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证券市场上的羊群效应及其博弈分析
羊群效应是证券市场的一种异象,它对证券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在国外的研究中,信息不对称、经理人之间名声与报酬的竞争是羊群行为的主要原因,文章对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羊群行为进行了理论、博弈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揭示这一异象的原因与影响。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s)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是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投资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② 陈泽华是谁
性别:男
籍贯:湖北钟祥
出生年月:1962年08月
民族:汉族
工作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职务:教学副院长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经济思想研究》、《股份制与证券市场研究》
科研成果:多次荣获学校及省级教学优秀奖。2001年被选为全国"两课"骨干教师进入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进修,并获得当年湖北省"两课"教学先进工作者称号。长期致力于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在现代社会主义经济改革进程方面有较多研究,至今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参编教材3部,专著3部,先后承担过省、部科研项目3项。现承担的课题有《现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研究》、《中小型企业改制研究》、《武汉科技大学校办企业改制研究》等。其最新主要成果:《第三条道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1期)、《监管基于信用的不稳定性》(《新财富》2001年第9期)、《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研究》(参编著作·中国辞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③ 融资融券推出对试点标的股票的股价有何影响
融资融券又称“证券信用交易”或保证金交易,是指投资者向具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证券(融资交易)或借入证券并卖出(融券交易)的行为。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从世界范围来看,融资融券制度是一项基本的信用交易制度。2010年03月30日,上交所、深交所分别发布公告,表示将于2010年3月31日起正式开通融资融券交易系统,开始接受试点会员融资融券交易申报。融资融券业务正式启动。
1、融资融券业务推出对国内证券市场的影响主要分四个方面:大盘走势、个股定价效率及市场稳定性、市场流动性及交易量、股指期货定价等。
2、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可能采取的操作方式,再结合其他市场经验来看,融资业务将会提高投资者买入意愿,而融券业务难有所作为,因此融资融券业务整体
对大盘走势的影响更多是稳定局面并促进上涨。
3、融资融券业务为市场引入新的价格发现机制能够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能够扩大市场容量增加市场流动性,而对股指期货定价影响则存在多种可能性,可以预期的是其将使得股指期货期现无套利区间较其它市场表现有所偏移。
④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许荣联系方式
姓名 许荣
性别 男
所属院系 保险系
职称 副教授
职务
常用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工作年月 2004年7月
1994年9月至199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银行学经济学学士
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经济学硕士
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经济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04年7月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2006年7月—2007年7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Freeman Visiting Scholar
2008年7月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
学术和社会兼职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CFA(特许金融分析师)持证人,美国CFA协会会员
FRM(金融风险管理师)持证人,GARP美国金融风险管理师协会会员
讲授课程
投资学
公司理财
保险资金运用
保险学
教学成果和荣誉
科学研究方向
货币政策
金融稳定性
金融市场研究
代表性学术成果
学术论文:
2000,《B股市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第二作者),《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8期
2002,《金融市场化趋势推动中国金融的结构性变革》 (第二作者),《财贸经济》2002年第9期
2003,《证券市场流动性、价格有效性与最优激励契约设计》(第二作者),该文入选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和香港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证券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并入选会议论文集《治理结构、证券市场与银行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发表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2期
2005,《资本市场发展与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变迁互动关系研究》(第一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6年第3期转载,原发表于《金融与经济》2005年第11期
2005,《金融体系变迁对金融体系稳定影响研究》(独立作者),《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6期
2005,《金融稳定性性比较研究》(独立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制改革》2005年第6期,原发表于《资本市场评论》
2005,《以市场透明度为核心的资本市场秩序:理论框架与现实分析》(第二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006,《China’s Split-share Structure Reform:How The Stock Market Reacted And Why》 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2006/10
2006,《商业银行贷款承诺业务国际比较分析》(独立作者),《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7月
2006,《资产证券化与保险资金运用——国际经验与中国的趋势》(第一作者),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4月
2007,“金融体系内风险转移及其对金融稳定性影响研究”(独立作者),《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11月
2007,“贷款承诺理论研究综述——银行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第一作者),《经济学动态》,2007年4月
2008,“资本市场发展影响货币需求的实证研究”(第一作者),《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9月
2008,“金融稳定性研究的新进展―信用风险转移视角的理论综述”(独立作者),《教学与研究》,2008年7月
2008,“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关系研究评述”(第一作者),《经济学动态》,2008年4月
2009, "Is firm level volatility increasing in USA firms?" Actual Problems of Economics, No.4(94) 2009, Corresponding Author. (SSCI)
著作:
2000,《百年金融浪潮》(第一作者),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2003,《开放式基金投资》(第一作者),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2007,《资产定价与宏观经济波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5月(专著)
其他发表短文:
2000,“解读NASDAQ证券市场”,《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5月31日
2000,“2000年上半年证券市场回顾”《北京青年报》2000年7月1日证券专版
2000,“论南风化工的资本运营”,《中国证券报》2000年7月25日
2000,“打破民间资本进入的瓶颈”,《经济参考报》2000年9月2日
2000,“风险资金的来龙去脉” 《中国证券报》2000年9月22日
2000,“创业板上市企业将面对什么”,《经济参考报》2000年9月30日
2000,“创业板上市——风险企业最关键的一跃”,《中国证券报》2000年10月
2000,“一分再分,美国热电子”,《中国证券报》 2000年10月28日
2000,“国际二板市场表现述评”,《中国证券报》2000年11月
2000,“涨势如潮为降息,盈利担忧成隐患”,《中国证券报》2000年11月
2000,“美国大选尘埃落定,科技股生死茫茫”,《中国证券报》2000年12月
2001,“纳斯达克:严冬提前到来”,《中国证券报》2000年12月
2001,“其兴也忽,其亡也速:全球二板市场新年第一周纪实”, 《中国证券报》2001年1月
2001,“纳斯达克止跌回升,科技股小幅上涨”,《中国证券报》2001年1月
2001,“科技股小幅反弹”,《中国证券报》2001年2月
2001,“电信——中国资本市场的支柱板块”,《中国电信业》2001年第2期
2001,“中国证券市场结构创新”,《科技日报》2001年3月
2001,“国有股高价减持”,《北京青年报》2001年8月11日证券周刊
2001,“建立证券市场民事赔偿责任制度”,《北京青年报》2001年9月29日证券周刊
2001,“减持跌大势,增发损信心”,《人民日报市场报》中国证券“名家视野”专访2001年9月1日
2002,“打造证券市场价值守护神”《中国证券报》2002年7月12日
2002,“创造证券市场辉煌的CFA教科书”《建设银行报》2002年11月
2003,“伞型基金投资策略”,《中国审计》2003年5月
2003,“QFII机制的全面经济影响”,《中国审计》2003年6月
2003,“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中国证券报》2003年1月9日
2003,“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中国证券报》2003年1月9日
2004,“论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中国审计》2004年10月
2006,“资产证券化:保险资金的新机会”,《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8月3日
学术奖励
2004,参与撰写著作《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裂与流动性变革》获得北京市第八届(2004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独立写作其中一章)
2005,博士论文《资产定价与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机制研究》荣获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⑤ 急求企业合并过程中的风险研究的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论文.大哥大姐帮忙啊 !有全套的,感恩!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在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并购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采用现金收购的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就越高,企业越能迅速、顺利地获取收购资金。这同时也说明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果自有资金投入不多,企业必然采用举债的方式,通常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使得并购后的企业负债比率和长期负债都有大幅上升,资本的安全性降低。若并购方的融资能力较差,现金流量安排不当,则流动比率也会大幅下降,影响其短期偿债能力,给并购方带来资产流动性风险。
(三)融资风险
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金渠道在短期内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
并购对资金的需要决定了企业必须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渠道。如果企业进行并购只是暂时持有,待适当改造后重新出售,这就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短期资金才能达到目的。这时可以选择资本成本相对较低的短期借款方式,但还本付息的负担较重,企业若届时安排不当,就会陷入财务危机。如果买方是为了长期持有目标公司,就要根据目标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持续经营的资金需用,来确定收购资金的具体筹集方式。并购企业应针对目标企业负债偿还期限的长短,维持正常的营运资金,使投资回收期与借款种类相配合,合理安排资本结构。比如用短期融资来维持目标公司正常营运的流动性资金需用,用长期负债和股东权益来筹集购买该企业所需要的其他资金投入,在并购企业不会出现融资危机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资本成本,力求资本结构的合理性。
四、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在并购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控制风险的影响因素,降低财务风险。如何规避和减少财务风险,可以采取下列具体措施:
(一)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采用恰当的收购估价模型,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以降低目标企业的估价风险
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是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并购企业应尽量避免恶意收购,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审定目标企业并且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做出合理预测,在此基础之上的估价较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
另外,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企业价值的估价方法有贴现现金流量法、账面价值法、市盈率法、同业市值比较法、市场价格法和清算价值法,并购公司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的资料信息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目标公司的合理评估方法,合理评估企业价值。
(二)从资金支付方式、时间和数量上合理安排,降低融资风险
并购企业在确定了并购资金需要量以后,就应着手筹措资金。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量大小与并购方采用的支付方式相关,而并购支付方式又是由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的。并购的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三种,其中现金支付方式资金筹措压力最大。
并购企业可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每股收益摊薄、股价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筹措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结构设计,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各种组合,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来取长补短。比如公开收购中两层出价模式,第一层出价时,向股东允诺以现金支付,第二层出价则标明以等价的混合证券为支付方式。采用这种支付方式,一方面是出于交易规模大、买方支付现金能力有限的考虑,维护较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收购后的巨大还贷压力;另一方面是诱使目标企业股东尽快承诺出售,从而使并购方在第一层出价时,就达到获取目标企业控制权的目的。
(三)创建流动性资产组合,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降低流动性风险
由于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资产负债结构性的风险,必须通过调整资产负债匹配,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来降低。但若降低流动性风险,则流动性降低,同时其收益也会随之降低,为解决这一矛盾,建立流动资产组合是途径之一,使流动性与收益性同时兼顾,满足并购企业流动性资金需要的同时也降低流动性风险。
(四)增强杠杆收购中目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在财务杠杆收益增加的同时,降低财务风险
杠杆收购的特征决定了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整合目标企业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在杠杆效应下,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结构能否真正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取决于此。高额债务的存在需要稳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来偿付,而增强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必须:(1)选择好理想的目标公司,才能保证有稳定的现金流量。(2)审慎评估目标企业价值。(3)在整合目标企业过程中,创造最优资本结构,增加企业价值。只有未来存在稳定的自由现金流量,才能保证杠杆收购的成功,避免出现不能按时偿债而带来的技术性破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财务成本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
[2]田进等。兼并与收购。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陈共荣等。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3
[4]邬义钧。企业兼并及美国企业五次兼并浪潮的启示。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1
[5]费雷德。斯通着译。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美)J.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