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01℃聚焦:4.9你不知道的大事
【国内篇】
江西仙女湖水位降至近年最低 分宜古城遗址显现
这个新疆女孩古力娜扎相信大家也都已经不陌生了!前段时间在感情上的事情我们就过多的研究了,毕竟也都是明星们的私事,虽然是一个公众人物,但也是有自己私生活的!
娜扎最近的再次亮相着实是又被顶上了热搜!原因正是娜扎身上的衣服!
『贰』 中国房地产企业将何去何从
9月17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深圳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房地产业高峰论坛」。
张维炯教授在开幕辞中指出:「房地产业关乎国计民生,它和国际金融市场有著非常紧密的关系,同时受到与国民经济相关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此次房地产业高峰论坛的主题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破局对话。破局意味著转折,意味著拐点,意味著突破。在我国房地产业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目前政府与市场的对话已经打开新的局面,进入新的五年规划,新一轮的布局如矢在弦。在此背景下,本届论坛选择在深圳这样一个以「创新、创业」为基石的新兴城市召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邀请了众多国际国内房地产业的行业翘楚和资深学者,以东西方高端对话的形式,为房地产业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本届论坛的另一主办方,世联地产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晓华先生也为论坛致辞。他认为:「房地产行业正处在即将发生行业大变化的阶段。当下的房地产行业,跟前几年的形势完全不同,因此是时候停下来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了,这会让企业变得更理性、更成熟。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话题,比如天量保障房、商业地产热和地产融资创新都是当前最令人瞩目的焦点,相信每家房地产企业都在思考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带给自身的机遇和风险。
接著,原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先生做了主题演讲。他的演讲题目是「建设好保障性住房,让低收入者住有所居」。他向大家介绍了目前在国际上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两个具有同等全球性重要意义的目标。保障「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是政府的义务。而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正是我国政府对尽快实现「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这个目标所做出的努力。他建议,政府下一步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房准入机制,并在保障房的设计和质量上把好关。
如何解决「夹心层」人群的住房问题
重庆市副市长淩月明先生以「重庆公租房建设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为主题,向大家介绍了重庆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困惑。他特别提到,在保障房政策实施过程中发现,实际保障房能够覆盖的人口不足城镇总人口的10%,大批的外来工作人员、新生代的城镇居民和大学毕业生,既不符合保障房的优惠条件,又买不起商品房,成了「夹心层」。因此重庆目前在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探索采取「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住房调控思路,实施「市场+保障」的「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重庆计划从2010年起,用三年的时间建成约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总投资将近1200亿,其中社会融资占70%。希望通过这样的投入和规模,基本解决「夹心层」人群的住房问题。
保障房如何让低收入家庭「确有保障」上午,清华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洪亮先生主持的第一场讨论会,重点关注了如何让保障房真正能够惠及需要保障的人群这一话题。重庆市副市长淩月明先生、前香港屋宇署署长,香港房屋协会副主席邬满海先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刘琳女士以及远洋地产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润福先生参与了本场讨论会。
专家学者们在讨论中提到,在法律正式颁布之前,天量的保障房已在源源不断地投入市场,而未解的难题依然摆在面前。廉租房、经适房、限价房,这些不同类型的保障房该以何种标准来接纳其对应的保障群体?在保障房具体配置过程中,又该由何种机构施以独立的监督与审查?此外,伴随天量的保障房进入市场,其物业管理机构如何维持收支平衡?保障房融资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社会道德范畴的公平正义,与实现经济领域的自我循环,看似不相关,但却都事关保障房体系的长远与可持续发展。
邬满海先生向大家介绍了香港在保障房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香港的房屋署在建设保障房之初,就主动邀请特区政府其他部门一起参与规划。其中包括司法、环境等部门,基本考虑到了房屋建成後会遇到的各方面的问题。比如物业维修费用,通常经过协商後就会由房屋底楼的商场承担一大部分,以此来惠及中低收入的住户。
国家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刘琳女士认为香港这种政府多部门合作的保障房管理经验非常值得大陆学习。比如国内保障房的退出机制往往很难实施,就是因为没有强制的法律武器作为保障,这需要更多来自司法部门的支持。
而来自企业界的陈润福先生则和大家分享了远洋地产控股有限公司在保障房建设中的三点心得。解决企业利润问题,规划好房源建成之後的物业问题以及提高保障房建设质量是企业成功完成保障房项目的三把金钥匙。
开发商在保障房建设中将扮演何种角色
除了保障房能否真正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之外,另一个话题也是大家普遍关心的。2011年保障房建设开工1000万套,「十二五」期间建设开工3600万套。「天量」的保障房建设任务已层层压到各地政府头上。然而仅凭地方政府之力,绝无可能完成这一任务,市场的参与将势在必行。开发商将在保障房的建设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如何去规范保障房的建设?
由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会长蔡穗声先生主持的第二场讨论会就主要围绕上述问题来展开。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女士、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鸣教授、万科集团执行副总裁肖莉女士以及旭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中先生分别从政界、学界和商界三个角度对这个问题展开现场讨论,谈了自己的观点。
秦虹女士说,国家的保障性住房目前分两种,一种是产权式的,占到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八;一种是租赁式的。而未来的保障房应该以租赁式保障为主,这更加符合保障房建设的初衷。另外,在建设过程中,如果地方政府在资金上有欠缺的话,应该由政府发行债券邀请企业一起来建设保障房。
肖莉副总裁同意秦虹主任的观点,因为目前保障房中产权式的那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和商品房买卖之间的矛盾。同时因为目前在保障房制度上不完善,会造成很多「骗保」(伪造资料获得申请保障房的资格)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这种模式让开发商也提不起兴趣。因此租赁式的保障房应该是未来保障房发展的方向。
雷鼎鸣教授为大家比较了香港的「居屋」和大陆的「保障房」机制的异同。香港的「居屋」和保障房一样,申请後在买卖方面存在严格限制。雷教授担忧今後会不会存在年轻人不愿意申请这种限制多多的保障房的情况。
中国处在向商业地产投资的转型期
下午的第一场讲座,北京万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仑先生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访问教授、哈佛商学院管理实践学教授奈柏·艾尔海吉教授(Prof.Nabil N. El-Hage)还分别就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冯仑先生认为商业地产在中国目前处於转型初期,正逐渐由单纯的住宅「快建快销」模式转向以投资商务不动产(商业地产)为重点的市场。不过目前阶段,绝大部分开发商仍旧是过去经营住宅地产时的那套销售型的思路。开放商希望尽快把住宅销售掉,实现利润。其实,美国人的商务不动产模式颇为值得我们借鉴。这套模式可以用四个短语概括:中期持有、以营运为导向、资本权益为核心以及收入多样化。随著国内商务不动产的需求不断增加,能否在中国形成上述转型将成为对中国房地产业界的一个挑战。
中国房地产市场真的存在泡沫吗?
奈柏·艾尔海吉教授在演讲中认为,很多人说中国房地产也存在巨大的泡沫,这个结论并不准确。他认为所谓泡沫是指「(价格)估值处在一个不可持续的高位」,他通过研究发现,所谓的「泡沫论」只是一些研究者对数据的误读。但在中国,无论是房价和租金之间的比率,还是房价和收入之间的比率,看来都并不支持泡沫理论。奈柏·艾尔海吉教授表示,很多迹象都表明中国房产市场是有序的,特别是2010年1月後政府出台了多项打击投机的政策之後,中国房地产市场并不存在真正的泡沫。
他说,在中国一些市场可能处於过热状态,但更多地是由基本需求变化所驱动的,当此类需求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时,价格的上涨趋势也将随之减缓。因此市场不应预期价格会永远上涨。
如何打破房地产「融资难」的问题
在下午的讨论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版总监、《环球企业家》副主编李振华先生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金融学与会计学教授赵欣舸,基强联行投资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基强先生,世邦魏理仕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蒲敬思(Chris Brook)先生以及中城联盟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路林先生一起讨论了房地产融资困局的问题。
融资难几乎是中国房地产业与生俱来的痼疾,当产业高速发展时,它可以为蓬勃而起的泡沫所遮蔽,而当调控政策扑面而来时,它又立刻成为整个产业链中的「阿喀琉斯之踵」。事实上,在本轮调控中,作为建设主体的开发商及地方政府都面临著前所未有的融资困境。从银行到资本市场,几乎所有的融资管道都在一夜之间变得高不可攀。困局当如何突破?如何建立一个融资的长效机制呢?
赵欣舸教授认为,房地产融资是一种组合形式的融资,拥有较大的风险。房地产融资给了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市场的机会。陈基强先生为大家详尽地介绍了商业地产的美国模式和香港模式的成功经验。
那麽银行和保险业融资呢?能否解决融资困局?世邦魏理仕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蒲敬思先生在谈到房地产业向保险公司融资的问题时认为,房地产业需要保证长期稳定的资金收入,保证透明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并提供更为成熟的体系,才能够吸引保险公司的兴趣。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需要有一段时间来接触和熟悉保障房项目的融资流程,这也是导致目前保险公司并没有积极进入这个领域的原因。
而中城联盟的路林先生认为,房地产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基金),应该是开发商越来越重要的融资工具(金融工具),也将逐步成为普遍的融资工具之一 。如果能够依靠有力的法律监管,将实现投资商和开发商的双赢局面。
商业地产将成为房地产业的「新宠」
下午最後一个论题是商业地产的机遇与挑战。世联地产顾问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黎振伟先生和奈柏·艾尔海吉教授,盈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周亮先生,合和百富基金创始人、合和商业地产集团董事长席文官先生以及罗兰贝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夥人中华区副总裁王荣先生一起讨论了商业地产未来的发展前景。嘉宾们认为随著国家对住宅市场调控力度的不断升级加码,商业地产日益成为开发商及个人投资者的「新宠」。未来几年,承载各种商业地产形态的城市综合体将成为诸多地产大鳄角逐的焦点。
王荣先生认为,在商业地产领域,决定一个企业是否成功的并不是销售能力,而是运营能力,因此并不是每一个房地产企业,都适合将来转型去做商业地产投资的。未来五年,就是一个对开发商的淘汰阶段。
席文官先生认为,对於中小型的商业地产开发商而言,商业地产的规模是有限的,但服务却需要是全业态的。关键是要因地制宜,最好要能够包括餐饮、休闲等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单一业态的商业地产在未来不容易成功。
周良先生和大家分享了一个颇为新颖的观点。他认为商业地产这个概念其实可以细分为两个小的概念。商业地产开发和商业地产运营。前者还属於房地产开发的范畴,後者根本就和房地产开发无关了,而是属於零售服务业。所以那些想转型去投资商业地产的开发商需要首先改变心态,大家做的不仅仅是房地产,还要做零售服务业的运营工作。因此开发商的转型需要谨慎。
佩德罗•雷诺教授为论坛致闭幕辞。他在闭幕辞中感谢诸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中发表了精彩的观点,并表示中欧每年所举办的房地产业高峰论坛会给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多宝贵的「金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