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内容是什么可以解释一下吗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具有两种职能,其一是交换媒介或支付手段,其二是价值贮藏。货币需求就是人们宁愿牺牲持有生息资产(如各种有价证券)会取得的利息收入,而把不能生息的货币保留在身边。
至于人们为什么宁愿持有不能生息的货币,是因为与其他的资产形式相比,货币具有使用方便灵活的特点,是因为持有货币可以满足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所以凯恩斯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流动偏好表示人们喜欢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或动机。
㈡ 简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的构成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若干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就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首要发展是围绕交易动机所做出的更加精细的研究。原则上凯恩斯认为人们持币的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规模变量,虽然凯恩斯并不否认交易需求同利率有关,但他并未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结合库存的费用模型给出了一般的回答。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假定,人们持币与否包括两种相关的费用:持有现金的机会损失和处置有价证券的佣金支出,由于这两种费用互为消长,个人决策将面临选择和权衡,并使得总费用最小,由此可导出鲍莫尔有名的平方根律:M=(2bT)/r式中b代表每笔交易的佣金费用,r代表有价证券利率。该式表明货币需求同收入T和利率的弹性均为1/2,这意味着货币不是奢侈品,其更深一层次的含义是,收入分布越是平衡,货币总的需求就越大,或收入分布越是不均匀,货币总需求就越低。 谨慎动机主要取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正如凯恩斯所指出的,“由此动机持有之货币,乃在提防有不虞之支出,或有未能逆睹之有利进货时机。”但不确定性如何影响货币需求,凯恩斯的分析未见细致,致使后来的经济学家分别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拓展和进一步规范,最有名的拓展之一是托宾的货币需求的象限分析,托宾巧妙地将谨慎需求和交易需求与投机需求置于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并将谨慎动机限定于利率的不确定性这一范围之内。谨慎需求模型有关不确定性的其它发展是直接基于收入或支出的不确定性,如惠伦(1966)所提出的谨慎性货币需求模型就属于这一类型。该模型假定:收支相抵后的净支出服从以零为中心的某种概率分布,σ为净支出的标准差,通过设定适当的风险概率,惠伦导出了立方根律的货币需求公式:M=2σ2br13 投机动机是凯恩斯最为关注和重视的一个动机,它是凯恩斯货币理论区别于其它货币理论的一个显要特征,不过凯恩斯的投机模型是一个纯投机性的货币需求模型,在该模型中,投机者面临的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借助预期利率,个人要么全部持有货币,要么全部持有债券,个人是个盲目的投机家,而不是多样化的投机家。为克服这一缺陷,托宾(1958)根据马克维茨(1952)的资产组合理论发展了凯恩斯的纯投机性货币需求模型。这一理论可通过可分离定理加以说明。第一,投资者根据各种风险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确定资产的有效集或有效边界,这一边界与个人的偏好无关,引入无风险的货币后,投资者的有效集变为由原点出发与有效边界相切的一条直线。第二,个人选择直线上的哪一点作为最优决策点,取决于个人风险——收益的无差异曲线,个人的无差异曲线与直线的切点即为投资者的最优选择,该点决定了在所有金融资产中货币所持的比例,投机性货币需求由此比例确定。
㈢ 简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的货币需求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具有两种职能,其一是交换媒介或支付手段,其二是价值贮藏。货币需求就是人们宁愿牺牲持有生息资产(如各种有价证券)会取得的利息收入,而把不能生息的货币保留在身边。至于人们为什么宁愿持有不能生息的货币,是因为与其他的资产形式相比,货币具有使用方便灵活的特点,是因为持有货币可以满足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所以凯恩斯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流动偏好表示人们喜欢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或动机。
㈣ 关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货币的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愿望或动机。
我们都知道,人们如果以货币以外的其他形式来持有财富,会带来收益。例如,以债券形式持有,会有利息收入,以股票形式持有,会有股息或红利收入,以房产形式持有,会有租金收入等等。那么为什么人们愿意持有货币呢?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人们储存货币是出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第一,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支出的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为应付日常支出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因此,出于交易动机所需的货币量是收入的函数。
第二,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是指为了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谨慎动机产生于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这一部分所需的货币主要决定于人们对意外事件的看法,从整个社会来看,这部分货币量和收入密切相关。因此,出于谨慎动机所需的货币量大致也是收入的函数。
因此,如果用L1表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引起的全部货币需求量,用Y表示收入,这种货币需求和收入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
(8-15)
或者:L1=kY,式中k是出于上诉两种动机所需货币量同实际收入的比例关系,Y为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收入。例如,若实际收入为1000万元,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需要的货币量占收入的20%,则L1=1000×0.2=200万元。
第三,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购买生利资产例如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有利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人们持有货币可以随时抓住有利的投机机会,但是会损失利息。当利率较低时,持有货币所损失的利息就较少,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就大,反之则相反。因此出于投机动机对货币的需求量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用L2表示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用r表示利率,则L2与r的关系用函数关系表示为:
(8-16)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每张债券的利息是固定不变的,假定一张债券一年可获得利息10元,若利率为5%,则它的市场价值为200元,因为200元在利率r=5%时放到银行也可以得到10元的利息。所以债券的市场价值等于债息与利率相除得到的商值。同理,若r=4%时,债券市场价值为250元,若r=10%,则债券的市场价值为100元。可见,债券的市场价值和利率成反比关系。
凯恩斯指出,在任一时刻,人们心中存在着某种“标准”的利率(如年利率5%)。假如现行利率为6%,那么他会预期利率将趋于下降。此时,他将按照166.7(10/0.06)元的市价用货币买进这张债券,以便日后利率下降到5%,债券价格上涨到200元时卖出债券,换回货币。反之,如果现行利率为4%,一张债息为10元的债券的市价为250元,此时,由于他预期将来利率会升回到5%,他将按250元的市价卖出债券,换回货币(这就构成了货币需求,即持有货币而不持有债券),以便日后利率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降到200元时再买进债券。由此可以看出,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函数,两者反方向变化,利率越高,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少,利率越低,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多。
当利率极高时,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等于零。也就是说,人们认为此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或者说,债券的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下降,因而会将持有的货币量全部换成债券。反之,在利率极低例如2%时,人们预期利率不可能再低下去了,也就是债券未来的价格只会下跌,此时,人们必然卖出债券以持有货币,由此,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活动中收购债券所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必然全部被公众作为货币保存在身边,所以凯恩斯称之为“流动性陷阱”,此时,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货币需求曲线在利率降低到2%时变成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如图8.6所示。
r
10
8
6
4
2
0
图8.6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
在货币市场上,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三种动机形成的总需求量。把L1和L2加在一起,便可以得到全部的货币需求量。即:
(8-17)
货币的总需求与利率的关系如图8.7所示。
r r
10 10
8 8
6 6
4 4
2 2
0 0
(a) (b)
图8.7 货币总需求
图8.7(a)中的垂线L1表示为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曲线,是关于收入的函数,与利率无关,所以垂直于横轴。L2表示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曲线,它起初向右下方倾斜,表示货币的投机需求量随利率下降而增加,最后为水平状,表示“流动性偏好陷阱”。把L1和L2加总即货币的总需求量,见图8.7(b)。
㈤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一个较为直观的角度供您来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预期利率的上升并不是当期利率的上升,而是对于未来利率有上升的期望。在这样的期望下,资金富余方肯定希望能够在利率上升之后再来出借资金,那么当前已发行的债券将会变得更加没有吸引力,不得不折价进行交易,导致其预期收益率下降。资金富余方更愿意持有货币等待利率上升,货币需求上升。事实上,由于已发行债券的票面利率是无法改变的,已发行债券的预期收益率与市场利率(在这里,市场利率是折现率)是成反比的。
㈥ 请从凯恩斯货币流动性偏好角度,简要解释持有货币的主要原因
流动偏好(又称“流动性偏好”或“灵活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里倾向。
流动偏好这一概念是凯恩斯最先提出来的,是他的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的流动偏好)之一。其目的在于说明利息率对投资量,进而决定就业量这一中心问题。流动偏好用曲线表示则为货币需求曲线,在图形上呈向右下方倾斜状至流动性陷阱的起点。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各种原因,其中提出流动性偏好概念。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如果资本边际效率不变,投资决定于利率, 而利率又决定于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货币的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如果货币供给既定,那么,利率则取决于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实际上表 示了在不同利率下,人们对货币需求量的大小。
㈦ 关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具有两种职能,其一是交换媒介或支付手段,其二是价值贮藏。货币需求就是人们宁愿牺牲持有生息资产(如各种有价证券)会取得的利息收入,而把不能生息的货币保留在身边。至于人们为什么宁愿持有不能生息的货币,是因为与其他的资产形式相比,货币具有使用方便灵活的特点,是因为持有货币可以满足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所以凯恩斯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流动偏好表示人们喜欢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或动机。
(1)交易动机(Transaction
motive)
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货币的动机。他把交易动机又分为所得动机和业务动机二种。所得动机主要是指个人而言,业务动机主要是指企业而言。基于所得动机与业务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凯恩斯称之为货币的交易需求。
(2)预防动机(Precautionary motive)
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凯恩斯认为,出于交易动机而在手中保存的货币,其支出的时间、金额和用途一般事先可以确定。但是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不确定的支出和购物机会。为此,人们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货币在手中,这类货币需求可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
(3)投机动机(Speculative motive)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投机获利的动机。因为货币是最灵活的流动性资产,具有周转灵活性,持有它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随时进行金融投机。出于这种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之为货币的投机需求。由于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加上出于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构成了货币总需求。投机动机是指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㈧ 什么是凯恩斯陷阱的流动性偏好
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Keynes trap):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西方经济学认为,利息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偏好 (指人们想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的报酬。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的供求,流动偏好代表了货币的需求,货币数量代表了货币的供给。货币数量的多少,由中央银行的政策决定,货币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但是,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低于某一点的利率,人们就不肯储蓄,而宁肯把货币保留在手中(参见图)。
图中,横轴OM代表货币数量L (货币的供给),纵轴Or代表利息率,L1、L2、L3代表不同的流动偏好线(货币需求曲线)。当货币数量为L1 时, 与L1相交于E1 ,决定了利息率为r1 。当货币数量增加为L2 时, 与L2相交于E2 ,决定了利息率为r2 。这时,由于货币数量从L1 增加到了L2 ,因此利息率由r1下降为r2 ,表明货币数量的增加,可以使利息率下降。但是,如果货币数量增加到了L3 ,与L3相交于E3 。这时利息率仍然是r1 。这就说明,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点后,无论货币供给如何增加,利息率再也不能下降了。在流动偏好线上的 以后便被称为流动偏好陷阱。
补充:这是凯恩斯货币供求曲线在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一条直线,它说明,利率已经下降到人们认为的最低点,不可能再降,而人们都认为利率将会上升,这个时候,持有货币就能获得更大的利益,于是,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就是凯恩斯陷阱。另外要注意,“利率下降”和“预期利率下降”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实际发生的,后者其实是说利率比较高,只不过人们预期它会下降,所以很多考题都在这里出坎,请注意
㈨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有何异同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1.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相同点:
凯氏与弗氏都作了以下的假设:
1) 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奇一的市场利率来表达,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利率是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2) 无论在时段上还是在时点上,货币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公众的投资发
生额越大,货币需求量便越少。
3) 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
不同点:
凯氏:1)短期分析-价格不变。凯氏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问世的,因此理论上侧重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能力被迫闲置的问题。
2)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
弗氏:1)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侧重于解决通货膨胀、“滞胀”问题。
2)货币量的层次为M2,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2.货币需求理论模型:
凯氏:1)凯氏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
货币需求动机分为: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其中货币的交易需求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正相关猪场;货币的投机需求,强调的是货币的贮藏手段功能,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市场利率负相关。综上所述: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市场利率负相关。
2)“流动性陷阱”假说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大胆的假设,当利率已降至某一不能再降的低水平值的时候,货币需求会变为无穷大,货币需求量的增加一利率无关,此时的货币政策失效,能适用的是财政政策。
3)凯恩斯模型与“马歇尔的k”
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简单化-写成线形形式Md=aY-bi,联立Md=kPY,得k=a-bi/Y.通过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算出来的货币需求量,依然是收入的一部分,即Md=kY,不过此时的k不同于“马歇尔的k”,而是一个变量,一个函数。
弗氏:1)弗里德曼的理论特色有:采纳了凯恩斯视货币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利用这一思想把货币数量说改造成货币需求函数;基本上可定了货币数量说的长期结论,即长期中,货币量变化只影响物价、名义利率、名义收入等,不能影响就业、实际收入、实际利率等。
2)弗里德曼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对货币需求进行了逻辑推理,消费者在诸多商品之间进行选择时,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效用、收入、机会成本。而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以弗里德曼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持有货币的成本跟持有货币的收益(这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有些相似)影响。
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可以表示为:Md=f(P,Y,Rb,Re,Rm,gP,w,u) 其中: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P表示价格指数,Y表示恒久收入,Rb表示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e表示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m表示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gP预期价格变动率,w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u表示其它随机因素。此理论函数可以简化为:Md=k.Yr.P(类似与剑桥派的货币数量方程式) 或Md.V=P.Yr (类似于费雪方程式) 。不过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论”的持币率k或货币流通速度V已不再是常数,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函数。
4)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最终简化式为:Md/P=f(Yr,i) ,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总量Md=f(Y,i),形式上很相似,不过弗里德曼需求函数的内容比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精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