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一,在货币政策的执行环境方面,互联网金融发展会对诸多的环境因素带来变化。一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进一步丰富金融组织体系,填补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空白,推动传统金融机构加快创新和信息步伐,使得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对象发生新的变化。
二,能快速了解地方金融风险。
三,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互联网金融和发展有助于提高价格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但这会降低数量级货币工具的有效性。
四,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方面,互联网金融发展会给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调控有效性带来挑战。
五,在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方面,互联网金融发展会使传统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有效性下降。
②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会有哪些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
(一)抢占商业银行市场份额
面对互联网金融迅猛的进攻态势,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的直接结果就是市场份额缩减。互联网金融在支付方式、平台及跨界金融方面,对银行造成冲击,银行可能基本上抵不过互联网企业的进攻,被抢去市场份额。同时,互联网金融可能蚕食掉银行20%的市场份额。这可以很好理解,新事物的发展过程,必将会导致旧事物的缩减、退让。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有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效率高,加之无传统中介,挤掉了中间成本,而商业银行在信贷方面显然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市场份额减少成为必定。
(二)减弱商业银行中介功能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金融搜索平台,为客户提供支付款业务,使资金供需双方利用搜索平台自主寻找交易对象,并完成交易,这与传统银行支付业务形成替代,致使传统银行在金融业务往来中资金中介的功能逐渐减弱,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将加速金融脱媒,加速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的边缘化。未来商业银行在信贷领域的作用,将会逐渐削弱,直至被取缔。
(三)迫使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方式、范围上,都已固定成型,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正冲击着商业银行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国银行原副行长李礼辉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将迫使商业银行作出转变。马云也表示,银行不转变,我们转变银行。商业银行如果自身不发展创新,适应这个新时代,那么,就会有更多像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创新,倒逼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否则,商业银行这位传统金融机构的“老师傅”,很有可能会被“乱拳打死”。
③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有影响
主要影响有三方面:
1、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
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形成挑战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主要有以余额宝为代表的新基金销售模式和p2p信贷服务,尤其是余额宝模式不仅具有传统存款的特点,并且具有比银行存款更高的利息和更好的流动性,获得了广大用户的青睐,直接降低了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竞争力,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否具有充足的存款是开展其他业务活动的基础,余额宝和p2p信贷服务的出现,不仅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产生了影响,并且因为存款受到影响,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和其他业务活动的开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产生的影响主要来自p2p贷款和众筹模式。p2p贷款和众筹模式的出现,为潜在的贷款需求企业和个人在融资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与商业银行复杂的贷款手续不同的是,使用p2p贷款和众筹的方式进行贷款不仅手续简单,而且贷款的流程也大为简化,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影响。
支付业务是商业银行提供的传统服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我国政策允许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存在和发展,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支付业务不仅使用方便而且费用较低,而商业银行提供的支付业务,手续复杂,不同的商业银行间办理支付业务时还面临较多的困难,而互联网金融服务有效的克服了商业银行支付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对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④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1.互联网金融改变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
近十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总资产和总负债年均复合增长率近20%。但到目前为止,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和盈利方式基本上还是传统上“重投入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结构、重速度轻管理”的外延粗放式增长模式,“一高二低三优”的内涵集约化经营任重道远。当前,利差仍然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2011年,我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尽管有所提升,但仅占19.3%。从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看,因为其客户主要是对贷款有稳定需求的大企业客户以及高端零售客户,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是客户的基本诉求,银行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主要是以其专业的技术、复杂的知识和冗繁的流程向客户提供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目标客户类型发生了改变,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不同,其价值诉求业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被彻底颠覆。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和普及化,中小企业、企业家和普通大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各种金融交易。金融产品或服务提供商是那些聚焦于为客户提供快捷、低成本服务的新兴金融机构,其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被大大淡化。客户主要是追求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及年轻消费者,方便、快捷、参与和体验是客户的基本诉求。
⑤ 国民储蓄率过低,会带来什么影响!
不利于经济转向高质量的发展;会降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抬高实体经济整体融资成宾;会加大流动性的风险,影响政策传导。
1、不利于经济转向高质量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高储蓄率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没有高储蓄率就难以支撑银行信贷跟全社会投资的持续较快发展。在当前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依然需要大量的资金配套。现阶段的经济转型发展需要维持比较稳定的储蓄率,这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客观需要。同时在我国整体负债水平上升的情况下,较高的居民储蓄率也提供了缓冲空间和较强的安全边际,如果下降过快,势必会带来债务换负担增加,增加我们整个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2、会降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抬高实体经济整体融资成宾。
我国现在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环境,银行是资金供给的主动脉,发挥着核心中介作用。而储蓄的多渠道分流,尤其是通过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形成空转,拉长链条,不仅造成了金融资源配置的碎片化和低效化,而且太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这一部分资金比银行的储蓄最起码高出2个百分点的成本,而这些高出来的成本势必会转嫁到实体经济,从而抬高整个社会的融资价格。
3、会加大流动性的风险,影响政策传导。
资金摆布或者表现为工资,或者表现同业,但是储蓄存款的稳定性更好,对银行信贷投放的支持力度更强。一般大型银行储蓄存款占一半左右,如果储蓄存款面临枯竭,只会放大货币市场整个波动,影响整个市场的流动性跟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
(5)互联网金融对储蓄率影响扩展阅读:
对居民储蓄率下降过快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应从战略层面宏观调控、监管政策、市场引导等多维入手,未雨绸缪,及早应对。关键是要正本清源,规范有序。要回归资管业务代客理财的本质。第二,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背景下各种金融行为的规范,货币基金形式各异,有的具有投资和支付的双重功能,有的互联网平台无牌经营,高杠杆、高收益、高风险,一般消费者无从识别,建议进一步正本清源,把握金融服务的实质和技术发展的本质。
理清货币基金的真正属性和工作边界,杜绝监管套利,强化持牌经营,控制杠杆,严格流动性管理,引导规范发展。坚持商业银行在金融资产配置中的主渠道作用,发挥资本金金融和社会投资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