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投资理财收益是比较好的,这个具体还是看你选择怎样的平台什么样的产品, 才知道好不好,乐助贷就是一个投资理财的平台,里面有很多的灵活产品,我们可以购买这些产品获得收益,收益按月返还,比稳健,而且比银行的利息率还要高一些,收益还是比较稳定的。
『贰』 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乐百氏与经销商矛盾升级 不愿专卖遭到断货制裁
乐百氏桶装水经销商因为增加经营其他品牌而遭到乐百氏制裁,这个月与乐百氏彻底分手。
佛山最大乐百氏桶装水经销商首当其冲,现仍有80%乐百氏经销商不专营去年下旬的大裁员与今年3月达能集团亚太区总裁范易谋公开承认在乐百氏的问题上“犯下了错误”。乐百氏品牌已成为公认的外资收购的“失败案例”受到业界广泛关注与评论。
据相关报道,2005年,乐百氏亏损1.57亿元,去年预计亏损1.5亿元。乐百氏的主打产品瓶装水,从中国市场曾经30%的份额,降到5%。桶装水每年有2000万元的盈利,但瓶装水和茶饮料的亏损,最终造成了乐百氏连续两年的整体性经营亏损。
日前有业内人士透露,这个唯一有较好业绩的桶装水部门,事实上也在整体下滑,乐百氏与经销商之间的矛盾更凸显其背后的危机重重。
事件
乐百氏强制专营 经销商“反水”
从2004年做到乐百氏在佛山最大的经销商,到因为增加经营其他品牌而遭到乐百氏制裁,这个月与乐百氏彻底分手,王先生(化名)心中充满无奈。
王先生的水店曾经把乐百氏桶装水做到每个月1万多桶销量,使其成为了整个佛山地区最大的经销商。这段辉煌经历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原来从事家电行业的他具有较超前的经营理念,他意识到水店经营单一品牌的局限性,只有经营水超市才是发展壮大之道。
2005年,他提出要同时经营加林山等其他品牌的桶装水,被乐百氏非常强硬地拒绝了,并且马上将供应给他的产品每桶提价3角。2005年4月,王先生写了封信给负责该片区的销售经理,向他阐述了经销商经营单一品牌难以发展壮大的道理,希望乐百氏可以理解并接受,并希望乐百氏不要太“名牌心态”。
在信发出后不久,隔王先生100米处的同一条街突然又开了一家乐百氏专营店,“相隔这么近又允许一间加盟店开张,当时有同行提醒我,乐百氏可能很快要断你的货。”
果然,2005年7月25日,乐百氏突然停了王先生的货,并发了书面通知,表示因为该经销商销量下降、违反特许经营及窜货等理由而停止经销权。
对于这几点理由,王先生向记者解释道:1~4月是淡季,销量降低很正常。违反特许经营游戏规则的水店并不止他一家。至于冲货,是指他将货卖给不是特许经营的水店,而其实是指他开的第三家水店,但法人不是他,为此他早已经向乐百氏方面说明过。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王先生当时想到了起诉乐百氏,乐百氏的突然断货,实际上是违反了他们之间签定的协议。“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对乐百氏我多少有感情在里面,想着日后也许还会做这个品牌。”虽然突然断货使王先生损失巨大,出于广东人和气生财的观念,他还是自己咽下了这口气。为了留住原有的乐百氏客户,王还是不断地想办法从其他经销商处调来乐百氏桶装水。
就这样过了两年,王先生最近又主动向乐百氏伸出橄榄枝,找了相关负责人3次,询问有没有机会再合作,在等待未果的情况下。本月,王先生彻底结束了对乐百氏的经销,也终止卖益力桶装水,“桶已全部卖掉。”乐百氏如此没有人情味的行为让王先生颇感失望。
说法
企业VS经销商 谁损失更大?
“你取消我的经销商资格,我也不会倒闭,我还是佛山的老大。”尽管遭到制裁,但并没有影响王先生的老大地位,被乐百氏断货后,王先生将主力放在了其他品牌上,时至今日,他的销量越做越大,品牌多达十几种。其中销量最大的是加林山、华山泉等品牌。“我只是失去了一个全国性知名品牌,但我水店的生意额仍然年年增长。”据了解,在当地其他乐百氏的经销商,至今都没有人能做到王当年1/3的量。
据记者了解,所有乐百氏的专营店,有80%以上是在多品牌经营,乐百氏的强制专营只能是不了了之。而在顺德地区整体销量的下滑,让经销商们感觉乐百氏对此似乎“无所谓”。“也许达能财大气粗,根本不会在乎旗下一个乐百氏产品的下滑吧。”一位经销商这样评价道。
另一位经销商对记者说,渠道和品牌应该互相合作,不应对抗。这个行业的厂家和经销商是不平等的,厂家喜欢控制渠道,经销商首先要交保证金,而且要买断全部桶。桶装水的经销商是弱势群体,大部分开始都是只有2万~3万元本金起家。而且一般要守2年,第3年才会有比较理想的回报。做单一品牌是没有可能生存壮大的。乐百氏“杀鸡儆猴”,用一个比较大的经销商来警告其他经销商,不许经营其他品牌,但这根本禁不住,反而提醒了许多经销商,要多品牌经营,现在,所有的专门店表面是乐百氏,里面都有4~5种以上不同价位的品牌。乐百氏也只能一只眼开一只眼闭了,“难道他全部都断货不成?”
由于乐百氏内部人事动荡,记者一直未能联系到相关人士进行采访。
相关报道
品牌老化行业微利 导致经销商“变心”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指出,被达能收购后的乐百氏每况愈下,这几年人员和广告支出方面都在缩减。
在桶装水方面,给经销商的信心不够,品牌投入连年缩减,对经销商的扶持大为减少,各方面管理严格按照公司的强硬死板的制度,不能灵活适应市场的变化。中层管理人员都以外地人居多,业务员主要以北方人为主,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了解.很少会深入市场帮经销商排忧解难。很少亲自帮经销商处理实质性问题,基本上是依靠以往打下的江山坐吃山空,吃老本,而且产品包装陈旧,多年没有变化。“品牌老化得很快,非常可惜。”这位人士评价道。
有经销商指出,5年前,卖10万桶水可以赚10万元,现在要卖20万~30万桶才赚10万元,而且利润在下降,风险还在加大。如今的市场已不是当年的市场。如何让经销商专卖自己品牌,又可以充分利用渠道资源赚“外”钱? 有盈利的渠道才有可能去遵守专卖。 “我们也希望专卖,就像谈恋爱一样,要有忠诚,双方才会互相扶持。但专卖限制经销商的资源不能重复利用,获利能力肯定下降,要么水店的销量成倍增长,要么厂家降价,这样就将矛盾引到了厂商之间。惟有把渠道利用不充分的现状给转化掉。”一位水企老总说。
记者手记
渠道与品牌驱动哪个更重要?
品牌和渠道是企业获得成功的两条必备条件,但更多的购买行为是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卖东西的地方和人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这是否说明,在中国这个还不成熟和理性的市场上,渠道比品牌更重要?对于饮用水这个特殊的行业,究竟是品牌重要还是渠道重要,饮用水的品牌影响力是否很脆弱?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的确非常重要,这是毫无疑问的。品牌的影响力有时的确是无法抗拒的,一些成功品牌所带来的销售成就也是世人皆知的。但当我们惊呼这些“品牌魔力”的时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目前许多企业而言,品牌的影响能力是相当脆弱的。
在市场上,推进产品占领市场的过程并不是通过市场手段建设品牌的过程;企业即使建立了品牌也无法令市场占有率获得提升。就像是在广州、东莞的桶装水市场,不管哪个品牌,没有谁敢肯定地说它占有20%以上的市场分额。这并不是说品牌不重要——但在中国,起码在一段时间内。最终消费群不会也无法只依赖品牌购买产品。
在营销策略上,人们常见的错误有两个:一是把品牌当作“资源”。品牌不是资源,品牌是一个经营的结果,品牌更不是原因,千万不能说因为我的品牌,所以我就可以做任何事情。
二是把品牌当作“目标”。品牌同样也不是目标,而仍然是一个结果,企业的目标是基于产品、服务、交货基础上的持续获利能力。问题的真正症结在于大多数营销人对细分市场缺乏理解和经验,而只习惯这样一套营销模式:设计一个满足大众需求的好产品,然后通过大众渠道销售,通过大众媒体推广,以大众能够接受的价格销售,尽可能把销量做大。
在现实中,企业发展需要强大的外部动力,而渠道则是中国企业成长中最关键的外部动力。无论海尔、联华、华为、国美许多中国成功的企业都在证明,渠道驱动比品牌驱动更加重要。
『叁』 银行理财业务是如何把控风险的
您好,投资天地很高兴为您解答。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如果是首次购买都需要去银行柜台作风险评估测试,根据财务状况、投资经验、投资风格、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等进行风险评估,看你是属于哪个风险等级的。例如投资天地网小编我本人在中国银行的风险测评结果显示,我的风险评级属于:成长型,风险承受能力:四级(中高)。概括了下我的风险承受能力就是在追求高收益的情况下愿意承担较大的风险。
其次,凡是投资,必定提示着有风险须谨慎,咱们看中的是收益,人家看中的是咱们的本金,高收益就会有高风险,这两个相依相伴,我们一定要明确知道自己买的产品是拿去投资什么的?不要盲目、迷迷糊糊地就买了所谓的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最后,现在银行理财产品普遍是购买起点高,低收益,不适合长期投资。从家庭周转资金方面考虑,应该投资互联网金融类理财产品。
例如基金、保险、这一类低门槛稳收益的理财产品。
投资天地网很乐意为您回答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帮到您。
『肆』 理财风险管理应该如何去做
风险管理分四个部分:避免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保留风险。
一般情况下,风险跟收益是呈正相关的。
高收益的项目,通常风险也高。所以即便你是理财投资的小白,也别再对着那些跟你说年化收益率10%的项目的人问保本吗……
不过,这世界上也是存在模式靠谱、风险可控、收益比较高的项目的,只看你会不会分析这个项目的风险到底在什么地方,是不是你能承受的。
以及,一定要记得对冲风险E,分散投资各种不同的项目。
说回投资这件事情,其实我们的目的不就是在将风险减到最低的前提下,将收益最大化吗?
所以投资说到底,就是管理风险。(当然,很多答案提到的理财不等于投资,也特别正确,题主一定要搞清楚这两者里面的分别)那么风险到底怎么来管理呢?
或者说,我们怎么来分析一个项目的风险呢?
首先,避免风险的部分——有些风险,是我们作为投资者来讲完全不可能承担得起的,就是法律风险。
那些在国家的监管之下的项目,符合法律规定的项目,这一部分的风险是可以规避掉的。
其次,降低风险——项目本身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有退出机制,有一些机构的信誉作为背书,等等,这些都可以降低项目的风险。
很多时候,你还要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件事情,看看这个项目的主人,这家公司,它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样的,它的现金流是不是健康。
这也能帮助你判断风险在哪里。如果项目本身风险高,就千!万!不!要!加!杠!杆!
然后,转移风险——简单来讲,就是保险。比如买一些房产的时候涉及到产权保险,这就转移了项目的风险。
最后,保留风险——以投资眼光、时间作为变量,这些风险,是投资者投资任何项目都会遇到的,而这也是投资谋求回报的根基所在。
这个时候,了解尽量多的专业知识,但也可以在关键的时候果断一点。
只要你确定这个投资额度在你可以承受、没有太大压力的、合理的资产配置范围之内,就可以尝试。
『伍』 保险理财的真实案例
金包银一号两全保险(万能型)
产品名称: 金包银一号两全保险(万能型)
保险类别: 理财
保险公司: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
承保年龄: 满60天-60周岁
交费方式: 一次缴清,最低1万元,超过10000元的必须为1000元的整数倍。
保障范围: 满期保险利益:基本保险金额加上终了结算利息
身故保险利益:
疾病身故:基本保额加上终了结算利息
意外身故:基本保额的两倍,加上终了结算利息
险种介绍: 新华人寿日前在沪推出国内首款双重结算利息的万能险产品“金包银一号两全保险(万能型)”,这是一款结合市场情况推出的新型理财产品,通过双重结算的运作方式实现保底稳健增值与分享资本市场收益的有效结合。双重结算是指该产品的结算利息有两项,一是月度结算利息,一是终了结算利息。这款产品相当于把资金分成两块进行运作,一部分投资于国债、大额协议存款等收益稳健渠道,用于月结算,一部分投资于股市、基金等有较高增长空间的权益类投资渠道,用于终了结算,相对比较灵活。
特色说明: 双重结算、特色计息 专家理财、安享收益 下有保底、上不封顶 持续奖金、惊喜回馈 账户透明、查询简便 资金灵活、方便自如 高额保障、身价倍增
保险期限: 至70周岁
保险金额: 基本保额:保单账户价值与“所缴保费一部分领取金额对应的保费”二者之间较大者。保证利率:2.5%,每年可根据市场情况调整
『陆』 个人风险管理案例(保险学案例),这是书上的案例,没有答案,求帮忙解答
前提小李7:50出门
根据交通工具分析如下:
A.公交车:
乘坐公交车大概需要50分钟到达公司,一切正常抵达时间为8:40.
中间会遇见的风险如下:
第三方客观因素造成的风险:
公交没有正点抵达小李乘坐的公交站台(车流量较大堵车、公交路程中发生车祸等);
公交车正点抵达小李乘坐的公交站台,但是行驶中间耗时超过50分钟,造成小李在9:00之后抵达公司。(造成原因可能有车流量较大堵车、路程中发生车祸等);
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
小李个人造成自身未有按时抵达乘坐的公交站台,与公交车错失交臂(原因可能如下:出小区后发现客户资料遗失在家、下楼看手机摔着导致脚踝扭伤等);
小李按时抵达乘坐的公交站台,赶上公交车,公交车行驶中无问题,但是下车前往公司的路上发生问题致使未能赶在9:00抵达公司(原因可能如下:发现摔倒老人前去搀扶耗时过久、步行路上遇见熟人寒暄/遇见一见钟情的女性等)
B.公交车+地铁
以下只阐述因增加交通工具(地铁)所带来的可能风险,此处与公交相关的不阐述:
第三方客观因素造成的风险:
地铁晚点(电力供应不足、地铁公司员工集会罢工等);
地铁处发生恐怖袭击等;
地铁发生踩踏事件等;
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
小李自身缺乏锻炼,搭乘地铁的人数较多,小李体能不足以搭乘上地铁;
小李乘坐地铁后发现手机/电子设备被偷后报警等;
以及与公交中阐述相同的小李主观问题
汽车:
第三方客观因素造成的风险:
汽车坏了(晚上因低温水箱冻裂、时间开久了润滑油不足、昨夜朋友借车忘记加油、天气过热加油过满汽车自燃了等);
行驶中被追尾等;
经过某建筑工地,建筑垃圾高空坠落砸中小李车尾端(还好是尾端)等;
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
行驶中打电话等(开小差)与前方车辆发生追尾等交通事故;
技术不过硬造成车辆损伤等;
忘记年检到期等证件审核时间到期事宜。
以上分析:风险无处不在,导致小李上班迟到的原因众多,可解决方案如下:
购买离公司近的住宅;
采取就近办公(例如在家办公);
起早一点、整慢一点、细心一点(这个最实际、所需资金最少、难易度最低)
『柒』 求一则关于 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方面失败的案例
●中信泰富"豪赌"酿成巨大亏空
风险类型:市场风险
代表企业:中信泰富
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出盈利预警,称公司为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而引致亏损,实际已亏损8.07亿港元。至10月17日,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为147亿港元。换言之,相关外汇合约导致已变现及未变现亏损总额为155.07亿港元。
事件发生后,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财务总监周志贤辞去董事职务,香港证监会和香港交易所对中信泰富进行调查,范鸿龄离任港交所董事、证监会收购及合并委员会主席、收购上诉委员会和提名委员、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主席,直至调查终止,中信集团高层人士对中信泰富在外汇衍生品交易中巨亏逾105亿港元极为不满,认为荣智健应对监管疏忽承担责任,对中信泰富董事会讲可能进行大改组。
而中信泰富的母公司中信集团也因此受影响。全球最大的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将中信集团的长期外币高级无抵押债务评级从Baa1下调到Baa2,基础信用风险评估登记从11下调到12;标准普尔将中信集团的信用评级下调至BBB-待调名单;各大投行也纷纷大削中信泰富的目标价。摩根大通将中信泰富评级由"增持"降至"减持",目标价削72%至10港元; 花旗银行将中信泰富评级降到"沽出",目标价大削76%至6.66港元;高盛将其降级为"卖出",目标价大削60%至12.5港元;美林维持中信泰富跑输大市评级,目标价削57%到10.9港元。
除此之外,中信泰富的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一家香港红筹股资金运用部总经理表示:"此事对于在港上市的中资企业群体形象破坏极大,对于我们也是敲了一记警钟。"
没有遵守远期合约风险对冲政策
据了解,这起外汇杠杆交易可能是因为澳元的走高而引起的。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一个名为SINO-IRON的铁矿项目,该项目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这个项目总投资约42亿美元,很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目前的16亿澳元之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在全面营运的每年度投入至少10亿澳元,为了减低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因此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
为对冲澳元升值影响,签订3份Accumulator式的杠杆式合约,对冲澳元及人民币升值影响,其中美元合约占绝大部分。按上述合约,中信泰富须接取的最高现金额为94.4亿澳元。
但问题在于,这种合约的风险和收益完全不对等。所签合约中最高利润只有5150万美元,但亏损则无底。合约规定,每份澳元合约都有最高利润上限,当达到这一利润水平时,合约自动终止。所以在澳元兑美元(0.6305,-0.0127,-1.97%)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可以赚取差价,但如果该汇率低于0.87,却没有自动终止协议,中信泰富必须不断以高汇率接盘,理论上亏损可以无限大。
另外,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本质上属于高风险金融交易,中信泰富对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的风险评估不足。
将中信泰富一步步推向崖下的是一款以澳元累计目标的杠杆外汇合约,即变种Accumulator(累计股票期权)。
内部监控失效
授权审批控制失效。中信泰富2008年10月20日宣布,由于发生了上述外汇风险事件,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财务总监周志贤已辞去董事职务,10月20日起生效。莫伟龙于同日起获委任为集团财务董事。荣智健表示,上述合约的操作者对潜在的最大风险没有正确评估,相关责任人亦没有遵守公司的对冲保值规定,在交易前甚至没得到公司主席的授权。此外,持有中信泰富29%股权的母公司--中国中信集团,同意为其安排15亿美元备用信贷,利息和抵押品方面按一般商业条件进行。
信息披露的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对外信息披露制度对重大信息的范围、内容、投资者利益等存在缺陷,发现问题6个星期之后才对外公布,做法令人惊讶,显示出其内部监管存在漏洞,并且质疑中信泰富实际负责公司财务的并非是已经辞职的张立宪和周志贤,而是公司主席荣智健的女儿荣明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叶林认为,"证券法"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是准确、及时、全面,其中"及时"最难做到。他分析说,中信泰富所做炒汇行为和其主业不同,属于非正常交易。既然是从事外汇期货,就要锁定风险,签订合约之初就要发布公告,说明"存在"潜在的风险。而且在澳元下跌时,公司应该止损,已造成的亏损算也能够算出来。正是由于中信泰富迟迟不公布亏损,才遭到投资者指责。
而内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更是常见。他分析说,杭萧钢构曾经将公司将要签订的一份天价订单提前泄密,受到处罚,这是比较例外的事,更多的上市公司则是信息披露不及时。"将生米煮成熟饭了,才向投资者通报一声".在证监会和两个交易所每年处罚的信息披露问题中,一多半都是由于不及时。
风险管理没有集中。标普分析师认为:"中信泰富的风险控制及内部管理问题严重,未来发展战略也需要重新检讨;而风险管理没有集中,也是中信集团乃至多数中资企业一直以来的隐患。"
『捌』 保险理财产品都有哪些风险
保险的理财产品都是忽悠人的,你说风险有多大?
1,想算计保险上赚钱的,最后反被保险算计了!保险,就是你消费,保险公司为你服务,他是赚你钱的,不是给你分钱的,你不能把保险的本意给弄错了,弄错了就会上当受骗!
这个保险里面包含了更多的忽悠和欺骗, 给人留下的就是更多的心酸和不靠谱!
2,保险分红和所谓的商业养老险就是一种忽悠陷阱、首先将你的钱款长期锁定。陷入其中。长期不能自理。所谓理财分红就是要自己存取自由,没有分毫损失。这种忽悠陷阱既不能自己理财,又不知道最终的效益。如中途取款要损失惨重,只能按现金价值退保,而这个现金价值远远要比本金要少的多,一直到死,死的时候还要得的病,和保险合同上的病对号入座才可以理赔,否则就不会理赔!
应该在人大,政协会上提议,抵制保险分红忽悠客户陷入理财陷阱,同时也要给保险公司有个规则不允许也无权给公民强制,变相,误导公民财产以保险分红为由,使财产投入分红陷阱,给客户造成经济损失,也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3, 你以为这个大病保险就那么好理赔, 这个重大疾病就是陷阱!
重大疾病险是保死的,也就讲人要是得的病和重大疾病险里某一种病对号入座,这人就是“死路一条”了。如要买这种重大疾病险,不如买生命意外险(生命价值险,也是保死的),因为,功效是一样,可是,交的保费要少的多。如一位30岁的人保重大疾病险30万保额每年要交9千多(退保是可以拿到一点钱),保生命意外险30万保额每一年是一千多。要是对家庭负责,保生命意外险就可以,和保险公司的纠纷也最少。重大疾病险,保险公司赚的是货币贬值的钱和退保时所扣相当一部份金额,所以,你缴越多钱保险公司就赚越多,每年9千多元交20年和一千多元是一个什么样概念差呢?
4,有句话叫做 :防火防盗防拐子,推销保险全打死 。 可见当初保险业刚在国内起步的时候 ,用了许多老百姓无法太理解和欺骗的手段,导致了目前保险业的巨大阻碍!什么银行的是单利,保险的是复利,我们来问下,保险的复利怎么就跑不过银行的单利?保险业以后要是不终归于保障,意味要和银行拼理财分红,只会自寻死路。
还有很多其它原因就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