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管理师的市场空间
去年底,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批准《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在中国落地。本月初,一场名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企业家沙龙在深圳举行,市贸促会负责人宣布,风险管理沙龙将在深圳定期举行。 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每年都快速发展着,中国企业大步“走出去”,不断向海外开拓。但“中航油事件”的发生却如当头一棒,让业内外惊醒,迅速变化的市场,全球性的竞争,中国企业面临着一波又一波的金融风险、决策风险、人事风险、市场急变风险等的袭击。在这种环境下,风险管理的需求在业内呼声越来越高,各企业都迫切需要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判断、预测、应变、监测、咨询与诊断、科学决策市场,同时通过运用综合知识、号召力与组织影响力,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管理,降低企业风险。 可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现状多半是:风险及相关事务由审计科或财务科管理;未配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无专业的职能部门,未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现实的需要呼唤风险管理专才的出现。但国内还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风险管理人员,市场存在巨大的缺口,风险管理师——这一高含金量的新职业应时而生,快步向我们走来。
Ⅱ 企业风险与风险管理怎么分析
所谓风险管理是指应用一般管理原理去管理一个组织的资源和活动,并以合理的成本尽可能减少灾害事故的损失和它对组织及其环境的不利影响。风险分析可以分为三大部分:风险和人的行为,风险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1.风险和人的行为:研究与风险相关的认得行为特点,了解他人如何认识风险与面临风险时如何采取行动。2.风险分析方法:一些技术方法,如现场调查法,列表检查法,组织结构图法,流程图法,危险因素及可行性研究法,事故树法和危险因素指数法。3.统计分析:风险统计与概率分析。另外,企业损失的风险分析包括:财产损失风险分析,净收入损失风险分析,企业责任风险分析和企业人员风险分析。要应对风险,首先要试图避免风险,其次是损失管理,分离风险单位和转移风险,最后是损失补偿筹资。另外就是商业保险的内容。这是大学风险管理课程的概括,也是风险管理的主要脉络。如果阁下要具体分析,就按照这个脉络来,准没错。
Ⅲ 简述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规则
简述下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规则:
1、全面管理与重点监控相统一的原则。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覆盖所有业务流程和操作环节,能够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定期评估和准确预警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同时要根据公司实际有针对性地实施重点风险监控,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对公司经营有重要影响的风险。
2、独立集中与分工协作相统一的原则。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全面评估和集中管理风险的机制,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同时要强化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主体职责,在保证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业务单位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基础上,使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平行推进,实现对风险的过程控制。
3、充分有效与成本控制相统一的原则。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与自身经营目标、业务规模、资本实力、管理能力和风险状况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
同时要合理权衡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合理配置风险管理资源,实现适当成本下的有效风险管理。
(3)企业的保险风险管理研究扩展阅读
保险公司可以设立由相关高级管理人员或者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综合协调机构,由总经理或者总经理指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负责,风险管理协调机构主要职责如下:
1、研究制定与保险公司发展战略、整体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
2、研究制定重大事件、重大决策和重要业务流程的风险评估报告以及重大风险的解决方案。
3、向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管理层提交年度风险评估报告。
4、指导、协调和监督各职能部门和各业务单位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5、合理确定各类风险限额,组织协调风险管理日常工作,协助各业务部门在风险限额内开展业务,监控风险限额的遵守情况。
Ⅳ 企业风险与风险管理如何分析
企业风险与风险管理分析:
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1.风险意识淡薄。
2.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3.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脱离。
企业风险管理五大应用原则
1.企业风险管理是全面的企业诊断方法
把所有的问题归纳到同一个中心,不能有不同的单位、不同的看法。
2.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细分
a.企业风险管理不但要看中度的风险,还要看高度和低度的风险。
b.不能只关注日常的风险,应该先看战略的风险,然后再看运营风险,再到日常管理的风险;
c.不是碰到什么问题再去解决,而是要根据过去的经验把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全部找出来。
3.企业风险管理要用最先进的系统和资源来应对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要用最先进的系统和资源来应对风险。
4.企业风险管理要求全民皆兵
风险管理要渗透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元。
5.企业风险管理要求一分为二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风险,把好的风险转化为更好的风险,把不好的风险转化为好的风险,或者设法转移掉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平衡
1.提升风险管理理念。
2.拓展内部控制目标。
3.丰富内部控制责任主体。
4.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5.发展内部控制独立审计业务,强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