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信用风险管理,至少需要完成如下使命:
1.不只是简单的风险信息推送,而是定位风险预警,并基于一定的模型与算法,尝试预判企业未来的风险,以便企业及时校验,做相关风险认定,并及时处理风险隐患;
2.尝试做风险前置工作,通过监控企业的风险分布,提示区域风险变化、行业风险变化,以便于管理者调整信用策略;
3.关注企业非主体经营问题导致的风险,阻断系统性风险,建立关联算法与风险传导的模型,提示由于关系企业导致的主体风险;
要满足上述三项使命,又必须有三个条件作为支撑,这三个条件分别为:(1)大数据;(2)建模;(3)算力。
大数据要求用于信用风险分析的数据不仅要有外部数据(基础工商信息等),还要有企业内部数据,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相对方信息管理系统,将合同履行、招标采购、财务收支过程中的内部数据沉淀下来,与外部数据结合。
另外,需要特殊强调的是,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或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也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必须是与企业业务系统高度融合,深度衔接的,如此才能达到目的。
⑵ 信用风险管理对企业价值有多大
信用风险管理对于企业是很有必要的,至于设立与否,主要看你的企业规模来决定是否成立。因为增加信用风险岗位意味着增加成本,对于小规模的企业而言,增加这样一个部门对于整体企业盈利效果不会那么有利。(因为信用管理和财务管理是两个不同的岗位,如果单凭财务管理,还不如不设立信用岗位,而是由财务控制,只是在财务的工作范围内加上信用管理)
对于信用风险管理而言,信用是最主要的,举个例子:你给予你的客户一定的帐期,先发货再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结回货款,这个时间段和先货就是你给予客户的信用,在此之前,你的信用岗位则需要对客户做出评估,包括客户的经营情况、资金链、固定资产、银行信息等等,根据这些给予客户划分级别,定出相应的信用等级,再根据等级情况给予发货金额和结款时间的信用。
信用管理部门每个月(或者三个月,这主要看你企业的要求)会根据客户的回款及经营情况来调整客户的信用等级,尽量避免风险。
另外,你的企业或者同样是别人的客户,或者银行的客户,信用岗位同样需要不断提升你在其它客户中的信用等级,以此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降低成本。
总体说来,我同意sonningjie的回答,但是对于实际销售最优化这一条而言,虽然说的没错,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销售、信用岗位冲突的事件,这种情况就是两说了,和你的问题关系不大,暂不讨论。
综上:你应该引入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这是必须的;至于设立与否请自己决定。
⑶ 信用风险管理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柳传志有句话:跳出画中看画。做管理需要经常进行全面的考虑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时候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做一做旁观者,超越事物本身去看待事物,这样也许就会有新的发现。
一项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和计划通常包括了风险本身的管理与非风险本身的管理,有时候,非风险本身的管理甚至要重于风险本身的管理。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是艺术。然而很少有企业充分探讨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原则,在战略层面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在策略层面没有积极应对,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少系统思考做事情的方式和方法,始终没有形成有效的方法论和管理体系。
作为企业,应该经常系统性的思考风险管理的基本战略,对案例进行多层面的回顾,复盘。通过回顾历史,总结出积极有效的执行策略,避免重复发生错误,在执行层面确定可实施的战术方法和措施,这样才能经常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和冷静的管理头脑。
⑷ 3. 有人对太平人寿信用风险能力了解吗
3月16日下午,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相关工作会议上正式宣布,中国四大国有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正式升格为副部级央企,人事权移交中组部.太平人寿历史悠久,1929年始创于上海,1956年移师海外专营寿险业务,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市场份额最多的民族保险企业之一,也是现今中国保险市场上经营时间最长和品牌历史最悠久的中资寿险公司之一。2001年11月,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2009年6月更名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简称“中国太平”)以“太平人寿”名义,全面恢复经营国内人身保险业务。2001年12月5日,在中国加入WTO前夕,太平人寿宣布在国内复业经营。复业后的“太平人寿”是我国第六家全国性寿险公司,总部设在上海。目前,公司注册资本金37.3亿元人民币,已在国内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开设35家分公司和800余家三、四级机构,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全国。截至2011年12月31日,太平人寿总资产已超过1331亿元人民币,期末有效承保金额达11698亿元人民币,已稳居国内中大型寿险公司行列,2007年至2011年,连续五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在连续六年为太平人寿作出“BBB+”评级后,国际权威评级机构惠誉国际(FITCH)于2010年首次将太平人寿评级提升至“A-”,评级展望为“稳定”。2011年,惠誉国际继续为太平人寿作出“A-”评级。惠誉认为,太平人寿有较好的商誉、管理水平、经营环境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偿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上公司的网站看一看哈,这都是有据可查的哦。
⑸ 如何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1、事前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 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 ⑴ 客户信息的搜集和资信调查; ⑵ 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⑶ 客户信用分析管理; ⑷ 客户资信评级管理; ⑸ 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 2、事中管理--内部授信管理制度 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是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quot;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4个方面: ⑴ 赊销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 ⑵ 客户信用申请制度; ⑶ 信用限额审核制度; ⑷ 交易决策的信用审批制度。 3、事后管理--应收帐款监控制度 关于应收帐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制度化: ⑴ 应收帐款总量控制制度; ⑵ 销售分类帐管理与帐龄监控制度; ⑶ 货款回收管理制度; ⑷ 债权管理制度。
⑹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理论有哪些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
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
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
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
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
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
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
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
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⑺ 简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风险预防
预防策略是指信用卡风险尚未发生时,发卡机构事先采取的一定的防备性措施以减少或降低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里对签名制管理、挂失止付管理和透支进行具体分析。
1.签名制的风险管理
2.挂失止付的风险管理
3.透支风险管理
(二)风险的分散转移
分散转移方法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发卡行通过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或业务手段将自己所面临的信用卡风险分散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种策略。
1.向担保人转移
2.向保险机构转移
(三)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发卡机构因发现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可能带来风险损失,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放弃或拒绝某项业务
⑻ 信用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企业有何意义急用。谢谢
所谓商业银行即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资本主义工商业具用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充当资本家之间的支付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以及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的作用。商业银行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以及其经营特点,导致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加之中国已经加入WTO,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面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严峻形势,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然成为不可回避且及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银行信贷市场中,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导致大量的贷款无法收回,由此而导致的资产质量状况和经营效益状况的恶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沉重包袱。各家银行贷款行为日趋谨慎,实行了严格的信贷配给制,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我国银行经营风险日趋显现、经营日益艰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那么就从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率、资本利润率、收入利润率等方面来分析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情况。
1、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是由逾期、呆滞、呆账贷款三部分组成的。1999年开始,四大商业银行陆续剥出一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此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全部贷款的很大一部份比率。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任务而户负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的亏损通过信贷关系转嫁给电子基团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
2、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安全和承担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能有效的衡量银行机构经营的稳健程度。资本充足率越小,风险越大,安全度也越差,因为资本占资产的比率越小,当资产一旦发生损失时,给予补充的能力越小。根据规定,为了加强银行经营的安全性降低风险性,银行资本弃足率不得低于8%,但据统计资料业示,我国的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极少有达到这一标准的,并且这一指标又呈下降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使得银行经营处于高风险区域,导致发展后劲乏力、抵御风险能力低下等不良后果。
3、存贷比率是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该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贷款越多,产生信用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大。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
4、资本利润率为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之比,收入利润率为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之比,二者都是衡量银行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商业银行业绩的集中体现。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越高,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实力也越雄厚,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普遍较低,其中农业银行更是出现连年负利润的情况,与其在中国银行业中的规模和地位极不相称;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则明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个别银行的指标可以和外资银行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