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民政部关于表彰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的决定的组织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一、全国性社会组织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质量协会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
中国女企业家协会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
中国皮革协会
中国服装协会
中国农学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中国力学学会
中国化学会
中国标准化协会
中国流行色协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计算机学会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中国老教授协会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
中国绿色食品协会
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
中国畜牧业协会
中国渔业协会
中国种子协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
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
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中国合唱协会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
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
中国保健协会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
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
中国电子商会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中国跆拳道协会
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
中华慈善总会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
南都公益基金会
中国建筑业协会
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
中国交通建设监理协会
中国港口协会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协会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中国楹联学会
全国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中国科学技术院所联谊会
中国美国人民友好协会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
中国工程咨询协会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
中华诗词学会
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
中国航天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中国水利工程协会
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
中国棉花协会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中国中药协会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中国基督教协会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
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中国统计学会
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
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中国检察官协会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中国税务学会
中国国际商会
中国药学会
中国证券业协会
中国女法官协会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中国扶贫基金会
中国报关协会
中国海关学会
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中国银行业协会
爱之桥服务社
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
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二、地方社会组织
北京市
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
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
北京市登山运动协会
北京民办教育协会
北京玩具协会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
北京文理研修学院
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北京市海淀区户外广告行业协会
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
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研究会
北京百年农工子弟职业学校
北京市朝阳区医学会
天津市
天津市华夏未来文化艺术基金会
天津市建材业协会
天津市银行业协会
天津市慈善协会
天津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天津市电力行业协会
天津市鹤童老人护理职业培训学校
天津市天正司法鉴定中心
天津华兴医院
天津市建筑材料服务中心
河北省
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体育总会
河北省老教授协会
河北省医学会
河北省华亚中医药研究所
河北省冶金协会
高碑店市农民技术协会
邢台市英华学校
石家庄市商业联合会
衡水市英才学校
邯郸市莱克学校
沧州市制冷学会
唐山市慈善总会
秦皇岛市碣石葡萄产业协会
承德市消费者协会
张家口市爱心家园公益促进会
廊坊市互联网协会
山西省
山西省信用与担保协会
山西省保险行业协会
山西省银行业协会
山西省建筑业协会
山西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山西省焦化行业协会
山西省水利学会
山西省城市金融学会
山西中科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中心
山西省太原市慈善总会
山西省大同市城区晨祥苑金苹果双语学校
山西省长治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银行业协会
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
内蒙古农牧民科技服务协会
内蒙古福建商会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基金会
内蒙古社会扶贫工作促进会
内蒙古阿拉善盟生态文明建设和黄河文化经济促进会
内蒙古巴彦淖尔经理人协会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预拌混凝土散装水泥协会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学研究会
内蒙古包头市温州商会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保险行业协会
辽宁省
辽宁省家具协会
辽宁省慈善总会
辽宁省装饰协会
辽宁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沈阳汽车流通协会
沈阳市食品协会
沈阳市德济医院
鞍山市慈善总会
抚顺市保险行业协会
本溪市老卫生工作者协会
丹东市保险行业协会
锦州市电力行业职业培训学校
辽阳市建设行业协会
铁岭市保险行业协会
朝阳市房地产业协会
沈阳市地板行业协会
大连市银行业协会
大连市区域经济开发研究会
大连市律师协会
吉林省
吉林省银行业协会
吉林省医学会
吉林省中医药学会
吉林省作家企业家联谊会
吉林省广东商会
延边大学教育基金会
吉林大学教育基金会
吉林省金铖计算机学校
长春一诺眼科医院
长春市育文实验学校
吉林市出租汽车暨汽车租赁协会
延边养猪协会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金属材料流通协会
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哈尔学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
哈尔滨市家具行业协会
齐齐哈尔市温州商会
佳木斯市绿色食品协会
大庆市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协会
黑河市大豆协会
鸡西市道路交通安全协会
绥化市龙威健身俱乐部
七台河市木制品产业协会
双鸭山市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会
伊春市金融学会
鹤岗市税务学会
上海市
上海市宇航学会
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
上海市市政公路工程行业协会
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
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
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
上海数字娱乐中心
上海慈善物资管理中心
上海杨思医院
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
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
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
上海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
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
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
江苏省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
江苏省交通政工和教育研究会
江苏省印刷行业协会
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
江苏省律师协会
江苏省慈善总会
江苏远东慈善基金会
江苏省发展体育基金会
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市地板协会
镇江市慈善总会
扬州市机动车驾驶员协会
南通市装饰装修行业协会
兴化市脱水蔬菜行业协会
苏州保险行业协会
徐州市彭城培智学校
无锡市慈善总会
淮安市天明教育集团
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
南京市浦口区侯冲社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
连云港市赣榆县泥鳅养殖行业协会
盐城市交通运输协会
宿迁市沭阳县花木协会
浙江省
浙江省慈善总会
浙江省皮革行业协会
浙江省自行车行业协会
浙江省核学会
浙江省保险行业协会
浙江省医学会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
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浙江省扶贫基金会
杭州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协会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
乐清市电气行业协会
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
龙游县求实职业学校
舟山市网吧行业协会
嘉兴市紧固件进出口企业协会
绍兴市假日培训学校
丽水市畲族医药研究会
金华温州商会
安吉县上墅私立高级中学
台州市黄岩区青年企业家协会
宁波市北仑文化行业协会
宁波市水产行业协会
宁波市海曙三市养怡院
安徽省
安徽省建筑业协会
安徽省种子协会
安徽省儿童少年基金会
合肥市苗木花卉协会
蚌埠市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
安徽省电机工程学会
安徽省企业联合会
淮北市禽业协会
马鞍山市建筑装饰协会
安徽省保险行业协会
安徽省粮食行业协会
无为县优质棉产业协会
六安市社会组织联合会
安徽省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
安徽省体育总会
芜湖市慈善总会
福建省
福建省保险学会
福建省护理学会
福建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福建省通信行业协会
福建省建筑业协会
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
福建省见义勇为基金会
福州市慈善总会
南平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
泉州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
龙岩市李新炎慈善基金会
漳州市农药行业协会
三明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
宁德市个体私营企业协会
厦门市医学会
厦门爱乐乐团
江西省
江西省广告协会
江西省烟草学会
江西省职工保险互助会
江西省爆破器材行业协会
江西省银行业协会
江西省保险行业协会
江西省福建总商会
江西省会展协会
江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江西省内部审计师协会
南昌市房地产业协会
吉安市保险行业协会
景德镇市外来投资企业家协会
山东省
山东省医学会
山东省拍卖行业协会
山东省家具协会
山东省慈善总会
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
山东海天软件工程专修学院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山东省公安民警优抚基金会
济南市道路运输协会
济南杏林医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淄博昌国医院
枣庄纺织服装协会
东营新世纪人才开发中心
烟台市食品工业协会
潍坊华洋水运学校
济宁市慈善总会
东平艺术中学
威海市建设咨询服务业协会
莒县食用菌协会
莱芜市保险行业协会
临沂市工艺美术学会
德州市德城区海天游泳俱乐部
聊城信息工程职业中专学校
滨州市建筑业协会
菏泽市曹州武术学校
山东省个体私营企业协会
山东省胜利油田地学开拓基金会
青岛市物流协会
青岛市中医药学会
青岛市黄海职业技术学院
青岛市福寿乐老年公寓
青岛市市南区八大湖和谐社区促进会
河南省
河南省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
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
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东方体育竞技俱乐部
河南省慈善总会
河南省医学会
河南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协会
河南省工程建设协会
河南省花卉协会
郑州晚晴山庄老年公寓
洛阳市英才培训中心
平顶山市志愿者协会
新乡市银行业协会
焦作市慈善总会
安阳市慈善总会
三门峡市农业信息网络协会
周口市商会
南阳市社区志愿者协会
湖北省
湖北省慈善总会
湖北省道路运输协会
湖北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协会
湖北省软件行业协会
湖北省美容美发协会
湖北省礼品行业协会
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湖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
武汉企业家协会
武汉市社区志愿者协会
武汉市江岸区扬子社区便民服务中心
仙桃市仙源学校
荆州市创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黄石市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
荆门市质量协会
十堰香格里拉双语艺术幼儿园
湖南省
长沙市温州商会
湘潭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
益阳市保险行业协会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衡阳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湖南省汽车用品行业商会
湖南省浙江商会
湖南省医学会
湖南省海外联谊会
湖南省建筑业协会
湖南省茶叶协会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长沙市教育基金会
湖南省公路学会
湖南省旅游学会
石门县茶叶产业协会
岳阳市环境科学学会
广东省
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
广东省慈善总会
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
广东软件行业协会
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
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广东省商业联合会
广东省企业联合会
广东外商投资企业协会
广东省医学会
广东省土地估价师协会
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广东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广州市家具协会
汕头市进出口商会
中山市中港英文学校
东莞名家具俱乐部
汕尾市城区职业技术学校
惠东县马铃薯产业协会
揭西县棉湖镇乐心互助协会
广东高科技产业协会
广东省美容美发化妆品行业协会
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
深圳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
深圳市商业联合会
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
深圳书城培训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李宁基金会
广西保险行业协会
广西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
广西建筑业联合会
广西慈善总会
广西福建商会
广西注册会计师协会
广西烟草学会
钦州市矿业协会
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金陵香蕉协会
南宁市兴宁区望州南社区能帮就帮互助协会
桂林市平乐县桥亭乡显堆村月柿经济协会
桂平黎明医院
玉林市电子工业学校
北海国发高级中学
海南省
海南省企业家协会
海南省医药保健品行业协会
海南省道路运输协会
海南省文昌市西瓜专业技术协会
海口经济学院
海南省海口市寰岛小学
海南省青少年希望基金会
重庆市
重庆市慈善总会
重庆市商业联合会
重庆市房地产开发协会
重庆市煤炭行业协会
重庆市医学会
西南大学重庆育才学院
重庆市西南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中心
重庆时代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咨询服务中心
重庆市红十字基金会
重庆市万州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重庆市永川区五间镇西瓜协会
四川省
四川省浙江商会
四川省房地产业协会
四川省保险行业协会
四川省咨询业协会
四川省医药行业协会
四川省电力行业协会
四川省律师协会
四川省医学会
四川省注册会计师协会
四川省银行业协会
四川省扶贫基金会
四川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四川省建川博物馆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四川海洋特种技术研究所
成都餐饮同业公会
成都市武侯区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中心
米易县草场乡枇杷专业技术协会
达州市道路运输协会
德阳市钢材炉料贸易协会
三台县文武学校
兴文县山地乌骨鸡养殖协会
雅安市红十字医院
贵州省
贵州省保险行业协会
贵州省电力行业协会
贵州省四川商会
贵州省起点户外运动俱乐部
贵州省遵义县渔业协会
贵州省凯里市鸭塘镇皎淳云家禽畜养殖协会
贵州省黔南州道路交通安全协会
贵州省毕节地区苗学会
贵州省安顺市建筑装饰协会
贵州省六盘水市房地产业协会
云南省
云南省慈善总会
云南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行业协会
云南省烟草学会
云南省贵州商会
云南省俊发教育扶贫基金会
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
云南省胜利肾脏病医院
昆明市五华区江岸社区文化服务中心
云南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
云南大姚百草岭蜂产业协会
会泽县大桥乡马铃薯经销协会
通海县蔬菜协会
丽江市纳西人正龙汽车越野俱乐部
西藏自治区
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
西藏自治区银行业协会
西藏援藏工作者协会
西藏自治区烹饪餐饮饭店业协会
西藏自治区美容美发保健化妆品协会
陕西省
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
陕西省建设监理协会
西安培华学院
陕西省榆林市企业联合会
陕西省汉中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陕西省安康市慈善协会
西安市医院管理协会
延安市慈善协会
宝鸡市建材砖瓦技术协会
铜川市神州书画研究会
商洛市农副产品协会
陕西省渭南市慈善协会
陕西省咸阳市墙体屋面材料工业协会
甘肃省
甘肃省兰州市出租汽车行业协会
甘肃省酒泉市粮食行业协会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成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甘肃省收藏协会
甘肃省临夏州砖雕艺术协会
甘肃省庆阳市个体劳动者协会
甘肃省嘉峪关市音乐舞蹈家协会
甘肃省白银市东坪电灌用水者协会
甘肃省金昌市贤达职业培训学校
甘肃省天水市新天坛医院
甘肃省定西市英才高级中学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慈善协会
青海省
青海省建筑业协会
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
青海兴旺爱心救助会
青海省注册税务师协会
青海师范大学思源中学
西宁市第一私立高级中学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养蜂业协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福建企业家协会
宁夏职业经理人协会
宁夏能源协会
宁夏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
银川市个体私营企业协会
石嘴山市机动车驾驶员协会
吴忠市金积镇芦沟闸奶牛养殖协会
中宁县富民有机枸杞专业协会
固原市商贸商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业协会
新疆慈善总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浙江企业联合会(商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注册税务师协会
新疆温泉县察干屯格乡甜菜协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保险业协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油学会
新疆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石河子市中医医院
新疆丝路书画院
新疆泰能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协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出口商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七团养鹅协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四十八团果农协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25小区社区服务站
Ⅱ 寻求贵州省经济发展报告。(内容最好齐全)
“十五”发展情况和2005年工作情况
及2006年工作安排
贵州省中小企业局
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
“十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把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迎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在国家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指引下,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不断增强,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经济运行的质量明显提高,从而使贵州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十五”期间保持了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十五”贵州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一)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
2005年1—11月,我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实现工业增加值310.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63%和62%;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总额654.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28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7亿元,分别占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19.4%和9.7%。在全省新增就业岗位中,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繁荣市场和扩大就业的生力军,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行业分布不断拓展,结构不断优化。
至2005年三季度止,全省工商注册企业总户数已达93632户,个体工商户47.71万户,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7.7%和10.2%;我省符合企业新划型标准的大型企业仅有23户,中小企业占99.98%以上,涵盖了一产、二产、三产业,在行业分布上,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由制造、建筑、运输、商贸和服务业等领域为主,开始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重化工等领域拓展。一方面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严重亏损,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市场,而一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采取改制、重组、联合、“退二进三”、兼并、租赁、承包经营、托管、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出售等形式,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重组,推进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并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在规模结构上正在从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大集团靠拢。同时,随着贵州省优惠政策的实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一批省外、境外、国外企业落户贵州,有力地推进了贵州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迅速崛起。
随着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资本积累的增加和发展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实力进一步增强。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达661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31.04%,成为制药、食品、矿产品加工、房地产、商贸超市等新兴产业的主体,并形成了神奇集团、益佰制药、老干妈、北京华联、星力百货、大昌隆、市西路小商品市场、遵义苟家井市场、三桥综合批发市场等一批主业突出、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其中西洋肥业、神奇集团、益佰制药年销售额都已超过10亿元,西洋肥业销售额达13.5亿元,进入全省23家大型企业行列;益佰制药成为省内首家上市的非公有制企业;老干妈公司纳税额达到7800多万元;红华家电营业额超过5亿元,并把经营业务拓展到了邻近省区。
(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区域特色初步形成,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形成一批以专业化、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具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如贵阳的制药业、遵义的辣椒、仁怀的白酒业、赤水的竹业、余庆的苦丁茶、湄潭的米、福泉和开阳的磷化工、六盘水的煤及煤化工、铜仁地区的电解锰等。全省3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如“老干妈”公司的辣椒制品,其生产原料每年就带动了20万农户增收;信邦制药公司的中药材基地建设,带动了罗甸、施秉等县的农民致富;“牛来香”公司生产牛肉制品,带动了1万多农户养牛致富;遵义县虾子辣椒市场2003年交易达5万多吨,交易额3.5亿元,带动了周边10多个县的农民致富;贵阳五里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03年交易量达10多亿公斤、交易额13亿多元,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五)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我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首先是在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方面具有了科学性,合理地确定企业定位、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从整体策划上提高了战略眼光;其次是企业发展贴近了贵州经济发展主线,产业选择、产品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贵州特色经济发展方向,确定了迅速将贵州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再就是企业更加注重技术进步,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大了高新技术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比例;还有一点就是企业的市场意识大大提高,很多企业都充分认识到:必须从企业质量、技术管理、信息化技术采用、营销策略制定、人才引进及培训、企业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作出努力,才能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2005年贵州省中小企业局主要工作情况
2005年,省中小企业局(省非公办)按照工作职责,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经济工作方针,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指导下,以创造公平发展环境和促进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支持、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全面宣传贯彻国家方针政策,认真部署各项工作。
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推进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省中小企业局(省非公办)还分别召开了“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座谈会”“全省典当行业工作会”和“全省担保行业工作会”,统一部署各项工作;并通过电视台和在《贵州日报》开辟专版等,邀请省领导和组织各有关部门、单位、企业广泛宣传,为我省加快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以优化发展环境和完善服务体系为重点,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组成《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起草小组,完成了省人大的立法调研。为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按省政府要求和省经贸委党组的指示,组成调研工作小组,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多种形式座谈会、发函征求意见稿等形式,完成《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送审稿)》,已于10月26日报省政府审议批准。
(三)加大了对我省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服务体系建设等,扶持了一批优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2005年,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实施,共拉动投资13.97亿元,共计安排项目104项,其中,贴息36个项目758万元,补助68个项目1242万元。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制定了《贵州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005年项目申请指南》。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0项,安排资金630万元。另外,组织了500万元额度技改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共计26个项目。初步建立了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库,第一批有500多个项目入库,为项目跟踪、项目服务创造了基础条件。
(四)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005年2月初,开通了“中国中小企业贵州信息网”,为全省中小企业搭建起信息交流平台,点击率已超过了25万次。配合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启动“贵州省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对各类人员进行有关宏观经济政策、企业经营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举办24期培训班,共培训3224人。指导帮助各地因地制宜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已建立13个县级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中心。联系、指导中介组织为非公有制经济搞好服务。通过省非公有制经济投诉中心,受理非公有制企业的一些投诉,帮助协调,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开展法律咨询、维权服务工作。
(五)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测算体系。
与省统计局联合作制定了《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建设方案》,已于2005年下半年开始试运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开展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调查,并撰写出《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调查研究报告(初稿)》。
(六)积极开拓市场并加强交流合作。
组团参加“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贵州代表组织了51家企业参展,共设42个展位,总成交额达4.5亿元,省中小企业局还获得中博会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组织我省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参加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教育部组织的“2005年第三届全国中小企业网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招聘活动”。截止6月活动结束,我省已有160余家企业在网上招聘,设立360个工作岗位,招聘了近1500人,在全国排名第15位。
(七)帮助、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解决融资难、贷款难和担保难问题。
加快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加强担保机构、金融机构与政府间的密切合作,帮助担保机构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合作开发信用担保等金融产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加大对典当行业的规范管理和行业服务,使其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起到积极补充作用。
三、2006年主要工作安排
2006年,贵州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围绕全面建设贵州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坚持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保障权益、加快发展的方针,强化服务为宗旨,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营造发展环境,加大工作力度,建好服务平台,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合法权益。着力解决贵州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企业活力问题,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一)继续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推进法规体系建设。抓紧《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草稿)》的地方法规立法调研工作,争取2006年进入省人大立法程序。力争出台《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切实贯彻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做好“十一五”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组织,加强协调,扎实推进,认真制定好我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十一五”战略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体系统,及时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配合省减负办,治理向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切实减轻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负担。
(三)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引导。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市场,参加各种投资展销会,提高市场竞争力。围绕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积极筹备2006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拨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简称“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对全省重点贫困县、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调研,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
(四)培育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改进和拓宽服务手段。重点围绕信用担保、投融资、创业辅导、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信息、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着力推进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充分发挥社会民间组织、科研机构的作用,整合资源,构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平台。继续实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和贵州省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提高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素质。
(五)着力推动和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问题。规范、推动和扶持信用担保业及典当业的健康发展,探索设立再担保机构。鼓励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创业投资机制,支持中小企业投资机构的设立和发展。
四、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银河培训工程”等项目,在我省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中反响很大、很好。但我们认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数额太少,希望中央财政大幅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且积极与各省(市、自治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管理部门进行项目合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作用。
(二)建议国家继续扩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途径。利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担保的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加强监督管理。要求各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转变服务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简化审贷手续,完善授信制度,扩大信贷比例,提高工作效率,开发适应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
(三)建议建立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制度。现行统计体系中没有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口径,难以获得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完整数据。建议国家统计部门建立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加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统计核算和动态监测,以便系统、全面、准确的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为促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四)鉴于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普遍存在总量小、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水平较低、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建议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创业辅导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和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安排及培训、考察上给予倾斜,适当从优。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加大中、东、西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相互交流的组织力度,促进各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Ⅲ 中国哪些地方有贫困山区
中国的贫困山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以及西南地区,包括湖北、四川、广西、甘肃、贵州等省份的部分山区。
贫困地区的特点如下:
1、面积广
2011年,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覆盖我国680个县,覆盖的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2%左右,覆盖人群大概2亿多人口。
2、在贫困地区中,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边疆地区占主体,这些地区在国家整体发展当中相对脆弱。
3、贫困地区往往人口贫困与生态脆弱相交织
沿用传统的以开发为主的方式发展,可能会影响我国的整体生态结构。
贫困人口的特征如下:
1、分布广
从建档立卡的情况来看,贫困人口分布在2200多个县,12.8万个村。
2、既相对集中,又分散
所谓相对集中,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832个片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所谓分散,是指除了这些集中区域外,还有1000多个县也有贫困人口。
3、在现有贫困人口当中,中西部占了大约93%,东部占百分之六点多。
4、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大,老年人贫困问题突出,个体特征致贫的情况也越来越凸显。
(3)安顺市贵银水利扶贫发展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扩展阅读
全国共有485个国家贫困县(包括县级行政单位区、旗、县级市)。
国家为扶持贫困地区,设立国家级贫困县标准,资格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审批工作共进行过三次。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有不同评定标准,称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国家级贫困县分布于中国22个省级行政区内,在所有省份中,贫困县数量前九均分布在西部地区,其中以西藏自治区最多,其后分别为贵州省、甘肃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12年3月,国家级贫困县调整名单出炉,调出38区县,但总数不变。2014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一个扶贫日。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Ⅳ 什么是西部大开发战略
目前,西部大开发正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的同时,更需要保持一点冷静的思考,以便使这一重大的战略行动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最后的成功。因此,对西部开发决策的背景、目标、体制安排和政策选择作一深入分析,会使我们的行动更为自觉。
这场在世纪之交兴起的西部大开发,是由中央最高层筹划和发动、中央部委及西部省区呼应的自上而下的战略行动。其必要性和战略意义非常明显:着眼于中国的长期发展,缩小东西部差别,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和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理念(先让东部沿海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发展起来,当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再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发展,并要求东部和中西部分别在不同时期顾全这两个大局)。其可行性在于20年改革开放国力的增强、粮食总量的阶段性过剩和加入WTO之后即将迎来的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中央关于西部开发的决策得到了相关部委和西部省区领导的热烈响应;东部地区则没有西部那么积极;而中部地区则由于非东(部)非西(部),似乎受到冷落而有点抱怨。这很正常,它体现了在给定的博弈支付下各参与人为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采取的最优战略。早就有学者分析,将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收转化为地方体制外收入的地方主义行为,其根源之一就是(中)西部地区获得了较多的中央财政补贴,而这些补贴又大多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黄肖广,1996)。因此,面对日益勃发的地方利己倾向,声势浩大的西部大开发既可为抑制地方主义倾向提供利器,又可为加强集中统一展示全景舞台。另一个背景是,历时两年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西部开发显然可以进一步启动内需,进而走出持续数年的通货紧缩。
根据中央的意图,财政部拟将大部分国债资金和国外借款投向西部;央行已决意改变所控银行的贷款结构––––加大中、长期贷款的比例;农、林各口已经出台一系列鼓励农业综合开发与改善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铁道、交通等部门分别宣示要让上千亿元投资向西部地区倾斜。西部省区亦不甘落后,纷纷亮出各自的底牌:或曰创建绿色经济强省;或曰构筑西部开发的桥头堡;或曰率先进入发达地区的行列;可谓百鸟齐鸣、争奇斗艳,无一不想从西部开发的蛋糕中多切得一块。这也难怪,在习惯了各级政府须经争叫获取资源的传统格局下,有谁甘愿自损利益呢?经过一番利益博弈和上下求索,终于明确了西部开发的主攻方向: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建设、结构调整、科教与人才培养。应当说,这一方向的确定实为正确和明智之举。基础设施包罗万象,大到机场、铁路、水利枢纽,小到乡村公路、电网建设等等;生态保扩和建设则指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荒山绿化、防风固沙等;结构调整主要是指大力发展各地的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科教与人才培养包括扫盲、远程教育等;这些都将纳入各级政府的“十五”规划当中。今年的“盘子”也已敲定,以“十大工程”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退耕还林(草)将构成今年西部开发的主调。不过,实施起来需要精心选择,慎重决策,具体落实。
二、西部为何会落后
西部地区确已落后了,至少从改革开放以来是如此。据有人测算,从1978––––1997年,在全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东部地区从52%上升为61.4%,西部地区则从17%下降为14.8%。人均GDP差距也在逐渐拉大,改革开放初期,西北各省区人均GDP高于福建,其中青海甚至高于广东,但到1997年,全国人均GDP为6392元,西部人均GDP 仅为4009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7%。1998年,广东、福建人均GDP已超过10000元,西北五省区除新疆达到6435元,其余各省区均不到4500元,相差达一倍以上。那末,为什么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西部地区曾经取得了与东部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这种均势为何在改革的背景下会被打破?
任何社会经济形态,要求产出的总量在空间的分布上绝对均匀,那将是一种幻想。迄今为止,即便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区域也未有过这样的事例。但是,不同地区之间人均产出的均等化或者这种均等化的趋势却可能存在。尤其在市场经济较为完善的国度,一旦发生地区间人均产出或收入较大程度的差异性,就会促使落后地区的居民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向较为发达的地区迁移;而资本(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则向低劳力成本的地区流动,由此缩小地区间的差别。不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地区间人均产出的差异则可通过另一种方式,即通过政府的资源配置、资源和产品的直接定价、以及强制性的移民措施等加以缩小,甚至予以消除。尽管两者最终可以取得人均产出均等化的相同结果,而内在效率上的差别却极为显著,这已被大量的经验事实所证明。
在改革开放前,西部地区所取得的与东部地区相近的发展水平,正是在政府的计划安排下实现的。据史学界分析,世纪之交的这场西部大开发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绝非空前。在此之前,我国大规模的西部开发至少有过两次:一是“一五”时期以156项重点项目为核心对西部的开发,二是“三五”时期开始的以“三线”建设为核心的西部开发。前者在最后投入施工的150个项目中,除东北占有较大比重外,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共有85项(50项民用项目和35项军工项目);在实际完成的196.1亿元投资额中,东北地区占44.3%,中西部地区占52.9%。后者的重点项目包括连接西南的川黔、成昆、贵昆、襄渝、湘黔等重点铁路干线,攀枝花、酒泉、武钢、包钢、太钢等五大钢铁基地以及为国防服务的10个迁建和续建项目,还有大批煤炭、电力、机械、化工等项目;在 1966––––1975年的“三五”和“四五”期间,“三线”投资累计达1173.41亿元,分别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52.7%和41.1%(吴江,2000)。这种大规模的西部开发再加上零星的整厂西迁与古董复制式的工厂新建,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与东部相近的水平;与此同时,整个国民经济基本形成了东北和中西部以重工业为主、东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生产力格局。
因此,西部曾经并非落后的经济地位是靠政府的计划性配置资源而获得的,一旦资源配置的总体方式发生了转变,原有的处境便难以为继了。从辨证的角度看,西部的落后是相对的,或许是因为东部发展的太快了,才使西部变得相对落后。东部高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的实质便是经济的自由化。政府管制的松动最初发生在与消费者最为密切的基本物品的生产方面,于是,以轻纺工业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的初始阶段便获得了某种优势。在消费者主权的行使过程中,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不仅投向了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而且选择了与之相应的更具效率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产权安排。同时,外资的涉入有力地推动了资金的聚集、技术与管理的变革。体制外极具生命力与扩张倾向的资本流动,在不断离析出各色各样颇具创新和冒险意识的人群的同时,沿着最佳有效规模的轨迹由低到高地侵袭着传统计划经济的堡垒。而“内部”规则(人们在经济交往中的规则)的形成又迫使政府的法令、规章(外部规则)发生调整和演化(周业安,2000)。可以说,中央政府的特区建设和沿海地区加快开放的战略,正是对该地区原发性制度变迁的一种适时顺应。这样,以轻纺工业为主的物质基础、传统商品经济的观念、以及渐进性的改革策略和特定的区位优势,共同结成了东部沿海地区在市场化进程中的有利态势。
由于上述有利条件,东部沿海地区在不断扩大的竞争性领域中获得了相当稳定的“改革租金”。而西部地区至少在改革初期并未受到重创,因为该地区赖以支撑的重工业仍在体制内安然运行。然而,随着东部沿海地区源源不断地从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中敛得资金、并通过进口装备起更富技术含量的机器设备和使用到新的原料(甚至价格更为低廉的矿产资源),原先靠政府计划予以安排的西部的产出链便遭到割裂。由此,西部在传统计划经济下占据绝对重要地位的“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则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冷遇处境,尽管能源和部分资源的生产至今还在垄断或政府的定价及补贴之下得以运营。所以,由于特定的生产力布局和两种体制交替演进中的后发劣势,西部地区既在经济发展的竞争中感到困难重重,又在体制性的保护伞下暗自窃喜。客观上讲,重工业所具有的资本投入大、沉淀成本比例高的特性,确实给企业的调整与退出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当较大数额的资本投入发生沉淀时,企业规模调整和退出的条件均会相应改变。具体说来,只有当期望净现值低于资本的残留价值时,企业的退出才是有利的;为使损失达到最小化,企业不得不在长期亏损下滞留于行业之内。再考虑到大型企业集中了数以万计的员工、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极为敏感的安全价值,国家就更有理由让西部地区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维持生存。据资料表明,截止1999年9月末,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全部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的工业企业中所占的份额,东部地区是28%,西部地区则达61%。而国企的亏损面,东部地区为45%,西部地区则高达58%。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除自然状况外,改革开放的初始条件、生产力的特定布局均已构成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客观原因。但无可回避的是,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等靠要的依赖情绪等主观因素也严重阻碍了西部地区的发展。有学者指出:在过去20余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西部地区也面临过多次有利的发展机会。 例如,80年代初四川等地曾在农村改革中处于前列;在确立“以能源交通为战略重点”之后,超大型的三峡工程上马、黄河中上游的水利综合开发、西部石油与煤炭的加快开发、以及欧亚大陆桥的构筑等,使得大规模增量资金投向西部;我国与俄罗斯、西亚、东南亚周边国家关系的改善,也为西部的对外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而90年代中后期的“小康”战略与“扶贫攻坚战”,其重心也在中西部。但是,西部地区为何未能把握这些有利战机加速自身的经济发展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各级政府过于强调矿产等狭义资源的作用,过于迷信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威力,过于依赖中央政府的资金投入;其将诸多精力用于工程项目的争夺上,用于扶贫资金的争夺上,用于垄断部门所得的获取上;同时,普遍忽视了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挖掘真正的动力源泉,普遍缺乏从具体的事例和手段中把握与提升一般性法则的能力,从而未能有意识地加快推动本地的市场化进程。于是,大批政府官员、公用事业的员工悠然地享受着相对富足的小康生活,盘算着如何能在级别的升迁上捷足先登;大型企业的职工则在亏损补贴的庇佑下讴歌着公有制的优越性;大山里的贫困农民却大多在扶贫资金的期盼中年复一年地靠天吃饭,甚至不愿迁移到自然条件更为有利的地区,因为他们习惯了等待和接受;即便有了一些民营的业主,也更多将自身的发展建立在官商连接的关系网的编织之上;而相当一批不甘平庸的“孔雀”则飞向东南;倒是从江、浙一带过来的小商小贩,却从事着并不起眼的营生,以便岁末将至把一年的辛劳所得带回老家。由此可见,如果不能培育和启动内部的创新机制,再好的发展机遇也无法利用,外部的支援和帮助,反而会成为消解内部创新的催眠剂。
三、目标与结局
在东西部收入差距明显扩大的情况下,推进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缩小差距,促进公平。虽然,从根本上来讲公平和效率是统一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是有矛盾的。因此,西部开发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
起初,有人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效率含义产生过置疑。通过政府配置资源而人为地改变全国资金分配的现有格局,是否会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呢?应当说,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资料表明,我国的资金分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具体说来,存在着东高西低的分配格局。1997年,东、西部的贷款份额分别为57.1%和15.6%;在473家上市公司中,东部占63.5%,而整个中、西部只占36.5%;东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万亿元,是整个中、西部地区的两倍。然而,这种倾斜的资金分配格局是以其相应的投资效率差异作基础的。据估算,东、西部地区投资的净回报率平均相差4––5倍,假如在东部投资1元钱能够赚回1元的话,在西部地区则只能赚到2角多。这正是“惟利是图”的外资企业之所以在西部地区投入不足2%资金的主要缘由。显然,如果投资净回报率的这种差别未发生根本改变,力图通过大规模的逆向投资来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从而达到令人神往的社会公平目标,就将付出极为沉重的效率损失代价。
从狭义来讲,开发是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之目的”。开发本身并不必然、也不应当与效率目标向背离。事实上,美国历时百年的西部开发,正是旨在充分利用西部大片未经开垦的土地资源和落基山脉丰富的矿藏资源,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那末,我们能否据此也强调自然资源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呢?显然不能。然而,不少人至今仍陶醉在以下数据之中:约占国土面积57%的西部地区只有占全国23%的人口居住,还有8亿亩土地尚待开发利用;西部拥有160种矿产资源,其中钛、铜、汞、铅、锌、钾等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并储存较为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似乎只要将铁路、公路修通并将东部人口迁移到那里,便会带来无尽的财富。殊不知,在这片广袤的西部大地上,巍峨耸立着生存条件极为严酷的青藏高原,横卧着人迹罕至的塔克拉玛干、腾格里等大沙漠和风吹石走的茫茫戈壁。毫不夸张地讲,这仅占全国23%的人口已经充斥在近乎所有可供人类生存的地方。相反,倒是人口的过于拥挤(相对于给定的自然资源)与土地的过度开垦,已使塔里木河下游干涸、大片胡杨枯死,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程度日益严重。所以,对于西部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与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而言,与其说要实施开发,毋宁说要加以保护和修复显得更为贴切。
至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尚须弄清以下两个主要问题:是否值得开采和开采多少。我们必须区分资源的潜在价值与实际利用价值。事实上,拥有矿产资源是一回事,虽在技术上可行而在经济意义上值不值得开采是另一回事。当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开采石油的成本较为高昂,当国际上的石油价格较为低廉,当我国拥有较多的外汇储备时,是否在经济学的意义上真有必要去消耗这种资源呢?前些年大规模油品走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种选择不经济的性质,尽管走私本身是一种不法行为,必须坚决打击,但走私所具有的零关税特征,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出不同国度间油品的成本差别。针对开采多少这一问题,经济学理论上的解是简单明了的。最具效率的做法是,生产单位价值产出的成本在边际上与其他物品的生产相同。如果说土地和矿产等自然资源在诸如美国西部开发初期的19世纪显得尤为重要,那末,在21世纪行将来临之际,人力资本的增殖与技术的进步便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究竟将增量资金用于网络技术和纳米管的开发还是用于矿产资源的采掘,将对整个国家未来的经济地位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西部一些人,包括一些重要官员,迄今仍将狭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视为摆脱落后的首要法宝,实在有反思的必要。
企图背离效率准则来实现社会公平目标是有害的,也是难以持久的。“福利国家”的弊端已在国际范围内予以证实,更何况我国的国力远未达到福利国家的水平,福利的受益者也不宜以区域而应当以收入的分层来加以甄别。尽管在缩小地区差别这一社会公平目标的阐释中,突出强调了其对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正面作用,中央政府还是谨慎地对待西部大开发战略所能带来的效率上的负面影响,力图在取得效率改进的同时实现社会公平目标。这一点充分体现在西部大开发“主攻方向”的选择中。由于改革租金的存在,东部沿海地区能够聚集更多的资金投向基础设施,从而进一步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同理,从一个方面看,加快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公平的意义上是中央对于地方的一种补偿措施,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一举措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效率含义。比如,交通条件的改善,可赋予原来不具有实际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以经济上的可行性,使原先成本条件较差的产品获得较强的竞争力。总之,基础设施所具有的规模效应,通常能使整个区域的生产经营效率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我们不赞同违背效率准则的资源开发,但不否定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资源利用条件的可能性。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中央政府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是明智的,这是建立在对历史经验深刻反思基础上的理性选择。由于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外部性,采取某种补贴性的激励措施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从方向性上讲,加强西部地区的科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也是无可挑剔的。这体现了对于广义资源重要性的深切感受。
然而,良好的愿望并不意味着能够取得良好的结果。其实,东西部之间的差异早就引起社会各界不同程度的关注。1985年在兰州召开的第一次西部发展论坛会议,就提出了西部概念和西部开发的问题。从“八五”时期开始,中央政府也将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上,在基础设施的建设、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业的综合开发、以及补贴与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已经作出了相当程度的支持。这些努力对于东西部差异的缩小,似乎并未产生明显的效果。我们并不否认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主攻方向选择上的合理性,更不怀疑各级政府在资金、人力等经济资源上的动员能力。但是,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某些作法,仍然使我们有理由发问:在国内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中,在当今日益显现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主要凭借政府行为能否实现持久的、超出东部的经济发展速度?这也许是西部开发中必须回答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每年8000亿元的投资,若以支出法核算,便可在当年的GDP中显现出来。政府大规模的资金涌入,可能会伴随外资与东部企业的介入,理由是,出于对这笔资金的觊觎,也会诱致其他寻利者的跟进,何况西部各地都会在引进外部资金上想方设法作出各种诱人的安排。不过,应当清楚,各级政府的作为固然可以产生初始的效应,但要将所有获利者腰包里的钱继续留在西部,就不那样容易。作为消费者,他(她)会把相当一部分收入用于购买非本地生产的物品;作为投资者,又可能再度将资金流回东部,因为东部毕竟聚集了较多的高回报的新兴产业,具有更为合意的投资环境,除非政府每年以较高的递增速度不断投入巨额资金,才能保证西部地区的持久繁荣。一旦我国的宏观经济在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推动下,出现新一轮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政府反过来要关紧资金注入的“水龙头”,西部地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这“一亩二分地”就会首当其冲,成为经济紧缩下的“旱灾区”。如此,西部地区凭借资金注入的追赶努力又将“付诸东流”。
借鉴国际经验是西部开发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很多人都在谈论美国的西部开发,这是有意义的。政府的直接参与和运作,构成我国不同于美国西部开发的特色之一。在美国,除《宅地法》、《育林法》、《荒地法》等旨在实现“公地出售”和鼓励私人植树、兴修沟渠的法律由国会颁布之外,土地耕作、矿产开发等均由私人或民间实施,甚至铁路的修建也靠公司来完成。我们却恰好相反。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遗产,庞大的政府在经济转型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事实证明,不见得由政府出面建造的桥梁就一定坚固。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凡由政府直接发起与操作的经济“运动”,几乎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计划经济时期自不待言,就以90年代初的“开发区热”为例,全国大小不等数以千万的开发区不仅侵占了大量良田,而且成为很多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投机的场所,最终不得不在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的结局下悄然收场。至今仍有很多在那里晒太阳,真正有成效的不多。不过,若将上述“苦痛”仅仅视为地方政府的无知,便大错特错了。如何打通关节在大型项目的争夺上先拔头筹,如何借用媒体“造势”将省级开发区升至国家级开发区 ,如何堂而皇之地将各自的机构变得大一些、经费搞得多一些等,可以说是各有各的高招。至于政府官员们如何借机捞点实惠想必更用不着他人操心。这绝非我们的官员素质不高,人品不好,比较而言,现有官员的总体水平超过中等偏上水平,关键在于制度安排中的激励约束出了问题。于是乎,某甲异想天开地要在西部开发的热潮中投资上百亿元搞个生物项目群、建个“中华生物谷”,这使人想起了那个动荡岁月中的假大空,散发着传统计划经济的腐味。某乙则“合伙经营”,超额完成了数十万亩的退耕还林任务;殊不知每退耕还林一亩地可得150公斤粮食,而每公斤粮食折算为1.4元钱,只要能从中央财政的口袋里掏出钱来,多搞些“空饷”也足以让地方新建的办事机构买车买房了。
上述例证并非是要刻意贬低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们的才智与德行,而是要表明,在特定体制下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受局部利益和个人私利的驱使,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社会目标的实现,这已被有关“计划失灵”的理论所阐明。总之,西部大开发的最终结局取决于,能否以提高效率的方式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取决于主要采取计划手段抑或运用市场机制,取决于西部地区能否持续地将市场化改革推向前进,取决于能否变单纯的政府行为为政府支持和保护下的民间行为。从目前初步落实和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情况看,虽然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也存在着使转型时期逐渐衰弱的计划经济成份得以固化的可能性。这将成为我国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可供选择的若干对策
在西部开发中,寻求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的统一,必须分清中央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不同职责。中央主要考虑:如何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以保障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贫困人群的基本生存条件和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如何在宏观经济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改善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如何加强法治,以便从产权的界定与保护出发,构建有利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激励机制。而西部各省区则须在努力改善外部环境的同时,大力推进本地区的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各项经济开发活动中,政府不应冲在前面,更不应与民争利,而应当追随各个寻利主体,为其清障开道,提供支持和保护,让民间力量成为西部开发的主角。这样,不仅可以尽量减小西部开发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效率上的负面影响,而且可以逐步激发“凝固”在传统体制内的潜在活力,在西部开发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就有了更大的希望和把握。
(一)、严格控制投入的总量、避免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
从根本上讲,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能指望通过中央政府的资金投入在较短的时期内加以完成。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看,确实存在着资金投入较为有利的条件。我国经济尚未完全从通货紧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还有扩张性财政政策施展的余地。但也不能不看到,这种政策余地的时间限定已变得越来越严厉。首先,目前我国的消费和对外贸易的增长已显现出较为强劲的势头,而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和外国投资,尚未获得有力的启动。不过,随着其他变量持续地正向变动,民间投资和外国投资有可能从某一时刻起开始高涨。这是因为,植根于国有企业性质之中的制度性退出壁垒,虽在较大程度上持久地压制了市场赢利性的回升,但当总需求提高到足够高的水平,市场赢利性使投资的期望净回报率超过利率时,民间资本与外资就会同步涌入市场,从而导致信贷规模的扩张。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一变化能否到来,而在于它何时到来。其次,除中央财政和同样具有财政性质的政策银行将要或正在实施的扩张之外,地方政府也会通过地方债券的发行和对各商业银行的影响力,在西部省区间开发竞争的驱动下,不遗余力地扩张本地的投资需求。例如,与同期相比,西部某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已高达50%。再次,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具有更长的决策时滞和生效时滞,这意味着把握政策效力的适时性不易,掌握政策效力的强度分布更难。如果因政策时滞而产生迭代效应,就会引起新一轮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进而导致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
控制住西部开发的投入总量,不仅可以相应减小因经济波动所致的效率损失,而且可使西部开发战略得以持续进行。如果摊子铺得过大,将来的损失也自然会加大,西部地区将变得更加被动。此外,控制住投入总量还有利于西部地区降低资金的依赖程度,防止在开发的过程中政府机构不断膨胀,并且遏制制度性退出壁垒的无限加固。为此,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预警系统的建设,动态检测宏观经济的走势
我国经济波动的剧烈程度要明显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中固然有体制性的因素,也不否认经济预警系统的效能较为低下。要着力发挥不同机构(包括民间的学术机构)在经济预警中的作用,动态观察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宏观政策的作用时点和效力强度,更好地把握宏观经济的基本走势,从而提高政策的适时性与对应性。具体说来,就是要高度关注投资乘数、货币乘数、充分就业结余等重要变量的变动情况,为各项宏观经济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也为西部开发的资金投入总量给出某种限定,并适时加以调整。
2. 加强项目的论证、审核与监督,借助市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西部不少地区已经显
Ⅳ 日本森林法起源及其演变
在日本开展如下业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激素调查?分析、二恶英类调查?分析、环境计划、大气调查、噪音?震动调查、水质?底质调查、土壤调查、动植物调查、海洋调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调查、地图电子化、气象预报环境与气象信息发布等。第一个海外办事处设立在北京。
北京泛亚江河生态环境景观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日本国土环境株式会社与中国水利部系统的公司的合资公司。主要业务包括江河生态环境景观设计、生态恢复等。
社团法人 海外环境合作中心 www.oecc.or.jp
日本环境部下属的事业单位。主要业务包括海外环境保护的调查、研究、出版、国际会议、民间组织事业的支持,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技术转让等
第一部分:日中环境合作的历史概要
一、环境合作单位,它有以下几种:
1.中央政府之间,1)即政府开发援助(ODA); 2)环境部系统;3)其他部门系统;
2.地方政府之间,即友好城市之间的合作以及其他类型;
3.基金会方式的民间环境合作支援;
4.民间环境合作,即公益法人之间、NGO、行业组织、民间企业与学术团体等。
二、环境合作的内容分类
1.棕色项目:大气污染对策、水质污染对策、废弃物对策等;
2.绿色项目:生态保护、荒漠化对策、节水灌溉、水资源管理、动植物保护等;
3.其它项目:环境教育、政策?制度编制的支持、综合开发计划、平台型合作等。
三、关于ODA
(一)简述:
1.含义,ODA即政府开发援助,就是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援助;
2.日本的ODA方针,日本ODA方针主要考虑以下两个事项:
1)中国的国家计划,例如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年~2005年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年~2010年;
2)日本援助政策,例如政府开发援助大纲:1992年6月30日?阁议决定,关于政府开发援助的中期政策:1999年8月10日?阁议决定;对中国经济合作计划:2001年10月?日本政府决定。
3.世界范围内日本对中国的ODA位置:双边援助当中,对中国来说,日本是最大的ODA提供国家。据2000年统计,中国接受ODA金额的60%源于日本。第二位德国17%、第三位英国7%
4.日本对中国ODA历史:无偿资金援助以及技术合作是从1980年开始实施,日元贷款项目是从1979年开始实施。
(二)对中国经济合作计划当中环境合作的定位
对中国经济合作计划:2001年10月出台的今后对中经济合作的方针
1.日本对中经济合作的方向:基于新的开发需要与国家利益,集中在重点领域,有效地实施援助;不仅仅是ODA,还跟其它行政资金、民间资金合作,努力提高效率。
2.重点领域与各项目经济合作方针
重点主要领域从以往的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转换到环境保护、内陆地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开发、人才培养、制度完备的支持、技术转让等。还有,进一步努力促进日中之间的互相了解。提出了以下六个项目:①为了处理环境问题等全球规模的问题的合作;②支持改革开放政策;③促进相互了解(支持人的交流);④支持扶贫;⑤支持民间活动;⑥推进多边合作。
3.小结:环境合作是日本对中国经济合作计划的重点领域的重点。
(三)对中国经济合作计划中环境合作的内容
环境合作的重点是大气?水质改善、生态保护、环境数据?信息系统、政策支援、新能源?节能等。
(四)ODA:JICA(国际协力机构:原国际协力事业团),
1.主要有以下几种协助方式:
1)无偿资金援助,包括:(1)一般无偿援助(一般项目无偿援助、非项目无偿援助、基层?人的安全保障无偿援助、留学研究支持无偿援助);(2)水产无偿援助;(3)文化无偿援助(文化遗产无偿等);(4)紧急无偿援助;(5)粮食援助;(6)粮食增产援助。
2)技术合作,接受研修生、专家派遣、调查团派遣;
3)项目方式技术合作:基于日本与对象国之间的协议,日方把提供机械材料、专家派遣以及研修生接受等方式适当地结合起来,长期进行实施的技术合作方式;
4)开发调查:基于发展中国家的请求,编制城市环境改善的总体开发规划,湖泊水质改善计划的可行性调查等,编写有利于对象国政策立案的资料;
5)青年海外协力队员派遣;
6)国际紧急援助。
2.JICA对中环境合作案件
JICA对中环境合作案件(1):
产业污染?生活环境方面的环保对策: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第1、第2、第3阶段)(技术合作);公害防治管理者制度(国别特设研修);环境信息网络建设计划(第2期)(无偿合作);环境信息网络技术培训(现场国内研修);中国二氧化硫以及酸雨对策技术培训(现场国内研修);东亚酸雨监测网络培训(地域特别研修);太湖水环境修复模范计划(技术合作);钢铁业环境保护技术提高项目(技术合作);环境示范城市构想推进指导(个别专家);贵阳市大气污染对策计划调查(开发调查);上海市大气污染对策调查(开发调查);西安市生活废弃物处理计划(开发调查);产业废水处理再利用开发普及计划(开发调查);鄱阳湖水质保护对策计划(开发调查);德兴铜矿山矿废水处理对策调查(开发调查);柳州市大气污染综合对策计划调查及跨境酸性;污染物监测调查(开发调查);太湖水环境管理计划调查(开发调查);民江成都地区水环境综合管理计划调查(开发调查);漓江水环境综合管理计划(开发调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环境综合对策计划调查(开发调查);珠江口海域环境监测整备计划调查(开发调查);水污染?废水资源化研究中心(技术合作);石油化学工业排气处理技术(技术合作);煤炭工业环境保护保安培训中心(技术合作)。
JICA对中环境合作案件(2):
能源方面环境保护对策(全球变暖等):节能以及环保方面的上级管理者研修(现地国内研修);钢铁业环境保护技术提高项目(技术合作);西藏羊八井地热资源开发计划调查(开发调查);工厂节能开发计划(开发调查);宁夏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计划调查(开发调查);中国煤炭直接液化事业经济性可行性调查(开发调查)。
JICA对中环境合作案件(3):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黑龙江省木材综合利用研究计划(技术合作);福建省林业技术开发计划(技术合作);宁夏森林保护研究计划(技术合作);湖北省林木育种研究计划(技术合作);人工林木材研究计划(技术合作);四川省森林造成示范计划(技术合作);密云水库流域水源林造林计划调查(基础调查);日中合作林木育种科学技术中心计划(技术合作);四川省安宁河流域造林计划调查(开调);黄土高原治山技术区培训(现场国内研修);黄河中流域保全造林计划(1期、2期)(无偿合作);地域生态监测课程(地域特设研修);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复兴计划(无偿资金合作);汉江上流水土保持林造成机械材料整备计划(无偿资金合作);新疆地区草原与绿洲砂漠化防止(派遣专家)。
JICA对中环境合作案件(4)
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水利人材培养项目(技术合作);大型灌漑区节水灌漑示范计划(技术合作);长春中日友好净水厂控制自动化建设计划(1期、2期、3期)(无偿合作);汉江中下流域洪水予警报机械材料整备计划(无偿合作);贵州省饮用水供给改善计划(无偿资金合作);辽宁省大凌河白石水库水路建设计划环境影响支援调查(在外开发调查)。
JICA对中环境合作案件(5)
?促进互相了解
草原荒漠化防治以及农民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善(基层技术合作?现场建议型);江苏省太湖水质分析(基层技术合作?现场建议型);大连市水道技术者接受事业(基层技术合作?现场建议型)。
?支持扶贫
可持续农业技术研究开发计划(技术合作);山西省盐碱土壤改良(现场调查)。
(五)ODA:JBIC(国际协力银行)
有偿资金援助(日元贷款)
对发展中国家的开发资金,进行低利息长还款期等有利条件的贷款。国际协力银行(JBIC)是日元贷款的实施机构。
(注)低利息(2003年度对中日元贷款年利率0.75-1.5%)、长还款期(30-40年。包括头10年不还款期间)
1.对中日元贷款与环境案件:
1979年日本大平首相表示,日本政府愿意尽力支援中国现代化建设。于是在1980年4月正式开始对中国实行日元贷款。当时为了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阻碍问题,日元贷款项目的重点放在铁路、港口、供电等运输和电力方面。但后来对中日元贷款方针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也将重点逐渐地转移到环境保护、中西部地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支持等方面。从2001年开始,把以往的几年一揽子合同方式改为每年合同方式了。另外,环境案件的项目数量和金额的比率方面,在第四次日元贷款(1996年开始)中分别占46%、28%,在2001年度日元贷款中分别占54、47,在2002年度日元贷款中分别占46%、71%,在2003年度日元贷款中分别占52%、53%。
2.JBIC环境案件的特征:
日元贷款中的环境项目案件分类与数量如下:
第2次日元贷款(1984年度~1989年度):水环境3个;
第3次日元贷款(1990年度~1995年度):水环境4个;
第4次日元贷款(1996年度~2000年度):水环境17个、综合环境改善8个;
第4次日元贷款(同、后2年):水环境5个、综合环境改善4个、绿色3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6个;
2001年度:综合环境改善5个、绿色1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1个;
2002年度:水环境2个、大气环境改善2个、综合环境改善1个、绿色2个;
2003年度:水环境1个、绿色2个、公众卫生(SARS对策)10个。
※定义
水环境包括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
绿色包括植树造林、植草、荒漠化防治、节水型灌溉等。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包括扬水发电、水资源开发、小型水力发电等
Ⅵ 丛飞的精神和资料
丛飞事迹
一、所获荣誉
1998年获得团市委和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颁发的深圳市“鹏城青年爱心荣誉勋章”。
1999年获得团市委和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颁发的“关心支持深圳市青少年事业发展突出贡献奖”。
2003年12月被团市委、市义工联评为五星级义工。
2003年被评为“深圳市第七届文明市民标兵”。
2004年2月被团市委、市义工联推荐参评“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
2004年经团市委、市义工联推荐被团中央评为“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
2004年被团市委、市义工联推荐为2004年度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候选人。
2005年被评为“2004年度广东省优秀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2005年被团市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评为“首届深圳百名优秀义工”。
2005年被评为“深圳最具爱心人物”。
共青团深圳市委主编的青少年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青春的旋律》(普及读本)中介绍了他的动人事迹。
二、扶贫慰问
2001年1月,他随市义工联前往贵州织金县义演。
2003年3月,丛飞随团市委前往贵州两所手拉手小学进行回访,他走一路,唱一路,给少数民族同胞带去欢乐。
2004年6月30日,前往织金县慰问。7月1日举行义演。
三、以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的身份参加义演
丛飞1997年加入市义工联,担任市义工联艺术团长。他多次在帮困助弱的募捐现场放声高歌,并多次去市劳教所、收教所、戒毒所进行帮教演出,为误入歧途的人们带去生活的希望,帮助他们迷途知返。并收留期满释放人员帮找工作,还自掏腰包帮助买车票返回家乡。
1998年3月10日至16日,在深圳团市委组织下,丛飞在罗湖、福田、南山、宝安、龙岗、沙头角等地连续举办了7场“帮困助弱募捐丛飞义演晚会”,将15.6万元的演出收入全部捐给了市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1998年8月至10月,他为抗洪救灾义演十多场,还作为特邀嘉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抗洪抢险模范慰问演出,受到与会的国家领导人和观众的交口称赞。
1998年8月19日,正在长沙演出的丛飞听说深圳要举行“奉献爱心,情系灾区”义演,立即推掉了几场商业演出,自己掏钱坐飞机赶回来参加演出,并将湖南演出的全部收入2万元捐献给了灾区,还捐献了家里大多数衣物。
2000年7月,丛飞获邀参加香港庆回归三周年晚会,接连在香港红堪体育馆、伊莉莎白体育馆、香港会堂演出,受到香港观众的热烈欢迎。
2000年秋天,正在江苏泰州演出的丛飞接到布吉镇“金秋慈善义演”的通知,立即推迟在江苏的演出,自掏机票回深圳义演。
2002年4月,每逢周三的恒浩公民道德建设表演中,丛飞的身影总是准时出现在舞台上,高亢洪亮的歌声,妙趣横生的小品,让人们在艺术的享受中获得思想道德的教育,同时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等国家、省、市领导人先后现场观看后,均对丛飞充满真情和教育意义的义演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仅一年时间为宣传公民道德义务演出48场。
2003年3月,从贵州助学归来的丛飞在为希望工程义演的晚会上,演小品假装滑倒而摔裂了尾椎骨,医生再三警告要卧床休息15天,可丛飞停不下来,15天内他又连续在南山区博伦职校、恒浩公民道德建设办公室等义演6场,每场演出前坐都不敢坐的丛飞演唱一样卖力,演小品一样滑倒,等到下台来他满头大汗,几次差点晕倒,可丛飞总是咬咬牙,下一场照样坚持上,别人再三劝他别演了,可他说:“我没事,上台看见观众在下面高兴,我就不疼了”。
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先后两次应中国记协小记者杂志社,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部、首都精神文明办的邀请,丛飞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自费到北京抗非典第一线,参加“抗非典 献爱心 讲文明 树新风——亲切慰问防控非典一线人员”系列广场演出活动。慰问战斗在佑安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小汤山、凤山疗养院等21家医院的360多名医护人员,受到北京市的领导及各个阶层的高度赞扬。
2003年7月,应邀参加了香港六周年的庆祝演出,演出引起轰动,这已是两次参加了庆香港的回归庆典。表达了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2003年中秋,丛飞在市义工联组织下,前往深圳监狱慰问干警和劳教学员。
2004年11月26日,在角膜捐赠志愿者吴翼飞骨灰树葬仪式上义演。
丛飞现在是深圳机场的“爱心形象大使”,因为他经常深入那里慰问义演,给大家带去艺术享受的同时带动了一大批小伙子、大姑娘投身志愿服务事业。丛飞还经常深入驻深部队、武警部队慰问演出,为军民鱼水情添上新的美妙旋律。
2005年1月,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强忍剧痛多次积极参加东南亚海啸赈灾义演。
四、以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的身份救助残疾人
1998年莲花北残疾人康复站成立一周年,要举行一场联欢会。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丛飞正在附近演出,闭幕后一位残疾人朋友央求丛飞参加他们的联欢,从此他便成了康复站68位残疾人贴心的好朋友。站长巫妙春大姐告诉记者,八年来,每逢元旦、春节、中秋助残日活动,总少不了他的节目,每年十几次的聚会,这些残疾人都和他成为了知心朋友。一次,丛飞因胃出血住院,一接到为残疾人演出的电话,赶紧让护士拔掉点滴赶过去,一首一首地唱,还为大家表演魔术、鼻技、哑剧。在场的几十个人无不被哑剧《做手术的外科医生》惹得掩口失笑,表演到病人痛苦得直不起腰时,丛飞也真的撑不住了,趁势假戏真做,掏出止疼药吞到肚里,仍然坚持演出。
2001年夏天,丛飞接到康复站巫大姐的电话,得知站里有个叫海霞的山西女孩,通过努力考上了中央电大和市卫生局联合举办的远程教育班。当时正是丛飞资金困难的时期,他刚给远在贵州他资助的100多个孩子寄了两万多元的学费,已经是捉襟见肘的他,考虑到双腿残疾的海霞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个深造的机会,一咬牙将自己那台价值5000多元的摄像机送到寄卖店,变卖了1000多元,当天下午给海霞送去,叮嘱她好好学习。现在的海霞已经电大毕业,并在一家电脑学习班担任老师。
2001年圣诞节,康复站开联欢会,残疾朋友想听丛飞的歌,正患重感冒的丛飞闻讯后从南京座飞机赶回来,为残疾朋友唱了一首又一首,唱到最后嗓子都嘶哑了,在场的残疾人都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2004年2月24日,上午到莲花北康复站看望那里的六十多位残疾朋友,并向他们表演了自编自导的节目。
2004年6月,丛飞照常打电话给巫大姐问候残疾朋友们,并问康复站是否有人需要帮忙。巫站长向他说起一个身患血友病的9岁男孩严小焱的事。听到此事的丛飞,二话没说给孩子送去1000元做医药费。自此,已经有一个4岁小女儿的丛飞又多了一个“儿子”,他常常打电话给小男孩家里或者是康复站,询问小男孩的身体情况和学习情况,他对小男孩说:“我就是你干爹,有事就打电话给我!”圣诞节前,丛飞又给孩子带去圣诞礼物,打开一看,原来是给孩子治疗的1000元钱。
2004年8月30日,前往康复站义演,并送上3万元的摄象机。
五、救助失学儿童
1994年,一次到四川的慰问演出中,丛飞遇到了一群因贫困而无法上学的孩子。他当场捐出了身上的2400元钱。也就是从那时起,丛飞开始将演出收入大部分用于助学、助残、救灾等慈善事业。
2001年1月,他随市义工联前往贵州织金县义演,那一次,丛飞资助了10个苗族、青族、土家族的贫困小学生,最后也是同行的义工借钱回家。
2003年3月,丛飞随团市委前往贵州两所手拉手小学进行回访,在安顺市龙宫镇中心小学,独山县深黔塘香手拉手小学,他一口气把身上所有的钱都资助给了吴红翠、吴玉林等4名家庭生活困难的布依族小学生,回程时只好向同行的南山区博伦职校团委书记马亚丽借钱回家。
2003年2月26日,湖南省汉寿县正式成立了“丛飞爱心助学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是丛飞在资助了多名当地贫困学生后,捐资91000多元成立的。
丛飞近几年培养了5名艺术人才学生,个个出类拨萃,其中壮族女孩唐露露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先后获得了全国少儿歌手大赛一等奖、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优秀奖;乌克兰留学生博比肯也获得了全国“外国人唱中国歌”大赛的金奖;山东的李嫒、常德的青科二位同学也先后考入了西安音乐学院,现已是大三、大四的学生了。
2005年1月26日,丛飞远在贵州省织金县官寨乡的“女儿”晏语轻轻来到了深圳“爸爸”身边。13岁的孤儿晏语轻轻在丛飞资助下已读初二,寒假来临,丛飞把无依无靠的轻轻接来过春节。一切为了爱!
这些年来,丛飞先后资助了深圳、贵州、湖南、山东、云南、四川等地140多名家境困难的大中小学生及残疾人。目前已长期资助彝族、布依族、苗族、白族、羌族等十多个民族有40多名孩子。
六、其他
1995年7月,丛飞随团前往湛江慰问南海舰队全体官兵。
2002年10月25日,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著名残疾演讲家秦海凡来深首次演讲与丛飞相识,成为好朋友,秦海凡每次来深,丛飞都会看望他,2003年10月,秦海凡因患肝浮水被困深圳,丛飞到香港亲自买药给他,为他治病,减轻他的病痛,使他能顺利回国,秦海凡非常感动和高兴。
2003年初,丛飞在深圳市收容教育所表演和演讲时,一个因为卖淫进了收容所的河南姑娘脸上挂满泪花。事后个别交谈,原来姑娘是学芭蕾舞的,大专毕业,已经跳了多年芭蕾舞,后来走上了邪路。3个月后,姑娘从收容所出来,父母亲人不准进家门。孤独一人,身无分文的她,又只能流落街头。这事让丛飞知道了,于是千方百计找到姑娘并把她领到家。当时,很多人劝丛飞,别收留她,会把自己的名声毁了。可丛飞放心不下。因为家里房子太小,丛飞临时给她在外面租了一间房子住,还给她买来新衣服和日用品,每天给她送饭。丛飞每天带着她四处找工作,终于使她走上了正路。