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简述影响债券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因素
(1)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因素
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从来不是单向性的运动,而是在波动性的经济周期中运行。股票市场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将提前反映经济周期。
②通货膨胀。适度的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有利,过度的通货膨胀必然恶化经济环境,对证券市场将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③利率水平。
④币值(汇率)水平。本币贬值,资本从本国流出,从而使股票市场下跌。
⑤货币政策。当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会促使股价下跌。
⑥财政政策。当政府通过支出刺激和压缩经济时,将增加或减少公司的利润和股息,当税率升降时,将降低或提高企业的税后利润和股息水平,财政政策还影响居民收入。这些影响将综合作用在证券市场上。
(2)行业因素
①行业周期。
②其他因素。
(3)公司因素
公司因素一般只影响特定公司自身的股票价格,这些因素包括:公司的财务状况、公司的盈利能力、股息水平与股息政策、公司资产价值、公司的管理水平、市场占有率、新产品开发能力、公司的行业性质等。
(4)市场技术因素
所谓市场技术因素,指的是股票市场的各种投机操作、市场规律以及证券主管机构的某些干预行为等因素。其中,股票市场上的各种投机操作尤其应当引起投资者的注意。
(5)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公众特点即投资者的心理变化对股票市价有着很大影响。
(6)市场效率因素
市场效率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信息披露是否全面、准确。
②通讯条件是否先进,从而决定信息传播是否快速准确。
③投资专业化程度,投资大众分析、处理和理解信息的能力、速度及准确性。
(7)政治因素
所谓政治因素,指的是国内外的政治形势、政治活动、政局变化、国家机构和领导人的更迭、执政党的更替、国家政治经济政策与法律的公布或改变、国家或地区间的战争和军事行为等。
2.影响债券价格的因素
(1)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因素
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②利率水平。当利率上升时,要求收益率上升,价格必须下跌;反之则反。
③通货膨胀。
④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2)发行人因素
(3)期限因素
3.股票交易价格与债券交易价格特点比较
影响股票和债券价格的因素基本相同,但是这些影响因素对股票和债券价格的影响力度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别使得它们的价格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对影响因素变动的反应程度不一样。
(2)价格波动幅度不一样。
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投资
1.国内生产总值(GDP)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持续、稳定、高速的GDP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协调增长,经济结构逐步合理趋于平衡,经济增长来源于需求刺激并使得闲置的或利用率不高的资源得以更充分的利用,从而表明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这时证券市场将基于上述原因而呈现上升走势。
(2)高通胀下GDP增长
当经济处于严重失衡下的高速增长时,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这将表现为高的通货膨胀率,这是经济形势恶化的征兆,如不采取调控措施,必将导致未来的"滞胀"(通货膨胀与增长停滞并存)。这时经济中的矛盾会突出地表现出来,企业经营将面临困境,居民实际收入也将降低,因而失衡的经济增长必将导致证券市场下跌。
(3)宏观调控下的GDP减速增长
当GDP呈失衡的高速增长时,政府可能采用宏观调控措施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样必然减缓GDP的增长速度,如果调控目标得以顺利实现,而GDP仍以适当的速度增长未导致GDP的负增长或低增长,说明宏观调控措施十分有效,经济矛盾逐步得以缓解,为进一步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时证券市场亦将反映这种好的形势而呈平稳渐升的态势。
(4)转折性的GDP变动
如果GDP一定时期以来呈负增长,当负增长速度逐渐减缓并呈现向正增长转变的趋势时,表明恶化的经济环境逐步得到改善,证券市场走势也将由下跌转为上升。
当GDP由低速增长转向高速增长时,表明低速增长中,经济结构得到调整,经济的"瓶颈"制约得以改善,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来临,证券市场亦将伴之以快速上涨之势。
2. 经济周期与股价波动的关系
3. 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B. 财政政策中,政府债券如何对经济进行调节
政府主要通过债券来调节经济市场中的货币存量,如果觉得货币有贬值的危险,那就通过发行债券来收回一部分流通的钱。
当政府为债券进行支付时,更多的资金流入了市场,人们手中的钱也就多了,这时人们有两种选择——存储或者消费,如果选择消费,那么市场的总需求就增加了,这样会促进就业,降低失业率;如果选择存进银行,那么由于资金总供给的增加,会导致银行利率降低,这样就鼓励人们贷款,人们贷款是为了购买资本存量或者买房,因而同样促进了总需求,也降低了失业率;如果人们选择购买股票或者基金(注意,购买股票和基金也属于储蓄),那么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增加,自然也就提高了股价
C. 作为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公债管理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关系是怎样
1、公债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同一性。财政政策主要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以及赤字弥补政策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的。就财政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而论,无论税收政策的调节(减税或是增税),还是支出政策的运用(增支或是减支),都与财政的平衡状况密切相关。而只要财政上发生赤字,就有一个赤字如何弥补的问题。尽管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不少,诸如向银行借款,增发通货,直接扩大征税范围或提高税率等。但就由此而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来说,公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最佳方式。从实际情况看,各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也基本上是靠发行公债来弥补的。这就是说,作为弥补财政赤字基本方式的公债,是财政政策得以实施的基础条件。货币政策主要是指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调整贴现率和变动法定准备金率等“三大武器”来影响市场利率的形成和调节货币供给量。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对象就是政府债券,它实质上是通过在公开市场(即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金融市场的一种活动。公债管理就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传导器”。
2、公债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差异性。尽管公债管理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公债管理并不是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的一部分。它毕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则。就作用范围而论,公债管理既不能直接使公共支出和税收的规模及相关流量发生变化,也不能直接使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它所面对的仅仅是既定规模的公债,包括已经决定发行但尚未售出的新公债以及已经发行但尚未偿还的旧公债。对既定规模的公债,采取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管理活动,乃是公债管理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作用范围。就政策目标而论,公债管理固然在总体目标上须服从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基本要求,但直接目标同财政和货币政策却不乏矛盾之处。例如,公债管理的直接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降低举债成本。为此,在财政政策上应控制公债的发行规模;还有,低利率时期多发行长期公债,高利率时期多发行短期公债,是在公债管理上降低举债成本的必需途径。这些通常是会同财政政策的直接目标发生冲突的。就操作手段而言,公债管理的操作主要是通过公债种类的设计,发行利率的决定,应债来源的选择等来完成的。这既同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调整税收和政策支出以及弥补赤字的方式抉择等去实施有不同之处,也同货币政策主要以公开市场业务、调整贴现率和变动法定准备金率“三大武器”加以实施有所区别。
3、可遵循的原则。在总体目标上,公债管理应当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基本要求保持一致。公债管理是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确定的政策框架内及经济环境中进行操作的,其作用的力度不能超过两大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其作用力的方向不能与两大政策所追求的目标相背。公债管理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作用,主要是配合各个时期的财政、货币政策,补充和加强它们的政策效应。在直接目标上,公债管理应当区别不同情况而分清主次。当公债管理的直接目标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总体目标相一致的时候,公债管理的操作可以尽情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当公债管理的直接目标同经济稳定增长的总体目标相矛盾的时候,直接目标就要让位、服从于总体目标。公债管理的操作应当把追求总体目标放在首位,然后再考虑直接目标的实施问题。
D. 金融市场具有的主要宏观功能是什么
1、金融市场能够迅速有效地引导资金合理流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1)扩大了资金供求双方接触的机会,便利了金融交易,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2)金融市场为筹资人和投资人开辟了更广阔的融资途径。
(3)金融市场为各种期限、内容不同的金融工具互相转换提供了必需的条件。
2、金融市场具有定价功能,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和变化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
(1)金融资产均有票面金额。
(2)企业资产的内在价值——包括企业债务的价值和股东权益的价值——是多少,只有通过金融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才能“发现”。即必须以该企业有关的金融资产由市场交易所形成的价格作为依据来估价,而不是简单地以会计报表的账面数字作为依据来计算。
(3)金融市场的定价功能同样依存于市场的完善程度和市场的效率。
(4)金融市场的定价功能有助于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
3、金融市场为金融管理部门进行金融间接调控提供了条件。
(1)金融间接调控体系必须依靠发达的金融市场传导中央银行的政策信号,通过金融市场的价格变化引导各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实现货币政策调整意图。
(2)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内部,各个子市场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
(3)随着各类金融资产在金融机构储备头寸和流动性准备比率的提高,金融机构会更加广泛地介入金融市场运行之中,中央银行间接调控的范围和力度将会伴随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加强。
4、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金融工具的创新。
(1)金融工具是一组预期收益和风险相结合的标准化契约。
(2)多样化金融工具通过对经济中的各种投资所固有的风险进行更精细的划分,使得对风险和收益具有不同偏好的投资者能够寻求到最符合其需要的投资。
(3)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也可以使融资者的多样化需求得到尽可能大的满足。
5、金融市场帮助实现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
(1)金融市场的发展促使居民金融资产多样化和金融风险分散化。
(2)发展金融市场就为居民投资多样化、金融资产多样化和银行风险分散化开辟了道路,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条件。
(3)居民通过选择多种金融资产、灵活调整剩余货币的保存形式,增强了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
6、金融市场可以降低交易的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
(1)搜寻成本是指为寻找合适的交易对方所产生的成本。
(2)信息成本是在评价金融资产价值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3)金融市场帮助降低搜寻与信息成本的功能主要是通过专业金融机构和咨询机构发挥的。
(4)债券的宏观经济管理功能扩展阅读:
一个完备的金融市场,应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1)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包括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外商等等,即能向金融市场提供资金,也能从金融市场筹措资金。这是金融市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一项基本因素。
(2)信用工具。这是借贷资本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对象。如各种债券、股票、票据、可转让存单、借款合同、抵押契约等,是金融市场上实现投资、融资活动必须依赖的标的。
(3)信用中介。这是指一些充当资金供求双方的中介人,起着联系、媒介和代客买卖作用的机构,如银行、投资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商和经纪人等。
(4)价格。金融市场的价格指它所代表的价值,即规定的货币资金及其所代表的利率或收益率的总和。
E. 6,什么是宏观经济政策它有哪些内容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
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按照宏观调控目标的要求而制定的组织、调节、控制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宏观经济政策是建立在市场机制作用基础上的,并同市场运行变量有内在联系的经济范畴,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运行、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
由于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与调控目标的综合性,决定了宏观经济政策在现实中总表现为互相联系,取长补短的政策所组成的政策体系,这一政策体系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等。
二、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的内容
(一)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任务和战略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财政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其中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指由税种和税率所构成的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主要指财政投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财政投资政策如政府购买和公共工程建设,财政补贴政策如政府的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对某些地区、阶层及人士实行的津贴和补助等)。财政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按财政政策在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具体分为平衡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平衡财政政策是财政支出根据财政收入的多少来安排,既不要有大量结余,又不要有较大赤字,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从而对总需求不产生扩张或紧缩的影响。紧缩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税收、压缩财政支出以达到抑制或减少社会总需求。扩张性财政政策则是通过减税而减少财政收入,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的规模,来刺激社会总需求。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其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平衡社会需求总量。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适时调整,可以达到总需求水平与总供给水平基本平衡,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第二,合理配置资源。财政政策通过财政分配职能的有效发挥,调节和影响社会物质利益关系,调节经济主体行为,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第三,优化经济结构。财政政策通过直接预测安排,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等,协调社会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四,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财政具有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经济公平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社会公平强调收入差距维持在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市场分配虽然体现出效率原则,但并不能有效地防止因收入分配悬殊所导致的社会矛盾。财政介入收入分配活动,可以通过再分配对工资、企业利润、租金收入、财产收入、股息收入等进行调节,通过转移性支出,保障每个社会成员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调节目标而制定的用于调节货币供应量及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要量相互关系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
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币值与发展经济。根据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矛盾的状况,与财政政策相配套,货币政策可具体分为三种类型,即均衡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均衡性货币政策是保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的大体平衡,以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利率、紧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抑制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降低利率、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量,以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个,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占各商业银行所吸收到的存款的比率。这一比率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法定准备金比率,控制货币供应总量的变化。
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因再贴现而向中央银行支付的利息率,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在商业银行资金不足时,可以向中央银行筹资。在信用关系发达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从中央银行贷款:一是将各种票据,如国库券、国债等向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二是用自己所拥有的政府债券、其他财产作担保从中央银行贷款,这两种贷款方式都叫再贴现。由于进行再贴现而向中央银行支付的利息率就是再贴现率。这样,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调节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从而达到调节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又称公开市场)上买卖各种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公开市场业务要逆经济风向行事。当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经济走向衰退时,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放出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迫使利率下降,进而引起投资增加和需求扩张,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反之,当总需求膨胀,价格水平上升时,中央银行则卖出政府债券,收回货币,从而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导致利息率上升,以抑制需求扩张和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实施的,它能够间接地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调节资金供求。在宏观调控中,正确灵活的货币政策对于稳定物价水平、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从增加有效供给方面促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手段的总和。产业政策由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等组成。一项完整的产业政策,包括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手段三个构成要素。政策主体是指政策的制定者,在我国是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府。政策目标即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趋势及某些特定的目的而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有:规划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步骤及各产业发展顺序;确定支持什么产业,限制什么产业;选择重点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妥善处理各产业之间的关系,最终促使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政策手段是指为了实现政策目标,从实际出发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如在税收、财政拨款、信贷、投资、价格等方面对不同产业给以优惠或限制,以及采取相关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调节措施。
产业政策目标及手段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经济运行的实际环境,既要充分地考虑经济体制条件,又要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资源状况等多种因素,同时要充分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要求包括:要使产业发展服从于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满足人民需要的目的;要使产业的发展符合按比例有效配置资源的要求,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要使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协调发展等等。
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相比,产业政策以调控供给为主。产业政策主要通过对供给的源泉和基础即产业活动的调控,使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都能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产业政策的时间跨度长,主要涉及经济的长期发展与平衡。
产业政策的主要作用概括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保护和促进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以及幼小产业的发展,加快资源配置的优化过程。第二,为市场发育和市场运行提供导向,促进市场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完善。第三,为市场主体提供一个透明度较高的发展环境,有利于各市场主体明确市场环境变化方向,增强长期投资信心,促进市场主体行为的长期合理化。第四,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地适应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潮流,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本国经济在世界市场的参与度,加快产业结构高度化,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价格政策
价格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对市场总供求的干预来影响价格总水平,以及用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对重要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形成施加影响,以理顺供求关系,保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和协调的政策与措施的总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政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价格政策的合理制定和实施,可以有效地控制价格总水平,保证价格总水平的相对稳定,减轻市场经济自发波动引起的价格波动幅度,缩短价格波动的持续时间,为经济增长创造适宜的宏观环境。第二,国家对少数重要商品与劳务的直接定价及有关补贴,可以避免市场不完全竞争带来的垄断与供求失衡,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居民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第三,通过对放开商品价格的间接调控,避免市场商品价格大起大落导致的市场信号失真,矫正市场调节的偏差,并可为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收入分配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是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政策,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收入政策包括政策目标选择和具体实施措施两个部分。收入政策目标选择可分为收入结构政策目标选择和收入总量政策目标选择。前者是政府考虑收入差距的可接受程度,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做出选择。当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影响社会稳定时,政府的收入结构政策就侧重于缩小收入差距,增进公平;反之,如果劳动者缺乏积极性,经济效率低下,政府的收入结构政策则侧重于提高经济效率。为了促进收入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采取实施措施。一般有以下几种:(1)以法律形式规定最低工资标准。这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维持社会稳定。(2)税收调节。税收是实施收入政策的重要手段,政府在实行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效率的分配政策的同时,对个人收入征收累进所得税,征收高额财产税和遗产税等,可抑制一部分人收入过高,有利于实现分配的社会公平,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拉大。同时,将征收的税收用于公共投资,也有利于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提高某些个人和阶层的收入。(3)实施工资和物价管制。这是政府在特定情况下为实现收入政策目标而实行的非常措施。(4)增加转移支付和其他各种福利措施。例如,政府对贫困地区拨付扶贫款,对科技专家支付政府津贴,对失业者和低收入阶层发放失业补助金和救济金等。
收入分配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变动国民收入最终分配量(即总需求)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从而达到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有效调控。第二,通过对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影响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作用,对预期供给发生间接调节作用,最终通过供给方面来调节总供求的关系。第三,通过变动收入分配,同时从供求两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总供求关系,调整收入分配比例,兼顾积累与消费,改善供求关系,促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
社会主义经济中实施收入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促进分配的公平和效率,避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针对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收入分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在运用收入政策进行调控时,要尽可能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在初次分配上更多地体现效率,又要在再分配时更多地体现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又要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特别是要防止由非劳动因素造成的收入分配悬殊。
F. 简述国债的功能
1、筹措军费
在战争时期军费支出额巨大,在没有其他筹资办法的情况下,即通过发行战争国债筹集资金。发行战争国债是各国政府在战时通用的方式,也是国债的最先起源。
2、平衡财政收支
增发通货是最方便的做法,但是此种办法是最不可取的,因为用增发通货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对经济的影响最为剧烈。在增税有困难,又不能增发通货的情况下,采用发行国债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还是一项可行的措施。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可以吸收单位和个人的闲置资金,帮助国家渡过财政困难时期。
3、筹集建设资金
国家要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此需要大量的中长期资金,通过发行中长期国债,可以将一部分短期资金转化为中长期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的大型项目,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4、借换国债的发行
借换国债是为偿还到期国债而发行,在偿债的高峰期,为了解决偿债的资金来源问题,国家通过发行借换国债,用以偿还到期的旧债,“这样可以减轻和分散国家的还债负担。
(6)债券的宏观经济管理功能扩展阅读:
购买国债注意事项:
1、尽量早买。国债的发行期限长达10天,每次国债开售之后都会比较抢手,尤其是国有大行网点都会排起长队,所以大家不要拖到后面几天买,最好在前一两天去买。今年3月10日是周六,除了大爷大妈之外,一些上班族也有时间去网点购买了,所以预计会比较火热。
2、只能银行柜台购买,不能在网上买。老百姓平常买的国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凭证式国债,只能在银行柜台购买,一种是电子式国债,既可以在银行柜台购买,也可以在网上银行购买。本次发行的是凭证式国债,只能在银行柜台购买,大家要持身份证至银行网点办理。
3、去中小银行购买。很多人以为国债只能在国有银行购买,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实大家搞错了,很多中小银行也可以购买,包括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每家银行分配的额度不同,小银行由于不太受关注,所以更好买一些,完全没必要去国有大行抢购。
G. 简述金融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金融宏观调控是以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为主体,以货币政策为核心,借助于各种金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用量,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机制与过程。
实践证明,充分发挥金融宏观调控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力争达到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这就需要运用恰当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工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宏观管理主要运用以贷款限额管理为主的行政手段,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实践证明,这种调控手段虽有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缺乏弹性,容易产生“一刀切”的弊病。因而,这N,iN控手段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工具所代替。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一般来说,金融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政策和再贴现率政策等。这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它们各有优缺点,各有自己的使用范围。如果运用恰当,可以大大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效率。
公开市场业务(0pen Market Operations),就是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家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从而调节货币供给的一种金融政策。
当金融市场银根紧缩、利率上升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购买政府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投放货币以此缓和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反之,以此抽紧银根。公开市场业务每天都在进行,不会导致人们的不良心理预期,货币政策易于达到理想的效应。由于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货币政策目标每天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而对货币供给量进行微调,便于为中央银行及时运用来改变货币供给变动的方向,立即有可能使货币供给增加或减少。不仅如此,中央银行还可以连续地、灵活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自由决定债券的数量、时间和方向,而且中央银行即使有时会出现某些政策失误,也有可能及时得到纠正。它不像存款准备金率与再贴现率政策那样,对货币供给产生很大的冲击,因此,这一手段有着比其他手段更多的灵活性,是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工具。
法定准备金率(Reserve Requirements Rate)政策,是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在法律上规定的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
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有较强的告示效应。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实际上是中央银行的一种有效宣言。它的升降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预示器。中央银行视经济发展状况而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可以成倍地收缩或增加全社会的货币供给。这一手段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中作用最猛烈的工具。通过货币乘数作用,它引起货币供给更大幅度地变化。即使是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巨大波动。于是,这一政策一般几年才改变一次法定准备金率。如果法定准备金率变动频繁,会使商业银行和所有金融机构的正常信贷业务受到干扰而感到无所适从。由于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会产生心理预期效应,会使得货币金融领域中的其他经济变量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这一手段的固定化倾向非常明显。在一般情况下,金融宏观调控不宜将之作为中央银行经常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率(Rediscount Rate)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金融市场的货币供求,从而调节货币供给的一种金融政策。
这是美国中央银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目前,几乎所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进行金融宏观调控时都在使用这一政策工具。由于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商业票据对企业进行贴现放款,因此商业银行经常持有大量的商业票据。如果商业银行感到资金短缺,可以用这些票据向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以获得所需要的资金。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扩大或收缩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当然,商业银行是否进行再贴现,中央银行只能等待商业银行向它借款,而不能要求商业银行这样做。可见,通过贴现率的变动来控制银行准备金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往往作为补充手段而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结合在一起执行。
在上述三种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工具中,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一种很有效的调控手段;法定准备金率政策通常被认为是最猛烈的工具之一而较少使用;再贴现率政策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只不过其主要缺陷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调控没有足够的主动权。正因为如此,在金融宏观调控中,采取何种政策工具,要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进行正确的选择。选择恰当,就十分有利于金融宏观调控效率的提高。
H. 为什么说公债管理也是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所谓宏观经济调控的最大特点即是目标对象为国民收入,是针对整体概念,而公债管理就是通过发放国家债券等方式调整国民当前收入的有效方式,你要知道,国民收入有四大组成部分,其中便有购买公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