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申请剑桥大学
通过剑桥大学主页,这里为申请者提供了最新最完整的剑桥招生计划和各种相关信息。剑桥所有课程分为三大类:本科课程(Undergraate Courses);研究生课程(Graate Studies),包括硕士与博士;还有一些特殊课程,比如工商管理硕士(MBA)、技能培训、夏令营、创业培训,还有所有教育课程都算在这里。
❷ 薛向欣的科研项目
1、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钒钛磁铁矿高效利用的资源/产品一体化的过程耦合与多组分优化利用”,
2007.7-2011.8
2、国家“十五攻关” “硼铁矿高炉分离新技术”,2002.1-2005.12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钒钛资源冶金过程有价组元强化迁移规律及分离理论”,2011.1-
2004.12,首席负责人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非牛顿冶金熔渣的若干物理化学问题——攀西地区含钛高炉渣的基础研
究”,2001.1-2004.12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油页岩的油/岩分离和脱油残渣的生态化利用方法”,2007.1-2009.12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硼矿物的抗中子辐射性能及低成本屏蔽材料研究”,2008.1-2010.12
7、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我国含钛炉渣生态化利用方法及应用基础研究,2007.1-2010.12
8、国企课题:高炉冶炼高铬型钒钛磁铁矿关键技术研究,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2011
9、国企课题:承德钒钛磁铁矿适度还原-高效选分技术,河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承德分公司,2010
10、国企课题:含硼生铁直接冶炼硼钢工艺研究,辽宁凤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2009
11、 国企课题:新型含硼抗中子辐射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凤城化工集团有限公司,2010
❸ 牛顿问题
“牛顿问题”是这样的:“有一牧场,已知养牛27头,6天把草吃尽;养牛23头,9天把草吃尽。如果养牛21头,那么几天能把牧场上的草吃尽呢?并且牧场上的草是不断生长的。”
这类题目的一般解法是:把一头牛一天所吃的牧草看作1,那么就有:
(1)27头牛6天所吃的牧草为:27×6=162
(这162包括牧场原有的草和6天新长的草。)
(2)23头牛9天所吃的牧草为:23×9=207
(这207包括牧场原有的草和9天新长的草。)
(3)1天新长的草为:(207-162)÷(9-6)=15
(4)牧场上原有的草为:27×6-15×6=72
(5)每天新长的草足够15头牛吃,21头牛减去15头,剩下6头吃原牧场的草:
72÷(21-15)=72÷6=12(天)
所以养21头牛,12天才能把牧场上的草吃尽。
那剩下的...你就自己算咯..换个数就行了.
❹ 牛顿盘怎么做
制作一个简单的牛顿盘所需要的材料非常简单:七张分别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卡纸,一把小剪刀,一根5号织衣针,一根筷子。
制作过程:
1. 先用剪刀分别在七张色卡纸上剪下大小完全一样的圆形部分。
2. 再用织衣针分别在七张不同颜色的圆形色卡纸的圆心部位穿一个洞。
3. 接着把圆形色卡纸从圆心出发到边缘剪一条缝。
4. 最后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将七张色卡纸从切口交叉重叠起来,并把中心洞口对齐,用筷子穿过小洞,固定住。
牛顿盘制作完毕后我们就可以用它来做实验了。
实验的方法也很简单:用手指捏住筷子的一端,用力旋转它。
我发现,当这个彩色的圆盘转得很快时,它渐渐变成了白色。看来用反向实验的方法能够证明牛顿的发现是正确的。
❺ 牛顿的自然科学是如何逐渐被大家接受的呢
可以从牛顿的身上看到牛顿的自然科学的发展
牛顿
人们普遍认为,牛顿是大科学家,是近代科学的象征。他生前就成为科学界的主宰,几乎被当作偶像崇拜。他作为英国皇家学会连任24年的终身会长,法国科学院至尊的外国院士,还兼任英国造币局局长和国会议员,并前所未有地被封为贵族,获得爵士称号。他死后作为自然科学家又第一
个获得国葬,长眠于威斯敏特教堂,还是历代帝王和第一流名人的墓地。 牛顿身后的声望有增无减。 他不仅以不朽的著作《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等流传于世,而且由于后继大师们的发展,他的思想观念长<BR>期统率着科学战线上的士卒。他在物理、数学研究上的主要成果,至今仍是<BR>各国大中学生必修的功课。
少年时代的牛顿不像高斯、维纳那样,从小就显露出引人注目的科学天才;也不像莫扎特那样表现了令人惊叹的艺术禀赋。他跟普通人一样,轻松愉快地度过了中学时代。如果说牛顿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的动手能力相当强。他每做一件东西,总是一声不吭地埋头苦干。如果做得不合适就拆了重做,绝不马虎。他做过会活动的水车;做过能测出准确时间的水钟;还做过一种水车风车联动装置,使风车可以在无风时借助水力驱动。
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暴风雨侵袭英格兰。狂风怒吼,牛顿家的房子直晃悠,就像要倒了似的。牛顿为大自然的威力迷住了,不禁想测验飓风的力量。他冒着狂风暴雨来到后院,一会儿逆风跑,一会儿顺风跳。为了接受更多的风力,他索性敞开斗篷向上跳跃,认准起落点,仔细量距离,看狂<BR>风把他吹出多远。
1661年,18岁的牛顿从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剑桥大学。这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是全国青年学生向往的最高学府。尽管牛顿在中学里是个优等生,可是剑桥大学集中了各地的尖子学生,他的学习成绩赶不上别人,特别是数学的差距更大。牛顿并不气馁,就像他少年时代喜欢思考问题一样,踏踏实实地学习,直到透彻地理解为止。他在大学的头两年里,除了学习算术、代数、三角以外,还认真学习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弥补了过去的不足。他又钻研笛卡儿的《几何学》,熟练地掌握了坐标法。这些数学知识,为牛顿后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史上的奇迹
1665年,牛顿22岁,他从剑桥大学毕业了。在两年的乡居期间,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白光的组成,并且开始研究引力问题。
1666年1月,有一天牛顿请母亲和弟妹到自己房间里来。房间里黑洞洞的,只从窗子的一个小孔中透过一线阳光,在墙上照出一个白色的光点。牛顿让他们注意看墙上的光点。他手里拿着自制的三棱镜,放在光线入口处,使光折射到对面墙上,光点附近突然映出一条瑰丽的彩带。这条彩带同雨后晴空中出现的彩虹一样,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组成。牛顿和自己的亲人共同观赏了人工复现的自然景象。后来,牛顿又用第二个三棱镜把七种单色光合成白光。他用白光分解实验宣告了光谱学的诞生。
牛顿在探索光色之谜的同时,还在探索引力之谜。1666年秋天的一个下午,牛顿长时间埋头工作以后有些疲倦,就到后院去散步。他信步走到苹果树下,坐在长凳上观赏田野秋色。他不由得又想起了引力之谜,思维翻腾起来。 突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熟了的苹果为什么会向下掉?地球在吸引它?对,是地球的吸引!苹果熟了向下掉,扔到空中的石头也要向下掉,都是因为地球在吸引它们。地面上的东西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月亮所以会绕着地球转,也是因为地球在吸引着它。想着想着,牛顿的眼里闪出奇异的光芒,他长时期来想了又想的问题,终于找到了解决的线索。
牛顿发现了天地万物间都存在着引力,这种引力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所谓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十多年以后,牛顿出色地证明了这个定律是完全正确的。
1684年 1月,在伦敦皇家学会的一个房间里,哈雷、胡克和瑞恩在讨论有关作用于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问题。这三个科学家虽然都认识到了引力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是由于他们数学分析能力不足,无法证明这点。他们反复研究了几个月,始终琢磨不透。
哈雷想到了以刻苦钻研著称的牛顿。1684年 8月,哈雷从伦敦来到剑桥大学向牛顿请教。当时,牛顿已经完成从开普勒定律到万有引力的论证。
哈雷深刻认识到牛顿这份计算的重要性,恳请牛顿发表他的著作。牛顿被说服了,开始动手写作划时代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巨著从内容、结构到数学方法的选用方面都遇到极大的困难。
牛顿以他非同寻常的才智,牺牲休息时间,放弃娱乐活动,夜以继日、如痴如狂地进行写作,终于大功告成。1686年4月完成第一编,第二、三编直到第二年春天才脱稿。全书于 1687年仲夏出版,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牛顿在《原理》这部巨著里,不但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把力学确立为完整、严密、系统的学科。他在概括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提出了“运动三定律”。这三条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共同构成了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的主要支柱。这座力学大厦是近代天文学和力学发展的基地,是机械、建筑等工程技术发展的基地,也是机械唯物论统治自然科学领域的基地。
❻ 牛顿的研究方法
正如他在物理学特别是力学中的贡献一样,不只是创立了某一种或两种新方法,而是形成了一套研究事物的方法论体系,提出了几条方法论原理。在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集中体现了以下几种科学方法:
实验→理论→应用的方法
牛顿在《原理》序言中说:“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方去论证其他的现象。”科学史家 I.B.Cohen正确地指出,牛顿“主要是将实际世界与其简化数学表示反复加以比较”。牛顿是从事实验和归纳实际材料的巨匠,也是将其理论应用于天体、 流体、引力等实际问题的能手。
分析→综合方法
分析是从整体到部分(如微分、原子观点),综合是从部分到整体(如积分,也包括天与地的综合、三条运动定律的建立等)。牛顿在《原理》中说过:“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的方法,然后才用综合的方法……一般地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遍的原因为止,这就是分析的方法;而综合的方法则假定原因已找到,并且已经把它们定为原理,再用这些原理去解释由它们发生的现象,并证明这些解释的正确性”。
归纳→演绎方法
上述分析→综合法与归纳→演绎法是相互结合的。牛顿从观察和实验出发,“用归纳法去从中作出普通的结论”,即得到概念和规律,然后用演绎法推演出种种结论,再通过实验加以检验、解释和预测,这些预言的大部分都在后来得到证实。当时牛顿表述的定律被他称为公理,即表明由归纳法得出的普遍结论,又可用演绎法去推演出其他结论。
物理→数学方法
牛顿将物理学范畴中的概念和定律都“尽量用数学推演出”。爱因斯坦说:“牛顿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他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同经验相符合”,“只有微分定律的形式才能完全满足近代物理学家对因果性的要求,微分定律的明晰概念是牛顿最伟大的理智成就之一”。牛顿把他的书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正好说明这一点。
❼ 牛顿如何做科研
牛顿小时候家境较为贫寒,小时候自己动脑经想过很多问题。后来他的舅舅觉得他很有发展的前途,然后资助他去上学。
《北京晚报》曾载有《歌德分享牛顿的“遗产”》一文。文中说:“牛顿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方面曾有过卓越的贡献,但他却信奉上帝,说:‘没有神力之助,我不知道自然界中还有什么力量竟能促成这种横向运动’,认为上帝还是‘非常精通力学和几何学的’。牛顿在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后,当上了国会议员,再后又当上了企业主,从此在科学上再也没有什么重大成就,却在神学唯心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了。”文章接着谈到了歌德,说他“一反牛顿之道而行之,不信神。”
文章拿一位文学家来反对一位科学家就有点不伦不类,就有些奇怪了。更令人奇怪的是说,歌德分享了牛顿的遗产,歌德究竟分享了牛顿的什么遗产呢?他既然反其道而行之,又怎么说他分享了遗产呢?
文章似乎在告诉人,牛顿虽然在科研上有重大成就,但后期因为参加社会活动,又更专务宗教生活,以致阻碍了他的科学上的进展。
碰巧在该文的同一版面还有一篇短文:《名科学者的黄金时代》,其中说,“美国学者莱曼,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对数千名科学家、文学家的年龄作了考察,发现科学与文学家的黄金时代是26—36岁之间。”牛顿也可能在此法规之内,而且他的发明是多项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他发明了两项数学定理、微分法、积分法、万有引力定律、运动三定律等;使人类的知识眼界为之改观,你对他还有什么苛求吗?
这样的一位科学家始终虔信上帝,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不是在证明宗教与科学并行不悖,而且相得益彰吗?任何人,包括该文作者在内,都知道牛顿是一位极其虔诚的基督信徒。在英人W.C.丹皮尔著的《科学史》中,对牛顿的宗教信仰做了一些简短的评述:“他是一位哲学家,也有深挚的宗教信仰;但是他觉得这些问题是从人类知识的顶点才能看到的境界,而不是人类知识的基础;它们是科学的终点,而不是科学的开始。”
书中引牛顿的话说:“这最美丽的太阳、行星、慧星的系统,只能从一位智慧的与无所不能的神的计划与控制中产生出来……神是永久存在,而且无所不在的,由于永久存在及无所不在,他就成为时与空。”牛顿在他的《光学》一书中还告许我们,“自然哲学的主要任务,是从现象出发,而不臆造假说,从结果推到原因,一直推到最初的第一因,这一因肯定不是机械的。……从现象中不是可以看出有一位神吗?他无实体,却生活着,有智慧而无所不在。他在无限空间中,正像在他的感觉中一样,看到万物的底蕴,洞察万物。而且由于万物与他混合无间,还能从整体上领会万物。”(Opticks,query28)牛顿研究科学的结果不但没有使他放弃信仰,反而像该文作者所说,他在宗教神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牛顿不但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他还是一位精深的哲学家,正像他说的:自然哲学的任务是在推求最后原因。
至于文学家的歌德,虽然对自然科学也发生过兴趣,但他并没有在牛顿的数学、力学和光学上的基础发扬而光大之。他对宗教的信心是逊牛顿一筹的,他对新教的某些教理确有不满,但对真正的基督徒生活,却非常服膺。在他著的《假构与真实》书中,热诚地谈到教友生活于圣事和基督的整个生活里。他对天主教的告解圣事备极称扬。他很悲痛地说,在他的青年时代,在良心上有过许多宗教方面的疑虑,却没有得到告解的援助,实在可惜!(见该书第三部第七卷)他把斯宾诺莎的“爱上帝的人不会努力让上帝回爱他”这句话当作克已自制的一例。(见罗素著的《西方哲学史》)他在死前不久对友人爱克曼说:“人类的心智文化,如何发展,科学如何进步,永远也不会高出从福音书里发射出来的道德光芒。”(见吴经熊《爱的科学》中所引)歌德屡次提到上帝和不朽的灵魂,如他在《与爱克曼谈话录》里曾说:“每一个非凡的人都被要求完成一个特殊的使命,一旦完成了这个使命,他就无需以同样形式存在于世上了,上帝对他另有安排。”又论灵魂说:“人应该信仰不朽,人拥有这种信仰的权利,这是符合人的天性的,人或许还会信仰宗教的许诺……就我而言,自己灵魂的永存可以通过对自身能动性的理解来证明。假如我至死奋斗不休,自然肯定会在现在这种存在形式,不再能承受我的灵魂的情形下,给我以新的存在形式。”这能说歌德不信神吗?
❽ 一个普通人要怎样成为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
其实他们根本不是天才,只是一群执着专注某事的普通人而已就像居里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