尔,投机狂潮开始席卷法兰西。时至1719年时密西西比公司又被全权授权在东印度群岛、中国、南太平洋诸岛以及柯尔伯建立的法国东印度公司所属地进行贸易。垄断性的海外贸易确实为密西西比公司带来了不少超额利润,此时公司又称印度公司,新增5万股份,劳氏保证每份500镑的股票每年可获得200里弗尔的红利,而当时面值500的国库券只抵得上100的市值了。人们纷纷无法抵制诱惑,至少有30万人申请购买5万的新股。
第三步:借助此时法国公众的普遍热情,约翰·劳决定运用皇家银行的纸币发行能力和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实力实践其刺激经济和为摄政王解除政府国债负担的设想。约翰·劳首先向人们展示了异常辉煌的公司前景,接着密西西比公司于1719年9月12日,9月28日,10月2日分别发行10万股股票,每股5000里弗尔,用于偿还15亿里弗尔(相当于6000万英镑)的国债。
股票一上市就被抢售一空,无论是豪门显贵还是村夫野汉,不分男女老少都幻想从劳氏股票中获得无尽的财富。股票价格涨了又涨,直线飚升。有时在几个小时内就可以上扬10到20个百分点。早上出门一贫如洗的人,晚上归家时就可以腰缠万贯。最狂热的记录是半年内股价能从500里弗尔被炒到18000里弗尔。各地的人都纷纷涌入股票交易场所,从早到晚熙熙攘攘,甚至不得不多次更换更大的广场。不仅用以偿还国债的纸币又流回股市,而且为配合股票投机对货币的需求,皇家银行又发行了2.4亿里弗尔纸币(为支付印度公司以前发行的1.59里弗尔股票,1719年7月25日皇家银行已经发行过2.4亿里弗尔纸币)。总之密西西比股票的价格越高,皇家银行就同步发行越多的钞票。导火线点燃于1720年初,孔蒂亲王由于在要求以他自己的定价购买新上市的密西西比股票时被约翰·劳拒绝,就用三辆马车拉着自己的纸币到劳氏银行要求兑换硬币。从此任何人都可以毫无困难地任意兑换硬币,稍稍精明的股票投机者也都正确遇见到股票价格不可能永远攀升,纷纷兑换硬币并运往国外。
随之而来,时间一长国内的流通硬币到了极度匮乏的境地,闻所未闻的禁止任何人拥有超过500里弗尔硬币,违者除没收所有硬币外还要被处以数额很大罚款的法令也就应运而生了。同时还严禁任何人收购金银首饰、器皿和珍贵的宝石。随着股民信心的下跌,密西西比股价暴跌,已经没有什么人还相信那个地区蕴藏着巨大财富的神话。但是,为了重新树立公众对密西西比公司的信心,政府真可谓是使尽浑身解数。政府甚至宣布强制征兵计划,召集巴黎所有穷困的流浪汉,提供衣服和工具,让他们排成队,肩上扛着镐和锹,日复一日的通过巴黎街头然后来到港口等待被装船运往美洲,佯装到那里的金矿上干活。他们之中有三分之二没有上船而是分散到法国各地,不到三个星期他们中的一半人又出现在巴黎。为了维持9000里弗尔的股价,约翰·劳还于1720年3月25日,4月5日,5月1日分别发行了3亿,3.9亿,4.38亿里弗尔纸币,使得一个多月内货币流通量增加了一倍多。据估算当时流通中的纸币有26亿里弗尔之多,而全国的硬币加起来还不到这个数目的一半。
终于约翰·劳控制不了局面了,不得不宣布股票贬值,国务会议通过决议让纸币贬值50﹪,银行则停止兑付硬币业务。股价在1720年9月跌到2000里弗尔,到1721年9月跌回500里弗尔。至此昔日的经济繁荣泡沫彻底破灭,代之以经济衰退、民生重创的现实。这就是以约翰·劳为主角,依据其增发纸币——换成股票——最终可以抵消国债的理念和摄政王的赏识,借助密西西比公司和皇家银行为载体,联合贸易和金融两条战线演绎的一场带有浓厚政府性质的泡沫经济。 1715年初,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驾崩,由路易十五——菲利普二世摄政。路易十四留给路易十五的是一个国库枯竭与巨额外债的国家,这主要是由于路易十四连年对外发动战争,对内又极度奢侈浪费,弄得法国经济陷入极度苦难之中。于是,1716年,法国政府特许约翰·劳在巴黎建立了一家资本约600万利弗尔(Livre)的私人银行,这便是后来的“皇家银行”。政府授予皇家银行有发行钞票的权力,以便它用所发行的钞票来支付政府当时的开支,并帮助政府偿还债务。这种钞票在原则上可以随意兑换成硬通货,人们乐于接受。因此,银行建立后,其资产总额迅速增加。1717年8月,劳取得了在路易斯安那[1]的贸易特许权和在加拿大的皮货贸易垄断权。其后,劳建立了西方公司,该公司在1718午取得了烟草专卖权。1718午11月,劳成立了塞内加尔公司,负责对非洲的贸易,1719年,劳兼并了东印度公司和中国公司,更名为印度公司,垄断了法国所有的对欧洲以外的贸易。劳所主持的垄断性海外贸易为他的公司源源不断地带来了巨额利润。
1719年7月25日,劳向法国政府支付了5000万利弗尔,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为了弥补这部分费用,印度公司发行了5万股股票,每股1000利弗尔,股票价格很快上升到1800利弗尔。1719年8月,劳取得了农田间接税的征收权。1719年10月,劳又接管了法国的直接税征收事务,其股票价格突破了3000利弗尔。1719年,劳决定通过印度公司发行股票来偿还15亿利弗尔的国债。为此,印度公司连续三次大规模增发股票:1719年9月12日增发10万股,每股5000利弗尔。股票一上市就被抢购—空,股票价格直线上升。1719年9月28日和10月2日,印度公司再增发10万股,每股5000利弗尔。股票价格一涨再涨,达到了每股10000利弗尔,在半年之内涨了9倍。 密西西比泡沫原始地印证了当代关于泡沫经济的一些一致认识:
(1)证券市场是具有不完全性质的市场,不存在一个帕累托效率的均衡点,容易出现哄抬价格的泡沫现象。这是泡沫经济存在的本质理论原因,也解释了密西西比股价为什么能够完全背离公司盈利实力而纯粹受制于股票需求和股票买卖价差关系。
(2)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往往是泡沫生成的外部条件。
(3)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直接介入,往往是泡沫经济的触媒。这两点在密西西比泡沫中都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股票担负起清偿国债的功能,皇家银行大发纸币为其呐喊助威,政府出台政策只为保住股票价格。完全混淆了公司与政府的不同定位、分工和不同作用、目的。
(4)由于泡沫或迟或早、必不可免的破灭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损失,所以宏观经济当局应积极设法防止泡沫经济的生成,或者在泡沫生成后努力防止突然崩盘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也正是一个政府的真正职责所在。 印度公司的股票猛涨不落,吸引了本国大量的资余到股票市场,吸引了欧洲各国的资金的大量流入。这样,股票买卖的投机气氛越来越浓厚,投机活动的盛行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于是,每当印度公司发行股票时,皇家银行就跟着发行货币,每次发行股票都伴随着货币的增发。因为劳始终坚信增发银行纸币,换成股票,最终可以抵消国债。1719年7月,皇家银行发行了2.4亿利弗尔钞票,用于支付印度公司以前发行的1.59亿利弗尔的股票。1719年9月10日,皇家银行又发行了2.4亿利弗尔。货币大量增发后,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1719年,法国的通货膨胀率为4%,到1720年1月上升到23%。通货膨胀率的上升直接动摇了民众的信心,人们纷纷涌向银行,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纸币兑换成黄金,而不要印度公司的股票。1720年9月,印度公司的股票价格开始暴跌。1721年11月,股价跌到2000利弗尔;到12月2日,跌到了1000利弗尔;1721年9月,跌到500利弗尔,重新回到了1719年5月的水平。
密西西比泡沫破灭后,法国经济也由此陷入萧条,经济和金融处于混乱状态,多年之后还难以复苏。 在“密西西比泡沫”事件中,约翰·劳曾经一度成为法国政府“特聘的专家”,一手主管政府财政和皇家银行的货币发行,另一手控制法国海外贸易与殖民地发展。在他背后,政府为了缓解财政亏空,大量发行纸币,制造虚假经济繁荣,最终引发了剧烈通货膨胀。约翰·劳的“密西西比开发计划”成为泡影,股票变成废纸,法国金融体系因此崩溃。后来,约翰·劳逃离法国,1729年在威尼斯于贫病交加中死去。 金融创新源自于信用,而金融泡沫则崩溃于信用的透支。马克思曾说,约翰·劳“既是骗子,又是预言家”,因为他的“骗术”听上去与当代货币学理论颇为神似:增加货币供给,可以在不提高物价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就业机会并增加国民产出;纸币本位制要比贵金属本位制更好,它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说白了,采用贵金属本位制,发行货币要看手上有多少金子、银子,而金银在世界上的储量有限,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金银的供给量。纸币本位制就没有这个限制,如果金融当局愿意的话,启动银行的印钞机,要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但是,金融市场的疯狂,就在于一旦泡沫被滥发的货币和无限的乐观预期所吹大,即便是强有力的政权力量也无能为力,通货膨胀几乎就是滥发货币的代名词,相应地,货币贬值和政府信用丧失,必然导致资本市场甚至一国经济的最后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