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是资金池理财产品有些看不明白
银行把募集的客户理财资金汇集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池子”,统一运作,统一管理。新进的资金是汇入的增量水,到期支付(或赎回)的资金便是流出的水,如此往复循环,进行不间断的流动性管理。这些关于理财的知识你可以去专业的理财论坛上去看看,像有利网,有很多人说的都很好。
❷ 券商资管为何专抢信托的饭碗
来自申银万国证券的数据显示,在目前的理财产品市场上,
银行、保险、信托、基金和券商分别管理着6.7万亿元、6.6万亿元、6.3万亿元、2.6万亿元和1万亿元的理财产品。券商资管自年初的2800亿元骤升至目前的万亿规模,无疑成为今年理财产品市场上最大的明星。
笔者仔细研究券商资管受托资产规模的结构发现,在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规模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其定向理财产品规模骤升至8000亿元,是券商资管受托资产规模剧增的绝对主力。更为重要的是,券商定向资管产品中,绝大部分是信托业一直独霸票据和资金池等为银行转移表内资产的业务领域。
这引发了理财产品市场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疑问,难道券商资管要朝这个理财产品市场的软柿子下手?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回答券商资管为何要抢信托业的通道业务,以及信托业是不是软柿子这两个问题。
在回答券商资管为何要抢信托业的通道业务这一问题之前,首先有必要知晓银行和保险在理财产品市场中的优势所在。据统计,银行业每年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超过20万亿元,存量仅为6.6万亿元。这其中的原因在于,银行循环发行的理财产品多为短期理财产品,实际上,在国内理财产品市场,也只有银行能够发行期限在1个月内的理财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尽管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期限较短,但这并未影响其动辄超过5%的年化收益率,秘密就在于其资金池的业务模式——用短期的融资投资长期的项目。当然,其系统内容纳的超过百万亿的资产和20万家营业网点更是银行众所周知的独特优势。很显然的是,券商资管和银行所服务对象并非同一个细分市场,也不具有与之竞争的任何优势。
再看看保险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吧,国际成熟的保险市场和目前大型国内保险公司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保险业的理财产品承担着“保险”的社会功能。其风控意识决定了其与定位保值增值的理财产品存在本质区别,也就是说,在这一领域,保险业与其他金融机构并没有直接的替代和竞争关系。
此外,从表面上看,券商资管和公募基金无论从产品设计、投资范围,还是发售渠道方面,均存在不少重合的地方。但监管层在今年券商资管一法两则修改的过程中,执意保留券商资管大小集合产品5万元和10万元的投资门槛。这表明,公募基金未来将主攻大众理财的产品市场,而券商资管的定位将趋于高端,两者的客户对象具有一定差异。
不难看出,公募基金、银行和保险市场均非券商资管适合争抢的对象,信托业又如何呢?笔者认为,至少有3个理由支持券商正面“攻击”信托业的纯通道业务。其一,银行存在表内资产转表外的动能;其二,信托业通道业务毫无技术含量却存在3%。的不合理通道费率;其三,券商资管一法两则的修订使得券商资管可以合法地借助定向产品进入银信合作业务。
事实上,令券商资管垂涎欲滴的不仅是银信合作业务。
截至今年三季度,在信托业6.3万亿元的受托管理的资产中,银信合作、私募基金合作业务规模分别为1.84万亿元和2190亿元,在信托业受托管理资产总规模中占比分别为29.13%和3.47%。可见,同属于纯通道业务的私募基金合作也是未来券商资管争夺的对象。
剩下的一个问题是,信托业就真的是理财产品市场上的一个软柿子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券商资管之所以可以轻易从信托业争夺到超过5000亿元的市场,原因在于银监会对银信合作的监管和信托业较高的通道费率。
在通道费率方面,目前银信理财产品中,除却体量大的资金池产品信托公司收费在1%。以下外,普通类银信理财产品信托公司收费均在3%。左右,而目前银证合作的通道费率已降至0.5%。。在监管方面,银监会对信托业转移银行表内资产和资金池业务均表态要规范发展,使其规模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刚刚进入该行业的券商资管因为远未到达引发监管层干预的规模,因此政策空间大得多。
由此可见,券商资管轻易抢占市场并不能说明信托业是软柿子,只是两者的竞争策略和政策空间不同而已。
不仅如此,近年来,信托业在人才储备、投资管理能力、客户渠道和项目资源方面均不可与往年同日而语。截至三季度末,在单一信托业务中,银信合作的规模依然徘徊在1.8万亿元左右,在单一信托的占比由一季度末的33.83%降至三季度末的29.13%;而非银信合作的规模在三季度末达到2.42万亿元,较二季度增长26.7%。
信托业去纯通道式的银信合作化正在加速,而券商资管仍在低技术水平的通道业务领域展开价格战,令半年内通道费率从3%。下降至0.5%。。
这足以证明,信托业不是券商资管随意捏的软柿子,至少现在不是。
❸ 工行企业网上银行“集团理财-资金池-资金池协议-查询/维护资金池协议”新增什么功能
查询资金池协议列表页面,新增“日初余额”、“当日收入”、“当日支出”“目前余额”“实际可支付资金”“汇总下级余额”“已使用日透额度”功能。
办理工行的资金池,可以和开户网点联系,主要办理和使用的步骤有:
1、与工商银行签署《现金管理服务协议》,通过资金池不同功能的自合,搭建设和自身需要的资金池。
2、可以通过柜面、网上银行、银企互联等渠道,查询资金池成员账户之间资金流动的明细信息和汇总信息,以及发起资金归集下拨指令。
3、企业可通过柜面或银企互联实现对资金池协议的信息查询和功能变更。
在资金池使用的过程中有问题,可以随时和开户网点的对公客户经理联系,他们通常都很热情的,而且工商银行总行有一支强大的产品研发团队支持,可以总分联动帮助客户解决产品使用的各种问题,这也是在国有大银行办理复杂对公业务去的优势之一。
❹ 规范的P2P理财产品安全保障有哪些
一、看P2P理财产品的平台
最安全的p2p理财产品第一点特征就是P2P理财平台正不正规。现阶段我国的P2P行业发展正盛,就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小公司浑水摸鱼,高喊着P2P 理财的旗号招摇撞骗,如果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其中,那么就上当受骗了。所以说大家在进行P2P理财投资的时候一定先要对P2P理财平台进行一些了解,看看它的流程规范是否透明,风险控制措施是否规范,甚至可以去实地考察看看,很多小公司本身资金不足,根本没有办公地点,对于这种公司,肯定是不要投资了。
二、看P2P理财产品的收益
要知道P2P理财产品是否正规,简单易行的方式就是看P2P理财产品的收益。要知道,骗子公司为了骗取资金,就一定会向投资者抛洒一些高收益的“诱饵”。目前最安全的p2p理财产品的收益普遍集中在12%上下,最高不会超过18%,如果投资者进行投资理财的时候发现某款P2P理财产品的收益超过25%,那么该理财产品的风险就相当高了。
三、看P2P理财资金的监管
资金池是P2P平台的一大安全隐患,不仅监管多次强调P2P平台不能设立资金池,同时站在实际的角度,多数已跑路平台都与资金池有关。平台设立资金池,投资人除了要承担借款风险外,还需要承受一定的道德风险,投资风险大大增高。第三方资金托管,是指平台所有的资金流转都要经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或者银行,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或银行对P2P平台的资金出入进行管理,平台无权随意动用资金。在第三方资金托管的情况下,平台不能随便动用投资人的资金,也就能有效避免平台设立资金池。如何简单判断平台是否是“资金池”模式,只要简单试一次充值或提现就行了。投资人可在充值时判断充值对象是平台账户还是第三方支付账户;或在提现时,注意是平台账户打款还是第三方支付账户打款。如果充值和提现的账户是第三方支付的账户,那么,平台设立资金池的可能性较小;但如果是个人账户或者是公司账户,投资人就需要多加小心了,这样的平台设立资金池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也是判断最安全的p2p理财产品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❺ 稳健型银行理财产品为什么也亏损
最近的一大热点话题,就是喊了很久“破刚兑”的银行稳健型理财,真的破刚兑了。多家银行(或其理财子公司)的“稳健型”理财,竟然跌破本金了。
今天不赘述关于“破刚兑”正确性的那些投教老话,反正市面上这类文章已经太多。今天深扒这些理财的底层资产,究竟最近银行们中了什么邪,理财还真能亏损了?!
比如6月1日,某股份行本行理财,“28天成长2号”单位净值几天内从1.0792跌到了1.0753,小40万元的理财,仅月初这几天的功夫,就累计亏损了近1600元。
再比如这款。招银理财“代销季季开1号”单位净值是0.9997,该产品5月初净值最高点还是1.0031。跌破成本价,近一个月的年化收益降为-4.42%。
放眼债市哀鸿遍野的六月这段时间,多家银行“稳健性”(风险等级多为R2级)理财产品跌到投资者亏本。
据市场粗略统计,大约有超20只固收类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净值跌破了成本价。
根据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风险设计特性,一般银行将理财产品风险由低到高分为R1 (谨慎型)、R2(稳健型)、R3(平衡型)、R4(进取型)、R5 (激进型)五个级别。R2级(稳健型)该级别理财产品的确不保证本金的偿付,但本金风险相对较小,收益浮动相对可控。
这是为什么?
分析总结看,这一波稳健性理财下跌的元凶主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1、债市大幅震荡,中枪理财配比大
第一个原因比较浅显,就是这些理财底层资产配了不少债券类资产,而债市最近正在哀鸿遍野。跌啊!
啥是“稳健”的固定收益型理财呀,就是资产配比里债券市场占大头。呐,比如这一款净值接连下跌的理财产品,其产品投资范围显示,银行存款、债券等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看看市场啥情况呢?从5月下旬开始,由于月末因素的影响,银行间市场资金面骤然趋紧,隔夜Shibor由前期的不到1%迅速攀升并突破2%。
沪上某国有大行债券交易员表示,这延续了近几周以来逐渐收紧金融市场过于泛滥的流动性、防止资金空转的政策意图。随着直达实体经济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央行持续对金融市场投放流动性的必要性有所降低,预计资金市场利率很难回到四月水平。
正因此,最近债券净值型理财压力都比较大,4月底开始中证全债指数大概跌了2%,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下跌幅度了。到了5月份,资金面有所收紧,债券市场更是大幅调整。
据wind数据显示,短期品种调整超40bp,长期品种调整超15bp。
银行理财产品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 固收类产品投资于存款、债券等债券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 权益类产品投资于权益类资产比例不低于80%;
-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投资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于80%;
- 混合类产品,投资于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且任一资产的投资比例未达到前三类理财产品标准。
所以反而,最近中招惹争议的,反而是相对稳健的“固收类”。
根据某家大行银行R2级理财产品产品说明书,该产品在信用风险维度上,产品主要承担高信用等级信用主体的风险,如AA 级(含)以上评级债券的风险;在市场风险维度上,产品主要投资于债券、同业存放等低波动性金融产品,严格控制股票、商品和外汇等高波动性金融产品的投资比例。此级别还包括通过衍生交易、分层结构、外部担保等方式保障本金相对安全的理财产品。
顺便提一嘴,6月以来,不光银行理财在亏,债券型基金也在调整。银行理财破刚兑后倒是公正了,大家面临的市场一样,走势也一样公开透明,资管市场终于迎来了公平的竞争环境。
2、资管新规下,市价估值反映快
国内债券市场大起大落,甚至“债灾”也不是第一回了,怎么此前没听说过银行的稳健理财都不保本了?
从某股份行资管中心人士了解到,过去,银行理财产品对于债券大多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银行理财在确定成本、确定未来的变型价格后,两点拉一条线,净值慢慢爬坡,不受市价波动影响,这样客户的心理体验就会比较好。
但是目前根据资管新规要求,银行产品净值化的要求就是用市价或中证估值这样的公允价格来给产品每天估值,目标就是产品净值更加客观。
说白了,就像是本来模糊化的厨房后台,现在被你装了个探头每日监控了呗。以前可能过程中也是跌的,只是投资者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而已。
现在呢,债市是从高位回落的。前面好的时候其实收益满高的,现在一回落,那下来得也就显得更快,理财又采取的是市值法估值方式,所以没有像以前预期收益型产品那么平滑。
所以对于上述某股份行的稳健性理财。
- 如果我们只看近一月收益,你会发现产品自6月初变成了一条陡峭而非平滑的抛物线,如果你正好是这个时候买进去的投资者,那感觉真是酸爽了。
- 但如果我们看半年期表现,感受就会大不同,你会发现这产品其实运作得蛮好,只是最近才受到了市场的一些影响。
总结:相较于此前的成本法,市值法能够真实反映投资组合的变现价值,但当债市调整明显时,理财产品净值波动会更加剧烈。
3、债市拆杠杆,之前赚钱招数不灵了
第三个和第四个“元凶”就藏得比较深了。
先告诉你们一个我从交易员那里听来的秘密:两三个月前,债市里有一种“加杠杆套利”的策略,那个时候资金面宽松。
怎么个玩法呢?比如银行在市场融入资金之后买了某只高等级债券,然后再把债券质押出去再换成资金,然后再用资金买债券……
这样一轮接一轮,就是典型加杠杆的过程,当时也没有硬性约束。其结果很显然,就是金融机构收益提升了。表现在产品上,就是收益率看起来不错。
但近期情况陡然转变,监管最不喜欢的就是“资金空转”,所以火眼金睛的监管来管了,“加杠杆”变成了“拆杠杆”。
在5月29日举行的银行间本币市场大会上,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马贱阳警示说:“虽然加杠杆是债券市场主流的盈利方式,但随着杠杆率上升市场波动率会加大,建议大家要以2016年债市波动率上升导致的后果为鉴。”
所以近期,央行通过“缩量”的方式提升市场资金利率水平,Wind数据显示,6月第一周在有6700亿逆回购到期的情况,央行仅续作了2200亿,意味着央行回收了4500亿流动性;6月8日5000亿MLF到期,央行通过逆回购投放1200亿流动性,意味着央行净回笼3800亿。
这也带来了上文中提及的,隔夜Shibor由前期的不到1%迅速攀升并突破2%。
你想啊,滚隔夜成本不足以覆盖债券资产收益率,所以机构就不得不开始“拆杠杆”。一个迹象是,质押式回购相较5月也快速回落。
所以,加杠杆赚收益的法子,也被打击了。
4、资金池子被拆,真实情况暴露
以前的那些“资金池对接资产池”的银行理财,为啥总能永远刚兑呢?当时碰到债市波动池子里实际亏损了咋办呢?他们会拆东墙补西墙,拆后面滚动发售的产品收益,补前面的产品波动。
反正投资人又看不到中间具体过程,很多投资人也并不敏感,这期4.4%,下期4.0%的,他们也不觉得这中间有啥问题。
但现在随着理财子公司陆续开业,资管新规像拧螺丝一般逐渐推进落实,以前的厨房后台被公开了,猫腻不能玩了。
原来这种债市波动有些银行搞的资产池能化解现在资管新规新要求都不能给客户弥补损失了,所以产品投成什么样就直接暴露出来了。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净值型产品已经破刚对,下一步,监管拆“资金池”的时候,会不会有更多理财扛不住?里头会不会还埋着没被拆干净的“雷”?值得我们提前引起警惕。所以在做银行投资理财的时候可以到辨险识财APP上面查看一下该款银行理财产品的评价报告。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踩雷。
❻ 银行对理财资金池的法规有哪些
资金池理财是指银行将发行多款理财产品募集到的资金汇集起来,形成一个“大池子”。同时,银行对池子里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和投资,投向一个由债券、回购、信托融资计划、存款等多元化产品组成的集合性资产包,并将此资产包的整体收益作为多款理财产品收益的统一来源。银行利用资金与资产的期限错配赚取期限溢价,并通过理财产品的循环发行来保证“大池子”中资金的稳定性。
这一模式的风险在于将短期风险不断延后,一旦资金链断裂,将造成严重的流动性危机。而且在“资金池”中,资金无法与投资标的一一对应,导致银行和客户都很难估算投资成本与风险参数。
❼ 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有多大风险
要根据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产品
预期收益率越高,风险越大
按照收益方式,银行理财产品分为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目前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一般投资于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而其他类型理财产品多为信贷类、存款类和权益类。
投资者需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产品。一般来说,银行理财产品列表都会标明产品销售期限、投资门槛、产品种类和预期年化收益率。标明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是预期最高收益水平,到期后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可能会有差异。投资者不能仅凭预期最高收益率选择购买,应结合自己对市场未来走势的判断购买产品。同时,理财产品不同于存款,预期收益率越高,风险越大。
实际上,目前在银行柜台销售的理财产品既包括银行自身设计、研发、发行的理财产品,也包括银行代销的第三方机构产品,如与信托、保险、基金合作发行的产品。目前出现问题的多是这类代销产品。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首先应当弄清楚产品是银行自己设计、销售的理财产品,还是代销的第三方机构产品。
在目前销售的银行理财产品中,风险主要在于部分银行采用资金池运作方式蕴含的流动性风险。银行采用滚动发售、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的总行资金池模式运作理财资金,将不同期限、不同风险、不同收益的理财产品来对接池内资产,使得多个理财产品同时对应多笔资产,单个理财产品无法实现独立的成本核算和规范管理。
这一部分理财产品往往难以做到真正的分账经营,对每个产品组合的信息披露可能不足、运作不透明。部分高风险理财产品一旦出现明显亏损,容易导致客户对整个资金池运作安全性产生质疑。2013年,银监会将资金池理财业务列为重点监管目标。刚刚召开的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要求银行实现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分账经营、分类管理,强化风险防控,特别要注意规范销售行为,要将风险提示放在首位,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
理财产品透明度需增强
保证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
增强理财产品透明度是银行理财产品未来发展的趋势。现在市场上理财产品法律性质并不明晰,投资者购买金融理财产品时,其实并不清楚其购买的产品是债权关系、股权关系还是信托关系,金融机构需要明示产品法律关系,否则让投资者承担风险是难以完全做到的。
应该按照理财产品全流通和信息披露原则,按照与客户约定的渠道,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持续性披露,明确理财产品投向,并保证信息披露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保护理财产品客户的信息知情权。
进一步提升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要将关注重点从销售环节延伸、扩展到理财产品设计、销售、投资和兑付的整个产品周期。
应该提升信息披露的可知性和理解性,同时加强舆情监测机制和投诉应答机制,这样才能保障金融消费者的批评权、监督权、建议权。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一看风险:是否保本要弄清。对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的理财产品要慎重,它们不承诺保本和收益。
二看收益:预期收益看明白。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是预期的最高收益水平,并不是实际收益。
三看期限:赎回、终止需了解。在投资期限内,投资者无法赎回资金。提前赎回或终止会遭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