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有哪些教研成果
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团队,为学院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学院在图书馆学理论、现代目录学、信息资源与知识产权管理、情报学理论、信息检索、知识组织、信息经济学、文献计量学、档案与电子文件管理、出版发行、数字出版、电子商务等研究领域具有优势和特色,其中多个领域在全国居领先地位。近10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余项,其中,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国家自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科重点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0余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7项;教育部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1项;横向及其它项目200余项。
近5年项目总经费超过7000万元。近10年来,学院出版专著70余部、教材125部、译著13部;发表论文3755篇,其中权威期刊以及国外学术期刊论文450余篇。学院师生论文被SCI、SSCI和A&HCI索引收录221篇,占全校20%以上,在Springer等国际知名出版社出版英文学术著作3部。2006-2016年,学院进入ESI社会科学总论论文124篇,被引非零论文83篇,被引论文数345篇,被引贡献率21.849%,居全校第一。研究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5项,其中,一等奖3项、特别荣誉奖1项。
从文华图专开始,创办人之一的沈祖荣先生就把“研究图书馆学,服务社会”定为宗旨。“智慧与服务”被确定为文华图专的校训。文华图专师生继承了文华公书林“巡回文库”的传统,以“私立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学生服务团”的形式服务民众;所办理的公益讲座“群育讨论会”深受听众好评。秉承文华图专“智慧与服务”的优良传统,学院通过创新学术研究,聚集国内外资源,承担重大科研课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通过编印成果简报、工作简报、研究咨询报告等上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文化部、商务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档案局等国家部委,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学院还积极推广科研成果,为国家图书馆、湖北省国家保密局、航天科工集团、时代出版传媒集团、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各级政府和各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学院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软件推广培训中心、国际拔尖信息学院联盟成员单位、国际图联会员单位、美国图书馆协会国际成员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高级出版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信息资源管理武汉基地、国家保密教育培训基地武汉基地、湖北保密教育培训基地、湖北省保密教育实训平台等社会服务平台。受中央有关部委、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举办各类高层次培训班百余期,培训各类人才4000余人。
学院积极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为社会在职人员提供学历教育,通过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形式,培养人才2万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了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自1993年来学院为来自西部高校的访问学者和科研进修人员免除学费,始终以最优厚的条件给予方便;从2003年起连续三年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主办面向中国西部高级图书馆员培训班和国际会议。
2. 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的科研项目
本学科教师所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共十八项。目前,本学科教师有四项科研成果荣获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二项)、三部专业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一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项科研成果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以上的奖励,一人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总之,武汉大学金融学科在全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学术地位不断提高。
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金融理论的创新性研究及应用研究。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是武汉大学金融学科用于整合学术队伍、掌握学术前沿、凝练学术方向的中心;是造就金融学学术人才及学术带头人、构建武汉大学金融学创新团队的舞台;是培养良好学风的示范区;是进行开放式学术交流的平台;是打造经典力作、推出创造性成果的基地;是探索中国金融改革、创新及发展方略、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的阵地。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全国知名的“出人才,出思想,出成果”的金融研究基地。
为此,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将以“创新”为主题,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在金融学领域创建“武大学派”或“珞珈流派”,并推动中国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在基础研究方面,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将在全面、系统掌握金融学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结合现实,并引入新的研究思路,新的视角、新的架构、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理论创新;同时,大力通过学科交叉,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应用研究方面,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将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抓住我国经济金融领域的某些重大问题、前沿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进行集体攻关研究,集体推出能产生全国性重大社会影响的集理论研究与政策性研究为一体的重大成果。
3. 武汉大学生创业基金的相关问题
5W无息贷款 2年无利息 办执照以后3年内不用交国税 地税还是有的
4. 武汉大学健康学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科学研究:十二五期间,到账经费3208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发表SCI/SSCI收录论文180余篇,主编教材及专著12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4项,还承担美国NIH资助项目、CMB资助项目、ASHA项目以及其他国际公共卫生及护理领域研究课题等20余项。科研项目实现了从小型横向项目为主向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及国际合作课题的根本性转变。
在职业有害因素与健康领域,形成职业有害因素的毒作用机制及人群效应的研究方向;在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领域,形成疾病的分子和免疫研究及人群控制研究的特色;在环境毒理学领域,形成以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毒性作用机制、环境迁移转化和毒性效应以及抗污染相关技术研究为主的研究方向;在生物统计方法与应用领域,形成重大疾病的统计学模型、医学诊断试验评价、统计软件开发与应用等研究方向;在农村健康保障与基层卫生管理领域,形成以计生站管理、基层卫生机构管理、养老保障为特色的研究方向;在护理领域,形成灾难护理、急重症护理、护理管理、社区护理、精神心理护理五大研究方向。
5.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的项目成果
在科研项目方面,目前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73)、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250余项,年到款科研经费达3000万元以上。其中,在研国家“973”项目8项(首席项目1项,课题2项);国家“863” “十一五”等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1项(主持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余项。在研究成果方面,2004年以来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与自然科学奖23项,其中一等奖7项;出版学术著作21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33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80多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218篇。
在开放合作与交流方面,实验室每年举办/承办1-2次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每年派20余批研究人员到国外讲学、进修、参加学术会议、项目合作等,国外专家、学者来实验室讲学、访问40余批,150余人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荷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实验室建有水文水资源数字仿真中心、地下水土壤水资源实验大厅、灌溉排水综合实验场、泥沙与防洪实验大厅、水工结构实验大厅、水工模型实验大厅和水电站过渡过程与控制实验大厅。
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11,000平方米,仪器设备资产近6,000万元,可以开展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领域各种复杂、综合性的研究实验,实验室的规模化、先进性及综合性均位居国内外前列。
实验室是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遵循“开放、流动、竞争、联合”运行机制及室主任负责制,实验室流动人员面向国内国际聘任,仪器设备面向国内国际开放。实验室在5个研究方向均设有开放基金课题,欢迎国内国外研究人员申请。
6.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有哪些科研项目
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973”、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一批科研项目,承担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一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咨询和科研攻关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原创性的科技成果,推动了我国水利水电科技的发展。2006 年以来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0 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 5 项、第二完成单位 3 项,以第一单位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 14 项。2000 年至今出版专著、教材 80 余部,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 3 门、省级精品课程 1 门、武汉大学精品课程 3 门。2001 年、2005 年和 2009 年三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
学院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挪威奥斯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科技交流与学生培养的长期合作关系。
7. 武汉大学有哪些科研成果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72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
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8.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近5年,学院先后获国家专利20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累计承担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等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1000余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其中SⅠ,EI检索收录800余篇。
学院注重“创造、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节能减排大赛”、“机械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10多项以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等荣誉。学院毕业生因基础扎实、能力突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
9. 武汉大学医学部的基金奖励
武汉大学医学部学子除可享受武汉大学一系列奖助政策之外,医学部还有4项专项基金奖励。
武汉大学“朱裕璧医学奖”
朱裕璧教授,湖北宜都人,生于1903年5月22日。1926年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专门学校,1929年赴德留学哥庭根大学,193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34年底回国,先后在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校任教授。1941年冬回湖北省负责筹建医学院,1943年湖北省立医学院在恩施成立,为湖北医学院首任院长,为创立、建设湖北医学院和促进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激励后学,发扬朱裕璧教授爱党、爱国、爱校,执着追求、献身医学的精神,由朱裕璧教授的亲属、校友捐款设置武汉大学“朱裕璧医学奖”,为武汉大学医学领域最高级别奖项。
向近敏教育基金会
向近敏教育基金会(CMHEF)是为了纪念向近敏教授, 由他的学生及亲属成立的一个非营利组织。向近敏教育基金会的成立目的是奖励符合本会“追求卓越计划“条件的学生和年青科研人员。同时也积极促进中美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廖康雄奖学金
廖康雄教授198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院,1989年以优异成绩荣获北京大学临床外科医学博士,并前往美国深造。廖康雄教授曾发表60多篇SCI文章,并担任多个医学杂志编委及审稿人。廖康雄教授拥有美国外科及心脏外科临床行医执照,荣获美国消费者协会America’s Top Surgeons 称号。被美国权威排名杂志USNEWS评为全美1%顶级心脏外科医生。
廖康雄教授现任明尼苏达大学心脏移植中心主任,心脏微创外科中心主任,心胸外科终身教授及博士后导师,美国新心国际集团总裁及创始人。任美国Fairview 医疗基金会中国部顾问。
2009年,廖教授捐助在医学部设立“廖康雄奖学金”,该奖项奖励品学兼优,英语成绩优秀,家庭困难的临床专业本科生(含长学制)。获奖学生每人奖励5000元。
杰出医学生专项基金
杰出医学生专项基金由医学部校友发起成立,旨在促进武汉大学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武汉大学医学部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