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国家发行资产担保债券历史很久,甚至可以追溯到18 世纪、19 世纪,有的国家却是在21 世纪才制定本国的规范。欧盟成立以来,特别是欧元推出后,加快了区内金融体系整合和金融一体化步伐。因此,成员国对资产担保债券的规制也正在走向融合 。
欧洲资产担保债券规制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欧盟推出的指令,其基本目的是推动区内金融一体化,为资产担保债券制定一些基本的共同规范。欧盟银行业监督委员会赋有向欧盟委员会提供金融业发展咨询建议的职能,因此也在规制资产担保债券方面承担一定的职能。
第二层次是成员国的法规,资产担保债券终究是在各国自己的法律框架下发行的,国别的法律通常规定了对发行人的要求,监管的要求,破产情况下投资者保护等。
第三层次是各国监管部门制定的实施细则,将第二层次的法律具体化,比如区分合格资产、确定最低担保水平、发行人的相关资产负债管理和日常风险控制程序等。
第四层次是行业自律规范。发行人必须自我约束,自觉落实法律法规要求,通过及时充分地向投资者公开相关信息,特别是担保资产的动态信息,为外部监管提供条件。
欧盟关于资产担保债券的指令主要有:
第一个是Directive 85/611/EEC,这份指引主要是规范集合投资机构投资可转让证券投资限制的(Directives on undertakings forcollective investments in transferable securities ,UCITS),它要求集合投资机构投资同一发行人发行债券的金额不超过本机构集合资产的5%,但如果此类债券是资产担保债券时(其担保资产需合乎UCITS 指引的要求),投资限制可放宽到25%。
第二个是金融机构资本要求指引(Capital Requirement Directive, CRD),它实际上由另两个指引共同组成,分别是Directives2006/48/EC 和2006/49/EC。它们规定了银行发行、投资资产担保债券如何计算其风险资本需求,确保银行资本能够弥补其风险。
规制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合格资产。CRD 列明的合格担保资产包括:给欧盟成员国政府和公共部门的贷款;经信贷质量检查评估合格的给欧盟外其他国家政府和公共部门的贷款;贷款价值比(Loan tovalue, LTV)分别不高于80%和60%的住宅和商业地产抵押贷款;贷款价值比不超过60%的船舶贷款;经信贷质量检查评估合格的给其他银行的贷款不超过资产池总量的15%等。
成员国并非完全依照欧盟CRD来确定合格资产的,像船舶和飞机贷款仅在小部分国家被认定为合格资产,因为船舶和飞机需求与运营具备典型的周期性特征,受经济周期影响很大,所以该类资产质量包括未来的现金流都有较大的波动性。德国、卢森堡、奥地利和芬兰规定只有信贷价值比低于60%的住宅和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才是合格的担保资产,同时规定了较严格的确定抵押物价值的方法,以避免当事人操控信贷价值比。
抵押贷款信贷价值比的要求适用于资产池中的每笔抵押贷款,不能用资产池的平均抵押贷款价值比代替单笔的合规检查。这就意味着,即使有的抵押贷款价值比大幅低于规定的要求,也不能让另外的抵押贷款比高于规定。当某项抵押信贷资产质量下降(抵押物贬值)致使信贷价值比超出规定时,该笔信贷资产要么从担保资产池中剔除置入其他合格资产(资产池价值只达到最低超额担保比时),要么不能计算入资产池价值中(保留在资产池中,但不计价值)。欧盟指引确定的抵押和公共信贷资产地理范围为欧盟成员国和OECD国家,但有些成员国把合格资产仅限制为本国境内的信贷资产。此外,随着资产证券化潮流的兴起,也出现了把ABS、MBS纳入担保资产池的现象,不过对这类资产一般都设定了严格的数量、类型、质量等限制。丹麦、德国、西班牙、瑞典、芬兰等国明确规定资产证券化产品不能进入担保资产池。
2.担保水平和风险管理。确定合格资产的目的是降低信贷风险,确保债券存续期间都有高质量的信贷资产做担保,而不是仅在债券发行时满足要求就可以了。发行人要全程保障担保资产的合格率、充足率和现金流水平,确保投资者在发行人破产情况下能够得到充足的偿付。发行人必须有能力及时更换不合格资产,以确保符合规定的担保水平。资产池动态调整是资产担保债券与其他证券化产品的根本区别。为防止最坏情况发生,法规要求担保资产池价值必须超过(至少等于)发行债券总面值,不少国家都规定了最低超额担保率,并且鼓励发行人自愿提供超额担保。如西班牙规定以抵押贷款做资产池的超额担保率为25%,以公共部门贷款做资产池的超额担保率为43%等。
除了资产池质量风险管理外,担保资产与债券期限错配也需要加强管理。一般来说,抵押贷款的平均期限会长于资产担保债券的平均存续期限,很多抵押贷款期限超过了30 年,但资产担保债券长的多为5至10 年,短的不过2 至3 年。因此,资产与负债不匹配的情况普遍存在,期限失配可能导致资产池的现金流有暂时的赤字或富余。当然,这并不排斥资产担保债券是银行可以运用的中长期筹资工具,它比银行在货币市场发行票据或大额存单要稳定得多。期限错配除了有现金流不一致的问题,还会产生利率和汇率风险,由于各国要求各不相同,很难一概而论。不过解决的办法无非有两个,第一,要求资产与负债严格适配,如丹麦、爱尔兰等都有严格的资产负债适配规定。第二,允许银行采用衍生品等金融创新工具对冲风险,但一般对这类风险管理策略都有数量限制,并且需严格评估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等。这些都需要发行人对担保资产池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以满足担保资质要求。
3.投资者保护。在资产担保债券发行史上,尚未发生过发行银行破产致使债券违约的情况,不过资产担保债券仍然建立了严格的投资者保护制度。
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第一,发行人除了提取其他法定储备外,法规要求为资产担保债券提取专门的储备,即使发行人违约或进入破产程序,资产担保债券仍然有效且有充足储备保障按期支付,投资者利益不受影响。第二,资产隔离(ring-fencing)保证投资者对担保资产有优先追索权。如果发行人倒闭,则担保资产池将不纳入破产清算资产中,相反,按规定将指定一位资产池管理人代表投资者利益,负责处理担保资产池事宜。在西班牙和法国的法律中,虽然把资产担保债券投资者同样纳入整个破产程序中,但同样保护它们的优先索偿权。如果发生银行间的收购与兼并,收购与兼并方需完全继承被收购银行已发行资产担保债券的责任和义务。实际上,由于发行人资产担保债券的担保资产质量较好,担保资产池常常是良好的收购对象。
4.储户保护。除了债券投资者,监管部门和发行人还必须考虑的相关方是银行的储户。
一般来说,银行储户存款都是没有得到任何额外担保的银行债务(即使该国有存款保险制度,其保护额度也是有限的),银行贷款是保障银行储户利益的资产,如果银行把高质量的贷款资产用来发行资产担保债券筹资实际上就增加了储户的损失风险。为维护储户的利益,监管部门严格检查发行资产担保债券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如英国制定了银行发行资产担保债券评估条例,用法定程序分析债券发行是不是增加了银行储户的额外风险,是不是损害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如果发行资产担保债券导致资本充足率不足,银行必须采取措施,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回到法定水平之上。意大利通过规范发行人向SPV 转移资产的条件,维护银行的安全性,保护储户利益。意大利规定当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或超过11%、核心资本达到或超过7%时,银行向SPV转移资产池数量不受限制;当资本充足率在10%和11%之间,核心资本达到6.5%以上时,银行最多只能转移资产池的60%;当资本充足率在9%至10%之间,核心资本大于等于6%时,银行只能转移资产池价值的25%。且规定,无论如何,发行资产担保债券的银行,其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所以,只有资信良好,安全稳定的银行才能发行资产担保债券。
『贰』 如何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1、事前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 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 ⑴ 客户信息的搜集和资信调查; ⑵ 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⑶ 客户信用分析管理; ⑷ 客户资信评级管理; ⑸ 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 2、事中管理--内部授信管理制度 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是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quot;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4个方面: ⑴ 赊销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 ⑵ 客户信用申请制度; ⑶ 信用限额审核制度; ⑷ 交易决策的信用审批制度。 3、事后管理--应收帐款监控制度 关于应收帐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制度化: ⑴ 应收帐款总量控制制度; ⑵ 销售分类帐管理与帐龄监控制度; ⑶ 货款回收管理制度; ⑷ 债权管理制度。
『叁』 有担保债券 无担保债券和次级担保债券哪个价格高
这个并不能用一个绝对价格来比较的,这要视乎债券的具体情况才能说明,若债券的其他条件不一样也会影响债券的价格,如票面利率、债券剩余存续期限、还本方式等。
对于同一个发行者且债券其他条款一样的情况下,有担保债券比无担保债券的风险要低,那么有担保债券比无担保债券的收益率要低,由于债券收益率与价格成反比的,故此有担保债券会比无担保债券的价格要高;次级债券是指偿还次序优于公司股本权益、但低于公司一般债务的一种债务形式,也就是说这种债券的偿付所具有的优先次序比一般债券务要靠后,故此有担保债券比次级担保债券风险要低,即有担保债券比次级担保债券价格要高。
综合上述分析,这三种债券在其他债券条款一样的情况下,其价格由高至低的排序是有担保债券——次级担保债券——无担保债券。
『肆』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理论有哪些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
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
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
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
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
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
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
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
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伍』 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一)风险分类标准
按照回收风险程度大小,将授信资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不良授信。
正常:债务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理由怀疑授信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尽管债务人目前有能力偿还授信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授信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债务人无法足额偿还授信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授信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很少部分。
授信资产风险分类的核心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归还授信本息的可能性,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
1、债务人的还款、履约能力;
2、债务人的还款、履约记录;
3、债务人的还款、履约意愿;
4、授信的担保;
5、授信偿还的法律责任,授信抵押与担保的完善性、有效性及可执行性;
只要出现不良授信,我公司需协助贷款发放客户对该笔贷款进行合法的清收,抵押物的处置,以保证贷款发放客户合法的本息受益。
(二)风险准备金提取
五级分类为不良类的贷款全部为减值贷款。公司将在每笔业务收入中提取30%作为风险准备金,以应付突发性的风险在时间上给贷款发放人所带来的不便。
八、资产质量监控
(一)监控原则
1、真实合规原则。2、主动预防原则。3重点和全面、总量和结构相结和原则。4、日常监控和专项调研、现场和非现场相结合原则。5、静态监控和动态监控相结合的原则。
(二)监控对象
1、授信业务及其变动
通过对授信总量、结构分布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把握授信总量和风险状况,从源头控制风险。包括对授信总额及其变动情况的监控和授信结构及其变动情况的监控。
2、授信业务的监控
对上所有授信业务的监控,应结合地区、行业、客户的情况,作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集中资源、重点突破”。
(三)监控方法
1、非现场监控(通过电话,网络,借款人业务链,上下游客户,借款人业务市场,生意圈,合作伙伴,朋友亲戚,邻居。)
2、现场监控(实地了解:经营情况,经营动向,经营变动,生产经营环境的变更,抵押的使用情况)
『陆』 信用债风险控制如何拿捏
由于国内信用债市场规模小、历史短,信用评级经验少, 债券违约记录很少,违约率、损失率等风险度量无法量化,也无法科学的设立风控指标,总是出现投资部门与风控部门吵架的事情。 2007年以前,因为出现过(非上市)企业发债不能及时兑付,引发普通持有人“讨说法”的小规模事件,所以发改委一直比较注重企业违约风险带来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在选择发债企业时,条件比较高,审批严格,债券市场的信用债比例因此一直很低。由于供远小于求,可投资债券以有担保高信用级别债为主,因此机构对于债券信用风险的控制需求不大,信用利差长期保持较小区间。 2008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从依赖直接融资向间接融资转移,信用债发行条件和审批程序放宽, 央行和发改委鼓励企业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尤其是短期融资券和城投债大量发行,无担保、低评级债券逐渐增多,中国信用债市场开始走上成长之路。随着发债企业的不断扩大,不但低信用评级债券总量扩大,尤其是近期,同信用级别的不同发债主体的资质逐渐分化日渐明显。与此同时,在结果导向和赚钱效应的影响下,投资者的低级别信用债投资比例越来越集中,信用风险的控制和评价成了机构投资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由于各机构信用风险评估人员和经验的不足,对于信用债风险的控制措施,多以限制可投资债券信用级别下限和单券投资比例等指标进行风险控制。该方法制定简单,对总体信用风险的控制和分散有一定效果,但对目前我国信用债市场投资的制约也很明显。从投资的角度,笔者对信用债的风险控制有以下想法。 首先,根据经济景气周期,以资产配置策略的为出发点,动态调整(中期)信用债券投资风控指标,更符合投资需求。信用风险首先是宏观经济风险,在经济景气周期,整体信用风险下降,企业信用评级上移概率大,这时候应加大风险资产配置比例,低风险信用债比例应该增加;反之亦然,在经济景气下降周期,应减少信用债投资比例,同时提高信用债券投资级别限制下限。因此,信用债券投资级别下限、比例等限制指标,应该定期(如:季度、年度)根据经济周期和整体信用风险的评价动态制定和调整。 其次,在中期信用资产配置(信用风险)策略的指引下,通过行业景气周期和风险分析,制定(短期)行业信用级别投资下限和资产配置比例限制进行风险控制,是相对可行和合理的。国内信用债市场还在起步阶段,市场还很小,发债需求很旺盛,发债有一定的门槛和壁垒,如福禧债这样的非系统性单个债券发生信用违约风险的概率不大,也难以预测,单券比例等指标虽然可以分散风险,但也难以规避由此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柒』 信用风险的重要性
1. 信用经济的普及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何谓“信用”?信用是指“支付能力”。这里所说的“支付能力”包含2层不同的意思。
首先,是指对现在所背负的债务,以现在所持有的资产作担保,“具备随时支付债务的能力”。
其次,现在虽然没有可以用于担保的资产,却有预期可以兑现的收益,对于现在所背负的债务,“具备预期足够支付债务的能力”。
在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经济中,持有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的消费者与持有商品的供给者之间以1:1进行等价交易,在取得货币的供给者在下一次交易中成为消费者,并使用货币进行购买之前经济规模不会扩大。
与此相比,在信用经济中信用可以代替货币成为交换的媒介,在具有“支付能力”,即信用的人们聚集的市场中,经济规模可以无限制地扩大。此时交易次数越多“利润”累积越大,全社会的“所得”增加,经济发展和就业也得到促进。所以,信用经济的普及是国民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
2. 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
但是,资本主义经济也不全是优点。如果过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容易产生“经济过热”的缺点和各行业以及各企业发展不平衡的缺点。对于“过热的经济发展”需要努力缩小经济规模保持平衡。而关于各行业、各企业发展不平衡这个问题,则是由于无论在哪个时 代都存在弱小的企业。所谓弱小的企业,是指信用度低的企业,亦即支付能力差的企业。在信用经济、信用交易普及的情况下,参与交易的企业越多,则某企业由于经营危机所造成的影响越大,并且容易发生连锁反应将相关企业卷入这种危机中。一旦陷入危机的企业出现增多的倾向,则银行会限制融资规模,国内投资者会将投资转移到国外,而国外投资将减少,成为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的重要原因。
3.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为了在发生信用交易连锁危机的时候保护自己,众多企业在进行交易时必须彻底实行“信用评估管理”。所谓“信用评估管理”,是指对交易方是否具有“支付能力”进行评估。如果不能进行充分的评估而不放心,为了在交易中发生不良债权时也能将由此造成的损失控制在自己能力承受的范围内,事先分别和各个交易方确定“交易限额”就显得十分重要。
(概括)所谓“风险管理”是指
①评估交易方的“支付能力”(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②避免交易方集中于一家,尽量分散风险
③尽可能地缩短赊销期间
④采取签约时收取一部分钱款以及预收钱款等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地把对交易方的债权额降低到最小。
⑤改善己方自有资金、坏帐准备金等财务状况
『捌』 一般的评估公司信用等级评定的标准是怎样的
若是银行信用等级评定,需提供如下资料:
1、客户组织机构图;
2、信用等级评定委托书;
3、近两年未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
4、年检后营业执照、代码证、贷款证复印件;。
5、公司简介;
6、近两个年度纳税申报表或有效汇总纳税资料;
7、企业实收资本验收报告;
8、拟作为贷款抵(质)押物评估价值复印件或证明;
9、近两个年度的工业用水(电)费缴纳清单复印件或有效汇总缴纳凭证(工业企业)
10、其它需要上报的有关资料。
目前各家银行都有自己的一套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一般是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计算一些财务指标,包括诸如流动性、盈利能力、经过管理能力、发展前景等。根据标准对其进行评分。一般满分100分,90-100分的为AAA级,80-89分的为AA级,70-79分的A级,依次类推。
不过各家银行的评级一般只作为自己对企业发放贷款的评价标准,对外没有什么参考意义,各银行之间的评分也不具有可比性。
现在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对持有贷款卡的企业进行资信等级评定,和各家银行的评级区别不大,只不过是有一相对统一的标准。但各家银行基本还是按自己的标准进行评级,人民银行进行的评级只作为参考。
由于中国目前的诚信水平普遍很低,企业财务数据也缺少透明度,因此评级没有太大的意义。
下面的是资料
信用评级要素、标识及含义
一、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产品信用评级要素、标识及含义:
(一)对金融产品发行主体评级应主要考察以下要素: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行业及区域经济环境,企业自身素质,包括公司产权状况、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水平、经营状况、财务质量、抗风险能力等。对金融机构债券发行人进行资信评估还应结合行业特点,考虑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等要素。
(二)对金融产品评级应包括以下要素:募集资金拟投资项目的概况、可行性、主要风险、盈利及现金流预测评价、偿债保障措施等。
(三)信用等级的划分、符号及含义:
1.银行间债券市场长期债券信用等级划分为三等九级,符号表示分别为:AAA、AA、A、BBB、BB、B、CCC、CC、C。等级含义如下:
AAA级:偿还债务的能力极强,基本不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违约风险极低。
AA级:偿还债务的能力很强,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大,违约风险很低。
A级:偿还债务能力较强,较易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违约风险较低。
BBB级:偿还债务能力一般,受不利经济环境影响较大,违约风险一般。
BB级:偿还债务能力较弱,受不利经济环境影响很大,有较高违约风险。
B级:偿还债务的能力较大地依赖于良好的经济环境,违约风险很高。
CCC级:偿还债务的能力极度依赖于良好的经济环境,违约风险极高。
CC级:在破产或重组时可获得保护较小,基本不能保证偿还债务。
C级:不能偿还债务。
除AAA级,CCC级以下等级外,每一个信用等级可用“+”、“-”符号进行微调,表示略高或略低于本等级。
2.银行间债券市场短期债券信用等级划分为四等六级,符号表示分别为:A-1、A-2、A-3、B、C、D。等级含义如下:
A-1级:为最高级短期债券,其还本付息能力最强,安全性最高。
A-2级:还本付息能力较强,安全性较高。
A-3级:还本付息能力一般,安全性易受不良环境变化的影响。
B级:还本付息能力较低,有一定的违约风险。
C级:还本付息能力很低,违约风险较高。
D级:不能按期还本付息。
每一个信用等级均不进行微调。
二、借款企业信用评级要素、标识及含义:
(一)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应主要考察以下方面内容:
1.企业素质:包括法人代表素质、员工素质、管理素质、发展潜力等;
2.经营能力:包括销售收入增长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
3.获利能力:包括资本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等;
4.偿债能力: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等;
5.履约情况:包括贷款到期偿还率、贷款利息偿还率等;
6.发展前景:包括宏观经济形势、行业产业政策对企业的影响;行业特征、市场需求对企业的影响;企业成长性和抗风险能力等。
(二)借款企业信用等级应按不同行业分别制定评定标准。
(三)借款企业信用等级分三等九级,即:AAA、AA、A、BBB、BB、B、CCC、CC、C。等级含义如下:
AAA级: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具有最大保障;经营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不确定因素对经营与发展的影响最小。
AA级: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很强;经营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不确定因素对经营与发展的影响很小。
A级: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较强;企业经营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未来经营与发展易受企业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会产生波动。
BBB级: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偿还能力一般,目前对本息的保障尚属适当;企业经营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未来经营与发展受企业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会有较大波动,约定的条件可能不足以保障本息的安全。
BB级:短期债务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偿还能力较弱;企业经营与发展状况不佳,支付能力不稳定,有一定风险。
B级:短期债务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偿还能力较差;受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较困难,支付能力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
CCC级:短期债务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偿还能力很差;受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困难,支付能力很困难,风险很大。
CC级: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严重不足;经营状况差,促使企业经营及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状态的内外部因素很少,风险极大。
C级:短期债务支付困难,长期债务偿还能力极差;企业经营状况一直不好,基本处于恶性循环状态,促使企业经营及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状态的内外部因素极少,企业濒临破产。
每一个信用等级可用“+”、“-”符号进行微调,表示略高或略低于本等级,但不包括AAA+。
三、担保机构信用评级要素、标识及含义:
(一)信用评级机构对担保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应主要考察以下方面内容:
1.经营环境:主要包括宏观和地区经济环境、行业环境、监管与政策、政府支持等;
2.管理风险:主要包括管理层、专业人员等人力资本、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和运营体制;
3.担保风险管理:包括担保政策、策略与原则,担保业务的风险管理制度、程序,实际运作情况;
4.担保资产质量:包括担保资产信用风险、集中程度、关联担保风险,并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对未来的担保风险进行预测;
5.担保资本来源与担保资金运作风险:包括担保资本补偿与增长机制、担保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等;
6.偿债能力与资本充足性: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货币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
(二)担保机构信用等级的设置采用三等九级。符号表示分别为:AAA、AA、A、BBB、BB、B、CCC、CC、C。等级含义如下:
AAA级:代偿能力最强,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极强,风险最小。
AA级:代偿能力很强,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很强,风险很小。
A级:代偿能力较强,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较强,尽管有时会受经营环境和其他内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但是风险小。
BBB级:有一定的代偿能力,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一般,易受经营环境和其他内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风险较小。
BB级:代偿能力较弱,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较弱,有一定风险。
B级:代偿能力较差,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弱,有较大风险。
CCC级:代偿能力很差,在经营、管理、抵御风险等方面存在问题,有很大风险。
CC级:代偿能力极差,在经营、管理、抵御风险等方面有严重问题,风险极大。
C级:濒临破产,没有代偿债务能力。
除CCC级以下等级外,每一个信用等级可用“+”、“-”符号进行微调,表示略高或略低于本等级,但不包括AA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