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投资主体有意识地放弃风险行为,完全避免特定的损失风险。简单的风险回避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处理办法,因为投资者在放弃风险行为的同时,往往也放弃了潜在的目标收益。所以,一般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会采用这种方法:一是投资主体对风险极端厌恶。二是存在可实现同样目标的其他方案,其风险更低。三是投资主体无能力消除或转移风险。四是投资主体无能力承担该风险,或承担风险后得不到足够的补偿。
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不是放弃风险,而是要制定计划和采取措施降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是减少实际损失。控制的阶段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事前控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损失的概率,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主要是为了减少实际发生的损失。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契约,将让渡人的风险转移给受让人承担的行为。通过风险转移有时可大大降低经济主体的风险程度。
风险转移的主要形式是合同和保险。通过签订合同,可以将部分或全部风险转移给一个或多个其他参与者。而保险也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风险转移方式之一。
风险保留
风险保留,即风险承担。也就是说,如果损失发生,经济主体将以当时可利用的任何资金进行支付。风险保留包括无计划自留、有计划自我保险。无计划自留是指风险损失发生后从收入中支付,即不是在损失前做出资金安排。当经济主体没有意识到风险并认为损失不会发生时,或将意识到的与风险有关的最大可能损失显著低估时,就会采用无计划保留方式承担风险。一般来说,无资金保留应当谨慎使用,因为如果实际总损失远远大于预计损失,将引起资金周转困难。有计划自我保险是指在可能的损失发生前,通过做出各种资金安排来确保损失出现后能及时获得资金以补偿损失。有计划自我保险主要通过建立风险预留基金的方式来实现。
❷ 简述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规则
简述下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规则:
1、全面管理与重点监控相统一的原则。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覆盖所有业务流程和操作环节,能够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定期评估和准确预警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同时要根据公司实际有针对性地实施重点风险监控,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对公司经营有重要影响的风险。
2、独立集中与分工协作相统一的原则。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全面评估和集中管理风险的机制,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同时要强化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主体职责,在保证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业务单位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基础上,使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平行推进,实现对风险的过程控制。
3、充分有效与成本控制相统一的原则。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与自身经营目标、业务规模、资本实力、管理能力和风险状况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
同时要合理权衡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合理配置风险管理资源,实现适当成本下的有效风险管理。
(2)保险风险管理管理方案扩展阅读
保险公司可以设立由相关高级管理人员或者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综合协调机构,由总经理或者总经理指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负责,风险管理协调机构主要职责如下:
1、研究制定与保险公司发展战略、整体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
2、研究制定重大事件、重大决策和重要业务流程的风险评估报告以及重大风险的解决方案。
3、向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管理层提交年度风险评估报告。
4、指导、协调和监督各职能部门和各业务单位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5、合理确定各类风险限额,组织协调风险管理日常工作,协助各业务部门在风险限额内开展业务,监控风险限额的遵守情况。
❸ 保险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分为哪几个层面
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驾驭、风险监控等一系列活动。
风险管理的各个步骤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各种风险发生后对资源及生产经营造成的消极影响,使生产能够持续进行。可见,风险的识别、风险的预测和风险的处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
风险的识别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种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预测危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选择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 风险识别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有: 2.1.1◆生产流程分析法 生产流程分析法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各个环节逐项分析可能遭遇的风险,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生产流程分析法可分为风险列举法和流程图法。 1.风险列举法指风险管理部门根据本企业的生产流程,列举出各个生产环节的所有风险。 2.流程图法指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将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一切环节系统化、顺序化,制成流程图,从而便于发现企业面临的风险。 2.1.2◆财务表格分析法 财务表格分析法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营业报告书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和发现企业现有的财产、责任等面临的风险。 2.1.3保险调查法 采用保险调查法进行风险识别可以利用两种形式: 通过保险险种一览表,企业可以根据保险公司或者专门保险刊物的保险险种一览表,选择适合本企业需要的险种。这种方法仅仅对可保风险进行识别,对不可保风险则无能为力。 委托保险人或者保险咨询服务机构对本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调查设计,找出各种财产和责任存在的风险。
风险的预测
风险预测实际上就是估算、衡量风险,由风险管理人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掌握的统计资料、风险信息及风险的性质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进而确定各项风险的频度和强度,为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提供依据。风险的预测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2.1预测风险的概率:通过资料积累和观察,发现造成损失的规律性。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时期一万栋房屋中有十栋发生火灾,则风险发生的概率是1/1000。由此对概率高的风险进行重点防范。 2.2.2预测风险的强度:假设风险发生,导致企业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对于容易造成直接损失并且损失规模和程度大的风险应重点防范。
风险的处理
风险的处理常见的方法有: 2.3.1避免风险:消极躲避风险。比如避免火灾可将房屋出售,避免航空事故可改用陆路运输等。因为存在以下问题,所以一般不采用。 可能会带来另外的风险。比如航空运输改用陆路运输,虽然避免了航空事故,但是却面临着陆路运输工具事故的风险。 会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比如为避免生产事故而停止生产,则企业的收益目标无法实现。 2.3.2预防风险: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少风险发生的因素。例如为了防止水灾导致仓库进水,采取增加防洪门、加高防洪堤等,可大大减少因水灾导致的损失。 2.3.3自保风险:企业自己承担风险。途径有: 小额损失纳入生产经营成本,损失发生时用企业的收益补偿。 针对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大的风险建立意外损失基金,损失发生时用它补偿。带来的问题是挤占了企业的资金,降低了资金使用的效率。 对于较大的企业,建立专业的自保公司。 2.3.4转移风险:在危险发生前,通过采取出售、转让、保险等方法,将风险转移出去。
❹ 项目风险管理的管理方案
在全面分析评估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是风险管理工作的成败之关键,它直接决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因此,详实、全面、有效成为方案的基本要求,其内容应包括: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原则和框架、风险管理的措施、风险管理的工作程序等。 1. 可行、适用、有效性原则
管理方案首先应针对已识别的风险源,制定具有可操作的管理措施,适用有效的管理措施能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 经济、合理、先进性原则
管理方案涉及的多项工作和措施应力求管理成本的节约,管理信息流畅、方式简捷、手段先进才能显示出高超的风险管理水平。
3. 主动、及时、全过程原则
项目的全过程建设期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设计阶段、招标投标阶段)、施工及保修阶段、生产运营期。对于风险管理,仍应遵循主动控制、事先控制的管理思想,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调整管理方案,并将这一原则贯彻项目全过程,才能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4. 综合、系统、全方位原则
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工作,不仅其产生的原因复杂,而且后果影响面广,所需处理措施综合性强。例如项目的多目标特征(投资、进度、质量、安全、合同变更和索赔、生产成本、利税等目标);因此,要全面彻底的降低乃至消除风险因素的影响,必须采取综合治理原则,动员各方力量,科学分配风险责任,建立风险利益的共同体和项目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将风险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
5. 风险管理方案计划书内容框架
计划书一般应包括:①项目概况;②风险识别(分类、风险源、预计发生时间点、发生地、涉及面等);③风险分析与评估(定性和定量的结论、后果预测、重要性排序等);④风险管理的工作组织(设立决策机构、管理流程设计、职责分工、工作标准拟订、建立协调机制等);⑤风险管理工作的检查评估。 1 经济性措施
主要措施有合同方案设计(风险分配方案、合同结构设计、合同条款设计);保险方案设计(引入保险机制、保险清单分析、保险合同谈判);管理成本核算。
2 技术性措施
技术性措施应体现可行、适用、有效性原则,主要有预测技术措施(模型选择、误差分析、可靠性评估);决策技术措施(模型比选、决策程序和决策准则制定、决策可靠性预评估和效果后评估);技术可靠性分析(建设技术、生产工艺方案、维护保障技术)。
3 组织管理性措施
主要是贯彻综合、系统、全方位原则和经济、合理、先进性原则,包括管理流程设计、确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标准制定、人员选配、岗位职责分工,落实风险管理的责任等。还应提倡推广使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
来自西门子的项目风险管理课程大纲:
【内容概要】
十、风险应对计划
十一、风险跟踪和控制
【课程纲要】
【第一天上午】
【第一天下午】
【第二天上午】
十、定量分析
十一、风险优先级打分表
十二、EMV 和应急储备金估算
【第二天下午】
十三、决策树
十四、风险应对计划
十五、现实的预算和进度计划实施
十六、风险跟踪和控制
❺ 风险管理制度是什么
风险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加强公司风险管理,预防事故发生,实行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制定本制度。
2、范围
2.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2.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2.4所有进人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2.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2.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2.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2.8企业周围环境;
2.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3、职责
3.1总经理委派生产副总经理组织建立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
3.2生产副总经理直接负责风险评价领导工作,组织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成立评价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3.3安全科是风险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的培训工作,负责公司巨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评价分析,负责公司各单位风险评价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建立、更新重大危险源档案,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3.4各部门负责人负责低风险即等级判定为重大风险一下(不包括重大风险)各级风险的风险分析、记录、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
3.5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应负责组织、参与风险评价工作,提供相关资料,要求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6风险评价和控制主要为从事该工作的人员服务,要求该项工作的从业人员进行评价。评价初期,可由各级管理人员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进行示范,逐渐转变由从业人员自行评价,从业人员风险评价可与技能考核相结合。
3.7非本公司施工单位到车间从事某项工作时,风险评价和控制由施工单位为主、车间为辅一起进行讨论、分析,分析人员签字也应包括两部分人员。审核审定由施工单位管理人员负责。
3.8同一项目涉及多个部门作业(维修、电器、仪表、外单位等)由各部门自行分析评价后,项目负责人进行汇总。
4、控制程序
4.1风险的分级管理
4.1.1风险评价根据《风险评价准则》进行分级;
4.1.2各部门负责对所管辖范围内所有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
4.1.3作业风险。巨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经安全科复审签字后,报公司领导终审批准;重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后,报安全科终审批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或该部门专(兼)职安全员终审批准。
4.1.4岗位(装置、部位等)风险。巨大风险和重大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由所在部门作为重点部位和关键装置按照《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应由所在部门采取隔离、防护、制定操作规程等措施降低风险。
4.1.5风险评价、分析职责:
项目规划,设计前应由有资质的机构做安全预评价;
项目的建设应由技术部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项目投产运行后,常规和非常规活动风险应由各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较重要的工艺改变应由技术科、安全科负责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设备新增或拆除的风险分析应由设备技术科负责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事故及潜在紧急情况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评价,并做好控制记录;
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均由所在部门进行作业风险分析;
原材料、产品运输、贮存和使用过程的风险分析应由供应、销售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应由有评价资质的单位进行风险评价。
4.2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4.2.1直接作业的风险评价方法为工作危害分析(JHA);
4.2.2岗位、部位、装置等风险评价方法为工作危害分析(JHA);
4.2.3重要设备、关键设备的风险评价为安全检查表(SCL);
4.2.4经生产副总经理批准的其他风险分析方法。
4.3评价准则
公司定性风险评价按《风险评价准则》进行,需进行定量的风险评价由风险评价小组采用合适的评价准则。外部评价由相关资质机构自行选用评价准则。
4.4风险评价活动的实施步骤
4.4.1生产副总经理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有安全评价工作经验和安全生产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
4.4.2各相关部门收集、整理风险评价所需资料,提交评价组织。
4.4.3危害辨识,实施现场检查、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4.4.4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
4.4.5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控制措施。
4.4.6得出评价结论。
4.4.7风险评价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3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一下因素:
火灾和爆炸;
冲击和撞击;
中毒、窒息和触电;
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露;
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人机工程因素(指人员、设备、工作环境合理匹配,使设备、环境适应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从而使操作简便准确、失误少);
设备的腐蚀、缺陷;
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4.5确定重大风险
4.5.1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4.5.2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4.5.3公司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4.6风险控制的内容
4.6.1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公司的经营运行情况;
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4.6.2控制措施应包括:
a.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b.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c.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d.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
4.6.3风险控制管理:
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落实所选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对于确定为重大风险的项目。需建立档案,内容包括:
a.风险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
b.审查意见;
c.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
d.治理时间表和负责人
e.竣工验收报告。
4.7风险信息更新
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风险评价的频次一般每年一次,当下列情形发生时,公司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4.8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
4.8.1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按照《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规定,识别公司生产区域范围内的重大危险源。公司现有重大危险源有三氯氢硅贮存罐区。
4.8.2重大危险源管理按照《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4.9风险管理的宣传、培训
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所在岗位的风险,并掌握控制风险的技能。
4.10风险评价准则
4.10.1术语
(1)风险:风险(R)是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L)及后果(S)的结合。
风险R=可能性L×后果严重性S
(2)危害:也较危险源、危险因素、危害因素,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3)危害辨识: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4.10.2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表1 风险评价方法
作业活动 选用方法 频 率 备 注
直接作业活动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作业活动前进行 检维修作业
岗位、部位、装置 首选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其次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每年一次 一个工序如:三氯氢硅充装
关键、重要设备 安全检查表法(SCL) 每年一次 氢压机、隔膜压缩机、冷冻机单个设备
4.10.3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和安全检查表法(SCL)及风险等级判定
(1)工作危害分析(JHA)
a.工作危害分析流程
b.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的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c.作业步骤应按实际作业步骤划分,佩戴防护用品、办理作业作业票等不必作为作业步骤分析。可以将佩戴防护用品和办理作业票等活动列入控制措施。
d.作业步骤只需说明什么,而不必描述如何做。作业步骤的划分应建立在对工作观察的基础上,并应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进行分析。
e.识别每一步骤可能发生的危害,对危害导致的事故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及严重性也应识别。识别现有安全措施,进行风险评估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
f.如果作业流程长,作业步骤很多,可以按流程将作业活动分成几大块。每一块为一个大步骤,可以再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
g.对采用工作危害分析的评价单元,其每一步骤均需判定风险等级,控制措施首先针对风险等级最高的步骤加以控制。
h.频繁进行的类似作业,可事先制定标准的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
(2)安全检查表(SCL)
a.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和评审。
b.检查项目列出之后,还应列出与之相对应的标准。标准可以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可以是行业规范、标准或本企业有关操作规程、工艺规程等。列出标准后,还应列出不达标准可能导致的后果。
(3)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和安全检查表(SCL)风险等级判定
a.危害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见表2.
表2 危害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序号 标 准
5 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过类似事故、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事件。
b.危害后果严重性S判定准则见表3
表3 危害后果严重性S判定准则
S值 人员 财产损失/万元 停车 其他
5 造成人员死亡 ﹥60 公司停车 重大环境污染
4 造成人员重伤 ﹥20 部分关键装置停车 公司形象受到重大负面影响
3 造成轻伤 ﹥10 降低生产负荷 造成环境污染
2 造成人员轻微伤 ﹤3 影响不大,几乎部停车 造成轻微环境污染
1 无人员伤亡 无损失 无停车 无污染、无影响
c.风险等级R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见表4
表4 风险等级R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风险等级 风险(R=L×S) 控制措施
巨大风险 20~25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重大风险 15~16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中等风险 9~12 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交流
可接受风险 4~8 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定期检查
可忽略风险 ﹤4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保存记录
4.10.2识别危害(危险源)方法
(1)按物的不安全状态(使事故可能发生的不安全舞台条件或物质条件)进行识别
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将物的不安全状态归纳为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以及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等4大类。
(2)按人的不安全行为(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能发生的行为)进行识别
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归纳为操作失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等13大类。
(3)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识别
根据GB/T13861-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类: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心理和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