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复旦药学院临床药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大致有哪些就业方向是什么
临床药学目前有教师4名,其中教授2人、讲师2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各1人。另外,临床药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离不开附属医院的大力支持,我们拟聘请医院的临床医学和临床药学的专家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共同负责临床药学的课程教学、临床实习和科研工作。 科学研究 结合临床药物应用与评价开展科研工作,对创新药物与上市后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及适用性进行系统的科学评价。如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给药研究,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体内过程评价,药物流行病学,药物利用评价与药物经济学研究等。申请国家和市级的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与基金,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新与863项目,卫生部、药监局有关课题和上海市科委和卫生局课题。发表高水平论文、申报省部级科研成果。人才培养 具有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培养临床药学高级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为本科生开设《医院药学》、《临床药学概论》和《临床药物动力学》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药物临床评价》和《药物基因组学》等课程。
㈡ 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的公司简介
公司位于南京江宁科学园,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厂区占地170亩,布局合理,建有办公大楼、生产和辅助生产厂房、新药研发和质量检验中心、仓储中心、职工食堂与宿舍等生活区。
江苏奥赛康有限公司始终秉承“以研究为源,以健康为本”的企业理念,下设有药物研究所和DDS研究中心,2007年被认定为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南京市抗消化道溃疡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南京市产学研研究基地;研究所下设有药物合成室、药物分析室、药物制剂室、创新药物研究室等,新药研发基础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现在每年在研项目10个以上。2006年以来公司已申请专利45项,其中已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这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恪尽社会责任。公司与各科研机构、大学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2002年开始在江苏设立了“奥赛康临床药学基金”,先后支持了省内医院和科研单位多项临床科研项目;在南京工业大学设立“奥赛康奖学金”、“奥赛康奖教金”、“奥赛康科研基金”,培养优秀科研人才;与药学会建立伙伴关系,成立“奥赛康药学基金”,支持国内药学发展。汶川大地震时公司捐赠药品及现金,获南京市“5.12抗震救灾博爱奖”。
㈢ 山东大学药学院的科研情况
学院拥有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中心、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中药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日药物筛选中心等多个国家或省部级专门研究机构。拥有“药物化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山东省 “微生物与生化药物”、“药剂学”、“药理学”省级重点学科和“山东省药物分子设计和创新药物”省级重点实验室。拥有通过国家GLP认证的山东大学新药评价中心、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山东大学执业药师培训中心等机构。学院还与多家大型制药企业在校内联合建立了新药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如山东大学-鲁南天然药物研究院、山东大学-瑞阳新药研究基地、山东大学-齐都创新药物研究基地等。学院科研力量雄厚,实验条件完善。拥有 17000 平方米的教学、科研用房及 Bruker AVANCE 600型核磁共振波谱仪(配超低温探头)、A PI4000液质联用仪、高分辨气质联用仪等大型精密仪器。近年来,药学院实施教学、科研与产品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建设,提升可研开发能力,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医药经济发展。近五年来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近100余项,目前在研国家级重大课题50余项,与企业合作课题17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8项,新药证书15项,国家发明专利31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亿元,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学院按照全方位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学院的科研教学水平。平均每年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前来讲学25人次,每年聘请流动岗特聘教3~7名,每年出国访问、参加学术会议、合作研究及进修10余人次,派出留学生3~8人,接收留学生3~5人,来访学生5~10人。与韩国Duksung Women's University、美国Kansas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等8所大学的药学院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日本东京大学联合建立“山东省中日药物筛选中心”,并联合创办国际性学术期刊《BioScience Trends》和《Drug Discoveries& Therapeutics》。其中《BioScience Trends》已被SCI收录;与英国Bath 大学联合申报欧盟合作课题获得了成功;与美国M innesota药学院、Georgia州立大学生化学系、美国华盛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20多所大学的药学院建立了合作联系。
㈣ 北京大学药学院的教学科研
有药物化学、生药学、药剂学、化学生物学和临床药学5个博士点和药物化学、生药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无机化学、临床药学6个硕士点;药学作为一级学科为药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大药学”博士点,标志着药学院各学科均可招收博士生。学院现有各类学生2217人,其中博士生、统招研究生、研究生班学生297人,六年制本硕连读学生570人,四年制本科学生153人,承认教育专升本、专科学生1197人。
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6年制本硕连读的长学制学生。在实施长学制招生计划和六年一贯、本硕融通的培养模式后,学院注意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与学” 的观念。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在教学体系、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素质教育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调整与改革。在“加强基础、注重素质、因材施教、强调创新、面向未来”的培养方针下,突出了学生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大力提倡教授讲授基础课,加大推进本科生早期进入实验室的力度,适当减少了课堂授课时间。制订了长学制分流条件及二级学科培养细则,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成效显著。
为适应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编写了多种高水平教材,其中为六年制本硕连读编写的特色教材17部已正式出版9部;主编全国规划教材8本,参编10本。有12本教材获“十一五”规划教材立项,2本教材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3本教材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别获2006年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二、三等奖。《无机化学》、《药用植物学》被评为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材。《药物化学》获得2006年国家精品课程。
教育改革研究《大药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获2001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1世纪初药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2004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全面改革医药专业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内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获2004年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药学院新生导师制的创建与发展》获2004年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承担着十几项教育教学立项课题研究,其中包括“十一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5个。
学院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疾病”即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老年性疾病;以及在核酸、寡糖、多肽和微量元素 “四大内源性物质”和天然药物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重点学科(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理学)为依托,在核酸化学、多肽化学、糖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等方面积累了较雄厚的基础,取得了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成绩,有些研究已处于国际前沿水平。在分子药理、细胞化学、药物设计、筛选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也达到与国际同步水平。目前承担着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了“九五”211工程和“十五”“211”工程项目的建设。
近五年发表论文965篇,其中被SCI收录的416篇;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30项,其中国家级4项,部、委、局、北京市级26项;获国家各级名类科研经费(“纵向”)4500万元。
㈤ 河大医学院和新乡医学院哪个好
新乡医学院比较好,因为新乡医学院是国家“十三五”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
一、师资力量:
1、河大医学院:有专兼职人员20人,其中兼职院士1人,教授、副教授9人,讲师、实验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9人。
2、新乡医学院:学校有教职工153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15人,专任教师911名,正高职称的专任教师占11.86%。
二、教学建设:
1、河大医学院: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免疫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
2、新乡医学院:学校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河南省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9个河南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卓越医生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项。
三、科研成果:
1、河大医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卫生部科研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医学创新人才工程基金、河南省自然基金、科技攻关计划等。
2、新乡医学院: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7项,包括面上项目1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项、河南联合基金项目6项,直接经费总计达1331.1万元。
㈥ 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药学怎么样
学术氛围很浓,在科研、师资方面都有自己特色优势。
1、师资
药学院现有正式在编人员103人,专任教师82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其中:正高33人,副高37人,中级12人,研究生导师5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90.2 %,具有留学背景的教师占比54.9 %。
2、学科优势
药学专业为广东省名牌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10月以新标准首家通过药学专业认证。临床药学专业于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科研成果
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广东省“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国家、省市级课题227项,研究经费1.68亿元。
在Signal Transct Tar、Angew Chem Int Ed、Adv Sci、Adv Materil、J Med Chem、Brit J Pharmacol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SCI论文580余篇,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国际PCT专利130余项,其中授权76项。获广东省药理学会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
以上内容来源: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学院概况
㈦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的学科建设
药剂学 是研究制剂及其给药系统的设计、生产和质量控制等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基本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达到安全、有效、质量可控、顺应性好的特点应用于临床,发挥防病、治病和诊断的作用。
华西药学院药剂学学科成立于1952年,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权,1991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为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5年被教育部批准建立了国内唯一的靶向药物及释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批准为全国重点学科。
现由药剂学、临床药学、物理药学、中药制剂、药用高分子材料等教研室和靶向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成。 目前共有教师29人,其中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共有教授10人(兼职1人),副教授12人,近8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研究实验室总面积3000平方米,在读研究生共116人;其中,博士生36人,硕士生80人,已授学位合计209人。其中,博士学位58人,硕士学位151人。
2001年以来,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课题3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近30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4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横向课题300余项,到帐科研经费近5000万元。发表论文 500 余篇;其中被SCI、EI收载150余篇;主编专著和教材8本,参编15本;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篇。
药物化学 是一门以创制新药为目的,通过设计和合成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 (生物大分子) 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
该学科点由药物化学教研室、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和天然药物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组成。共有教师22人,正高11人,副高5人;其中博士导师6人,硕士导师5人,专业实验室总面积2000㎡,在校研究生165人;其中博士生26人,硕士生50人。巳授学位合计227人,其中博士学位47人,硕士学位180人。
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骨质疏松防治药物、老年病药物、主动靶向药物、手性药物、多肽药物、药用生物碱化学、天然活性成分等。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项,省部级基金项目15项,横向80余项,共获科研经费14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60 余篇,申报发明专利9项,获准6项,并获省、部级奖5项。
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是华西药学院学科发展的主攻方向。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整合了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和化工学院与创新药物研究相关的优势学科,在“十五”期间,通过开展“ 211工程”子项目建设——“创新药物、现代化中药与工程”,在创新药物的研究上已形成我校具有理、工、医等领域交叉的特色研究方向。 在子项目建设期间,学校投资 3000 余万元建成新药学科教大楼,投入“211工程”专项建设经费400余万元用于购买液质联用仪等大型设备,使华西药学院的科学研究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已逐步形成了几个各具学科特色的研究方向,在计算机辅助的骨、肝靶向药物的设计、合成和生物特性研究方向,靶向给药系统研究方向,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方向,制药工程技术研究方向,绿色化学与技术研究方向已取得重要进展。
该“211工程”子项目负责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攻关课题3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9项,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2项,博士点基金6项,其它基金45项,横向课题300余项,共获科研经费近3000余万元。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1个,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篇,提名奖1篇,发表研究论文累计达700余篇,其中SCI论文110余篇。编写出版《靶向治疗分子基础与靶向药物设计》和《中国青藏高原药用植物图志》2部专著,全国统编教材《药物化学》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获教育部提名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高校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各类省、部级奖50余项。申请专利14项,授权7项,其中有2项为美国专利。
㈧ 武汉大学药学院的科研机构
药物分析与筛选研究所总体目标是在药物分析与筛选领域开展前沿研究工作并培养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及博士后等多层次高级专业人才。
本研究所由4名教师组成,其中珞珈学者特聘教授1名(博导)、教授1名(博导)、副教授2名。
科研方面,本研究所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和青年基金2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300万元。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晨光计划项目1项,武汉大学引进人才及创新科研项目5项及校企合作项目多项,近年来本研究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多项。
教学方面,已完成药物分析专业的基础及专业课程建设,并开设了完备的药物分析相关课程,“药物分析”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承担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1项,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等共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多篇,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药物分析学》(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人才培养方面,本研究所每年共招收博士生2-4名,硕士生8-10名,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及大学生创新科研20余人。本所学生就业形势很好,就业渠道分别为赴美国、日本及国内一流大学及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高校及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中外合资企业及国内大型企业从事药物相关研发与管理工作。
本研究所研究特色是运用微柱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色谱-质谱联用、激光诱导荧光、生物传感等现代分析技术为手段,研究药物的新的分析方法学及作用机理、集成化微纳流药物分析装置、药物分子识别材料、以及药物有效成分筛选及质量控制。开展的研究方向包括:1. 药物的色谱及电泳分离新方法;2. 药物分子识别材料及其应用;3. 微纳流控药物分析装置及其集成化;4. 荧光探针试剂的合成及其应用;5. 生物传感及药物电分析方法;6.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鉴定及质量控制;7. 药物筛选新方法;8.单细胞分析。 生物药物研究所系是以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其它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借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化学和物理手段,研究生物技术药物(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天然产物等)、药物在体和体外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大规模筛选的学科。目前有基因工程药物(常见病相关基因研究、基因工程疫苗、DNA疫苗、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剂、多肽类药物)、生物化学制药工程(包括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及相关的药物分析及筛选)、肿瘤组织芯片、分子药理学和环境保护产品开发等六个研究方向,从上述几个研究方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
本科生培养以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合格生源为主要任务,兼顾培养社会上需要的本科应用人才。本研究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现用专业课教材将在五年内逐步用世界著名英文原版教材取代,它们是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制药工艺学、发酵工艺原理、细胞及分子免疫学、生物信息学及基因工程研究方法。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和自主培养师资的规模,使本科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在五年后全部采用双语教学。研究生课程全部采用英语授课,争取把发酵工艺原理、细胞及分子免疫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研究方法建设成学院或学校优质课。五年里引进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教师五名。
本研究方向下设如下几个研究室:
(1)基因工程药物学实验室是一所从事基因工程研究与开发的综合性实验室,它主要从事常见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寻找疾病相关基因,开发具有临床意义的药物。为开发创新药物提供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发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药物,多肽药物,多糖类药物,开发多种疫苗(蛋白质疫苗、DNA疫苗),基因工程诊断试剂。治疗用细胞因子和基因治疗等。
(2)生物化学制药工程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从事生化药物研究和开发(包括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药物筛选及分离分析),以及基因工程药物下游技术研究工作,包括微生物发酵工程学、药物在体和体外相互作用、药物筛选及药物分析提纯工艺研究。
(3)肿瘤组织芯片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分类、储存和制备各种肿瘤组织切片,并将其制备成芯片,供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以及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材料,如下设备是实验室的必须设备:二氧化碳培养箱、液氮罐、各型切片机、荧光、倒置及常规显微镜、放射性同位素检测仪、以及其他细胞生物学研究用仪器。
(4)环境保护及石油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要从事石油生物降解过程的研究,分离克隆参与烷羟生物降解过程关键酶的基因,用于构建能高效降解烷羟的重组菌株。研究污水处理的微生物学,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化学药物研究所是立足于适应我国医药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药学人才的培养,为提升我院药物化学专业科研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成立的。药物化学专业自1994年开始向全国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经过14年教学和科研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雄厚的师资力量。本所现有在职教职员工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2004年获得药物化学硕士点授予权,博士点挂靠在武汉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生导师7人,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和本科生考研率一直位居学校前列。所有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7名,在读博士1名),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约占60%。人员构成反映出教学队伍老、中、青相结合,梯队层次好,教师教辅人员配备合理,互相协作。
化学药物研究所充分发挥武汉大学具有较强的化学、生物与医学的综合实力和优势资源,使药物化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专业方向,主要包括抗肿瘤、抗病毒药物研究,手性技术与药物合成研究,药物设计、合成及技术开发,天然药物化学及先导化合物研究,生物模拟天然离子通道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手性药物的电化学催化合成与分子识别,制药反应工程和药厂工艺设计等。
化学药物研究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科发展。现拥有多名学科带头人,获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30 多项。已发表上百篇研究论文,其中多数为SCI收录。申请各项专利 25 项,获批 15 项。化学药物研究所的科研条件正在日益改善。药学院现拥有各类先进设备的实验中心,目前有400 MHz核磁共振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荧光光谱仪和紫外光谱仪等用于药物化学研究的大中型分析仪器。
化学药物研究所决心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从事药学研究的专门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也为实现药学院成为湖北省和全国的药物(新药)研究、开发与评价中心及药学人才培养基地这一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㈨ 周欣的科研项目
1、 杠板归马兰草等贵州苗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60293)(在研)
2、 保妇康泡沫剂的指纹图谱研究[黔科合农社字(贵州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1)1115号)(已结题)
3、 丹香葡萄糖滴注液指纹图谱研究(贵州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研究开发专项项目[黔科合中药专字[2003]21号](已结题)
4、 心血丹(复方丹参)注射液的指纹图谱研究(2001年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基金[黔科教办[2001]6号])(已结题)
5、 银杏天宝指纹图谱研究(贵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02]筑科技合同字第24号)(已结题)
6、 银杏叶片指纹图谱的研究(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黔科合人字(2003)0311号])(已结题)
7、 贵州省GAP种植的2种道地中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2005年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基金[黔省专合字(2005)249号])(已结题)
8、 杠板归等几种苗药材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2006年贵州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研究开发专项项目[黔科合农字[2006]5007号])(在研)
9、 姜黄、蓬莪术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贵阳市2006年计划项目[筑科农字(2006)第42号])(在研)
10、茯苓等3种苗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高层次人才科研条件特助经费项目[TZJF-2006-25])(在研)
11、一种治疗妇科疾病的中药新药临床前药学研究(贵阳市2007年计划项目[2007]筑科合同字第5-2号)(在研)
12、道地药材吴茱萸生物碱成分的质量控制研究(2007年贵州省国际合作项目[黔科合外G字(2007)400117号])(在研)
㈩ 方朝晖的科研项目
在研国家、省部级课题9项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益气养阴活血法对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氧化应激损伤的干预研究
2、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益气养阴活血法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血管氧化应激损伤的干预研究
3、安徽省“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血管病变的中药干预研究
4、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型糖尿病前期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
5、民政部老年学和老年医学课题:安徽省汉民族周围骨骨密度测量暨骨质疏松的不同药物与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
6、安徽省“十五”科技攻关课题“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医症候学调查及诊断标准研究”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药开发专向课题“丹蛭降糖胶囊的研究”
8、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丹蛭降糖胶囊改善糖尿病血管内皮氧化应急损伤的研究”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益气活血中药有效部位配伍对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间通讯的影响”
10、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课题“中药降糖复方再优化(FOP)研究”
11、骨质疏松症研究的国家高等院校博士学科专项基金项目
12、参加了清华大学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持的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现代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寒热证候的基因组信息学基础研究
13、同时参加了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