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市场作为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债券市场的主要部分是公债或政府债券,而且,各国的债券市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从发行政府债券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公共信用制度,即国债制度,在中世纪的热那亚和威尼斯就已产生,到工场手工业时期流行于整个欧洲。”
中世纪欧洲的政府债券市场仅具有雏形。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都不很发达,17世纪下半期,荷兰联省共和国公开发行了一批政府债券,井在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上市。后来,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将本国政府债券投放到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上市,使得阿姆斯特丹很快成了欧洲最主要的债券市场。
到18世纪中后期,英国和法国凭借其资本主义生产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取代荷兰成为新的世界经济和金融中心。欧洲公债市场的重心向伦敦和巴黎转移,英国和法国的债券市场逐渐发展了起来。
在美国,早在独立战争期间,政府就发行了各种临时债券和中朗债券,以支付巨大的战争经费开支,1770年,费城成立了美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费城证券交易所,其中已有债券交易。独立战争胜利后,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开始着手重建国家财政,特别是解决联邦政府发行的纸币——“大陆市”的急剧贬值问题,1790年,美国政府按面值赎回“大陆市”,同时发行了新的“公共债券\以筹集赎买资金。此后,国债交易日渐发达。
19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工商企业需要筹集大量资金以支持其长期发展,企业债券开始诞生:同“屯国家机构也日益庞大,政府开支膨胀,政府债券规模进一步扩人。在这种情况下,债券中场开始制匿化、组织化和规模化。l肌之年3 月,英国证券交易所开设了世界上第·家大型的专业化债券交易中心。美国在181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后,债券的发行与交易也逐渐地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
在欧美各国债券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亚洲一些国家的债券市场也在酝酿、形成和发展。日本在明冶维新初期就开始发行债券、后来在修建大贩铁路则,首次发行厂公司债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亚、新加坡、韩国等其他国家的债券市场也在19世纪末和刀世纪初先后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债券中场发展十分迅猛,成为与股票中场相并列的资本市场两大支往。债券品种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如中央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政府保证债券、国库券、其他政府部门债券、普通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抵押债券、金融债券、境外债券、外国债券、欧洲债券等。债券的期限结构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各种短期、中期、汪期债券。
同时,各国债券市场规模空前扩大。在发行中场方向,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金融中场趋势》统计.1996年当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券、金融机构债券、国内公司债券、外国公司债券发行总额为12 644亿美元.与美国当年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7%;法国债券发行总额为4 752 亿法郎,与GDP的比率为6.1 %;英国债券发行总额为386亿英镑,与GDP的比率为5.4%。
在市场交易额方面,据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资料统计, 1996年,法国债券交易额达到了115 723.96亿美元,与法国GDP的比率为752.8%;德国为21 727.29亿美元,与GDP的比率为91.8%;英国为16 218.70亿美元,与GDP的比率为146.2%;美国为58588.5亿美元,与GDP的比率为78.9%。
㈡ 美国债券市场有哪些指数
美债指数代码是 CME Globex
美国债券指数基金跟踪指数的集中度非常高,标的指数主要选择巴克莱指数系列,尤以巴克莱美国综合浮动调整指数(Barclays Capital U.S. Aggregate Float Adjusted Index)和巴克莱美国综合债券指数(Barclays Capital U.S. Aggregate Bond Index)为焦点,资产管理规模占比达80%以上
㈢ 美国债券市场的基本信息
书名:美国债券市场
图书编号:1339850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定价:21.6
ISBN:750582751
作者:刘振亚
出版日期:2001-12-01
版次:1
开本:大32开
㈣ 中国债券市场和美国债券市场存在的差异
对不起,我不熟悉。你可以问问别人
㈤ 美国股市和债市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1、没有直接关系,但间接联系还是有的。
4、国债与股市的区别:
权利不同,国债债权凭证,股票是所有权凭证。
国债是国家发行,但只有股份制公司才能发行股票。
期限不同,国债是一种有期投资,有规定的偿还期,股票是无期投资。
收益不同,国债可获得固定的利息,股票分红不固定。
风险不同,国债想多比股票低,买国债的收益会比存银行高,因为国债的收益比银行存款收益高才会吸引投资者买国债。
㈥ 美国两房债券现在什么情况了,怎么没消息了
请在此输入
中国持有的美国债券数额降至去年2月以来最低。美国财政部周一发布的月度报告显示,截至今年10月,中国共计持有美国债券1.25兆亿美元,相较今年9月下降136亿美元,据美国财政部今日发布报告显示。中国目前依旧是美国的最大债券持有国,其后是日本。此前,日本的美国债券持有量为1.22兆亿美元,今年10月上涨6亿美元。
中国作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如果金融危机后低迷增持美国债券,目前债券疯狂阶段减持美元债券,将得到最丰厚的收益。事实上,这就是美联储与美国财政部的节奏。
次贷危机发生前,美联储资产规模约在8500亿美元水平,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疾风暴雨来临之后,美联储疯狂扩大资产负债表,到2012年12月末达2.9万亿美元,到2013年年底,上升到4万亿美元。次贷危机之前美国政府债券占美联储资产占比中下降,从80%以上下降到2008年12月的21%,而后美联储持有美国国债回升,2012年12月升至57%。美联储购买的三大资产是美国国债、联邦机构证券和机构担保抵押贷款证券,随着美联储放水,这三大资产价格都在上升。
美联储、美财政部在低位时买入债券,在高位时减持资产,使得美联储与美财政部成为最赚钱的机构。2009年美联储盈利534.2亿美元,2010年盈利817.4亿美元,2011年赢利744亿美元,向美财政部移交754.2亿美元;2012年向美国财政部上缴889亿美元利润,同比增长17.9%;2013年上交796亿美元;说美联储与美国财政部是金融危机期间最大的获益者,毫不夸张。
重要的原因是美联储购买的国债价格大幅上升,以及两房普通股与优先股等资产价格大幅上升。根据2008年9月的协议,美国财政部将向房地美和房地美注入资金1875亿美元,两房向政府发行优先股,股息收益率定为10%。
如今美财政部的投资获得巨额回报,房利美与房贷美两家公司财报显示,到今年6月份,房利美向美国财政部支付57亿美元红利,房地美将向美国财政部支付45亿美元红利,如此一来,“两房”支付给美国财政部的总红利达到2131亿美元,美国财政部收益已有256亿美元。美国私人投资者愤愤不平,进行了两次诉讼都铩羽而归。
跟美联储与美国财政部投资,在特殊的经济周期,美联储与美国财政部直接跳到前台托市。美联储掌握货币机器,美国财政部决定经济大势。当全球经济危机到没有什么可以信赖的时候,投资者选择相信美国国债与准国债。金融危机教会了我们,什么叫市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中国官方投资部门在这方面的判断大致是正确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
2011年2月《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国白宫计划提出改革方案,让“两房”从房屋按揭市场上逐渐淡出,并逐步减弱政府在抵押贷款市场的角色。国内舆论大哗,认为市场对于持有大量“两房”债券的中国投资是否会“打水漂”的担忧,中国投资美国“两房”债券亏损可能高达4500亿美元。2月11日,外管局负责人第一时间澄清事实,他们的判断没有错。
现在,到了市场转向的时候,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越来越浓,即使美联储暂时不加息,除非出现特殊情况,美国的国债价格顶峰时期也已经或者即将过去,美国证券货币市场将出现动荡与分化。
中国官方目前抛售美债是较好的时间窗口,市场恐慌情绪导致价格仍处于高位,但加息的预期山雨欲来,大节奏的把握可谓非常到位。
您的回答,每一次专业解答都将打造您的权威形象
㈦ 美国国债现状。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在2010年继续发展。中美各自为对方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2009年近3000亿美元。自2008年9月中国超越日本第一次成为美国最大债主以来,截至2010年10月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9068亿美元,继续保持美国国债全球最大单一持有国地位。美国通过与中国贸易,可以以最便宜的价格进口最优质的产品,压低其国内通货膨胀率;而中国大量出口所获得的美元又投资于美国金融市场,中国购买美元阻止人民币升值,实际上是借钱给美国来购买中国出口商品。因此,中美之间形成一个双边商品-贸易-金融-商品之圈,形成发展中国家低息借贷给最发达国家,最发达国家则用贷款通过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获取高利的局面。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萨默斯明确指出,中国大量持有美国国债,实际上是一种“金融恐怖均衡”,没有人会率先打破这个均衡。
㈧ 美国债券市场的介绍
《美国债券市场》是由刘振亚编写,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
㈨ 全球债券的市场现状
第一笔全球债券发行后,投资银行为了促进市场的发展,力图向借款人说明利用全球债券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满足巨额借款需求;同时向投资者保证全球债券将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事实也确实如此。
世界银行已经将全球债券作为其主要的融资手段,到1993 年世界银行已通过发行全球债券满足了其近一半的融资需求,并期望将来将这一比重提高至2/3。世界银行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发行全球债券可以降低筹资成本。据估计,发行全球债券可以比发行扬基债券节约10—20 个基点,比发行欧洲美元债券节约近10 个基点。同时在后市(after-market)交易中利差也没有扩大,这主要是是因为投资者可以充分利用各金融市场之间的套利机会进行大笔交易,因而使全球债券的交易量在欧洲清算系统中一直保持在前五位。
投资者对全球债券也极为欢迎,这不仅是因为其具有很高的流动性,而且因为全球债券降低了交易成本。目前美国的国债市场是全球流动性最强的市场,1 亿美元以上的交易的买卖差价仅为3 美分左右,而世行的全球债券流动性仅次于美国国债,其买卖成本低于其他类型债券。买卖主权发行者或国际组织的债券,在扬基债券市场上成本为25 美分以上;在欧洲债券市场上为15 美分,而全球债券的成本仅为10 美分。
全球债券也大大降低了清算和托管成本。这是因为在全球债券交易中,欧洲债券和美国国内债券市场的交易、清算网络得以联通,从而大大缩短了清算和交割时间,节约了占用资金的利息成本。同时,由于全球债券在各大金融中心都没有托管机构,因而投资者可以直接利用本国的托管机构,而不必求助于国外托管机构,这就成倍地降低了托管成本。
尽管全球债券具有上述诸多优势,但在开始的几年中,只有世行被认为发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债券,其他发行人所发行的全球债券或是大部分回流到国内市场,或是只在除本国市场外的一个主要金融市场发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要发行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债券,发行人必须满足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其借款规模足够大,因而能大规模发债;二是发行人必须在至少两个主要的金融中心有良好的信誉,以便利债券的顺利发行。而真正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发行人极少。
为了能够利用全球债券的优势,一些不具备上述两个条件的惜款人采取了一些变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在欧洲债券市场上发行债券的同时,利用美国的144A 规则在美国国内进行私募发行,从而创造一种类似全球债券的交易。美国发行人经常利用这种方式来规避SEC 的登记要求,从而缩短发行的准备时间。根据144A 规则,只要是合格机构投资者(QIBs),就可以购买按144A 规则发行的证券。由于144A 发行只能面向合格机构投资者,其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必然受到很大限制。主权发行人为了提高证券流动性,多不采用144A 发行,而是向SEC 登记,以便能向美国的零售投资者发行。
一些借款人虽不具备发行全球债券的条件,但仍利用这一方式发行以本国货币计值的全球债券。如加拿大的一些公用事业公司就曾发行过约80 亿美元的全球债券,但以加元计值。这些债券发行后大部分流回国内。这类借款人利用全球债券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可以满足其巨额的借款需求而不必增加借款成本。因为对外国投资者来说,全球债券比加拿大政府债券的收益率要高,因而借款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在国外金融市场发行。即使惜款人不能在利率上降低借款成本,但由于发行全球债券的佣金明显低于在国内市场发行债券的佣金,因而仍可以节省大量费用。此外,直接以本国货币发行全球债券也避免了同时必须进行互换交易的风险和成本。
全球债券的发行与某些国家的国内规则可能发生冲突,因而必须事先进行协调。如在日本发行日元债券,辛迪加中必须至少有一家日本证券公司,而日本国内证券公司的佣金都是比较高的,因此会增加全球债券的发行成本。为此,世行获得了日本有关当局的豁免,可以在发行日元全球债券时不必邀请日本证券公司参与。又如在德国,债券都是以无记名形式发行的,而全球债券都是在美国SEC 登记并以记名形式发行的。为了避免发行马克全球债券时出现冲突, 世界银行设计了两个永久性的全球证书( Global Certificate)。这两个全球证书都不能换成单个的债券。无记名的全球证书由德国的DKV 持有,代表DKV 所属机构代投资者持有的债券;记名全球证书则由花旗银行法兰克福分行持有,代表美国的证券托管公司(DTC)所属成员代投资者持有的债券。通过这种方式,马克全球债券就可以在全球自由交易,并可以通过“欧洲清算系统”或塞德尔(欧洲债券市场)、 DTC(美国市场)及DKV(德国市场)所组成的清算网络进行交易的清算,从而降低了马克全球债券的交易成本。
尽管全球债券市场从1993 年以来获得飞速发展,但许多市场参与者仍对此持怀疑态度。欧洲投资银行(EIB)的官员认为,真正能够发行全球债券的发行人只有世界银行集团的三个姊妹组织,而其他的发行人实际上并不是发行真正的全球债券,而只是发行金额较大的欧洲债券,还有人认为只要美国还是一个记名债券市场而欧洲还是一个无记名债券市场,就不能真正形成一个无边界限制的全球债券市场。
虽然各界人士对全球债券意见不一,但全球债券确实代表着未来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趋势,因此其未来发展是很乐观的。
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创立。 定义: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什么叫宏观调控?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慢慢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