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管理 > 隋朝负责管理财

隋朝负责管理财

发布时间:2021-07-22 20:38:01

❶ 隋朝的财富从哪里来,为什么后代的唐朝没有超过

隋朝的财富当然是从全国人民手中征来的。


至于为什么唐朝直到玄宗时候才超过,有两个原因:

  1. 隋朝户口900万。唐初大约只有180万,太宗末年才恢复到300万。土地足够的时候,人口越多,产出越多,征集到的财富当然也就越多。

  2. 隋朝对财富的使用没有唐朝多。远征高句丽之前,隋炀帝无非就是带几万人下扬州,唐朝动辄十几万人出塞北。相比之下唐朝本来动用人力就多(十几万对几万),每个人消费的资源也多(拉船的纤夫不用装备,战士不仅要铁的武器还要战马),每单位资源的运输成本更是高多了(塞北对扬州)。因此唐朝的开支更大。


综上,隋朝财富远超唐朝是合情合理的。

❷ 隋朝官制

两个朝代差不多 隋朝历史很短 基本就是唐朝

唐朝的官制

1.唐朝的宰相

唐朝的官制是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完备和健全的。从名义上说,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但因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过尚书令,所以无人敢再担任此官,遂以其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唐太宗时,因中书令、侍中位高权重,不轻易授人,于是又常以它官加“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参议得失”等名号作为实际上的宰相。后来又有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宗时改为二品)的头衔行宰相事的。这样一来,尚书仆射如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参与宰相机务了。

三省长官各有官署,但遇军国大事需共同商议。唐初他们的议事地点在门下省,称政事堂。高宗时,政事堂改设在中书省。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并设置吏房、机务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分曹办事,这样原来仅是宰相议事处所的政事堂便发展成一个宰相的办事机构,以五房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肃宗以后,“中书门下”又简称“中书”与中书省不同。政事堂是朝廷的决策机关,凡全国军政机要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升降,都在这里议决。唐朝宰相一般有数人担任,多时曾达十余人,其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安史之乱后,改为宰相们轮流担任首席,十天一更换;德宗时又改为每日一更换,想以此防备宰相专权,但实际作用有限。

唐朝中叶以后,又有以中书令、侍中等宰相虚衔授与地方藩帅的做法,以示恩宠。这样的地方大吏如来朝廷任职,为了与真宰相区分,便在官称前加“检校”字样。

唐朝中后期,翰林学士一职开始侵夺宰相的权力,对唐朝政治具有一定的影响。唐初曾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了一些文学之士及医、卜、棋、画等有一技之长的人,入内廷值班,随时准备皇帝召见,陪伴皇帝游居宴乐。皇帝有时也召集一些才智之士在此待诏,以备顾问。唐玄宗时,又专设翰林学士院,选文学之士以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事。这样便侵夺了中书省中书舍人的制诏之权,出现所谓“内制”、“外制”之分。翰林学士所撰诏令直接从禁中发出,称“内制”,用白麻纸写成;中书舍人所撰诏令通过宰相拟定,称“外制”,用黄麻纸写成。翰林学士因此被称为“内相”。但翰林学士并不是正式的官,而是一种职务,因此没有正式的官阶品秩,名额也无定数。宪宗时,于诸学士中选出一名资高望重的人作为学士院的首领,称“翰林学士承旨”,权任尤重。唐朝后期,皇帝也往往利用翰林学士来对付干涉朝政的宦官势力。

唐代翰林学士入院后,必须见习一年,方加“知制诰”的头衔,具有秉笔草拟诏书的资格。一旦成为承旨学士,很快便可正式拜中书舍人,然后授与宰相官职。这就形成了后世各朝拜相往往选自翰林的传统。

唐代宗时,在内廷又设置内枢密使,专用宦官掌管奏章传递、传达诏旨,逐渐参与机密。在宦官专权的时候,枢密使可参预朝政,宰相之权多被侵夺。

唐朝也有“三师”、“三公”,同隋朝一样,是属于恩宠性的赠官。

2.三省六部

唐朝的三省六部体制已经十分完备,各个部门职责明确,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各种职官分工细密,职守分明。又恢复了三省的传统名称:内史省仍称中书省,内史令仍称中书令;门下省的纳言仍称侍中。三省之间的分工是:中书省制定政策,草拟诏敕;门下省审核复奏;尚书省颁发执行。如果中书省所拟诏敕有失当之处,门下省有权予以封驳,要求重拟。对于各部门呈上的重要奏章,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门下省认可后,方准送中书省呈交皇帝批阅;如认为有不妥之处,可驳回修改。由于中书、门下二省官署位于尚书省之北,所以二省合称“北省”,而尚书省被称为“南省”、“南宫”。三省及其长官名称在高宗、武后及玄宗时一度有变更,可参见表1。

中书省 以中书令二人为长官,又以中书侍郎二人为副长官。重要的属官有中书舍人,掌参议表章、草拟诏敕及玺书册命等。中书舍人因职掌的特点,可以接触机务要政,并可以对军国大政提出自己的初步处理意见,签署自己的姓名,称为“五花判事”。属官还有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事上封事(上呈书面报告)。又有右补阙、右拾遗也是讽谏建言之官。

表1 唐代三省及其长官名称变更表

门下省 以侍中二人为长官,又以门下侍郎二人为副长官,重要的属官还有左散骑常侍二人,左谏议大夫四人,皆掌规讽过失、谏谕得失。还有给事中四人,掌审核封驳文书。又有左补阙、左拾遗,都是谏讽之官。尚书省以尚书令一人为长官,但此职例不授人,而以其副职左、右仆射为实际长官。尚书省的官署又称尚书都省、都堂。左右仆射下有左右丞各一人,主持省内事务。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的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每部下辖四司,司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六部及各司职掌见表2。(15)

唐代六部分为三等:吏、兵为前行,刑、户为中行;礼、工为后行。各部官员的升迁即按后、中、前的次序递进,这就造成中唐以后六部尚书成为官员迁转的资历,不一定能表示实在的职务。

表2 唐代六部及诸司职掌表

3.朝廷的其它事务机构

唐代的中央职官可分为台省官和卿监官两类,前者指三省及御史台,属于政务职官;后者指九寺五监,属于事务性职官。唐代九寺是从汉代的九卿演变而来的,但其权位与职掌已经同汉代九卿大不相同了。唐代九寺是: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五监是:国子、少府、将作、都水、军器。

寺的长官称“卿”,监的长官多称“监”。这些卿监官的政治作用都有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大理寺与刑部分工不同。大理寺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和京师徒刑以上的案件,判决后要送刑部复查,死刑则呈送皇帝批准。刑部则负责全国的司法行政和审判重大案件,凡地方的死刑案件要送大理寺复查。

此外还有秘书、殿中、内侍三省,其长官也都称“监”。秘书省掌管经籍图书之事,下领著作局和司天台。殿中省和内侍省为内廷掌管皇帝诏旨传递和衣食起居等事的机构。

4.御史台

唐代御史台为最高监察部门,设御史大夫1人为其首长,以御史中丞为其副。

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台院有侍御史六人,掌纠察百僚、弹劾不法;审判皇帝特命的案件,并与门下省的给事中、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分直朝堂,受理冤讼,号称“小三司”。侍御史还有专人分管御史台官署的日常杂务。侍御史在诸御史中地位最高,职权最重。

殿院有殿中侍御史九人,掌殿廷供奉之仪式,纠察朝会典礼失仪和随驾检举非违等事。

察院有监察御史十五人,资历浅者称“监察御史里行”,掌监察地方官吏及尚书省的六部。唐代以“道”为监察区,唐太宗时全国划分十道,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后来也称巡按使、观察使、按察使等。

御史台三院的设置与明确分工,说明中国封建社会的御史监察制度已经发展成熟。为了保证御史能够独立地行使弹劾权,唐代改变了过去由御史台长官选任御史的做法,而由吏部选任,有些御史还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御史除了具有监察职能外,还有一定的司法审判权,这是中国御史监察制度的一个特点。这种情况除了前面提到的小三司外,如遇有特别重大案件时,可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

5.地方官制

唐朝的地方官制,一般说安史之乱以前是州(府)、县二级制;至唐中后期则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唐代的州、县都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辖境大小、户口多少以及经济发达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

州的长官为刺史。唐玄宗时一度改州为郡,长官称太守。刺史之下有别驾、长史、司马等官,称为上佐官,他们没有职权,朝廷往往以其品高俸厚安置闲散官员。但是如果刺史缺员,上佐官可以代理州事。刺史之下还有司功、司仓、司户、司法、司兵、司田等曹参军,负责处理各方面的政务,由录事参军事统领。这些官称为判司,具有实权。

县的长官统称县令,其下有佐助之官县丞,有分判众曹、催征租赋的县尉,有掌管文书簿计的主簿等官。

唐代的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设府,长官为牧,一般由亲王遥领,实际主持政务的是尹。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府,都以府尹主事。其下还有少尹、司录参军事等官。唐高宗及武后多居洛阳,因此那里的职官建置略同长安。虽然以后诸帝很少再去洛阳,但其职官衙署并未撤除,只是空存其名,不具实职。

又有都督府,属于大军区性质,管十州以上的称大都督府。长官大都督一般以亲王遥领,由长史主其事。一般的都督皆兼任所在州的刺史。安史之乱后,由于地方节度使势力的膨胀,都督府实际上已不存在了,而“都督”也只成了“赠官”。

为了加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巩固边防,唐朝还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置了六个都护府,有大都护府与上都护府之分。长官大都护一般由亲王遥领,由副大都护主其事。上都护府长官为都护。作为边疆地区的都督府和都护府还管辖着若干羁縻府、州。羁縻是束缚、拢络的意思。唐朝为了便于控制边远的少数民族,在那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作为行政特区,大者称都督府,小者称州,以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可以世袭。这些羁縻府州有一定的行政自治权,可不向朝廷交纳贡赋,但必须接受边区都督和都护的辖制。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的羁縻府州多达856个,比内地的府州还多。唐朝实行的这种少数民族自治的羁縻府州制度有助于稳定边疆地区的局势,加强中央同边远少数民族的和睦关系,同时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势力大增,发展成割据一方的地方分裂势力,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唐玄宗时为了加强边防的军事力量,在沿边设置八个节度使,统辖边地军队,本是军事将领。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原用兵,于是内地也设节度使。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节度使不仅领兵,而且兼任所在州的刺史,兼理民政。后来节度使又都加京官和御史大夫头衔,又兼观察使(原为监察官员,后渐兼理民政,统管一道或数州)、营田使、度支使等,于是集军、政、财、监察诸权于一身,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中唐以后,节度使的辖区也称道,后来全国划成四十余道。这时的道已不是唐初那种单纯的监察区划,而成为实际的行政区划了。这种道也称为方镇。所以节度使对所属各官大多是自行任命的,除了设置原有的武职、文职官员外,还有一套幕僚班子。节度使把许多重要的职务委派给这些幕僚去担任,于是称他们为差遣官。这些幕职人员未经朝廷任命,有些差遣也非正式职官,无品阶,这就要向朝廷申请,授予他们郎官、御史等头衔。

这种办法称为“检校”。检校原为查核、察看之意。东晋最早设置检校御史,掌地方监察。至唐初,为暂时代理某官的意思;玄宗以后变为加官性质,凡加“检校”之官,皆无实职。

❸ 杨坚建立隋朝为何仅仅十余载就能积累惊人财富呢

这主要是因为隋文帝实施的政策。在杨坚登基前一年,是北周大象二年( 580年)。当时,三位主要的大总管公开反对辅助朝廷的大臣杨健。该国北部大部分地区陷入了战火之中。杨坚很困难的平息叛乱。可以说,整个北周到处都是洞,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财富。自开皇元年( 581年),隋文帝即位以来,隋朝的情况也相当糟糕。三总管叛乱被镇压后不久,突厥开始入侵隋朝。隋文帝在处理混乱的内部事务时不得不与突厥打着交道。582年,隋文帝通过军事打击和离间,隋文帝将突厥人分成东西两部分。之后他才专注于他的内部事务。


最后在军事上的改革,隋文帝主要改革了府兵的军事制度。重点是府兵的组织体系和兵役制度。除了保留他们的军籍之外,府兵和他们的家庭也被纳入州和县户籍,并向平民家庭一样申请土地。平时生产每年轮流守卫首都,战时作战。府兵的家庭成员将不再跟随府兵的调动,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增加产量。

❹ 请详细说明一下隋朝的税收制度

隋唐
隋朝和唐朝初都颁布均田令及租调法。如唐高祖武德七年(624)颁布的新均田令,规定丁男(21岁)和18岁以上的中男,各授田100亩,其中20亩为永业田(永不归还),80亩为口分田。同时颁布《租庸调法》,规定受田丁男应缴纳的田租、调赋和应服的徭役。实现“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一赋税制度,对唐王朝的兴盛及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唐中期安史之乱(755~763)以后,由于户口流亡,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遂改行两税,实行“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是中国田赋税制史上一项重要的改革,使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向土地财产税转变。并将各种租税加以合并,分夏秋两季征收,简化了征收手续。

这一时期对食盐、酒、茶有时课税,有时免税,有时专卖。唐朝刘晏改革盐制,实行专卖与征税兼用的办法。武宗会昌六年(846)还实行课酒曲,以严密酒榷。唐代后期除恢复征收矿税、关市之税外,还开征以房屋为征课对象的间架税和对交易所得与公私支付钱物征税的除陌钱。隋代管理中央财政税收的机关为支部,唐代为户部。唐代还于刑部下设比部,负责对全国财政收入的审核与监督。隋唐在地方州县设仓曹司户参军掌管公廨、度量、仓库、租赋征收事项。县以下设乡,乡以下设里,里正负责查校户口,办理赋税征收,是最基层的征税人员。唐代后期,将地方所征收的赋税划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归地方留用,一部分根据中央命令解交诸道节度使,其余部分直接解交京师,这即是唐代的“上供、送使、留州“制度。

❺ 隋朝只懂得赚钱,不懂得花钱

隋炀帝继承了其父隋文帝杨坚开创的“开皇之治”的遗产,一个综合国力空前强大的帝国,据史书记载“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卷八·辩兴亡)雄厚的实力足以保证大隋江山永固。但是在专制社会,统治者往往因人的罪性及无上的权力,个人的骄傲和贪欲随经济繁荣与财富增长而逐渐膨胀,即使像汉武帝、唐明皇这样的“一代明君”也无法逃脱此命运。在巨大的物资引诱下,隋炀帝的心理被贪慕虚荣、好大喜功所征服。他已不单单满足作中华之主,幻想着“四夷”来朝,高呼万岁,成为列国称颂的“天可汗”。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杨广把目标指向了西域各国。
隋朝对西域的贸易,由黄门侍郎裴矩负责。他在张掖郡和西域商人往来。裴矩上书主张开发经营西域,正好激发了隋炀帝建立像汉武帝那样功绩的强烈欲望。本来,和西域的贸易是双方互利的,但在隋炀帝炫耀财富的思想指导下,都作着赔本买卖。在贸易结束后,隋政府还要给予胡商很多的赏赐。本应给百姓带来好处和幸福生活的经营西域,结果使国家耗费巨额钱财,百姓也因此而负担加重。
公元609年(大业五年),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浩浩荡荡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隋炀帝一行经过艰苦跋涉,终于在半年后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之前,杨广命裴矩以厚利引诱西域各国君主,召他们派遣使者入朝。炀帝到达燕支山时,曲伯雅、吐屯设以及西域二十七国的国王、使者都在道路东侧拜见炀帝。他们均受命佩戴金玉,身着锦衣,焚香奏乐,歌舞欢腾。杨广又命令武威、张掖的士女盛装修饰纵情观看。衣服、车马不新鲜整齐的,由郡县负责征收更换。车驾马匹充塞道路,周围绵延几十里,以显示国家的强盛。之后,炀帝到观风行殿,大规模地陈列仪仗、礼仪,带着高昌王伯雅和伊吾的吐屯设上殿宴饮,其余的使臣在殿下陪宴。炀帝命人奏九部乐,以及鱼龙戏来娱乐,对各国来使赏赐不等。并下诏大赦天下。隋炀帝在充分满足虚荣心后,才班师回朝。史书记载隋炀帝这次西巡使“自西京诸县及西北诸郡,皆转输塞外,每岁钜亿万计;经途险远及遇寇钞,人畜死亡不达者,郡县皆征破其家。由是百姓失业,西方先困矣。”
回京后的隋炀帝没有从“列邦朝贺”的美梦中清醒,仍想炫耀大隋的强盛及自己的“治理有方”。于大业六年正月,利用各蕃部落的酋长都汇集洛阳之际,在端门街举行盛大的百戏表演。戏场周围长五千步,演奏乐器的人有一万八千人,乐声几十里以外都能听到,从黄昏至清晨,灯火照亮了天地,至月未才结束。这场形象工程耗费的人民血汗钱数以万计。之后,各蕃部落酋长请求到丰都市场进行交易,炀帝非常高兴地允许了。他先下令整修装饰店铺,屋檐式样要划一,店内挂设帷帐,珍稀货物摆满店堂,商人们服饰华丽,连卖菜人也要用龙须席铺地。胡客凡有经过酒食店的,命令店主都要邀请入座,酒足饭饱之后,不取酬偿,并诓骗他们说:“中国富饶,酒食照例不要钱。”胡人在此期间都过着“按需分配”的生活。胡人中有些人看到用丝绸缠树,感到奇怪,就问:“中国也有穷人,衣不蔽体,为什么不把这些丝绸给他们做衣服,却用来缠树呢?”市上的人或敢怒不敢言,或惭愧得无言以对。
隋炀帝为了显示大隋的富强,满足其“四夷朝贺”的虚荣心,竟不惜倾举国财富大搞劳民伤财、浮华无用的形象工程。在这张“美丽画皮”背后,不知有多少人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饥寒交迫中挣扎。但多行不义必自毙,仅过了八年,隋炀帝所建立的这座巴别塔,就在隋朝各阶层力量打击下轰然倒塌。

❻ 隋朝管制改革的影响

隋朝其官制却在中国古代官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集汉魏以来官制变革之大成,使之规范整齐,为以后唐宋官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中央官
隋朝中央机构主要由三师、三公、五省、三台、九寺、五监组成。
三师,指太师、太傅、太保,既无职事又无僚属,只用以表示对大臣的尊崇。
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虽可参议国政,但其位常缺。
五省,隋文帝时指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隋炀帝时改内侍省为长秋监,另设殿内省,仍为五省。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名义上的长官是尚书令,但不轻授,实际上由左、右仆射分职治事。下设吏部,主管文官的选用和考课;礼部,主管学校和礼乐;兵部,主管军籍和马政;都官部(后改刑部),主管司法刑政;度支部(后改民部),主管国家财税;工部,主管工程建设。六部之长称尚书。每部又有四司,凡二十四司。隋初司官有侍郎、员外郎。炀帝时候,以侍郎为六部尚书的副职,各司设郎、承务郎。内史省是中枢制令机构,前身是中书省,隋朝因讳改称。长官是内史令,其属有侍郎、舍人、通事舍人(炀帝省)、起居舍人(炀帝增)、主书录事。隋初门下省是侍奉谏议机构。长官是纳言,副职是给事黄门侍郎,炀帝时候去掉“给事”二字,另加置给事郎,属官有录事、通事令史。又有谏议大夫、散骑常侍等,均为谏官。炀帝不喜人谏,省革。隋初,门下省还统有殿内等局,负责皇帝的日常生活。炀帝时另设殿内省,长官是监、少监,于是侍奉皇帝日常生活的职能从门下省分出。此后,门下省的主要职能是审复内史省诏令。秘书省是管理经籍的机构,设监、少监,属官有丞、郎、校书郎、正字、录事等。下领著作曹、太史曹。著作曹负责修撰国史,太史曹负责天文历法。以上五省中,最重要的是尚书、内史、门下三省。三省长官同秉大政,都是宰相。至此,中央核心机构完成了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的过渡。特别是尚书省下六部二十四司的行政格局,更为唐以后各代相沿不改。
三台是御史台、谒者台和司隶台。御史台是监察机构,长官是御史大夫,属官有治书侍御史、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炀帝省革)、监御史。谒者台、司隶台为炀帝所设,分御史台之权。谒者台长官为大夫,下设司朝谒者、通事谒者、议郎、通直、将事谒者、谒者,掌管受诏出使,慰抚劳问,同时持节察授,申奏冤案。司隶台长官也称大夫,主要职责是巡察京畿内外,下有别驾二人,分掌巡察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刺史、从事,分别负责巡察京师以外全国郡县。
隋文帝设十一寺,炀帝时改并为九寺。九寺是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分掌礼仪、膳食、禁卫、宗室、车马、刑辟、外蕃朝会、上林、太仓、府库、京市等事。各寺长官为卿、少卿。下设丞、主簿、录事。太常寺又有博士、协律郎、奉礼郎。太仆寺又有兽医博士。寺下之机构称署,惟宗正寺不统署。
五监是国子监、将作监、少府监、都水监、长秋监。分掌学校、营造、内府器物、河堤水运、内廷侍奉等事。《周礼·师氏》:“以三德教国子。”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晋武帝据此语立国子学,隶太常。北齐始独立为国子寺,隋初仍名寺、学,炀帝时改名国子监。设祭酒、司业等官。将作监设大监、少监。少府监、都水监,皆设监、少监。长秋监设长秋令、少令。
九寺五监与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有些职能似有重复,但侧重点不同,后者从制令角度总领行政事务,前者是具体办理所属事务。如礼部掌礼乐典章制度,但行大礼大祭时,一应器物、人员的安排,则由太常寺承办。这种分工一直延续到明清。
隋朝禁军承北周府兵制,至炀帝时演变为左右翊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御卫、左右候卫及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府,统称十六卫府。各卫设大将军、将军。其中十二卫统府兵。军府初称骠骑府,炀帝时改名鹰扬府。设鹰扬郎将、鹰击郎将,军人称卫士。四府不统府兵,各设郎将,负责侍卫皇帝和门禁守卫。
东宫官属制拟中央官制。设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太子三太三少,负责辅导太子。下统门下坊,拟门下省,设左庶子,领司经等局;典书坊,拟内史省,设右庶子;家令寺、率更令寺、仆寺,制拟中央诸寺诸监;十率府(指左右卫率、左右宗卫率、左右虞候开府、左右内率、左右监门率),制拟十六卫府。东宫官多由朝官兼领。
(2)地方官
隋初,地方分州、郡、县三级。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州、县两级。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改州为郡。郡设太守。设刺史的时候,属官有长史、司马及诸曹属。设郡守的时候,属官有赞务(后改丞)、通守。刺史典兵,太守不典兵,别置都尉领兵。河南、京兆俱称尹,炀帝时加置内史,位次于尹。县令下有丞、尉、功曹、主簿。隋朝地方官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改变了秦汉以来地方官自聘僚佐的惯例,长官、佐官一律由中央任免,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地方还有行台和总管府的设置。行台是中央尚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全称行台尚书省。设尚书令、左右仆射等。行台辖区广,事权重,以皇子或亲王任行台尚书令。后罢废。总管府,设总管,掌一州或数州军政事务,权任亦重。炀帝时候,废除总管府。
(3)品阶、勋官、散官
隋初,官品沿用北魏制度,分九品三十阶。炀帝时候更定为九品十八阶,即每品分正、从两阶。各官俸禄,京官以品阶为等级。地方刺史(郡太守)、县令依所治人户多寡为等级。俱以石为计算单位。俸禄之外,官员又有职分田。
勋官授予有功之臣,分十一等: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
散官授予品望高贵的大臣,为加官。有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仪大夫、朝散大夫等。隋制,有具体职责的官员称职事官,无者称散官。职事官也叫流内官。胥吏杂色人等任职,只能任流外官或视流外官。流外官与视流外官晋升流内官称“入流”~

❼ “古今称国之富者莫如隋”,隋朝到底有多富

在历史的长河当中,隋朝并不以富有而出名,然而事实上却是隋朝是最富有的朝代。隋朝二世而亡,隋炀帝更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通过一些史书,我们可以知道隋炀帝本人是非常败家的。他在外时间虽然很短,但是三征高丽、开发西域、扩展疆土,开发丝绸之路以及后世褒贬不一的大运河。这些都是非常劳民伤财的大硕大的工程,需要非常多的人力和物力才能够完成。但是隋炀帝在位期间,却把这些全部都做完了。隋炀帝能够完成这么多劳民伤财的工程,侧面正是反映了隋朝的富有程度。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基础,这些工程都是不可能开展并且完善的。

而隋朝之所以灭亡,也不是因为隋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没有饭吃。隋炀帝在位期间如此败家,到隋朝灭亡的时候,各地的粮仓还非常富裕,为后面的唐朝的强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隋朝灭亡,还是因为隋炀帝横征暴敛开通大运河,导致民众有非常繁重的劳役负担。即使在隋朝灭亡的情况下,后世的唐朝也经历了李世民,武则天等一系列的明君经历经120多年才达到了隋炀帝在位初期的水准。可以说,隋朝真的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见的繁盛的王朝。

❽ 谁从家奴成为隋朝第一富豪,他的致富方法都是怎么做的

中国历史上的富豪很多,致富途径也多种多样,有的是经营致富,有的是海外贸易致富,有的是靠当官,有的是靠垄断,总之,各种方法都有人尝试。与其他富豪致富途径不同的是,此人靠着另类致富方法,独辟蹊径,也挤进富豪行列。他就是隋朝权臣宇文述,他的特别致富方法就是:认干儿子。

宇文述并非北周宇文皇族的人,他本来的姓破野头,先辈在鲜卑贵族家庭当仆人,后来随主人改姓宇文氏。所以说,宇文述其实出身很低,也算家奴出身,虽然他的父亲已经是北周上柱国,但依然无法改变其家族家奴的出身。


征战中,宇文述中了高句丽的诱兵之计,吃了败仗,让隋炀帝大为恼火,将其贬为平民,财富自然落空,好不容易积攒的,瞬间没了,不过小命保住了。

后来还随隋炀帝巡幸太原、东都、江都,最后在江都宇文述病死了,他死后,他的几个儿子接班,他有个儿子我们熟悉,那就是宇文化及,此人就是杀死隋炀帝的凶手。真是造化弄人。

❾ 古代隋朝有多少钱财

隋朝很富有,米粮,钱财等存货,到贞观末期才用完,应该说是占了当时世界GDP30%还多。

❿ 杨坚建立隋朝仅十余载,他是怎么在短时间内积累如此多财富的

其实这些财富,极小一部分是在隋炀帝杨坚登基后才积累的大部分是在隋朝建国之初就已经积累了的,那么多粮仓,那么多财富,作为帝王的他,也不太太敢相信。

一、隋炀帝登基时,国家的仓库已有259个粮窖

根据史料知道,一个粮窖里面,就有碳化的粮食50万斤!那么259个粮窖,就有12950万斤粮食。哇塞,这什么概念,那么多粮食,即使后期不积攒,也能够隋朝吃上个50年,甚至60年之久,这可是老祖宗给后代的财富,不用动手丰衣足食啊。

隋文帝杨坚拥有这些巨额财富后,就大花拳脚,开挖运河,兴建洛阳,远征高句丽,才引起百姓不满,穷兵黩武,最后不得民心,很快隋朝灭亡,积累得再多的财富也无福享受了

阅读全文

与隋朝负责管理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地狱解剖类型电影 浏览:369
文定是什么电影 浏览:981
什么影院可以看VIP 浏览:455
受到刺激后身上会长樱花的图案是哪部电影 浏览:454
免费电影在线观看完整版国产 浏览:122
韩国双胞胎兄弟的爱情电影 浏览:333
法国啄木鸟有哪些好看的 浏览:484
能看片的免费网站 浏览:954
七八十年代大尺度电影或电视剧 浏览:724
欧美荒岛爱情电影 浏览:809
日本有部电影女教师被学生在教室轮奸 浏览:325
畸形丧尸电影 浏览:99
美片排名前十 浏览:591
韩国电影新妈妈女主角叫什么 浏览:229
黑金删减了什么片段 浏览:280
泰国宝儿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583
3d左右格式电影网 浏览:562
跟师生情有关的电影 浏览:525
恐怖鬼片大全免费观看 浏览:942
电影里三节是多长时间 浏览: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