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有太多内容可以写了。
为什么要创新,从大的单方面讲,是政策,郭主席的讲话明确提出支持和鼓励证券公司创新(详情自己),从小的方面来讲,是公司生存发展的需要。这里可以自己搜索证券业协会网站的排名(要知道这些排名是和分类监管评价办法密切相关的,如果不知道啥叫分类监管,继续之)
江海证券由于业务单一(从公司主页来看只有代理证券买卖、投资顾问和研究咨询业务,没有投行),在佣金普遍降低、允许新开设异地营业部的今天,原有的主要业务来源被其他券商逐渐侵蚀,不提高业务创新能力,生存就会成为一个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至于如何创新,主要是看公司管理层的魄力,因为公司能改,能变动的就是经纪业务。如何增强经纪业务的活力,国内已经有很多公司有范例了,比如国信,比如国泰君安,这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是是否符合公司整体文化、是否符合公司实际的问题。其他的,公司如果能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比如说投行能做个那么一两单副主承销,或者做个再融资、债券类,都是收获,这点需要慢慢积累;比如说资产管理能否发一个产品,拉个客户做个定向;不过这些突破的是有没有的问题,不是创新的问题,因为小学都没学好,怎么可能做微积分呢?要创新,就先从公司固有的,有基础的内容做起,就刚才说的经纪业务。经纪业务也很多,除了营业部管理、渠道管理还有融资融券、IB资格等等。
要如何创新,看看庄心一以前的讲话,看看最近新发的创新业务办法?指引?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市场有需求、公司有动力、风险有控制等5-6项内容吧。简单的说,就是首先要挖掘客户需要什么,给什么样的细分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这种产品能否符合现行的证券法规的需要,公司的风险控制部门是否对这种产品做过研究,是否对产品能做到监控?
② 证券自营业务的风险如何控制
在证券的自营买卖或投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使证券公司发生损失,这种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就是证券公司的证券自营风险。券商与普通的社会投资者不同,券商是融巨额资金和专业技能的机构投资者。证券公司加强内部自营业务风险防范和控制,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1)遵守自营业务的经营原则
自营风险存在于自营业务经营的过程中,因此,防范自营风险的首要前提应是遵守自营业务的经营原则。具体说,证券公司在自营业务经营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一般原则。
①自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分账经营、分业管理原则。
即证券经营机构同时经营证券自营与代理业务,应当将经营这两类业务的资金、账户和人员分开管理,不得混合操作。
②开设专门的自营账户原则。
即将公司证券自营资金设立专门账户单独管理核算。专设或分设自营账户是证券经营机构完善内部监控机制的重要措施,同时也为证管机关对证券经营机构的业务审计和检查提供了便利条件,对于防范和审查内幕交易行为、操纵市场行为、欺诈客户行为等违规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③经纪业务优先原则。
证券商在同时进行自营业务和经纪业务时,应把经纪业务放在首位,当客户同时做出相同的委托时,客户的指令应优先于自营业务的指令。'证券商不得损害客户的利益来为自己谋取利润。
④公平交易原则。
证券商不得利用特权和进行不公平竞争,不得操纵市场、进行证券欺诈等。在自营业务中,证券商要遵守证券市场的交易规则,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⑤维护市场秩序原则。
进行自营业务的证券商属于机构投资者,作为机构投资者要引导市场理性,不允许发生扰乱市场正常交易秩序的行为。
⑥严格内部控制原则。
自营业务风险很大,损失要由证券商自己承担,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控制管理,对自营交易的操作程序和操作人员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系统。
⑦利润最大化原则。
利润最大化是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证券商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其业务经营的最终目标也应当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这就决定了证券商的自营业务也必须遵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⑧加强自律管理原则。
证券商作为证券市场的中介机构,直接参与上市公司的一些内部事务的决策,能从多渠道获取内幕信息。这就要求证券商必须加强自律管理。参与企业决策人员与自营决策人员要分离,证券自营人员要自觉做到不打听内幕信息,而要依据公开信息及市场行情做出证券买卖决定。同时要加强员工内部管理,严禁从业人员炒买炒卖股票,同时严禁为他人的证券交易提供方便。
⑨接受监管与检查原则。
包括证监会和由证监会授予监管职责的地方证券期货监管部门的监管与检查,证监会聘请的具有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性中介机构的稽核等。
(2)严格执行自营业务风险控制的有关规定和比例
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对自营业务做出的比例规定,严格执行这些比例和规定是证券公司防范和控制自营业务风险的基本保证。
(3)制定各种量化指标和技术性措施
证券公司在从事自营业务时,应设立公司内部各种防范指标,如对心理卖出点、买进点、止损点、自营资金回报率、自营资金周转次数、资本金充足率、资产速动比率等指标的警戒指数进行科学设定,并建立相应的监控体系和组织机构。应运用优化组合投资和技术性对冲保值等手段解决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投资组合,防止单一性投资可能带来的投资风险。
(4)建立健全内部监控体系
为防范自营业务风险,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内部监控体系,包括设立公司内部必要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构,建立重大投资活动的集体决策和科学决策制度,防止因为个别领导的独断专行和失误而导致风险的产生。对每一个投资项目都要实行过程性管理,在项目投资前对项目风险进行分析研究,杜绝投资行为的盲目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值进行追踪,出现偏离时马上分析原因并及时修正;项目结束后即行总结,去弊存利。
(5)完善自营业务风险防范的外部环境
为了有效防范自营业务风险,仅有证券公司内部的风险防范措施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完善自营业务风险防范的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的完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相关证券法规制度的健全;
二是加强对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监管
不管是什么风险,终究还是需要证券人员自律、自觉遵守。自营业务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项证券业务,它要求必须由专业人员来操作。
参考证券自营风险:http://ke..com/link?url=dUfchX2vILZynu6ur6wc_OytH6hiMpvXt9C6uxLR6qj4szy4_vybgtNSWC4iAUoK_ZOnbWV7-x6-W10oXwIXDK
③ 证券经营机构如何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控制是中国券商跨世纪的必然选择。其要旨是:
●任何一项业务都应避免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包办到底
●重大业务决策不能由一个部门、一个主管、一支笔全权包办,应有横向部门 予以评估确认
●风险控制的核心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发挥社会监管合力是防止“内部人控制”的有效措施
作为跨世纪的中国券商,除了扩大资产规模,提高交易水平,研究业务创新之 外,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是如何控制和化解证券经营机构的风险。那么,建立什么样 的内控机制,才能防范风险;建立什么样的风险控制体系,才能化解风险呢?
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
一、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券商,应逐渐由粗放经营向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集约经营 转变。建立一个系统、高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体系,应作为券商的工作重点,常抓 不懈。
在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下,业务的开拓和风险的控制往往依赖于领 导者的素质、能力和觉悟。随着券商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模式的缺陷越来越 明显,既不利于业务规模的扩张,也不利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风险的防 范。笔者认为,“矩阵型”经营管理体制有助于克服以上弊端。“矩阵型”体制使 各项活动置于业务部门(横向)和管理部门(纵向)的网络式控制体系之下。既赋 予业务和管理职能部门更多权限和责任,又强化了对分支机构监督管理和服务指导 的功能。在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快速发展业务的同时,使监管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 底的效果。
根据我国证券经营机构现阶段的特点,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面、权威、多层次 的风险管理体系。由此设计的一个风险控制体系构架如下:
(1)设立直接向公司最高决策层负责的风险控制机构(可称作委员会、 总经 济师室或办公室等)。机构设有专职负责人,其他专职人员还包括资深会计、法律 和投行专家,以及分析师等,也可以吸收独立董事、策略专家作为非专职成员。该 机构负责公司风险控制政策的规划,参与公司业务战略的制订,并对业务授权和限 额指标进行审批。如该机构认定某项业务开展的风险超出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则可 否决该项业务的实施(还可视该机构人员的组成情况,决定是否实施“一票否决权” )
(2)机构下设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与公司其他业务 管理部门平行运作。其职责是制定风险管理程序,设置各业务活动的风险控制或预 警标准,进行风险检查、评估与审核,提交风险控制建议和风险控制报告。
(3)依管理职能设若干风险控制小组。 任命相关“风险责任人”(或称风险 控制员、风险管理员等),协助风险管理政策的实施,将风险防线延伸到每一项业 务中去。风险责任人同时对风险管理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价。
(4)实行“多线负责制”。风险控制的组织结构按不同业务、不同地区划分。 部门经理和风险责任人一起监察各项业务活动,只不过部门经理向其上级主管负责, 而风险责任人向风险管理部门汇报。这种多线负责制,有效地制约了领导层一个人 完全控制下级的情况,使领导层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以上风险控制构架的特点是:风险的监控渗透到每一项业务活动中,各项业务 必须在业务指导部门、管理职能部门和风险控制部门三方的共同协调下开展,与矩 阵式的经营管理体制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多维立体型的组织构架。
有无权威的、专职的风险控制机构和人员,是衡量风险控制力度的重要标志。
当然,一个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中还必须包括一个高效、安全的计算机网络系 统。而对这些数据的动态监控、分析和反馈,更依赖于一个先进的通信和网络管理 系统,以确保风险控制体系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联系和高效运作。
二、加强自律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风险控制作为法人的自律管理方式,其核心是健全的内控制度。内部控制作为 公司所采取的一套制度,概指公司本身的组织规划,及其所采取的各种协调方法与 措施。一般而言,各种管理办法、程序、规章及手册散见于证券经营机构各部门中, 必须通过内控制度的原则加以贯穿,才能形成一个整体。
从广义的范围讲,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两方面:(1) 内部会计控制;(2) 内部管 理控制。前者主要是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提高会计系统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后者 是为了增进经营效率,促进、监督并检查管理政策的实施,以保证经营活动达到预 期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范畴,涉及证券经营机构几乎所有的活动,包括公司的政策、计划、 组织、协调、控制、预算等。其中,会计和财务工作是重点,其它还体现为经纪、 投行、自营、债券等业务活动及投资管理、资金计划、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与薪酬 管理等,不能存在内部控制的盲点。
内部控制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一套制约平衡机制。其基本原则是:a. 对各项 业务根据需要划分作业流程,在每一流程中,设定若干关键点(责任人),负责检 查该项业务有无错误,是否符合规定等,同时予以确认,并负连带责任。b. 不允 许任何一项业务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包办到底,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必须受到其他 人对其所履行职责的检查核对。c. 重大业务决策不能由一个部门、一个主管、 一 支笔全权包办,应有横向部门予以评估确认。
以上制约平衡机制可概括为纵向双人制,横向双部门制;重大决策多线负责制。
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证券经营机构要建 设“每个员工都应承担风险控制义务”的企业文化,倡导风险控制的全员性。其次, 树立风险控制制度的权威性。应由公司最高层领导牵头,进行制度的建立和修订。 对违规者的处罚应是严厉的、制度化的。第三,内部稽核工作要协助调查和评估内 控制度,促进内控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从国内几家券商的违规事件来看,尽管形式不同、性质不同,但都存在一个共 性,就是在内控制度上出了问题,或在某个内控环节上失控,或在整个内控体系上 不完善。具体表现为:(1) 分支机构在会计上设立“帐外帐”; (2) 财务和资金 脱离了总公司财务部门的监管,处于失控状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证券经营机构应着眼于建立一个全方位、多视角, 信息化、网络化,结合现代化技术、群策群力的风险控制机制。在此,笔者依据内 控制度的原理提出如下建议:
1、营业部(二级公司、分支机构)授权经营、三权分离原则
营业部(二级公司、分支机构)的管理,一直是券商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券商自身要加大对分支机构的监管力度,对分支机构实行授权经营制度,明确其业 务范围。同时,对营业部(二级公司、分支机构)的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电脑负 责人三个重要职位,从人事组织上进行三权分离,即财务人员、电脑人员实行“委 派制”,行政上分别归总公司财务部、电脑部管理,实行垂直领导,并直接对总公 司财务部、电脑部负责,其任免、工资、奖金与营业部全部脱钩。
2、重要岗位轮换原则
部门负责人可以考虑每二年至三年一轮换;财务负责人、电脑负责人也确定二 年至多三年必须轮换;而从立体式轮换看,必须再加设一个制约,即部门总经理、 财务负责人、电脑负责人三人在同一部门中同时任职不能超过一年以上。
这一原则,还适用于其他重要岗位系列,当然,也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在内。职 务轮换在有助于防止部门内部的本位主义和小团体主义的同时,也有助于打破部门 横向间的隔阂与界限。
作为重要岗位轮换原则的延伸,对某些关键岗位可实行“强制休假制”和“一 天休假制”。
3、加大内部稽核审计力度,建立高效的稽核审计体系
内部稽核审计,作为券商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是证券经营机构监督系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稽核审计部门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对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和收益 性、业务的合规合法性、内控的完整性及遵循情况进行检查。
为充分发挥内部稽核的作用,证券经营机构必须建立经常性稽核和专项突击审 计相结合的稽核制度,扩大稽核审计的频率和范围,全面覆盖内部控制中的关键点 和主要风险点。凡是有经营权、财权、物权、支配权的部门,除保证专项稽核外,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常规性稽核。有条件的可进行二次常规性稽核,二次以上突击性 稽核。有关资料显示,上海几十家外资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力度,远远超过中资金 融机构。
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稽核审计体系,取决于稽核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故此, 稽核审计部门一般直接向公司最高层负责,也可设立稽核审计委员会。对稽核人员 也应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制”。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防止“内部人控制”
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控制措施,一旦出现“内部人控制”的情况,都将 失去效力。“内部人控制”,是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经理 人员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他们的利益在公司的战略决策中得到了体现。其实质是 “内部人”虽不持有企业的股份,也不是企业法律上的所有者,但已从上级主管部 门的行政性放权中获得了对企业经营的控制权。其结果往往是所有者权益被“内部 人控制”的经营者侵吞,造成企业资产流失。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法人违规违 法经营活动畅通无阻;另一方面,“内部人控制”容易滋生法人代表及高级管理人 员个人违纪、违法的行为。
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内部人控制”的又一个原因。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专 业性和不确定性,“内部人”知道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经营成果,而外部人不仅难以 了解经营者的工作能力和勤勉程度,也难以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董事会代表全体 最终所有者,对企业的内部人进行监督和制约,但国有股权过于集中的结构,使公 司难以摆脱行政束缚,往往造成董事会监管动因不足。事实上,有些公司的董事会 日常班子与主持工作的行政领导班子两位一体,即俗称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使董事会很难履行职责。
笔者认为,加强内部制度建设,以及对风险的控制,必须建立在法人及法人代 表和高级管理人员高度自律管理的基础上;同时,还应建立券商的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
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大会是证券经营机构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 会是对股东会负责的常设决策机构。如果决策权力过于集中于经营班子,决策风险 就会加大,容易造成经营班子操纵董事会,董事会操纵股东大会的情况。建立相互 平衡、相互制约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即“三会”制度),对促进证 券经营机构稳健经营、防范风险意义重大。
一般认为,董事会的作用是制定公司战略和政策,担当重要的决策角色。与此 同时,还有一项重要的作用不可忽略,即董事会的监督执行作用。鉴于此,董事的 作用可归纳为评判、激励、监督、检查、桥梁和安全阀等六种。
关于完善法人治理,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1、强化“独立董事制”
独立董事,即外部董事(Outside Director), 也称作独立非执行董事( Non -Executive Director)。独立董事不能与公司有任何影响其客观、 独立地做出判 断的关系。他既不代表出资人(包括不代表大股东),也不代表公司管理层。
在发达国家的董事会构成中,不仅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二人分任,而且特别提倡 广泛吸收独立非执行董事进入董事会。在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有的甚至超过半数以 上。独立董事对执行董事的监督与平衡,已被发达国家企业确立为一个良好的法人 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2、实行董事会“三三合一制”
我国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股份公司模式,是董事基本上以股东特别是第一大 股东派出的代表为主;另一种模式,是董事大部分由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担任。笔者 认为,这两者都存在缺陷。前一种会出现“一家说了算”、“一票否决制”的情况, 不利于对董事会的制约;后者则容易产生公司“内部人”代替(控制)董事会的情 况。这两种董事会模式都不能形成一种制约的、平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一个健全的董事会中,来自出资人的董事必须低于董事总数的二分之一;同样,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董事,也应低于董事总数的二分之一。同时,董事会中还必 须有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专职董事),可由资深企业家、公司原经营班子的资深高 级管理人员、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以及社会咨询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著 名经济学家等担任。换言之,董事会应由来自出资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独立人 士三方面的人员组成,即笔者主张的“三三合一制”。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权利 义务不仅不应减少,在某些特别议案上,反而应授予“一票否决权”。
3、履行“董事连带责任制”
董事对造成重大损失的错误议案,如果投了赞成票,当属失职,应承担相应的 法律责任,包括经济赔偿责任。现在的情况往往是,要么承担刑事责任,要么什么 责任也没有。与国外很有“身价”的董事相比,中国董事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实施 连带经济赔偿,由此产生赏罚不明、有损不赔的状况。
4、提高监事会地位,强化监事会职能
《公司法》规定,监事会及其成员履行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长、董事和高级 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等职能,以此对公司的董事和经理层形成一个监督和制约的机制。 一些欧洲大陆国家采用“双层董事会制”。在这种模式中,代表股东的监事会被提 到高于董事会的层次上,监事会监督管理董事会的工作,甚至可以任免董事会成员 和总经理。
目前,我国证券经营机构的监事会远未达到法律赋予的职能和股东期望的要求。 在此,笔者谨提出如下建议:
(1)实行“监事资格一席制”。不论出资额大小, 一个股东单位在监事会中 最多只设一个监事席位,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权利。
(2)监事选举实行“一人一票制”。 如果依据出资额多少进行监事的选举, 则大股东代表当选监事较容易。若实行出席股东“一人一票制”,就能改变大股东 “一锤定音”的局面。
(3)监事职能实行“独立行使监察权制”。监事行使职权时, 可不必经过多 数决议,每一名监事都可独立行使监察权,可独立对董事会起诉,要求董事会对公 司进行赔偿,从而对股东权益不受损害起到保护作用。
二、发挥社会监管合力,防止“内部人控制”
证券经营机构不是一般的工商企业,它的兴衰直接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安全乃至 社会的稳定。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探索性建议:
1、实行“准入审查制”
在审批证券经营机构时,不仅要审查投资人资信、资本金的来源、高级管理人 员的任职资格,还要将有无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无专职的风险控制部门和基本 的内控制度作为准入的必要条件。
2、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
目前,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已在上海、无锡等地开展试行,财务总监 只对委派人负责。从规范的角度讲,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的有限责任制或股份制的 证券经营机构,其财务总监是由第一出资人委派,还是由董事会任命,值得商榷。
3、实行“常年会计审计制”
证券经营机构必须聘请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年报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对公 司的财务会计报表逐月初审,全年终审,并对审计结果在法律上负连带责任。原则 上,签字的注册会计师两年更换一次。
4、实行“常年法律顾问制”
证券经营机构一般都设有自己的法律事务部门,但并不能完全替代社会律师事 务所的作用。证券经营机构应聘请常年法律顾问,不仅对公司章程、董事会议案、 重大经济合同、股权转让等进行审核,还应就公司业务是否合法、合规签署法律意 见。对由于违规、违法导致重大损失的,法律顾问及其律师事务所也应承担连带法 律责任。原则上,律师事务所派出的律师也应两年更换一次。
5、实行“定期与不定期报告制”
证券经营机构应定期向证券监管部门报告公司经营状况、财务报表及风险控制 情况。如公司经营活动或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应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
6、实行“定期述职制”和“离职审计制”
对证券经营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实行“定期述职制”和“离职审计制”,不能一 走了之,以此鼓励规范经营,制约违法、违规现象。
7、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
经营者激励机制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解决好经营者的 利益分配问题,包括实行年薪制、干股、期权的试点,不仅可促使经营者致力于公 司利益的最大化,也可对“内部人控制”现象,从最高管理层上起到遏制作用。
8、试行“职工持股计划”
实行职工持股方案,有助于员工建立起对公司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推动形成严 格遵循内控制度的企业文化,使“内部人控制”现象从全员性范围受到制约。
9、开展证券公司上市试点工作
制约与防范“内部人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可凭借证券市场对公司经营管理层 的激励和监督。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来自证券市场的压力,可对公司经营者形成公 众的监督,可增强公司经营的透明度。因此,可将国有证券经营机构改组为多元投 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条件成熟的可作公开上市试点。
风险控制,乃证券经营机构永恒的主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 构,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是跨世纪的中国券商所肩负的重任。
君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谢荣兴
《上海证券报》
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六日
④ 如何提高证券经营机构的服务质量不少于800字
如何提高证券经营机构经纪业务的服务质量 如何提高证券经营机构经纪业务的服务质量,就此问题来总结一下。证券经纪业务: 经纪业务是指代理买卖有价证券,赚取佣金,即证券经纪行为的主体,是指在证券经纪活动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位促成证券投资者的证券交易而从事证券委托代理业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近年来,很多券商在发展经纪业务的同时,经常出现恶意竞争,也称无硝烟的战争,佣金价格战。这些恶意是证监会不允许的行为,即佣金价格战。我认为券商之间最重要的不是佣金价格战,而是如何更好的服务于客户,如何提高证券经营机构经纪业务的服务质量。 首先,证券市场是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遵守客户意愿,无合法依据和正当理由,严禁限制客户转、销户。根据《证券法》的有关规定,证券经营机构与客户参与证券交易活动,应当遵守“自愿、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自行规定,人为限制、拖延客户的转、销户申请。客户需要转户,证券营业部及其从业人员应当遵守“自愿、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上挽留,同时了解客户转户的原因。以便营业部改进经纪业务的服务质量不足。建立、完善客户投诉处理机制。证券公司应当明确客户投诉处理程序,在营业部显著位置向客户公示证券营业部和公司的投诉电话,确保营业时间内的投诉有人处理,在证券营业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客户能够及时向公司反映,证券公司对客户的投诉应当做到责任明确到人,及时核实、及时处理、及时答复,避免问题积聚和矛盾激化。 其次,进一步规范证券营业部经营行为,加强内部管理。严禁非现场开户;进一步规范营销人员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应将营销人员收入与客户账户数量、客户交易量简单挂钩;营销人员不得干涉或代为决定客户的开、转、销户选择;进一步完善客户回访制度,及时了解客户意见和诉求;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内部责任追究机制。最后,券商营业部需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方式,努力提高客户服务质量。避免贴钱揽客,强行留客,防止恶性竞争,自觉维护行业有序的经营环境,从而更好的提高经纪业务的服务质量。
⑤ 如何提升it系统对证券业务的引领能力
风险控制是中国券商跨世纪的必然选择。其要旨是:
●任何一项业务都应避免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包办到底
●重大业务决策不能由一个部门、一个主管、一支笔全权包办,应有横向部门 予以评估确认
●风险控制的核心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发挥社会监管合力是防止“内部人控制”的有效措施
作为跨世纪的中国券商,除了扩大资产规模,提高交易水平,研究业务创新之 外,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是如何控制和化解证券经营机构的风险。那么,建立什么样 的内控机制,才能防范风险;建立什么样的风险控制体系,才能化解风险呢?
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
一、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券商,应逐渐由粗放经营向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集约经营 转变。建立一个系统、高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体系,应作为券商的工作重点,常抓 不懈。
在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下,业务的开拓和风险的控制往往依赖于领 导者的素质、能力和觉悟。随着券商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模式的缺陷越来越 明显,既不利于业务规模的扩张,也不利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风险的防 范。笔者认为,“矩阵型”经营管理体制有助于克服以上弊端。“矩阵型”体制使 各项活动置于业务部门(横向)和管理部门(纵向)的网络式控制体系之下。既赋 予业务和管理职能部门更多权限和责任,又强化了对分支机构监督管理和服务指导 的功能。在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快速发展业务的同时,使监管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 底的效果。
根据我国证券经营机构现阶段的特点,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面、权威、多层次 的风险管理体系。由此设计的一个风险控制体系构架如下:
(1)设立直接向公司最高决策层负责的风险控制机构(可称作委员会、 总经 济师室或办公室等)。机构设有专职负责人,其他专职人员还包括资深会计、法律 和投行专家,以及分析师等,也可以吸收独立董事、策略专家作为非专职成员。该 机构负责公司风险控制政策的规划,参与公司业务战略的制订,并对业务授权和限 额指标进行审批。如该机构认定某项业务开展的风险超出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则可 否决该项业务的实施(还可视该机构人员的组成情况,决定是否实施“一票否决权” )
(2)机构下设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与公司其他业务 管理部门平行运作。其职责是制定风险管理程序,设置各业务活动的风险控制或预 警标准,进行风险检查、评估与审核,提交风险控制建议和风险控制报告。
(3)依管理职能设若干风险控制小组。 任命相关“风险责任人”(或称风险 控制员、风险管理员等),协助风险管理政策的实施,将风险防线延伸到每一项业 务中去。风险责任人同时对风险管理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价。
(4)实行“多线负责制”。风险控制的组织结构按不同业务、不同地区划分。 部门经理和风险责任人一起监察各项业务活动,只不过部门经理向其上级主管负责, 而风险责任人向风险管理部门汇报。这种多线负责制,有效地制约了领导层一个人 完全控制下级的情况,使领导层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以上风险控制构架的特点是:风险的监控渗透到每一项业务活动中,各项业务 必须在业务指导部门、管理职能部门和风险控制部门三方的共同协调下开展,与矩 阵式的经营管理体制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多维立体型的组织构架。
有无权威的、专职的风险控制机构和人员,是衡量风险控制力度的重要标志。
当然,一个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中还必须包括一个高效、安全的计算机网络系 统。而对这些数据的动态监控、分析和反馈,更依赖于一个先进的通信和网络管理 系统,以确保风险控制体系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联系和高效运作。
二、加强自律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风险控制作为法人的自律管理方式,其核心是健全的内控制度。内部控制作为 公司所采取的一套制度,概指公司本身的组织规划,及其所采取的各种协调方法与 措施。一般而言,各种管理办法、程序、规章及手册散见于证券经营机构各部门中, 必须通过内控制度的原则加以贯穿,才能形成一个整体。
从广义的范围讲,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两方面:(1) 内部会计控制;(2) 内部管 理控制。前者主要是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提高会计系统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后者 是为了增进经营效率,促进、监督并检查管理政策的实施,以保证经营活动达到预 期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范畴,涉及证券经营机构几乎所有的活动,包括公司的政策、计划、 组织、协调、控制、预算等。其中,会计和财务工作是重点,其它还体现为经纪、 投行、自营、债券等业务活动及投资管理、资金计划、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与薪酬 管理等,不能存在内部控制的盲点。
内部控制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一套制约平衡机制。其基本原则是:a. 对各项 业务根据需要划分作业流程,在每一流程中,设定若干关键点(责任人),负责检 查该项业务有无错误,是否符合规定等,同时予以确认,并负连带责任。b. 不允 许任何一项业务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包办到底,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必须受到其他 人对其所履行职责的检查核对。c. 重大业务决策不能由一个部门、一个主管、 一 支笔全权包办,应有横向部门予以评估确认。
以上制约平衡机制可概括为纵向双人制,横向双部门制;重大决策多线负责制。
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证券经营机构要建 设“每个员工都应承担风险控制义务”的企业文化,倡导风险控制的全员性。其次, 树立风险控制制度的权威性。应由公司最高层领导牵头,进行制度的建立和修订。 对违规者的处罚应是严厉的、制度化的。第三,内部稽核工作要协助调查和评估内 控制度,促进内控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从国内几家券商的违规事件来看,尽管形式不同、性质不同,但都存在一个共 性,就是在内控制度上出了问题,或在某个内控环节上失控,或在整个内控体系上 不完善。具体表现为:(1) 分支机构在会计上设立“帐外帐”; (2) 财务和资金 脱离了总公司财务部门的监管,处于失控状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证券经营机构应着眼于建立一个全方位、多视角, 信息化、网络化,结合现代化技术、群策群力的风险控制机制。在此,笔者依据内 控制度的原理提出如下建议:
1、营业部(二级公司、分支机构)授权经营、三权分离原则
营业部(二级公司、分支机构)的管理,一直是券商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券商自身要加大对分支机构的监管力度,对分支机构实行授权经营制度,明确其业 务范围。同时,对营业部(二级公司、分支机构)的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电脑负 责人三个重要职位,从人事组织上进行三权分离,即财务人员、电脑人员实行“委 派制”,行政上分别归总公司财务部、电脑部管理,实行垂直领导,并直接对总公 司财务部、电脑部负责,其任免、工资、奖金与营业部全部脱钩。
2、重要岗位轮换原则
部门负责人可以考虑每二年至三年一轮换;财务负责人、电脑负责人也确定二 年至多三年必须轮换;而从立体式轮换看,必须再加设一个制约,即部门总经理、 财务负责人、电脑负责人三人在同一部门中同时任职不能超过一年以上。
这一原则,还适用于其他重要岗位系列,当然,也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在内。职 务轮换在有助于防止部门内部的本位主义和小团体主义的同时,也有助于打破部门 横向间的隔阂与界限。
作为重要岗位轮换原则的延伸,对某些关键岗位可实行“强制休假制”和“一 天休假制”。
3、加大内部稽核审计力度,建立高效的稽核审计体系
内部稽核审计,作为券商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是证券经营机构监督系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稽核审计部门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对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和收益 性、业务的合规合法性、内控的完整性及遵循情况进行检查。
为充分发挥内部稽核的作用,证券经营机构必须建立经常性稽核和专项突击审 计相结合的稽核制度,扩大稽核审计的频率和范围,全面覆盖内部控制中的关键点 和主要风险点。凡是有经营权、财权、物权、支配权的部门,除保证专项稽核外,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常规性稽核。有条件的可进行二次常规性稽核,二次以上突击性 稽核。有关资料显示,上海几十家外资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力度,远远超过中资金 融机构。
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稽核审计体系,取决于稽核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故此, 稽核审计部门一般直接向公司最高层负责,也可设立稽核审计委员会。对稽核人员 也应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制”。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防止“内部人控制”
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控制措施,一旦出现“内部人控制”的情况,都将 失去效力。“内部人控制”,是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经理 人员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他们的利益在公司的战略决策中得到了体现。其实质是 “内部人”虽不持有企业的股份,也不是企业法律上的所有者,但已从上级主管部 门的行政性放权中获得了对企业经营的控制权。其结果往往是所有者权益被“内部 人控制”的经营者侵吞,造成企业资产流失。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法人违规违 法经营活动畅通无阻;另一方面,“内部人控制”容易滋生法人代表及高级管理人 员个人违纪、违法的行为。
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内部人控制”的又一个原因。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专 业性和不确定性,“内部人”知道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经营成果,而外部人不仅难以 了解经营者的工作能力和勤勉程度,也难以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董事会代表全体 最终所有者,对企业的内部人进行监督和制约,但国有股权过于集中的结构,使公 司难以摆脱行政束缚,往往造成董事会监管动因不足。事实上,有些公司的董事会 日常班子与主持工作的行政领导班子两位一体,即俗称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使董事会很难履行职责。
笔者认为,加强内部制度建设,以及对风险的控制,必须建立在法人及法人代 表和高级管理人员高度自律管理的基础上;同时,还应建立券商的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
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大会是证券经营机构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 会是对股东会负责的常设决策机构。如果决策权力过于集中于经营班子,决策风险 就会加大,容易造成经营班子操纵董事会,董事会操纵股东大会的情况。建立相互 平衡、相互制约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即“三会”制度),对促进证 券经营机构稳健经营、防范风险意义重大。
一般认为,董事会的作用是制定公司战略和政策,担当重要的决策角色。与此 同时,还有一项重要的作用不可忽略,即董事会的监督执行作用。鉴于此,董事的 作用可归纳为评判、激励、监督、检查、桥梁和安全阀等六种。
关于完善法人治理,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1、强化“独立董事制”
独立董事,即外部董事(Outside Director), 也称作独立非执行董事( Non -Executive Director)。独立董事不能与公司有任何影响其客观、 独立地做出判 断的关系。他既不代表出资人(包括不代表大股东),也不代表公司管理层。
在发达国家的董事会构成中,不仅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二人分任,而且特别提倡 广泛吸收独立非执行董事进入董事会。在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有的甚至超过半数以 上。独立董事对执行董事的监督与平衡,已被发达国家企业确立为一个良好的法人 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2、实行董事会“三三合一制”
我国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股份公司模式,是董事基本上以股东特别是第一大 股东派出的代表为主;另一种模式,是董事大部分由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担任。笔者 认为,这两者都存在缺陷。前一种会出现“一家说了算”、“一票否决制”的情况, 不利于对董事会的制约;后者则容易产生公司“内部人”代替(控制)董事会的情 况。这两种董事会模式都不能形成一种制约的、平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一个健全的董事会中,来自出资人的董事必须低于董事总数的二分之一;同样,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董事,也应低于董事总数的二分之一。同时,董事会中还必 须有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专职董事),可由资深企业家、公司原经营班子的资深高 级管理人员、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以及社会咨询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著 名经济学家等担任。换言之,董事会应由来自出资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独立人 士三方面的人员组成,即笔者主张的“三三合一制”。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权利 义务不仅不应减少,在某些特别议案上,反而应授予“一票否决权”。
3、履行“董事连带责任制”
董事对造成重大损失的错误议案,如果投了赞成票,当属失职,应承担相应的 法律责任,包括经济赔偿责任。现在的情况往往是,要么承担刑事责任,要么什么 责任也没有。与国外很有“身价”的董事相比,中国董事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实施 连带经济赔偿,由此产生赏罚不明、有损不赔的状况。
4、提高监事会地位,强化监事会职能
《公司法》规定,监事会及其成员履行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长、董事和高级 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等职能,以此对公司的董事和经理层形成一个监督和制约的机制。 一些欧洲大陆国家采用“双层董事会制”。在这种模式中,代表股东的监事会被提 到高于董事会的层次上,监事会监督管理董事会的工作,甚至可以任免董事会成员 和总经理。
目前,我国证券经营机构的监事会远未达到法律赋予的职能和股东期望的要求。 在此,笔者谨提出如下建议:
(1)实行“监事资格一席制”。不论出资额大小, 一个股东单位在监事会中 最多只设一个监事席位,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权利。
(2)监事选举实行“一人一票制”。 如果依据出资额多少进行监事的选举, 则大股东代表当选监事较容易。若实行出席股东“一人一票制”,就能改变大股东 “一锤定音”的局面。
(3)监事职能实行“独立行使监察权制”。监事行使职权时, 可不必经过多 数决议,每一名监事都可独立行使监察权,可独立对董事会起诉,要求董事会对公 司进行赔偿,从而对股东权益不受损害起到保护作用。
二、发挥社会监管合力,防止“内部人控制”
证券经营机构不是一般的工商企业,它的兴衰直接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安全乃至 社会的稳定。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探索性建议:
1、实行“准入审查制”
在审批证券经营机构时,不仅要审查投资人资信、资本金的来源、高级管理人 员的任职资格,还要将有无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无专职的风险控制部门和基本 的内控制度作为准入的必要条件。
2、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
目前,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已在上海、无锡等地开展试行,财务总监 只对委派人负责。从规范的角度讲,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的有限责任制或股份制的 证券经营机构,其财务总监是由第一出资人委派,还是由董事会任命,值得商榷。
3、实行“常年会计审计制”
证券经营机构必须聘请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年报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对公 司的财务会计报表逐月初审,全年终审,并对审计结果在法律上负连带责任。原则 上,签字的注册会计师两年更换一次。
4、实行“常年法律顾问制”
证券经营机构一般都设有自己的法律事务部门,但并不能完全替代社会律师事 务所的作用。证券经营机构应聘请常年法律顾问,不仅对公司章程、董事会议案、 重大经济合同、股权转让等进行审核,还应就公司业务是否合法、合规签署法律意 见。对由于违规、违法导致重大损失的,法律顾问及其律师事务所也应承担连带法 律责任。原则上,律师事务所派出的律师也应两年更换一次。
5、实行“定期与不定期报告制”
证券经营机构应定期向证券监管部门报告公司经营状况、财务报表及风险控制 情况。如公司经营活动或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应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
6、实行“定期述职制”和“离职审计制”
对证券经营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实行“定期述职制”和“离职审计制”,不能一 走了之,以此鼓励规范经营,制约违法、违规现象。
7、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
经营者激励机制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解决好经营者的 利益分配问题,包括实行年薪制、干股、期权的试点,不仅可促使经营者致力于公 司利益的最大化,也可对“内部人控制”现象,从最高管理层上起到遏制作用。
8、试行“职工持股计划”
实行职工持股方案,有助于员工建立起对公司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推动形成严 格遵循内控制度的企业文化,使“内部人控制”现象从全员性范围受到制约。
9、开展证券公司上市试点工作
制约与防范“内部人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可凭借证券市场对公司经营管理层 的激励和监督。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来自证券市场的压力,可对公司经营者形成公 众的监督,可增强公司经营的透明度。因此,可将国有证券经营机构改组为多元投 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条件成熟的可作公开上市试点。
风险控制,乃证券经营机构永恒的主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 构,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是跨世纪的中国券商所肩负的重任。
⑥ 如何加快转型发展,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一、结合银行实际,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商业银行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紧紧围绕经营效益谋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既要重视利润规模数量的增长,又要注重利润结构质量的提升;既要处理好效益、质量、规模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又要正确处理好股东、员工和客户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坚持银行经营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统一,又要实现银行稳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以风险控制、资本约束、成本约束为前提,追求发展的质量、规模与速度。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商业银行深层次矛盾的根本办法。但发展是有条件的,不顾客观条件制约硬发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是对发展有害的。要明确发展的约束条件,在约束条件下实现质量、规模和速度的协调发展。从经济角度看,银行发展的约束主要包括成本约束(含利息费用、税收、拨备、资本金占用、风险损失等等)、管理约束、人才约束、法律约束和监管约束。
以结构优化和流程整合为重点,追求发展的效率与效益。在现实约束和竞争压力下,既要重视利润规模,更应注重利润结构和质量。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推动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利润总量增加和利润结构优化。同时,要以业务流程为依据,按照有利于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的原则,建立相互促进和相互制衡的业务流程,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发展效率。
以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整体推进为目标,追求发展的协调与均衡。在存贷利差不断缩小、风险控制不断加强、资本约束不断提高的市场环境下,银行在发展资产、负债业务的同时,必须推进业务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把中间业务提到战略高度进行开拓推进,实现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协调发展,变简单的借贷信用中介为提供多功能金融服务的机构。
以企业文化和员工队伍的培育建设为根本,追求发展的和谐与统一。银行属智力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源是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发展要以人为本。商业银行的创新源泉和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抓好队伍建设,既要加强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技术素质,更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从经营哲学的角度锤炼队伍,增强凝聚力、创造力和整体合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二、贯彻科学发展观,要着力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遵循商业银行发展的规律
去年以来,我行党委结合全行的经营管理实际,先后提出了"实事求是、规范经营"的指导思想、"低风险、快增长、高效益"的发展思路、"转变经营模式,实施战略转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在全行开展了"管理年"活动和"平安建行"创建活动。全行的业务发展结构、收入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得到优化,资产质量得到好转,发展潜力得到增强,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企业形象得到社会认可。更为重要的是,全行经营理念进一步得到转变,经营管理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业务发展和转型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驶入了一条"低风险、快增长、高效益"的"新干线"。
面对当前银行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必须遵循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规律性,进一步增强大局驾驭能力,把握发展主动权。
以效益为目标。效益是识别和判断银行发展状况、发展趋势的标志,追求效益和价值的最大化,是银行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们的一切经营活动首先都要以效益高低为准绳,以有没有效益为评价标准。
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银行的发展,客户的服务,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仅要不断提高全行的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技能、服务手段、服务质量,而且要为客户创造价值。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客户,为了一切客户,为了客户一切"。
以管理为基础。企业的经营关键在管理,银行的业务发展、风险防范、效益的提高,管理是前提、是基础。强化管理是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以管理为基础,强化全行的基础管理、增强全员的合规意识、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不断提高全行管理水平。
三、着力转变经营模式,加快业务战略转型步伐
转变经营模式,实施战略转型,是适应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战略转型的关键,是商业银行改善收入结构、增强盈利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结合我行实际,今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高度重视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是证券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产业集中和规模经济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投资银行业务在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下,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利润空间。可以说,作为商业银行,谁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谁就抓住了竞争的主动权,抢占了战略的制高点。投资银行业务是关系到中间业务能否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的关键。
加快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由于多种原因,客户对电子银行产品的认知度和熟知度还不高,主动使用电子银行产品的还不多;客户和员工的服务收费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部分行对电子银行业务还不太重视,主动营销和宣传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加快电子银行发展,必须做到积极创新思路,创新服务,积极营造使用电子银行产品的氛围,才能够快速推进电子银行发展。
巩固扩大代理证券业务。代理证券业务、尤其是代理基金业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更得益于我们观念的及时转变,得益于顺应资本市场发展采取的积极措施。面对资本市场的快速变化,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不到位、风险提示不到位的风险,向客户充分揭示风险,让客户明白投资有风险,把投资的风险告示责任做在前头,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后果。同时要结合资本市场的发展特点,积极研究市场,及时寻找和发现替代产品,避免业务发展的大起大落。
持续提高弱势产品的竞争能力。对银行卡业务,要不断扩大发卡触角,提高持卡比例和消费比例。对公人民币结算业务,要进一步提高收费服务意识,扩大结算帐户群体和结算收费面。
⑦ 上市公司如何做好规范化运行和风险管理
资本市场是一个信息流动的市场,规范的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具体体现,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决定了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本文 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不规范现象出发,探寻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成因,从而得出规范化治理的策略.
企业如何把控风险管理
1、企业应该尽量采用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制定规范化的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企业管理者对每个具体的项目,还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对涉及监理风险的工作内容,制定较为细致的、有针对性的监理实施细则和风险管理计划,从而使企业的所有项目均能按统一规定的工作程序、要求、标准去做好监理工作,正确履行监理的各种责任,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2、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管理者应根据自身的能力去承接项目,对所承接的项目要进行预评估制度,对经评估确认风险较大的项目要尽量避开和放弃。有多少人接多少项目,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由于人员不到位、人员与投标不符、资质降低等容易受到处罚的风险。此外,不盲目扩大规模,使各个项目均能处于企业管理者的有效管理范围之内,有效避免因企业管理不到位带来的风险。
3、企业管理者应建立较为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进行动态管理。企业的各级领导、业务部门要经常到项目中进行检查与指导,并加强与业主的沟通,听取业主的意见,及时把各种新的法律法规、内外形势变化、企业和业主的要求等传达到项目监理人员当中,并在检查中及时发现项目监理机构的不足,企业管理者应针对项目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加以处理,使其消失于萌芽状态,避免风险事故的发生。
4、 组建突发事件公关队伍,全面应对突发事件。企业管理者为了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精干高效的突发事件公关队伍是完全必要的。其成员应包括企业最高决策层、公关部门、生产部门市场销售部门、技术研发部门、保安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相关部门的人员以及法律顾问、公关专家等专业人士。
⑧ 浅谈如何提升农商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格局下,如何增强农商行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这是当前农商行面临一个迫需解决的问题。从国内外成功金融机构的发展经验看,其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策略集中体现为“两手抓”:一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及产品创新研发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构建起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前者对于金融机构的贡献较为直观,因而比较容易为农商行所理解和重视,往往也会倾其全力去提升这种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而后者对金融机构发展的支持效应无法直观地显现,当风险真正发生时,才能充分显现其价值,因此往往容易被忽视。 近年来,随着农商行的改革发展不断深入,风险管理的文化培育、机制完善、流程控制和能力建设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起点较低、起步较晚、观念相对滞后等原因,农商行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远远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业务需要。在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的同时,一些在经营管理方面容易被忽视的潜在风险问题正在日益凸显,一旦疏于风险管理,就会导致潜在风险集中爆发,改革发展所积累起来的成果就会毁于一旦。 如何着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银行经营的风险不仅在资产领域,而且涉及业务经营的全部领域,票据等领域也成为重要的风险源,银行经营的风险不仅在决策领域,基层营业网点和柜员也已成为重要的操作风险发源地,银行经营的风险不仅来自我们的机构和管理能力,而且还源于个别员工的道德缺失。因此,银行经营风险的管理必须是全面的,就必须做好三方面的管理工作:一是全业务管理,将风险管理寓于业务经营的各个方面,正确处理速度、质量,规模和效益的关系,真正把严格防范风险管理的要求作为银行业务经营的“高压线”。二是全过程管理,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业务运行的各个过程,全面导入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要求的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事前把风险发生的责任部门、责任岗位,责任人员和处罚标准予以明确界定,对出现的各种风险行为和案件,在落实责任追究体系上按照对号入座的原则,坚持从重惩处。三是全员管理,强化风险管理制度,形成银行业防范风险动力机制,营造以制度管人,用机制管事的范围,从而为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奠定基础。 二、搭建流程化管理模式。搭建流程化管理模式是迈向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一步,具体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严防操作风险为目标,努力构建前中后台有效分离和运行高效的业务运营管理机制,尽快建立和完善“前台接单、中台审单、后台下单”的相互独立、相互约束的内部控制体系;二是依流程定岗、定责、定编建立职责对等,操作规范的岗位责任体系,把岗位责任和风险控制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目标责任之中;三是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及管理流程。明确每项业务及其管理活动的流程操作标准,并通过流程合规及风险控制平台,形成对各项流程持续进行优化、改进的长远机制,使流程文件管理、风险管理及监督检查、内控评价逐步向电子化、数字化转换。四是以流程为基础,以全面风险管理为目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项业务操作及其运行机制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及时进行风险提示,防范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及案件风险等的发生。五是积极推进客户经理制、风险经理制,专职或兼职合规督导员制度等基本制度以及逐步市场化的薪酬激励制度等配套机制建设,构建营销和风险管理两支管理团队,以保证流程化管理模式的成功落地。六是稳步推进运营管理机制改革。理顺业务处理渠道,提升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专业化业务处理能力,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逐步完成运营条线的操作风险收口管理。 三、加大制度执行力建设。制度是金融安全的基础,再好的制度关键靠落实。一是抓领导。制度执行得好不好,首先在领导。领导抓落实重在问题的检查、整改、督办上要全程参与,亲临现场、亲力亲为、把握所有的风险点,做到盯得紧、看得住。二是抓重点。严格执行柜员号、密码口令、授权、印章、印鉴密押,重要空白凭证、现金、账户等管理制度,严格按规定操作挂失,解挂、止付、冻结、扣划、抹账、冲账等特殊业务,不能任意省程序、逆程序,发现疑点必须深入追责。三是抓追责认真落实。要落实“上追两级”、“双线问责”、“一案四问责”等案件责任追究办法,做到把案件问责向违规问责延伸,实行“硬约束”“零容忍”,坚持保持高压态势。 四、加强审计检查。审计检查是发现问题的主要防线,许多案件的发生,关键是审计检查敷衍了事,缺乏强有力的纵向监督,审计人员不仔细,不深入,对风险苗头不重视,对账工作不对位。因此,必须扎扎实实开展操作行为的审计检查。重点抓好大额存款变动情况的对账,积极推进“上门对账”、“网银对账”、“当面对账”、“交叉对账”等多种管理方式,对重点账户存款和存款账户异常变动的财会部门要组织专人逐笔上门对账,严防侵占客户资金行为;对印章、支票账户,重要凭证要全面检查,严防套取资金的行为发生。同时开展突击检查,对基层营业网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突击检查,达到强化执行的目的,还要落实深度排查,认真落实重要岗位人员轮岗、交流、强制休假、亲属回避等制度。
⑨ 如何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水平
在普通人的眼中,金融似乎就是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机构、股票、债券、资产证券化??似乎只有大中企业才会与金融运作有所牵连。相比之下,小微企业通常更关注产品产销,只要销量持续增长,收入不断攀升,就会忽视其他方面特别是金融风险。
然而,一旦企业面临金融风险出现的问题,就无法立即运用相应的手段化解危机,而蒙受重大损失,甚至濒临破产的危险。所以,在金融已经渗透到市场经济每个角落的现在,小微企业首先要重视金融风险,改变缺乏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的现状。
小微企业面临的常见金融风险
实际上,金融风险并不是由企业自身决策所决定的,而是企业外部的一种客观存在,具有普遍性。由于小微企业规模的限制,其中最常见的不确定性企业金融风险,是源自金融市场风险,其主要表现有:汇率、期货市场变动带来的原材料成本及市场价格变化,从而带来盈利能力的风险;资金供应变化带来的资金问题,从而导致持续经营能力风险等。
在金融风险面前,并非所有的小微企业都会招致厄运,其结构性差异还是较为明显的。许多资信状况好、资产收益率高、经营机制灵活的小微企业往往能合理规避风险并不断发展壮大。以张江高科(6.59,0.07,1.07%)技园区为例,每年都有小微企业由于良好的管理发展并上市,但是每年经过大浪淘沙,也有很多小微企业因为经营不善造成资金链断裂而被淘汰关闭。可见,科学的企业管理才是防控应对风险的王道。
金融风险的控制方法,一般分为控制法和财务法。(1)控制法是指在损失发生之前,实施各种控制工具,力求消除各种隐患,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因素,将损失的严重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的一种方法。(2)财务法是指在金融风险事件发生后己造成损失时,运用财务工具,对己发生的损失给予及时的补偿,以促使尽快恢复的一种方法。
在金融风险已经席卷的情况下,小微企业受规模限制,企业缺少差异性和制衡机制,金融风险的控制采用财务法比较恰当。
精细化财务管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小微企业如何通过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来防范金融风险?
首先,要确立以金融风险防范为中心的财务管理目标,突出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在国外,企业已将金融风险控制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已逐步发展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层面,成为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为此,小微企业的领导者要立足自身实际,大力推行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并选择恰当的财务管理方式促使企业管理迈上新台阶。例如,可用现代信息技术或专业软件实现对财务的科学管理;也可以借助外力,通过外聘专业财务管理团队的方式迅速提升管理水平。目前张江高科技园区已有专门为小微企业输出财务管理服务的公司,助其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其次,要建立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估体系。小微企业中并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使企业金融风险的防范具有连续性和专业性,必须建立系统的企业金融风险评估体系、财务管理体系,包括:风险定量评估系统,实时预警机制,定期报告制度。如: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上的项目进行分解,挖掘出经营活动各个环节暴露的风险,以及所能承受的风险种类和大小。在这个评估过程中,要考虑四个因素风险的数量和程度、企业自身管理风险的能力和条件、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条件及风险管理的成本。一旦发现金融风险,应立即发出预警信号,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再次,建立科学的决策应对机制并采取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手段。
在目前金融风险的阴影下,经济不景气时期,小微企业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削减成本。但是削减什么?应该在哪里投资来增加竞争力并为将来的发展作准备?
可以通过多元化财务管理渠道,采取多管齐下的管控手段。
(一)加强财务管理,多渠道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率,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以出口企业为例,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品牌导致的谈判能力低下和出口企业的低利润局面短期内很难得到改观。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升,再加上人工成本的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使不少小微企业不堪重负。所以,可以通过合理降低库存、整合供应链集中购买、从企业固定成本寻找压缩空间、合理部署原材料的购入和投入周期等方式,来达到成本降低和原材料合理供应的目的。
(二)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方法,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并注重自身资金积累、合理分配。
目前不少小微业普遍陷入融资难、收账难、订单少的困境,尤其是出口企业的问题十分突出。虽然银行、财政等均对小微企业有着不同力度的支持,但是融资难的呼声仍然非常之高。有关数据显示,小微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65%以上依靠自有资金或原始积累,20%左右通过金融机构借款,而通过企业上市或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的比例还不到1%。为此,小微企业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争取银行融资,不断改善企业资信状况,着力开展长期合作。二是积极探讨其它融资方式,如股市主板或创业板上市,谋求健康快速发展。也能借此推进财务管理水平的快速提高。三是寻求民间借贷。这种方式需要小微企业谨慎把握,一般作为短期应急之需,并要求企业财务管理有着非常高的管控水平。四是要把原始积累和留存收益作为企业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严格防止将利润分配于非生产领域。五是要加强企业各个环节的资金管理,努力挖潜增效,减少非生产性支出,争取使每一分钱都能实现效益最大化。通过节流来积累资金,扩充资产,为企业长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增强财务管理投资分析和决策能力适度控制发展规模。
由于目前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变化,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均促使小微企业展开投资活动。然而,小微企业规模有限,精力也有限,想在短期内迅速膨胀是不太现实的。在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应坚持量力而行,适度控制。要充分考虑主业的盈利情况和所投项目的回报能力,确保企业有足够的承受能力,不致因投资失误而把企业逼向绝境。
按照规定程序科学合理地进行决策,是项目投资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小微企业应当坚决摒弃以往靠拍脑门做决策的传统模式,注重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决策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分析,深入开展可行性分析,把风险降到最低,提高投资的成功率。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小微企业必须采取非常措施,创新管理方式,不断加强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激发企业活力。
⑩ 如何提高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提高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应该提高证券公司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只有专业化服务能力提高了,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才会上来。
(1)、针对不同的客户特点和客户需求,提供不同的风险收益工具或解决方案,由于证券客户具有职业化和个性化程度较高的特点,所具备的风险偏好程度较高,相应地要求证券公司具有专业的高水平风险管理能力;
(2)、以资本为纽带和动力,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私募融资等,注入证券公司自身的智慧和服务,辅助企业实现和提升自身价值。
加强风险管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审慎性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管理的核心。建立由监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职能性监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四级风险管理框架的风险管理组织模式。加强定量风险管理的研究与运用,借鉴和应用国外证券
公司先进的风险模型。规范业务经营,坚决制止以不正当手段争揽股票承销业务、违法违规从事证券经纪业务等不规范做法。
实施以差异化服务模式
证券公司长期以来处于低水平、恶性竞争状态的主要原因就是业务同质化、缺乏差别服务与特色服务。面对市场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带来的冲击,券商的高利润时代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化转
型和更加激烈的专业化竞争。
扩大资本实力和资产规模,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
国外许多大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发展历史表明,资产重组和兼并对于扩大企业规模和增强企业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力开展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
(1)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公司治理机构,确保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权责利明确而又相互制衡,优化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按集中统一、分级授权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决策体系,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班子、职能部门等不同层次的决策制度;按统一控制、分级管理的模式健全和完善风险控制和财务监督体系;建立总部统一管理、各部门相互协调的资源共享体系。
(2)创新管理模式。经营管理网络化将是管理模式的一个必然选择,充分利用网络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构筑资源共享平台,优化资源配置。
(3)进行业务创新。网上经纪业务与资产管理业务能够成为证券公司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要以扎实的业务技能为基础,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并运用现代营销策略,树立公司经营品牌。同时应注意培养新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要积极拓展证券公司的业务品种和范围,探索在分业经营原则下证券业与银行业、保险业的合作,加快国际化进程。要拓宽服务对象,今后证券公司的服务对象应包括上市公司、待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而不仅仅是上市公司和待上市公司。
(4)开展国际合作,走国际化之路。积极拓展与国外投资银行的多种合作途径,具体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资本合作,二是技术合作。积极探索国际化的可能的、有效的方式,加强同国外券商的交流和合作,通过设立合资的证券经营机构,利用境外券商的先进技术手段、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业务渠道拓展国际业务,为今后在海外的发展扩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