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么完成保险业的市场转型
营销员体制需转化
中国的营销员体制是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在上海试点时引进的,当时社会和保险界对此都有较大争议,不过经过两年努力,这一体制最终在中资保险公司逐渐推开。寿险行业的快速发展,除了寿险公司员工的努力,营销员体制也功不可没。不过,由于该体制引进时没有经过充分研究,其负面影响没有降到最低,使销售误导成为当时乃至现在该体制的最大问题之一。
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一个年轻的市场,尚不成熟,消费者风险意识较弱。在销售寿险产品时,营销员以公司产品中较高的收益为蓝本像客户介绍,结果没有达到这一收益水平,就造成了负面影响。但在调研中,营销员则认为,自己在保险公司受训时间较短,而公司教授的内容基本上仅限于各种保单销售技巧,因此“销售误导”这一骂名不能都让营销员承担。
在北美及欧洲的一些国家,保险市场在法律环境和市场运作的影响下,实行多年的粗放式寿险营销体制已经改为金融理财规划师体制。以金融理财规划师的身份为客户及其家庭提供终生的、全方位的理财服务,这使保险营销员具有强烈的职业自豪感。通过对国外成熟保险市场多方位、多层次的考察发现,从简单的销售体制转为专业化、高素质的理财规划师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营销员体制“大进大出”的问题。另外,成熟的保险市场对员工培训都十分严格,无论新老员工,培训的第一课都是诚信,而关于产品的说明则排在第二位。同时,产品的宣传资料均由总公司印制,并且有相应的编号,杜绝了由分支公司自行印刷宣传资料而产生的误导问题。抓住契机 调整寿险业务结构
今年以来,国家的货币政策是控制通胀,资本市场低迷,寿险业务则增速放缓。但经过理性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寿险业务的发展总体是正常的,寿险业务的价值增长高于保费规模的增长,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并向好的方面变化。这说明,中国保监会近年来提出的调整业务结构的政策已经初显成效。
而寿险业务增速放缓主要集中在银保渠道。与其他金融产品相比,寿险产品更重视风险保障和长期理财,这也是其竞争力所在。银行渠道销售的寿险产品,寿险特征不明显,与银行理财产品、储蓄、基金相比竞争力不强,加上销售成本大,因此,尽管保费规模大、增速快,但并未给寿险公司创造相应的价值。
换个角度看,寿险增速放缓,对于加大力度调整业务结构是一个契机。寿险公司要从不惜投入高成本招揽低价值的业务,转变为主要承保既能为客户提供风险保障和理财服务,又能为公司创造较高价值的业务,实现公司与客户的双赢,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与客户和产品息息相关的销售人员,面临不同客户,也应做相应调整。如果客户是中高等收入者,需要一个较为复杂的寿险产品,应当由专业素质较高的销售人员进行销售。在寿险行业营销员总体素质偏低的现状下,已有很多人取得中国寿险管理师、中国寿险理财规划师、中国员工福利规划师资格,他们既有较高的业务能力,也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寿险业的结构调整,需要这些专业人才去开发、销售、管理较为复杂的高端寿险产品。寿险业的结构调整,也是这些专业人才发挥才干的机会,他们从事的工作不仅是开发、销售、管理寿险产品,更应当是财富管理,也就是为客户提供财富的管理和增值服务,不仅是把一种既定的寿险产品销售给所有遇到的客户,而是根据客户的年龄、收入、家庭结构、偏好等帮助客户进行理财规划。
随着中国经济的多年快速发展,需要理财服务的人群不断扩大。寿险业的结构调整和健康发展,需要实现从简单的寿险营销到财富管理的转变。在这场转变中,中国寿险管理师、中国寿险理财规划师、中国员工福利规划师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未来机遇更侧重于调整
在新形势下,中国寿险业面临的首要机遇是经济还会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在“十二五”时期的前期。目前,中国还具备保持经济较高增速的有利条件,如拥有一个庞大、统一的国内市场。如果内需真正调动起来,我们不需要过度依赖国外的市场;又如我国城市化还没有完成,现在城市化率在50%左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意味着新增城市人口将带来巨大的消费,包括住房、交通等,因此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空间还较大。
第二个机遇是人均收入增加提升了百姓购买保险产品的能力。国务院发展中心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显示,去年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7864国际元的水平,三到五年后将达到11000国际元的水准。老百姓富裕了,必然会提高对自身保障的需求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第三个机遇是商业保险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地方政府主导的地区竞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目前,各地政府都有吸引金融机构的热情,对保险机构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视。如商业保险介入社保的“湛江模式”,将政府承担的基本医保中的部分管理业务外包给商业保险公司,大大提高了医保效率;再如商业保险可以在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活动中进一步发挥作用。未来保险业将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
尽管面临机遇,但中国保险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短期来看,一是地方债务的风险会影响保险公司资产的安全性,二是股票市场波动等投资风险不断加大,三是通货膨胀压力还将在中长期内存在;从中长期看,一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趋势对寿险业影响巨大,二是国内经济增速回落将对保险业务增长产生直接冲击,三是金融产品价格管制的放开、监管的完善和强化等金融体系改革带来的压力。
不过,未来我国保险市场仍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但时间紧迫。今后几年的机遇更多地不是发展的机遇,而是调整的机遇。在宏观条件面临大变动的情况下,保险业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如果保险业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不主动调整产品结构、不创新、不努力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与其他金融行业的差距将会拉大。中国保险业在过去五年的发展非常迅猛,银行资产与保险资产的比例在2006年是22.3倍,2011年9月缩小为18.5倍,希望在新的形势下,中国保险业能够紧紧抓住机遇,勇于面对挑战,再创新的辉煌。
② 保险行业的人员结构
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人保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按人均保费计算,仅为100元人民币,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人民币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右。当然,我们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人均保费2000多美元的水平还有距离。因为,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说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与投资意识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
第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这种分布上的不均衡,对中国保险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尤其是外资公司与合资公司,虽然其数量已占大陆保险公司总数的56.7%,但它们100%分布在沿海与发达城市,又没有遍布的分支机构,所以其市场份额仅占0.69%。
第四,中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粗放式经营与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简单与供给不足,以及缺乏专业人才是经营水平较低的显著特点。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发和销售的产品寿险产品品种并不少,但产品结构雷同和保险责任不足,是业内人士的普遍呼声。中国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国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毛凤鳞角。这都表明了当前中国保险经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第五,保险市场还未形成完整体系。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相对来说两头大中间小,即保险主体与保险市场发展很快,而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到目前为止,按照规定程序正式批准的专业保险代理公司仅9家、经纪公司3家。
第六,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和保险监管亟待加强。十几年来,我国重视直接保险市场的建设,忽略了对再保险市场的培育,导致国内保险人所承担的风险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分保计划安排不当经常造成损失;同业间信任不足,再保险行为不规范,外币保险业务过份地依赖国外再保险市场。与此同时,我国对保险监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保险监管机关建设和监管力度与保险业的发展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还基本上处于被动的监管状态,监管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不够。对于关系到保险行业稳定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质量、再保险安排等重要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至于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缺乏严密、完善的成套法律法规。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近20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预计在未来10年之内,我国保险业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保险市场体系化。从市场体系架构来看,原保险市场较大,再保险市场很小;市场发展很快,监督和法规发展较慢,保险中介混乱,违规代理严重,权力运作、官方管制使各保险主体在市场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自1995年《保险法》颁布实施特别是1998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以来的情况来看,建设和完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的步伐正在加快,一个体系完整、门类齐全、法规健全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正在建立。
经营业务专业化。就专业经营水平而言,尤其是同国际上专业化保险公司相比,我国保险专业经营水平还很低,发达国家在产险与寿险领域内都有专门的公司,如专营火灾险的公司、专营健康险公司、专营机动车险的公司、专营农业险的公司等等。随着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深化,出口信用保险和农业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业务将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由国家成立专门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与此同时,在未来几年也会成立专营诸如火险或机动车险业务的专营保险公司。
市场竞争有序化。近几年,中国保险市场处于一种严重的无序化竞争状况,其结果既损害了保险人的利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搞乱了保险市场秩序,从1997年开始,人民银行从整顿代理人入手调整了航意险、机动车险的退费、手续费,大力整顿保险市场,许多违规行为被制止,中国保监会成立后,进一步强调要逐渐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违规机构和违规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取得显著成效。最近中国保监会主席马永伟提出了加强保险监管的一套完整工作思路,这就是:加强保险机构内控制度建设,强化保险业自我约束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保险法规和完善保险机构体系与运行机制,切实加强保险监管,防范与化解经营风险。
保险产品品格化。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商业保险会更加深入人心,企业与居民在逐步提高保险意识的同时,对保险的选择意识也不断增强,投保需求呈多样化和专门化趋势。它们从自身利益和需要出发,慎重选择。在这种逐渐成熟的市场里,产品要占领市场只能靠品牌+价格+服务,这就是品格化。就保险产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资功能、储蓄功能或产品的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价格水平与服务水平。而保险产品价格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也将实行市场化。可以预见,名牌产品+合理价格+特色服务将是未来保险市场竞争的刹手锏。
保险制度创新化。从目前的状况看,我国的保险创新尽管有所发展,但还很落后,积极开展保险创新,既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推动我国保险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的保险创新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开发、营销方式、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电子技术、服务内容以及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通过上述内容的创新,促进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使国内保险公司在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经营管理集约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国内各保险公司都已意识到原来只注重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弊端,而纷纷寻求走效益型道路,向内涵式集约化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一方面通过加强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风险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集约化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在国内资本市场逐步完善、保险资金运用政策逐步放宽的基础上,将大量的准备金所形成的巨额资金通过直接或间接渠道投资房地产、股票、各种债券,实现投资多元,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行业发展国际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在加快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接受外资保险公司资本投入的同时,中资保险公司也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或者购买外国保险公司的股份,甚至收购一些外国的保险企业。在险种开拓上,积极发展核能、卫星发射、石油开发等高科技险种,在业务经营上,通过再保险分入分出或国内外公司相互代理等形式加强与国际保险(再保险)市场的技术合作和业务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保险业务。
从业人员专业化。在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背景下,客观上对保险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商业保险公司将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既要培养适应国内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核保师、核赔师、精算师、专业人才,更要培养精通国际保险惯例、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的外向型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发展壮大。
保险行业的发展空间很大!是成长率最快的一个行业之一,特别是现在的市场!
对于财险,国内的企业,制造业和商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保险的需求,建筑险、汽车险、公共责任险、航空、货物运输险、产品质量与责任险等等,市场容量越来越大了,但是初期还是要有一定的关系。
寿险呢,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竞争比较大,主要是商业模式方面要创新,机会还是有的。
建议你两者并重,一个人业务为主,做大了再请助理协助处理日常的服务(跟单、理赔等)。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