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国怎样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
德国 是危机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危机的主要受害者。从1929 年到1932年,德国工业设备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业生产下降了40%,对外贸易额下降60%,物价下跌30%,农业生产下降了30%大批小农破产,佃农人数迅速增加。其中,主要工业产量下降幅度更大, 铁产量减少70%,造船业产值下跌80%。工业危机反过来又导致了金融危机。1931年7月,德国达姆斯达特银行倒闭,引发银行挤兑风潮,国家黄金储备由 23.9亿马克减少到13.6亿马克,柏林九大银行减为四个,连德国最重要的银行之一达姆实达特国名银行于1931年7月倒闭。失业率急剧上升,1932年高达43.8%,加上半失业者22.6%,则1932年德国全失 业和半失业人数高达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二,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社会问题。空前深刻和空前剧烈的经济危机给德国以致命的打击,危机高峰期时的1932年一年中,德国工业产量比1929年下降近一半,危机时期,德国失业者使用废旧物品搭成住房,而统治阶级实行征收新税,削减工资,削减救济金和养老金等政策,力图把危机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肩上,致使社会矛盾激化。
希特勒上台后推行:
1.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税收、扩大国债和实行通货膨幷胀
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国家税收收入由65.6亿马克骤增到177亿马克,六年中实收税款共增幷加了600亿马克以上。1932-1939年9月,德国国债由115亿马克上升到371亿马克。帝国银行和几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是国债的主要持有者。劳动者的小额储蓄存款也被强迫投入公债。帝幷国银行以国债为担保大量增发银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银行券由26亿马克骤增为110亿马克。这些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德国国家有能力进行有规模的投资和军事订货。
2.大规模的军事采购和订货
1932年,德国的军费支出为6.7亿马克,约占当年国家总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国民收入的1.5%。1933年-1939年秋的六年备战期间,德国全部备战支出在400亿马克以上,约占同一时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国民收入的10.6%。巨额的军事订货使德国垄断资本集团获得了高额利润。以军火工业康采恩克虏伯公司为例,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公司从国家接受的军事订货总值由930万马克猛升到1.45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5倍。在同一时期,公司的纯利润额则由650万马克上升到1.22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8倍。
3.剥夺犹太幷人资本
希特勒等人登台以后,大量开展“排犹运动”,帮助“雅利安”财团剥夺犹幷太幷人的财产。由于这一“运动”,共计约60-80亿马克的德国犹太资本,通过强力没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转到了“雅利安”财阀和纳粹党魁手中。
4.强制卡特尔化
强制卡特尔化是希特勒政府扩大垄断组织统治及加速生产与资本集中的重要措施,并且比历届德国政府实施得更彻底。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颁布所谓的“卡特尔条例”,规定帝国经济部有权建立新卡特尔,而一切卡特尔则有权限令局外企业合并起来。任何反对这种规定的局外企业,有关的卡特尔可以拒绝承认它们,从而剥夺它们得到原料和商品供应等权利。这实际上是在经济上宣布了它们的死刑。在这种威胁下,大量中小局外被迫合并如垄断组织,受垄断资本的直接统幷治。卡特尔的数目迅速增幷加,1930-1936年,德国已登记的卡特尔总数,由2100个增幷加到2500个。
5. 淘汰中小企业,扩大垄断组织
1937年,希特勒颁布了“股份公司改幷革法”,规定凡是资本不组10万马克的小股份公司应予淘汰;而新设立的股份公司,资本不得少于50万马克。结果,据德国官方统计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资本不足10万马克的公司绝大部分遭到淘汰,资本为10-50万马克的公司减少一半,而资本在500万马克以上的大公司,在股份公司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931年的74.5%上升到1939年的78.8%。中等资产阶幷级被大大削弱了。此外,希特勒政府还强迫封闭大量手工企业和小型零售商号。从1937年起,由于局势工业的劳动力供应问题日益尖锐,希特勒政府以“清理”手工企业和小商号为由,连续颁布了若干法幷令,勒令所谓“负担过剩”及“经济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业和小商号停业,把数十万手工业者及小商人骗入军事工厂服苦役。据统计,到战争爆发时止,被迫停业的手工企业近20万家,小商店约10万家。 通过这种方式,德国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大大加速了,垄断资本的势力空前加强起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部门生产的垄断化达到惊人的程度。垄断组织控制生产的比重在钾盐、炼铁、金属加工、人造氮、水泥、制糖、化学及**、电力等部门为95-100%,在机器及运输工具制造、人造丝、麻织业、制纸业等部门为80-95%,在优等钢生产中为60-70%资本进一步集中于各康采恩手中,到30年代末,他们已经控制了了全国股份资本总额的85%,为数众多的小业主沦于破产。
6.政府全面干预国民经济,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1933-1936年秋,帝国经济部是最高中央调节机关。它下面设有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各工业部门、农业、时常、对外贸易、物价等等。同时,根据1934年的“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在原有企业主联合会及各垄断组织基础上,新设立了按部门和按地区的两类经济调节机构,交由垄断寡头及其亲信直接掌握。部门调节机构的组织形式是经济集团,共有四级。最上级为工业、商业、银行、保险业、动力和手工业等6个最高集团;下属44个经济集团;它们下面又分350个部门集团;最下一级则为640个专业集团。地区调节机构采取了省经济厅(下属市、区分支机幷构)的形式,全德共有18个。这两类调节机关都具有政府机构的权力,它们统一归帝国经济部下设的全德经济院管辖,同时,两者的地方基层组织有是同一的东西。通过各级经济集团和省经济厅系统,在有关中央专业管理局的协同之下,垄断资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图自上而下地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双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国经济部下面还设立了“德国经济总委幷员会”,它是由垄断寡头直接把持的备战经济总参谋部,拥有很大权力,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幷令的制订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经济调节机构已形成为一个自中央到地方的庞大体系,按军事化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1936年秋,“四年计划全权督办”戈林又设立了一个调节机构“四年计划全权机关”,引起了两大机关职能的重复。 有计划的经济使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1933年-1939年,德国军火生产增长11.5倍。但同时,德国的部门经济却出现了不平衡。在军火工厂加紧制造武器的同时,德国的纺织及制鞋工业的半数设备被闲置起来。在农业方面,帝国粮食局及其下属的数万个基层机构,是希特勒政府干预农业活动的基本工具。不过全部的农业事务,包括播种面积及作物类别、农业就业人数、化肥的分配、饲料的购买、农产品义务上缴数量、农产品价格、经营农产品贸易的利用额、农户的收入,甚至农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运送给城市亲友的蛋品数量等,都受到国家的控制。 希特勒政府时期的德国粮食产量基本停滞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粮食进口量与20幷年代差不多,约在400万吨上下。
7.一方面加强和扩大国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将国有财产转到私人垄断资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时期,德国国家所掌握的股份资本绝对和相对额都增长。1932-1939年,“国有的”股份资本额,由29亿马克提高到36亿马克,它在全国股份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国国家垄断资本共计248亿马克,占全国总资本的五分之一。 在扩大国有化的同时,希特勒政府还执行了国有财产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当时的德国政府为挽救一系列垄断资本集团,以优惠价格收购了柏林各大银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业公司的部分股票。随着这些企业的扭亏为盈,希幷特勒政府把国家持有的巨额股票廉价卖给有关的私人垄断资本集团。在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垄断企业同政府的结合也加强了。企业主职能与国家官僚职能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8.扩大对外贸易
1932-1938年,德国在保加利亚、希腊、匈牙利、罗马尼亚及南斯拉夫等国的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分别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年,德国对外投资急剧上升,由12亿美元增加到40亿美元。1933年5月,德、法、比、卢等国钢铁垄断组幷织又联合成立国际粗钢输出协会,从而恢复了国际钢铁卡特尔。在国际钢铁卡特尔和国际铝卡特尔中,德国垄断组织也分别拥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额或股份额。
9.兴办公共工程
希特勒政府头两年(1933-1934年)用于兴办公共工程的开支共约50亿马克。其中最大的是建筑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16.1亿马克,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筑物与住宅(后来不少成为兵营)约7亿马克,开垦荒地与改良土壤等约7亿马克,整治河道、开凿运河和架设桥梁等3.5 亿马克,修复和更新铁路设备约5亿马克;对参加公共工程的私人发放补助金和减免税金约6-7亿马克。
二、货币新经济政策
1.拒绝接受国外借款,以生产为德国货币的基础,而不以黄金为本位。
2.用直接易货的方式来进行进出口贸易。
3.停止所谓“外汇自由”,即准许在货币方面实行赌博并按照政治情况,把私有的财产由国移到彼国。
4.当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资时,就制造货币,而不向外国借债。
三、社幷会福利政策
1.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幷度,增幷加和提高国幷民的社会福利。
2.扩大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幷度,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使工人享有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的休假旅游。
3.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㈡ 2000年之后德国马克汇率的走势,文字分析,300字以上
你们老师的经济学是数学老是教的吗?1999年成立了欧元,德国马克就不存在了,2000年后哪里还有德国马克走势?
㈢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为何突然有钱了钱从哪里来
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与国,在战争中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但是德国也确实很顽强,两次经历大的战争,却两次死而复生并成为强国,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的许多城市被摧毁,德国的工业基础也遭到了很大程度破坏,国家经济崩溃,人民生活疾苦,连吃饭都成为问题。而且德国是战败国,需要向战胜国赔偿高达269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这无疑压得德国抬不起头。
还有所谓的军工发展,其实希特勒发展军工,除了赚外汇之外,也是在为未来对外扩张做准备。因为希特勒上台之后实施的经济体制,其实就是将国民经济军事化,所有的社会资源极度向国家靠拢,结果造成头重脚轻,人民被牵着鼻子走,希特勒的意志因此可以左右德国民众。
所以说,希特勒采取的经济措施,其本质还是在为军事扩张做准备的,民众的生活虽然得到了改善,但是却变成了国家的奴隶,后来也成为了德国发动战争的牺牲品。
㈣ 希特勒是如何发展纳粹经济的
希特勒如何发展纳粹经济:
一、经济措施:
1.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税收、扩大国债和实行通货膨胀
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国家税收收入由65.6亿马克骤增到177亿马克,六年中实收税款共增加了600亿马克以上。1932-1939年9月,德国国债由115亿马克上升到371亿马克。帝国银行和几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是国债的主要持有者。劳动者的小额储蓄存款也被强迫投入公债。帝国银行以国债为担保大量增发银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银行券由26亿马克骤增为110亿马克。这些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德国国家有能力进行有规模的投资和军事订货。
2.大规模的军事采购和订货
1932年,德国的军费支出为6.7亿马克,约占当年国家总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国民收入的1.5%。1933年-1939年秋的六年备战期间,德国全部备战支出在400亿马克以上,约占同一时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国民收入的10.6%。巨额的军事订货使德国垄断资本集团获得了高额利润。以军火工业康采恩克虏伯公司为例,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公司从国家接受的军事订货总值由930万马克猛升到1.45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5倍。在同一时期,公司的纯利润额则由650万马克上升到1.22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8倍。
3.剥夺犹太人资本
希特勒等人登台以后,大量开展“排犹运动”,帮助“雅利安”财团剥夺犹太人的财产。由于这一“运动”,共计约60-80亿马克的德国犹太资本,通过强力没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转到了“雅利安”财阀和纳粹党魁手中。
4.强制卡特尔化
强制卡特尔化是希特勒政府扩大垄断组织统治及加速生产与资本集中的重要措施,并且比历届德国政府实施得更彻底。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颁布所谓的“卡特尔条例”,规定帝国经济部有权建立新卡特尔,而一切卡特尔则有权限令局外企业合并起来。任何反对这种规定的局外企业,有关的卡特尔可以拒绝承认它们,从而剥夺它们得到原料和商品供应等权利。这实际上是在经济上宣布了它们的死刑。在这种威胁下,大量中小局外被迫合并如垄断组织,受垄断资本的直接统治。卡特尔的数目迅速增加,1930-1936年,德国已登记的卡特尔总数,由2100个增加到2500个。
5. 淘汰中小企业,扩大垄断组织
1937年,希特勒颁布了“股份公司改革法”,规定凡是资本不组10万马克的小股份公司应予淘汰;而新设立的股份公司,资本不得少于50万马克。结果,据德国官方统计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资本不足10万马克的公司绝大部分遭到淘汰,资本为10-50万马克的公司减少一半,而资本在500万马克以上的大公司,在股份公司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931年的74.5%上升到1939年的78.8%。中等资产阶级被大大削弱了。此外,希特勒政府还强迫封闭大量手工企业和小型零售商号。从1937年起,由于局势工业的劳动力供应问题日益尖锐,希特勒政府以“清理”手工企业和小商号为由,连续颁布了若干法令,勒令所谓“负担过剩”及“经济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业和小商号停业,把数十万手工业者及小商人骗入军事工厂服苦役。据统计,到战争爆发时止,被迫停业的手工企业近20万家,小商店约10万家。 通过这种方式,德国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大大加速了,垄断资本的势力空前加强起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部门生产的垄断化达到惊人的程度。垄断组织控制生产的比重在钾盐、炼铁、金属加工、人造氮、水泥、制糖、化学及药品、电力等部门为95-100%,在机器及运输工具制造、人造丝、麻织业、制纸业等部门为80-95%,在优等钢生产中为60-70%资本进一步集中于各康采恩手中,到30年代末,他们已经控制了了全国股份资本总额的85%,为数众多的小业主沦于破产。
6.政府全面干预国民经济,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1933-1936年秋,帝国经济部是最高中央调节机关。它下面设有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各工业部门、农业、时常、对外贸易、物价等等。同时,根据1934年的“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在原有企业主联合会及各垄断组织基础上,新设立了按部门和按地区的两类经济调节机构,交由垄断寡头及其亲信直接掌握。部门调节机构的组织形式是经济集团,共有四级。最上级为工业、商业、银行、保险业、动力和手工业等6个最高集团;下属44个经济集团;它们下面又分350个部门集团;最下一级则为640个专业集团。地区调节机构采取了省经济厅(下属市、区分支机构)的形式,全德共有18个。这两类调节机关都具有政府机构的权力,它们统一归帝国经济部下设的全德经济院管辖,同时,两者的地方基层组织有是同一的东西。通过各级经济集团和省经济厅系统,在有关中央专业管理局的协同之下,垄断资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图自上而下地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双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国经济部下面还设立了“德国经济总委员会”,它是由垄断寡头直接把持的备战经济总参谋部,拥有很大权力,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令的制订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经济调节机构已形成为一个自中央到地方的庞大体系,按军事化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1936年秋,“四年计划全权督办”戈林又设立了一个调节机构“四年计划全权机关”,引起了两大机关职能的重复。 有计划的经济使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1933年-1939年,德国军火生产增长11.5倍。但同时,德国的部门经济却出现了不平衡。在军火工厂加紧制造武器的同时,德国的纺织及制鞋工业的半数设备被闲置起来。在农业方面,帝国粮食局及其下属的数万个基层机构,是希特勒政府干预农业活动的基本工具。不过全部的农业事务,包括播种面积及作物类别、农业就业人数、化肥的分配、饲料的购买、农产品义务上缴数量、农产品价格、经营农产品贸易的利用额、农户的收入,甚至农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运送给城市亲友的蛋品数量等,都受到国家的控制。 希特勒政府时期的德国粮食产量基本停滞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粮食进口量与20年代差不多,约在400万吨上下。
7.一方面加强和扩大国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将国有财产转到私人垄断资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时期,德国国家所掌握的股份资本绝对和相对额都增长。1932-1939年,“国有的”股份资本额,由29亿马克提高到36亿马克,它在全国股份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国国家垄断资本共计248亿马克,占全国总资本的五分之一。 在扩大国有化的同时,希特勒政府还执行了国有财产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当时的德国政府为挽救一系列垄断资本集团,以优惠价格收购了柏林各大银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业公司的部分股票。随着这些企业的扭亏为盈,希特勒政府把国家持有的巨额股票廉价卖给有关的私人垄断资本集团。在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垄断企业同政府的结合也加强了。企业主职能与国家官僚职能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8.扩大对外贸易
1932-1938年,德国在保加利亚、希腊、匈牙利、罗马尼亚及南斯拉夫等国的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分别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年,德国对外投资急剧上升,由12亿美元增加到40亿美元。1933年5月,德、法、比、卢等国钢铁垄断组织又联合成立国际粗钢输出协会,从而恢复了国际钢铁卡特尔。在国际钢铁卡特尔和国际铝卡特尔中,德国垄断组织也分别拥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额或股份额。
9.兴办公共工程
希特勒政府头两年(1933-1934年)用于兴办公共工程的开支共约50亿马克。其中最大的是建筑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16.1亿马克,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筑物与住宅(后来不少成为兵营)约7亿马克,开垦荒地与改良土壤等约7亿马克,整治河道、开凿运河和架设桥梁等3.5 亿马克,修复和更新铁路设备约5亿马克;对参加公共工程的私人发放补助金和减免税金约6-7亿马克。
二、货币新经济政策
1.拒绝接受国外借款,以生产为德国货币的基础,而不以黄金为本位。
2.用直接易货的方式来进行进出口贸易。
3.停止所谓“外汇自由”,即准许在货币方面实行赌博并按照政治情况,把私有的财产由国移到彼国。
4.当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资时,就制造货币,而不向外国借债。
三、社会福利政策
1.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
2.扩大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使工人享有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的休假旅游。
3.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以上措施对于起动处于危机最低点的德国经济,减少庞大的失业人数,起了很大作用。客观评价希特勒,不能抹杀他对德国经济的贡献,就经济发展而言,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纳粹创造了德国经济恢复的奇迹。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使得二十年前惨败的德国,又重新崛起成为欧洲大国。
㈤ 为什么没有别的国家买中国的国债
这是一种误解,只不过我们了解的少,我国其实一直在发行国际债券
对外发行债券是我国吸引外国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从l982年首次在国际市场发行国际债券至今,我国各类筹资主体已在国际债券市场发行了100多次债券。
1987年10月,财政部在德国法兰克福发行了3亿马克的公募债券,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政府首次在国外发行债券。
l994年7月,我国政府在日本发行公债券;
l995年11月又发行400亿日元债券,其中,20年期为100亿日元,7年期为300亿日元。
l996年我国政府成功地在美国发行4亿美元l00年期扬基债券,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政府的国际形象,在国际资本市场确定了我国主权信用债券的较高地位和等级。
1997年和l998年,我国利用国际债券融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两年共发行美元债券34.31亿、德国马克债券5亿、日元债券l40亿。
2001年5月17日,中国政府在海外成功发行了总值达l5亿美元的欧元和美元债券。这是中国政府自1998年12月以来首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其中,l0亿美元的l0年期美元债券年息率为6.8%,由高盛、J.P.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法国巴黎、德意志银行及巴克莱资本等投资银行承销。此次发行债券不仅保持了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经常发行人的地位,而且向国际金融社会展示了中国经济的活力,是一次具有战略眼光的融资行为。
㈥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财政赤字状况迅速扭转,钱从哪里来
希特勒面对德国的财政赤字状况,采用了大力发行国债的政策,着重发展经济,维护了统治地位,并且通过没收犹太人的财产以及外交吞并战略,获得了大量财富。在大多数人看来,德国由于一战的失败,国家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实力大不如前,但这其实都只是表面现象。
在这一灭绝人性的方式下,获得了大量财富为希特勒政府提供了巨大的一笔资金。而在外交方面,德国已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区,在吞并国土的同时也获得了这些地区的财富和军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希特勒领导的德国政府增加了大量收入。从以上来看,希特勒获得大量财富的根本原因无非就是黑暗的手段和利益的交换。
㈦ 国债负利率是什么一回事
这个很简单,手上持有负利率的国债比你自己持有货币保值,牙买加体系以后美元不在和黄金挂钩,现代货币本质上只是银行的信用债券,是一种信用债券货币。
资本总是向着能够增值的方向前进的,《资本论》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在国内流通领域内,只能有一种商品充当价值尺度,从而充当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双重价值尺度,即金和银。
总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国债负利率有利可图,不然没人买。
举例:德国负利率,实质首先都是用欧元买的,如果欧元解题以后德国的国债必然换成德国马克,比什么里拉值钱,因为现代货币是用来支付的,必须有商品,德国生产力高,生产力就是财富。
㈧ 德国1923年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通胀
德国1923年出现严重的通胀实属人祸,这是没有任何限制而增加货币实际数量的政治决策蓄意而为的结果。
1922年年底,德国被指控未能按时支付赔款。为索要赔款,1923年1月初,法国和比利时军队侵占了鲁尔区——德国的工业重地。总理威廉·古诺(Wilhelm Kuno)领导下的德国政府呼吁鲁尔区的工人们拒绝侵略者的所有要求,并承诺德国将会支付他们工资。
德意志银行以债务货币化的方式大肆印钞,以维持政府的流动性,弥补税收的短缺并支付工资、社会转移支付以及补贴。
从1923年5月起,纸马克的数量开始失控。它从4月的8.61万亿猛增至5月的17.34万亿,8月更增至669.703万亿,1923年11月纸马克的数量达到400X1018。批发价格飙升到天文数字的水平,从1919年底到1923年11月增长了1183%。
1918年一战结束时,原本能买5000亿个鸡蛋的钱,五年后却只能买一个鸡蛋。1923年11月,一个月的时间,美元兑纸马克的价格已增长了8912%。纸马克实际上已如同废纸。
(8)德国马克国债扩展阅读
德国恶性通货膨胀里吸取的教训:
第一个教训:哪怕是一个政治上独立的中央银行也不能提供可靠的保障以防止纸币的毁灭。早在1922年,德意志银行已在政治上独立;实际上德意志银行代表盟军,为盟军提供服务,作为暂时延期支付赔款的交换。但德意志银行委员会仍决定实行高通胀。既然德国不得不日益依赖德意志银行的信贷以维持经济状况,德意志银行委员会决定在这种“事关存亡的政治危机”(existential political crisis)时提供无限量的货币。
第二个教训,法币不能正常运转。亚尔马•沙赫特(Hjalmar Schacht)在他的1953年传记里提到:“只有当国家或中央银行承诺,纸币任何时候都能兑换成黄金时,才能够使用纸币。保证在任何时候纸币都能兑换成黄金,这必须成为所有纸币发行者的竭诚努力。”沙赫特的言论隐藏着一个重要的经济学认识:没有黄金支持的纸币是政治上的货币,因此它是自由市场体系中的破坏因素。
㈨ 欧元区使用统一货币欧元。但为什么意大利和德国的国债收益率不一样。
国债收益率取决于各个国家的偿债能力。由于欧元区各个国家的偿债能力不一样,所以欧元区国家没有统一的国债收益率
㈩ 二战时买的德国国债还能对换吗
给德国驻华使领馆打电话问一下。
战时的老马克现在值多少钱很不好说,现在政府对当时政府的债券如何继承也不好说,多查些相关资料。并请抱颗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