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是最主要的风险转移手段,随着保险经营技术的不断创新,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特别是保险业能够利用再保险技术,将集中起来的风险分散到更广的区域,乃至全球保险市场,从而为更大规模的保险标的提供保障,即便在发生重大风险损失时,也有能力及时提供经济补偿。 保险可以凭借长期经营和化解风险的经验,依靠广泛的分支机构,全面收集分析各种风险信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在风险苗头出现时及时识别出风险领域和环节,为社会提供风险警示。在风险发生后,保险根据自身职责,能够迅速参与风险处置和风险救助,为有效控制风险后果提供支持。 保险能够通过市场机制有效转移风险,降低政府在风险管理中的负担,通过大型跨国保险企业的机构网络,实现跨区域、跨国别的风险跟踪与处置,有效提高全球化趋势下社会风险管理效率。
㈡ 保险在我物流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可以保障你的货物损失,可以保障你的员工安全,可以保障你的财务损失,可以保障你的财产损失,更可以保障老板的财产安全。
一个企业的资产越大,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在风险的面前损失也就越多,希望有机会帮你分解!
㈢ 保险业在防控系统性风险中取得哪些成效
业内专家称,在一系列监管“组合拳”下,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重点领域和问题公司的一些突出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存量风险逐步消化,增量风险得到严格控制。目前,保险业各项主要指标运行平稳,风险抵御能力稳步提升。保险业偿付能力总体充足,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53%,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1%,显著高于达标线。
业内人士预计,2018年,保险业仍将保持稳健增长。保费方面,保险产品需求依然广阔,健康、养老等险种未来空间很大。利润方面,主要受益于准备金折现率上行带来的利润释放,同时剩余边际摊销的加速都可以保障2018年上市险企利润的增长。未来保险股的价值会随着内含价值的增长获得稳步的提升。投资端,2017年以来保险资金投资于股票和基金的比例均保持在13%左右,如果2018年投资比例维持13%,并考虑部分资金投入港股市场,预计给A股带来增量资金约2900亿元。
㈣ 风险管理与精算学这个专业学什么应用哪方面知识多一点
“风险管理与精算学”是以概率论、数理统计和金融学为基础的应用与交叉性学科,是现代金融、保险、投资业的科学基础。它培养的是社会经济领域(特别是金融保险业、投资业的管理和风险测评)的专业人员。具备精算专业知识的人员已成为我国人寿保险公司开业必备的前提和基础,是各公司抢夺人才、储备人才的热点。目前国内主要有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设有此专业方向。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于1992年设立了这一专业方向,并相继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还先后接受授权设立了北美精算学会考试中心、美国人寿保险管理学会考试中心(北京考点),成为国内培养风险管理、精算学和保险管理人才的重要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风险管理与精算学专业方向设立于1992年,是我国最早开展精算教育和研究的院校之一,2004年在应用经济学下设立风险管理和精算学专业博士点和硕士点。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在统计理论和模型应用方面的强大背景,本专业在精算模型的理论研究、实际应用和精算软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精算研究和实务方面的人才。
研究方向有:
l 养老金与社会保障精算:包括养老保险精算模型和应用;社会保险精算和监控系统;养老基金资产负债管理; 职业年金精算管理控制系统。
l 保险精算:包括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医疗保险和人寿保险中的生存分析;生命表和人口分析;人寿保险公司国际会计准则;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精算控制循环在保险公司管理中的应用等。
l 非寿险精算:包括风险分析、损失模型、汽车保险的定价系统等。
二、 培养目标
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培养目标为:具有宽广的精算和统计基础知识,形成系统和专门的研究方向,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能够探索和研究新的风险管理以及精算模型,开拓风险管理的应用领域。具有创新能力,治学严谨。
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培养目标为:掌握必要的精算和统计知识,能够为实际问题建立精算和风险管理模型,并用合适的软件和工具实施模型的测算和结果分析,毕业生应成为精算模型和应用方面的高级人才。
三、 研究机构
风险管理与精算中心
四、 导师介绍
王晓军,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应用统计研究中心副主任,北美精算学会精算师考试中心北京考点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保险精算、养老金、社会保障精算。主要著作有《社会保障精算原理》、《中国养老金制度及其精算评价》、《保险精算学》、《寿险精算学》。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多项科研课题,获多项科研优秀成果奖。
彭非,教授,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瑞士联邦统计局兼职研究员、中国人口学会理事、北京统计学会理事。主要的研究领域为:寿险精算、生存分析、人口分析。指导博士生方向为保险精算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的学术著作有:《Approche spatio-temporelle de la mortalite:cas de la Chine dans les annnes 1980》,《生存分析》,等。
孟生旺,教授,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曾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获各种科研奖励4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和译著6部。代表作有《保险定价:经验估费系统研究》,《实用非寿险精算学》,"Accounting for indivial over-dispersion in a bonus-malus automobile insurance system"等。
五、 培养方式
学习方式以课堂学习、讨论和上机实习为主,并与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相结合。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并考核合格后,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学生通过论文答辩后,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学位。
六、 对外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风险管理和精算学专业与国际著名的精算组织、设有保险精算专业的国际著名大学、外国保险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北美精算学会(Society of Actuaries, SOA)精算师考试中心北京考点设在统计学院。与澳大利亚安保集团合作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统计与精算中心。此外,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佐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iversity)商学院、波士顿大学精算专业、康涅狄格大学精算专业、澳大利亚精算学会、澳大利亚麦克里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等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和交流关系。
七、 毕业生就业情况
统计学院从1992年开始招收风险管理和精算学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每年招生8名左右,每年有3名左右的博士生以风险管理和精算学为博士论文方向。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保险公司、银行、政府部门和高校相关专业。2004年设立风险管理与精算学专业博士点、硕士点。2006年年和2007年相继有毕业生。
八、 主要专业课程
高等统计学、保险精算学、保险风险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抽样技术与方法、精算管理控制系统、统计模型、养老金精算模型、数据分析与SAS、寿险精算实务、非寿险精算实务、团体保险实务、Excel VBA应用
㈤ 保险公司等一般用什么风险管理软件
风险管理软件?为什么要用这个?
哦大概明白了,风险的评价看职业的,每个职业都有对应的职业代码~~~风险系数4或者4以上的要加费,有的干脆拒保
㈥ 利用大数据分析将保险业风险防控做到极致
利用大数据分析将保险业风险防控做到极致
互联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日渐普及之后,大数据的搜集变得更为方便和可行,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关注,甚至大数据本身也成了一个专门产业。保险作为基于大数法则运营发展的商业行为,对大数据的利用有着天然的倾向性。笔者围绕风险防控这一经营实务,围绕核保、核赔这两大关键节点,探讨大数据分析在风险防控中的应用,分析优势性,指出限制性,并基于行业现状对大数据分析的发展提出建议。
保险业面临风险控制新挑战
虽然风险防控是保险业发展过程中永恒的课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风险点层出不穷,恶意欺诈手段不断翻新,保险业风险防控受到的更为严峻的冲击。具体表现为:
1.行业竞争倒逼核保和理赔速度的提升,可能带来核保、核赔质量下降的负面影响。从纯理论角度和最理想化的角度来讲,核保和核赔这两个环节是可以为保险公司屏蔽所有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但付出的代价是用大量的人力对每个投保和理赔申请都进行大量的细致调查。这在保险公司实际运营中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为提升客户体验,保险公司的投保条件愈发宽松,核保核赔速度快,甚至免核保、免体检、快速赔付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吸引客户的“标配”所在。各家公司千方百计提高服务速度,核保核赔部门往往要承受客户和销售部门的双重压力。在此情况下,虽然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有了较大增长,但是承受的风险冲击将明显增大。公司管理层对业绩增长的期待,或多或少冲淡了本该固若金汤的风控意识。
2.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客观上增加了风险控制的难度。如今,网络销售、移动互联网销售日益被保险公司所重视。各种保险销售网站,成为了保险公司新的保费增长点。甚至客户通过手机微信等软件终端,就可以轻松完成投保或理赔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材料真实性验证难度较大,信息不对称性更为突出,机会型欺诈风险增加。异地出险的增加,也对理赔后续工作提出较高要求,容易出现保险服务流程衔接的空白。在传统保险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与客户面对面地沟通,其实也是一种了解客户的过程。但是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让这个过程消失。核保部门失去了一道天然屏障。这些都是增加了风险控制的难度。
大数据分析在保险业风险防控中的实际意义
虽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思维下的风险防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笔者认为,任何新技术的进步都是双刃剑。而且解铃还须系铃人,互联网技术带来的“麻烦”也必将由互联网技术本身来开出药方。这个药方就是大数据分析。
IBM公司曾用5个特征来描述大数据,既大量、高速、多样、低价值密度、真实性。这些特征其实也表明了大数据对风险防控的意义。
1.大数据时代下,核保环节通过大数据分析有条件对客户进行系统性风险扫描。具体来讲,在传统核保过程中,客户告知什么,保险公司就审核什么。核保人员要从有限的告知信息中,发现风险点的蛛丝马迹。这个过程中的风控主要依靠客户的诚信水平和核保人员的工作经验。而且大量的投保告知,也挑战了客户的耐心。面对大量的提问,客户很有可能引起反感,不认真填写告知内容或干脆放弃购买保险产品。但在大数据条件下,保险公司有条件从数据库中获取客户的大量相关信息。比如通过了解客户的就医记录,可以准确推断客户的健康状况;通过查询客户在各家保险公司的既往投保记录,可以分析投保人有无重复投保、短期内大额投保等高风险行为,等等。这些都将打破既往核保的管理思路,使得核保过程更加精确化。同时客户需要进行的投保告知大大减少,只要授权保险公司查询相关信息,即可快速得到核保结果。
2.大数据时代下,核赔环节通过大数据分析更可能发现理赔欺诈的线索,堵住风险漏洞。传统的核赔过程中,主要靠核赔人员的经验甄别风险,靠调查人员有意识的排查堵住理赔欺诈的发生。这种情况下,人为制造保险事故、虚报并不真实存在的保险事故、夸大保险事故损失金额,都成为可能发生的情况。但在大数据条件下,保险公司不同地区的既往理赔数据,甚至不同保险公司之间的理赔数据有可能汇聚成一个超级数据库。任何理赔申请,都可以先经过数据库的检验。
3.大数据分析辅助风险控制的理论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为进一步应用打下了基础。近年来,大数据的开发应用不仅得到了实务界的关注,也吸引了理论界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欺诈分析技术,就是综合了大数据模型、统计技术和人工智能在反保险欺诈领域的一项应用。目前这项技术已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模型,建立了相应的算法体系,具体包括有监督算法和无监督算法。笔者认为,这些理论研究虽然对保险实务从业者来讲有一些晦涩,但是今后的大数据分析甚至人工智能在保险业的应用,就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
基于大数据技术提升保险业风险控制
结合大数据技术本身的发展要求,以及当前保险公司实际运营情况。笔者在这部分将提出大数据时代提升保险业风险控制的具体工作建议。
1.以数据库建设为基础,在内部数据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争取建立全行业共享的大数据平台。在这里所讨论的所有大数据分析的优势,都建立在保险公司能够收集到海量有价值数据的基础之上。这种数据资源的整理,首先是公司内部资源的整理。特别是对于混业经营的大型金融集团来说,内部已有的数据资源整合就已经是非常伟大的成就。要让各家公司共享信息,注定是艰难的,这需要行业协会、监管部门的推动,需要各家公司站在更长远的角度展望保险业的发展。
2.保险公司要千方百计提升IT技术水平,储备大数据分析的技术力量。大数据分析对数据库技术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公司网络系统和数据计算能力面临考验。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要想进一步开发大数据资源,就必须有专门的统计分析人才。技术储备,不是过往运营数据分析等简单的数据开发,而是一整套科学的体系。保险公司有必要提前进行技术储备。
3.大数据分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数据安全和客户信息的保密管理。大数据和互联网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保险公司挖掘好这座宝藏,能够在风险防控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同时也担负着维护数据安全的重任。海量的个人信息数据存储在保险公司,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单个的数据泄露就可能引起客户的诉讼。批量的数据泄露,可能给公司带来的就是灭顶之灾。从法务角度来讲,保险公司在引用客户信息之前,要取得客户授权,规避法律风险。同时要尽可能依靠大数据分析,通过简单的客户信息就推断出某类业务的风险。
总之,风险控制是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重要一环。在大数据时代,保险业必然要利用新技术手段,将风险防控工作做到极致,为公司和行业的发展创造价值。
㈦ 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其基本作用是
损失,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排除。正确答案只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