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内蒙古地勘十院探采一体化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2007年5月底到6月初,地质勘查司组织对内蒙古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以下简称“内蒙古地勘十院”)进行了专题调研,旨在总结分析《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以来地勘单位以队为单元改革发展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制定地勘单位发展战略和规划收集材料。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内蒙古地勘十院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内蒙古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隶属于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是由原内蒙古第二区域地质调查院、内蒙古第三水文地质勘察院合并而成。现有职工952人,其中离退休454人,在职职工498人,管理人员28人,服务人员33人。
(一)形成了以地质勘查业为基础,以矿业开发为核心,以工程地质勘查与施工为支柱的新型产业结构
以地质勘查为基础。组织精干队伍,配备优良装备,提高核心竞争力,开展大量地质勘查项目,获得重要地质勘查成果,为矿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2005年,地勘十院同时承担了29幅1:5万矿调项目,十几个矿产勘查项目,完成钻探工作量1.5万米,物化探测量200平方千米,完成地质勘查货币工作总量4500多万元。仅2005年一年完成的各项实物工作量及货币工作量相当于前10年之和。从世纪之交迄今拿到100多个探矿权。
以矿业开发为核心。内蒙古地勘十院的探采一体化始于“八五”末期,5年驶入快车道,2003年以来“爆炸”式扩张。承担主要开发工作的金源公司成立于1995年,先后勘查开发了毛山东萤石矿、林西新林镇萤石矿、巴林左旗四方城铜矿,但规模较小,效益不明显。1999年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先后勘查开发了赤峰市巴林左旗哈拉白旗铅锌矿、赤峰市松山区白脸山膨润土矿、西乌珠穆沁旗花敖包特铅锌矿,运作矿权转让了阿鲁克尔沁旗膨润土矿,矿业开发产业已初具规模。2003年以来“爆炸式”发展,投资近亿元建设花敖包特铅锌矿1000 吨选厂,形成日处理矿石1400吨,年处理矿石30万吨的生产能力,2006 年总产值达5.0 亿元,实现利税达1.5亿元;2005年由内蒙古地勘局、地勘十院及地方一家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开发赤峰翁牛特旗黄花沟铅锌矿(内蒙古地勘局占30%股权,地勘十院及十院职工占45%股权,地方企业占25%股权),到2006年底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利税1000万元;2005年,出资3.4亿元购买由北京碧溪集团投资勘查的西乌旗道伦大坝铜矿的勘查权,经对其中0.32平方千米的范围进行详查,提交铜储量10 万吨,钨1 万吨,锡4000万吨,银300吨,一期工程建成1500吨铜钨选厂,项目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迄今,内蒙古地勘十院的矿业年总产值将近10亿元。
以工程勘查与施工为支柱。工程勘查与施工是地勘十院另一个比较优势产业,在赤峰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可达50%以上,并且已经走出赤峰市和自治区外承揽项目。在地质灾害评估、治理上也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近两年来市场收入均达1000万元以上。2005年工程勘查与施工业完成市场总收入1500万元以上。
(二)产业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
地勘十院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发展,近几年整体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平均都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通过市场获得的预算外收入大幅度增加,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地勘十院近三四年企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前十几年,经济增量相当于前20年的总和。
从市场收入看,内蒙古地勘十院2006年达5亿元,比2005年增长100%,是2004年的3.4倍,2003年的17倍。内蒙古地勘十院2006年完成利税1.2亿元,是2005年的4倍,2004年的仅10倍,2003年的40倍。与此同时,职工收入大幅度增加,2007年人均收入7万元,是2003年2万元的3.5倍。企业投资也是连年翻番,从2003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8000万元,从2005年的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5亿元。几年间,地勘十院市场收入翻了十几倍,上缴利润翻了十几倍,企业职工收入翻了几倍,企业投资翻了几十倍,这种发展速度无论是在地勘单位系统内部,还是在地方各类企业里都是比较快的。这一方面表明地勘十院干部职工在这两年里为了单位的发展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更说明了地勘十院企业改制后,企业新机制有效激活了企业本身自我发展的巨大潜能和活力,有力推进了企业经济的高速发展。
迄今,地勘十院已有在生产矿山企业2个,在建矿山企业2个,工程勘查与施工企业1个,地质勘查二级单位1个,技术咨询服务企业3个。其中年产值超亿的企业1个,超千万的4个,超500万的1个,超200万的2个。随着赤峰市黄花沟铅锌矿、西乌旗道伦大坝铜钨矿、外蒙乌兰铅锌矿的建成投产,地勘十院控股矿山企业总采选能力可达3000吨/日以上。每年可生产(单位:金属量):铅锌5万吨,白银100吨,铜5000吨,钨1000吨,总产值可达10亿元以上。
(三)抓住机遇,更新观念,推进院办企业股份制改造
转制是前提。依据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有关企业转制的政策,大力推进了二级经济实体的转制,除地质勘查公司外,把所有具一定规模的院办企业全部改造成有限责任公司,内部实行模拟法人制。迄今十院已有控股或相对控股具独立法人资格企业6个,其中3个很快发展成年产值超千万,利润超百万的初具规模企业。
职工全员入股是基础。在有限责任公司里让企业职工合并占大股,全院职工全员入股。地勘单位相对控股,社会资金适当进入参股。改制后的有限责任公司全部独立注册,并已获得独立法人资格。
转变经营方式是关键。目前地勘十院的经营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由过去以具体经营为主,投资控股为辅转变为以投资控股为主,具体经营为辅。地勘十院作为投资母体,充分发展自身优势,正在逐步实现以企业为基础,以主业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的集团化投资公司的经营方式。
贯彻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从法定程序上明确地勘单位与企业的经济关系、产权关系、隶属关系是核心。地勘十院推进企业内部制度改革,使企业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积极进行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用新机制激活地勘企业巨大潜能与活力。企业改制只是形式,不是目的,企业改制的关键问题在于能用新的企业运作机制激活企业本身的巨大潜能,开创企业发展新天地。原地勘单位管理企业的基本模式是:“决策中心”体现在地勘单位领导班子,“利润中心”体现在地勘单位,“成本中心”体现在企业,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办不办、办成后怎么干,由地勘单位领导班子说的算,企业盈利后,利润完全由地勘单位支配,企业管理者充其量只是起个控制成本的作用。改制后,三个中心整体下移,企业“决策中心”体现在股东会、董事会,“利润中心”体现在企业,“成本中心”体现在企业班组、车间、工段,这一模式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从法定程序上明确了地勘单位与企业的经济关系、产权关系、隶属关系。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纵向各环节、横向各层面的管理功效,最大限度激活二级经济实体本身的创业激情与潜力,这种激情与潜力直接转化为经济快速增长及较高的企业投入回报率,最终以量化形式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逐步把地勘单位的企业管理推向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四)建设和谐地勘单位,提高职工收入,解决下岗职工生活困难,落实离退休人员政策
地勘十院树立了经济发展受益于职工,让利于职工的人性化理念。目前,地勘十院企业职工收入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工资性收入只占其中一部分,各种补贴、奖金也占一定比例。更大部分为股份分红,现在不但企业职工都有股份,全院其他职工(包括下岗职工)都有相应的企业股份,每年都可以分到相应的企业盈利。
地勘十院随着企业经济状况的好转,不断提高下岗职工的生活费,从2004年的每月246元提高到2005年的340元(男职工工龄满30年、女职工满28年的每月领取650元生活费)。2006年实行了内部退养政策,一次性为188名下岗职工办理了内部退养,内退金是原来下岗生活费的一倍以上。
落实离退休人员政策,使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工作生活环境。
在内蒙古地勘局、国土资源厅以及赤峰市国土资源局的支持下,特别是由厅/局出面帮助解决土地使用等问题,使地勘十院在建设职工住房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2001~2005年,地勘十院连续5年被内蒙古地勘局评为“先进党委”、“先进单位”,2005年晋升赤峰市文明单位(标兵),2006年获得“全国经典地质队”荣誉称号。
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后,企业职工展示出一种与企业同兴衰、共进退的真诚意愿,他们主动关心企业的大事小事,爱护企业的一草一木,自觉地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家的事,互相监督,互相合作,爱岗敬业,任劳任怨。
(五)开拓市场,分散风险,积极“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
为了开拓市场,分散风险,同时也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内蒙古地勘十院积极“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2004年,地勘十院与其他几家矿业公司联合投入资金5400万元,在蒙古购买了四处矿权,初步控制铅锌储量300万吨,白银3000吨,黄金8吨。2005年,对其中的乌兰铅锌矿进行了全面勘查,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效果,实际储量要远远大于预期储量,2006年转入开发,项目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十院占10%股份。此外,2006年内蒙古地勘十院和其他地勘单位联合,在非洲的阿尔及利亚、赞比亚取得了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的矿业权。
二、内蒙古地勘十院探采一体化成功的主要经验
抓住市场机遇,用足政策优势,自身努力创新,是内蒙古地勘十院探采一体化成功的主要经验。其中,抓住机遇是前提,用足政策是基础,自身努力是关键。同时,三者又要发挥良好的互动作用。
(一)抓住市场机遇
抓住市场机遇是前提。实际上,地勘十院矿业开发起步较早,1995年就成立了主要从事矿业开发的金源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经开始了当时所谓的“边探边采”,先后勘查开发了毛山东萤石矿、林西新林镇萤石矿、巴林左旗四方城铜矿,但规模较小,效益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矿业不景气,矿产品市场价格低迷。从国际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正是世界矿业结构调整的时期,当时大量矿产勘查开发公司倒闭或被并购及兼并。
经过长期在市场上的摸爬滚打,内蒙古地勘十院抓住了两个机遇。
一是得天时。2003年内蒙古地勘十院加力发展之时,恰恰是国际矿业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国内新一轮重化工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强劲、矿产品价格高位运行之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进入新一轮工业化进程,世界矿业一改过去20年的萎靡,进入新的繁荣。当前,全球矿业处于繁荣期,矿产勘查投资高速增长。从2002年开始,全球的矿产勘查开始了一个新的周期,2002年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投资不到20亿美元,到2006年增长至75亿美元,增长近300%。从国内来看,自2004年以来,我国国内勘查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勘探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固体矿产勘查投资达108亿元,首次进入全球的第十名,同比增长63.0%,是最近几年中增长最快的一年,是2001年的5倍以上。当年内蒙古地勘投入10亿元(同比增长208%),地勘十院地勘投入4500万元(同比增长60%)。矿产勘查投资的高速增长,源于矿业的繁荣。2006年,世界主要矿产原材料,包括石油、铁矿石、铜、铅、锌、镍等的价格分别比2001年前后增长了2~4倍。全球矿业利润空前高涨,资源股票持续升值。现在这一机遇期仍然存在,世界矿产勘查投资还是国内矿产勘查投资,都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当然,这种增长的态势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要尽早抓住机遇。
二是得地利。内蒙古地勘十院所处的赤峰市,位于兴安岭南麓中段西坡有色金属成矿带,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内蒙古地勘十院掌握着丰富的大兴安岭中南段和华北地台北缘的地质资料,拥有西乌旗花敖包特铅锌矿、扎鲁特旗水泉铜多金属矿、翁牛特旗黄花沟铅锌矿、宁城县东北沟金矿等多项有经济和开发价值的矿业权。该矿带位于克什克腾旗黄岗梁铁锡矿至巴林左旗白音诺尔铅锌矿北西侧,跨越克什克腾旗、西乌珠穆沁旗、扎鲁特旗,西起哈尔楚鲁图银铅锌矿(达里诺尔湖),东至超浩尔图银铜多金属矿(霍林河),东西长约200千米,南北宽约50余千米。
(二)用足政策优势
用足政策优势是基础。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近年来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给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创造了机遇,注入了活力,收到了实效,市场竞争实力也大大提高。一方面,政府加强了对地勘单位的领导和管理,另一方面,国有地勘单位加速融入地方经济,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地质工作与区域经济相互支持、互为促进的新局面。
一是用足了2004年自治区政府提出的以“三不变”为核心的一系列地勘单位改革政策。内蒙古根据国务院关于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总体方向,按照自治区《关于自治区直属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内党办〔2005〕13号)精神,实行内部事企分开,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分开管理,积极推进企业化经营管理,基本原则是“三个不变”(事业牌子不变、地勘经费不变、现有职工身份不变),“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将地勘单位办社会的职能移交地方;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经费分开管理;在职人员经费包干,自负盈亏;扩大用人自主权;地勘单位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内蒙古地勘单位改革促进了地质工作的加强,有利于地勘单位的发展,职工享受到了改革的实惠。地勘局各队建设职工住房,由厅出面帮助解决土地使用等问题。
二是用足了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出的对地勘单位实行的矿业权取得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国土资源厅决定,优先安排地勘单位承担自治区地勘项目;支持地勘单位争取矿权经营矿权;在有偿出让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产地时,提取10%的价款返还地勘单位用于支持地勘工作。这些优惠政策,为地勘单位推进改革,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国土资源厅对地勘单位申请探矿权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每个队可以办三个矿权,如果地勘单位找不到合适的申请范围,厅里还组织地调院帮助筛选。
三是与赤峰市国土资源局保持了和谐的关系。一个例子是,内蒙古地勘十院与赤峰市国土资源局签署了联合进行地质矿产技术咨询服务的协议,共同组建了地质矿产技术咨询服务部。
(三)自身努力创新
自身努力创新是关键。有了市场,有了政策,关键靠自身的努力。在同样的环境下,地勘十院取得了令人目不暇接的成就,这主要靠的是自身的努力创新。
一是致力于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地勘十院在扬长避短的组合中视矿业开发为“经济发展核心”和“企业发展战略主基调”,实现跨越式发展。地勘单位想要融入市场,产业优势并不多,但比较而言,矿业开发应是最具优势产业。但是,地勘单位找矿不容易开矿更难,缺少资金,没有社会影响力,协调不了地方关系等等。但是,地勘单位也有优势,特别是,地勘单位懂技术、有人才,积累着大量的地质资料,掌握着许多矿权,控制着可供进一步勘查开发的矿产地、远景靶区,又有着国家政策法规上的倾斜。这些有益要素的有机组合无疑构建了地勘单位在矿业开发上的核心竞争力,标示着地勘单位应该在矿业开发上有所作为。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近几年来,地勘十院牢牢把握矿业开发这一企业发展战略主基调,冷静分析形势,积极整合各种有益要素,充分用好用足各种社会资源,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强力推进了矿业开发这一支柱产业的建立。没有优质矿业权,发展矿业就无从谈起。内蒙古地勘十院有过去区测队的老底子,也是其所拥有的优势之一。
二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将矿业权市场和矿业资本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内蒙古地勘十院比较早地开始运营矿业权市场,在2001~2002年转让了阿鲁科尔沁旗膨润土矿、巴林左旗哈拉白铅锌矿的矿业权,获得原始积累。没有这“第一桶金”,随后一系列的矿业开发项目都是空想。现在,地勘十院在转让矿业权时已经非常谨慎,除非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认为前景不大的,一般不轻易转让。在这方面也有教训,地勘十院曾经把效益良好的道伦达坝铜钨矿的矿业权以数十万元的价格转让,但2005年又以3.3亿元的价格买回该项目的矿业权。其次,出让矿业项目中的部分股权,筹集资金。黄花沟铅锌矿就是如此。再次,职工全员持股,这既筹集了必要的资金,同时也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最后,当地勘十院有了相当强的经济实力后,也为了寻找更大、更好的经济发展空间,探索资本运营的新模式,打造对接国际经济活动的新平台,2007年地勘十院计划完成其所控制的鑫源公司在香港H股上市的工作,这也是验证企业是否运作正规、管理科学,是否具有长足发展潜力、具有长远赢利能力的标志。地勘十院的这套做法,基本上符合国际惯例,世界上很多成功的资源性公司也是这种运作模式。
三是通过股份制改造、职工入股突破了“资金短缺”这一地勘单位企业发展的制约瓶颈。地勘单位建立规模企业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资金。建立股份制企业后,企业职工要成为企业大股东必然要成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承担主要出资义务,地勘单位退而成为次要出资人,并且可以以资质、设备、场所、矿权等作价出资,不足部分再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作为补充,这样就自然构筑起了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模式,并有效地拓展了地勘单位筹资渠道与筹资能力,充分挖掘出地勘单位办大项目、办大企业的资金潜力。近几年,由地勘十院主办的企业投入资金高达几亿元,在所有的投资项目中,都很成功地确保了项目资金的及时到位,从未拖欠,但并没有因此形成任何新的债务,账面资金余额没有减少,反而在企业发展中获得较大的增量。
四是注重处理地方关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矿业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在税收、就业等方面。离开地方、社区及当地群众的支持,矿业开发也很难进行。地勘十院在矿业开发时,比较重视地方利益,妥善处理地方关系,保障了矿业项目的顺利进行。例如,赤峰翁牛特旗黄花沟铅锌矿开发项目就是经过与地方政府反复协商,才最终达成了开发协议,最后由内蒙古地勘局、地勘十院及地方一家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500万元,内蒙古地勘局占30%股权,地勘十院及十院职工占45%股权,地方企业占25%股权。
五是高度重视地质找矿。作为矿业开发的源泉,作为矿业活动可持续的必要条件,地勘十院高度重视地质找矿,把地质找矿当成首要工作抓好抓实。地勘十院既用政府出资为国家找矿,也用社会资金为业主找矿,更重要的是,还用自有资金为自己找矿。目前,在地勘十院的地勘投入中,这三块所占比重大体相当。当然,从机制上说,用自己的钱找资金的矿,肯定比用别人的钱找别人的矿更有效率。地勘十院规定,加大自我勘查投入,每年确保从当年所得利润中提出10%~20%作为专项勘查资金,不断分析研究现有矿业权,确定重点项目加大投入,将工作做深做细(内蒙古地勘十院现在的勘查矿区不再按浅部地质情况而论,一般做到-500米或见到花岗岩体才罢手)。随着不断发展,地勘十院在地质找矿方面目前已经不愿再承担“打工者”的身份。
三、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探采一体化是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
探采一体化是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这是发展矿业的有效途径。当前,地勘行业“百局千队”,试想,如果一队一矿,一局十个大型选矿厂,全国矿业经济必将飞速发展,也将涌现出一批现代意义上的资源性公司,对缓解资源约束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其二,矿业权、技术、人才、长期积累的地质资料是地勘单位参与矿业开发的核心竞争力,相对重视开源节流,有利于保护矿产资源和环境。其三,探采一体化的地勘单位,相对重视地质找矿,从矿业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支持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符合国际惯例,也是商业性矿产勘查的一种重要依托。
(二)进一步发展需要摆脱事业机制的束缚
内蒙古地勘十院,院内事、企分开,采矿实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规范运作,这是其成功的重要经验。但从全国看,迄今为止,地勘行业“百局千队”的体制格局基本没有变化,目前还没有一家地勘单位实现了企业化转型的实质性突破。现有体制格局在产权制度、分配机制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导致激励约束机制不够,人才留不住,产业做不大,企业做不强。当前全球和中国矿产勘查开发市场竞争激烈,地勘单位面临与矿业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竞争:既竞争矿业权,竞争市场,也竞争人才。以前地勘单位“人才流失”是流失到其他行业,现在是仍然从事矿产勘查开发,只是从地勘单位流向矿业企业和民营企业。目前内蒙古地勘局和内蒙古地勘十院所实行的激励机制,是比较得力的,近一两年间也扭转了过去十几年进不来大学生的局面,但是,从事业机制看,这属于“擦边球”。同时,如果做大,产权问题也将进一步制约发展(如云南的例子)。确实,事业体制的分配机制、用人机制等已经制约了发展,在双重过渡体制下,拥有技术人才、掌握资源的国有地勘单位不可能发展成为像紫金矿业、西部矿业这样的矿业企业和有活力的资源性公司。事业有事业的机制,企业有企业的机制。不走现代企业改造之路,不完善体制、转换机制,“小富即安”,那么在市场上也会步履维艰,并且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后患”。短期看,“戴着事业的帽子走着企业的路子”可以两头“利益均沾”,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实现地勘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像在探采一体化的道路上走的比较成功的内蒙古地勘十院,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如果必须作出选择,他们宁愿选择企业身份。
(三)切实完善矿业权制度
像内蒙古地勘十院这样的国有地勘单位,有长期的积累,有良好的局(国土资源局)院关系,有国土资源厅在矿业权取得方面的优惠政策,但仍然认为,探矿权的取得是制约其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谈到“走出去”开发利用内蒙古矿产资源时,所提到的主要原因居然是分散在国内拿不到矿业权的风险。虽然自治区政府鼓励地勘单位获得矿业权,但由于内蒙古实行矿业权审批前移,主要审批权在各盟市级政府,加之新设探矿权“招、拍、挂”提高了门槛,地勘单位实际很难获得矿业权。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矿政管理的制度建设需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适应市场原则。而我们现行的矿业权的招标、拍卖制度,没有做到这一点,并且被盲目扩大化了。从不同类型矿产资源的自然属性看,油气适用于招标、拍卖制度,但我们没有实行,固体矿产一般情况下不适用于招标、拍卖制度,但我们目前大部分都通过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下几种情况可以通过招标/出让方式授予矿业权:石油(也包括广义上的可租让矿产,包括天然气、煤炭及其他一般呈层状分布的矿床);砂石土等普通建材矿产(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所谓“高风险”的勘探过程,价值相对易于确定);出于矿业权人自身的违法行为而被矿政管理部门“没收”的矿权地或“撤销”的矿业权(此时矿业权地的前景较为明朗,可以适用招标/拍卖。最近,澳大利亚著名的Weipa铝土矿矿床,已由州政府收回再通过招标出让);在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过程中偶尔发现的已具有十分明朗前景的矿产地(但这部分矿产地极少,具有“偶然”的性质,因为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一般不往矿产勘查方向延伸。实例如美国地质调查所在20世纪60年代“不慎”发现的普罗德霍湾大油田。但针对这种情况目前是有争议的);国家投资形成的前景十分明朗的矿产地(如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巴西、印度、瑞典、土耳其等国,国家直接从事部分的矿产勘查活动。这种情况下,对以前的投资没有争议,但以后即将建立的地勘基金,工作做到何种程度,对商业性矿产勘查到底是起“拉动”作用还是会起到“挤出”效应,争议很大)。除了这5种情况外,矿业权的取得均适用“早申请者优先原则”,不需要缴纳费用。而我国目前的做法是,能够招标的就全部拿来招标,甚至空白地也来招标。这本身是不符合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基本规律的。矿业权的招标、拍卖,最初是模仿土地的做法,这本身就不合乎逻辑。开始规章设计时的两个目的,均没有实现:一是维护矿产资源国有资产不流失,这是一个混乱的逻辑,何况矿政管理部门没有这个职能;二是防止矿业权行政授予的腐败问题,而事实上,招标、拍卖之后,腐败现象反而多了。制定规章时范围就没有界定好,后来地方政府盲目的扩大化也就很自然了。需要研究梳理矿业权招标拍、卖问题。
(2007年6月)
㈡ 内蒙古大营特大型铀矿床
苗爱生彭云彪乔鹏王贵
(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内蒙古包头01410)
[摘要]大营铀矿床是鄂尔多斯盆地继皂火壕和纳岭沟铀矿床发现之后落实的又一个特大型砂岩型铀矿床,该矿床的发现经历了放射性矿产调查评价阶段和普查阶段。矿床赋矿层位仍为中侏罗统直罗组,与皂火壕和纳岭沟两个铀矿床不同的是大营矿床主含矿层位为直罗组下段的上亚段,其次为下亚段。矿体均受古层间氧化带控制,具有与皂火壕、纳岭沟铀矿床类似的铀成矿特征与控矿因素。
[关键词]大营;特大型;古层间氧化带;砂岩铀矿床
大营铀矿床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东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塔然高勒乡管辖,面积约237km2,距杭锦旗约25km,矿区距109国道约5km,交通便利。为高原丘陵区的剥蚀堆积、堆积及河成地形组成的地貌景观,地形切割强烈。
1发现和勘查过程
2002~2007年,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核工业二〇八大队等单位在2000年圈定的孙家梁—沙沙圪台—皂火壕—大成梁—纳岭沟—杭东直罗组区域型层间氧化带前锋线的基础上[1],完成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浸砂岩型铀矿时空定位与成矿机理研究》、《地浸砂岩型铀矿快速评价技术及应用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在氧化带前锋线西端进一步圈定了乌力桂庙远景区(大营地区),但因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投入工作量所限,未对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含矿性进行探索。2009~2011年,由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投入,在东胜煤田杭东、车家渠—五连寨子地区开展煤炭勘查工作,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提出建议,希望在勘查煤炭的同时由核地勘单位同步进行放射性测井和地质编录,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同意由核工业二〇八大队承担该项工作,并给予了工作经费支持。接着,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经过普查落实了大营特大型砂岩型铀矿床。
1.1调查评价
2009~2011年,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在东胜煤田杭东、车家渠—五连寨子勘查区开展煤炭勘查时,由核工业二〇八大队承担了《内蒙古东胜煤田杭东、车家渠—五连寨子勘查区放射性矿产调查评价》项目,对勘查区内66个煤田钻孔进行了放射性γ测井及相应的地质、物探、水文地质编录等工作,完成工作量57700m,在直罗组中发现了16个工业铀矿孔、铀矿化孔22个,圈定了长约20km、宽1~4km的铀成矿带,并进一步总结了大营地区岩性岩相、岩石地球化学和铀矿化等特征及控矿因素[2] 。
1.2普查
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由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出资,核工业二〇八大队等5家单位共同承担了《内蒙古杭锦旗大营矿区铀矿预查、普查》项目,核工业二〇八大队主持项目的技术工作。按照“区域评价,总体控制,局部解剖”的技术思路,结合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多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铀矿勘查工作中积累的地质资料和宝贵的找矿经验,对大营地区铀成矿环境进行总体评价,对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上、下亚段砂体中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及其含矿性进行评价,对上、下亚段砂体中铀矿带的空间展布特征、规模及连续性进行总体控制,对铀成矿局部富集地段进行解剖,开展大营铀矿床的预查、普查工作。完成钻探工作量近13×104 m,施工钻孔186个,发现工业铀矿孔112个,矿床达到了特大型规模,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又一次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取得了找矿的重大突破[2]。
2矿床基本特征
2.1构造特征
大营铀矿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三级构造单元伊盟隆起的中北部(见本书《内蒙古皂火壕特大型铀矿床》一文图1),其沉积盖层构造简单,总体上受近东西向分布的大型褶皱和局部小型正断层控制,褶皱发育于早白垩世之前,而断层形成于早白垩世或者早白垩世之后,直罗组沉积之后盆地整体抬升缺失上侏罗统,在矿床北东部遭到一定程度的剥蚀[3] 。
2.2地层特征
大营铀矿床钻孔揭遇地层与皂火壕、纳岭沟矿床类似,其赋矿层位同样为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4],亦可分为上亚段(J2z1-2)和下亚段(J2z1-1)。与皂火壕、纳岭沟矿床不同之处在于该矿床不仅直罗组下段下亚段为含矿层[5],而且直罗组下段上亚段为矿床的主要赋矿层位(图1)。
2.2.1直罗组下段下亚段(J2z1-1)
该岩段主要岩性为浅灰色、灰色、绿色、灰绿色中粗粒、中粒、中细粒砂岩。砂体总体上呈北西-南东方向展布,呈多条厚—薄—厚交替出现的砂带。厚度一般在40~80m,最小厚度为31.10m,最大厚度为94.70m,平均厚度为63.46m,厚度变化小,稳定性较好。在砂体顶部发育厚几米至十几米的浅绿色、灰色泥岩以及厚度不一的薄煤层、煤线或炭质泥岩,可作为与上亚段的分层标志及区域隔水顶板(图2,图3)。砂岩固结程度低,较松散,是区内铀矿找矿的骨架砂体,发育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顶部的泥岩中偶见水平层理。砂体底部埋深大,一般在570~660m之间,最大可达875.80m,最小418.00m,平均埋深637.72m。
图1 大营铀矿床侏罗纪地层结构
(据焦养泉等,2012)
2.2.2直罗组下段上亚段(J2z1-2)
该岩段岩性为绿色、浅绿色、浅灰色细砂岩、中细砂岩、中粗砂岩、泥岩、粉砂岩,砂体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展布,向南西方向出现分叉,转为北西-南东向弧形展布,呈现出厚—薄—厚相互交织的分布格局,由砂体展布形态与分布格局表明:一是矿床内上亚段砂体非均质性增强,二是矿床区内上亚段为一种特殊、近源的大型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成因。砂岩厚度一般在30~70m之间,最小为18.50m,最大为91.40m,平均为52.35m,砂体内部的泥岩夹层数量增多,厚度变化相对较大。砂岩胶结程度较差,结构较松散,见平行层理和小型交错层理。总体而言,该岩段砂体连续性好,为又一重要找矿目的层(图2,图3)。
图2 大营铀矿床D95号勘探线剖面图
1—直罗组上段;2—直罗组下段下亚段;3—直罗组下段上亚段;4—延安组;5—泥岩;6—伽马曲线;7—地层及岩性界线;8—层间氧化带及前锋线;9—灰色砂岩;10—工业铀矿体;11—铀矿化体;12—地层省略符号
2.3水文地质特征
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和下段上亚段为流河相沉积,河道砂体发育,形成了利于铀成矿的隔水—含水—隔水的水文地质结构,根据直罗组下段的沉积作用特点、沉积环境和规模、含水岩组的垂向和水平方向变化规律,自下而上可分为2个含矿含水层:直罗组下段下亚段(J2z1-1)含矿含水层和直罗组下段上亚段(J2z1-2)含矿含水层。
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含矿含水层厚度变化小,稳定性较好。岩性以粗砂岩、中粗砂岩、中砂岩为主,碎屑间孔隙较发育,连通性较好。含矿含水层顶板为同组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薄煤层等,受地形、构造影响,由北东向南西缓倾。隔水底板为延安组顶部的灰色粉砂岩、泥岩、致密高岭土化细砂岩等,连续性、稳定性较好。
直罗组下段上亚段含矿含水层赋存层间承压水,据矿床两个水文地质孔取得的成果,地下水位埋深较大,分别为119.48m、123.51m,承压水头分别为462.42m、484.49m,对地浸开采较为有利。单孔涌水量分别为33.27m3/d、100.96m3/d,单位涌水量分别为0.0026L/s·m、0.026L/s·m,渗透系数分别为0.0119m/d、0.083m/d,导水系数分别为0.53m2/d、4.39m2/d。通过钻孔岩心水文地质编录认为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含水层的富水性和渗透性比直罗组下段上亚段含水层的富水性和渗透性相对较好。
图3 大营铀矿床上亚段主矿体纵Ⅰ剖面图
1—下白垩统;2—直罗组上段;3—直罗组下段上亚段;4—直罗组下段下亚段;5—泥岩;6—伽马测井曲线;7—地层及岩性界线;8—层间氧化带及前锋线;9—灰色砂体;10—工业铀矿体;11—铀矿化体;12—地层缩略符号
2.4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
2.4.1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
平面上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古层间氧化带发育距离在5~15km之间,总体氧化方向由北东向南西。前锋线位于乌力桂庙—大营东部一线,长约20km,呈不规则的蛇曲状展布(图4)。前锋线南西部还原带,砂体呈灰色,富含有机质、黄铁矿等还原介质;过渡带呈北东—南西—南东向带状展布,宽1.3~5km,最宽达12km,在唐公梁西部一直到大营东部,总体呈弧形分布,局部向北东部呈指状突出。
图4 大营铀矿床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岩石地球化学略图
剖面上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氧化带为绿色古氧化砂岩,受地层倾向及砂体展布控制,过渡带中砂岩多呈“上绿下灰”或“灰、绿”相间产出(图2),呈层状,砂体氧化深度多在575~730m之间,由北东向南西,绿色古氧化砂岩厚度逐渐变薄,变化趋势与地层产状大致相同。局部受河道砂体分叉及砂岩非均质性的影响,形成多层氧化现象。
2.4.2直罗组下段上亚段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
平面上直罗组下段上亚段古层间氧化带发育距离在4~20km之间,总体氧化方向由北东向南西。前锋线位于乌力桂庙东部—大营东部一线(图5),长约25km,呈不规则状沿近南北—南东蛇曲状展布,较下亚段氧化带前锋线形态复杂,且局部呈锯齿、舌状突出。前锋线西部、南西部还原带砂体呈灰色;过渡带沿地下水运移方向发育宽度为2.0~5.0km,呈向西突出的弯月状,北部呈北东向展布,中间呈近南北向展布,南部呈北西向展布。
图5 大营铀矿床直罗组下段上亚段岩石地球化学略图
剖面上上亚段与下亚段氧化带在形态上具类似的特征,同样由北东向南西,绿色古氧化砂岩厚度逐渐变薄,埋深加大,变化趋势与地层产状大致相同,砂体氧化深度多在515~700m之间(图2,图3)。
2.5矿体特征
2.5.1直罗组下段下亚段矿体特征
平面上,直罗组下段下亚段铀矿带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长15~20km,宽800~2000m不等,向两端处于开放状态,呈条带状,严格受层间氧化-还原过渡带控制(图4)。
剖面上,直罗组下段下亚段矿体在矿床北部多产于古层间氧化带的上翼(图2),发育于含矿砂体的中上部,矿体产状与目的层砂体的产状一致,向南西缓倾斜。在矿床南部直罗组下亚段矿体多产于古层间氧化带下翼,发育于含矿砂体的中下部,呈近水平产出,与顶、底板的产状基本一致。矿体以平整的板状为主,少见卷状矿体的卷头部分,矿化体主要沿工业矿体周边分布。矿体标高由北东向南西逐渐降低,矿体埋深受地形控制明显,总体上显示出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增大的趋势(表1)。
表1 大营铀矿床矿体产出特征统计
下亚段矿体厚度较稳定,在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形态突变部位厚度大,翼部矿体厚度相对较薄,即厚度较大矿体主要集中于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矿体矿化分布总体较均匀,品位变化较小(表2);矿体平米铀量总体变化较均匀,高平米铀量主要分布于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
表2 大营铀矿床直罗组下段矿体厚度、品位、平米铀量变化特征一览表
2.5.2直罗组下段上亚段矿体特征
平面上,直罗组下段上亚段铀矿带总体呈北东—南西—南东向展布,大致上呈向北东开口的U形,长约20km,宽400~2000m,矿体沿走向、倾向的连续性较差,矿体呈带状、透镜状,远离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分布或与前锋线斜交,矿床北西部砂体中沉积韵律增多,砂体的非均质性增强,砂体中层间氧化带呈多层指状由北东向南西延伸,在不同韵律层中均有小型层间氧化带控制的铀矿体。而位于矿床东南部的主矿体Ⅲ-12总体上沿北西-南东向展布,呈宽缓带状,长6.40km,宽550~1350m,且向南东方向还未进行加密控制,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矿体沿走向、倾向连续性好(图5)。
剖面上,直罗组上亚段矿体整体上较下亚段矿体连续且富集,以层间氧化带控制的翼部矿体为主,下翼矿体较上翼矿体连续性好且规模大,远离氧化带前锋线矿体富集减弱,连续性逐渐变差,且上、下翼矿体之间的距离加大(图2,图3);矿体以平整的板状为主,在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有见卷头矿的迹象。上亚段矿体矿层埋深受地层倾向与地形控制明显,总体上显示出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增大的趋势。上亚段主矿体Ⅲ-12埋深、标高变化均较整个矿层小(表1),反映了矿体产状变化稳定,受地层、地形影响不大,矿体标高变化不大,局部呈起伏的波状分布。上亚段矿体及Ⅲ-12主矿体厚度变化具有规律性,在靠近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部位厚度大,在层间氧化带呈舌状突出的两侧厚度大,翼部矿体厚度相对较小(图3)。上亚段矿体品位较大,但主矿体较均匀,变化不大(表2)。上亚段矿体平米铀量变化较大,局部地段出现高平米铀量矿体,主要分布于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
2.6矿石特征
矿床内直罗组下段上、下亚段矿石均为砂岩,以浅灰色、深灰色长石砂岩和石英长石砂岩为主。岩石成岩程度不高,胶结疏松,一般具有粒序层理。矿石中碎屑含量高,占全岩总量的85%~90%,碎屑成分比较杂,以石英为主。填隙物由杂基和胶结物组成,杂基据黏土矿物X 射线衍射分析,成分主要为蒙脱石,相对含量在60%左右,其次为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胶结物以水云母为主。矿石中铀的存在形式有分散吸附形式、铀矿物及含铀矿物(图6至图9)。
图6 吸附铀与钾长石、黏土矿物共生
图7 吸附铀与绿泥石共生
图8 钛铁矿(Ⅱm)、金红石(Ru)、石英(Q)边缘的铀石(Coff)
图9 与方解石(Cc)、绿泥石(Chl)共生的沥青铀矿(Pit)
3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3.1主要成果
1)大营铀矿床是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发现皂火壕特大型和纳岭沟大型砂岩铀矿床之后,又发现和探明的一个特大型砂岩铀矿床。
2)大致了解了矿床直罗组下段上亚段水文地质参数特征,直罗组下段上亚段含矿含水层的地下水位埋深较大,承压水头高,含矿含水层渗透性较差;水文地质孔单孔涌水量在不同地段差异较大;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或Cl-Na型,但矿化度较小,在0.9~1.6g/L之间。
3)大致查明了矿床古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古层间氧化带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发育规模较大,古氧化距离为40km左右,最大埋深达830m,一般在575~730m之间;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直罗组下段上亚段古层间氧化带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发育规模大,古氧化距离为45km左右,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呈向西突出的弧形展布。
4)大致查明了矿体的空间展布形态、规模、厚度、品位及变化特征。下亚段矿(层)体形态简单,平面上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展布,矿体控制程度低,连续性差,矿体厚度、品位变化相对较小。上亚段铀矿带总体呈北东-南西-南东向展布,大致上呈向北东开口的U形,长约20km,宽400~2000m不等。主矿体Ⅲ-12总体上沿北西-南东向展布,呈宽缓带状,长6.40km,宽550~1350m,展布稳定。
5)大致查明了矿石类型、物质组分、化学成分、铀存在形式等。大营矿床矿石均以中粒、中粗粒砂岩为主。矿石工业类型以特征矿物含量低的含铀碎屑岩矿石为主;矿石矿物成分基本保持了围岩的主要成分;铀具有3种存在形式,以吸附态为主,铀矿物以铀石为主,另外,还有少量的含铀矿物。
3.2主要创新点
1)首次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下段上亚段中发现了规模巨大的铀矿体,进一步拓展了盆地北部铀矿找矿层位,对盆地北部找矿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2)进一步丰富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铀矿找矿标志。经对直罗组下段上、下亚段砂体顶板中薄煤层、煤线、炭质泥岩的分布范围与氧化-还原过渡带空间分布及矿体展布形态对比,认为砂体顶底板中煤系及目的层中炭屑在变质过程中形成烃类流体,可能直接为成矿提供了还原剂,对层间氧化及铀成矿具有控制作用[6] ,因此,目的层砂体顶板中薄煤层、煤线、炭质泥岩的空间分布范围可作为找矿标志。
4开发利用状况
对矿床直罗组下段上亚段矿石开展了初步的实验室静态浸泡试验、渗透试验和柱浸试验研究,其可利用性和经济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评价。
5结束语
大营铀矿床在普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如下一些问题亟需要解决:
1)矿床铀矿体埋深大,相应的钻探费用、地浸孔成建井费用将大幅度增大,在矿床详查阶段应开展地浸现场条件试验与开发预可行性研究,并论证相应的工业指标。
2)在矿床施工了1个专门水文地质孔,含矿层渗透系数小,但1个专门水文地质孔代表性不强,在详查阶段应加强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
3)矿床勘查类型需要进一步做对比研究和钻探工程验证。
参考文献
[1]陈安平,彭云彪,等.内蒙古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预测评价与成矿特征研究[R].核工业二〇八大队,2004:126-157.
[2]苗爱生,彭云彪,等.内蒙古杭锦旗大营铀矿床普查地质报告[R].核工业二〇八大队,2008:26-87.
[3]张抗,等.鄂尔多斯盆地断块构造及资源[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0-37.
[4]李思田,等.大型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以鄂尔多斯中生代盆地为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21-43.
[5]苗爱生,王佩华,等.内蒙古达拉特旗纳岭沟铀矿床(N21—N88号线)详查地质报告[R].核工业二〇八大队,2013:46-10.
[6]焦养泉,等.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直罗组底部砂体分部规律及铀成矿信息调查[R].核工业一〇八大队,2013:56-85.
我国铀矿勘查的重大进展和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发现和探明的铀矿床实例
[作者简介]苗爱生,男,1967年生,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93年参加工作,长期从事铀矿地质勘查,现任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地勘二处处长。承担的重大项目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铀矿找矿一等奖、二等奖,2007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2013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第十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得者。
㈢ (三)地质找矿新机制所取得的重要成绩
1.充分调动了各个方面的地质找矿积极性
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提出,并运用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充分调动了政府、企业和地勘单位的找矿积极性,这个积极性主要体现在:
(1)中央政府的积极性
今后10~20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上新兴国家发展的提速期。按照现有查明资源、储量与预测需求量的分析,我国石油、铁、铜、铝、钾盐等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仍将居高不下,大宗矿产品的全球竞争更加激烈。与急剧增加的资源需求相比,我国地质找矿相对滞后。面对这种形势,国务院及时提出了实施“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中央地勘“基金”,在资金上给予了充分保证,这是前所未有的。战略行动的总体目标是用8~10年时间,实现主要能源资源整装勘查、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及成矿远景区找矿发现,形成一批能源资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能源资源储备体系,促进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能源资源综合勘查评价,促进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密切结合国家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资源产业战略西移、加强海域与境外招标。推进地质矿产勘查开发体制机制改革。中央政府这个积极性是前所未有的。
(2)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从我们跟踪调研的几个重要矿产资源大省(区)及了解到的几个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省(区)看,他们对“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非常重视,是为找到可利用的资源储量,解决资源约束,推动本省(区)GDP的增长,很快形成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里包括财富增长效益,即矿产资源所提供的社会财富,如陕北地区产油的县(市)、山西和内蒙古产煤地区的县(市),找到资源之后很快就富起来,经济发展效益明显;通过矿产资源,可以招商引资,在勘查期间、在建设期间或在形成生产能力之后,都会迅速增加本地区的生产增加值,扩大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地方社会需求水平,拉动地方经济大发展。因此具有潜在矿产资源的地区,政府加强了组织领导,摸清了家底,作出了全面部署。同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各方面找矿积极性;地方政府在要求中央支持的同时,本省(区)财政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建立地方矿产勘查基金。
(3)大型国有非矿企业的积极性
大型国有非矿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大、资金雄厚,财大气粗。所以把他们单独拿出来讲,是强调他们原来不是从事矿业的实体经营,而是从事诸如电力、钢铁、经贸、铁路、建筑等产业。他们所以要进入矿产勘查,完全出于企业追求赢利的本能。因为进入21世纪之后,大多数矿产品的价格都上涨了2~4倍,而其成本增长远远低于这个幅度。所以矿业的利润率大多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如青海、新疆、黑龙江、贵州、安徽、河南、西藏,都有这类大企业进入。有些省(区)政府还专门邀请这类大企业。除了中央的国有大型企业以外,地方的非矿大企业也纷纷进入,他们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4)矿业企业的积极性
这里所说的企业与上面提到的根本不同点在于,他们是依赖矿产资源产出矿产品搞实业经营的,每一个矿山企业的建立和持续,都是以探明可动用的矿产资源为条件的,矿产资源决定着他们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当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这个条件一旦失去,不仅影响企业本身,而且殃及当地社会。大庆油田已经连续发展了50多年,就是靠不断地在矿区、在周边找到了接续的油气资源;大庆油田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全面而完整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体系,而且这些体系所付出的成本,早已收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就近、就地解决接续资源,正是他们全力以赴所追求的。辽宁省红透山铜矿,也是老矿山,并因开矿而立镇。前几年由于矿产资源面临枯竭,直接造成该镇的生存危机,有些商家要搬走,房价大幅下落,无人问津;后来由于在外围、在深部找到了接续资源,不仅企业起死回生,当地居民也奔走相告,城镇恢复了生机,房价大幅上涨。这些情况说明,在商业性地质找矿中,企业的主体作用是最重要的,是不可替代的。
(5)地勘单位的积极性
在地质找矿中充分发挥地勘单位的积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中国特色。因为所谓地勘单位在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它是专门为矿产勘查提供技术劳务的。上述4个方面的积极性,都是它最希望看到的。上述4家的出资也就是他们的收入,4家出资越多,他们的收入越多。所以地勘单位的积极性带有很强的依附性。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他们追求的是地质项目的承包价款,所以具有短期性,对地质找矿长远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大。如果上述4个积极性的动机,都是追求地质找矿成果,而把勘查劳务当成一种手段,那么地勘单位的积极性则是把手段当成目的。而这正是地勘单位所坚持的事业性质所决定的。地勘单位要摆脱这种局面,就必须成为勘查投入的出资者,进而就必须实现企业化,由第五个积极性晋升为第四个积极性,即矿山企业的积极性。
上述5个积极性,构成了我国矿产资源勘查新态势,并已经取得较好的地质成果。
2.矿产勘查投入大幅增加
地质找矿新机制实施以来,由于上述五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矿产勘查投入大幅增加。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国土资源形势分析报告”数据,2010年全国地质勘查投资953.0亿元,油气矿产地质勘查费544.6亿元,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费331.8亿元,企事业单位在固体矿产勘查方面的投资所占比重达70.9%。2011年,全国地质勘查投资1093.3亿元,油气矿产地质勘查费651.4亿元,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费440.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投入179.1亿元,占16.4%;社会投资913.2亿元,占83.6%。2012年全国地质勘查投资 1220.4亿元,其中社会投资 1021.6亿元,占83.7%;财政投资198.8亿元,占16.3%。油气矿产地质勘查费747.2亿元;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费473.2亿元。
许多资源大省(区)在资金投入上给地质找矿的支持力度更大,特别是在普查找矿阶段,一些省(区)的政府已经成为找矿投入的主体。在政府的带动下,矿产勘查投入大幅度增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资源大省甘肃,近几年的矿产勘查投入情况如表2。
表2 甘肃省2005~2011年地质找矿投入情况
从上表可见,2011年地勘投入130828万元,比2005年增长693%。而政府投入了70083万元,占当年总投入的53.9%,超过社会资金的投入,成为投资的主体。
3.地质找矿取得重要突破
大投入形成大突破,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国土资源形势分析报告”数据,2010年新上表固体矿产勘查新增大中型矿产地129处,其中大型矿产地54处,中型矿产地75处。18种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中有17种矿产有不同程度的勘查新增,只有钾盐勘查减少。煤炭、天然气、铁矿、铝土矿、钼矿、金矿、硫铁矿和磷矿查明资源储量勘查增加比较明显,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勘查增加超过400亿t,天然气勘查新增探明技术可采储量超过2500亿m3,铁矿勘查增加约80亿t。
2011年,固体矿产新上表勘查新增大中型矿产地共132处,其中大型矿产地52处,中型矿产地80处;油气矿产大型油田4处。从勘查新增大中型矿产地按矿种统计分析看,大型油田2处,大型气田2处,煤炭47处,金矿22处,铁矿18处,磷矿13处,钼矿11处,铜矿6处;铅矿、锌矿和银矿各5处,钨矿4处,铝土矿、锡矿、锑矿、硫铁矿和钾盐各1处。全国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3.7亿t,同比增长20.6%,新增探明技术可采储量2.66亿t,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大于1亿t的盆地5个。全国天然气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7659.54亿m3,同比增长29.6%,新增探明技术可采储量3956.65亿m3,同比增长37.6%。全国煤层气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421.74亿m3,同比增长27.5%,新增探明技术可采储量710.06亿m3,同比增长27%。
2012年,固体矿产勘查新增大中型矿产地共154处,其中大型矿产地52处,中型矿产地102处。从勘查新增大中型矿产地按矿种统计分析看,其中,煤炭勘查新增大中型矿产地53处,铁矿24处,钼矿18处,金矿18处,磷矿13处,锌矿10处,银矿9处,铅矿7处,铝土矿6处,铜矿5处,锡矿4处,钨矿2处,锑矿和硫铁矿各1处。2012年度我国18种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中有17种不同程度的勘查新增,只有钾盐没有勘查增减。从各矿种查明资源储量勘查增加情况看,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5.21亿t,天然气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9612.16亿m3,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勘查增加557.3亿t,铁矿勘查增加37.3亿t,铜矿勘查增加319.2万t,铅矿勘查增加338.7万t,锌矿勘查增加642.7万t,铝土矿勘查增加2.1亿t,钨矿勘查增加84.1万t,锡矿勘查增加53.4万t,钼矿勘查增加 171.0万t,锑矿勘查增加 16.4万 t,金矿勘查增加518.3万t,银矿勘查增加12517.6t,磷矿增加9.6亿t。
㈣ 基于GIS的国家出资地质勘查核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陈小红1 潘懋1 徐旸2 汪艳梅3
(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3.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信息院)
摘要 进行矿权范围内涉及国家出资地质勘查情况核查是矿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基于GIS技术,采用矿政空间数据与地质资料的结合,实现了矿权范围内涉及国家出资地质勘查情况筛查、重叠区域的核实等功能。该系统在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核查工作效率。
关键词 国家出资地质勘查 GIS 空间分析 影像配准
0 引言
国家出资地质勘查,是指地质勘查资金由国家投入、地质勘查风险由出资者(国家)所承担的地质勘查。国家投入的地质勘查资金来源一般包括税收、矿产资源补偿款、矿业权使用费及价款、地质勘查基金(中央或者地方)[1~2]。国家出资地质勘查形成的成果以不同形成体现在矿业权中,因此在矿业权登记、转让等环节中,需要考虑国家出资地质勘查情况。
矿政管理一般要承担矿业权的登记、变更、注销等工作以及矿产储量登记工作等。GI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矿政管理系统中,矿权管理系统、储量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矿业权审批系统等[3~7]主要实现数据填报、矿权登记业务流程管理、网上审批、基于GIS功能的图形查询、统计、发布等功能;GIS应用于“一张图管矿”是业内研究的热点,主要将矿业权实地核查数据与矿产资源规划等多个数据库进行集成,实现矿权审批、监管、统计分析等[8~11]。
本文基于GIS技术,结合地质档案资料,集成探矿权、采矿权、储量等空间信息,实现了矿权范围内涉及国家出资地质勘查情况筛查、重叠区域的核实等功能,为矿业权登记、转让等环节中价款核算提供支持。该系统在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工作中得到应用,解决了传统核查中核查精度低、周期长的问题,提高了矿政管理效率。
1 系统框架及功能
1.1 设计思路
矿业权(探矿权、采矿权、划定矿区范围批复等)审批、价款评估与缴费是矿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进行矿业权范围内国家出资地质勘查情况核查工作是矿政管理及价款评估与收缴的重要依据之一。基于GIS的国家出资地质勘查核查系统建设应满足矿政管理的多层次需求,实现涉及矿政管理的基础数据管理、查询、图形核查、报告管理、统计分析等需求。系统建设应遵循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基本思路。
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系统设计按照矿政管理需求,全面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进而分步骤实施。优先考虑系统架构的合理设计,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各功能组件及系统接口的深化设计,使组件之间实现高内聚、低耦合,力求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能力均衡、分工明确的平台。
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系统建设充分借鉴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技术,综合运用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分布式计算等多项信息技术,并遵循稳定性(运行稳定)、可扩展性(功能、数据、可视化、用户界面等)、可配置性(参数可配置)、标准性和规范性等设计原则。
1.2 系统框架
基于GIS的国家出资地质勘查核查系统框架包括数据库、技术支撑、应用系统、用户等,如图1所示。利用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探矿权登记数据库、矿业权登记数据库及储量空间数据库,提取相关的数据项,构建数据库;采用空间数据库引擎进行数据访问;基于GIS平台二次开发,实现空间检索和图形核查等功能;基础组件实现显示、可视化、报表、报告模板、输出等等功能。
图1 基于GIS的国家出资地质勘查核查系统框架
1.3 主要功能
基础数据管理:主要包括地理底图、地质资料目录数据、探矿权登记数据、矿业权登记数据、储量空间数据管理。除了具有数据导入、录入、修改、删除等功能外,还包括利用区域坐标(拐点坐标)生成图层功能,生成的图层为地质资料目录GIS图层、探矿权GIS图层、矿业权GIS图层、储量GIS图层;另外,区域坐标(拐点坐标)发生变化后,GIS图层将实现更新。
条件查询:包括地质资料目录数据、探矿权登记数据、矿业权登记数据、储量空间数据查询。
空间检索:除了具有点选检索、拉框检索、输入地理坐标检索功能外,还有两个图层交互检索功能。
图形核查: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地理底图基础上加载探矿权图层、矿业权图层、储量信息图层及地质资料目录图层,实现待核查矿权范围内地质资料检索,检索结果显示、追加、删除及资料查看等功能;二是实现待核查矿权与涉及国家出资地质勘查重叠区域比对功能,包括导入数据、配准、距离量算、面积量算、数据导出等功能。
核查报告管理:核查信息保存到数据库后,系统具有提取核查信息并自动生成报告功能,并且还具有报告上传入库、查询、显示等功能。
统计分析:按照矿权性质(招拍挂、探矿权、采矿权、划定矿区范围)统计,按矿权类别(探转采、延续、变更、转让、新立)统计,按行政区划查询(矿权所在的省、市、区行政区划)统计。
2 系统主要关键技术及实现
系统采用Oracle10 g数据库,把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探矿权登记数据库、矿业权登记数据库及储量空间数据库提取的数据项按照空间-属性进行关联;系统采用C# WinForm,基于GIS平台二次开发;实现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为矿权涉及国家出资地质勘查项目筛查、矿权涉及国家出资地质勘查重叠区域核实、核查信息提取并生成核查报告等方面。
2.1 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组织
地质资料是一种国家投入巨额勘查资金获得的特有信息资源[3],是将地质勘查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等进行总结、编制而形成,地质资料需按照地质汇交管理办法进行汇交[12]。汇交的地质资料包含目录和电子文件。利用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探矿权登记数据库、矿业权登记数据库及储量空间数据库,提取相关的数据项,再增加与核查特性相关的数据项,组成核查系统的数据内容。
提取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中档号、报告名称、起始经度、终止经度、起始纬度、终止纬度等数据项,并增加是否涉及国家出资数据项;提取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的档案号及电子文件;提取探矿权登记数据库中矿权证号、项目名称、矿权性质、申请人、勘查单位、地理位置、东经起、东经止、北纬起、北纬止、区域坐标(拐点坐标)等数据项,并利用坐标信息组织空间数据图层;提取矿业权登记数据库中矿权证号、矿山名称、矿权性质、申请人、勘查单位、地理位置、东经起、东经止、北纬起、北纬止、区域坐标(拐点坐标)等数据项,并利用坐标信息组织空间数据图层;提取储量空间数据库中矿区名称、报告名称、行政区域、主矿种、矿区面积、地理位置、东经起、东经止、北纬起、北纬止、区域坐标(拐点坐标)等数据项,并利用坐标信息组织空间数据图层。
另外,设计了保存核查结果的数据项,主要为:文号、项目名称、项目性质、矿权证号、矿权人、面积、行政区域、东经起、东经止、北纬起、北纬止、区域坐标(拐点坐标)、报告出具时间、是否国家出资等。
2.2 矿权涉及国家出资地质勘查项目筛查
在地理底图上,加载探矿权图层、采矿权图层、储量信息图层、地质资料目录图层,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13,14],实现矿权范围内涉及国家出资地质勘查项目,具体步骤为:
1)建立图形工作区,图形工作区为西安80 地理坐标,并加载探矿权图层、采矿权图层、储量信息图层、地质资料目录图层,其中,探矿权图层、采矿权图层、储量信息图层一般为高斯三度带或者高斯六度带投影,需进行坐标转换。
2)地质资料目录图层中属性“是否涉及国家出资”数据项进行标识,分别标为“涉及国家出资”和“不涉及国家出资”。
3)在探矿权图层、采矿权图层或储量信息图层中,选定待核查矿权,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得出该矿权范围所有的地质勘查项目,如图2所示。
4)利用“是否涉及国家出资”数据项进一步筛查,即可得出矿权范围内涉及国家出资地质勘查项目。
5)筛查得出的涉及国家出资地质勘查项目,如有其他资料进行佐证,可以追加或者剔除。
图2 待核查矿权涉及地质勘查项目示意图
2.3 矿权与国家出资地质勘查重叠区域核实
筛查得出的涉及国家出资地质勘查项目,与图文数据库链接,提取国家出资地质勘查项目数据,并利用GIS的矢量数据与影像数据配准功能[15~17],实现矿权与国家出资地质勘查重叠区域核实。具体步骤为:
1)建立图形工作区,图形工作采用高斯三度带或者高斯六度带投影,并加载待核查矿权图形。
2)获取国家出资地质勘查工作区域影像数据,并以待核查矿权图形为参考进行配准,如图3所示。
3)配准后,在图形工作区域利用距离或者面积量算工具,确定待核查矿权与涉及国家出资地质勘查工作区比例。
图3 待核查矿权图形与涉及国家出资工作区域影像配准
2.4 核查信息提取,自动形成核查报告
核查中形成矿权人、矿权、位置(坐标)、面积、矿权范围涉及地质勘查情况等信息,提取后存入数据库中。利用Word模板,系统实现核查报告自动生成,该报告为矿权价款核算提供重要依据。
3 系统应用
该系统在开发完成后,依托内蒙古自治区矿政管理基础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在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核查工作效率。图4为该系统主界面。
图4 基于GIS的矿权涉及国家出资地质勘查核查系统工作界面
以前核查一宗矿权涉及国家出资地质勘查需要调阅20 档左右的纸质资料,并需要采用手工的方式,将坐标转换后投影到矿权纸图上扣合后得出结论,这种方式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而该系统实现了核查流程自动化,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快速得出涉及国家出资地质勘查情况,而且可以直接调阅地质资料,并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核查,减少了大量反复调阅纸质地质资料的时间,核查效率提高30%以上。
4 结论
本文基于GIS技术,结合矿政信息管理实际需求,实现了矿权范围内涉及国家出资地质勘查核查功能。该系统在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利用该系统,累计完成了超过近千宗的矿权核查,提高了矿政管理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孙习稳,干飞.国家出资地质勘查形成矿业权的经济关系研究[J].中国矿业,2007,16(5):13~15.
[2]徐婧,李慧洁,薛建明.国家出资地质勘查形成的矿业权产权归属与收益分配[J].科学论坛,2012(5):159~160.
[3]赵善人,周桅,等.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3(2):3~6.
[4]周桅,赵善仁,等.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案及其实现[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3(2):7~10.
[5]吴仲煜,查宗祥,等.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中图形子系统的设计及特点[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3(2):11~13.
[6]孙立双,马晓明,等.矿业权登记管理系统图形辅助审查系统功能设计[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3,34(11):95~102.
[7]胡延晟.矿业权项目审批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2011.
[8]刘金星,李新通,等.基于网络 GIS的福建矿业权图形辅助审查系统设计与建设[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1):116~120.
[9]杨文森,陆世东,等.“一张图管矿”的数据组织与分类[J].地理空间信息,2012,10(1):64~66.
[10]杨文森,胡凯,等.湖北省“一张图管矿”试点的研究与应用[J].国土资源情报,2010,(10):70~72.
[11]谭永杰,郭佳,等.基于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数据的矿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矿业,2011,20(7):50~54.
[12]於顺然.浅谈新的地质资料汇交内容及其制度[J].江苏地质,2002,26(3):180~184.
[13]张桂兰,杨文海.浅谈《内藏古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与应用.西北资源[J]2005.(2):40~42.
[14]吴立新,史文中编著.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5]郭仁忠著.空间分析[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16]宋智礼.图像配准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
[17]魏晓敏.图像配准算法研究与系统设计实现[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㈤ 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调研报告
2007年5月30日~6月4日,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王赤兵副司长率领调研组一行四人赴内蒙古自治区就地勘改革发展进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在深入赤峰地勘十院、地质二中等单位进行点上调研后,赴呼市就内蒙古自治区地勘改革新进展情况进行了面上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内蒙古自治区直属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基本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直属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以下简称内蒙古地勘改革)是2005年3月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地勘单位列入直属事业单位改革试点而推动的改革,同年4月1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了《自治区地勘局、有色地勘局、煤田地质局推进内部企业化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改革意见》),对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一)内蒙古地勘改革的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资源需求迅猛膨胀,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能源、化工、电力等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推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经济建设呈现出持续高速发展。然而,与此大环境产生的巨大反差是自治区内地质找矿主力军———国有地勘单位却处于体制转型、观念滞后、视野封闭、经济实力不强、企业化改革举步维艰的困境,根本满足不了自治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能力的需要。2004年,地质矿产局、有色地勘局、煤田地质局共有二级单位42 个,职工26793人,其中离退休人员12710人,下岗人员6394人,国有净资产54921万元,人均仅有20499元,地勘费35535万元,人均13000元,三个局预算外经营性收入50100 万元,人均18670 元。资产水平、市场经营收入水平以及职工收入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其他省(区、市)地勘单位。三个地勘局的情况,引起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委派政府调研室、党委政研室、自治区机构编制办公室、财政厅、人事厅和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围绕地勘单位深化改革的主题进行考察调研,决定在内蒙古地质矿产局、有色地勘局和煤田地质局开展企业化改革。
(二)内蒙古地勘改革的特点
内蒙古地勘改革的特点体现在:政府推动、全员参加、目标明确。即:第一,从这次改革方案的制定,改革思路的确立,到改革方案的组织实施都是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推进的;第二,改革是以自治区内三支省级地勘局为单元、全员参加的,改革面比较广;第三,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三个集团公司,企业化经营的起点较高。
(三)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事企分开的原则和企业化改革的方向。通过划开离退休人员和剥离地勘单位社会的职能,精干主体,壮大主业,使地勘单位轻装前进,集中经力搞经营,一心一意搞发展。二是坚持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原则。体现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确保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稳步推进的原则。先从内部改革入手,转换经营机制,实行企业化经营,逐步向现代企业过渡。四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为扶持地勘单位的发展,维护职工利益,改革在保留事业单位的牌子、性质和人员退休事业的基础上进行。
主要内容:一是将三支地勘队伍所属学校的人员、资产、经费,下划到所在地管理;二是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经费分开管理;三是在职人员经费包干,自负盈亏;四是扩大用人自主权;五是地勘单位内部要实行企业化管理,整合优良资产,发展优势产业,适时组建企业集团;六是国土资源厅要加强对地勘单位的领导和管理。
(四)内蒙古地勘改革的政策保障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给予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三不变”政策。即改革后地勘局的事业牌子不摘、地勘费基数继续保留和使用,截止到改革时在编在册职工,改革后的事业身份不变。这项政策是内蒙古地勘改革得以推动和成功的关键,不仅解决了改革的定位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和身份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改革顺利推进构建了一个得以安生的“避风港”。
(2)矿业权的取得和流转政策。过去和现在由国家、自治区出资并由地勘单位勘查形成的矿产地,在有偿出让时按评估价款10%提取勘查基金,统筹用于支持地勘工作,并随着企业化改革的深入逐步提高比例。所提取的勘查基金由自治区财政列收列支,专款专用。在企业化改革的过程中,地勘单位申请出让或转让已取得的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矿产地的探矿权、采矿权,符合规定并经批准,其价款的部分或全部转增为国有地勘单位的国家资本金。
(3)财政政策支持。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今后凡属中央财政安排的对属地化地勘单位的政策性补贴,继续用于地勘单位;二是由自治区政府财政每年安排的地勘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自治区地勘单位承担。三是将从2005年地勘经费预算中切出的1600万元专项资金分别归还原渠道,纳入经费基数。
(4)离退休人员经费管理政策。即将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分开管理,经费单列,专项核拨,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仍由各地勘局承担,不再新增管理离退休员的机构和编制。这一政策为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减了负。
(5)养老统筹和住房政策。在改革前,地勘单位在编在册正式职工的养老保险、住房改革支出,与自治区其他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对待,同步实施。
二、内蒙古地勘改革的新进展
(一)成功地剥离了地勘单位办社会职能
在国土资源厅、财政厅、机构编制办公室的协调下,按改革方案要求,三个地勘局先后与学校所在盟市签订了协议,成功地将6所学校成建制地移交地方管理,另外2所学校因某些原因尚未移交,目前正在商谈中。
(二)实现了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经费分开管理
为确保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根据“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分开管理,经费单列,专项核拨”的改革要求,2005年已将三个地勘局12710名(其中:离休335人,退休12305人,退职50人)离退休人员经费(共计23486万元,占地勘费的67%,人年均1.85万元)划出单列管理。另外,2005年以来新增政策性调资、补贴、遗属生活费等近5000万元已由自治区财政追加拨款;355名离休干部自治区政府已同意纳入自治区本级离休干部医疗保障统筹管理。离退休人员经费单列后,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仍由各局承担,不再新增管理离退休员的机构和编制。
(三)完成了在职人员经费包干、自负盈亏的制度构建,执行情况良好
按改革财政补助方式,三个局原有的在编在册人员以2005年地勘事业费预算为基数,在分别扣除离退休人员经费和学校划转经费后,剩余部分实行定额管理包干使用,自负盈亏。经测算,三个地勘局2005年地勘事业费预算基数为37136万元,剔除离退休人员经费和学校划转经费后剩余13298万元,在职人员人均9653元。另外,对企业化管理的地勘单位,不再核定事业编制,原有的事业编制以2004年底在编在册实有人员为基数实行注册管理,减少一人相应减少一名事业编制;新进人员按企业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不再核定事业编制和经费。地勘单位的内设机构及其领导职数自行调整,改革前的局、处级干部实行注册管理,新聘任的领导干部不再确定行政级别。
(四)内部事企分开,以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组建了三大集团公司,运营良好
在自治区地勘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地矿、有色和煤田三个局相继拟定了集团公司的组建方案。2006年5月8日,自治区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自治区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地质勘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7月28日,三大集团公司相继正式挂牌运营,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运行到位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地质勘查工作也将开始走上市场化、企业化、集团化的发展轨道。目前三大集团公司正在着手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不久将完成集团公司工商注册登记。
(五)地勘单位内部企业化管理能力明显加强
以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地质主业,利用现有设备、人才、技术和矿业权优势,参与资源开发建设项目为主要企业化运作方式的内部企业化管理能力明显增强。一是通过改革运行机制,转换经营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大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实行生产经营责任制,竞争上岗,绩效挂钩;三是收缩分离辅业,放开搞活小企业,将闲置或效益差的资产、企业,通过出租、拍卖、转让等形式进行处置,进一步整合资产各类生产要素,优化资产质量,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和比较优势产业。
(六)地质勘查工作得到加强
内蒙古地勘改革2年来,在市场经济改革大环境特别是地勘改革政策和国家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下,三个地勘局共同承担国家、自治区和社会地勘项目1500多个,总资金达20亿,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煤炭新增加各级储量1200多亿吨,新发现和新探明了一批铁、铅、锌、铜、银和地下水后备基地。另外,在矿业权运作、勘查开发一体化上也取得明显进展,涌现出地勘十院、煤田104队等勘查开发一体化的典型。
(七)地勘经济增长迅速,职工收入普遍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内蒙古地勘改革2年来,2005年三个集团公司(地勘局)实现总收入20.73亿元,增长239.6%;实现利润1.6亿元,增长22倍;新增经营性资产8187万元,增长10.6%。2006年在2005年基础上又翻了一番,实现经营总收入36.62亿元,同比增长了76.66%;实现利润4.1亿元,同比增长156%,上缴税费2.8亿元;新增经营性资产6.1亿元,同比增长79.4%。职工人均年收入1.95万元,增长42%。局属地勘单位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整体有了提高,有9个单位的经营收入过亿,有18个单位的经营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有4个单位实现利润超过了5000万元,有15个单位实现利润超过千万元。
三、内蒙古地勘改革初见成效的经验、问题
(一)内蒙古地勘改革初见成效的经验
(1)内蒙古地勘改革初见成效的根本原因在于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分管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和政策保障,以及地勘单位主管部门——国土资源厅的组织协调得力、上下沟通及时。
(2)政策给得足、用得好。“三不变”和相关政策确保了内蒙古地勘改革的顺利推进。另外,在政策应用上,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只要是政策允许的,在规定范围内国土资源厅均大力支持并“开绿灯”。同时,良好的厅局关系是内蒙古地勘改革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
(3)政府投入加大,拉动了社会资金,取得一批勘查新成果。
(4)寻求了一条改革发展的路子——勘查开发一体化。
(5)地勘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职能收入明显改善。
(二)内蒙古地勘改革存在和遇到的问题
(1)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三大局(集团公司)层面上存在这个问题,而且同一局(集团公司)内部地勘单位之间也存在这个问题。
(2)产业结构单一。突出表现在内蒙古煤田地质局。
(3)在对地勘改革的认识和观念还上不尽统一。
(4)固有体制性、结构性障碍仍未化解。
(5)历史遗留问题未解决或根本解决。比如住房问题等。
(6)人才问题。普遍存在人才断层和人才难引进的问题。
(7)在改革中遇到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矿业权问题、享受税收优惠问题、住房货币化问题等。
四、对内蒙古地勘改革的认识、思考和体会
(1)政府强化领导和推动、国土资源厅的有效组织以及各国有地勘单位自身的努力,使自治区地勘单位和职工初步分享到改革所带来的成果,充分证明内蒙古自治区地勘单位改革的道路是正确的。
(2)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和职工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内蒙古改革初见成效的催动力。特别是地勘职工对改革的承受心理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思想认识上,由过去的怀疑、不理解到积极参与和支持;在发展上,由过去的“要钱”到现在的“要矿业权”、“要政策”支持;经营上,由过去要吃饭到现在要发展;等等。可以说是观念、认识上的质的变化。
(3)内蒙古地勘改革严格讲仍是一种内部的企业化改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改革,内蒙古地勘系统自己称之为“关起门来搞改革”。因此,对全国地勘改革来讲,有其特殊性、地域性和局限性,不具克隆性、效仿和模式推介。但我们认为,内蒙古地勘改革有全国地勘改革的共性,可供其他省(区、市)地勘单位改革借鉴,特别是一些改革措施、经验和政策措施。
(4)内蒙古地勘改革两年来,三大集团公司发展开局良好,运行顺畅,但集团公司注册后,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任务十分艰巨,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比如:如何构建法人治理结构,如何明晰产权,如何合理设置股权,特别是如何进行资本经营和规模化、集团化等。为此,建议内蒙古地勘改革要在自治区政府和主管部门领导下,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充分吸收国内外集团公司组建的经验,把三大集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好,一旦条件成熟时可考虑三大集团公司的整合问题,以实现规模经营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国土资源厅作为三大集团公司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出资人,如何管好企业资产、监督企业经营行为、考核企业绩效等也有待深入研究。
(6)三大集团公司的关系、管理方式、机构设置等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的生产要素有效整合,还有待研究。
(7)勘查开发一体化是地勘改革发展一条较为长远的路子,但要确保其长远,一是必须做好矿业权经营,不断增强矿业权意识、资本意识、市场意识,抵御风险能力和政策风险能力。二是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如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二者的衔接、协调问题;矿产勘查和开发的统筹关系等。
(8)要处理好事业与企业关系。内蒙古地勘改革走的是“一块牌子”的“双轨制”改革之路,虽然前提是要求事业与企业分开,但并没有做到严格分开,仍是事业体制下的企业化改革,在具体运行中会遇到许多难处理或相互矛盾的事情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成效的取得。
㈥ 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呼和诺尔煤田楚伦区煤炭预查
(1)概况
勘查区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管辖,工作区面积为1120.02平方千米。楚伦区属寒温带干旱草原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交通较为方便。该区位于内蒙古东部边远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烟稀少。除乡、村人口较集中外,居住十分分散,以牧业为主。
2011年8月至10月,内蒙古自治区115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开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矿种为煤炭,工作程度为预查,勘查资金545万元。
(2)成果描述
预查钻孔见煤累计厚度36.11~70.00米,平均厚48.56米;单层最大厚度11.98米;埋藏深度180~1080米;初步确定可采煤层为7层,最大可采面积为720.66平方千米。
初步估算楚伦区新增的(334)煤炭资源储量为193.00亿吨,据煤心煤样化验成果,其中长焰煤约为147.81亿吨,褐煤约为45.19亿吨。长焰煤占总资源储量的75%以上。
(3)成果取得的简要过程
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115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在楚伦区施工了4个钻孔,结合以往的地质资料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研究,认为该区具备良好的成煤条件和沉积环境,赋存数层具有经济价值的可采煤层,故提交立项申请。经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专家组论证予以批准后实施。2011年施工6个钻孔,完成工作量6999米,见煤情况良好,为进一步勘查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㈦ 内蒙古大营铀矿的勘探过程
内蒙古中部大营地区铀矿勘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主要得益于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煤铀兼探”的勘查思路创新,即根据区域矿产分布规律,进行勘查技术优化组合,在开展煤炭勘查的同时,利用煤炭钻孔同步进行放射性测井和编录,探索砂岩型铀矿存在的可能性。在发现并圈定一系列重大铀矿找矿靶区后,果断决策开展铀矿勘查会战。 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组织了分别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和地勘局的4支勘查队伍、28台钻机、500余名勘查技术和施工人员,顶严寒、冒酷暑,精心组织、科学施工,苦战300天,一举实现大营铀矿勘查的快速重大突破。
㈧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典型材料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不断加强,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是自治区地质环境投入最大、成效显著的五年,全区地质环境工作紧密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部署,积极探索地质环境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民生工程取得了重要进展,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不断提高,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地下水勘查和找水工作成效显著,极大地改善了缺水地区人畜及工农业用水紧张的状况,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地下水环境监测继续巩固
扎实开展了1070个地下水动态监测点的常规监测工作,总控制面积4034.0平方千米,定期发布水情预报信息。在进行城市地下水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在城市地下水环境及水资源探查、监测和开发利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注重地下水监测资料的二次开发,加强对城市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地下水污染机理的研究,为城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及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多年来,监测数据及汇总分析报告先后为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建设单位的建设项目提供了大量的地下水环境监测资料。提供使用的部门主要有各级发改委、水利局、自来水公司、环境保护局、城建局等单位。
二、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不断提高
2001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分8个批次安排部署了山地丘陵区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区划项目。截至2009年,全区共完成54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调查面积共计489804平方千米,调查乡镇540个,调查行政村8220个,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2346处。
自2004年5月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密切合作,每年汛期联合开展全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8年来,共发布三级以上地质灾害预警预报80余次,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2次,避免人员伤亡200多人,减少经济损失500万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在我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提升了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防灾减灾效果,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力度逐步加大
在全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全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开展了矿山地面塌陷调查、尾矿库地质环境调查和全区废弃矿井调查。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非常重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逐年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国土资源部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试点工作。自治区从2004年开始,也逐年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安排。截至2010年底,全区共安排中央、自治区财政两权价款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专项资金146278万元,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220项,治理面积236.17平方千米。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3430万元,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57项,占项目总数的25.91%,治理面积67.86平方千米;自治区财政资金102848万元,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163项,占项目总数的74.09%,治理面积168.31平方千米。恢复林地面积3714公顷,草地4780公顷,耕地445公顷,建设用地583公顷。
典型实例:
1.金盆砂金矿区
金盆砂金矿区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及卓资县,曾是全国两大砂金矿之一。从1969年开采以来,曾有数十个小型矿山露天开采砂金,1991年闭坑。区内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废弃采矿坑及固体废弃物无序堆放占用并破坏了大量土地资源、采矿活动破坏了原有防洪设施等(图1)。
图1 治理前的固体废弃物堆积区
图2 固体废弃物堆积区被治理成林地
金盆矿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引起了中央、自治区及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于2006年至2010年先后下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4850万元,对该矿区实施了六期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治理总面积8.661平方千米。主要治理措施为:用固体废弃物填埋废弃采矿坑,平整场地,恢复耕地,将积水采矿坑修建成灌溉用大口井,修建排洪渠,恢复自然排水系统,保障行洪畅通。通过项目的实施,恢复了矿区原有地貌景观和河道排水系统,保证了行洪安全,消除了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隐患,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0.704平方千米,改善了治理区环境,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区域性土地沙化,提高了土壤肥力,矿区地质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图1和图2)。
2.宝日希勒闭坑矿区
宝日希勒闭坑矿区位于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宝日希勒镇。矿区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30余年的开采历史。由于煤炭矿山生产的特殊性及历史上煤炭行业生产管理上的原因,90年代后期区内小煤窑数量急剧膨胀,粗放经营和落后的生产技术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且产生了大面积的采空地面塌陷。
针对宝日希勒闭坑矿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矿山于2004年至2010年陆续申请中央及自治区财政两权价款专项治理资金6320万元,分五期对矿区内的塌(沉)陷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治理总面积12.06平方千米。主要治理措施为:填埋地面塌陷坑、表层覆土、场地平整、恢复植被。通过治理项目的实施,消除了地面塌陷、地裂缝存在的安全隐患,减少了意外事故的发生,使治理区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露天矸石的淋滤污染、草场沙化现象得到抑制,改善了矿区的地貌景观,对宝日希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图3和图4)。
图3 治理前的地面塌陷区
图4 治理后的地面塌陷区
3.鄂托克旗白云乌素矿区
白云乌素矿区矿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西北,矿山已有40余年的开采历史,由于开采历史较长,矿山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亦较多,其中以采空区地面塌陷和矿山固体废弃物污染最为严重。2005年中央财政下拨800万元专项资金,鄂托克旗国土资源局自筹资金226.06万元,用近两年(2006~2007)的时间,选择棋盘井至乌海公路东侧4片治理区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治理工作区总面积1111435平方米(合1667.15亩),边界长度7526.5米。主要工作任务有采空区治理、塌陷区治理和恢复植被。
四、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开展了两轮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基本摸清了全区地质遗迹资源的分布与特征。安排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项目72个,总投资2.592亿元。全区批准建立的地质公园10处,其中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自治区地质公园7处;地质遗迹保护区17处,国家矿山公园2处;极大地提升了自治区地质遗迹科研、地质遗迹保护及地质公园建设的水平,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地方经济不断跨上新的台阶。
(1)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2002年旅游人数达60万人次,收入1.26亿元,到2006年,旅游人数达到129.6万人次,收入3.800亿元。2008年截至10月,旅游人数实现165万人次,收入4.88亿元,同比增长22.2%和16.2%。
(2)2009年,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及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人数达660万人次,旅游收入24.9亿,同比增长了94%和76%。
(3)2010年,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两家接待人数为439.12万人次,旅游收入26亿元。
(4)2011年,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两家接待人数项目为522.44万人次,旅游收入33.63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五、地下水资源勘查与找水工作成效显著
自治区先后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大调查项目和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完成了1:5万水文地质测绘6581平方千米,1:10万水文地质调查61861平方千米,水文地质钻探近15万米;提交了4个大型、2个中型、1个小型等不同级别的地下水水源地,日开采量37.66万立方米,为能源基地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地下水资源保证。
先后在鄂尔多斯棋盘井、库伦旗、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新庙乡、阿巴嘎旗等10多个严重缺水地区开展了人畜饮用水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项目,累计成井46口,总涌水量达55372米3/日,满足了40万人、50万头牲畜的饮水和55万亩农田草牧场的灌溉,为一大批工农业项目,特别是一些大型工业项目的上马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如严重缺水的鄂尔多斯棋盘井地区,通过勘查工作,找到两处水源地,单孔涌水量分别为3100米3/日和3400米3/日,可开采量达12000米3/日。因有了水源地,建成了自治区级工业园区,上百家企业上马,包括投资100余亿元以上的大型项目。这些水源地的发现,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3~2005年,西辽河平原地下水资源及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项目,系统地查明了区域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计算与评价了该区地下水资源,分析了地下水资源潜力,提出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建议,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2009年5月,《西辽河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专著由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0~2005年,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勘查(内蒙古部分),圈定可供进一步勘查的富水地段30余处,为能源基地的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
2006~2008年,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勘查并评价大型水源地一座,为苏里格气田的开发提供了地下水资源保证。
2007~2009年,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能源基地水源地勘查工作,分别在杭锦旗伊克乌素地区、鄂托克旗达拉图鲁地区、鄂托克旗库计地区勘查评价了四个大型水源地,在达拉特旗三晌梁地区、鄂托克前旗上海庙地区勘查评价了两个中型水源地,为能源基地建设提供了水资源保证。
其中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资源评价和鄂托克旗等10个旗县严重缺水地区人畜饮用水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两个项目均获得了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
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屯垦队马铃薯基地找水勘查项目,在前人认为无水的缺水地区布设找水勘探农灌井,通过钻探抽水试验工作,单井涌水量均在260~1300米3/日(其中有6口为自流井),为当地缺水地区寻找出了水量丰富的地下水。为地方移交农业灌溉供水井28口,共涉及三个乡镇、24个自然村,解决灌溉面积近万亩,启发当地村民新施工机井23口,预计新增水浇地面积约万亩,预测可增产马铃薯约3万吨,解决了当地缺水地区农业灌溉问题(图5和图6)。
图5 旱地变为喷灌水浇地
图6 旱地变为滴灌水浇地
六、地热资源勘查取得新进展
完成了内蒙古地热资源调查与规划研究项目,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首次发现可供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水温33℃,涌水量3000米3/日,该井位于上海庙新区,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在哈素海地区成功实施一口地热井,水温53℃,涌水量1500米3/日,为呼包及河套地区勘查开发地热资源指明了方向;在临河区打出水温56℃,涌水量3000米3/日的热水井,将河套盆地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