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金融职场上,学历热仍然是一个主流,好一点的金融机构,对于人员招聘的要求,
几乎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名校毕业等等。这种表面的浮华,更多地集中在京沪穗深这些经
济发达、金融从业机会较多的地区。学历和专业,成了HR们遴选人才的主要指标。笔者毕
业那年,曾经参加过招商银行的招聘会,刚刚递过简历,就被扔了回来,"我们不需要本科
生!"当时是刺激颇大,现在想想,其实在我现在服务的投资银行也是在重复着这样的老路
子。没有办法啊,人实在太多了,多到来不及详细地考察其到底有何才学,为了简化工作
程序,减少工作量,只有拿学历卡人了--毕竟,在中国,研究生还没多到上街扫地的地步
,而学历的高低,仍然能够说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知识体系、发展空间。
对于金融学专业方向、院校选择方面,一定要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一、未来发展的行业选择--什么专业方向更符合你在目标行业的职业发展目标,选择好所
应报考的专业方向;
二、未来发展的空间选择--在国内(外)哪些地区更能够让你一展所长,明确未来所要工
作生活的地区;
三、未来发展的人际定位--什么样的学校,在你所要服务的行业更能给你深厚的人脉背景
,毕竟,现代中国校友资源也是很重要的资源。
而这其中,我认为又有三个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就近原则、专业化原则、发展预期原则
。就近原则,即你所要报考的院校,应该在你未来所要工作生活的地区或附近,在该地区
有一定的影响力的,这样在你毕业之后会方便你到该地区择业。专业化原则,即你所报考
的院校,在传统上要具有优良的金融学教育积淀,最好是财经类专业院校,或是金融经济
类传统较好的综合类大学,这样的院校通常在金融经济界有一定的校友资源,人际遍及你
未来可能就业的领域,在专业化方面有独到之处,在金融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未来
就业好处颇多。发展预期原则,对于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定位,是你选择专业方向首先
应当考虑的。从目前金融业内的发展形势来看,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是服务专业化、业
务多样化。金融混业是个大趋势,因此,从当前的金融学科专业分布来看,比较有潜力的
专业方向有: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金融工程、金融市场、保险精算、证券投资等
。对于数量分析、微观金融前景看好,宏观方向如果有志于做研究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说到这儿,考研的意义究竟何在?我个人以为,一种工具而已。一个让你进入一个行业(
或一个行业的高端部分),体验另一种人生的敲门砖,一个用来登高的阶梯,一个实现你
个人价值取向的准备阶段。当然,这一切开始于你对一个行业的信心,对于一个行业未来
发展的看好。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联系着整个资本链条的循环往复,其地位至关重要
。也许,这便是很多朋友看好金融专业的一个原因。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从近几年就业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毕业通常有这样几种将趋向:
一、商业银行,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二、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三、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
四、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五、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
六、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
理委员会,这是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
七、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
八、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通常为保险方向。
九、国家公务员序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
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十、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证券事务代表、董事会秘书处等。
相关分析:
1998年以来,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高度重视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发展,对
于金融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由此,银行及相关证券、保险等行业管理机构
加大了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开启了在国家统一分配制度打破之后的新一轮对金融专
业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的增量需求,金融行业监管部门的人才举措,影响着所辖行业内的
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大了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一、进入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做金融官员,对于金融研究生而言应是首选。首先,中国金融
学是立足于宏观经济学,基于金融市场宏观调控,专业应用较易入手,政策把握比较到位
;其次,在行业管理部门做上三五年再入行到实践机构至少能给个中层以上的职位。其局
限在于:要进入这几个行业主管部门难度较大,可能还需要背景依托,本科生想进较难,
除非本人确实非常优秀。
二、进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是很好的选择。具备一定的银行业从业经验、专业背景,到股
份制商行或外资银行驻华机构的可能性会增大。我的几个大学同学起初就是投身于国有四
大行中,在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迅速发展起来之后,纷纷跳槽,并成为城市商业银行、股
份制商行的中坚力量,很多成为中层管理人员,少数成为高层领导。城市商行、股份制商
行的灵活务实、不论资排辈的干部任用方式,使得四大行成为其专业人才的"黄埔军校",
至今这种情况仍在延续。虽然国有四大行有一些遗留的官僚积习,但其稳定的收入,较轻
的压力,较高的福利水平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尤其对于女同学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建
议对四大国有商行感兴趣的朋友把专业方向集中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货币政
策等方向上。
三、政策性银行如开发行、农发行亦是较佳选择,但其工作性质类似公务员,金融业务并
不突出,是靠政策吃饭的地方,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益处相对于行业监管部门、商业银行
来说还是较弱的,若想在金融领域成一时气候最好不要选择这样的单位。不过目前这类单
位的工资水平待遇等比商业银行好,而这也成为吸引毕业生眼球的亮点所在。
四、证券、信托、基金这三家均是靠风险管理吃饭的,存在行业系统风险因素,但一旺俱
旺,赚钱相对较易,短期回报较高(风险亦大),且按真正的企业管理机制运行,如果想
在专业方面有所发展,有所建树,在这一行业做是极佳选择,很多基金经理、投资银行经
理人员都年薪过百万。难点是学历要求在逐步提高,最低要求硕士学历,相对于银行等金
融机构其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能力要求更高,如果对这些行业有兴趣,可以选择证券
投资、金融市场、金融工程专业方向,如果是学财务管理、法律硕士专业(本科是金融经
济)的,这也是不错的选择。最近信托业重新崛起,对于金融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毕业生
来说又添一新的选择,而其大投行的操作方略,又使其在人员使用上奉行"精英路线",在
投行业有一句话是"公司80%的利润是不到5%的员工所创造的"。上述三家当下用人思路是积
极"挖角",在金融行业内人员流动性最强的当属这三家。有志于风险管理、终日奔波、常
年胃痛、居无定所的"精英人才"不妨选择这个行业。当然,调侃之余,不能否认,这个行
业给你的回报与投入相比还是成正比的。建议男同学选择此行业,应该更有发展。
五、保险公司可以参照对商业银行的分析,做上数年,有保险营销、风险管理经验之后,
在国内股份制保险机构迅速成长、外资保险机构进入的契机下,还是大有可为的。保险精
算专业是非常吃香的。社保中心以及财政审计部门等是养老的地方,稳定有余,灵动不足
,当然,希望获得稳健回报的朋友不妨作为一个选择来考虑。
六、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类似于政策性银行,目前其设立之初的目的和作用在逐渐消退。金
融租赁、担保这个行业发展迅速,可以考虑进入,当然,如果有在银行、证券的从业经历
,进入到这个行业中应该更有作为。
七、在上市公司证券部的工作经历亦可,先天横跨证券产业两行,再要发展有立脚点。如
果全程做过"IPO"筹备工作,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将更加有益,它对财务、产业分析能力要求
较高,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八、高校、研究所是有志于做学术的同学的首选,这显而易见就不多说了。引申(针对经济法专业而言)积20余年改革成就之余荫,在此21世纪之初叶,中国的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当
然,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有些弯路是不可避免的,正因为如此,现
代中国社会的各类经济关系呈现纷繁复杂局面,民商经济立法日新月异。与此同时,作为
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中的各类经济关系也在转变、调整、发展、前进……
由此,在金融行业中,对于法律专业人才、财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很多银行成立
了法律事务部,负责相关的债权纠纷、产权变更、订立经济合同以及金融产品研发环节的
法律顾问、管理工作,而金融经济类本科生在经过法律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后,
其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在金融业内是显而易见的,这时,一个教育项目JM(法律硕士)成为
很多金融经济类本科生读研的首选。这是一种既通金融又懂法律的高级人才。由于工作需
要,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以及一些以投资银行业务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对于具有经济、法
律双重学历的或相关工作经历的人才是极为青睐的。
很多国家行业监管部门、政府机构,对这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已经能够体现在其年度人
员录用考试的资格要求中。
证券公司研究部门更是以其行业产业研究及政策研究的双重需要,对于工程类专业背景的
JM们,有较高的需求。另外,据我这两年对国内的各个基金及基金经理的研究中发现,有
近三成(甚至更多)的基金经理现在具有法律、法学的硕士博士头衔,而其本科多为经济
金融或工科专业,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文科专业学位较易取得的原因在内,诚然也确实有一
部分人士是考取了法律专业研究生之后,在一定的从业经历下,成长为业内精英的。
在实际工作中,经济与法律的紧密联系,是这样一个社会人才需求的基础和根源,从经济
发展对社会的专业化分工需求来看,未来民商经济方面的律师在经济、金融领域的作用有
日益扩大的趋势,这也是近几年来,金融经济专业的毕业生对JM、司考趋之若骛的主因之
一。
结论
一、相比照金融专业学生生源数量的增涨而言,近年来国内金融业对金融专业毕业(本科
、研究)生的需求,是呈下降趋势的。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对金融专业本科生的需求上。
由于金融研究生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以及金融行业对金融本科生实用性的质疑,对于本科
毕业生的需求有所下降,研究生的需求则有所上升。在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比较中,对
会计与财务专业的需求有所上升,自2000年始已经超过了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此
消彼涨,金融本科生的需求量日渐消退。
二、法律、计算机信息专业毕业生的金融从业进入口径扩宽。法律专业研究生层面的有关
情况我在上面已有详述,这里就不多说了。计算机信息专业毕业生的大量引入,实际上与
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证券公司这个重要性更加突出,如果一个证券公司的
交易系统出现问题,那么将是一场灾难啊!这样,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士加入到金融业中
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金融、法律、财务、计算机专业考研报考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这反映了一定阶段国
家个人收入调节机制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状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4个专业的火暴看
涨,与金融行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2000年之前,金融业全行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是
国内各行业中最高的,今天的专业冷热分化很大程度上起始于1995-2000年之间的经济景
气度,收入水平无疑是专业化分工的无形的指挥棒。而1995年之后的网络火热,金融信息
化的构建更加深了人民群众对于计算机信息专业的看涨行情,从行业到收入水平到专业化
分工,你不相信吗?事实正是如此。现在,当年的积弊已经体现出来了,出现了较大的人
才饱和与专业分工不对称情况,可以预见一下,在未来10年内,金融专业、计算机专业的
需求是趋淡的;相比之下,法律、财务尚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当然这里我是以研究生这个
层次的专业化发展趋势来探讨的。
四、天生我材必有用,关键是相信自己。专业现在并不是局限一个人求得发展的瓶颈了,
在一个现代投资银行中甚至有一半以上的人士是非金融经济财务专业的人员,他们专业各
异,有机械、通信、物理、法律,然而有一个相同点,他们都是相信自己,不服从命运安
排,努力奋斗的人!这样的人,不论他是本科生也好,研究生也好,海归也罢,专业在这
里并不能说明什么了,实际上大学所学的东西与我们的实际工作脱节太大,大到根本无法
照搬来用,不具有可操作性,那么最重要的显然已经不是专业了,而是对一个职业、一个
行业的热爱、激情、勤奋、执着,这才是最重要的!在这里希望各位考研加油站的朋友努
力奋斗,自强不息!
就写到这儿吧,上述分析或评价主要是根据我及我的同学、朋友在金融从业、考研等方面
的一点经历体会做出的,未必全面准确,或有缺失,或有错误,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若能对大家有所启示,也算有点意义了。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❷ 如何推动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据报道,近日有专家表示,金融业开放、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减少资本管制应协同推进,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合理安排开放顺序。
从以对外开放促进金融市场改革发展来看,开放的内涵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将境外机构引进来或国内机构走出去。第二个层次是尊重并适应国际市场的规则和惯例,借鉴国际经验,发展国内金融市场,最终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
希望中国金融行业可以稳步的发展下去!
❸ 金融市场开放对我国金融企业有什么影响
一、对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影响 1.进入壁垒。限制外部企业进入的壁垒主要包括政策性壁垒和经济性壁垒。金融业全面开放后,政策性壁垒将逐步取消,经济性壁垒主要体现为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对特殊资源占有所形成的壁垒。跨国金融企业进入后可以利用价格优势,提高绝对成本壁垒,国内金融企业即使与之经营相同的产品也不具有任何价格优势。跨国金融企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降低产品成本,对其他投资者造成绝对成本壁垒。比如,跨国金融企业具有庞大的营销网络和资本实力,能够快速调整策略和不同市场的产品,加速资金的周转,降低服务价格。另外,跨国金融集团对我国企业进行垄断性并购,大量挖走人才,将对我国金融企业形成绝对成本壁垒。金融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增加服务量后边际成本比制造业增加产量后边际成本下降的更快,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国内金融企业规模小,规模经济效应不显著。跨国金融企业资本实力雄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优势,将提高我国金融业的规模经济壁垒。2.市场集中度。2005年9月25日,以恒生银行新增5000万美元额度为标志,跨国金融企业继续扩容,富通银行、美林国际、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相继获得新增或新批的额度。根据国家国内贸易局金融企业信息中心的资料计算,2001年我国最大的50家金融企业集团的服务额为680.1亿元,仅占全国社会产品金融总额29152.5亿元的2.33%,金融市场的集中度CR50=2.33,而美国同期金融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是我国的9.16倍。随着跨国金融企业的进入,我国金融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高。3.纵向一体化。跨国金融企业的纵向一体化,一方面表现在批零业务的一体化,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与我国金融业组成战略联盟,甚至入股兼并我国金融业。在品牌经营方面,除采取降价、网络等手法外,还通过跨文化营销与热心公益树立社会形象,从而实施纵向一体化策略。二、对我国金融企业行为的影响 QFII进入金融领域后,由于其规模优势和价格优势提高了整个金融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增强了市场竞争程度,这必将影响到企业的行为。1.价格行为。金融业是高度竞争的行业,价格是其主要的竞争手段。跨国金融企业为了提高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往往采取各种灵活的定价策略,国内金融企业纷纷因此而加入价格战的行列。价格竞争中采用最多的是根据不同投资者需求差异性的特点制定价格歧视策略,如会员制就是将投资者分成会员顾客和普通顾客等两类,对价格敏感并且经常光顾的客户实行会员顾客优惠价。还有搭配服务、优惠折扣、返还式降价等方式都是不同类型的价格歧视策略。2.促销策略。跨国金融企业在促销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通常采取各种广告、主题活动等形式促销。以贡献度把客户分为三类:最有价值客户及最具增长性客户及负值顾客。以个人金融业务为例,目前操作中主要以资产多少划分,15万人民币以下为大众零售客户,15~50万的为个人理财客户,50~100万的为私人银行客户。据中国农业银行内部研究机构的测算,客户每笔存款只有超过1500元银行才有可能赢利,但我国商业银行却存在大量低客额储蓄账户,目前仅工商银行100元以下的账户占总账户的5.16%,其平均存款只有13元。三、对金融市场绩效的影响 金融业全面开放后,面对市场结构的变化,企业采取了更加灵活的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必将影响到金融业的市场绩效。我们将从资源配置效果、技术进步和利润水平等方面综合评价QFII进入金融领域后对金融业市场绩效的影响。1.资源配置效果。跨国金融企业进入后,国内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采取各种降价促销策略,投资者就可以在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购买到更多的产品组合,从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目前,跨国金融企业投资银行、保险、金融经营的品种多、服务的批量大、服务价格较低,国内金融企业采取低价跟进策略,会使市场上总体价格水平下降,优化金融业的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2.技术水平。大型跨国金融集团在日常经营中已实现了网络化和智能化管理,公司总部及时制定决策,通过网络系统及时协调金融商和顾客的关系。国内金融企业将在技术水平方面向跨国公司模仿、学习,甚至进一步创新,使中国金融业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提高。3.利润水平。跨国金融企业为了站稳脚跟,扩大市场占有率采取的低价促销策略,必将影响到国内金融企业的服务额和利润水平,一批规模小、管理差的金融企业在竞争中将被淘汰甚至倒闭破产。中国金融领域全面开放,将给国内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市场绩效,增强我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国内金融企业的并购与重组,按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的要求,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大型金融企业集团;加强金融企业的内部管理,降低管理费用,提高企业竞争力;以信息技术带动金融企业的发展,在全面普及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上,改造传统的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如前所述,我国目前的金融从业机构在公司治理、管理能力、运营理念、投资技巧乃至资金实力等方面与这些国际上领先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者都有明显差距,所面临的挑战也将是十分严峻的。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自己的生存竞争能力,是我们的金融从业机构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❹ 互联网金融对保险公司影响
互联网金融正以迅猛的态势,以抢入口,抢流量,抢客户为切入点,以更快速,更便捷,更省心为服务模式,以产品新,门槛低,收益高为卖点向传统的金融业发起强烈的挑战。这些挑战突出表现在,第三方支付方兴未艾,移动支付异军突起,网络借贷风声水起,众筹融资日浙气盛。这些挑战,无疑会对传统金融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竞争势态已无可争议地表明,2013年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年”必将刻进历史。有识之士已充分清醒的认识到,一个崭新的互联网生态正在形成,互联网生态必将深刻影响中国的金融体系。传统金融业不得不对此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慎重研究,积极面对,调整转型,投身变革,加快创新,迎接挑战。本文就此问题做一些思考性探讨,以期引起传统金融业对该问题的重视。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业态,比之于传统金融业它创造了一种新兴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可能出现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作用都被削弱,贷款、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网上实现。大大减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真正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运作,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有学者预测,互联网金融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的影响,它将在未来20年成为主流。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对其高度重视,加以研究。
(一)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梳理互联网金融短暂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的表现。首先,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正在改变用户实现支付的入口,从而冲击银行传统的汇款业务。其次,以阿里贷款为代表的网络贷款模式,正冲击着银行传统的贷款模式。再次,以“拍拍贷”为代表的P2P模式正在绕开银行实行个人存贷款直接匹配,成为未来互联网直接融资的雏形。最后,在中间业务方面,快钱等已介入基金和保险平台代销业务。而在阿里巴巴旗下淘宝和天猫平台也在销售基金和保险等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表现出全面介入的趋势,具体表现为:
1、在发展速度上,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已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自从2003年10月淘宝的支付宝的上线开启了中国互联网金融新时代,不到10年的时间,互联网金融发展之迅速,特别是今年以来发展提速。2013年3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将筹备成立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6月13日推出余额宝,到6月30日累计用户数已经达到251.56万,累计转入资金规模66.01亿元,累计用于消费的金额12.04亿元,截至8月底,其资金规模已突破百亿元,客户数已超过400万户。真可谓风声水起,势不可挡。互联网金融已成为金融业务的积极的参与者。
2、在经营模式上,融合渗透,正成为强力的推动者
互联网金融以全新的模式杀入金融领域。以不同于传统金融模式开创新的蓝海。金融的本质是用间接融资或直接融资的模式提供信用风险解决方案。其核心功能是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投资服务和组织支付体系以及提供保险保障等。间接融资模式条件下,银行建立了一整套成本高昂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使得自身具备信用风险管理的优势能力,并以此优势获得利差收益。直接融资模式条件下,由众多的专业性相对有限的投资者分散承担信用风险,虽然交易成本下降,但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也随之也下降。长远地看,由于银行专业能力的优化同样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约束,直接融资日渐替代间接融资变为主流已成为不争的发展趋势。而互联网金融借入极为低廉的交易成本和有效的大数据的分析以及双边平台作用的空前提升优势,开创共生和竞合的新模式,推动金融业向前发展。
3、在竞争态势上,转型暗战,全面升级,即成为黑色的搅局者
互联网金融通常由电商企业纵深开发新的产品线而来,由起初只有单一的支付中介功能向支付功能之外的金融功能挺进。受益于支付宝庞大的8亿用户及便捷通畅的资金通道,阿里顺势开发出余额宝。仅推出19天就创造了近70亿的营业额,将合作伙伴某基金推上了中国用户数最大的货币基金宝座。搅局之势日益彰显。
4、在创新方式上,发挥优势,拓展新域,将成为注目的颠覆者
从目前的发展分析看,互联网金融替代和颠覆传统金融将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现金业务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票据、借记卡、信用卡等支付工具的推出就一直在替代现金交易。而未来随着互联网支付的进一步普及和移动支付的推广,现金在交易中的角色和作用将被进一步边缘化。二是大数据将深度改造目前金融体系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源于互联网科技的现代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它的业务优势表现在,大数据分析方法下获得的足够多的客户数量以及开发出的门槛相对低的受这些网络客户欢迎的产品,加之以快捷便利的服务方式。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有其全新的特点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❺ 中国金融开放后,会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中国金融开放后,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我国的国际化进程,虽然短时间内,我国的金融市场在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冲击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波动,但是从长远来看,国际化是一个趋势,中国的发展已经很迅速,早晚都要经历这么一个阶段,所以中国的金融市场应该对外开放,面向全世界,这样才能更好的和全球资本进行对接。
三、在发展的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水平。新事物的发展有其两面性,金融大门的打开必然会对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一定的冲击,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冲击会让我们以后发展壮大,所以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我们应该持有谨慎的态度,在稳定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找到自己金融发展的方向,这样才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
❻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不利的方面
1997年12月13日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于1999年3月1日起生效,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要求各参加方对外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信息市场。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将加快我国加入WTO的进程,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最终将适用于我国。
以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契机,我国打响了全面跨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攻坚战。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化经济体系而不是闭关自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今,作为包括WTO在内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在享受权力、为自身发展赢得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同时,我国也积极信守承诺,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外开放更是首当其冲。
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遵循的是循序渐进、谨慎管理的原则,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开放的地域,增加引进的机构和数量。[1]199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批准9家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到2000年3月,在我国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已选32家,其中上海24家,深圳8家。保险市场的开放始于1992年上海引进外资保险公司的试点,截至刊1999年底,已有25家外资保险机构获准在中国营业。来自17个国家的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2l2家。不久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又批准了4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舟公司或台资寿险公司。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较低。外国证券公司可以在中国设立代表处,若干外资金融机构获得了上海和深圳证券所定数量的B股席位,可直接参与B 股交易,国外金融机构还参与了我国政府债券和部分企业的H股,N股的上市发行工作。
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民族金融业发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看到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带来的不利因素。
(一)客户资源的无形流失
一些外资金融机构的优势体现在体制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跨国服务网络优势。这些优势集中起来形成了综合性服务的业务优势。一些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凭借这些优势和雄厚的实力、良好的市场形象赢得优质客户,这对我国金融机构将造成强烈地冲击。
如中国加入WTO后,人民币业务会逐渐对外资银行开放,而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向国内一些优质企业发放贷款,这些优质企业为扩大生产,增加出口,降低成本,出于自身考虑,往往也会选择那些服务方式灵活、效率高的外资银行,久而久之,中资银行不可避免地会丢失一批优质客户;而对保险业来说,冲击可能更为厉害,中国的保险业由于服务质量较低,外商投资如果从目前的寿险再扩展至财险、再保险及保险业,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将丧失较大的市场份额;由于A股市场还不能放开,证券行业可能好一点,但随着B股向国内居民放开,开放的步伐也在加快。[2]中资金融机构若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服务质量,保持相当的业务份额,就会面临由业务萎缩导致的财务风险。
(二)在国际经验方面
除中国银行外,中国金融业长期以来都限于国内经营,与国际市场缺乏密切的联系。特别是由于国内金融体制与国际惯例的差距,国内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处于几乎隔绝的状态。这种状态,使中国金融业缺乏精通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缺乏具有广泛国际服务网络的客户关系。
(三)人才竞争
现代企业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妙法,则现在的中资金融机构就难以留住人才。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会逐渐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将随业务规模的扩展和业务领域的拓展招募大量本土员工,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管理、优越的工作条件、优厚的待遇以及诱人的出国培训机会等,会吸引大量国内金融界的优秀人才,使人才流失严重。从而可能导致国内金融界整体员工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下降。[3]
与外资金融机构在个人收入、员工技术培训、业务新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差距将导致我国本土金融机构中一些优秀业务骨干“跳槽”,这将导致我国金融业人才的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将会影响中资金融机构的相对竞争地位。
(四)金融市场将受到国际游资冲击
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企业的自我表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强。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行为规范还比较薄弱,如过早地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就会形成资本的大量流入、流出,冲击国内金融市场,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
(五)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一国汇率和利率变化所产生的效应。将被相应的资本的流动效应所抵消。从而加大了金融调控的难度,这就要求使用更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加以控制。
我国金融机构与国外金融机构相比,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经营管理经验,都处于弱势地位。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将会以其庞大的虚拟经济切割我国实体经济的利润,在基本没有风险的情况下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四是外资银行将同中资银行争夺优质客户和核心业务,包括信用卡、住房信贷抵押证券化、代客理财和私人银行等业务。如果优质客户和核心业务被外资银行垄断,将不利于中资银行的长远发展。
一些国家盲目过度开放金融市场带来的沉重教训
纵观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有的国家能够抓住机遇迅速步入现代化行列,有的国家经济危机频繁发生、发展缓慢,这些无不与能否有效维护本国经济安全密切相关,而维护金融安全又成为维护经济安全的核心。最近20多年,拉美地区成为世界上银行危机发生最为频繁和最严重的地区,35%以上的拉美国家曾经历过数次危机,发生危机的次数是世界其他地区的3倍以上。拉美国家频繁出现银行危机的主要原因,一是大都与外部因素有关。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曾经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一些拉美国家曾把外国独资银行的进入视为对外开放的成就而引以为豪。但是,经济一旦出现波动,国外资金流入突然中止,即弥补经常账户赤字的资金流入量突然减少,同时,资金流出量增加,造成资金链断裂,引起乃至加剧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危机。如1998年拉美7个地区大国的资金流入突然中断,造成信贷规模急剧减少,债务链条断裂,经济危机使GDP的增长率由7%下降到-2%。二是资本账户自由化的错误安排。在缺乏对银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贷款规模迅速膨胀,导致大量不良资产,而贷款的需求又使得银行无限制地通过国外资本融资,银行系统对国外客户的负债迅速扩大,增加了这些国家面对外部资金流动的风险。三是公共债务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增加。在1998~2003年的拉美经济衰退时期,政府通过国内银行获得大量贷款,数量庞大的公共债务,成为银行有价证券不稳定的根源。四是银行债务过度集中到某一种国际货币上。一旦该种货币出现问题,就会牵动负债国的金融市场。在银行负债高度集中到一种国际货币的国家中,资本流动突然中断导致金融危机的概率是75%。负债币种的高度集中导致了风险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