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领域也在时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形势可谓瞬息万变,经历了极度的非理性繁荣与恐慌: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股票综合指数在一年内上涨6倍,又在随后的一年里下滑70%的跌宕起伏。与此相伴随的是美国爆发的房地产次级贷款证券化及衍生金融产品的高度泡沫化以及泡沫破裂所引发的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在巨幅震荡的洗礼下,人们对金融市场非理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却不能改变对金融投资一如既往的热情和疯狂。金融危机为行为金融学研究者和实践者提出了深刻的思考,正如行为金融学家赫什.舍夫林所说:“次贷危机从本源上说是根本性的心理问题,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泡沫。” 在金融行业,不管你是散户投资者、投资组合经理、财务顾问、投资顾问、交易员、分析师,还是投资委员会成员,左右市场的心理因素都很可能对你造成强大的影响。
B. 求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论文
证券投资者行为偏差研究及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
摘要:行为金融学是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金融学说,注重研究证券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利用投资者行为偏差所导致的证券定价误差,发展新的投资策略,来获取超越市场的超额收益。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对证券投资者行为特征、行为偏差进行了分析,展望了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行为偏差;证券市场
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对证券投资者行为偏差进行了分析,展望了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
一、证券投资者行为偏差分析
证券投资者,无论是初涉市场的个人投资者,还是精明老练的经纪人,或是资深的金融分析师,他们都试图以理性的方式判断市场并进行投资决策。但作为普通人而非理性人,他们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导致金融市场中较为普遍的行为偏差。
1. 过度自信。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偏差称为过度自信(over confidence)。
如果人们称对某事抱有90%的把握时,成功的概率大约只有70%。
证券市场上存在着“情绪周期”,牛市往往导致了更多的过度自信。遗憾的是,似乎自信度的高低与成功的可能性并无必然的联系。
过度自信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人们对可能性作出估计时缺乏准确性;二是人们对数量估计的置信区间太狭窄了。
投资者由于过度自信,坚信他们掌握了有必要进行投机性交易的信息,并过分相信自己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导致大量过度交易(over traded)。一般来说,男人比女人更加过度自信一些,网上交易者比现场交易者显得更加过度自信。
2. 信息反应偏差。
信息反应偏差主要包括: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隔离效应。
过度反应(over reaction) 是指投资者对最近的价格变化赋予过多的权重,对最近趋势的外推导致与长期平均值的不一致。个人投资者过于重视新的信息而忽略老的信息,即使后者更具有广泛性。他们在市场上升时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因此,价格在坏信息下下跌过度而在好信息下上升过度。反应不足(under reaction)是市场对信息反应不准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与个人投资者较多地表现为过度反应相反的是,华尔街的职业投资人更多地表现为反应不足。例如,证券分析师往往对成长股收益的新信息反应不足,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根据新信息对盈利预测作出足够的修正。
动量效应(momentum effect)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而表现不好的股票也将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但DeBondt 和Thaler(1985), Chopra、Lakonishok和Ritter(1992)等学者也发现: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有强烈的趋势经历相当大的逆转,最佳股票则倾向于在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这就是反转效应(reversal effect)。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产生的根源在于对信息的反应不足与过度反应。
隔离效应(disjunction effect)是指人们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再作出决策的倾向,即使信息对决策并不重要,或即使他们在不考虑所披露的信息时也能作出同样的决策。隔离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时在重要的公告发布之前,出现价格窄幅波动和交易量萎缩,而在公告发布之后会出现很大的波动或交易量的现象。
3. 损失厌恶与后悔厌恶。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还有一种情况是短视的损失厌恶(myopic loss aversion)。在证券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视损失所打断,短视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这些投资者可能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的长期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过短期内股票的涨跌。由于短视的损失厌恶,人们在其长期的资产配置中,可能过于保守。Benartzi 和Thaler(1995)认为,股票溢价之谜可以用短视的损失厌恶解释。
后悔厌恶(regret aversion)是指当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时,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为了避免后悔,投资者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如:趋向于等待一定的信息到来后才做出决策,即便这些信息对决策并不重要;投资者有强烈的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后悔的情绪会有所降低。
后悔厌恶和损失厌恶能够较好地解释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即投资者过长时间地持有损失股,而过早地卖出盈利股。因为投资者盈利时,面对确定的收益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时,为了避免价格下跌而带来的后悔,倾向于风险回避而做出获利了结的行为。当投资者出现亏损时,面对确定的损失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为避免立即兑现亏损而带来的后悔,倾向于风险寻求而继续持有股票。
4. 心理账户。
人们根据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所在和资金的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传统的经济理论假设资金是“可替代的”(fungible),也就是说所有的资金都是等价的,但Tversky在研究个人行为时发现,在人们的心目中,隐含着一种对不同用途的资金的不能完全可替代使用的想法,原因在于人们具有把个人财产心理账户进行分类的天性,即投资人习惯于在头脑中把资金按用途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Shefrin和Statman(1994)认为,投资者倾向于将资金分为“无风险”的安全部分和可能赚钱的“有风险”部分。Shefrin 和Thaler(1998)认为人们把他们的收入来源分为三类:当前的工资和薪金收入、资产收入和未来收入,并按这些不同收入的现有价值来消费。对于不同心理账户里的资金,人们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
人们允许自己受自己的心理账户的影响,这种倾向可以解释股利之谜即股东要求分红的现象。心理账户认为投资者把投资收益分为“资本账户”和“红利账户”两个局部账户,分别理解资本账户损失和红利账户损失。
5. 锚定效应。
锚定(anchoring)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已采用过的估计联系起来,同时易受他人建议的影响。Northcraft和Neale(1987) 研究证实,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起始价较高的交易最后达成的成交价比起始价较低的交易最终达成的成交价显著要高。此外,当人们被要求做定量评估时,往往会受到暗示的影响,如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时,问卷所提供的一系列选项可令人们对号入座,从而使人们的回答受到选项的影响。
锚定会使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不足,包括一些专业证券分析师,他们习惯于提出一个投资建议,然后就停留在那里,而不顾不利于这样做的新证据的存在。研究表明人们对诸如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国民经济增长率或者一家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率,通常都有一个预期。而这个预期就成为对市场进行快速解释的一个锚。对市场平均预期的较大偏离,对价格在短期内会有重要影响,有时甚至会引起剧烈的震动。
锚定现象有助于解释一些金融市场上的难题,如美国投资者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认为日本股票的市盈率太高,这是因为他们以美国股市的市盈率为参照系数。而到了90年代中期,不再认为东京股市市盈率过高,尽管其市盈率还是比美国的要高得多。因为此时80年代末东京较高的市盈率已成为其比较参照的参考系数。
6. 典型启示。
所谓典型启示(typical inspire)是指人们喜欢把事物分成典型的几个类别,然后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过分强调这种典型类型的重要性,而不顾其他潜在可能的证据。人们给予某些事件、报告或发言更重要或给予它们超过实际价值的更高的权重,而另一些则给予较少的权重。
典型启示的后果势必使人们倾向于在实际上是随机的数据序列中“洞察”到某种模式,从而造成系统性的预测偏差。如大多数投资者坚信“好公司(名气大的公司)”就是“好股票”,这种偏差的产生是由于投资者误把“好公司”等同于“好股票”。
7. 羊群行为。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s)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
由于羊群行为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也与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广泛注意。
另外,投资者的行为偏差还有赌博与投机(gambling and speculation)、心理分隔 (mental compartment)、遗憾与认知不协调 (regret and cognitive dissonance)、脱节效应(disjunction effect)、歧义想象(magical thinking)、注意力反常(attention anomalies)、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历史无关性(irrelevance of history)、文化与社会传染(culture and social contagion)等。
二、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
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造成的行为偏差导致了市场价格的偏离,若能合理利用这一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这形成了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从国外看,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主要有反价值策略、技术策略和行为控制策略。近年来美国的共同基金中已经出现了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证券投资基金,如行为金融学大师Richard Thaler发起的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取得了良好的投资业绩。
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仅借助于现代金融学的方法无法正确分析我国证券市场,我们应充分重视行为金融学这一新兴理论方法,利用它来发展完善现代金融学,并将其应用到我国的证券市场。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结合心理学、行为科学、基因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进一步挖掘人类行为决策的特征。
研究表明,能够在决策中保持高独立性、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投资者,盈利的可能性较大。国外通过基因学的研究发现,具有低水平一酰胺氧化酶含量的个体比高含量的个体更倾向于接受经济风险。
从决策的角度出发,行为金融学为投资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如不断反思自己的决策过程与行为特征,检查自己是否过于自信,是否对投资失败的股票持有太长时间或忽视不利于自己投资的负面消息;与观点不同的人进行讨论,避免只关注自己内部的讨论;勇于向股票推介者置疑;比较多空双方的观点,去发现谁是市场上空方与多方的代表者;锚定一个预期是合理的,但是应尽可能地不断对其进行修正;羊群精神是否过强,长时间高强度的羊群效应是危险的;寻找专有信息,研究少数人的观点并检验他们的可信度等。
2. 优化预期,引导投资者成为积极型投资者。
大多数积极型投资者会努力超越市场,获取超额的比基准组合更大的投资收益,只有消极型投资者才会接受有效市场假说,仅仅期望得到基准收益。公司股票价格很大程度上是由多数人对公司未来收益的预期所决定的,如果今日股票价格是基于市场对未来的预期,那么为了准确预测明日股票价格的变化,人们必须对未来的预期比市场的预期更为准确。可见,提高预测水平是获取超额利润的根源。
要取得比市场更好的收益预期,有以下方式:(1)获取公开的信息。大多数传统的投资经理尽力收集更为有用的信息,尽力进行超额利益的预测,尽力去了解一个特殊行业的利润率。(2)使用更好的模型来更有效地处理信息。一些投资经理假设大部分信息都是为投资者共有的,因此他们致力于开发独特的模型处理现有信息,以取得优于市场的收益。(3)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指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经理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3. 合理引导投资者行为,构建证券市场的理性微观基础。
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可划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两类。根据证券登记中心公布的统计数字,至2003年2月底,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总开户数达6885万户,其中个人投资者占99.7%,机构投资者占0.3%。我国个人投资者中,40岁以上的占49.42%,30岁以下的仅占21.78%,投资者队伍呈老龄化。另外,投资者以工薪阶层为主,68.56%的投资者的家庭收入来源于工资收入,这充分说明我国个人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很弱。
同时,在我国个人投资者中,中小投资者占绝大部分,其决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其决策行为的非理性,也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我国股市的过度投机与波动,与缺乏一个理性投资者队伍有关。因此,应针对中小投资者进行投资知识和技巧教育,提高他们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运作效率,减少其非理性行为特征。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不仅加快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建设非常重要,对投资者的教育也是刻不容缓的。
4. 研究政策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缓解政策因素对我国股市的巨大冲击。
王垒、刘力等实证研究表明,认为国家政策对决策影响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的证券投资者占87.8%,而认为不重要的只占3.9%,表明在投资者心目中我国股市还是一个“政策市”。尽管我国证券市场1999年开始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但目前还是以政府监管为主、市场补充为辅的投资环境,而且在一定时间内这种格局将不会改变。因此,一方面我国证券市场一直被理解为政策市,另一方面,每股市出现重大动荡,人们又不断呼唤政策干预。这种矛盾心理和股市中的诸多双重标准一样,都反映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个发展过程是在扶持中成长的,人们在试图摆脱这种依赖性的同时,又害怕失去扶持。投资者有一种错觉,认为股市的升降只是政府行为的结果。而现代金融学理论认为证券市场是有效的,许多因素决定着股市的涨跌。
我国股民在政策的反应上存在严重“政策依赖性偏差”。在具体行为方式上表现为“过度自信”与“过度恐惧”偏差。投资者的交易频率主要随政策的出台与政策的导向发生着变化,利好的政策出台会加剧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偏差,导致交投活跃,交易频率加快;利空的政策出台投资者“过度恐惧”偏差往往会使交易频率有较大幅度下降,下降趋势也持续较长时间。随着我国加入WTO,股市的发展必须符合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行为也要与国际准则接轨。因此,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政策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对于缓解政策因素对我国股市带来的巨大冲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Richard H.Thaler(1999).Historical Stock Market Anomalies.SSRN journal.
2.Bannerjee.A simple model of herd behavior.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798—817.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C. 行为金融分析师主要做什么工作
可以从事的岗位有很多,例如投资咨询顾问、投资银行家、证券交易员、执行总裁、主席、合伙人、主负责人、投资总监、财务总监、会计师、审计师、市场、投资公司经理、证券分析师和固定收益分析师、投资组合经理等
介于每个人的情况都有所不同,以拿CFA从业者的投资分析师为例,为大家普及了金融人的职业发展之路。
一、Analyst(分析员)
投行中的Analyst(分析员)一般都是为各大院校应届生准备的一个2年的program,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都会从此做起。既然叫做分析师,工作内容不外乎是一些数据分析、行业研究之类的工作,有些需要建立一些初步的模型,包括mergermodel、DCF、LBO等等,然后交给associate进一步review和加工。
研究结束,要使用PPT将研究结果呈现出来,所以这个岗位也会经常用到PPT。当然,作为一个初级岗位,很多情况下还会涉及到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总是就是投行工作的基础,也是锻炼人的岗位。
这个岗位一般坚持3年时间久可以得到升迁,大多数金融人也是在这个岗位上开始学习CFA的,有前瞻性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就把CFA一级考过了,可以极大的缩短在基层工作的时间,两年甚至很短时间就可以成为Associate,也就是我们要谈的下一个岗位。
二、Associate(副经理)
Associate是比Analyst高一级的职位,要么是从Analyst晋升而来,要么是各金融专业高材生或者CFA持证人之类。作为Analyst的小领导,Associate仍然要做一些分析类的工作,不过是有点技术含量的工作,负责更复杂的建模。Associate还要根据公司或者上级的安排,分配任务,承担administrativework,并且主要负责与客户的沟通。
虽是领导,Associate的工作并不轻松,每天需要加班加点,并对全组工作负责。这个岗位需要一定的金融知识背景,所以很喜欢的MBA或者CFA持证人,即便是只通过了CFA二级考试,也会受到欢迎。通常员工会在此岗位上工作3到4年的时间,然后才能学到足够的本事升到更高的位置上。
三、VP(副总裁或经理)
如果你顺利进入到VP阶段,那么恭喜你已经得到了升华。VP泛指所有高层的副级人物,工作要指导Associate和Analyst,同时也要有一些外部环境的接触。很多CEO忙不过来的工作都会交给VP负责。
VP的工作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是充当projectmanager的角色,当D或MD接到deal的时候,负责executingthedeal,二是计划所有需要的过程和任务分配给associates,并且确保顺利进行。VP同时也是和客户接洽以及联系各个support的人比如accountant、lawyer等等的核心人物。
做到VP不容易,要得到晋升更不容易,行业内VP普遍工作3到15年才有机会晋升,除了经验、能力、运气,各种自我提升也少不得。大部分金融人在这个岗位上努力通过CFA三级考试,提交证书申请,如果已经是CFA持证人,那真是极好的。
四、Director(总经理、董事)
根据投行的规模不同,Director或有或无。Director负责重要的交易比如费用谈判,交易策略和客户会议。还有就是做营销吸引客户。MD工作性质与其近似,不过焦点在重要的客户上。
五、MD(董事总经理)
Director3年左右就会升任MD(董事总经理)。MD级别有很高的业务收益指标以及维护重要客户的责任,参与公司的整体战略及业务方向制定。
MD再往上发展就会去做各个分支的管理人,或者是做CEO。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张CFA这样的很嚣张的证书傍身就不合适了。
以上是一个典型的投行职称序列,有些金融机构会设置一些中间职称,比如assistantVP(AVP)即助理VP、seniorVP(SVP)即VP等,唯一不变的是对人能力的要求和证书的要求。
当然,CFA的在职业发展上的帮助不止如此,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一张代表了你金融理论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的CFA证书,能帮你优雅地、高效地达成目标。现在vc/pe是一个很时髦的词,国内也出现了很多风投成功的案例,想进入风投圈或者私募圈的金融人不在少数,如果没有一张高含金量的CFA证书,恐怕连门槛都进不去呢。
D.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有哪些
逆向投资策略:是利用市场上存在反转效应,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现, 并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业绩较好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和对业绩较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现象,这就为投资者利用逆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惯性投资策略:利用动量效应所表现的股票在一定时期内的价格粘性,预测价格的持续走势从而进行投资操作的策略。也就是买进开始上涨,并且由于价格粘性和人们对信息的反应速度比较慢,而预期将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上涨的股票,卖出已经开始下跌而由于同样的原因预期将会继续下跌的股票。
动量效应,指股票的收益率有延续原来的运动方向的趋势,即过去一段时间收益率较高的股票在未来获得的收益率仍会高于过去收益率较低的股票。更多财经知识可查询炎黄财经。
E. 行为金融理论的行为金融分析师(CBFA)
行为金融分析师(CERTIFIED BEHAVIORAL FINANCE ANALYST)简称:CBFA,运用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各学科的原则、技术与方法,为投资者和客户在金融投资理财方面提供咨询服务的专业分析人员。 从国外金融领域的投资实践来看,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已经占据了主导投资理念一席之地并大行其道。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数家以行为金融投资理念为指导的资产管理公司。在西方发达国家,专门研究行为金融的从业人员也日渐增加,很多分析师、交易员、机构投资都非常注重研究市场中的行为心理变化。
而在我国,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大部分投资者都是从技术面和基本面分析的比较多,对投资心理行为方面的研究不足。事实上,中国的金融市场才刚刚开始,基金管理行业也才慢慢兴起,各大证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中小机构等,对投资行为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很大。据国内外多家权威机构预测:我国在今后的发展中至少需要30万名行为金融分析专业人员。行为金融分析师将成为我国新世纪最具发展潜力,就业最为稳定,收入最丰厚的热门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全新视角的研究模式: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为投资者进行理性教育和理性诱导,从而能够更好地规避风险和进行投资决策。
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远程视频学习、在线学习、自学和面授相结合的立体教学模式,适应在职学习的要求;此外,还通过学习群互动来开阔视野,体验学术氛围,实现学业、事业的双丰收。
实用的课程组合:实用、系统,前沿、全面的金融投资市场的实战智慧,精选的课程、实战的方法及本土化的教学案例,具代表性和实用性,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针对性强:课程设置专注于将国际最先进的行为金融投资思想与中国投资市场相结合,致力于深入剖析金融投资市场种种行为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帮助投资者提升金融投资实战水平。
稀缺性:在金融投资市场中,投资的行为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投资行为心理的知识亟需填补;而市面上,金融投资类的培训一般都是纯技术性或理论性的,对投资行为心理方面的专业培训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可以预见,行为金融分析师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广阔。
全球前瞻视野:从国外金融领域的投资实践来看,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已经占据了主导投资理念的一席之地并大行其道。如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数家以行为金融投资理念为指导的资产管理公司。在西方其他发达国家,专门研究行为金融的从业人员也日渐增加,很多分析师、交易员、机构投资都非常注重研究市场中的行为心理变化。本课程设置高度涵盖了世界最前沿的行为金融学知识,使学员在短时间内收效显著。
丰富的人脉资源:学员大都来自各类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和公司投资理财机构,大专院校学生以及广大的社会金融投资者。学员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互动、交流。来自各行业的个人投资者及金融行业高管人员通过学习所建立起来的同学、师生情谊是学员的长久资源和宝贵财富。
近百万字的精美系统教材:本教材由浅入深,结合中外行为金融学大量各家各派、历史经典和当代社会的实际状况,深入探讨了金融市场中的各种行为现象,为投资者提供理性行为教育和理性行为判断。此外,编者在完整而鲜艳的编写架构之外,还引用了不少投资经典和实战案例来描述其间深入浅出的理论知识,加强了理论与实践间的联系,更更加了读者阅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本教材不仅是一本行为金融分析师专用的、兼顾专业和通识的优良教材,更是一本适合金融市场从业人员、大学生和一般投资者不可不阅读的好书。 银行、证券、期货、黄金、保险类等公司机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
各大国企、外企、名企和政府事业单位
各地高校财经管理类相关专业学生
国内其他有志于从事财经金融管理行业的各界人士 1、行为金融分析师培训采用“网络远程学习+在线学习辅导+面授考证辅导+网上考试”的模式
2、考生使用认证办公室组织编写(或指定)的中文版教材进行学习和复习,使用中文参加培训考试。
3、行为金融分析师考试分为行为金融分析师、高级行为金融分析师和行为金融督导师。高级行为金融分析师需撰写“专业论文”,实行由专家委员会和国际行为金融学会考评委员会联合评审的办法。
F. 金融分析师和行为金融分析师的区别是什么如果从事风险管理,投资评估,大学要学的专业是偏分析的吗
从职业的角度看区别不大,金融分析师常见的有CIIA,行为金融分析师是近几年有了行为金融后慢慢衍生出来的,到网络里面先搜索一下“行为金融学”可以帮助你理解你的问题。
风险管理 投资评估 要有专业的金融、会计、财务知识,更重要的是工作经验
金融分析师是证券投资与管理界的一种职业资格称号
工作内容
① 培育专业的机构投资人;
② 对开放式基金进行管理以及创业板市场的设立与运作;
③ 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的管理;
④ 商业银行股份化和资产证券化运作;
⑤ 股票指数、期货分析以及风险资金管理等也是其工作范畴。收集研究对象信息,对其产品进行分析研究,提供分析研究及投资价值报告;跟踪研究对象变化情况,及时动态判断所研究对象的投资价值变化情况,作出投资预期回报与风险分析,调整投资操作建议;对公开发行的各种理财产品的设计、谈判、签约发行及维护;通过各种联络方式开发新客户,与老客户保持联系;负责完成金融产品
⑥开户订单,解答客户各项问题;及时反馈客户意见,把握市场动向。
知识体系 主要由四部分内容组成:伦理和职业道德标准、投资工具(含数量分析方法、经济学、财务报表分析及公司金融)、资产估值(包括权益类证券产品、固定收益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及其他类投资产品)、投资组合管理及投资业绩报告。
行为金融分析偏重从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为投资者进行理性教育和理性诱导,从而能够更好地规避风险和进行投资决策。
也就是行为金融学偏重于从个人、市场的细微行为来对金融市场进行分析解释。
G. 行为金融学的国内研究
在这个新兴领域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金融学者有可能为行为金融学未来的探索作出较大的贡献。
1、利用后发优势,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突破。
由于行为金融学真正快速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至今尚没有建立其新的基本理论框架、统一的独特且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分析范式、基于行为的核心模型、确立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明确的研究主线和独特的知识点等。我国金融学者完全可能在这个学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利用后发优势,抓住新学科快速发展的机遇,在以上关键问题取得突破。
2、我国转轨经济特征和新兴金融市场特点,为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
行为金融学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美国成熟的金融市场,而在转轨时期的中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金融市场的建立还远未成熟,金融资产价格的形成是怎样的?投资者的心理是什么?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如何?是否有其特殊性?这些问题都有待我国的学者来解答。金融市场创立之初,投资者的投机情绪较浓,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正是对行为金融理论进行检验和发展的良好实验室。在中国金融市场对行为金融学的检验和发展,可以在时间跨度上对行为金融理论的普适性和在空间和制度跨度上的特殊性进行检验。
3、在我国对投资者行为进行研究更容易取得成果。
行为金融学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就是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传统金融学假设所有的理性人是同质的,那么投资者的行为对金融资产的价格就没有什么影响,也就没有研究的意义。对理论假设的有效性进行直接检验在经济学中并不很常见,这可能是受弗里德曼著名论断的影响(弗里德曼曾经指出,对理论的评价应该是基于其预测的有效性,而不是假设的有效性),所以长期以来对行为人的行为一直没有有效的研究。在行为金融学中,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会影响金融资产价格,因此对投资者行为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投资者行为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行为人的行为方式,为建立更贴近现实的行为人公理化假设提供依据。例如Odean(1998)就通过投资者的个人账户数据发现投资者具有处置效应,即相对于亏损的股票,投资者更倾向于卖出赢利的股票。行为金融学发现的各种信念在我国投资者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投资者情绪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也较为显著。所以,对我国投资者的行为进行研究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也更容易取得成果。
行为金融学是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结合非常密切的一门学科,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的密切结合和互动对于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行为金融学是以金融市场中行为人的行为研究为起点的,所以就必须更深入地理解行为人的行为方式和规律,这样才可以准确把握行为人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和有效解释金融市场现象。这就要求理论研究者更密切地和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加深对市场的理解和培养研究直觉,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同时对金融市场实践的参与可以为行为金融的实证提供大量难得的一手数据,推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发展。行为金融领域的大师们大多和市场有密切的联系,如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Thaler就是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伙人之一,公司管理着最早将行为金融理论应用于基金投资策略的基金;LSV资产管理公司是以三位行为金融专家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的名字命名的,其应用行为金融理论管理着近百亿美元的金融资产;罗伯特·希勒(RobertJ.Shiller)等其他行为金融专家也大多拥有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行为金融专家参与金融市场对于理论创新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提高。我国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要取得迅速发展,也应该和金融市场的实践密切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